化学专业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专业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专业知识

知识载体实现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以“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为例,从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合理的教学设计等角度出发,探讨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方式导入到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分子化学;教学设计;协同育人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3]。“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反应的一门学科,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材料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课程学时为32学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节奏紧凑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长内,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方式导入到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所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1,4]。本文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引入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实施方案。

1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随着高校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分别担任,久而久之,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与专业课教师无关,造成了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的关注不充分[1,4]。因此,在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浪潮中,任课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知,能够深入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结合学生情况和课程特点,注重拓展思政内涵,探索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举措,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知行合一。

2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韩愈《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也应当同时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为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考虑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专业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德育元素,制订明确的专业教育和德育目标,构建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材料化学类课程体制的创建

作者:孙延一 瞿晓岳 王悦辉 钟建军 谢辉 马军现 刘建庄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专业知识体系的调整

2006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以下简称“规范”)中所制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显得内容偏多,理论偏深,要求偏理,工程意识不强,因此,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实际,对“规范”中所界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从而形成了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该体系内容调整的思路和原则是:精简内容,保证基本理论和必要的基本知识,降低难度,突出应用特色,体现学科进展;达到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所学知识于工程实践的能力,适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如“规范”中的量子力学基础、计算化学、电子论、材料科学中的数学等理论性强的内容一律删除。调整后,体系由化学基础知识、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化学方法;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结构、材料的化学制备,材料的分析测试、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材料的成型加工等;专业方向知识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加工以及应用等,详见表1。

2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来贯彻实施上述专业知识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问题。课程设置不同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在这方面各学校办学情况不同其做法也不一样[2-4]。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材料化学既然是研究材料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当强调化学基础的学习,只有具备厚实的化学基础,才有可能弄清材料的化学问题,并用化学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材料的化学以及其他问题,未来发展才有后劲;另外,化学基础好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因此,我们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和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等9门核心课程来完成化学基础、材料学基础和专业方向等三部分知识,并做到统一考虑内容取舍、不重叠,处理好课程的相对完整与课程间融合衔接;精简繁多的数学推导和叙述性的内容,做到“简明”而不弱化基本理论,以满足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引进学科近展的新内容,反映学科发展的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等都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渗透工程意念;分析化学以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物理化学强化热力学基础和界面与胶体化学及其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材料化学注重材料制备和分析测试;材料科学基础主要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成型与加工(如表1所示)。

3课程标准的制定

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课程实施质量的保障,为此,我们陆续制定了上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其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它的制定和实施,将全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培养素质全面、富有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5]。

阅读全文

高校化学教育中思政教育融入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开设化学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育更多化学方面专业性人才,然而思政教育可以使当前教育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大量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今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化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化学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发现加快思政教育和化学专业课整合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为学生今后成长为社会高素质、高水平,以及满足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化学;融入;整合

1高校思政教育概述

1)高效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育需要遵照很多原则。2)高校非常有必要全面实施思政教育,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格局,要求我国务必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可以对我国今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能够快速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伟大目标,同时还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接班人,需要对国家发展形势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可以强化大学生跟随时展的意识,防止游走于丧失道德、迷失价值的道路上。通过思政教育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才可以使个人价值、道德品质及政治觉悟得到直观展现,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及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高校思政教育落实期间还存在很多缺陷,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采取恰当的方式、行为加快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唯有这样,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还可让学生认同先进的思政思想。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化学专业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实施国家教育方针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单方面能力的人才培养”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改变。然而思政教育是人类在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基本素养,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校的教育中心需要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程的讲解与思政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业教师在培育人才期间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大量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讲解力度,这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培育要求得到满足。高校专业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课程教学中,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面贯彻思政教育,进而更好地实施国家教育方针。

阅读全文

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探讨

摘要:民族医药类高等院校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符合全面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讨论药学专业实施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存在的教材、师资和学生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师资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这对医药类专业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在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里被解释为“Theuseof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中国目前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采用中英文讲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语教学已在各高校推广和深入,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也日益受到重视[3-6]。无机化学实验是本校药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程,担负着对大一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从头教起”的重任。这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今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如药物分析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等,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从事科学研究。目前,药学专业实施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材问题、师资问题和学生问题等。

