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常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宏观经济常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宏观经济常识

提升宏观经济学教学质量反思

作者:喻晓东 单位:成都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采纳了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学教育体系,即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课程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以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材相互区别,本科生教育涉及初级和中级课程,研究生教育涉及高级课程。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规范化、国际化,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差距,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初级宏观经济学是继初级微观经济学之后所有经济学类、管理学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入门课程,它也是一系列后续主干课程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等的理论基础,其作用承上启下、其地位举足轻重。初级宏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知识涉及面广、抽象程度高却又与现实联系紧密等特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数都会反映无论是理解内容还是完成习题都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付出比同期其它经济管理类课程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大学开设定位明确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背景下,进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积极探索无疑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笔者根据多年研习、教学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体会,拟在教材选择、内容确立和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展开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论述。

一、教材选择

关于教材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生的反馈意见很通俗、却很在理:遇上一个好的老师是学生的福分,但不是每一届学生都有这样的福分,其实,如果有一本好的教材,老师也就不那么重要了。目前国内图书市场上已经有数也数不清的宏观经济学本土教材,但称得上优秀者恐怕凤毛麟角,大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定位不明确,初级、中级搅合在同一本书里,两个级别的内容都没有讲清,两个级别的要求都没有达到。幸好近十几年来,国内出版社大量翻译、出版了由国外著名经济学家撰写的教材,业已涵盖宏观经济学的所有三个级别,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常见的属于初级层次的就有9种,见表一。与本土教材相比,上列外版教材具有定位明确、内容翔实、体例活泼、印制精美等等优点,更容易被宏观经济学的初学者接受。笔者认为,在现阶段缺乏科学合理的本土教材的情况下,从表一中选择一本作为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指定教材或指定参考书,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证!

上列外版教材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的《宏观经济学》、斯蒂格利茨、沃尔什的《经济学(下册)》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而目前使用量最大的应该是曼昆的那本,如该书中译本第4版封三所介绍的,前三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笔者在本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初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一直采用这本教材,每一届学生几乎都会有同样的反映:曼昆的书是经济管理类教材中自己平时还想翻翻看看的一本。

二、内容确立

阅读全文

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通识教育是存在普遍意义的教育。其教育目的为受学者在多元化的社会中,提供不同于人群的时间与价值观。而宏观经济学大量研究数据、理论得出结果。在两者相结合下,运用通识教育的方式教学宏观经济学,能让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品质与学识的双向发展。就该问题而探讨,以期在通识教育的方式下能更加适合的展现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通识教育;宏观经济学;高校教学

一、通识教育下宏观经济学的意义

1.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向古典经济学传统复兴、出现融合化趋势的学科。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感到较为抽象没有具体目标难以学习。而在通识教育下则会有所改观,通识教育的主体教学对象为高校大学生,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伦理的探寻与各种公式的推导,所以可以借助通识教育作为一个载体,将宏观经济学中的基础理论换一种更为简单、更为生动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而通识教育在这方面具有显明作用。在通识教育下用真实的经济问题作为案例的宏观经济学,在结合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下,能增加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讨论,把较为被动的教育变为主动。2.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识教育下比较突出的优势就是能更为广阔的帮助学生认知更多的知识,而不是拘泥于一成不变。对学生的思维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运用综合问题论述,能充分培育出学生的出具分析处理能力,解决较为困难复杂的经济问题。能用现实中发生过的案例去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进而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宏观经济学,可以从身边的热门话题着手研究、分析了解,提出疑问。用各类数据事实作为理论,用于学习案例之中。从而更加能提升学生今后学习宏观经济学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推导研究。

二、通识教育在宏观经济学中的选择

1.基本性:通识教育多为非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对于各不同专业教学程度深入简出。以为类比基础的经济管理课程而言,在通识教育下更加完善。课堂中教师只会讲授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基本原理。从实际出发,更具有实用性、通俗性,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包含许多宏观经济学的基本要素。比如宏观经济学中有学习通货膨胀理论,通货膨胀的具体表现、分几种类型、带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全面的给学生了解帮助其掌握更多。2.多元性:通识教育本质核心以开阔学生视野、消除专业的局限性、让学生能从用宏观经济学角度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因此教育方式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出发,更能增加其实用性,且要结合社会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出现的经济问题分析,且需要跨越到日常人们的关注事件,娱乐八卦无疑最为吸引大家眼球。提高学生在此教育下的整体素质,促使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去主动探寻关于该方面的学习,理解自身面对的自然社会各类问题的探索。3.整合性:通识教育在不同领域之间尝试,对学生心智开发具有良好效果、培养学生专业研究的创意,给予除专业以外的其他常识。更应该对所涉猎的原理内容有充分认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通识教育在宏观经济学上可以促使学生对于经济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解,并且在探索原理中得到更全面的认识。

