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化学化工专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安全教育探讨
摘要:本文从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事故处理能力训练三个方面对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安全教育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安全知识普及是保证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中人身安全的前提;安全意识培养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发现工作和学习中的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发生;事故处理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能力,良好的事故处理能力可以保证研究生在事故发生后及时处理,保证自身安全、他人安全以及公共财产安全。
关键词:安全教育;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事故处理
研究生教育能够帮助更多的年轻力量加入到科学研究的领域中来,对我国基础研究及工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助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也越来越大。相对于其他专业,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在就读过程中和毕业后的工作中面临的危险较多,比如经常会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的化学物质,在很大程度上危害相关从业者的安全。近年来,新闻中和网络上所报道的安全事故越来越多,极大程度上引起了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化学化工相关企业的重视[1-4]。为了保证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人身安全不受到危害,必须要建立有效的研究生管理机制,并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使之深刻意识到“不让别人伤害自己,不让自己伤害别人,不让自己伤害自己,不让别人伤害别人”的重要性[4-8]。通常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安全教育应主要包括安全知识的普及、安全意识的培养和处理安全事故能力的训练,这是一套系统的安全教育内容,最终预想达到的目的是让研究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杜绝一切安全隐患。本文将从这几方面对化学化工专业研究生安全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1安全知识普及
作者在进行研究生教育时,会着重强调实验中原料准备、实验过程、后处理和废弃等几个过程中的相关安全问题。首先,化学化工研究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强腐蚀性、剧毒、易燃易爆等高危性化学品。因此,在进行实验准备的过程中必须要首先了解所使用化学品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只要对原料的物化性质了如指掌,才能够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叠氮化钠是一种易爆化学物质,收到撞击便会发生爆炸,因此在实验过程中不能用金属药匙进行取用;再比如,在化学合成过程中常会用到烷基锂试剂,这类化学试剂暴露在空气中便会发生剧烈燃烧,因此在使用时必须要做好个人防护,且取用必须要在干燥的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其次,化学反应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比如反应过程中有的会释放有毒气体,有的会释放大量反应热,处理不当都会造成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在进行反应之前对反应机理和反应过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杜绝安全隐患。比如,在用正丁基锂进行脱质子反应时,通常需要在较低的反应温度下进行,而且需要缓慢地将正丁基锂加入到反应体系中,以确保反应不会剧烈释放热量,而且所释放的反应热可以被迅速带走。再比如,在某些化学反应会产生氯化氢气体,若吸入后会对人体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害,因此反应必须要连接尾气处理系统,利用碱溶液吸收并中和氯化氢。第三,实验后处理过程也会遇到一些安全隐患,加入的易燃易爆等化学试剂没有完全转化,在后处理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安全处理。例如,在干燥化学试剂时常会用到金属钠、氢化钙等活性化学物质,对化学试剂进行蒸馏提纯过后必须要对这些活性物质进行有效的处理,一方面要小心向反应瓶中加入无水乙醇,将未反应的活性物质反应掉,另外一方面还需小心处理蒸馏头、冷凝管、尾接管等玻璃制品,以防由于搅拌作用导致活性物质飞溅到这些部件中。第四,在对反应所产生的废弃物质也需要小心处理。通常研究生在实验结束后会将所产生的废液导入到废液桶中,但有些较为化学物质在酸碱条件下的反应活性不同,因此必须要对废液进行详细分类,通常酸、碱、有机废液等需要分装,避免混装时产生危险。另外,有些废弃的有机试剂不能存放太长时间,如乙醚在夏天较为容易发生燃烧,因此需要对实验室所堆积的化学试剂进行及时地处理。足够的安全知识是保证人身安全的首要条件。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在进行工作时,只有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危险的发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不伤害自己和不伤害别人。
2安全意识培养
良好的实验习惯关系到实验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能够有利于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养成良好的安全意识,这有助于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在工作中能够注意到细小的环节和事物。比如,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就必须要穿戴好防护服、护目镜、防护口罩和手套等防护装备,以防实验开展过程中强腐蚀性物质接触到皮肤,或是其他有毒物质飞溅到皮肤上或眼中。除了个人防护外,其他实验习惯也属于安全意识养成范围。例如,在利用油浴加热进行高温实验时,一定要确保热电偶浸入到导热油中。若热电偶曝露在空气中,则油浴会一直加热,易发生危险。除此之外,高温实验必须要有专人进行看守,确保油浴温度和反应体系的平稳。再比如,在实验结束后提高后续处理的安全意识,确保每一个细节够进行处理,不忽视任何一个细小的安全隐患。离开实验室后,若无人继续实验,要养成查看其它人反应状况的习惯,并进行断水断电,防止在无人的情况下,实验室发生其它危险。良好的安全意识,有助于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研究生在工作和学习中将良好的实验习惯变成肌肉记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化学化工专业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
