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黄金投资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农业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农业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编辑工作自身规律性强并且对工作对象有较高的特殊要求,农业科技期刊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相关的编辑规律、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从而发展提高[14]。作为综合性极强的新型再创造劳动,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技能素质是促进期刊发展的期刊的重要条件。因此,编辑人员就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
1.1责任心
高度的责任心是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只有编辑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公平公正客观的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并且中立的审阅来稿,实事求是的在尊重作者前提下解读作者的观点,录用优秀的来稿。基层农村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投稿人员,因为有充分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投稿人见微知著,全面而又客观的把实践经验反馈到文字中。但这种类文章又极易出现智力创造性强但文字撰述表达较差的问题。编辑人员在审稿时要考虑投稿人员的现实条件,更加认真仔细客观的对待这种来稿,本着对科学尊重、对作者负责的态度,理性公正并且体谅宽容的对待这些来稿。
1.2知识面
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应用;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尤其会能进行科学论文的写作,并力求规范、准确、简明、通顺;能掌握规范的科学术语、专业知识和编辑语言;对以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数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等人工语言做到熟练掌握;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另一方面,综合学科知识是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的必备条件,要做到对农业学科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学科发展历史,以及学科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研究试验方法都能有足够的了解掌握;了解本门学科当前重点前沿、不同学术观点和发展趋势,能够科学的鉴别与评价农业科技论文的优劣。活到老,学到老。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保持对书本知识的渴望,要把智力知识的拓展提升当成投资,本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每天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尤其拓宽对农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作为编辑最基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审读能力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的进展及应用
自1956年罗伯特.索洛在其里程碑式的论文《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篇论文》当中创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在以后的半个世纪当中都扮演着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基石的角色。自90年代末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逐步从以逻辑推理演绎为主转向更重视数理分析和模型建设,其中很大一部分理论及实证研究都是以索洛模型为主要出发点和推理根据。经过十余年的研究发展,索洛增长模型亦在诸多的实证检验和理论应用当中得到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多层次多方向延伸。 一、理论基础与发展 索洛增长模型(Solow,1956)通过放弃劳动力与资本固定比例,修正了哈罗德-多马模型中的“刀刃平衡”,通过将资本、劳动和总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内生化。索洛将一般的生产函数表述为:Y=F(K,L),并在考虑技术水平变化时使用可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Y=A(t)F(K,L)。给定储蓄率不变,最终产品与资本存量的稳态增长率都为,其中n为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索洛模型假定总储蓄率为s,资本折旧率为δ,得出资本积累方程k=sf(k)-(n+g+δ)k。在以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以具有哈罗德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代替了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进步的生产函数,修正这个模型为Y=F(K,AL)。为解释不同的经济现象,之后的研究引入了多种索洛模型的变形。如卡斯等人建立了无限期界模型并提出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资本存量条件,索洛模型最初推导出的黄金律资本存量被修正为修正黄金律资本存量(Cass,1965),以将储蓄率内生化;引入已有资本的废弃率来考量新通用技术的出现引起的产出下降(Aghion,Howitt,2011,第九章);在索洛模型中引入人力资本因素H(t)(Mankiw,RomerandWeil,1992)等。我国亦有不少研究对索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和延伸。李军(2003)、周晨和熊和平(2007)引入老龄化因素以测定老龄化程度对经济的影响;熊俊(2005)通过“希克斯中性的技术进步”、“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条件的放松和自变量的调整,扩展了索洛增长模型;刘海生和解江树(2005)在索洛模型中引入按技术分配,分析了非体现技术进步和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李国柱(2006)引入环境约束以考察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何莉(2007)引入人力资本和出口依存度,以测量各省经济受对外贸易的影响;傅为忠和刘!