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教研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研究所化学教育教师教研发展
摘要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意识和主动性不强、教研能力薄弱、教研成果生成和转化意识和能力欠缺的三大现状,认为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需要氛围更需要专业引领,要让中学化学教师愿意参与研究,为其提供平台和专业引领,还要让其研有收获。最后提出了搭建化学研究所平台助推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的具体举措:团结化学研究人才,形成研究队伍;研究所名师指导青年教师;研究所名师参与教师培训;研究所与市县教研部门联动;指导中学化学教师形成研究成果并发表。
关键词
化学教育研究所;研究平台;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包括教学管理),二是教研。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很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然而,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重教轻研”的现象依旧突显。从全国层面来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的教研活动开展得比较热烈,教研的成果也比较多,教师的教研意识和教研能力也比较强,从福建省层面来看,厦门市中小学教师在教研方面做得比较好,与发达省市教师教研的差距相对较小,其他地市差距相对较大。作为省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培训者和研究者,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立足岗位促进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学科教育研究所这一平台,可以有效助推中小学教师教研发展。本文,我们将以福建教育学院化学教育研究所在助力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发展方面所做的努力为例和同行一起探讨如何搭建学科教育研究所平台助推教师教研发展。
一、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凸显的三大问题
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和教研实践中,通过对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并对调查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我们认为当前福建省中学化学教师教研存在的问题不少,较为凸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
材料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摘要:为了提高转型发展形势下材料工程专业就业能力,对毕业设计环节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提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建立学习小组,以促进交流合作。对于科研型毕业设计实行一人一题,使学生成为毕业设计的实施者和推进者,而对于实习型课题,要加强校企合作,重视校方和实习单位的协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最后,严格执行高标准答辩,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材料专业;毕业设计;大学生;教学改革
目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位已经确立,在转型发展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重要目标[1-2]。应用型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特征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培养该类型人才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和实践创新能力,并引导更好地践行所学知识。毕业设计是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专业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面向应用技术性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国外应用技术大学的已有成功经验,结合国内院校的改革实践,深入分析和探索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措施,对做好材料专业毕业设计工作、提高本科阶段毕业设计的实践质量、提升材料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作能力等具有实际意义[3-8]。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进而培养使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9]。本科阶段通过完成毕业设计,可以使学生利用文献检索和数据整理,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学会利用化学思维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培养科学严谨性[10-12]。然而,目前毕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做毕业论文的时间比较集中,与学生考研和实习时间相冲突、学生认识不足进而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题目仍然局限在过去十年的标准等问题[13-16]。基于此,我们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本科毕业设计提出以下改革思路和方法,为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和专业综合改革提供参考。
1实行本科生导师制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提高做事效率。每个导师下有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大一阶段,让学生打好基础,学好无机化学和实验等基础课程,同时对学生介绍导师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对各个学科有一定的了解,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导师。在每个导师名下同个年级的学生可组成1~2个学习小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学生从大二即开始学习课题的整个流程,即从选题、文献调研、课题展开、数据处理、到论文写作和排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起引导作用,课题的推进由学习小组完成。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利用学到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建立本科阶段完善的知识体系,为学生继续深造打基础。
2研究型课题一人一题,真题真做
目前,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去向主要有以下情况,一是在第六学期就确定了毕业后的发展方向是继续深造,经过第六和第七学期的努力复习,通过研究生考试,考取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这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可正常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可选科学研究性课题,毕业论文所做的课题是导师的科研型课题。进入导师制后,导师公布名下所做的项目、所进行的课题,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课题研究一人一题,真题真做,即学生本人负责研究课题,毕业论文的完成过程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文献查阅和整理的能力,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研究型课题的毕业论文在完成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1)学生是毕业设计的实施者和推进者。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学生去查阅和整理文献资料,然后撰写开题报告。通过查阅文献去拟定、检验、最后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所需装置仪器和药品,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学生实验每日进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及时修正实验方案,深入分析实验结果,应主动与指导老师汇报和交流实验进度。在实验进行中遇到问题,学生首先应去自行查阅资料和文献,自己动脑去思考和分析,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整个实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亦可增强自觉性,提高承担能力和加强责任感,使学生毕业后更容易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2)指导教师是毕业论文的辅助者和指导者。指导教师要端正指导思想,把培养人才放在首位。要善于因材施教,启发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实验操作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学生直接见面与指导,定期检查学生进度,要注意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应在关键问题上指导、把关,防止其由于走弯路而造成资金和时间浪费,并在具体细节上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3)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作用和团队作用。在毕业论文完成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应积极交流,并定期(如每周)召开小组会,每名学生汇报实验进度和心得体会,针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共同探讨解决方法,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在小组讨论阶段,指导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力争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达到“既出人才,又出成果”的双重目的。
环境工程教学保障措施探析
