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保专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冶金大气污染课程设置与实施
摘要: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冶金行业作为传统的高污染行业,对大气污染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在冶金专业的教学实践中设置环保类课程应当受到关注。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增设冶金大气污染与控制课程,在增长环保意识的同时,提升学生解决大气污染问题能力,为冶金行业的环保事业培养人才。
关键词:大气污染;冶金行业;课程改革
大气污染物的贡献源有很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冶金行业排放了大量的大气污染物,特别是烧结、焦化等工序产生了大量对健康危害极大的污染物,如二噁英等,更是控制大气污染物排放的重点[1-5]。据相关研究,冶金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粉)尘等污染物的主要贡献行业之一,部分排放物的排放比例占社会总排放量可高达10%以上。像唐山这样的城市,冶金行业对大气PM2.5的贡献率更是达到了20~40%[6-7]。由于冶金行业所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物的危害性大、生成方式多种多样和排放途径难以检测与控制等诸多因素并存,冶金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是一大重点与难点[8-10]。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在2017版教学计划中,新增了“冶金资源循环利用与节能减排”方向,开设了多门关于冶金工业与环境、资源和能源、循环经济等方面交叉学科课程,为冶金专业本科生提供了充分了解和学习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带来的环境影响、资源消耗,以及冶金工业实现绿色转型等新知识体系的良好条件。
一、冶金工程专业环保课程设置现状与问题
在国内,许多开设有冶金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冶金行业的环保问题,部分高校在冶金工程专业课程规划中增加了与环保方面相关课程。多数冶金院校对于冶金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还是着重于使其掌握冶金技术的基本技能,而对于冶金行业中的环保问题不够注重。一方面,冶金工程专业所设置课程中,环保类课程种类偏少,且很少就某一细分环保领域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真正将节能环保实际内容与具体冶金工艺流程深度结合的课程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环境类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对冶金行业涉及的具体环保问题没有突出针对性。也就是说,学冶金的人不一定真正能学到可以解决实际环保问题的技术,而学环保的人也不一定了解冶金工艺流程,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又很难发挥在适当的地方。在冶金环保问题上,学课交叉、融合的工作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大多数高校对于冶金专业的环保类课程还不够重视,专门针对冶金工程专业而开设的专门解决冶金实践中的节能环保问题的课程远远不够,需要从冶金工业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更多适应冶金行业特点以及针对性强的专业课程。
二、设置冶金大气污染课程的必要性
现阶段,从人类社会所遵从的历史发展规律及国家环保政策制定两个角度来看,设置冶金大气污染课程的条件都已经具备了。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人类社会高速发展,这是以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的,人类向自然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中排放的污染物的存量与增量都在迅速增加。时至今日,由于大气污染物量的积累引发了人类社会发展与大气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极其尖锐,从可暂时性忽视的矛盾变为了再无法熟视无睹的矛盾。人类历史发展到当下阶段,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是历史发展所必须的,如果不解决这个矛盾,将会阻碍人类社会的发展甚至破坏已有的发展成果。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时代的历史性判断,绿色共享发展理念是大势所趋,国家层面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严重性,许多地方已经陆续出台了地方超低排放标准,更为全面和严格的全国超低排放标准也在赶来的路上。随着环保政策的实施,冶金行业所面临的直接挑战就是越来越严格的排放标准,金属冶炼加工厂若不能完成改造,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死存亡。从以上两个方面不难看出,当下对于冶金大气污染的治理以实现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相当必要,加之上文所提到的现阶段各高校对于冶金工程环保课程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为高校的冶金工程专业开设具有与冶金行业相适应、具有针对性的大气污染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摘要]水污染控制工程是高等院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就业的首选方向之一。本文以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结合“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特点,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及课程考核等角度分析本校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教学改革的方法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课程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前沿知识掌握,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或继续深造知识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水污染控制工程;就业导向;继续深造导向;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呈现出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遭受极大破坏的现实,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渐演变为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1]。环境保护工作与可持续发展任务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专业环保人才的输出是国家环保工作持续、高效和稳定开展的关键保障,高等院校作为环境保护教育与专业环保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开设了涵盖水、气、固、声等多个环境领域的专业基础课程,旨在传授学生有关环境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操作技术,合理利用环境资源,防治各类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现状,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其中,“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专业十分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属于水污染控制理论基础知识与工程实践技术相结合的体系课程,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力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是应用性极强的交叉课程。