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研究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境科学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环境科学研究

学术期刊文献资源科学研究态势

1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1.1数据来源

为了尽可能全面地覆盖资源科学的研究内容,选择对国内文献收录数量比较全且能全面揭示文献间引证关系的CNKI引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别从论文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学科分布、基金资助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统计,并对高频关键词排列出名次,研究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得出近年来我国资源科学的研究态势。

1.2数据年限

对一个学科的研究进展评述需要一定的时间维度来展示,根据资源科学的学科特点,将数据的年限范围设置在2010—2014年的近5a时间内。

1.3数据筛选

通过对专家的访谈,获得了专家推荐的资源科学典型期刊26种(表1),同时结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14年)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4年)中的影响因子情况,对这26种典型期刊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此了解资源科学的学科进展等信息。在CNKI引文数据库中对选择的资源科学类26种典型期刊按指定年限2010—2014年进行检索,检出了具有引用文献的数据16294条。这些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057次,总他引次数为99275次,篇均被引频次为6.57次,篇均他引频次为6.09次。因此,选择被引频次≥6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共检到数据5751条,以此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基础。

阅读全文

环境经济学视域下采矿工程论文

1.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使命决定了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肩负着对采矿技术革新的重任,肩负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使命。矿业是工业的命脉,为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能源和冶金原材料。能源安全越来越被各个国家所重视,能源安全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我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只有充分高效开采和利用本国矿产资源,才能不受制于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采矿工程专业主要研究学习矿床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发展矿业新技术,国家能源的安全需要无数采矿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当前我国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开采方式粗放,浪费巨大,严重威胁了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迫在眉睫,只掌握采矿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已经不能出色完成使命,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的建设弥补了采矿专业学生学科面的不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采矿工程师对每一项技术的改革都要充分考虑对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影响。

2.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建设能够扩展采矿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和学科面,关系到采矿专业学生能否出色完成使命。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涉及到资源开采、环境保护和经济学原理。课程建设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建设

本课程总授课48学时,由于培养计划学生课程设置中只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门经济学类课程,所以要先讲述经济学基础的内容,学时大约占三分之一。其他内容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系统、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资源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矿产资源经济等。教师在授课过程结合具体案例及科研课题进行深入讲解。

(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阅读全文

小议强化临床中药学学科建立的举措

一、对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1.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稳定的学术研究方向

突出学科特色与优势从宏观层面上讲,学科方向建设的内涵是指学科发展的专业构成及其发展趋势;在微观层面上,学科方向建设是指整体的学科布局以及单一学科内部学术研究方向的选择。结合医院具体实际,临床中药学学术研究方向原则上不宜超过3个。

成功凝练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方向,有利于学科建设过程中的资源有效配置,克服资源浪费与重复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并有利于形成品牌学科、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在我院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学科团队主要围绕中药材、中成药、中药制剂等研究对象,利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对中药质量标准进行不断地丰富完善,并为临床提供更多更新的用药知识。同时,重视骨伤科中药新制剂、新技术的使用和临床应用研究,丰富了临床中药学的内涵。临床中药学的核心是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我院学科团队成员紧紧围绕临床中药学的核心任务开展中药新药临床药理研究,为开发新药作准备。

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是我院的特色和优势,继承和发展平乐郭氏正骨传统药物一直是一项重要工作,注重选择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的品种展开新药研发工作是我院的一项光荣传统。临床中药学学科研究方向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也体现了学科的特色。学科研究方向要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上,并符合社会与医院发展需求,具有代表性、创新性,才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2.重视学科科学研究建设工作

提高医院科研能力与水平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只有拥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才能使学科整体力量得到不断发展;学科建设可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合理的知识、人才结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医院开展临床中药学科学研究,需要学科人员不断地更新完善临床中药学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科研能力与水平。结合实践与心得,笔者认为医院临床中药学学科科研建设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阅读全文

