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境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环境为环境管理转型探析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大数据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利用大数据技术,各行各业都在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分析。环境管理中,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当下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利用环境大数据可以对污染进行及时的治理,保障环境管理的效率。就生态环境大数据为环境管理转型作出探究,分析环境管理的含义以及当下存在的不足,提出若干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为环境管理转型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环境大数据;环境管理;转型
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数据,其中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问题数据以及污染源数据问题,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能够促使相关部门更加及时地收集、整理、处理与存储相关数据,保障环境管理工作的水平,为环境管理工作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环境管理的含义
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所谓的处理并不是完全的禁止,而是将污染物的含量通过最有效的手段调节降到最低。目前在我国关于环境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十分深入,对于环境的治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地减少污染物、杜绝污染源层面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就目前而言,通常从3个角度去进行环境工作的管理:生态环境、绿化环境、大气环境。环境管理需要处理的不仅仅只有污染源,还应当优化生活环境。
2我国环境管理现状
2.1环境建设管理意识缺乏。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主要因素[1]。环境保护意识是民众在生活中异常缺乏的、屡禁不止的乱扔垃圾现象,随意倾倒的废水、污水,大肆使用非环保塑料制品,以及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肆破坏开采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因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人民对于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人口增长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方面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也使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去解决这一问题。当下,我国国民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众的文化素质程度与城市发展的速度有明显的偏差,政府环保部门也没有完善的系统化环保管理制度,这都是环保管理工作主观意识缺乏的侧面体现。
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制度研究
摘要:
虽然我国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多年,但这项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对生态环境空前重视的新形势下,应强化这一制度的施行。本文从强化许可证制度优势、促进持续性达标排放、整合相关法规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必要行、可行性与实效性以及新的定位策略。
关键词:
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新定位
1引言
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20余年。但是,长期以来,该制度的施行仅限于试点的省份。而且,在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对有关行为的限制还局限于排污的申请登记与总量控制方面,其在限制污染物排放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明确。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可对产权进行明晰,从而减少交易的成本,解决因产权不清晰而产生的外部性与搭便车等问题[1]。在我国,治理污染的很多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其阶段性的针对性,多项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不够紧密。在此情况下,进一步强化优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以此为契机对制度体系进行整合,可以有效解决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形势严峻,这对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但要对排放问题进行控制,还要做到持续性的达标排放。全面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整合我国存在的繁杂松散、高成本、低效率的政策制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
2进一步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优势
环境管理制度转型对策
摘要:针对环境管理制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出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制度转型的有效对策,参考为相关人员提供微薄帮助。
关键词:环境管理制度;转型;对策
为了能够充分的满足新形势下对于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现代人们环保意识以及生态化城市的发展,因而针对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制度进行转型是现代环境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方式。在环境管理制度实际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对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促进现代城市生态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环境管理制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
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城市中的环境管理体系都会出现分散管理的情况,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城市内所有区域的环境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管理,这样就会导致环境管理的体系无法发挥出自身实际的作用。其次是目前在部分城市中环境监测的信号覆盖率较差,这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针对部分区域的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相应环境进行管理。最后环境管理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因信息收集、结果比对、实际分析以及处理结果等方面工作管理不足而导致实际环境管理工作出现受到影响,最终就会造成城市环境管理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1.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硕士生环境管理系统论文
一、建构扎实的环境管理理论知识体系
部分高校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展过与《环境管理系统工程》相关的课程,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要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同时在理论知识和知识结构上都要有所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再一味地灌输讲解,一则浪费时间,二则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生源所在高校不同,教师不同,授课侧重点不同,所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为了各取所需,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吃透,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三化原则”的教学理念,即“讲授的知识全面化,应用于实践的知识重点精细化,理论讲授形式多样化”。采取学生为主导,课堂教师讲解为辅助的授课方法。在学习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别人讲过的知识,不允许第二个人重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重点部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如有争议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授课形式既能查缺补漏,又能照顾全面。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比大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不仅锻炼了硕士研究生能通过阅读、检索等手段,利用图书、媒体、期刊、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获取本领域相关信息,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从理论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培养出的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1年,我国为满足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各大高等院校进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目的就在于和学术型硕士区分出来,不在着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和社会的接轨。