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水污染防治方面的专业知识,将知识应用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设计、施工、运行等领域,具备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能力,该课程的培养过程强调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工程实践教学并重,强调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环保人才[3]。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是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现阶段,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本科毕业后的去向包括直接就业和继续深造,其中,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工程、咨询和监测,而水污染控制工程(即水处理)就是工程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4]。据了解,目前超半数的环境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首份工作均与水污染控制工程有关,而且工作若通过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考试,其收入和社会地位均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课程设置对职业选择与发展、技术经验的积累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2018年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认证过程中提高了“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践教学比重,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形式(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3],但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教学活动中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处于理-实分离状态,基础知识教学与实践技术教学尚未达到理想的融合状态。此外,由于近些年全国研究生扩招,绝大数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升学深造,水污染防治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是其研究生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5],然而目前的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忽略了学生对水污染防治领域前沿科学研究的掌握,忽略了对学生初步科研能力与科研思维的培养,这对于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是不利的。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涉及面广,科学研究性与实践应用性均较强,学生很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各环节的技能,目前的课程建设无法完全满足环工专业毕业生(就业、继续升学深造)的需求,因此对“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以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实践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探索,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素质,为就业和继续升学深造打基础。
1《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授课内容过于侧重
《水污染控制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总论,城镇污水收集系统,污染物的物理处理技术,污染物的生物化学处理技术,污染物的化学处理技术,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污水处理厂(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等[6],目前科研领域关于水处理工艺与技术的新兴研究较多,更新迭代较快,显露出很多新型的水处理方法与工艺。然而,环工专业常用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教材主要是张自杰《排水工程》(第五版,2015年)、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2014年)和蒋展鹏《环境工程学》(第三版,2013年),教材更新较慢,很多水污染防治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尚未纳入教材;此外,由于专业教材需求量相对较低,利润少,教材修订需要一定周期等原因,多数教材存在滞后性,无法做到与科学研究同步更新,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无法了解到水污染控制技术的前沿研究进展情况。扬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授课内容主要偏重目前污水厂的各水处理单元展开,着重阐述了格栅→沉砂→活性污泥/生物膜法→沉淀→消毒等处理单元的内容,而关于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技术等新兴水污染防治技术的授课内容偏少,不满足部分毕业生的继续升学深造的知识储备需求。
1.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
乡村振兴下毕业设计选题改革探析
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和目标,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过程管理、考核机制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法律对策
摘要:当前,农村环境污染呈现面源污染和点源污染彼此叠加、工业污染与农业污染相互共存的特征,影响了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作用发挥,因而必须加强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这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民的环境权益的保护不具可持续性,亟需构建适应农村现实情况的法律制度,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公益诉讼;法律援助;排污权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倾向于城市,忽视了生活在广袤农村地区的广大农民的环境权益。农民作为环境弱势群体,其环境安全正不断遭受着各种显性和隐性的威胁,这明显有违权益公平的原则,究其原因在于农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缺失。我国宪法的第26条将环境保护和防止污染上升到国家基本国策的高度,规定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实行环境保护,且《环境保护法》中第16条至第23条也明确规定了各级人民政府要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负责。然而从实践效果来看,将这些法律条文用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问题行之有效,但对于农村环境治理而言适用性不强,导致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处于法律边缘化状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村面临的环境治理困境,建立起适合农村特点的《农村环境保护法》,以此作为我国农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基本法规,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但本文认为在目前的立法过渡时期,面对严峻的农村环境问题采取一些有效的法律手段十分必要,进而为《农村环境保护法》的制定提供实践依据。