培育小学教育专业生科研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大部分是枯燥的理论,只有课堂上的口传心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促进不大。所以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活动中,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形式,又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威廉•冯•洪堡(WilhelmvonHum-boldt)认为,大学有双重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探求。他认为,对大学教师和大学生角色的界定不应像传统意义上那样严格。大学生也可以独立开展研究,大学教师的工作在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协助学生开展相关研究。此后,威廉•冯•洪堡提出的“研究与教学相统一”的原则逐渐被推崇为大学治学的指导思想。在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大致包括:资料的检索能力、信息的综合提炼与加工能力、社会调查实践能力、实验的亲自操作能力、创新技法的运用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述能力(主要体现为论文的撰写)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如若没有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就很难掌握。这就需要打破科研是教师的事,学生主要是听课、学习的传统观念。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研创新面临的问题

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有其必要性,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只有明晰症结所在,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本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一)一线小学教师科研创新现状不容乐观

在小学教师的观念里,大学教师是教育理论的研究者,而自己是教育实践者。彭玉聪在对昆明市城区中小学教育科研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科研观念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落差;缺乏教育科研知识的方法指导和培训;教育科学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的联系不够紧密;科研管理机构没有或不健全、管理体制不甚完善;支持科研的经费普遍不足;科研效果欠佳;科研获得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的支援力度不够;课题研究成果不能有效得到推广;科研发展很不平衡。郑金洲教授也指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学研究存在“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方法论无具体方法、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等基本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教师不管在创新意识还是创新能力上都不强,导致中小学开展科学研究的现状不容乐观,当然,没有科研也就没有创新。

(二)缺乏科研创新的支持环境

阅读全文

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及完善

摘要:科学研究管理是整个科学研究或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包括协调与管理,其终极目标是完成创新活动,科研管理也可视为实现创新与技术管理的另类途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重点在科研计划、科研条件、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科研管理必须基于人本的观点、系统工程观点、优化和控制观点等分析并解决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科研机构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科研管理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科研机构;科学研究;科学管理

0引言

科研管理是整个科学研究或科学技术活动的组织,包括了协调与管理。研发流程的设计和开发、研发团队的管理以及促进知识和技术转让活动都是基于科技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部门和单位中,科研管理范围的不同,其内容、任务、方法和作用亦不尽相同。技术是企业最注重的方面,主要关注公司的技术创新、工程技术开发、新产品的研发等管理;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管理重点在科研计划、科研条件、科研过程、技术开发、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发明专利等方面。科研管理包括决策、管理以及实施3个层面。在战略决策层面,重点关注宏观科技发展方向、关键核心科学领域,关系到体制和机制、政策的全面更改;在研究管理层面,重点关注研究活动的规划和组织,科学研究的部署和调整,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研究实施层面,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科学研究课题的组织上。总之,科研管理复杂多变,面对很多不确定的信息,必须基于各种观点,对科研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审慎地处理。

1科研管理的现状

1.1科研管理部门力量薄弱

大部分科研机构虽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了科研管理部门,但应发挥的科研项目跟踪服务、科技成果登记转化、产学研协调管理等职能并未完全实现,研究管理工作缺乏领导能力和计划。科研管理岗位人员职责划分不明晰,工作缺乏顶层设计和计划性。

阅读全文

科学研究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探析

摘要:科学研究训练旨在培养具有“创新、创造和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包括对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基本素质的培养。该文探索构建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信息化管理平台,以期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科学研究训练;创新;信息化管理

1科学研究训练的必要性

1.1内涵。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researchtrainprogram,SRTP)是专门面对在校学生所举办的科研锻炼项目,最早为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编制的计划。而国内则是清华大学比较领先,它于1996年开始实施SRTP计划,随后其他高校相继学习实行SRTP计划[1-3]。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哈尔滨医科大学针对其七年制专业实施了此项计划;浙江大学也公示了本校在医学方面实施此计划所取得的重大成果[4]。相关研究证实,接受了SRTP计划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具有创新价值的工作,且实验取得成功的比例明显增长[5-8]。所以,SRTP计划是目前部分高校认可的教育实践形式,也是高校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努力培养创新人才而开展的一项颇具创新价值的试验。武汉大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教学中心”)是我国第一批次国家级实验示范教学中心之一。中心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育学生自学能力、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突出实践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推动教学变革,全面彰显实验教学对于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培养的重大价值。

