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宏观经济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宏观经济学中的案例分析综述
一、宏观经济学开展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教学法通过引入大量的案例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为主”的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进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今社会更加重视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为社会培养真正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第三,案例分析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提供具有契合基础理论的典型案例后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想法进而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以案例分析报告或者是以小论文的方式展示出来改变传统课堂上“填鸭式”的做法掌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案例分析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遵循一套科学程序进行规范操作。下面我们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例,阐述案例分析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①提前充分准备案例。在授课之前教师必须全面详细了解案例及其所要阐释的基本理论并就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充分考虑,比如何时导入基本理论和怎样导入基本理论弓l入该案例可能会产生什么教学效果巩亥案例提出了哪些关键性问题?用什么思路去解决这些问题?经管类专业学生可能会提出哪些问题?最终形成的结果与答案是什么?等等2周提前组织学生准备。教师首先根据经管类专业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厂般以同宿舍6人为一个团队,由宿舍长负责召集和工作分解内部与协调。然后介绍案例的主要内容并发给案例材料,要求学生课前仔细阅读熟悉材料,并对本小组讨论、分析、提问等内容形成文字写出初步的案例分析报告。
②案例初步分析。经过认真阅读和理解,经管类专业学生把自己分析的问题、观点及其理由形成初步案例分析报告,带着思考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针对某一专题进行理论讲解并引入具体案例进行案例初步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③组织学生课堂讨论。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讲解和案例初步分析后,经管类专业学生结合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主题就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或者课堂全体讨论威者推举主发言人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者采用更灵活的形式如安排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通过“小品式”演示、讨论来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在案例讨论前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自由讨论、民主发言的氛围不宜过多干预讨论过程,只在必要时作启发性的诱导和提示。也就是说,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掌生在限定的主题范围内从真思考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对案例进行多角度的讨论与探索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焙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案例讨论与点评。当讨论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教师应针对案例及时进行分析和讲解毓理思维过程,比较各小组的表现并进行适当点评。指出讨论是否热烈、踊跃,问题是否分析透彻、深入等等为学生课后进一步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指明改进方向。
宏观经济学中的案例教学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意义
1.宏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或者大二开课,这个时间段正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时期,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案例资料收集、案例问题思考。案例教学法不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办,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长期落后者,必然会产生奋发向上、超越别人的内动力,从而刻苦学习、积极进取。
2.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把宏观经济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客观生动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生涩的理论知识简单化、明了化,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同时,真实可信的典型案例能够使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学习通货膨胀理论过程中,学生可以查阅历来通货膨胀的案例,分析背景原因,发现规律,把规律应用到现实通货膨胀分析中去。知识不等于能力,只有把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才能把知识用活、用好。学生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的死知识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对自身以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也丧失了学习的意义。
二、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案例的来源往往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研究和编制一个好的案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同时,编写一个经典的案例需要技能和经验,案例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如:报纸、杂志、网络、电视等进行选择,尽力选择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热点问题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因此,案例可能不适合现实情况的需要,这是阻碍案例教学法推广和普及的一个主要原因。案例讨论中尽量摒弃主观臆想的成分,教师要掌握好课堂气氛,正确引导讨论方向,要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摆花架子、走过场。
2.缺乏相应的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法教材案例法需要较多的培训时间,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案例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与时俱进。宏观经济学要根据时政热点、经济政策法规设计,保证案例的新颖性与创新性。同时,不要完全依靠案例教育法,忽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讨论基础。教师课前要认真选择和设计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案例,上课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配合宏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课后要做好案例总结反馈工作。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对我国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探索
摘要: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全英课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在英语环境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能力。论文简述了高校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的重要意义,介绍了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然后论文针对目前该课程全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重点讨论如何从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反馈机制两个方面对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工作进行探索与改革。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全英教学;教学方法;反馈机制;探索与改革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国内高校长期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是经济学知识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目前该课程主要是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及方法,结合外国与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阐述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模型与方法,以着力启发学生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为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专业课提供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2]。目前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深入发展的需要,高校应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为此,一些高校已尝试开设宏观经济学全英课程。高校通过开设此课程,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宏观经济领域内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宏观经济知识的英语思维、表达和应用能力,所以可以培养出具有丰富宏观经济专业知识且同时具有较强英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但是,当前高校在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普遍性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课程教学质量,亟待解决。作为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主讲教师,笔者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写此论文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希望所提教学探索与改革建议对高校同行的全英教学工作有参考价值或启示作用。
二、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简介
当前国内高校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模式大体相同,具体情况简介如下。首先,任何专业课全英教学模式都要求使用优秀的英文教材和课件,宏观经济学全英课也不例外。在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中,国内高校大都选用国外主流英文原版教材和课件。例如,笔者所在高校选用国家教育部推荐《宏观经济学原理》(英文版•第6版,罗宾•巴德(RobinBade),迈克尔•帕金(MichaelParkin)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作为课堂授课教材,该英文版教材配有作者编写的英文版PPT课件和其他教辅资料,方便教师授课使用。在使用过程中,笔者觉得这确实是一本逻辑和结构都比较严谨且通俗易懂的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使用上,考虑到班级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还需指定中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作为辅助教材,要求英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在课下自学中文版宏观经济学教材中的相应内容,以确保他们能跟上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的教学进度。其次,全英教学模式只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授课使用英文的比例很高,而不是100%用英文授课。具体讲,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疑难之处(例如某些专业术语的中文译名、举例中难懂的内容等)时可以使用少量中文,但总体上要求教师每节课英文授课比例原则上不低于90%。此外,教师用英文授课时,要灵活掌控语速,特别是在讲授知识难点时,要养成适当放慢语速的习惯,以便于学生听懂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再次,全英教学模式要求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的内容全部是英文题目,且每个学生必须用英文完成作业和考试中全部题目。学生要独立完成平时作业,并在指定时间上交,作业成绩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题型与平时作业题型可以类似,但内容绝对是不同的。此外,为了培养管理学和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必须考核学生运用宏观经济专业知识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能力,所以考试题型与平时作业题型中都应该体现宏观经济基础知识测试与宏观经济案例分析并行。最后,为提高教学质量,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应设置在较高水平。各高校可根据自身要求设置这一比例。例如,笔者所在高校教务处要求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为70%,这在很大程度上督促学生要重视这门课的平时学习,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三、宏观经济学全英课教学中遭遇的问题
