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专业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专业知识

知识载体实现价值引领的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以“高分子化学”专业课程为例,从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合理的教学设计等角度出发,探讨在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如何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方式导入到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分子化学;教学设计;协同育人

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此背景下,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1-3]。“高分子化学”是研究高分子化合物合成、反应的一门学科,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材料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采用的教材是潘祖仁主编的《高分子化学》(第五版),课程学时为32学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具有教学内容多、教学节奏紧凑的突出特点。因此,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长内,如何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以恰当的方式导入到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切实完成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所面临的共性关键问题[1,4]。本文以“高分子化学”课程为例,基于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构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育人的课程教学目标,积极探索如何在教学过程引入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具体实施方案。

1提高任课教师的政治素养

随着高校专业分工的日益细化,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不同专业出身的教师分别担任,久而久之,无论是高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两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而与专业课教师无关,造成了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部分的关注不充分[1,4]。因此,在高校如火如荼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浪潮中,任课教师政治素养的提升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条件[3]。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对“课程思政”有充分的认知,能够深入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结合学生情况和课程特点,注重拓展思政内涵,探索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文化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施举措,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知行合一。

2课程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的有机融合

韩愈《师说》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因此,专业课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也应当同时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为真正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上要始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充分考虑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专业课程特点,挖掘专业课所蕴含的隐性思政德育元素,制订明确的专业教育和德育目标,构建基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高校化学教育中思政教育融入路径探索

摘要:高校开设化学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育更多化学方面专业性人才,然而思政教育可以使当前教育方面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大量要求得到满足,同时还可以直接影响高校学生今后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高校化学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在化学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发现加快思政教育和化学专业课整合的教育方法,从根本上为学生今后成长为社会高素质、高水平,以及满足当代社会要求的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化学;融入;整合

1高校思政教育概述

1)高效思政教育内容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教育需要遵照很多原则。2)高校非常有必要全面实施思政教育,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格局,要求我国务必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其可以对我国今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能够快速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伟大目标,同时还可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接班人,需要对国家发展形势进行充分了解,同时可以强化大学生跟随时展的意识,防止游走于丧失道德、迷失价值的道路上。通过思政教育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为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样才可以使个人价值、道德品质及政治觉悟得到直观展现,才能够为社会、为国家及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3)高校思政教育落实期间还存在很多缺陷,这就要求高校和教师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在新时代背景下,采取恰当的方式、行为加快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整合。唯有这样,才能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同时还可让学生认同先进的思政思想。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化学专业的必要性

2.1有助于实施国家教育方针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单方面能力的人才培养”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改变。然而思政教育是人类在社会上站稳脚步的基本素养,在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高校的教育中心需要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专业课程的讲解与思政教育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专业教师在培育人才期间不仅需要为学生讲解大量学科知识,而且还需要加大思政教育的讲解力度,这样可以提升思政教育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素质培育要求得到满足。高校专业教师将思政教育融入化学课程教学中,促使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全面贯彻思政教育,进而更好地实施国家教育方针。

阅读全文

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探讨

摘要:民族医药类高等院校为药学专业的学生开设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符合全面培养专业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讨论药学专业实施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存在的教材、师资和学生等方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双语教学;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师资

随着中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既精通外语又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这对医药类专业本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语教学在英国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里被解释为“Theuseofsecondorforeignlanguageinschoolfortheteachingofcontentsubjects(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1]。中国目前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双语教学主要是指采用中英文讲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教育部2001年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要求[2]。在这样的背景下,双语教学已在各高校推广和深入,对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也日益受到重视[3-6]。无机化学实验是本校药学专业学生入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程,担负着对大一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从头教起”的重任。这门课程的教学直接影响今后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如药物分析化学实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等,影响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从事科学研究。目前,药学专业实施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教材问题、师资问题和学生问题等。

一、教材

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择是关键,一本好的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前提。没有合适的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外原版英文实验教材很多,优势在于信息储量大,内容丰富,而且是地道的英语;缺点是知识体系与国内无机化学实验存在很大差异,与现在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不匹配,加上教师和学生阅读原版无机化学实验英文教材难度较大,因此,很难使用国外原版实验教材。目前,国内比较成熟的化学实验双语教材有曹凤岐主编的《无机化学实验指导与实践》(双语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ExperimentalOrganicChemistry》,但不适合于本校药学专业无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对于药学专业学生,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适宜选用国内改编的双语教材,知识体系与教学相匹配,且教材用词简单明确,通俗易懂。尤其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验、学生和师资条件,参考优秀原版外文教材,组织资深教师自编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讲义,更适合学生使用。讲义试用几届之后,着手编写适合药学专业特色的《无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

