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知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宏观经济学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宏观经济学知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虽然在历史演进中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从“研”到“教”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滞涩。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不合理、本土化理论体系缺失等问题。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应当通过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构建凝练“中国智慧”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推进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向;路径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通常是指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门科学。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大萧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最早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历经数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抗争中,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经济学说被确立下来,与微观经济学并立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呈现在曼昆、萨缪尔森、伯南克、阿西莫德鲁、高鸿业等学者所编写的教科书中。虽然与过去相比,在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人们形成了相当多的共识,但对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从来没有间断过[1]。科斯曾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范式形象地喻为“黑板经济学”,认为其只停留在理论推演,而无法解释现实世界。2016年9月,保罗•罗默更是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的论文,从经验研究中的识别问题出发,再度对宏观经济学发难。他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在“冲击-传导”分析框架下通过构造一些虚拟的外生冲击来解释经济波动,而忽略了外生冲击来源的微观基础,导致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在不断下降。另外,以卢卡斯、普雷斯科特和萨金特为代表的部分著名经济学家在面对理论存在的可能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的态度。由于权威代替了求真,宏观经济学逐渐背离了自启蒙运用以来的科学精神,演变为一门伪科学[2]。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否像学者们所批评地那样脱离现实呢?如何改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构建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呢?本文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被引入了我国高校课堂,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教授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阅读全文

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阅读全文

论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善策略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探讨

摘要:

宏观经济作为高校开设的重要课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但宏观经济学具备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总是缺乏积极性,学习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主要针对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

宏观经济学;问题;教学效果

宏观经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旨灌输宏观模型的推导,不注重理论模式实际背景的讲解与解释,以及不注重现实经济现象的分析。为此,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宏观经济学不进理论抽象而且模型繁杂,学生对于教材中包含的图形、模型与专业术语等都难以了解与掌握,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但宏观经济学又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所以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式简单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的转变

摘要: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建设与发展新时代,对宏观调控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为此以宏观调控为依托发展而来的宏观经济学,需适时做出创新与调整,旨在保障我国经济建设水平有效提高。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创新;调控;转变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人口与就业、国民收入及构成、总需求及总供给、要素与禀赋、经济政策及经济预期、经济增长及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等经济现象,其中经济周期理论、就业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财政货币理论及经济增长理论,是构成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为使宏观经济学可以发挥积极效用,探讨其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转变的必要性

1.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传统宏观经济学并无微观层面、中观层面经济理论作为支撑,其发展始终契合国家不同社会背景及历史时期,为此在当前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需积极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使其在满足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切实需求的同时,能带领我国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从中累积更多先进、高效的经济发展经验,纵观国际分析经济发展方向,在夯实宏观经济学基础同时,为持续创新与转变宏观经济学指明方向。2.颠覆总量分析法。在传统宏观经济学中,总量分析法是较为常用的经济探究手段,其存在研究范畴窄、脱离微观基础等问题,影响宏观经济学应用成效,为此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需朝着现实化、针对化、微观化方向发展,使其能从微观经济中总结创新与转变依据,吹散以数字化、虚拟化为主的经济研究泡沫,使宏观经济学研究范畴得以拓展且富有实效性。

二、探讨宏观经济学创新与调控方向转变的意义

1.解决价格问题。宏观经济学可以通过探讨价格水平,解决产品价格问题,其所探讨的价格水平具有普遍性、指导性,指引国家科学定价,在深入分析货币供需情况基础上,了解国民需求总体水平,使产品定价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宏观经济学注重分析货币供需关系,在调节货币利息率、供给关系同时,可以影响总的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关系。传统货币供给理论过于粗糙,容易造成物价水平持续攀升,产生通货膨胀缺口,需求过度并影响价格稳定性。通过创新与调整宏观经济学,其研究视域得以拓展,跳脱以往收入决定论研究局限,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实况,合理供给货币,控制货币供给数量,使价格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阅读全文