初级宏观经济学教学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本科院校宏观经济学教改探索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宏观经济学》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宏观经济学》虽然是理论经济学,但理论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于应用技能型本科院校来说,目前《宏观经济学》在应用性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应用性体会不深刻,应用性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的重要性
1.该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它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课程本身在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宏观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二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宏观经济问题和经济理论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以后专业的学习打下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
2.该课程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的宏观经济问题。
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宏观经济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对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经验总结。《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现实的经济问题。我国也在实行市场经济,而市场又不是万能的,同时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而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理解经济波动的原因有哪些、国家宏观调控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对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是怎样影响经济的。
3.该课程是经管类学生的考研专业课。
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探索
作者:戴魁早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基础性课程,众多学者(战勇,2008;祖晓青,2010;李海明和翁卫国,2011)从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等方面对该课程(初级教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的教改关注的较少。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也是进一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先导性课程和认识经济学方法论的实践性课程。比较起来,经济学基础课程(初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高级课程则强调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证性,作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之间的中级课程,则更多地起到培养学生经济学直觉的作用。我们学院一直以来在大一开设宏观经济学(初级教程)的双语教学,在大二开设中级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本文就我们学院的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尝试对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二、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由于我们学院本科教学一直使用曼昆的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因而,在这里主要分析该教材的一些主要特点。
1.理论的抽象程度高曼昆的宏观经济学是在美国的经济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是用来分析美国的经济问题的,教材内的案例主要是来于美国。美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市场经济结构完整,企业的市场化程度高;其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等发展充分。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以需求为导向,还是以供给为导向的政策工具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在我国,市场发育还相对不完善,国内的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主体,还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很难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来理解宏观学经济的理论。其结果是,这些理论对学生往往显得抽象难懂。
2.与宏观经济实际联系紧密中级宏观经济学为培养本科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科研兴趣的基础性课程,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要求非常高的课程。曼昆的宏观经济学对学生基础和教师水平要求都很高,要求学生要具有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基础,要有较高的应用数学的能力,要有对一些现实的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能力。不仅要求教师既要按照教学大纲讲授完规定的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紧密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我国宏观经济现实存在的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宏观经济的科研基础。
论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完善策略
一、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级微观经济学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
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阶段学习的是初级宏观经济学,而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较少,缺乏微观经济学的基础,虽然目前高级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经济学共同假设的基础上,但这部分内容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书上往往涉及的很少,比如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这本书里,也只有最后两章才有所涉及,学生会对因为找不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所以,现行的初级宏观教材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联系的问题上还不能很好地解决本科阶段学生们的问题。
(二)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用处的质疑
除了学习体系上的不完善造成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困难,学生们往往对宏观经济学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和困惑,由于宏观经济学主要是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与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对于基本上还没有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大二的学生们来说,学习起来会感觉比较抽象,难理理解,尤其是不能体会书本上的知识如何与现实生活有效地结合。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时候,都会提出这门课的用处到底是什么,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用处到底是什么等等诸如此类问题。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改进建议
(一)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虽然在历史演进中宏观经济学理论研究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在从“研”到“教”的转化过程中发生了滞涩。当前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不合理、本土化理论体系缺失等问题。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应当通过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宏观经济学教学的创新发展,构建凝练“中国智慧”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全面、深入推进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方向;路径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通常是指以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为目标,采取总量分析和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一门科学。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大萧条,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最早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在历经数次“革命”与“反革命”的抗争中,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系统的经济学说被确立下来,与微观经济学并立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呈现在曼昆、萨缪尔森、伯南克、阿西莫德鲁、高鸿业等学者所编写的教科书中。虽然与过去相比,在宏观经济学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人们形成了相当多的共识,但对宏观经济学的批判从来没有间断过[1]。科斯曾将宏观经济学的新古典范式形象地喻为“黑板经济学”,认为其只停留在理论推演,而无法解释现实世界。2016年9月,保罗•罗默更是发表了一篇题名为《宏观经济学的麻烦》的论文,从经验研究中的识别问题出发,再度对宏观经济学发难。他指出,当前宏观经济学主要是在“冲击-传导”分析框架下通过构造一些虚拟的外生冲击来解释经济波动,而忽略了外生冲击来源的微观基础,导致其对现实的解释力在不断下降。另外,以卢卡斯、普雷斯科特和萨金特为代表的部分著名经济学家在面对理论存在的可能缺陷时,采取了相互支持的态度。由于权威代替了求真,宏观经济学逐渐背离了自启蒙运用以来的科学精神,演变为一门伪科学[2]。那么,宏观经济学是否像学者们所批评地那样脱离现实呢?如何改进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构建适合国内学生学习的宏观经济学呢?本文对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并提出了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二、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研究市场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宏观经济问题的宏观经济学被引入了我国高校课堂,成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主干基础课程。宏观经济学的开设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学的整体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学教学和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宏观经济学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以及教授方式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一)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