楠(2008)通过引入随机干扰项对模型进行了改进;张谊浩和周庭佐(2011)引入相对货币供应量因素,得出新的人均产出。 二、实证研究与应用 由于索洛模型的基础作用和解释能力,经济学领域很多研究都运用该模型作为工具来解释和分析经济现象、提出经济策略。下面以基于中国经济的实证应用为例,综合评述索洛模型在不同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和验证。自1988年始,我国的索洛模型实证应用研究共计191篇。可粗略分为七大类,即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人口劳动力、贸易投资、科技教育和资源环境的贡献和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经济分析 索洛模型的主要应用方向之一是根据具体国情,从总体宏观经济层面解释国内经济运行情况和经济基本要素的变动和贡献,并提出改进对策。典型的应用有国内经济全要素分析、储蓄贡献、投资贡献、货币供应影响等。如刘强(2001)、王玉荣和孙玉琴(2002)、马小鹏(2005)、王维国和杜修立(2005)对中国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王风云(2005)利用索洛模型对中国经济周期波动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韩立杰、于海滨和刘喜(2007)、王德劲(2007)、波唐勇(2009)、俞林(2011)等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了技术进步、资金投入、劳动投入等全要素分析;贺福珍(2010)基于索洛增长模型,探讨了非充分就业环境假定下的经济增长问题。 (二)产业经济 利用索洛模型对国内各产业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解释,具体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分析、工业经济分析、服务业经济分析和企业经济分析。亦有研究是基于整体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方式等来分析经济增长。如战明华和许月丽(2006)将产业结构因素引入模型,测度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彭军涛和陈其霆(2000)分析了制度因素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赵燃和骆乐(2007)、祖立义、傅新红和李冬梅(2008)、曹佳、肖海峰和杨光(2009)分别测算了我国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余明阳和刘春章(2009)运用索洛模型构建品牌声誉增长模型,解释了品牌体验水平对稳态的影响;高晓然、董勤和于英川(2005)对集成电路行业技术进步作用进行定量计算。 (三)区域经济 索洛模型运用在区域经济分析当中,通常是具体分析某一地区的要素贡献和经济增长路径,或综合分析国内各区域间的异同、研究要素对区域经济的整体影响。如赵玉杰(2006)利用索洛模型对济南和青岛的城市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了比较;孟波,李定猛和张贵平(2009)定量分析了贵州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汪慧玲和王富贵(2009)以甘肃省为例测定了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贡献率;涂山峰和曹休宁(2005)利用索洛模型解释了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马飞、冯梓洋和韩清艳(2009)构建了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数理模型;龙文(2007)对中国区域经济进行了收敛性分析,贾男和甘犁(2010)运用生产函数差异尝试解释地区差异,陈体标和饶晓辉(2011)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转移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验证出索洛模型在解释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四)人口与劳动力 在分析人口与劳动力对经济的贡献程度的研究中,索洛模型的应用十分广泛。针对人口流动、人口结构、就业和相关制度问题与影响的研究亦为数不少。如李军(2003)通过引入老龄化因素测算了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梁君林和杜世奇(2003)、梁君林和余涛(2004)基于索洛模型探讨了在不同人口增长率、利率和贴现率条件下养老保险制度转轨的效率;杨蔚、胡博、杨锦秀和傅新红(2008)利用拓展的索洛模型探讨了省际人口迁移、人力资本流动对人均收入增长率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张运峰(2009)分析了技术规模报酬递增或递减条件下人口增长的影响;韩胜娟(2011)将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引入扩展的索洛模型,测算了人力资本贡献。#p#分页标题#e# (五)贸易与投资 针对贸易和投资对国内整体和各地区经济的影响,一部分研究借鉴了索洛模型的分析方法,以得出定量的结论。如吴喜龙(2005)对中国对外贸易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何正霞(2006)从外贸外资角度对中国经济增长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对外开放对经济的作用;冯秀娟(2005)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损失利润进行了定量分析,李有(2009)运用扩展的索洛模型对对外直接投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六)科技与教育 很多尝试解释技术进步对经济贡献的研究都运用了索洛模型,也有一些研究将该模型应用到了分析教育因素影响上。如夏杰长(2002)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进步作用进行了定量测算,沈思、陈泉和孙红湘(2003)利用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和索洛模型计算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和劳动力产出弹性系数,对未来五年的科技贡献率进行预测,钟国宝和吴广谋(2007)基于索洛模型分析了研发投入对GDP的贡献,刘大海、李朗、刘洋和刘其舒(2008)测算了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黄大乾、彭丽茹和高建军(2009)通过构造专业人力资本投入的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七)资源、能源与环境 不少研究借鉴索洛模型对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经济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推演出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策略。