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考试技巧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学习技巧
摘要:目前针对化学这一学科的学习来说,由于本学科本身的复杂程度较高,因此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并不好。然而,在高中化学学习中,对于学习技巧的精确掌握很有必要,通过特有的技巧,我们学生可以把较为复杂的公式直接化简,从而节约解题时间,提高学习效率。高中的化学学习,非金属单质和氧化物的学习是一个重点,本篇文章就通过对化学中的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技巧进行分析研究,来讲述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非金属单质;氧化物
虽然高中化学的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这一节极为重要,但是这一节的困难程度确实也不小,我们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时候,总是有很大困难,掌握不住技巧,导致学习质量、效率的下降,最终也就造成了在做题以及考试上的压力[1]。为了能够节省时间,在短时间内实现化学学习的效率迅速提升,其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对化学的学习规律以及技巧进行深刻的探讨与研究[2]。在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的学习中,同样重视规律和技巧的探讨,那么这一部分的学习内容也就没有什么问题了。
1重视分类总结,简化学习难度
我们首先要做到分类总结,将学习中遇到的复杂东西简化,降低难度,重新分类总结,从而也就做到了对学习难度的降低。分类总结是学习非金属单质及其氧化物学习的重要技巧。分类总结指的是,对非金属单质以及氧化物根据其特征进行分类并总结。非金属单质是一个大的统一的分类,在这个分类层次中,通过特征的不同的原理,在划分出不同的小类别,而这些小类之间不论是在反应条件方面还是在反应物方面,必将会有一方面具有共同特征[3]。因此小类别的精确划分,有利于我们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非金属单质的学习方法。同时这种分类划分方法,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开展由此及彼的推导学习,最主要的是大大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
我们在学习化学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这一章节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重要技巧,那就是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在任何的化学学习中,反应条件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在化学学习中某些物质的反应进行仅仅需要接触到就行,但是还有一些物质对反应条件的要求很高,例如有些需要高温高压,还有些物质在需要高温高压的同时还需要催化剂的催化作用,所以对强化反应条件的认知需要全面,才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化学的学习。在非金属单质及氧化物的学习中,在对强化反应条件清楚认知的前提下。还需要对反应条件进行详细明确的分类,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对单质的特征进行进一步的掌握,这样不但更详细的了解了所学单质,还再次强化了学习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相信我们学生对于化学单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加大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的化学学习的效率更上一层楼。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学生评价体系
摘要:基于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新要求以及在过去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弊端,建立一个适应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评价体系新要求的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利用该模式对教师“教”的质量和学生“学”的效果进行评价,通过对学生实验课堂过程考核的分析和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调查,找出评价模式的问题和原因以及策略,最终通过评价模式的改革,科学合理的考试促进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实践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实验科学,是大一新生的第一门基础化学实验课,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无机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是的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机化学实验的主要目标在于训练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一些常用仪器和正确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与基本操作技能;能够从观察到的实验事实中得出结论,以验证和巩固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教学,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多方面的培养学生优良的能力和素质,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将来从事化学领域的各项工作打好基础。[1]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建立合理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是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的教学中普遍存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评价方法单一,过程考核片面等不足。[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的评价机制,会显著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学习和实验能力训练的积极性。本文结合学生评价考核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深入反思。
1无机化学实验评价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平时过程考核次数不多,因而导致基本上“一考定结果”的现象出现;考试形式单一。达不到以考试促进学习的效果。表现在学生平时不重视。
2无机化学实验评价体系的构建
通过与工科类专业领导以及相关专业教师的座谈了解本专业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新要求,根据专业特点对考核内容进行分类并细化到每一实验,对实验评价模式进行改革。将多元化的实验评价理念引入到无机化学实验的课堂教学中,并在无机化学实验成绩评定过程中进行实施。采取“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期末考试”的多元化模式,其中平时作业、考勤、小考、上课表现占20%;过程考核占40%,期末考试占40%。加强平时环节的过程考核,注重实验操作的过程考核,使考试更加公平、合理。
初中化学复习策略创新