三、通识教育下观经济学的教学运用

阅读全文

财务预期基础发展概念

 

预期(Expectation)是人类在基于对过往事情规律总结的基础上,对未来不确定性事件的预测与判断,其中蕴含情感和行为意识等心理因素。   预期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但在公司财务学中,预期理论及其应用还未受到足够的关注。这一方面是由于财务理论研究对该问题的忽略,另一方面囿于相关数据信息的缺乏。其实,决策者及其团队的心理预期,以及他们为达成这种预期的努力是公司进步的重要动力。因此,在财务学中,关注并引入财务预期可以说是未来财务学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一个领域。   一、财务预期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形成路径   Ka,hllemall和Tversky提出预期理论,认为传统的预期效用理论无法完全描述决策者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行为…。的确,如果把主流经济学视为前提的“理性人”假设条件放宽时,行为公司金融理论发现,决策者并非都是理性的,他们会有非理性情绪,而这种情绪无疑会影响到公司的投融资决策。决策者在面对损失时有风险偏好的倾向,面临利得时则有风险规避的倾向。考虑到财务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及其传递性,以及信息收集的不完备性,公司决策者要有效地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须具备对决策机会的认知能力和心理判断。   因此,我们提出,财务预期是指在企业中能够直接影响公司财务决策过程和结果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根据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机会进行持续地预测、估计和判断,从而形成公司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财务预期作为公司决策者制定和实施财务决策的先决条件,对决策信心、决策满意度、风险态度、对宏观政策的干扰和支持程度,对供销双方,以及对资本市场投资者乃至社会公众的心理都将产生直接影响。   我们借鉴卿志琼提出的异质性有限理性概念及解释框架嵋J,认为财务预期产生的理论基础是“异质性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该假设的内涵是决策者“心智成本为大于零”和“心智成本最小化”两个基本原则(心智成本是决策者运用理性和非理性决策时“劳心劳神”所产生的成本)。首先,由于遗传基因、教育和环境等因素的差异,决策者的素质是不同的,这就决定了决策者的自制力、观察力、分析力、思维力、创造力、预见力等能力呈现多样性,公司决策者是“异质性”的。其次,公司财务决策总要受到决策者时间、空间、精力或其他成本的制约,财务决策要求具有时效性,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是要求决策者抓住时机。公司决策者无所不知、毫无成本地进行计算和选择,这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同意卿志琼的看法。心智成本为大于零是一个经验判断和常识。   此外,有限理性假设意味着决策者心智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心智的稀缺性导致决策者对心智的节约。何况,决策思维活动是一种高成本活动,决策者有一种降低心智成本并使心智成本最小化的倾向。Kahneman&Tversky提供的大量证据证明,当现实过于复杂时,个体强烈倾向于将模棱两可或不完备的信息解释成与他们的偏见相一致的信息,人类的策略选择总是在决策的逻辑准确性与付出的认知努力之间进行权衡pJ。   财务预期的形成不仅有其理论基础,也有明显的路径依赖。财务预期的形成主要是由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个人或群体的活动来推动的,是决策者对公司面临的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通过机会及资源间的匹配而实现对机会开发利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饱含决策者的心理预期。   决策者财务预期形成的内、外部客观机会,其中C是从单个公司资源角度阐述公司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内部现有或潜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公司通过交易活动而获得的厂房、材料和人才等等;B是从关系视角去分析公司从其他公司获得的资源和能力,这种资源和能力会与作为公司外部环境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公司的网络关系联系紧密;A表示来自公司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可能是伴随着新技术的发明而出现的新价值的创造,或者是源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非效率的开发,或者是由于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变化带来的机会。图1右边描述的是具有异质有限理性特征的决策者,将公司内、外部客观机会进行主观化与选择的过程。不难发现,决策者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客观环境的变化、本企业和其他企业决策者对机会的认知均影响财务预期的形成。认识到财务预期的理论基础和路径依赖,不但可帮助我们理解公司财务决策中的一些现象,而且有助于克服由于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陷阱。   二、财务预期的类型   财务预期与宏观经济预期、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个人心理预期等有联系、也有区别。   宏观经济预期涵盖一个国家经济增长趋势、利率变动方向、通货膨胀程度、外贸顺逆差情况、企业未来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方向等方面的预测、估计和判断,是包括了企业经营者、银行家、投资者、消费者、专家乃至社会公众的预期集合。狭义的投资者预期往往仅指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人,根据自己掌握的国家政策、物价水平、历史数据等对金融资产未来价格作出预测,从而作出买卖计划的心理行为现象。