如罗浩(2007)通过新古典经济模型探讨了克服资源瓶颈的两种方式,易莹莹,李莺和乐燕波(2007)运用索洛模型分析了自然资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影响;李奇旆(2009)利用改进后的索洛模型验证了土地资源并非必然带来经济增长;李新春和张雷(2011)研究了环保消费对经济发展最优路径的影响。 三、存在问题与展望 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本身存在假设条件苛刻、作为增长源泉的技术进步因素外生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修正和展望在增长经济学教科书中有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我国应用索洛模型的实证研究亦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相关实证研究数量繁多,但方向较为集中,一些领域研究不足。占最大比例的宏观经济和区域经济分析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收敛性分析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只有寥寥数篇尝试了从储蓄率、货币供应、经济周期等角度对宏观经济进行深入的实证分析。而其他方向的研究则数量较少且角度单一,以人口和劳动力角度为例,国外关于老龄化、生育率等人口因素经济影响的索洛模型研究深入广泛,多配合世代交叠模型和其他数理模型,但我国此类文献很少。再如索洛模型中制度因素的引入问题,虽然我国有关于制度影响的理论研究,但实证研究屈指可数。当然,一些研究如黄红艳(2005)对于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和张璇(2010)对于法律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都很有启发意义,但总体来看,我国依然缺乏广泛系统的制度因素贡献研究。 其次,现有研究还存在着深度不够、量化分析不足的问题。大量研究在原模型基础上单纯增加了新的约束或变量,以期获得该约束或变量所代表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的结果。但这些约束和变量往往脱离现实且不易计量,造成了基于实证的定量分析并不能完全反应现实情况或提供合理可行的策略。 最后,基于索洛模型的研究与其他数理模型和研究方法的结合不足。经济系统作为一个复杂整体,单个经济模型很难有效解释其运行机制和问题。很大一部分实证研究仅仅建立在索洛模型上,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的片面性。 因此,我国基于索洛模型的实证应用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劳动力、制度、环境资源等研究领域,可应用索洛模型进一步构建分析其他要素和这些要素之间关系的模型、在宏观经济系统中研究要素间的互动;可更多探究某一要素对整体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贡献、比较国内外异同;从微观角度深入分解各要素的贡献,并通过可行的分解进行量化要素效用分析;依据我国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数理模型,获得全局把握。
多边金融体系治理对策研究
摘要:
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国际流动速度加快、国际金融自由化浪潮高涨等方面。随之而来国际金融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严重失衡的状况下,身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最切实可行的方案还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
关键词:
国际经济治理;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
一、引言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国际金融体系日益失衡,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国际收支失衡的问题,如何去规避主要汇率波动给中国带来的风险,如何去更好的参与世界货币体系的重新构建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了解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现有国际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并且参与到多边金融体系治理中。
二、当代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世界地理研究期刊发展形势
期刊以固定周期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最新的知识、时事、观点等,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学术期刊则面向特定人群,如研究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传播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并成为研究者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各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本学科学术期刊上发表成果,才能及时地将该学科学者的最新研究展现给同行,扩大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学者们也可从学术期刊获取相应的信息,补充自己的研究。因此,学术期刊最能响应学科前沿和创新研究,是科技工作者展示自己和学习他人的不可或缺的平台。当然,学术期刊本身也应当顺应时势,紧跟时代潮流,当今,全球化和新媒体时代也对科技期刊的变革发展有了新要求。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倡议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些政策措施看似与学术期刊关系不大,其实不然。作为学术交流的平台,中文期刊一般在国内发行,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学术界传播,缺乏国际影响力,这并不符合我国目前走出去的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期刊在国际上发声提供了一扇门窗,国家政策的支持会使期刊发展更加繁茂;“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热点,势必会引来学术界的探讨。“一带一路”为新的发展机遇,相关学术期刊应当怎样调整自己去扬长避短?“一带一路”倡议是否也是一把双刃剑?新形式下的期刊变革需要什么样的策略?基于管理学中的SWOT分析模型,分析《世界地理研究》期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以理清期刊的发展思路。
1研究方法