1.2科学研究训练需要完善的教学体系支撑。科学研究训练的目的是培育具备创新能力、可以进行创业的人才。对于学生而言,创新精神是他们完成科研的基本素养。本科生科学研究训练应是一个具有延续性、渐进性的系统过程,为培养创新型科学人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教学中心,根据学科特色构建了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教学—综合型实验教学—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三层次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的本科实验教学体系。我院根据学生的年级和知识储备的差异编制实验课程,其主要包含下面几种形式:(1)在课程系统的架构之内设置单一开放实验项目。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动物、植物乃至普通生物学实验中,按2~4人/小组自由组合立项,以小组为单位独立选择相关实验项目,为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本学期内完成立项实验内容。(2)整体综合开放实验项目。涉及的课程有微生物学实验和遗传学实验。实验面向全年级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总体框架内自行选择实验内容,安排实验内容,给出最后的检测鉴定报告。如在开学阶段,就让学生完成环境微生物分离鉴定实验:①学生将细菌从环境中分离;②依据各自的课程进展自行完成细菌鉴定;③在学期结束时递交鉴定结果并撰写报告。(3)以专业为引导的开放实验项目。主要针对那些学习成绩优异且对有关研究比较感兴趣的学生展开,在生物化学、细胞学等内容之外,设定一些相对全面的综合型实验。(4)科学研究训练。在课堂讲授基础上,按照1~4人/组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单独申请立项,参与实际科研问题的研究工作,为每小组配备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

1.3科学研究训练教学效果显著。通过科学研究训练课程教学活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和不同属性的科研项目紧密联系,组织学生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湖北省高等学校大学生生物实验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和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等学科竞赛,将各类大学生科研项目纳入科学研究训练课程统一管理,提高了大学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科学性、研究性。有效、规范的本科生科研训练一体化培养模式将各类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学科竞赛及学位论文等有机联系起来,对大学生科研项目的申请和完成质量、学科竞赛成绩以及毕业学位论文质量都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学生科研能力体现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的质量及其综合科研素质。

2科学研究训练管理面临的问题

阅读全文

国内外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

作者:刘德良 单位:嘉应学院

城市林业概念最早由加拿大学者ErikJorgensen(1965)[1]提出,但城市林业学术思想及其科研、教育等却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城市林业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欧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及日本等也于20世纪70、80年代分别接受了北美城市林业的思想,并凭借与美国的强势关系以及强大的经济基础,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等也达到了近于美国的水平[2-8]。回顾城市林业从学术观点到全面实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分析、研究欧洲各国、美、日等城市林业先进国家成功的奥秘,可以清楚的看到,美、欧洲各国、日特别是美国城市林业之所以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原因,一是城市林业及系统管理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环境运动”及其痛定思痛的反思中,所以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政府、研究者、民众的大力支持,也正因为获得了官方、民众的大力支持,使得城市林业在高起点上得以顺利地发展;二是大力加强城市林业科学研究,通过各级政府与行业及专业协会等的广泛参与,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现代城市林业科学研究与管理人才、提高城市林业科技水平是城市林业发展成功的又一个重要方面[7-8]。当今中国城市正处于深刻的(形态结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社会变更时期,林业正处于“破坏与建设相持”的历史新阶段,在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新时期,前瞻性地开展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对比分析,汲取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教训,对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的城市化建设浪潮中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城市绿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创造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7]。

1国内外城市林业科学研究的比较分析

1.1研究规范性

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有其明确的研究对象、范畴、任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手段等,对于城市林业这样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学科,目前其研究的规范性还有待于提高,如对于城市林业的概念,ErikJor-gensen(1965)[1]最早提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憩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城市森林组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生产等”[9];而欧洲目前对城市林业的理解尚不尽完全相同,普遍是指管理位于城市内部或周边的树木和森林资源的一门科学、技术和艺术,目的是为了能让城市的树木资源更多地给社会提供环境、艺术、经济、福利等方面的服务[10]。此外,我国学者王木林(1995)、吴泽民(1996)、彭镇华(1999)、李吉跃(2001)等对城市林业都表达了各自的理解[6-7,11]。又如目前全世界对于城市森林范围还停留在各自表述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美国的GreyGW和DenekeTJ及我国台湾高清教授认为,城市绿地和风景林及城市周边的水源涵养林都应划入城市森林的范围,瑞典规定距市中心30km以内的林地为城市森林。美国和有些欧洲国家以乘坐陆地交通工具去旅游当天能返回城区的半径范围为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范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王成、王木林等强调要考虑行政区划和实现城乡一体化[6,11-12]。鉴于目前城市林业的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研究规范与标准,各个国家也只是根据各自历史文化传统或游憩的需要等制订自己的标准与规范,因此,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城市林业,在中国城市森林分会的组织下,组织有关机构如: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单位展开对诸如城市林业、范畴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制订一个权威而统一的标准(中国版),这对于我们以后的研究工作及城市林业学科的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13]。