[摘要]立德树人是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各学科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德育功能。根据化学化工类专业的特点,探讨专业教育与德育协同育人的措施,包括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注重教师的引领;提高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德育考核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化学化工专业;专业教育;德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学生的大学生活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科课程教育中度过,因而,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学科课程教学与德育的融合,进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才能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化学是门重要的基础自然学科,与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相互结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化学与德育契合度非常紧密,并不矛盾的,而是辨证统一的,德育离不开智育,智育更离不开德育,两者皆不可偏废。因此,应因地制宜,将德育融合到化学化工专业教育中,实现协同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化学化工人才,为国家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根据化学化工专业的特点,专业教育和德育的融合宜从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注重教师的引领;提高学生的主导作用;加强德育考核等方面进行。
1明确专业目标、树立专业思想
通过调查发现,在化工类专业的大一新生当中,除部分对化工专业有比较详细的了解,且作为第一志愿报考外,有一部分学生是盲目地选择了化工类专业,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被调剂或者作为备选志愿顺后录取的。所以很多化工类学生存在不喜欢甚至抵触情绪,势必影响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加之,大部分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强调努力学习,希望通过高考考上心仪的大学,没有明确的人生规划。因此,学校和学院要为初入大学的新生上好大学的第一堂课,使其明初心、担使命,对大学四年的生活和人生做出合理的规划。《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化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了化学类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较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化学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等工作的人才”[3-4]。本校化学化工学院在每年新生开学时,针对性地给新生阐述了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了解到本专业的神圣和重要性,为专业知识和德育教育奠定基础。专业思想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所学专业抱着什么样的观念及态度。大一新生对专业思想还没有明确的认识,学校和教师可多加强教育和引导,介绍化工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及化学化工在人们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请一些企业专业人士及优秀的毕业生来进行相关讲座,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对化工专业的好感,以积极的态度来学习,愿意把自身的理想与化工行业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化学化工专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专业目标和专业思想是学生学习的初心,还需持续性地进行专业和德育协同教育,包括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教学,以确保好的教育效果。
2注重教师的引领
学生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活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中度过,与专业教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专业和德育的协同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化学化工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路径探讨
摘要: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文章结合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实际状况,分别从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模式等4个方面对新时期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高校化学化工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化学化工类;教育教学;改革;探讨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当前,化学化工行业正进行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化工行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和加大复合型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应对化工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努力方向。高等教育作为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的重要人才基地,以及提升化学化工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平台,深入探讨高校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明晰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应对当前化学化工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重要途径。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在原重庆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基础上组建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逐渐成为重庆及西部地区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人才培养输出的重要基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化学化工产业发展新形态,本文以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针对新时期下的化学化工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改革探索,为提升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综合能力,以及指导普通本科化学化工类人才培养等提供参考。
1.教育教学理念改革
化学化工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众多领域密切相关。随着化工行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针对化学化工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持续增长,对于既懂管理又掌握化工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当前化学化工学院教学环节仍存在以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为辅的现象,导致学生出现主动发展意识不足、创新创造能力较差、社会适应技能欠缺的现象,造成高学历低技能人才培养的恶性循环。对此,应结合新时期下的人才需求特点,面向化学化工行业长远发展和行业变革的趋势,努力转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题”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明确高等教育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多元交流平台的意识,做到从“关注教师的教”向“关注学生的学”转变、“系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转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需求导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从“学生被动地学”向“学生主动地学”转变,促进化学化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向以学生为主转变,最终培育出发展意识强、创新能力高、社会适应技能丰富的化学化工人才。