狭义的消费者预期往往仅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经济变量信息,参与商品交换、投资等经济活动的心理行为现象。而狭义的个人心理预期是指个人对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个人收支的心理估计及承受能力从而相应调整自身的消费、投资、储蓄行为的心理行为现象。但应该注意到,投资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机构,消费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企业,银行家是自身银行的管理者但同时又是公司的债权人。所以,图1中我们把投资者预期、消费者预期和银行家预期统统划分为公司财务预期的范围。尽管不同主体的预期侧重点不同,但它们的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比如,公司决策者预测未来市场需求不足,由此生产投资将逐渐减少,从而开工不足或停产的数量逐渐增加;消费者根据就业机会减少、个人收入增长放慢、甚至开始下降的信息判断钱难挣了,这必然导致人们不敢随便消费,消费倾向下降,储蓄倾向增加。#p#分页标题#e#   按照预期涉及的主体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决策者个体和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是指某一个决策者知觉到经济变量(包括利率、通货膨胀、国家宏观政策等)的变化,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而对公司未来变化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决定公司投融资方向、股利或利润分配意向和风险防范重点,进而调整财务战略并作出财务决策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但决策者作为决策群体中的一员,很容易受到群体情感的感染,往往倾向于采取与群体相近的行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放弃自己的偏好和习惯。但由于文化、地域等差异,不同背景的决策者可能会形成若干个具有不同信念的群体,群体内部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系统差异。因此,本文所指的财务预期不仅指决策者个体财务预期,而且也指决策者群体财务预期。   按照预期涉及的财务决策内容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风险控制决策等预期。其中:融资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结合公司财务资源,在判断融资机会、渠道、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投资决策预期是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投资机会、方向、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股利或利润分配决策预期是指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分配时机、方式、规模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风险控制决策预期是指公司决策者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在判断风险来源、风险控制重点、难点时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主体的理性程度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稳定财务预期和非稳定财务预期。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决策者在信息相对充分的情况下,对影响财务变量的信息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从而作出顺应时展、符合公司客观实际,促使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财务决策心理行为现象。非稳定财务预期就是公司决策者对影响公司财务变量的信息在不完备或即使相对完备的情况下,在估计、判断和预测的时候,认知偏差过大,过分悲观或乐观,甚至去猜、去臆想,从而作出导致公司财务运行剧烈波动,使公司无法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破产倒闭的非理性财务决策的心理行为现象。   按照预期对财务经济行为的影响后果不同,财务预期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财务预期能促使公司盈利和成长能力的恢复提高,推动公司的繁荣、社会的进步;而消极的财务预期可能导致公司衰退,有时泛化成一种无法控制的力量而引发大规模的灾难,造成整个社会经济波动。   三、财务预期的作用   在公司财务决策的步骤中,无论是确定决策目标、进行财务预测、方案评价与选优,还是进行具体的组织实施,财务预期自始至终发挥它的作用和影响,具体如下:   (1)干预公司财务决策,加深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乐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冲动”和“热情”,悲观预期使决策者易于“消极”和“失望”,它们常常决定着公司投融资规模和投融资方向的变化,从而采用激进或谨慎的财务决策。何况,财务预期的基础是宏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经济政策、战略步骤和方法,政府的态度等,只有决策者的财务预期先于政府的调控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决策者和政府之间的这种博弈关系,使得宏观经济决策层不得不顾及方方面面的反应,因而。财务预期加深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困难性和有限性。   (2)影响公司财务政策乃至宏观经济政策的时效性和实施效果。作为一种中间变量,财务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与财务经济运行之间并不一定发生显著的一致性,这就使决策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不明显。