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主要是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的环境工程领域。这要求环境工程的专业硕士必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培养工程硕士一定要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本科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相比,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侧重点是注重对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课时和授课场所有所局限,但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的应用能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例如,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时,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但理论需要服务于实践,需要围绕应用性展开。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入大量经典案例,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显著案例及其环境保护法中常见的法律法规实践问题,同时和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比较。反思我国环保法的缺陷,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同时还能理论联系实际,更能从本质层次上剖析问题。即使这样还不能保证课堂上面面俱到。为了查缺补漏,我们聘请市环保局做环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环评流程,开阔了学生视野。我们在学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时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别模拟企业管理人、内审员、第三方认证机构等角色,进行认证的模拟实践,提高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让学生熟知内审和认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具备环境工程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完全具备就业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环境管理学案例库建设的探索
摘要: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进入案例情景并用所学知识进行主动思考分析案例,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文章就环境管理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采用案例库教学授课的必要性作了详细的阐述,对如何建设环境管理学案例教学的支持系统即:案例库的建设原则和案例的来源进行了探讨。环境管理学案例库的建设将会有助于推进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案例教学;案例库建设
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导致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相关课程。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出现的包括“环境八大事件”等严重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尽力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然而由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极不相匹配,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两个“一百年”内实现全民小康生活的目标,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东部及中部地区率先引进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虽然我们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环境问题却变得十分严峻。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建设美丽中国,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培养我国环境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的环境管理学其教学方法也应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与时俱进!
1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环境管理学的课程特点。通俗地讲,环境管理学是一门让我们人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管理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课程。本课程重点论述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课程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育人类改变旧的环境观、旧的经济发展观来调整人类的环境行为从而达到保护、改善我们生存环境的目的。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时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教材的内容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中材料所选取的案例结果与现实情况不一致[1]。由于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深刻理解,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在对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对课程进行热情主动积极地学习。但同时,有的教材如《环境管理学》(第三版)教材中给出了很多“阅读材料”,而且每一章的末尾部分还给出了许多“思考与讨论题”和课后“练习与实践题”供师生参考[6],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理解,同时“阅读材料”对师生扩展专业知识,进行案例教学都是十分有利的。
1.2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目前《环境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图片、声音的形象展示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优点。
2案例库教学
配电房动力环境管理系统研究
1现场智能管理系统设计
1.1硬件电路设计
现场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由嵌入式单片机(STM32F20x系列)、数据采集(含液位电力参数,环境参数)、输出模块、GSM通信模块和人机界面(HMI)组成。嵌入式单片机是现场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单元。STM32F20x系列处理器是基于工作频率高达120MHz的高性能ARM-M332位RISC内核,整合了高速嵌入式存储器,Flash存储器和系统SRAM的容量分别高达1M字节和128K字节和高达4K字节的后备SRAM,以及1个32位多AHB总线矩阵的增强型I/O与外设,带有3个12位ADC模块、2个DAC模块、1个低功耗RTC、12个通用16位定时器和2个通用32位定时器。数据采集电路:采集液位传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数据,经转换电路转换成适于单片机模拟端口的电压值后才能送到单片机,并做相应的量程转换;温、湿度采用高精度DS18B20单总线数字传感器,直接接入单片机I/O端口,减少转换电路。输出模块:将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放大,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即含水泵、风机。其中排水装置2套,以提高排水效率。GSM通信模块:实现通信链路的链接,短信数据的收发。人机界面:实现对人机交互功能,采用LCD液晶显示,支持全中文显示。
1.2软件设计系
统软件主要由主监控模块、短信报警、数据采集,控制输出、设备健康监测、系统设置功能等。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主监控模块:主监控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实时输入信息的处理,并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各种信息输出:短信报警,自动启动排水泵,系统自检,工作模式切换等工作,对所有应用功能模块起到协调管理的功能。短信报警:当水位传感器或水位开关检测到配电房发生积水时,发送短信给运维人员进行短信报警,通知工作人员当前配电房内的险情。数据采集:当远程网络监控功能开启时,系统则会把实时采集到的当前的各种外部设备状态信息和积水情况信息实时发送给远程监控主机,供组态软件监控使用。控制输出:
(1)自动模式时,根据水位传感器采集到的液位数据,根据控制逻辑判断是否启动排水泵进行排水。
(2)在人工干预模式工作室,工作人员可以代替系统的主监控模块进行系统的各种操作:启停水泵排、风机、强制降温除湿等功能。设备健康监测:对设备的工作状态或故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在检测到故障的时候通过短信或其他通信方式向工作人员进行报警。设备健系统设置功能:此功能模块用于设置系统运行必须的各种参数:工作模式(自动模式和人工模式),报警方式,报警短信文字信息设置,网络通信线路选择,电话号码及权限管理等;
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发以来,企业面临的外部发展环境得到改善,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十三五”规划中,政府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研究、环境治理重点及模式创新研究。在该背景下,我国企业必须要关注环境保护,通过环境管理会计这一手段将环境与企业利润有效结合,达到对外进行环境披露的同时,对内做好环境战略规划,使企业肩负起社会责任。本论文通过对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的分析,对来自不同层面的阻碍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在我国有效地发展环境管理会计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建议
一、引言
