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改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教改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教改论文

结构式软件药物化学教学应用

摘要:

基于药物化学课程要求和特点,我们对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合理规划,以提高化学制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过ChemDraw软件可将传统单调、枯燥的化学结构和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基于此,ChemDraw结构式绘制的运用给了我们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通过教学方法改革,达到了实践教学目标,保障了应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结构式软件;药物化学;教学

建立新的药物化学课程体系(引入化学结构式绘制的辅助教学软件,并且引导学生学习、参与、互动有关结构上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规范化、软件化、信息化的化学结构学习方法,提高理解、解析、应用化学结构知识,解决药品合成、制剂、检测、储运等环节涉及到的结构式方面的问题的职业能力。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按课程标准中重点掌握的药物种类,确定实施化学结构式软件教学探索的药物范围。解决学生以往对于重点需要会认,会画的药物结构学习的老大难问题。通过植入化学结构式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画结构的同时更加清楚药物的基本母核和取代基团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结构的基本性质。

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药物化学是一门发现与发明新药、合成化学药物、阐明药物化学性质、研究药物分子与机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是药学领域中重要的带头学科。《药物化学》亦是我校化学制药、药物制剂、药物检测、药学等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药学各专业学生开始接触和认识各种药物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建立在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涉及医学、药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是学好药理学、药剂学以及药物分析等药学专业课程的必要基础。药物化学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经过几年的课堂教学、教学反馈及教学效果的总结分析,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对于药物活性及作用规律掌握较好,而对于药物结构和涉及化学结构的理化性质、稳定性、配伍使用和合成方法等知识点难以消化。通过和在校学生及就业学生的交流和跟踪分析,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应用化学的方法来学习药物化学,大多数人仍然停留在“背诵”的学习阶段来学习药物化学。基于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应用能力与药物化学解读化学结构式的能力,更为了远期提升就业竞争力,有必要对我校的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实践化创新探索。本项目计划运用化学结构式绘图软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借此提高学生的化学结构式识别和应用水平等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1]。

阅读全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在地方院校应用型改革的背景下,对师范类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面向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培养教研能力,开展了题库建设、学生参与作业批改与讲评、小论文撰写练习三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无机化学;题库;批改;论文

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中学的化学师资,《无机化学》是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该门课程不但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化学教学最重要的专业知识来源,还扮演着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重要角色。以往的《无机化学》教学,仅把该门课程当作一门普通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待。而在应用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充分挖掘课程的角色内涵,修正以往教学中的不足和短板,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同时,对学生教学技能、科学研究能力进行训练。

1建设习题库,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课程知识

我校化学专业采用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合编的《无机化学》作为教材,教材附带课后练习题,但题型单一,内容不够丰富。采用这些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存在如下不足:(1)题型基本为问答题和计算题,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如果课后习题布置过多,学生作业负担太重,一部分学生为应付任务,常常会抄袭同学作业或抄袭网上答案;而如果习题布置量不足,则又达不到预期的练习效果。(2)单一的习题类型与期末考核试卷题目类型严重脱节,学生日常练习实践性不强,期末复习无头绪、目标不明确,日常练习无法达到学生最低要求的“学以致考”的目的。(3)因解答每道题所需的工作量较大,所以限制了作业涵盖的知识量,导致教学内容中的许多知识点都无法通过练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从而使课后练习无法达到预期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的目的,而更偏向于流于形式。为解决课后习题的问题,我们建设了习题库以供学生练习。首先,习题的类型与期末试卷考题类型相同,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等。习题以试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按实际情况,有些试卷一份包含一节的内容,有些试卷则一份包含若干节的内容。练习题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部分习题来自网络资源的精选和改良,另一部分习题来源与教材附带的习题,第三部分则来源于教师本人对知识点的补充完善;如此这般,练习题基本上涵盖了课程所有的知识点。丰富的题型使习题卷的容纳能力足以将课程的知识点几乎全部纳入以供学生进行全面的练习,能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得更牢固、更全面;习题以试卷的形式交付则可免除学生低效、繁重的抄写题目入作业本中的工作。其次,事先告知学生期末考试的试题70%左右出自练习题库,其它30%出自非练习题库。这样的处理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对课后习题的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课后练习及考前复习较全面地掌握课程的各知识点,同时达到其通过学科考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要想获得更好的成绩,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进一步,同时也达到了通过考核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分级的目的。通过建设习题库供给学生练习、复习,学生基本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平均分一般在70-80分范围内,一部分学习更用功的学生能达到80多分,极个别同学能获得90分以上的优秀成绩,不及格率均能控制在10%以内,考试成绩呈现良好的正态分布,达到了督促学生学习、考核学习效果的目的。