化学专业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化学专业英语传统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知识体系陈旧和教学质量差等问题。基于慕课理念,开展化学专业英语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进而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化学专业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化学专业人才。
[关键词]专业英语;化学;教学改革;慕课
近年来,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国际学术界和工业界交流日趋频繁,要求专业人员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水平[1]。化学化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我国化学化工产业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需要培养更多化学化工领域的国际化人才,这对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已经成功应用于多种课程的教学,为其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推广与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2]。化学专业英语不仅要增强化学专业学生的化学化工专业知识和拓展国际化视野,还应该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化学专业英语的传统教学受到教学方式和资源配置的限制,教学效果较差。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化学专业英语进行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学生自主学生能力和实践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和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化学专业英语是化学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以一定的英语知识和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专业词汇,然后能够熟练的进行英文文献检索和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翻译和简单科技论文的英文撰写,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4]。因此化学专业英语具有几个特点:(1)专业词汇多。化学专业词汇较为丰富,构词复杂且具有特殊的构词方法,还具有较多的词类转换,需要学生单独记忆,为学习带来较大困难。(2)特殊的时态和语态。化学专业英语属于科技英语的一种,为了客观准确表达实验现象,常常使用大量的过去时和被动语态,且没有第一人称出现,给入门学习者较大的困惑。(3)长句难句多。在英文科技文献中,常常采用后置定语和多重修饰的表述,因此不能逐词逐句翻译,要以整体理解语句为主。(4)内容广。该课程知识面广,涉及四大化学领域知识,需要较好的专业知识基础,学习难度大[5]。
1.2化学专业英语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化学课改及实行阐述
作者:宋文生 李平 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
学校在1999年将“大学化学”课程列为校级教改项目,并随着2002年院校合并、专业调整,在2004年又将“大学化学”课程列入省级教改项目进行研究.通过几年的教改实践,在广泛调研和吸收国外先进教学经验基础上,对“大学化学”课程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多方位改革尝试,以期探索新形势下“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新模式.1课程名称的历史沿革大学化学,曾又名普通化学,与“GeneralChemistry”中文译法有关[2].1997年以前,与国内多数院校一样,河南科技大学将非化学化工专业化学课程称为“普通化学”.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遍认为“普通化学”译名掩盖了课程的真实教学目的、教育任务和教学内容.1997年,全国开展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河南科技大学借此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大调整,把“普通化学”更名为“工程化学”,并把“工程化学”列为各工科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发现“工程化学”的含义太窄,不能全面反映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等各方面与化学的联系.表现在化学已经渗透到医学、生物学、物理学、农业科学、地质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并影响着人类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化学社会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21世纪的高等化学教育势必面向全体大学生,化学课程应与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同等重要,属于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课.为此,1999年将“工程化学”更名为“大学化学”.
课程教学目标
21世纪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未来人才质量的差别,不仅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在于人才的基本素质,其中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居于重要地位.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由于自然科学发展的日益微观化和交叉化,化学科学研究所涉及的内容日益广泛、深入和复杂,化学同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的关系日益密切.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化学,不仅是学习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化学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3].据调查,大部分报考工科院校的中学生实际在高中二年级后就不再学化学.而这些虽选考化学的中学生,大都考取的是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在大学里大都只有一门化学课.因此,大一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培养要求就决定了非化学化工类学生今后所具备的化学素养,学生通过大一化学课程的学习在化学素质方面应比中学生有质的提高[4].考虑到目前中学化学课程的基本要求、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大学中其他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诸因素,将“大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必要的基本实验技能,能以化学观点分析、解决专业和生活中出现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具备基本的化学素养.