【摘要】化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多样,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从容应对考试,在应试教育中达标并且取得好成绩。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初中化学复习所面临的问题有很多,需要选择恰当的复习方式,帮助学生把化学基础知识打牢,使其能够获得稳定的成绩。基于此,本文从“任务驱动”角度,依靠创新思路,分析初中化学复习应当推进的几项教学工作,提出建议想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创新教学;初中化学;复习策略
前言
初中课程复习的安排和计划能够决定最终的考试结果,所以在大多数课程复习阶段,教师都会制定科学的计划,通过多个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复习知识、传授解题技巧。
一、“任务驱动”应用于初中化学复习中的表现
从化学复习实践教学效果来看,当前很多教育专家都十分推崇“任务驱动”复习法,在实际运用中该方法也确实能够起到敦促学生、让学生拥有正确学习思维、掌握学习技巧的作用。初中化学课中也包含许多实验,通过安排实验任务的方式,很多学生都热爱、喜欢起化学实验,甚至会通过实验来记忆、背诵重点知识点、重要公式。由此可见,任务驱动是可以为初中化学复习起到积极作用的教学方法,该项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应用,能解决实际复习教学中很多困难挑战。
二、“任务驱动”初中化学复习策略分析
基于理科综合的高中化学论文
一、涉及理科综合性考试内涵机理的科学认证
理科基础考试活动具体是为了迎合毕业综合素质检测要求,从而展现高考对基础课程设置的引导功效。接受高考挑战的学生应该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应用性解答潜质,其间人文情怀体系修缮工作也不可或缺。所以,目前这类考试活动不会产生过分偏激的难度效应,最终成绩波动效果也就不太显著。其与文理综合考试存在一定区别形式,由于文理综合需要吸纳更多科目精华之所在,包括物理、政治等六项科目,重点指标在于考察应试者在异质化科目领域中实际掌握的知识分析与问题应对能力。具体来讲,文理综合手段更多地彰显学生综合素质形态,而理科综合考试与其相比,涉及内容格式已经搭建难度都要略微复杂一些,相对地更能精准检验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化学考试需要满足一定的界定要求与规律准则,呈现高中创新课程改革的集中性思想,考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由此绽放,相对地普及了我国目前教学方案的调试功效与存在价值。对于理科综合考试来讲,细致内容应该围绕课程实施标准的整体性特征拓展,实际操作能力关注力度较大,在验证学生对基础技能掌握熟练程度的前提条件下,挖掘学生更多的自由渗入思想。所以,此类考试模式相对地更能选出富有创新潜能的合格新生。依照高考方案设计质量与考试前景观察,创新理科综合考试应对与往常文理综合等格式大有区别。传统理科基础考试动机指标在于验证学生在毕业合格端口的通过要求,主观思想在于传承高考对中学基础课程的引导以及总结功效。总的来说,目前理科综合考试应该适当保留异质化学科显著性特征元素,体现综合学科识别能力要求;难度相应地降低,具体注重理科的协调性发展实效,将组卷考试的选拔功能发挥到极限状态。
二、理科综合考试的细致变化规则以及影响效应研究
(一)辅导学生群体规模格局扩张理科综合考试需要面临大众学习个体实施统一验证、考察,化学整体成绩下降结果已在预料之中。所以,在应对实际备考工作上需要结合学生实际身心状况进行节奏调试,争取迎合所有学生需求指标;并且,临届生面域急剧壮大,异质化层次学生辅导工作正反效应百般交错。
(二)各类学科之间的协调
自从我国实施理科综合考试方案之后,单位课程分配便成为首要面临的技术难题,包括细致化难度以及评价工作都要尽量协调统一。在课时分配层面上,应该尽量扼制学科重要性单方面考虑习惯,并且要立足于学生本身身心特征制定日常教学计划。这类考试特征仍旧遗留内容繁多、教学紧张等隐患特征,异质化科目之间有必要定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做好日常沟通与合作,准备实施团队应对策略。
三、理科综合考试背景下高中化学的合理教学手段分析
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技巧
摘要: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提问起到着判断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等特点,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课堂提问又被赋予了拉近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等任务。思想道德作为一门偏重于德育的科目,由于其理论知识较多,调动学生参与课堂难度较大等原因,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一向欠佳。本文将对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提问技巧进行探索,找出问题,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初中教学;思想道德;提问技巧
一、引言
伴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思想道德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观念正亟待改观。在现代高效教学观的指导下,初中的思想道德教学更加注重其时效性、参与性和师生互动。在课堂提问的教学环节中将学生引领到课堂当中,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是当前初中思想道德教学的一大目标导向。
二、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提问技巧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道德对于学生而言是有着比较关键的意义。由于学校课程开设的缘故,在思想道德(思想品德)方面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并不一致,而当今社会又对本学科教育的教学质量有着一定要求,可以说初中思想道德对于学生未来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高效教学观念为指引,以课堂提问的形式来进行课堂展开,能更好地加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在教学探索中的代入感,强化学生加入课堂学习的兴趣。不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初中思想道德教师在做课堂提问时,仍要注意一些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否则将会让课堂教学秩序变得难以维持。提问的效果也就难以发挥了。所以,教师需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从而加强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初中思想道德课堂提问中现存的问题
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技巧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分子、化工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最早学习的四大化学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后期其他化学相关类课程的学习,大一新生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对该课程和本专业的关系不清楚,导致对该课程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高,本文从绪论课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浅谈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技巧。