一、教材

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关键,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前提。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外原版英文实验教材很多,优势在于信息储量大,内容丰富,而且是地道的英语;缺点是知识体系与国内无机化学实验存在很大差异,与现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匹配,加上教师和学生阅读原版无机化学实验英文教材难度较大,因此,很难使用国外原版实验教材。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化学实验双语教材有曹凤岐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指导与实践》(双语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ExperimentalOrganicChemistry》,但不适合于本校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适宜选用国内改编的双语教材,知识体系与教学相匹配,且教材用词简单明确,通俗易懂。尤其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验、学生和师资条件,参考优秀原版外文教材,组织资深教师自编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讲义,更适合学生使用。讲义试用几届之后,着手编写适合药学专业特色的《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

二、师资

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掌握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应用英语思维、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传授者,传授知识时应该把英语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中,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虽然很多教师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双语教学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应该具有很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现实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而英语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又往往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实施双语教学受到师资缺乏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安排英语综合能力比较好的教师承担教学,然后定期对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派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修英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可以请外籍教师上课,或挑选学校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多方面解决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阅读全文

材料化学人才培育方式研究

作者:朱传勇 高春波 浦丽莉 刘丽丽 林鹏 栾敏杰 许晶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2010年12月17日,黑龙江省推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快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计划在未来5至6年间,重点发展10个新材料产业群,推进100个技术改造、研发和招商引资项目,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这其中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产业有聚烯烃材料及工程塑料产业群、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群。基于以上国情、省情,社会迫切需要大量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清楚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合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较好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工、化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的材料化学专业的配方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安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营销工程师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产第一线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在轻工、化工等原材料生产行业、产品加工行业、生产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科学研究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细化

CDIO工程教育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归纳为工程推理、个人品质、交流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具体分为17个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分解为73个三级指标,这些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工科专业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效果,明确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以下指标:

1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建立材料化学知识体系,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立完整的材料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掌握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的选材、加工、处理、检测及评价能力,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具有适应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发展的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备推理和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在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能力,并依据专业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建模,策划,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实验与发现知识,掌握常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及改性方法,能够针对产品性能要求合理选材;熟悉本专业有关材料常用的制备与加工方法,了解相关测试设备组成、原理和使用,能够分析解决生产一线现场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常见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材料选择,实际加工工艺选择,具体工艺参数制定,加工工艺实际操作,加工过程操作,成品检验方式方法,检验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与积极的态度,工作积极主动,具有执着、变通的性格,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实践和资源能进行高效的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与道德,具备严谨的职业言行,有强烈的责任感;能主动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时了解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在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问题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社团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组建高效团队,独立分配团队工作任务和计划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科技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能够使用多种交流媒介(语言、电子和多媒体、书稿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具有在交流中高效地获得信息回馈,并进行相应加工处理的能力。

阅读全文

化学化工专业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

[摘要]立德树人是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德育功能。根据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特点,探讨专业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措施,包括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注重教师的引领;提高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德育考核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专业教育;德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学生的大学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科课程教育中度过,因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学科课程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进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化学是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相互结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化学与德育契合度非常紧密,并不矛盾的,而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离不开智育,智育更离不开德育,两者皆不可偏废。因此,应因地制宜,将德育融合到化学化工专业教育中,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化学化工专业的特点,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宜从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注重教师的引领;提高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德育考核等方面进行。

1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

通过调查发现,在化工类专业的大一新生当中,除部分对化工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且作为第一志愿报考外,有一部分学生是盲目地选择了化工类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或者作为备选志愿顺后录取的。所以很多化工类学生存在不喜欢甚至抵触情绪,势必影响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加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强调努力学习,希望通过高考考上心仪的大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和学院要为初入大学的新生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使其明初心、担使命,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和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化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3-4]。本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每年新生开学时,针对性地给新生阐述了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了解到本专业的神圣和重要性,为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奠定基础。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及态度。大一新生对专业思想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学校和教师可多加强教育和引导,介绍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及化学化工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请一些企业专业人士及优秀的毕业生来进行相关讲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化工专业的好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愿意把自身的理想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化学化工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专业目标和专业思想是学生学习的初心,还需持续性地进行专业和德育协同教育,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学,以确保好的教育效果。