课程内容优化与课程体系重组
依据“大学化学”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化学知识的科普性和应用性.简述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的结构基础等基本理论知识,体现化学与多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及相互作用,反映化学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新成就.为此,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优化,重组了课程体系.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重要媒介,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因此教材建设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一环.1998年以前,河南科技大学非化学化工类专业一直沿用浙江大学化学教研组编写的《普通化学》,1998-1999年,曾试用浙大陈林根教授编的《工程化学基础》,两种教材在内容编排方面虽各具特色,但随着高校的扩招、专业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有待优化组合.为此,针对非化学化工专业特点,汇集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该课程教学学时少,涉及专业面广的具体情况,吸取兄弟院校的经验,借鉴同类教材的成功之处,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自编了《大学化学》教材,在教学内容及组织编排上均作了较大调整.
1精简理论,强化实用随着化学学科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的扩大,化学理论知识也在丰富和加深,需要向学生传授的内容会越来越多.因此,针对非化工类专业学生多数仅需熟悉和了解化学知识的角度出发,大幅度精减了原《普通化学》中化学原理、物质结构、化学品制备、计算和检测等方面的内容,适当保留了必要的化学基本理论,充实了应用型实例和科普性化学知识,尤其是精选了常见的和具前沿性的应用实例,补充了与化学学科相关的材料、环境、能源和生命等学科的内容.
谈双碳下化工专业学生的绿色工程教育
[摘 要]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本文归纳总结了绿色工程教育的内涵,探讨了化工学科的绿色工程教育途径,分别从化工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设置、化工专业学生绿色工程意识的培养、化工学科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化工学科的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研究结果将为双碳背景下化工专业学生的绿色工程能力培养提供参考,为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绿色工程能力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化工专业;绿色工程;教育
“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碳的排放量和碳的吸收利用量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正负抵消,达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1-2]。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要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3]。我国是世界二氧化碳最大排放国,排放量占比全球接近30 %,化工工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之一,化工行业的碳排放对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化工工业生产领域,我们要加快绿色低碳的生产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力争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绿色化工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绿色无害的原料,最大化降低资源消耗,利用先进工艺生产绿色无害产品的过程。比如开发CO2的化工利用技术,以CO2为原料,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转化,产出附加值较高的化工产品,从根本上消耗CO2。因此,绿色化学工程是工业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绿色化学工程必然是传统化学工程改造升级的未来方向,将绿色发展理念全面融入化工学科教育,提升化工专业学生的绿色工程能力已成为必然趋势。
1 绿色工程教育的内涵
在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绿色化工注重运用绿色环保理念进行生产过程的优化和集成,从工艺源头上就推行源消减,同时追求废物的资源化利用,从而减少原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降低环境污染影响与风险。绿色化工的兴起,改变了化工行业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污染治理方式,转而从源头和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因此,与传统化工只追求经济效益不同,绿色化工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4]。 绿色工程教育融合了从生态文明到人文、哲学、社科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思维[5],实现绿色化工的前提是培养具有绿色工程能力的化工专业人才,面对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和科技革命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培养造福人类的新一代化学化工工程师,成为新时代的迫切需求。因此,绿色化工的工程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1)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应具有生态文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2)课堂上应讲授绿色的化工工艺技术;(3)教育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化学工程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6]。
2 化工学科的绿色工程教育途径
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绿色工程教育正当其时。绿色化工学科的工程教育必须面向未来,注重化工相关学科的交叉、工程师的工程能力创新以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等方面。要做到这些,我们应立足课堂,从课程体系设置、绿色化工意识培养、课程教育模式、产教融合等途径来促进化工学科绿色工程教育水平的提高。
绿色化学理念下大学化学论文