高校教学改革下宏观经济学论文

一、宏观经济学教与学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学中概念抽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宏观经济学的鼻祖凯恩斯认为宏观经济不是微观经济的简单加总,研究宏观经济要从宏观经济总量出发研究,这也就产生立一系列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宏观经济的概念和指标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觉看不见、摸不着,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二)教学内容体系难懂

宏观经济理论是一门有争议的理论经济学,流派颇多,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国流行的本科教材多以西方萨米尔森等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主编的经济学教材为依据。为了体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整性,我国教材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基础上,吸收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内容,希望能够把西方其他宏观经济流派的理论融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形成一套能够全面反映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教科书。但是这也增加了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难度。宏观经济学体系庞杂,争论颇多,虽然在本科生教学中教师主要讲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但是为了让学生全面了解宏观经济学,还是会涉及到众多经济学派,由于学派之间的学术排斥和对立,造成学生的疑惑与费解。

(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

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主动性较差,主要因为:(1)认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家宏观经济问题,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相关性不强,学好宏观经济学对就业和生活关系不大,学习积极性不高。(2)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深入理解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该学科对以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基础作用不大,认为应付考试过关即可,故没有下一番苦工奠定一个良好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决心,学习过程草草了事。(3)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概念抽象、体系庞杂、争论颇多,学生对宏观经济理论理解混乱,更无法运用宏观经济理论来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4)本科生宏观经济学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中学时代的上,不会自我学习。学习方法单一,仅限于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因为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习不努力,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不复习和进一步阅读相关书籍,被动地接收老师传授的知识。

阅读全文

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探索

作者:戴魁早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众多学者(战勇,2008;祖晓青,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2011)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初级教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经济学基础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而,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结构完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阅读全文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探索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全英课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在英语环境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简述了高校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然后论文针对目前该课程全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讨论如何从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反馈机制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工作进行探索与改革。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教学方法;反馈机制;探索与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国内高校长期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该课程主要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外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阐述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以着力启发学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为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2]。目前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为此,一些高校已尝试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高校通过开设此课程,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宏观经济知识的英语思维、表达和应用能力,所以可以培养出具有丰富宏观经济专业知识且同时具有较强英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在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质量,亟待解决。作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主讲教师,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写此论文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希望所提教学探索与改革建议对高校同行的全英教学工作有参考价值或启示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简介

当前国内高校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大体相同,具体情况简介如下。首先,任何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都要求使用优秀的英文教材和课件,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也不例外。在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中,国内高校大都选用国外主流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例如,笔者所在高校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宏观经济学原理》(英文版•第6版,罗宾•巴德(RobinBade),迈克尔•帕金(MichaelParkin)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作为课堂授课教材,该英文版教材配有作者编写的英文版PPT课件和其他教辅资料,方便教师授课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笔者觉得这确实是一本逻辑和结构都比较严谨且通俗易懂的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考虑到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还需指定中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作为辅助教材,要求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课下自学中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相应内容,以确保他们能跟上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教学进度。其次,全英教学模式只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使用英文的比例很高,而不是100%用英文授课。具体讲,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疑难之处(例如某些专业术语的中文译名、举例中难懂的内容等)时可以使用少量中文,但总体上要求教师每节课英文授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90%。此外,教师用英文授课时,要灵活掌控语速,特别是在讲授知识难点时,要养成适当放慢语速的习惯,以便于学生听懂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再次,全英教学模式要求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全部是英文题目,且每个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中全部题目。学生要独立完成平时作业,并在指定时间上交,作业成绩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型与平时作业题型可以类似,但内容绝对是不同的。此外,为了培养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必须考核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考试题型与平时作业题型中都应该体现宏观经济基础知识测试与宏观经济案例分析并行。最后,为提高教学质量,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应设置在较高水平。各高校可根据自身要求设置这一比例。例如,笔者所在高校教务处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70%,这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要重视这门课的平时学习,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三、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中遭遇的问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