2注重教师的引领

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活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度过,与专业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专业和德育的协同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阅读全文

化学专业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化学专业英语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和教学质量差等问题。基于慕课理念,开展化学专业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进而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化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专业英语;化学;教学改革;慕课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交流日趋频繁,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1]。化学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培养更多化学化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这对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课程的教学,为其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化学专业英语不仅要增强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和拓展国际化视野,还应该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化学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受到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的限制,教学效果较差。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化学专业英语进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生能力和实践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化学专业英语是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以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然后能够熟练的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翻译和简单科技论文的英文撰写,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4]。因此化学专业英语具有几个特点:(1)专业词汇多。化学专业词汇较为丰富,构词复杂且具有特殊的构词方法,还具有较多的词类转换,需要学生单独记忆,为学习带来较大困难。(2)特殊的时态和语态。化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为了客观准确表达实验现象,常常使用大量的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且没有第一人称出现,给入门学习者较大的困惑。(3)长句难句多。在英文科技文献中,常常采用后置定语和多重修饰的表述,因此不能逐词逐句翻译,要以整体理解语句为主。(4)内容广。该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四大化学领域知识,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难度大[5]。

1.2化学专业英语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案例分析模式在中药化学教学的应用

摘要:案例分析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师提出的,后来开始在教学中实施。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案例分析模式才逐渐应用到我国高校教学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案例分析教学模式以案例的选取为基础,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在实践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通常来说,案例的选取决定教学的效果,中药化学专业本身就需要大量的实验来演示化学知识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可以在实践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采用案例分析模式教学时,中药化学专业教师选取案例应联系实际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题材,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本文首先对青蒿素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包括青蒿素的药用价值、在实际案例中的用法用量以及青蒿素药用结构的调整,然后对案例分析模式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案例分析;中药化学;教学创新

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药化学的基本结构、中药化学性质、中药中的提取物质、中药的结构鉴定等,其中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离和提取物质鉴定是本专业的重点内容,在实践应用中涉及较多。中药化学是中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药理知识以及与化学相关的内容,是中药学的基础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可以快速掌握中药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对中药化学的分离和提取物质鉴定进行分析,将中药化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并应用于中药研究和分析。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在中药的实际生产和实际研究中应用较多,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快速熟悉药物的生产研发过程,提高学习兴趣,参与中药化学的实践教学。

1青蒿素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教学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教师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药化学药物的生产流程和研发流程,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对学生的实验方法进行正确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首先以青蒿素为案例进行讲解,青蒿素是一种能够抵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正是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这一特征而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和她的研发团队将传统的中医药教学经验和中医药基本特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在长时间的研究过程中发现青蒿素中含有对抗疟疾的药物,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将其应用到临床试验中,并取得了成功。中药化学专业不仅包含了传统的中医药知识,同时还包含了现代的化学知识,将案例分析模式引入中药化学专业教学,需要对传统的中医药知识进行研究,同时结合现代化学的知识内容,将二者相互融合。在采取案例分析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深入研究传统的中医药典籍,分析中医药典籍中的概念性知识,尤其是出现过青蒿素的中医药典籍。中药与西药有所不同,入药比例、入药时间都会对药性产生影响。通过传统典籍的记载可知,青蒿素最早来自黄花蒿,从黄花蒿中可以提取青蒿素药物,这说明在缺少青蒿素时,如果发生紧急情况,可以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抵抗疟疾。根据中医药典籍记载,在早期疟疾频发时期,由于青蒿素产量很少,不能满足当时病人的基本需求,当时的医生就在黄花篙中提取青蒿素药物抵抗疟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分析青蒿素的案例,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黄花蒿的药物作用,在抵抗疟疾时也可以有更多的方法。疟疾最早出现在我国的云南地区,由于云南及附近省市靠近热带地域,疟原虫较多,当地人民比较容易受到疟原虫疾病的感染,因此云南附近疟疾频发。疟疾的预防工作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作为医学治疗理念被提出,当时疟疾频发,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专门成立了对抗疟疾的研究小组,并研究了上万种对抗疟疾的药物。医学专家屠呦呦是专门研究疟疾的,其根据古书典籍的记载,结合现代医学实例对疟疾的形成原因和临床症状进行研究,并且撰写了一本专门对抗疟疾的医学清单,其中详细记载了对抗疟疾的用药说明。详细分析青蒿素的用药原理,包括青蒿素的产业和产地说明,可知青蒿素之所以可以抵抗疟疾,是因为在用药过程中,青蒿素含有的红细胞可以快速破坏产生疟疾的疟原虫,从而起到杀死疟疾细胞的作用。通过对青蒿素的用药吸收进行研究发现,在生物体内使用青蒿素,被吸收的成分较少,其中大部分红细胞在用药后被排出体外,并没有被生物体很好地吸收,导致青蒿素被浪费,这也是对青蒿素的用药原理进行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想要发挥青蒿素本身的药用价值,首先需要改变青蒿素的药理结构,对青蒿素的用药成分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将青蒿素制作成针剂或者注射剂,还可以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加大青蒿素的用量,以此来提高青蒿素的用药效果。