本文作者:蔡昌凤 唐海 徐建平 宫建龙 颜酉斌 周福来 魏翔 单位: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建立3+3+3实践课程新体系,优化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生产实习安排学生参观焦化联合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程、2~3种工业废水治理工程及城市垃圾填埋场、垃圾发电厂,和上机操作环境工程技术模拟实训系统[6],模拟污水处理厂管理,解决进企业蹲点实习难问题。毕业实习结合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进行,由指导教师按选题涉及的具体行业、污染问题、技术方案进行安排。即环境监测基础型实验、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与专业综合型大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安排COD、NH4-N、BOD、pH等水质监测,TSP、SO2等大气监测项目,要求学生掌握取样保存、试剂配制、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分析与评价等基本实验技能。水污染控制设计型实验给出几种污水水质和实验室已具备的实验条件:生物法、混凝法、离子交换法、Fenton试剂法、铁碳微电解法等,让学生自行分组选择处理工艺,设计实验参数,进行验证实验。专业综合大实验目前已开设的有:校园湖泊水质评价与治理、室内空气质量检测、纯净水制备、印染废水处理等综合型实验,进行工艺比选、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分析总结等综合训练提高[7]。
即污水厂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固废处理处置课程设计,均安排在主干专业课学习结束后。通过课程设计,对已学知识进行消化、扩展、应用,要求进行工程分析与源强计算,工艺选择与数质量衡算,主要设备设计(或选型计算)、辅助设备选型计算、管道与高程计算、工艺布置图纸绘制,以课程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提交课程成果。坚持将三门课程设计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鼓励在这些环节中学生直接参与环境工程项目设计,虽然环节时间短,但能够直接进入工程实践,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显著,经过10届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课程设计已成为学生痛并快乐着、收获颇丰的实践教学关键环节。
3+3+3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通过积极争取,获得“化工与环境类专业教学实习中心”、“环境工程特色专业建设”、“院级重点建设课程资助经费”等各项省级、校级质量工程专项基金支持,加快了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室拥有TOC、TN、TP在线监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移动式室内空气质量监测、快速水质监测等环境监测设备、污水处理实验装置、纯水制备系统等实验设备设备200多台套,为三大实验开设提供了硬件条件。投入25万元在学院建立了环境工程技术的模拟实训系统,包括:污水处理厂模拟管理等[8]。在皖维集团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中心、在芜湖垃圾填埋场、新鑫铸管、芜湖垃圾发电厂等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了较大贡献,有效增强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实战型、针对性。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教研项目,每年均有立项:如省级教研项目有:“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环境类本科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等。发表教研论文1~2篇/人。将案例教学、启发教学、阅读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9],老师给出案例,剖解分析,给出选题,让学生自查文献、自主交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和治理工艺,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教研室老师为保障具有环境工程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实施,逐步积累污染源产排污系数[10]、源强计算公式等三门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缓解课程设计基础资料空缺严重现象。初步完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之一烟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三酸性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之四有机气体污染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和污水治理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城镇污水处理厂课程设计指导书、工业废水处理站课程设计指导书;及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课程设计指导书系列。填补了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书空白。教研室老师积极申报课题,获得国家和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及省教育厅、芜湖市科技计划科研经费支持,以及产学研合作项目。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成适合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和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老师指导和带领学生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穿插在实践教学中。即为实践教学耗材、检测提供了经费保障,也有效的保证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教师与学生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学生对教学实践的兴趣、参与度、完成质量大大改善。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在地方院校应用型改革的背景下,对师范类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面向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教研能力,开展了题库建设、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与讲评、小论文撰写练习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无机化学;题库;批改;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学的化学师资,《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不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学教学最重要的专业知识来源,还扮演着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角色。以往的《无机化学》教学,仅把该门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待。而在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挖掘课程的角色内涵,修正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对学生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训练。
1建设习题库,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知识
我校化学专业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编的《无机化学》作为教材,教材附带课后练习题,但题型单一,内容不够丰富。采用这些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存在如下不足:(1)题型基本为问答题和计算题,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如果课后习题布置过多,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一部分学生为应付任务,常常会抄袭同学作业或抄袭网上答案;而如果习题布置量不足,则又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2)单一的习题类型与期末考核试卷题目类型严重脱节,学生日常练习实践性不强,期末复习无头绪、目标不明确,日常练习无法达到学生最低要求的“学以致考”的目的。(3)因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所以限制了作业涵盖的知识量,导致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无法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使课后练习无法达到预期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而更偏向于流于形式。为解决课后习题的问题,我们建设了习题库以供学生练习。首先,习题的类型与期末试卷考题类型相同,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习题以试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按实际情况,有些试卷一份包含一节的内容,有些试卷则一份包含若干节的内容。练习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部分习题来自网络资源的精选和改良,另一部分习题来源与教材附带的习题,第三部分则来源于教师本人对知识点的补充完善;如此这般,练习题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所有的知识点。丰富的题型使习题卷的容纳能力足以将课程的知识点几乎全部纳入以供学生进行全面的练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习题以试卷的形式交付则可免除学生低效、繁重的抄写题目入作业本中的工作。其次,事先告知学生期末考试的试题70%左右出自练习题库,其它30%出自非练习题库。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及考前复习较全面地掌握课程的各知识点,同时达到其通过学科考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同时也达到了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分级的目的。通过建设习题库供给学生练习、复习,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均分一般在70-80分范围内,一部分学习更用功的学生能达到80多分,极个别同学能获得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不及格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考试成绩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达到了督促学生学习、考核学习效果的目的。