SWOT分析,S(strengths)为优势,W(weaknesses)为劣势,O(opportunities)为机会,T(threats)为威胁。该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因素、弱势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通过调查分析列举出来,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的形式罗列,之后运用系统分析法将各种因素相互比较匹配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得到关于研究对象的相应的结论。其中,SO是一种理想的竞争态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对象内部优势并充分利用外部机会;WO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劣势,使研究对象的劣势地位有所改变;ST是利用被研究对象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或风险,通过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自身优势将外部威胁对研究对象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WT是一种应付研究对象危机的战略,当被研究对象内忧外患、时时面临危险时,需要克服内在劣势同时回避外在威胁。
2《世界地理研究》的SWOT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杂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以下方面的研究成果:世界政治与经济地理理论及实证研究,全球经济联系和经济要素空间运动规律,世界各国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生产布局、产业结构变动理论与实践等。期刊主要针对世界范围内的国别研究。
2.1期刊优势分析
2.1.1政策环境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是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有许多优势条件。系统构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以实验实践课程为主的基础层面,以校企合作、专业实习为主的提升层面,以创业课程、创新创业大赛和毕业论文为主的综合层面和以校级创新创业平台、校友计划为主的支持层面;并以项目运作为核心探讨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系统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并打造项目运作式实践教学模式,从框架到内容均立足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创新创业;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进入转型发展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此相对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引擎也由资源转向创新,创新能力成为转型发展期的主要动力源,成为国家政策强调的重点。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由于在创新能力、知识储备和人才储备等多个方面的优势,无疑会成为创新战略的实施高地;大学生处于人生黄金年龄阶段,有着系统深入的知识储备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和创新探索能力,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生力军,能否有效地培养其创新能力意味着能否为国家创新人才库持续输送新鲜血液、能否在经济升级发展中持续注入创新元素、能否持续激发经济创新活力,是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力量[1]。因此,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浪潮中,高校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及时修正人才培养框架,与时俱进,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有力依托。目前针对高校创新教育的研究,多是从宏观视角,将其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从政府、高校和企业的角色和功能出发,搭建创新平台,构建创新教育模式[3-4];通过分析创新能力构成,探讨高校对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具体路径[5-7];或是从课程建设视角,构建包含基础和创业在内的课程体系开展创新教育等[8];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视角探讨创新能力,也更多强调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9]。目前创新教育存在与专业特点的结合不够紧密、不够系统性等问题。旅管专业结合自身特点,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塑造创新能力优势,基于项目运作打造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旅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1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利条件
1.1有助于其在创新教育方面发挥优势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其独特的学科属性,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理论研究门槛相对不高[10],在日常教研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使学生对旅游产业发展保持高熟识度、敏感性和契合度,并从实体产业发展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具备开展创新教育的良好条件。另外,开展创新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提升理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自身所学举一反三,真正实现学有所用。旅游管理专业综合性很强[11],涉及到经济、管理、交通、历史文化、地理、景观设计、美学、社会学等多类学科,具有“厚基础”特点,在知识复合和学科交叉学习中获得多样化思维方式,这使得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创新教育方面通过多学科融合能够发现更多的创新切入点,拥有多维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创新教育的开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必要性。
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论文