1.2研究系统性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滞后,传统的绿地规划一般只是在城市规划总图上根据现有用地完成“城市绿地率”、“城市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硬指标,而进一步的实际问题则较少深入考虑。城市应该建成什么样子?如何解决现有城市的环境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一个城市究竟需要多少绿量?量化的依据是什么[14]?城市森林的结构和分布如何?形态和布局如何与城市的形态有机结合?建成区的绿地如何与郊区的城市森林、城市农田、水域湿地等协调发展?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凡此种种,由于错把手段当目的,只求满足建设部门有关城市绿地规划的硬性指标,致使我国城市森林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也十分有限[15]。从目前国内外对城市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市林业的产生和历史渊源;城市森林的功能效应;影响城市森林建设的自然和社会因素;城市森林的调查和评估;城市森林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树木的价值体系;城市林业法规和管理体制[16]。如对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系统评价这样一个重大问题,涉及到城市林业的众多方面,如城市森林的本底调查、群落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制订效益评价标准和规范等,目前国内大多受研究手段的限制,只能以有限的野外观测数据为基础进行单因子或有限几个因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倘若借助于3S技术等现代新技术进行系统性分析,如美国林业(一个非盈利的民间保护组织,www.americanforests.org)开发并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CITYgreen对包括亚特兰大、新奥尔良、休斯顿、华盛顿特区和圣安东尼奥州20多个城市在内的生态分析,这些分析将城市森林改善空气质量、碳储存和吸收、能量利用、防洪控制等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价值[4-5,17-20],其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得以大大改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在我国仅见于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沈阳等少数城市的航空遥感综合调查研究。此外,众多中国城市林业研究工作者,往往只注重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研究,如有的城市研究工作者只注重城市森林的结构研究、有的则侧重于热岛效应的研究或侧重于污染气体的治理方面,由此可见,各地区的研究虽各有优势,但都比较分散,即各地区研究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未将城市森林各方面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因而不能为生产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研究的系统性还有待于加强[13]。#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科研学科建设探讨

【摘要】

在高职院校的内部建设活动中,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二者之间既是带动对方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制约因素。因此,只有加强对二者的认识,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对机制内容的优化与完善,促使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共同发展,帮助高职院校有效地增强综合办学能力。本文以广东省内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例,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科研项目;学科建设关系

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发展水平反映了学科基础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科研能力的具体化表现。同时,这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活动奠定了基础,促使高职院校能够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取得更大的成就,提高人才培养活动的开展质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重视程度,使得在科研项目的帮助下学科建设得以完善与发展,让科研实力带动科研项目的多样化,优化学术研究队伍的内部构置。以此来确保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更上一层楼,引导高质量的人才贡献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影响力。当然,学科基础的建设会让整个社会的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真正意义上地发挥出知识力量的高效生产力。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科研活动与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深入认识。

一、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中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之间的相同点分析

广东省内高职院校中科研项目与学科建设之间的所存在的相同点,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首先,二者的开展目的是相同的,即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与办学水平,通过原创内容来带动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而帮助整个高职院校在办学活动中做到深入发展。其次,二者的开展都离不开高水平研究人员的投入与参与,并且二者的开展都需要在团队环境中来实现对学科理论与科研项目的发展。再者,二者之间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以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即能够做到结合开展,产生促进作用,在对理论知识进行研究的时候,学科建设可以让科学领域实现进一步突破,带来更为深入的发展与突破,让研究成果得以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这本身就是学科创新的表现,也是学科建设的成就之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