2组织学生参与课后作业批改、讲评,锻炼学生教学技能

化学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中学化学教师岗位,将学生教学技能的训练贯穿在《无机化学》的教学中是实践应用型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批改作业、从作业中归纳总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授课是教师教学技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将这三种能力的训练融入到作业批改、作业讲评中。首先是作业批改和学况掌握的训练。在每次课后作业提交后,以轮流的方式组织三至四名同学对本次作业进行批改,每位同学每学期至少参与一次。批改的流程为:教师先给参与作业批改的同学讲解正确答案、解题步骤、错误答案的错误点(针对选择题、判断题)、每道题的评分细则(主要针对简答题、问答题和计算题)。学生们再按总分100分根据实际情况对每道大题乃至每道小题进行分数统一分配。接下来将批改任务进行分解、分配,每位同学负责若干道习题,以多人合作,流水作业的方式进行批改、评分,最后统一计算得分。批改工作完成后,每位同学对各自负责的那部分中的每道习题的解答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弄清全班对各知识点掌握的情况、错误率、出错原因。在作业批改过程中,任课教师全程指导,即时解答疑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其次是课堂授课的训练。参与本次作业批改工作的同学做好习题讲评工作准备,并在这些同学内进行小范围试讲,任课老师对试讲进行点评,指出试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足和应注意的细节,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习题实际讲评环节中,同学依次上讲台,对自已负责的各道习题面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评,公布正确答案、讲述解答过程、找出易错环节、指出错误出现的主要原因。每位同学讲评完毕后,教师对该同学讲评不到位或不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并对其教态、语音语调和语速的运用、语言的组织、重点的把握等情况进行点评,力求使该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课堂授课技能的锻炼、提高,其他同学在感同身受中获得启发。

阅读全文

期刊论文摘要存在问题

在期刊相关的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中,把摘要定义为“以提供文献的内容梗概为目的,并不给予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并且很明确地给出摘要的4要素为“目的、方法、结果、结论”[1]。摘要是一篇学术论文经过浓缩的精华,是论文的重要信息点,是作者观点的集中表现。摘要能够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读者在阅读论文摘要的时候就能理解正文的内容,从摘要里面可以体察出这篇论文的深度及重要性。但我们所见在期刊论文中,论文摘要的写作很不尽人意,与国家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2]。笔者根据在期刊编辑工作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个总结,分析了一些在摘要翻译过程中的常见的一些错误,并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1要素不齐全

在论文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要素中,或缺目的,或缺方法等。有些摘要仅写了方法,未写明结果和结论;有些摘要缺少目的和结论;有些摘要过于笼统,缺少事实和数据,看不出具体研究了什么。这样的摘要不能构成一篇短文,也不能表达论文的中心思想,影响了摘要作用的发挥,故不能作为独立的信息进行交流。

2语言中夸张的说法

很多作者在摘要中经常用到提出了一种新方法,或者设立一种新理论等这种说法,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作者只是对前人的方法或理论进行了改良、改进。所以并不是新的东西,所以这种提法并不妥。同样地,很多社科或教改论文的摘要也存在口号式的写法,让读者看了摘要,本应该可以大概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但却不知所云,看了摘要一头雾水,不知道在说的是什么。这样夸张或口号式的摘要是我们必须避免的。

3摘要的特点缺失

一篇优秀论文的摘要能让读者看完就可以判断文献的大概内容,辨别是否是自己需要找的文献,从而确定是否有必要阅读论文全文。“准确与完整、独立与自含、学术与通用、简炼与概括”是一篇好的论文摘要的特点。而许多摘要出现只有依赖正文或参考文献才能理解的代码和符号;摘要一般不出现公式等成分,而有的摘要缺包括了参考文献、化学结构式、公式及非公知公用的名词术语和缩略语等;有的摘要加入了常识性的内容及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注释;有的摘要冗长,语言不精炼,着墨于无关紧要的细节上[2]。