1实行绿色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化学是工科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所设置的一门基础课,对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也是唯一的一门化学类课程。现在的大学生将是建设国家未来的工程师,由于没有其他化学类后续课程,因此可以说大学化学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工程师们的整体素质。由于大学化学直接面向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因此,大学化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影响面之大、教学效果之明显远非其它课程所能比。如何把绿色化学融合于大学化学教学内容中,使绿色化学成为21世纪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大学化学教学绿色化,对化学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但是,当前绝大多数的绿色化学教育都局限于化学化工专业。对非化学化工类学生进行绿色化学理念普及教育还远未引起教育界的重视。鉴于绿色化学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重要领域都有重要的深刻意义,本文分别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进行绿色化学理念的构建。
2绿色化学理念在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构建
2.1绿色化学理念在理论教学中的构建
要在理论教学中进行绿色化学意识的构建,必须十分关注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进展的各项报道,注重对国内外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已有的资料加以消化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将绿色化学的重要内容较为系统地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并积极跟踪科研成果的新进展、新动向及其相关的新信息,不断丰富、深化和改进绿色化学的教学内容。例如,在第一节绪论课里,在给同学们讲述化学前沿技术时,特别提到了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绿色化学内涵。该年度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有机化学家———法国学者YvesChauvin和美国学者RichardR.Schroch、RobertH.Grubbs,以表彰他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做出的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被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佩尔.阿尔伯格幽默地比喻为“交换舞伴的舞蹈”,对化学工业、制药工业、合成先进塑料材料以及未来“绿色医学”的发展都起着革命性的推动作用,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绿色、高效”。该项研究使得人们向绿色化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大大地减少了有害废物对人们的危害。在电化学一节,讲述了原电池的原理和应用。为了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锂电池等以高速的形式发展。那么电池在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之时,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连生产电池的一线员工也未能幸免于难。如无锡的某个外资电池厂所发生的员工“镉”中毒事件,以及广东一些电池厂的员工所发生的“镉”中毒事件等。电池的使用涉及到千家万户,废电池的回收处理,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通过理论教学,让同学们了解重金属对人体的严重危害。如,镉被人体吸收后,将在体内形成镉硫蛋白,它首先使肝脏受损,继而引起骨软化症。该病以疼痛为特点,疼痛性质为刺痛,始于腰、背,继而波及肩、膝、髋关节,并逐渐扩至全身。活动时,这种疼痛会加剧,轻症患者,咳嗽或轻微外伤即可引发病理性骨折;重症患者,其四肢可屈曲变型,身高比健康时缩短10-30厘米。通过详细地讲解,让同学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电池的利与弊,为科学合理地使用电池打下了理论基础。在水体现状和水体保护一节时,给大家介绍了近几年发生在我国国内重大的水体污染事件,如2005年的松花江水体污染事件,还有太湖的蓝藻的爆发等,让更多人意识到环境对人类可怕的报复。在讲到水体保护时,不是泛泛讲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一般处理方法,而是结合现代污水处理技术,以某个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实地拍摄图片,讲述了活性淤泥法处理污水的工艺流程。通过污水处理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而且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技人文素质。
2.2绿色化学理念在实验教学中的构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学生在做实验时,一般会给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每个化学实验室就像一个小型污染源。虽然每次实验排放污染物的量较小,但是其积聚起来的污染效应绝对不能忽视。因此,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是一个非常迫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高校化学实验室通过微型化实验、减少使用有毒试剂和仿真模拟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绿色化实验的改革,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化学实验室按照绿色化学的理念和要求,改变和重新设计了部分化学实验的过程和方法,改进了实验仪器和装置,进行了微型实验的研究、重要反应过程的“绿色化”。具体做法是:①尽量避免使用或尽可能少用有毒试剂和溶剂(如盐酸羟胺等);②对污染严重的实验进行彻底改造,使之尽量少的产生或不产生污染物,或用绿色化学新实验取代之;③采用微型实验,注重对实验产物或残留物的处理、回收、再生与利用。实验中绿色化学教学的开展,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师生健康,而且增强了师生的环境意识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微型实验的开展,在减少环境污染、节省实验经验、时间的同时,也为实验内容的充实与改革提供了条件。
新工科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探索
[摘要]“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有机化学实验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本文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法。这种实验教学方式将优化化工专业有机实验的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实验效果。
[关键词]新工科;化工;有机化学实验