2组织学生参与课后作业批改、讲评,锻炼学生教学技能
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学化学教师岗位,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贯穿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是实践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批改作业、从作业中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授课是教师教学技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将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中。首先是作业批改和学况掌握的训练。在每次课后作业提交后,以轮流的方式组织三至四名同学对本次作业进行批改,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批改的流程为:教师先给参与作业批改的同学讲解正确答案、解题步骤、错误答案的错误点(针对选择题、判断题)、每道题的评分细则(主要针对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学生们再按总分100分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道大题乃至每道小题进行分数统一分配。接下来将批改任务进行分解、分配,每位同学负责若干道习题,以多人合作,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批改、评分,最后统一计算得分。批改工作完成后,每位同学对各自负责的那部分中的每道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弄清全班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错误率、出错原因。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即时解答疑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是课堂授课的训练。参与本次作业批改工作的同学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准备,并在这些同学内进行小范围试讲,任课老师对试讲进行点评,指出试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和应注意的细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习题实际讲评环节中,同学依次上讲台,对自已负责的各道习题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评,公布正确答案、讲述解答过程、找出易错环节、指出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每位同学讲评完毕后,教师对该同学讲评不到位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对其教态、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运用、语言的组织、重点的把握等情况进行点评,力求使该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课堂授课技能的锻炼、提高,其他同学在感同身受中获得启发。
技术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较年轻的临床医学专业,相比其他临床医学教育体系,存在较多需规范和完善之处。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创新实践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学校教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1]报告中提出,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黄淮学院“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学过程中实践实训研究,建立企业、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专业结构,探索了一条应用型特色发展之路。认真落实“四个回归”,逐步推进“四新”建设,创新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全面培养“知行合一、能力为本”的育人文化。先后被评为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承办了六届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搭建了国际化平台。
1专业定位与历史沿革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立足中原经济区,培养适应体育社会化、产业化需求,具有社会体育基本理论、技术、技能,能在休闲运动、健身俱乐部等领域胜任健身咨询、技能指导、大众活动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国民体质健康评估、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1994年为体育专科,2005年体育教育本科(社会体育方向),2008年社会体育本科专业开始招生,后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年该专业获得黄淮学院校级人文重点学科,2013年获河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2专业综合改革实践教学运行情况
2.1专业聚焦社会体育运营、管理,对接专业认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聚焦社区体育和体育企业运营管理,围绕培养“专业指导+管理理念”综合应用型人才,坚持“学生为本、技能为先、专业精准、持续跟踪”发展理念,建立“跟踪、评价、反馈、改进”质量监控体系,以体育社会化发展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践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开辟了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和体育经营管理方向培养思路,融会课程导向、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培训、校企合作等多重培养机制,以“思政+通识+专业+方向”深度融合的课程模块,形成“德育人、强基础、重创新、专精广能”的特色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符合度、能力社会认证度。依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实践教学的应用型,对比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两版培养方案均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在校学习,第四学年为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撰写答辩(见表1)。结合学校的发展,社会的需求,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块,由原来2016版的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两个方向,变更为社区体育指导、健身俱乐部指导、体育经营管理三个方向,依据学生兴趣爱好,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最终做到学有所用,突出人才培养的系统和全面性。从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尤为突出的是学生在校期间(第一学期除外),课堂教学周,由原来的18周,减少为每学期16周,每学期增加了两周的学生专业综合实践、实训周,期间学生将进行运动技能与体能训练指导、教学技能指导与实践、社会体育指导与竞赛组织、专业综合能力指导及社会体育调查等方面的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加大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聚焦社会体育发展趋势,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
基于教学现状的高校大学语文论文
一、调查对象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6所(数据来源于高校之窗网和维基百科网)。本次调研选择了本科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所,其中11所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区。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疆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它们都是疆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处于新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层次,伊犁师范学院作为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以远的北疆地区的代表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调查之中。这些院校涵盖了文史、政法、经济、管理、艺术、医药、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专业建设医学检验论文
1专业建设当前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
①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医德医风教育相对薄弱。②检验医学相关临床课程设置求广求全、培养重点不突出。③专业必修课程过多,学科交叉、岗位需要的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极少。④课本教学、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网络化与数字化水平低下。⑤课程体系由5年制“医学士”改为4年制“理学士”,原有课程体系明显不适合现教学需要。
1.2实验教学
①检验专业实验课程存在设备陈旧、利用率低,管理水平差。②注重理论课程学习,对临床实验教学和管理关注不足。③实验课教学偏重教材知识讲授,科研精神与科研能力等创新性能力培养不足。④实验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应用脱节,与现代医学检验发展现状脱节。
1.3实践教学
①实践教学管理松散,专业技能培养方式落后。②未及时与实践教育基地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实习同学思想动态。③因为实习基地师资、管理水平不同,实践教学效果存在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