关键词:教学效果;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分子、化工、环境、材料等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大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化学四大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后期对化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有很多研究[1-3]。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授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4]。针对基础化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1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首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大一学生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很多是被调剂到现在的专业,而且对这门课程和自己专业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选修无机化学的同学,学习该课程更加吃力,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习节奏,导致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不高,学习意志力薄弱;其次,大一新生还不适应大学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而是更习惯中学课堂上教师讲完知识点紧接着练习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学习依赖性强,独立思考习惯弱。再次,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理论知识抽象,学习难度比中学化学大,课时少任务重,教师或多或少要赶课时增大课堂信息量,大一新生课前预习,课后内化知识的自觉性不够,不会充分利用上课外的自习时间,难以充分消化掌握课堂学习内容。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2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技巧
2.1重视绪论课教学
化学实验论文:化学课安全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胡昱 单位:南昌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
实验前实施安全教育考核制度
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对化学实验了解得往往不多,虽然对实验项目兴趣浓厚,有迫切进行实验的欲望,但对实验的机理、内容和安全知识却是知者甚少。传统的安全教育安排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安全知识,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师在讲并不表明学生一定在听,由于多种原因,能完全掌握安全知识的学生较少。台湾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实行的是安全教育结合化学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教育和考试,并把通过安全考试作为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必要条件。安全教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可选择选修安全教育课和网络教育等不同方式。在考试前往往还会安排进行一次集体授课,请专业的实验室安全人员来进行讲解。对于缺考或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会安排重修和考试,直至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在安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来访的资深教授也要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通过安全考试,否则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们传统的实验安全教育也有自学和集中授课环节,但往往缺乏的是安全考试制度。进行安全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安全学习的效果,同时把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必要条件,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避免了传统安全教育方式中学生可听可不听的懈怠局面。台湾清华大学在授课方面也尽可能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教育方式来提高安全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实验室灭火知识时,重点强调需要沉着冷静,及时判断火势大小、原因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局部着火,顺手用湿布、沙子等材料盖灭;火势较大时,依据着火原因和火情使用适宜的灭火器材;火势无法控制时,及时断电关气,迅速离开并立即报警。在讲解使用灭火器材时,可以把常见的各类灭火器向学生展示,同时用示范的方式给大家进行演示。通过这样的系列课前安全教育与考试,让每名学生都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这不仅保障安全教育的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
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教育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课前的安全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内容。这也给学生造成误解和思维定势,认为安全教育只是走过场,对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也产生不在意的心理,因而易于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在日常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台湾清华大学采取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措施。例如在每间实验室门口都有危险提示标志,说明该实验室可能产生哪些危险,同时也提示禁止在该实验进行不恰当行为(如吸烟、带入磁性物体等)。每个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危险试剂、药品都需要进行登记和专人保管使用,在实验室门口醒目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放有该实验室使用的危险药品的性质和预防、处理措施的资料,不断提醒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时刻进行规范操作和安全处理。他们还专门成立环安中心来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设施维护工作,往往每学期有多次的安全检查。相比之下,内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实施则相对不力,有些安全检查流于形式,这是需要认真改进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我校在进行每项化学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不仅要对实验机理和实验过程进行预习,而且需要查明实验中每一个用到的试剂与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特性(MSDS)[10]。