一、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当行政机关、企业组织或个人存在行政不作为或者违法行为,使得环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公民为了维护环境公益拥有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权力。然而,在2013年出台的新《民事诉讼法》中,将原告资格限定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公民“个人”则被排除在外。同时,在农村环境公益诉讼中,由于面对着不菲的诉讼成本问题,且环境诉讼案件的审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诉讼费用的承担和分担问题尚无定论,导致很多环境诉讼案件最终不了了之。另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对农村环境造成侵害的责任主体相对多元化,如造成农村河流污染的源头可能来自于企业的工业废水亦或农民的生活污水,或者兼而有之,证据的缺乏很容易导致真正的制污者最终逃脱法律的追究。因此,首先要拓宽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范围。环境污染具有潜伏周期长、危害面积广的特点,生活在乡村中的农民对此自然是有深刻的感受,他们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也是公民履行法定权利的应有之义。因此,我国法律有必要拓宽环境公益诉讼案件的原告范围,应囊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使农民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提升他们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其次,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诉讼成本过高往往会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最大障碍,导致很多案件最终选择了息事宁人。因此,降低原告的诉讼成本很有必要,政府应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基金,并制订配套的基金管理办法,以支持农民发起环境公益诉讼,保障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功能的有效发挥;最后,完善环境公益诉讼证据制度。在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中,如果原告因为技术原因及经济原因等无法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法院可以对原告的申请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签发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据收集令,规定相关的企业、法人、公民及其它社会组织有责任如实地提供相关的证据资料,如拒不配合则可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应该注意的是,要对证据收集的主体、客体、范围和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建立环境法律援助制度
目前,我国农民已成为环境纠纷中的弱势群体,无法保障自己在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中生产和生活,在与强势的排污者进行协商和谈判的过程中处于劣势,同时相较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环境保护资源供给不足的同时也阻止不了城市的污染转移。加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在保障农民环境权益方面还十分薄弱,导致他们在法律活动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局面。总体而言,环境保护法律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主义特征,不能充分反映农村和农民对环境污染控制及生态保护的要求,在基于环境公平和环境正义的前提下,迫切需要借助法律援助手段来满足广大农民在环境污染中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建立法治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目前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导致环境法律援助工作进展缓慢。因此,首先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援助法》。为了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制度的顺利执行,应制定《法律援助法》并在其中以条文形式对农村法律援助的对象范围、援助程序和资金使用等进行规范;其次,设立专门的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可以建立农民法律援助中心等类似援助机构,并规定其援助范围应包含农民的环境权益保护,通过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文书等服务,引导和帮助农民依法维权;再次,设立环境法律援助基金。环境法律援助基金的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等手段吸引社会捐赠,进而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减轻农村法律救助机构的经营压力;最后,强化合作意识。农村法律援助机构应与工会、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相关组织进行密切合作,进而减轻工作量、扩大覆盖面,使法律援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根据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和目标,从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过程管理、考核机制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进行改革。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环境工程实习经验问题建议
本文作者:严素定 王代芝 唐大平 单位: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黄石市环境保护研究所
认识实习———有效衔接,内容完整多样
在实习内容方面,应做到内容多样化,涵盖环境工程专业所涉及的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物理性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和环境监测等内容,这就要求学校应选择并建立多元化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而提高认识实习教学的质量。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从单位性质看,有环保系统,市政管理系统等事业单位和相关企业单位。从行业看,有环保、发电、金属冶炼和化工等。虽然已经建立了不少实习基地,但现有基地中涉及大气污染控制的较少,因此,为了保证实习内容的多样化和完整性,在后续工作中应重点拓展这部分实习基地。
生产实习———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努力实现共赢
生产实习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单位或环保部门结合生产实际和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习,一般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完成以后进行,如第6或第7学期。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很多学校的生产实习时间一般都很短,有的甚至不足一个月。对学生而言,实习不能深入进行,学生只能对流程、污染控制原理和环保设备的工作原理等等有个简单的了解,还停留在看的阶段,不能进行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得不到足够的锻炼。对实习单位而言,他们花大力气教会了实习学生胜任某个岗位的工作,正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却因为实习结束而要离开,从而会让实习单位感到“只有责任,没有收益”。长此以往,实习单位将不再愿意接纳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应充分保证实习时间,如3个月或半年,从而实现学校、学生和实习单位的共赢。大家一般都会认为延长实习时间会加大经费投入(如交通费等),其实也未必。我校起初安排的生产实习仅为4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来,我们的实习时间延长到3个月,在长时间的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承担一部分工作,减轻实习单位的工作负荷,加快工作进度,实习单位因此主动为实习学生提供住宿或承担实习的交通费用,从而大大缓解了实习经费紧张的现象。