阅读全文

本科文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摘要:

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本科教学是适应“互联网+”教育环境的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拟就在本科文学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微课(微视频)的开发与技术支持的矛盾、大班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别等进行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进行继续思考与探讨。

关键词:

本科;文学课程;翻转课堂;实践反思

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学资源多样化,教育媒介多元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的个性化追求增强等都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的教学改革成为可能,也使其成为高校教改发展的一种趋势。就翻转课堂在高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研究来看,目前,我国很多教育研究者和高校教师分别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中西翻转课堂的比较、翻转课堂的优势与限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翻转课堂下的微视频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的师生角色的转化、翻转课堂的应用与实证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等多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究。我们已经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文学课程,结合这几年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诸如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微课(微视频)的开发与技术支持的矛盾、大班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矛盾、学习成绩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差别等进行反思,以期对这些问题进行继续思考与探讨。

一教学改革与学习适应性的矛盾

在网络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强调自主、协作学习与教学互动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建构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要求和选择。可是,习惯了被动式教学的大学生很难短期内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主动式学习。因此,高校采用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也需讲究节奏,不能一开始就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有一个过渡期,否则可能会让许多学生产生学习的不适应感。首先,大学生不适应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学习质量就难以保证。大学生早已习惯了按照老师的教学步调进行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短期内很难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因为大学生的课余时间都是自由支配的,所以很难保证他们能保质保量地在课前独立自主地学习教学微视频。就算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并能进行自主思考;但几乎很少有学生能提出具有专业深度的问题,更不用说自主解决问题了。如果自主学习很难保证质量的话,那么课堂活动或小组合作学习也就会流于形式,而学习成效也就会不尽人意,因此,学生的专业知识建构自然也就成了问题。其次,大学生不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学习压力,那么教学效果可能很难达到教改的预期目标。实行基于微视频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的课余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如果没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他们就很难产生对自主学习者角色的认同感。为此,他们很难进行自控式地学习,也会因为没有进行课前学习而难以加入课堂教学活动或课堂互动,这就会增加他们上课的紧张感或焦虑感。所以,翻转课堂的课中要营造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以消解学生的焦虑感,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交流。大学生已经习惯了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给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空间,他们不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就能善用课堂时间、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因此,需要时间让教师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需要时间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学习心理调适。那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采用,要有计划、有步骤。首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养成一个过渡期和适应期,给教师一个训练学生的时间段。其次,要将翻转课堂教学和传授式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混合式教学。再次,先以一门课程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的试点课程,等学生适应和接受度比较高以后,再增加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程。最后,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看哪些内容适合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课程中的某些有争议的文学史现象及其评价、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等就比较适合课堂讨论,文学文体的改编和文学批评论文的写作就适合成果展示。

阅读全文

培育及提升机械设计能力

作者:朱维兵 单位:西华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3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阅读全文

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作者:段中余 姚颖悟 章文军 王荷芳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内容的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至关重要,针对原有课程内容存在的经典有余、前沿不足等弊端,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积极优选实验内容,并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材。

(一)精选经典实验精细化学品合成与应用电化学方面有很多经典的实验,由于时间所限,我们只保留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实验,如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洗发香波的配制、酚醛树脂粘合剂的制备、聚醋酸乙烯酯乳胶涂料的配制、光亮电镀铜、方波脉冲电流镀锌、循环伏安法研究氧化与还原电位、毛细管电泳实验等,这些实验的开展是对精细化学品合成及应用电化学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

(二)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应包括较丰富的实验内容,从合成制备到分析表征再到性能测试(实际应用)。学生在受到基本训练的同时,也能受到综合性的训练;不仅能接触到常规的实验室设备,也能接触一些先进的实验设备,从而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通过二茂铁及衍生物的合成、分离和鉴定及1,2-二苯乙烷衍生物的制备这些综合实验的开展,学生不仅直接获取了知识技能,且进行了科研方面的初步训练,对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无裨益。