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安全事故。为了能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安全觉悟,我们计划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安全监督。学生相互进行实验操作监督,对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提出安全意见,不仅使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而且让他们时刻具有安全意识,同时也改进了实验室环境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毕竟学生的经验尚浅,教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引导,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教育效果。学校提倡在实验前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安全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实验室以往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安全处理方式。例如在使用金属钠的实验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实验室中金属钠着火是否能直接用水进行浇灭?”进行讨论。这样不只是教师直接灌输关于金属钠的安全知识,还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了解金属钠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正确掌握用砂土隔绝氧气而灭火的手段。当然,如果在确保安全条件下用少量金属钠为学生进行教学演示,将能取得更直观的教学效果。这些安全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强化,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上强化正确的安全理念和掌握实验安全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综合能力。
课后安全评价巩固安全教育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忽视了实验结束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实验结束后,学生只是对实验过程进行复述,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并书写实验报告。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都以获得实验产物的多少来衡量实验的成败,而对实验的规范操作和安全事项不加重视。为了能达到安全教育与实验教学一体化,在课后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引入学生对实验安全的自我总结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对实验过程的安全进行有效的总结,达到将安全教育贯穿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目的。在实验报告中增加实验安全评价一项,让学生从安全角度去审视自己的整个实验过程:实验仪器装置是否按照要求搭建,原料称取时是否有撒漏,实验过程中废气是如何处理的,实验结束后的废料是否进行规范处置等,对每次实验操作进行安全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时刻意识到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对于那些实验操作不规范、存在实验安全隐患的学生,虽然侥幸得到实验预期的产品和结果,但整个实验严格来说是不合格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没有让这些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通过实验后的安全评价能让他们进行这方面的自我批评和改正,真正在实验能力上得到提高。因此推行课后自我安全评价教育方式,能进一步巩固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安全教育效果。
高中信息技术支架式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浙江省高中信息技术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了知识点总结支架、解题方法和技巧支架、思维方式支架、课程体系支架。目标是在支架的形成阶段和支架应用落实阶段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大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支架式教学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制与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1]。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2]。同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说明》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素养确立为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3]。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和践行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做了如下变革。
一、改变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
通过浙江省2015年10月到2018年11月共7次信息技术选考的试题和学生失分情况分析,制约学生获得高分的原因有如下几点:(1)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不能自己构建学科的知识体系;(2)学习态度被动,依赖教师讲解和作业布置,不能自主学习;(3)解题方法和思路死板,拘泥于已经尝试过的问题,对变式无法应对,缺乏拓展和应变能力。针对以上问题,在实践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思想。该研究指出学生有两个发展层次:一是“真正发展水平”,二为“潜在发展水平”。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支架,让学生从第一层次自然过渡到第二层次。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从“双基教学”到“三维教学”,再到“核心素养”,理念不断更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科学家或艺术家,而是通过教育留给他可以终身受用、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与品质,能够终身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强调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需求,将教学目标转向“育人为本”,使教学理念走向“树德立人”。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不同学科的学科特点不同,不能千篇一律地应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即使是同一门学科,不同的内容也不适用于同一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我按照高中信息技术的不同教学内容,设计了如下几类支架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