预期一方面造成财务政策效应的渐进,另一方面又给财务决策的调整留有空间。何况,公司决策者对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预期使公司财务决策行为具有反冲性。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变化较快,公司决策者就会作出揣测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的预期性行为,从而事先采取预防性措施来抵消这些政策的作用,或将其限制在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样,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效果就可能会被公司决策者的反冲性行为所削弱。   (3)影响公司财务经济运行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经济活动中,同一决策者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决策者在相同的时间,既有积极的,也有是消极的财务预期。两种预期状态通过改变投融资比例或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影响公司财务经济乃至宏观经济运行的质量。在公司财务景气时,决策者受乐观情绪的支配,过高地估计财务收益,过低地估计财务成本,持续增加资本投入,创造出更大的、虚假的资本需求,伴随着资源投入的不断增加,财务景气的背后正孕育着财务危机;相反,在公司面临财务危机时,决策者受悲观情绪的支配,持续减少资源的投入,过分抑制资本需求,资源投入不断削减,从而使财务危机从潜在演变成现实。所以,公司决策者乐观或悲观情绪不仅是财务经济运行中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也是财务波动的诱导因素。而财务波动会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波动。   四、非稳定财务预期及其应对   由于财务预期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决策者的异质有限理性假设,因此,非稳定财务预期难以避免。非稳定财务预期是指决策者预期思维模式发生过度认知偏差(出现过度乐观或悲观预期),从而对影响公司未来财务变量的信息作出不合情理的估计、预测和判断,最终导致投融资过度或不足,产生资产泡沫或金融危机。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601318)2008年的“融资门事件”以失败而告终就是非稳定财务预期的结果。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中国平安A股1月21日、22日连续两日跌停,股价由当周周一开盘时的98.2l元跌至周末收盘时的80.59元,单周跌幅接近18%。不仅如此,平安A股大跌引发上证指数21日狂跌266.07点,22日再跌354.69点。为什么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消息一出,投资者毫不犹66豫“用脚投票”呢?用本文的财务预期理论进行分析,主要原因有三:第一,中国平安决策者过于自信,再融资方案推出时机极为不妥。2008年初,次贷风波席卷全球,国内银根紧缩,资本市场资金面普遍吃紧,投资者情绪不稳定,A股市场挣扎在“牛熊分界线”间,而平安决策者抛出史上最大再融资方案,引发股票大跌,这是融资时机选择不恰当导致的。再好的公司,再好的股票,融资时机不当就不会受到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认可。第二,中国平安决策者对未来投资项目的预期过于乐观,融资规模过大。就2008年中国平安的再融资规模而言,中国平安拟不定向增发12亿股,同时发行可分离公司债券412亿元,以平安的股价80元计算约1400亿元。因此,平安公司千亿再融资失去理性是融资不成功的原因之二。第三,中国平安决策者披露募资公告时,没有说明募集资金的用途,信息不对称、不完全导致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不明朗,造成了投资者消极、非稳定的预期判断。在公司决策者与投资者两个预期主体的博弈中,投资者选择规避风险,“用脚投票”。结果是,中国平安不得不在2008年5月9日公告称,公司经慎重研究后认为,鉴于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较为波动,再融资申报的条件和时机尚不成熟,公司在公告之日起至少6个月内不考虑递交公开增发A股股票的申请,同时,公司将根据市场状况和投资者承受能力,慎重考虑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的申报和发行时机。#p#分页标题#e#   可见,非稳定财务预期影响严重,应采用一些措施加以应对,主要措施有:(1)完善国家投融资机制。通过产权的明确界定和有效保护。以及各种交易规则和法律系统的确立,保护投融资行为规范有序。(2)改善决策者心智模式。既然财务预期是决策者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决策者首要任务是要尽量做到全面理解数据,独立思考,用投融资规则与计划克服人性弱点,避免以偏概全。(3)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平台。信息的不完备性和信息成本的存在是造成非稳定财务预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在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等各个环节要实现有特色的创新,要保持信息的通透性、准确性,以减小决策者投融资思维的滞后性。(4)建立健全财务预期监测与预警系统。结合我国实际,要加强心理预期理论研究,探讨经济发展与心理预期的内在规律,运用模拟预测、调查统计等方法,监测决策者心理与行为的变化动向,避免因忽略决策者的心理预期而导致决策失误。   预期是一个内涵深邃、外延广袤的课题,财务预期仅仅是预期的一种。完整的财务预期研究范畴应该涵盖财务预期的产生、传导以及财务预期影响财务决策,财务决策反过来影响新的财务预期产生等一系列过程。在这过程中财务预期对传统财务理论包括财务目标、战略、制度和方法等构成了巨大冲击,但也带来了重构财务学新领域的契机。可以预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深化,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行为的不断演化,重视公司决策者对复杂环境的预期,这将引发财务学的一场“革命”。尽管还有漫长一段历程要走,但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阅读全文