二、师资

双语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掌握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达到应用英语思维、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传授者,传授知识时应该把英语思维能力贯穿在教学中,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是实施双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虽然很多教师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但双语教学对教师有特殊的要求:应该具有很高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现实中,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教师,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难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而英语综合能力强的教师又往往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实施双语教学受到师资缺乏的制约。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先安排英语综合能力比较好的教师承担教学,然后定期对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培训。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经费派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修英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也可以请外籍教师上课,或挑选学校英语专业的优秀学生留校任教,多方面解决双语教学的师资问题。

阅读全文

材料化学人才培育方式研究

作者:朱传勇 高春波 浦丽莉 刘丽丽 林鹏 栾敏杰 许晶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2010年12月17日,黑龙江省推出《黑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加快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调整现有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为加快推进黑龙江省“八大经济区”建设和实施“十大工程”发展战略,黑龙江省着力培育新材料产业以提高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计划在未来5至6年间,重点发展10个新材料产业群,推进100个技术改造、研发和招商引资项目,打造具有较高水平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这其中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产业有聚烯烃材料及工程塑料产业群、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群、精细化工材料产业群。基于以上国情、省情,社会迫切需要大量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清楚高分子材料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合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较好地掌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工、化工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的材料化学专业的配方工程师、工艺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质量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安全工程师、销售工程师、营销工程师等服务于地方经济和国家建设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此,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国家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高分子材料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在生产第一线从事高分子材料应用开发、生产、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工作的能力与素质,在轻工、化工等原材料生产行业、产品加工行业、生产管理部门、质量监督部门,从事本专业相关的技术、管理、营销、科学研究或教学等方面工作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标准细化

CDIO工程教育将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归纳为工程推理、个人品质、交流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具体分为17个二级指标进而细化分解为73个三级指标,这些详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为工科专业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制定课程目标,组织教学,评估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教师、学生理解专业培养目标、学习效果,明确课程目标提供了依据。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将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标准细化为以下指标:

1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础与专业知识,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科学技术知识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基本的使用外语、计算机的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管理学、技术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知识;掌握从事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建立材料化学知识体系,具有应用所学知识处理、解决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及相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建立完整的材料化学及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结构体系,掌握高分子材料及相关产品的选材、加工、处理、检测及评价能力,了解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2具有适应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发展的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具备推理和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在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表述问题能力,并依据专业知识进行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一定的建模,策划,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掌握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实验与发现知识,掌握常用高分子材料的种类、性能、应用及改性方法,能够针对产品性能要求合理选材;熟悉本专业有关材料常用的制备与加工方法,了解相关测试设备组成、原理和使用,能够分析解决生产一线现场出现的问题;具备处理常见的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原材料选择,实际加工工艺选择,具体工艺参数制定,加工工艺实际操作,加工过程操作,成品检验方式方法,检验结果分析与评价等,具备系统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个人能力与积极的态度,工作积极主动,具有执着、变通的性格,具有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对自己的实践和资源能进行高效的管理;具有良好的职业能力与道德,具备严谨的职业言行,有强烈的责任感;能主动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实时了解材料化学及相关专业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3在解决材料化学及相关工程的问题时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参加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社团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组建高效团队,独立分配团队工作任务和计划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科技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组织和协调的能力;能够使用多种交流媒介(语言、电子和多媒体、书稿等),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沟通、表达与人际交往;具有在交流中高效地获得信息回馈,并进行相应加工处理的能力。

阅读全文

化学专业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化学专业英语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和教学质量差等问题。基于慕课理念,开展化学专业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进而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化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专业英语;化学;教学改革;慕课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交流日趋频繁,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1]。化学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培养更多化学化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这对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课程的教学,为其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化学专业英语不仅要增强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和拓展国际化视野,还应该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化学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受到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的限制,教学效果较差。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化学专业英语进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生能力和实践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化学专业英语是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以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然后能够熟练的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翻译和简单科技论文的英文撰写,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4]。因此化学专业英语具有几个特点:(1)专业词汇多。化学专业词汇较为丰富,构词复杂且具有特殊的构词方法,还具有较多的词类转换,需要学生单独记忆,为学习带来较大困难。(2)特殊的时态和语态。化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为了客观准确表达实验现象,常常使用大量的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且没有第一人称出现,给入门学习者较大的困惑。(3)长句难句多。在英文科技文献中,常常采用后置定语和多重修饰的表述,因此不能逐词逐句翻译,要以整体理解语句为主。(4)内容广。该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四大化学领域知识,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难度大[5]。

1.2化学专业英语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改革初探

[摘要]德育工作是高等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效融入”理念的课程思政是推动高校德育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方式。本文以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为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初探,从课程思政的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两方面进行阐述。将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要。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思想政治类课程的任务,专业课程也应当与思想政治类课程同向同行,从而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与专门的思想政治类课程相比,专业课程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积极探索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的特点