伴随着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的实施,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设构想,随后的“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等纲领性文件先后出台,新工科建设的雏形初现。“新工科”建设的目标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创新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特征[1-2]。因此,我校的化工专业必须考虑重庆地区经济发展以及化工行业生产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重庆市内尤其是涪陵及周边化工、医药、材料等相关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为地方产业的发展培养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化工、食品、环境、药学、材料等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能力实践课程,也是一门将基础理论、基本操作与实验技术融为一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性课程。首先,有机化学实验可有效配合有机化学的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次,通过重要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合成、分离提纯、分析鉴定等实验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3]。再其次,通过以设计、创新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开展科研工作的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作用是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所无法替代的。目前我校化工专业开设的有机化学实验项目主要有:有机化学的你操作(熔点的测定、薄层色谱、水蒸气蒸馏、重结晶、折光率的测定等)、有机化学的制备(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无水乙醚的制备、苯乙酮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等);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如从橙皮中提取柠檬烯、菠菜色素的提取和色素分离、从红辣椒中分离红色素)等内容[4-5]。总体来看,实验项目偏多,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实际应用较少。根据现有的实验条件和新工科背景下化工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我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要求,有必要对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6-7]。
1问题分析
在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部分实验项目没有结合当地产业,与生产、生活实际脱节。部分实验项目单纯根据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进行设置,没有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也没有紧密联系日常生产与生活实际,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用处,因此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2)验证性实验项目偏多,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目前开设的大部分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都是验证性实验,学生只需要用给定的仪器设备,“照方配药”,进行机械式操作,就可得出实验结果。这种实验项目的训练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但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抑制了其主动性,扼杀了其创造力,使有机化学实验课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和目的,不符合新工科发展要求。(3)部分实验项目没有体现“绿色化学”概念。大多数实验依旧是传统项目,使用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药品,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也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和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4)实验项目大多是孤立的单元操作,而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偏少。大多数的基本操作实验项目是单列的、孤立的,不是在综合实验中进行的训练,这不仅浪费学时,也易使学生养成“照方抓药”的懒惰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化工专业都没有开设设计实验,不能达到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要求。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在新工科背景下开展化工专业《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对于提高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通过指导创新创业项目,筛选、增设“应用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紧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选择或开发新的实验项目,体现“应用性”特点。如指导学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做生活中常用的洗洁精、洗手液、洗车液、洗指甲油剂、胶黏剂等较简单的日用产品,指导他们开展实验研究,申报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从中筛选出操作简便、费时短、收率高的实验项目,作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项目。这些实验项目的开设,既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实验的用处和趣味性,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通过指导学生科研活动,开发“创新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在学生科研活动指导中,利用新工艺、新方法,设计一些新的有机合成实验。比如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昆虫信息素的合成、偶氮类染料的合成、一锅法合成咪唑离子液体、“研磨法”合成对甲氧基苯甲酸乙酯等。从学生科学研究的实验结果中,再筛选出适合学生实际和实验室条件的“创新性”实验项目。(3)通过植入“绿色化学”概念,开发“绿色化”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分析,在不改变实验效果的前提下,将实验内容均改为微量或半微量。用原子经济型的、药品无毒无害(或低毒)的、药品用量少的实验项目,代替相同操作的、污染大的旧实验项目。(4)通过与企业单位开展合作,开发“综合性、设计性”有机化学实验项目。通过与涪陵及周边制药厂、化工厂等企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解决化学化工企业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筛选出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与我们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相匹配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如药物的多步合成实验、粗产品纯化实验等,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5)通过修订教学大纲,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比例。结合新工科发展要求,修订教学大纲,压缩验证性实验,增加多步合成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