疫情对投资风险管理的影响

摘要:2020年初肺炎肆虐全球,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的同时,也再一次暴露出人们在黑天鹅事件中的脆弱性,人类在投资活动中因小概率事件而遭受损失也一次次地重复发生。这是由人类自身的许多弱点所决定的,人们缺乏对风险的正确认知,盲目自信,高估能力,低估风险,无法预判事件的重大影响,自欺欺人且持有偏见,抱成守旧,不能正视现实,这些都是常见的风险管理误区。本文基于人们应对疫情所表现出的错误分析,对投资风险的评估与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疫情;风险;偏见;概率

2020年初肺炎肆虐全球,至今仍有许多国家确诊病倒及死亡人数在不断的上升,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却在这场灾难面前表现最为糟糕,成为确诊病倒及死亡人数最多的国家。许多观点认为,西方国家应对疫情迟缓,是因为它们的傲慢与偏见,实则是由于人们对风险的漠视,盲目自信,高估了自己的应对能力。疫情肆虐也对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动荡,美国股指甚至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次熔断。这场疫情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太多的教训和启示,也是一场难得的风险警示和教育课。很难找到一剂妙方,使人们能够成功地投资,但是,至少可以确定哪些事情不该做。

1风险意识不足,常常盲目乐观

本来中国为其它国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窗口,可惜大部分国家没有抓住,错失良机。有的人误认为肺炎不过是大规模的流感而已,危害没那么大。而更有一些国家则认为,中国医疗条件差,管理跟不上才会使疫情爆发,而他们国家医疗基础好,治理制度优秀,足可以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正是这种偏见的认知,让他们付出了盲目自信的代价。应对风险是投资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甚至是最重要的要素,如果不能正确应对风险,在投资上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虽然风险问题是复杂的,但也有内在的规律可遵循。比如当在中国发生疫情时,欧美国家认为他们没有问题,可以应付,但实际上很快疫情就让他们陷入困境;当欧美股市大跌时,我们国内很多投资者认为自己没有问题,可结果之后一样大跌。这就说明人性是共通的,人们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高估能力,低估风险。其实很难找到一剂药方,使人们能够成功的投资,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哪些事情不该做。正确应对投资风险进行有效风险管理需要避免以下三点。

1.1对风险的误解

其实多数人对风险的理解是不正确的或是片面的,那么,风险就自然而然发生了,也就是对风险不正确的理解恰恰是风险的重要来源。很多人认为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完全不确定的事就有风险;有人认为风险是坏事,一提到风险,脑海里面就会出现凶险、危机、损失、破产、灾难、恐惧,全部是负面的印象,负面的联想自然会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回避风险和减少损失;也有很多人会认为,高风险,高收益,要想获得高的投资收益应要冒险,并不知道低风险也可以获得高收益,风险释放后获取收益才稳定。在金融投资领域,多数人认为风险就是估计概率,进行股票投资所要进行的就是预测涨跌,因此股票的价格波动就成了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风险要素,而事实上金融交易根本就是由随机性决定的,根本就不能把风险问题和不确定性问题混为一谈,往往以已知风险作为研究对象的金融工具很大可能成了引发风险的根源之一。

阅读全文

大学生通识教育金融素养研究

摘要:

随着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金融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而对此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发现,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BL)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与发散性思维,其与金融素养的特征相契合。我们提出以“金融问题驱动”的策略来建构金融知识,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建立起金融素养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提高大学生的心智与金融素养。

关键词:

金融素养通识教育;PBL;大学生

金融行为是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过程,基于这一决策模式而形成的金融素养(financialliteracy)是人类的普遍认知和精神内核。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人们的经济生活与金融活动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金融素养理应属于当代大学生通识教育的范畴。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存钱、花钱与借钱等金融行为的形成是一个社会化过程,与之相关的金融素养也不是自发形成与发展的,它会受到父母、同伴、学校和媒介等渠道的影响(Ward,1974)。因此,良好的金融素养需要规范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和理性的干预。对大学生来说,经济生活与学习生活是融为一体的,在经济社会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与标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在当前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结构不断嵌入社会生活的背景下,金融素养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修正并完善对经济社会的认知,深化对经济社会与自我关系的本质认识,调节并改善自身金融行为,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活满意度(Xiaoetcal,2009)。金融决策的不确定性决定了个体金融素养形成的复杂性,其影响因素又与经济发展模式相联系。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现状,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从大学生金融素养教育的规律出发,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把教学与学习任务置于真实社会事件中,通过小组合作形式研讨实际金融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金融常识和知识,在揭示金融运行机制的同时,激发大学生了解金融制度缘起规律的兴趣,进而通过主动探究金融核心价值来理解现实问题,这种以“金融问题驱动”策略来建构金融知识,发挥学生个性,培养创造力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在通识教育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而且有助于完善并提高大学生的心智与金融素养。

一、金融素养的内涵

与一般商品市场不同,金融市场在满足参与者收益性和流动性需求的同时,也对参与者的信息甄别、风险识别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金融知识与能力综合反映了个人金融素养水平的高低。金融素养是指针对资金管理事项做出明智判断的能力,以及对金融活动的基本态度(Noc⁃toretcal,1992),或是采取有效方法避免做出错误金融决策的能力(Calvetetcal,2009)。国外有关金融素养的研究源于对金融教育项目的评估工作(Huston,2010),至今学者们对金融素养的定义并未达成一致观点。Johnson和Sherraden(2007)主张用“金融能力(financialcapa⁃bility)”来概括,其含义不仅包含了个人应用金融知识的能力,也涵盖了将金融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Vitt等(2000)则将金融素养定义为“有能力读懂、分析、管理,并交流沟通会影响到个人福祉(well-be⁃ing)的金融问题”,并进一步认为,金融素养应包括有能力区分金融选择、无障碍地讨论金钱和金融问题,为未来做计划,有能力应对可能影响个人金融决策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发生的重大事件。美国国家教育研究基金会(TheNationalFoundationforEducationalResearch,2003)对金融素养的定义是:如何使用和管理资金,使得人们能够做出灵活判断和有效决策的能力。尽管学者对金融素养的内涵理解不一,但都强调了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由此可见,与高等教育中金融学专业教育不同,金融素养教育主要针对一般国民,旨在通过基础知识的普及,深化人们对金融商品、观念及风险的认知,激发积极的金融态度,改善金融行为,从而有效利用金融资源平滑一生消费,提高国民的主观幸福感(Xiaoetcal,2011)。

阅读全文

PBL教学法旅游管理专业中应用

[摘要]PBL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教学概念,其融合了两种教学模式,即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项目式教学法(Project-BasedLearning),这两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联合使用,其联合后的结构既为PBL教学法框架。本文为了了解PBL教学法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将展开研究,阐述PBL教学法基本概念,分析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问题,最后结合PBL教学法提出教学策略,旨在改善教学现存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PBL教学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学质量

引言

旅游产业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其具有规模庞大、内部岗位架构繁多的特征,因此为了支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应当肩负起育人责任,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根据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表现可知,该专业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多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人才素质不满足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出现了不合实际的现象,而为了解决当前问题,就必须对当前教学方法进行改善,因此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先进教学方法,值得被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工作所采纳,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PBL教学法基本概念

(一)概念阐述。PBL教学法的核心概念在于“贴合现实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在应用当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其将作为引导者或组织者来开展教学工作,而取而代之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主动、被动的需求向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且工作中不能直白的去讲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充分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借助主观能动性带来的驱动力,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学生面对学习内容会主动思考、不断探索,由此将自身不断地向知识本质推进,深化学习质量,做到内化于心。