2案例分析模式在中药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引入中药化学专业教学,首先应该关注教学前期的资料收集和资料整理。中药化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性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讲解。案例的选取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模式,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中药化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快速记忆中药化学专业的概念性知识点。采用案例分析模式需要翻阅大量的古书典籍,在古书典籍中找出与相似病理相关的用药说明,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斟酌。在教学中,大部分案例出自古书典籍,要想了解中药学的相关知识,翻阅古书典籍是最快速的方法。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中药化学专业的医学知识,更加了解该门学科的科学知识,专业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文献,选择一些有价值的学科知识,这也是案例分析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文中提到的青蒿素的用药原理和用药结构,就在中医药学书籍上有所记载,而相关医学专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对青蒿素的用药结构作出调整,是在网络文献中搜索到的。由于古书典籍记载的时间比较久远,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相关医学研究人员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需要结合现阶段的医学技术和医学手段,对用药结构和用药原理进行反复的实验研究,得出有说服力的医学研究结果。比如在分析青蒿素的用药效果时,青蒿素虽然对治疗疟疾有较好的效果,但在用药后,一小部分人会出现高烧不退的现象,在古书典籍中很难查询到相关记录。结合现代医学化学专业知识,通过对青蒿素的化学结构进行研究发现,青蒿素本身具有热不稳定性,其内部结构也具有不稳定性,这就导致在用药过程中,不同的体质会发生不同的药用反应,出现不同的情况。调查青蒿素的内部结构后发现,不同的温度下,青蒿素的内部结构会发生变化,其药性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相关中医药研究人员在研究青蒿素时,要注意青蒿素所处的环境,温度以及温度的变化等,都会对青蒿素的药性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影响中药化学专业的研究结果。将案例分析模式引入中药化学专业,不仅要关注古书典籍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记载,还要关注一些特例现象和偶然现象。经过多年研究,中药化学专业的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引入案例分析模式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科的基本知识,还可以举一反三,了解药物的用药原理、用药结构以及药物结构的调整等知识,从而研制出更具有价值的新药物。研究青蒿素的基本药理可知,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专业相关知识,不仅是现代书本上的知识,还包括古书典籍中所记载的中药化学知识。案例教学模式的大部分案例来自古书典籍,如果专业教师仅仅对现代书本知识有所了解,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就会受到限制,很难找到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分析,甚至会影响中药化学专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中药化学专业包含的知识十分复杂,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教师应该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使用案例也应有所不同,因材施教,是中药化学专业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法时的前提条件。中药化学专业包含了大量的抽象知识,案例教学模式就是要将中药化学专业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在学习中更加轻松。尤其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点,通过案例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形象地记忆,这也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案例教学是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在教学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