【摘要】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是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也是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从受益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的访谈调查发现:当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面授比例、学习交互、过程管理、考核管理、导师指导等方面存在不足。针对现有问题,提出了相关改革举措。
【关键词】受益人;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教学模式改革
2012年,国家推出公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政策,目前已经实施6年有余。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模式,针对公费师范毕业生教育硕士(以下简称公师教育硕士)的教学模式改革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对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公师教育硕士作为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受益人,其发展需求应及时反馈到教学模式改革的政策设计中来。因此,本文采用目的性抽样选取10个专业共100名公师教育硕士为调查对象,通过电话访谈的方式收集其对现有教学模式的认识和基本诉求,以此审视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关改革举措。
1.公师教育硕士的主体地位与诉求分析
1.1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教育学理论指出:“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处于第一位的,若没有受教育者的存在,教育者就没有了用武之地,教育活动就无法展开。”[1]可见,公师教育硕士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同时,其作为在读学生,其学费基本完全自理,因此,“从受教育的成本分担上来看,其是高校这一组织的投资人和消费者”。[2]“投资必须收获相应的回报”[3],其消费者的身份也确定了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1.2公师教育硕士是教育活动的利益相关者
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与差异
一、两岸文化产业政策概况 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大陆的“文化产业”强调内容。虽然概念不同、内涵上也有所不同,但两岸的产业范畴划分,在整体上还是较为接近的。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两岸文化产业都形成了一定规模,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这与双方在各个时期采取的文化产业政策密不可分。 1、概念界定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被定义为:那些来自于创意与文化积累,透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运用,有潜力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活动。[1]大陆将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台湾使用的概念是“文化创意产业”,强调创意,注重产权,而大陆采用的概念是“文化产业”,侧重于内容的产业化。此外,两岸也都强调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台湾考虑其“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潜力和“促进整体生活环境的提升”的能力,而大陆则指出了文化产业的文化软实力作用及对社会经济的整体影响。 2、产业范畴 文化(创意)产业具体涵括的产业范畴在台湾和大陆有所不同。按2010年出台的《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的最新界定,文化创意产业共分为16个产业类型,具体是:视觉艺术、音乐及表演艺术、文化资产应用及展演设施、工艺、电影、电视广播、出版、广告、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品牌时尚、建筑设计、数位内容、创意生活、流行音乐及文化内容、其他经主管机关指定之产业。[3]台湾文创产业范畴的界定除有四个类别与设计相关较为突出外,创意生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独立门类出现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大陆文化产业的范围,2004年国家统计局划分为:核心层(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和相关层(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国务院2009年出台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九个重点方向: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和数字内容。这个变化将新闻服务和文化用品的生产和销售淡化了。 3、行业比较与发展状况 在实际产业发展中,台湾的影视、音乐、设计、创意生活和数字内容等行业类别发展较为成熟,占有较大比重;而在大陆文化产业中,传媒和数字内容则占有重要与核心的地位。从经济增长数据上看,2002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营业额为4,353亿元,2007年为6,329亿元,增加1,976亿元,2002至2007年年平均成长率为7.78%,比台湾同期GDP年平均成长率高出3.7%。在增加值方面,2002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附加价值为2,311亿元,2007年为3,354亿元,增加1,043亿元,2002年至2007年的年平均成长率为7.73%。[4]大陆方面,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了22%,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增长10%,快于同期GDP的现价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5]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一万亿元人民币。在就业人员方面,台湾文化创意产业2002年解决就业人口16.24万人,2007年为21.16万人,增加4.92万人,2002至2007年年平均成长率为5.43%。[6]截至2008年底,大陆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7] 4、两岸文化产业政策演进 早在1995年,台湾“文建会”就在“文化产业研讨会”中提出,将“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作为“社区总体营造”的核心概念之一,不过,当时的“文化产业”还属于传统的初级产业思维。