1.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介绍。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决策时把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考虑在内,当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财务、非财务信息输入企业时,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环境投资决策、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预算管理四个体系的分析后,输出对利益相关人有用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基于以下三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既有利于环境管理的完善,又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展于发达国家,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推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于1994年公布的《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项报告》成为环境管理会计最早的重要文献,于2002年5月,其与特勒斯协会合作建成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网站”,为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机构、学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国环境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1994年7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学者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了环境会计方面,其中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先河的是葛家澍、李若山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2.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必然性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经济发展的初期多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部分企业、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开始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责任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营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绿色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多方压力促使党在2015年9月政治局会议中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政府等监管机构为了有效地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以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激发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其必须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信息,同时企业承担必要的环境责任成为社会需求。宏观的绿色经济发展方针指导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行为,如投资者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发展能力,同时要关注投资的风险,然而企业是否持续经营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联系紧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也推动着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面临着来自宏、微观的需求,企业为了合法生存与竞争,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会计需考虑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在利润与环境中做到平衡。
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研究
1.外部监管力度小。政府部门多采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贡献,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监管范围窄,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仍需完善,法律违法惩罚力度不够,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2.理论研究不充分。于2012-2016年间发表并被知网收录的文献中,以“环境管理会计”为关键词的文献只有113篇,我国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其侧重点在于对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现状方面,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较少基于我国现有会计发展现状。由于环境管理会计是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企业处于自身商业机密的考虑一般不会对外公布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理论研究的数据很难获得。3.企业践行能力不足。企业承受较小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披露的信息也较多集中于积极信息,对环保负面影响披露不足,Anbumozhi和LIU在2009年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属于披露初期,披露情况较差,只有60%的企业有披露信息。国有企业施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与发展,并不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去主动落实环境管理会计。国内较多企业把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看成是一项额外支出,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事后成本大于事前防范成本。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的环境管理方法等方面认识还较薄弱,企业多是被动选择环境管理策略,例如在我国能源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多采用补充报告的形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同时受到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双重控制和管理,国家要求该类公司披露环境行为,但是其他上市企业一般不会披露非财务信息,没有进行环境管理会计核算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数企业对于ISO14000指标也只停留在了解的程度。我国企业的财会人员多注重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尤其是环境成本等物质流信息关注不多,会计信息与环境决策的相关性较弱。即使有管理会计人员,但也多集中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管理方面知之甚少。同样企业环境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清楚各种能源、原材料的实物消耗,但是不一定知道这些资源在会计记录中如何反映。
三、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对策研究
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思考
【摘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国家政治、经济建设密切相关,是我国民生建设的基础工程,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要求水利工程进行升级与完善。生态强国的目标建设,生态水利的未来发展趋势,都为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首先对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简要概述;其次,对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最后。针对其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优化对策的提出。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召开,确立我国新的生态强国建设发展目标,对民生工程建设提出新的指导观念,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如何优化其环境管理水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其环境管理的发展特点、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重要基本国策,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环境管理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生产、农业灌溉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带来极大的便利,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环境管理的重视,首先是国家生态强国目标建立的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措施,对于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原则国家已经制定出关于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是政策、规章的落实措施;其次,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且不可逆转的,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是工程建设的底线;最后,从时间上看,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但使用周期更长的特点,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造成的伤害,将会在日后的水利工程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因此必须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进行环境管理的严格管控,排除一切生态破坏风险。
二、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特点
1.管理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