毕业实习———有效跟踪,加强全过程指导
毕业实习是所有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的实践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独立工作能力,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是分别进行的,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开始前,学生先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毕业实习单位安排灵活,采取学校统一安排和学生自主联系相结合的方法。多年来的运行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更乐于根据自身情况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学生到实习单位后积极性很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无法进行有效地跟踪,难以进行全过程指导,导致有部分学生实习时自由散漫,随意性太大。针对此种问题,传统的实习指导方法已经难以很好的解决,因为毕业实习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加上实习经费紧张和指导教师精力有限,教师不可能经常性地与实习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流或到实习单位进行现场走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发达的现代通信技术来解决。具体可采取以下做法:1)采用在线视频和语音通话等即时通信技术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指导学生实习;2)以e-mail形式实行定期汇报制度,如要求学生一周写一封e-mail汇报实习工作,以利于教师加强针对性地指导;3)与实习单位老师进行电话或视频沟通,共同商讨并解决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
摘要: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
1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各种活动日益频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代职业教育越来越注重德育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高度发达的德、美等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已形成规模,其特点也是注重人文素质与环保意识的培养。我国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故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成为当务之急。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从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入手,解决新形势下化学课程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研究与实践构建医用化学教学内容体系,编写适合我国高职高专教学的教材,满足现代高职高专医药卫生人才培养需求。课题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与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与破坏。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潜移默化中培养其社会责任感。(2)目前高职化学教材版本很多,但多数教材只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新形势下,教材知识体系不但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还要具有丰富的德育元素,便于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开发教材的德育功能,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3)医用化学教材内容多而学时少,导致教材内容深度与教学实际情况严重不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化学知识和后续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改革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高专类医药卫生学校在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较少,医用化学全国及地方性学术研究会议也很少,一线教师课改愿望强烈但缺少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医用化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符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2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具体方案
(1)医用化学教学过程中,德育以及人文、环保意识等素质教育要以渗透为主,不能破坏教材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完整性。如学习了烃、石油、煤等知识后重点介绍“温室效应”,先让学生知晓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再让其了解“温室效应”带来的危害。“温室气体”会阻碍地球上能量的扩散,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气温变暖,水的蒸发速度加快,大气环流紊乱,造成旱、涝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温室环境使害虫繁殖速度加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植物生长。地表温度升高,极地及高山冰川和冰冠开始融化,引起海水体积的膨胀,可能导致海平面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被淹没。再如,学习苯、甲醛知识后,要联系到家庭装修产生的污染以及衣服、家纺甲醛含量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学习聚乙烯知识后,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PE和PVC两种塑料,PE就是聚乙烯,是一种无毒塑料,可用于食品包装以及某些医疗器械,而PVC是聚氯乙烯,是一种有毒塑料,不能用于食品包装;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白色污染”产生的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宽视野,又能让其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高职高专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知识面宽,素质高。所以,医用化学教学内容和教材特点应是“面广、通俗、实用”,不能把高职高专医用化学教材当成普通本科教材的“压缩版”,而要以“必需、够用”为度,通俗易懂,利于学生自学。(3)制定高职高专医用化学课程标准,并在高职高专医用化学学术研讨会上做好交流与推广工作。(4)重视高职高专化学教师知识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化学教师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知识面广,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能力。(5)做好化学教学内容改革课堂实践工作。转变观念、更新内容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重点。为此,我们优化教学方法,在“教材优组、内容优选”基础上,针对生源结构特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难懂的理论内容形象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自学、动手、综合设计等能力培养,将理论与实践、讲授与自学、基础与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相结合。
3项目研究成果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