此后,在2002年《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的6年规划中,“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被纳入其中,主要内容为: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制,设置文化创意产业资源中心,发展艺术产业,发展重点媒体文化产业,台湾设计产业起飞。由台湾地区“行政院”召集“经济部”、“文建会”、“教育部”与“经建会”共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小组”,统筹相关工作。在此基础上,2009年进一步提出了《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行动计划(2009-2013)》。2010年,台湾正式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从法律层面为文化产业创造了更加公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竞争平台。近十多年来,大陆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引导文化产业。1998年文化部设立了文化产业司;2001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文化产业确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国家了《“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规划;2009年,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了大陆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思路、原则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2011年,大陆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此外,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下,各省市地方也陆续推出了各自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推向高潮。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各种综合性政策、知识产权政策、人才培养政策、投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陆续出台,以期从多方面、多层次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 二、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与差异 由于政治环境和各自所处的产业发展阶段不同,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在共性中存在着差异。一方面,稳定、连续、灵活、全方位、多层次是两岸政策的共同特点;另一方面,二者在完整性、地域性、政策原则、管理机制上,存在着明显差别。#p#分页标题#e# 1、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 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共性突出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产业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突出。从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制定来看,大陆和台湾战略都比较具体,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大陆文化产业战略步伐明显加快,战略目标连续性更强。在政策内容上,大陆与台湾都重视重点文化产业的发展、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作用和“走出去”战略。另一方面,大陆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具有紧迫感和跨越性,但规范性和完整性略显不足,在发展战略的阶段性和与百姓生活的切合度上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大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关系密切。 (2)为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作为新兴产业,两岸为文化产业提供的政策支持是全面的。以大陆为例,从2001年起政府出台的政策中,既有综合性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有仅涉及某个方面的《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以及支持某个具体行业的《关于扶持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等。台湾方面政策扶持的多面向可从2010年“文建会”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二期(97-102年)第二次修正计划》的关联图中窥见一斑(图1)。该计划既考虑到了产业环境,也设计了旗舰计划;从资金、人才到研发、流通,政策措施全面细致(见图1)。 (3)政策处于持续的动态变化之中,灵活性强。到目前为止,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都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从框定产业概念到调整产业结构,再到纵深发展、法制规范市场活动的发展过程。在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各有差异,再加上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文化有差异、产业构成复杂多样等因素,政策语境较为复杂。在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政策焦点在概念层面,主要任务是理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文化产业“讲一个好故事”。大陆方面,1998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司的成立,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发展文化产业的明确支持,台湾方面,2002年台湾“文建会”的《文化创意产业概况分析调查》,大体处于这个阶段。经历了初期的酝酿徘徊,两岸政策进一步关注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实力的发展壮大。这个阶段代表性的是,2006年大陆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2年台湾地区了《挑战2008:台湾发展重点计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2009年,大陆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台湾颁布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这标志着两岸的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纵深发展、法制规范的阶段。