(二)概念特征。要充分掌握PBL教学法,将其应用于教学工作中,就有必要对PBL教学法的概念特征进行了解。PBL教学法的概念特征有四项,具体见下文。1.特征一,驱动问题设置。PBL教学法中的第一教学模式为问题式教学法,其主要由教师执行,即教师必须结合学生专业领域、兴趣去向、生活常识等方面来设置一个具有引导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驱动作用,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开始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充分调动自身所学,由此展开PBL教学。2.特征二,地位反转。在驱动问题设置阶段,教师虽然需要围绕学生来设置问题,但事实上其还是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如果教师一直保持在主导地位上,就违背了PBL教学法的宗旨。这一条件下,教师在驱动问题设置完成之后就要将主导地位让给学生,使学生在独立、自主的状态下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而自己尽可能地不要主动去干涉学生的思考过程,只对结果进行评价或指导,除非学生主动提出需要自己的帮助。而当学生提出帮助请求后,教师也不要直白的去讲解内容,可以细化驱动问题,指出学生思考误区,使其重新回复到正确轨道上继续思考。3.特征三,强调协作。学习中的很多问题是学生个人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进行协作,因此协作是PBL教学法中的特征之一。PBL教学法中的协作涉及教学中所有可动资源,即教师、学生等,这些资源可以组合成某个小组,围绕驱动问题来设立项目(进入项目式教学中),随后以学生为主导对项目进行研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通过这种协作方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值得注意的是,PBL教学法协作部分与问题式教学最大的差别在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即在问题式教学中主要以理论内容与讲述为主,而协作所代表的项目式教学则侧重实践,内容讲述较少。

阅读全文

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策略

摘要:“计量经济学”提供经管类科研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理论与实证工具,但应用型院校培养的学生计量功底不够,在以后工作中表现为学习、工作后劲不足,严重影响职业发展。通过研究应用型本科经管类专业学生学习的现状,深入分析“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策略,包括重视数据收集与处理,加强模型推导、构建过程的引导,让学生广泛阅读各专业经典著作,优化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学术能力;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就“计量经济学”而言,即是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做出预判,并基于计量经济学思维、理论,通过建模、估计、检验,进行验证或提出问题[1]。对此,结合多年教学与科研经历,就“计量经济学”教学培养学生学术能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以供教学参考与借鉴。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基本功能

(一)使学习者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及模型构建思路

对比科研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后劲不足,一直为用人单位所诟病,特别是工作若干年后,所学到的知识因时代变化而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时,尤其明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相比研究型大学的毕业生,表现出缺乏创新精神,亟待提升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双重瓶颈。究其根源,是因为前者流于知识传递,更多注重教学评比、竞赛、评优,却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实际上,事关学生长远发展的治学精神、学术能力,不但无法通过教学检查、竞赛等培养出来,反而会扼杀“思维的独创性”。流于知识传递,尽管短期视角上教学效果“凸显”,但从长远看,则会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与时俱进,很难通过自学提高知识储备[2]。“计量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在经济学科中,计量经济学教育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是社会科学从业者从事工作、科研的主要手段。因此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理论,理解并熟练使用理论假设、模型推导、模型架构、参数估计、结论分析等,是经济类本科生必备的能力。具备定量功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作后自学能力不足的问题,提高工作学习效率,与时俱进地适应工作对知识学习的需求。

(二)提升学习者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阅读全文

中小学经济教育实施策略

本文作者:刘丽湘 赖德胜 裴秀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中小学经济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中小学生对经济世界的理解、经济知识的运用以及参与现实经济生活的能力,内容涉及创业教育、消费理财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商业教育等。其宗旨在于培养我国未来社会的公民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适应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计划,绝大多数是在小学期间开设经济学课程的,而在我国恰恰是个例外〔1〕。本文尝试对当前国内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在汲取国外先进中小学经济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审视我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现状,提出改革我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合理化建议。

一、国内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现状

(一)国外中小学经济教育现状

一般来说,市场化程度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开展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历史越长,经验也越丰富,开展得也就越深入。而这些国家发展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目的多在于培养经济人才,提升公民素质,开展创业教育。Mupier在1991年对60个国家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国家皆已将经济学融入中小学校的课程内〔2〕。

1.课程设置和教育目标多定位于公民素质与创业教育

普遍被接受的观点认为:中小学经济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教导学生如何做选择或决策,使得他们能够习得足够的经济学知识与推理能力,以便在这一复杂和变动的世界中,终其一生都能做出理性的决策,成为能参与、有责任的公民〔2〕。由于各国的教育制度存在差异,有关中小学经济教育的做法亦不尽相同,但多将目标定位于公民素质与创业教育。以下以韩国、美国、德国、俄罗斯、我国台湾等几个国家和地区中小学经济教育发展比较好的案例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