(三)增设开放性实验我们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全部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多项国家、河北省的科研纵向项目以及企业联合的横向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结合我系教师的科研课题,我们增设了前沿的、开放性的实验供学生选择:如微波法降解纤维素的研究、具有荧光的超分子功能材料的制备与性能、氨基酸衍生物键合硅胶的制备、高温固相法合成掺杂型LiFePO4/C正极材料、钛基二氧化铅纳米复合电极的制备、天然多功能水处理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等等,让学生及早地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不仅避免了学生在下一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时的盲目性,为以后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也为老师们的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2]

(四)扩充实验手段近年来,超声波、微波、光、电及生物催化剂(酶、微生物、抗体酶)、绿色溶剂(离子液体、超临界流体、水)、微型实验、绿色合成等一系列先进实验技术手段和理念的发展,对于加快反应速度、提高产率、减少能耗、减小污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3]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入新的实验手段,将传统方法与微波、超声波合成手段进行对比,以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实验技术的最新发展。

阅读全文

学生科研素质有机化学实验论文

1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

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学实验与高中实验的不同,认识到进行主动学习对其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然后再根据学生自愿报名,将带教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其中实验改革组按照以下方案进行,对照组按照普通教学法进行。

1.1课前预习与小组讨论:

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时以教材为主,以网络资料和图书馆课外书为补充。撰写实验预习报告,报告内容分实验原理、步骤、注意事项、问题、可改进操作,引导学生尤其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和实验问题的收集。在课前两天,自由组合的几个小组一起进行探讨,尤其是实验注意事项、实验问题和可改进操作的讨论。对照组学生只需参考实验教材写出普通实验预习报告。

1.2课堂学生讲解和教师补充相结合,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

为了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预习习惯,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每次课堂开始时叫1名学生上台讲解实验,讲解完后,先由学生自愿主动补充。然后再由教师补充讲解学生未讲到位的部分。同时教师进行关键操作的演示,可以叫学生上台配合体验实验操作过程。特别强调让学生提出对实验部分操作过程的改进,对可行的部分将允许学生按照新操作过程进行实验。对照组学生不需上台进行实验讲解。

1.3学生实验:

阅读全文

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离不开高水平、创新型设计人才。文章通过对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意义的阐述,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独特性、主体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等特点入手,提出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框架。文章以综合性院校为例,对其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发展取向、创新模式与教学系统、课程建设与教改内容、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估、课堂管理与教学实践等层面的探索进行归纳,并从课题研究角度对其在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方面取得的教改成果予以解析,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及其教学改革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设计专业作为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升级成为设计学类8个独立设置的本科专业之一,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1987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8年的艺术设计专业以及2012年的环境设计专业,明确了专业的内涵与外延,是该专业在历时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外面向时展、对内不断辨析和论证发展的结果。这为环境设计专业未来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其中人才的个性化培养是专业发展的关键。

一、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1]。其包涵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制度、培养系统,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并具有研究型、应用型、订单式、学徒式等人才培养模式之分[2]。其中,在多样性范畴内包含人才个性化的培养模式。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探讨,其核心可谓是个性化教育。发达国家在整体的教育体系中形成了普遍重视学生个性塑造、主体选择和个性表达的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中更是强调自我精神的形成,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校训即为“实现自我,服务社会”[2]。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而言,其专业内涵涉及以人需求为本、面向人的活动方式,以空间为载体涵盖建筑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以环境为对象探讨功能划分、界面处理、展示陈设、色彩肌理、灯光感受等众多方面,一般设置在美术院校、建筑院校和林业院校,培养艺术型、工程型和市场型设计师等人才。就综合院校而言,其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点:其一,综合性的培养平台。综合性的培养平台与专业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具有天然的关联性。现阶段的环境设计专业发展,结合其学科特点,逐渐形成以环境与空间本体为核心圈层,以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为紧密关联圈层,辐射环境学领域、民俗学领域、人文地理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数字艺术领域等交叉关联圈层,由内及外的扩散式发展,并且创新和突破也往往存在这些学科碰撞的领域。这就决定了综合院校环境设计专业培养架构属性。其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专业的建设发展立足于专业人才的培养,综合院校的个性化人才培养一方面是结合专业的领域特性和综合平台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是结合人才自身特性借助综合院校文化进行综合培养,有助于培养其厚实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也更能适应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高水平、创新型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层面的探索

华中科技大学环境设计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设立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高校合并时纳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国内最早在广义大建筑学体系下办学的几个院校之一。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和改革,逐步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及人才培养模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