当然,在法制环境建设方面,大陆与台湾还存在一定差距,亟待完善。上述政策的阶段性变化,一方面体现出了两岸政策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产业政策所处环境的复杂多变。 2、两岸文化产业政策的差异 由于政治体制、发展理念、产业化程度等方面的不同,两岸的文化产业政策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1)台湾文化产业政策起步早于大陆,完整性较强,大陆政策的地域性特征明显。从上面的介绍和论述中可以发现,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起步要略早于大陆,其整体发展阶段较大陆超前。此外,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规划也更为深入全面。大陆的文化产业政策尚停留在产业目标、发展方向、战略部署阶段。对如何现实地实现某个目标,还缺少具体的操作性策略。相比之下,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规划则更为规范、详尽、可操作。以大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为例,文本大部分则是在讨论文化产业的目标和任务,措施部分提纲挈领;而台湾的发展计划从一开始就较为详尽,涉及各个行业、各个层面,操作性强。大陆的优势在于除了国家层面的规划外,各省市,如河北省、辽宁省、天津市、深圳市等都依据自身情况,出台了各自的振兴规划,补充了国家层面规划的操作性内容。 (2)台湾奉行低度管理、高度辅导原则,大陆采取政府主导原则。从两岸政策文本中不难发现,台湾的政策更倾向于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辅助支持。如2010年二次修正计划中提出的研发与辅导计划、人才培养计划、资金补助、市场拓展等,每个计划中都强调政策的辅助功能。2010年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更明确提出“低度管理、高度辅助”的立法原则。从宏观角度看,这一原则与马英九政府倡导的开放、松绑政策是协调一致的。相比台湾,大陆更强调政府的主导功能。大陆现实的发展情况,决定了文化产业要走“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发展之路。从文化产业在大陆出现之初,政府就在其中起到了极为核心的作用,并一直是推动大陆文化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机构相对集中,大陆政策体系有赖于多部门、以及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的协调建构。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部门有四个,部门相对集中,分工较为明确(图2)。相比之下,大陆的文化产业政策则由多个部门分头负责,管理相对分散,需要各部门彼此协调。另一方面,由于大陆地域广阔,各地区情况不同,发展程度各有差异,因此,除了全国性文化产业政策,各省市地区也会逐层出台各自的发展规划、支持政策,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共同建构着文化产业的政策体系。 三、台湾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两个动向 2010年,台湾地区政府提出“黄金十年”发展远景,希望“以文化来发扬台湾的优势”。同年,包含四章三十条内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三读通过,正式实施。近年来,台湾地区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创新,其中,有两个动向值得关注。 1、政府民间结合,资金投入加大。 2009年5月14日台湾“行政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出炉,拟从2009年至2013年以280亿元新台币(下同),投入六大旗舰计划和文创环境整备工作。同时,从台湾发展基金提拨新台币200亿元成立创投基金,其中100亿元由“文建会”直接投资文创产业,以持股不超过49%为限;另外100亿元投入则与民间资金进行相对投资。2010年台湾订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案》,编列新台币262亿元推动各项文创产业。由于2008年马英九当选时提出未来四年逐步提高文化预算至政府总预算的4%,如依照2011年总预算达新台币1兆7896亿元计算,2012年文化预算将达到715.84亿元(近151.35亿人民币)。2011年9月14日“文建会”与12家创投公司共同宣布启动“文创投资机制”,预计10年内由政府带头投入新台币60亿元,估算另外从民间引进新台币60亿元资金;由官方结合创投基金的灵活专业投资与经营经验,积极寻找优秀文创目标进行投资。2011年8月投资的第一个指标性个案《赛德克•巴莱》电影,金额达新台币9000万元,主要作用于后期制作及营销费用,补足该片最后资金缺口。该片自9月9日上映后,短短三天半票房收入突破新台币1.5亿元。#p#分页标题#e# 2、市场导向明确,重视大陆客源 台湾文创产业一直以市场需求为发展导向,重视交易会、博览会等营销平台,重视开拓以大陆客源为主的文化消费市场。近年来,两岸文化产业论坛、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两岸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不同类型的合作交流在北京、上海、深圳、厦门和福州等地广泛开展。2011年9月8日至11日在台北举办的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400多家厂商参与,其中包括日本、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厂商,以及香港和大陆的多家厂商。这是台湾第二次举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与2010年第一次相比,2011年度参展作品增加两倍,参展厂商增长大约三成,尤其是大陆厂商的参与,有助于台湾文创产业进入大陆市场。台湾善用中华文化资源,将艺术珍品与生活实用结合,创造出惊人收益。依据台北故宫内部统计资料(请见下图),2010年不包含门票以及餐饮收入,光是旅游纪念品收入即达到新台币647,630,008元(6亿4763万8元,以2011年9月13日汇率人民币:新台币=1:4.608计算,大约为人民币140,544,706元,即1亿4054万4706元)。如果细算其中由大陆客源所消费金额比重,2010年度大陆观光客占所有外籍参观人数比例为(1164450/1900668)x100%=61.27%(四舍五入至小数点第二位)。由此,大陆客源为台北故宫礼品收益贡献将近新台币3亿9680万2905元(约合人民币8611万1742元),目前大陆观光客可以说是故宫最重要的观光人数与礼品销售收益来源。 四、新形势下发展两岸文创产业的思考 台湾与大陆,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这是维系两岸关系的坚韧纽带,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石。