《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性较强、应用性较广。同时也是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等药学专业必修课的基础。而药学专业学生普遍认为这是化学专业的课程,对课程重要性性认识不够,学生基础也相对薄弱,导致这门课程逐渐成为了“水课”,不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然而,《有机化学实验》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不仅可以教会学生基本的有机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机化学实验中其实蕴含着很多德育元素,为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是非常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1]。教师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专业价值的指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更优的育人效果。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专业整体设计。课程思政的价值在于深入挖掘每一门专业课程的德育元素,借助专业知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哲学思想等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2]。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不仅具有一定深度,还具有一定难度。《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实验课,与药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例如,治疗治病的药物中,有机化合物占了绝大部分。而对于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但要了解已有药物的结构、性质、功能等,更需要研究和开发新药,这就需要借助有机化学知识和有机化学实验技能[3]。因此教师要结合药学专业特点、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等要求精心筛选实验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巧妙地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契合,体现专业特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阅读全文

课程思政下伦理教育的教学实践

摘要:结合材料、化学专业“工程伦理”实际教学实践,探索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与专业知识融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挖掘思政元素,改进工程伦理教育方式。通过构建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重点探讨与材料、化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实验室安全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实现途径以及课程评价方式,以期切实提高学生的环境与安全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实践能力,掌握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基本的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为该课程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相关经验也可为其他专业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专业知识融合;思政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纲要明确提到工程伦理教育,说明“工程伦理”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种拓展,二者相互贯通,本质上都是思想育人[1—2]。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但是,由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发展较慢,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4]。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5]。此外,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清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均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程伦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材料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相结合[6]。然而近年来,化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不断被曝光,深究其根源,均与材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疏于监管等因素相关[7—8]。如何开展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工程伦理中的普适性,又具有专业带来的特殊性。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大力培养卓越的材料工程高级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但需要工程伦理意识的精神武装;化学化工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是该行业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9—10]。为此,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我们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以及本科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硕贯通的“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聚焦伦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专业层次立足材料领域科研前沿,挖掘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实践层次则选取具有专业特点的各类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伦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开展以基础层次为主的工程伦理教育,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储备基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专业硕士重点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面对伦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包括伦理判断能力、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决策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伦理环境、道德困厄中进行评价和思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现途径

阅读全文

材料化学类课程体制的创建

作者:孙延一 瞿晓岳 王悦辉 钟建军 谢辉 马军现 刘建庄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专业知识体系的调整

2006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以下简称“规范”)中所制定的专业知识体系对于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显得内容偏多,理论偏深,要求偏理,工程意识不强,因此,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实际,对“规范”中所界定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从而形成了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发展的专业知识体系。该体系内容调整的思路和原则是:精简内容,保证基本理论和必要的基本知识,降低难度,突出应用特色,体现学科进展;达到学生具备继续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所学知识于工程实践的能力,适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如“规范”中的量子力学基础、计算化学、电子论、材料科学中的数学等理论性强的内容一律删除。调整后,体系由化学基础知识、材料科学基础知识、专业方向知识三个部分所组成,其中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基本的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化学方法;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结构、材料的化学制备,材料的分析测试、材料的物理性质以及材料的成型加工等;专业方向知识包括高分子材料的制备、结构、性能、加工以及应用等,详见表1。

2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来贯彻实施上述专业知识是我们一直以来探索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改革问题。课程设置不同所获得的教育效果也就不同。在这方面各学校办学情况不同其做法也不一样[2-4]。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材料化学既然是研究材料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当强调化学基础的学习,只有具备厚实的化学基础,才有可能弄清材料的化学问题,并用化学方法去研究和解决材料的化学以及其他问题,未来发展才有后劲;另外,化学基础好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因此,我们设置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和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材料等9门核心课程来完成化学基础、材料学基础和专业方向等三部分知识,并做到统一考虑内容取舍、不重叠,处理好课程的相对完整与课程间融合衔接;精简繁多的数学推导和叙述性的内容,做到“简明”而不弱化基本理论,以满足材料化学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要求;引进学科近展的新内容,反映学科发展的方向。在教学内容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等都紧密联系工业生产实际,渗透工程意念;分析化学以仪器分析方法为主;物理化学强化热力学基础和界面与胶体化学及其在材料化学中的应用;材料化学注重材料制备和分析测试;材料科学基础主要介绍材料的物理性质和材料的成型与加工(如表1所示)。

3课程标准的制定

教学的规范化、标准化是课程实施质量的保障,为此,我们陆续制定了上述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在课程标准中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课程功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及其评估的依据,同时也是管理和评价课程、加强课程建设的基础,它的制定和实施,将全面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培养素质全面、富有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有深远意义[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