面对国际竞争、两岸交流、拓展市场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共同需求,发展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当前应抓住两岸分别提出的“十二五规划”和“黄金十年”的重要历史机遇期,从政策、操作和借鉴三个层面思考新形势下发展两岸文化创意产业路径,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以文化推动经济,让文化改变生活。 1、政策层面:有限目标、分布实施、行业突破、企业先行 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坚韧的精神纽带,也是两岸政治经济领域合作交流的重要基础。2011年台湾故宫销售量第一的出版物是两岸合璧的《富春山居图》。以传统中华文化为基础的内容产业有着广阔的两岸及国际市场空间,需要两岸整合资源,共同开发和拓展。目前,无论在传统文化产业还是新兴文化产业,两岸交流都非常活跃,空间很大。但由于政策障碍,两岸交流很不平衡。ECFA中涉及了文化产业合作的部分内容,除设计、视听等行业获得政策支持外,其他文化产业领域仍有许多限制。2010年文化部长蔡武访台时正式提出过两岸在经济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签订文化合作协议的设想,2011年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在与文化部欧阳坚副部长交流时对此作出了积极回应。建议抓住机会,适时推动相关工作,调整两岸文化合作的政策空间,以满足发展需求。考虑到两岸特殊的政治生态,建议在政策层面上为两岸文化产业的发展设定可以量化的有限目标,设计按时间段的分布实施计划,从目前的设计、视听和演出行业逐渐突破到动漫和数字内容等新兴业态,推动由企业出面,按市场规则进入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 2、操作层面: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空间、战略思考 大陆在地文化资源丰富、生产加工能力强、市场空间大;台湾创意产品设计新颖、贴近生活,市场营销较为成功。两岸文创产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目前双方都有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扩大合作的愿望和需求。台湾方面由于市场空间的限制,进入大陆市场的诉求更为迫切。从操作层面出发,寻找进一步推动双方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突破点需考虑以下四个要素:一、市场需求旺盛。文化产业的发展在考虑投入的同时必须关注产出,这是所有产业的基本特征。有市场需求,才有盈利空间,才能引导资本投入。二、产业基础坚实。既是产业合作,需要双方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里有一定的技术、产权、人才及客户等前期积累及产业基础,才能互补和互动,从增量的角度共同拓展市场空间。三、政策空间允许。目前两岸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还是有不少的政策障碍,在业务范围,人员往来、资本构成等许多层面政策障碍的解决还有待时日。目前可以考虑先从现有的政策空间中拓展,比如在ECFA中已经达成协议的领域。四、战略思考可行。前三点是双方的共同利益点。当然,两岸的文化产业合作不仅仅是产业和经济问题,还需要双方的决策和行业管理机构从两岸整体战略的角度思考合作的意义和出发点。 3、借鉴层面:完善法制、搭建平台、淡化边界、关注民生 台湾于2010年推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法》及其实施细则,将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目标、范围、发展思路、执行主体、相关责任、保障措施等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推动有重大意义。台湾除了“文建会”和各县市文化局作为政府的行业管理部门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外,行业协会、文化基金会等民间团体各自以独立的法人身份,努力代表企业利益,在政策诉求和市场拓展两方面搭建各类服务平台,推动文创产业发展。台湾文化类基金会数量多、影响大,代表性的有“台湾文化艺术基金会”、“台湾阅读文化基金会”、“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奇美文化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等。台湾文化、出版、广电行业的融合交互已成常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没有清晰边界,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相互依存、在一定程度上可相互转化。博物馆、公园、文化遗址等公益性文化机构在完成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都在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开拓文化市场。台湾将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以创新的经营方式提供食、衣、住、行、育、乐各领域有用的商品或服务定义为创意生活,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类别加以支持,把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老百姓的幸福感直接联系。台湾方面的这些做法值得大陆的相关决策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借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文化产业的合作有着很好的基础与发展空间。目前两岸可以在“政府推动、协会搭台、专家论证、企业运作”的成功模式基础上,从战略布局的高度调整相关政策,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各要素,以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胸怀,推动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造福同胞、造福社会。#p#分页标题#e#
高等教育理财理念教育看法
【基金项目】
河北金融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投资理财课程体系及内容改革。
【摘要】
本文从投资者教育的困境出发,分析我国理财教育的现状指出高校理财理念教育的普及化发展的必要性。并提出高校普及理财理念教育的几点建议:对于财经类专业和非财经类专业差异化的理财教育内容和方式;设立理财理念教育的通识课程;开展投资者教育讲座等方式。
【关键词】
投资者教育;理财理念;财富管理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投资者”,但由于“投资者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投资盲目性严重影响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更是给金融市场管理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高等教育中普及理财理念教育是解决投资者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