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核心素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核心素养高中地理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地理学科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的教学内容比较庞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导致地理学科的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多元化教学途径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综合能力。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具体分析,以期给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引言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研究人和地理的关系[1]。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要具备思考和分析地理事象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厘清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探索地理问题中所包含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鉴于此,笔者就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对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教学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分析,希望学生能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促使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比较分析—培养联系思维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而要想培养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要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比较,采用比较分析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的知识点,学生很容易忽视概念中所含有的联系,这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综合思维。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联系思维,运用比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地理概念进行联系与比较,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地理概念之间的差异,了解地理事象的概念形成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联系思维能力。以《工业区位因素》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工业区位的概念及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在为学生讲述了工业区位这一概念之后,看着学生似懂非懂的样子,笔者结合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为学生创设了探究教学情境:“假如你现在是一家公司的决策者,让你在全国选一个地方建工厂,你认为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接着,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尝试对比分析“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的概念”,并讨论影响工业生产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讨论之后,学生总结得出影响工业生产的因素包括土地、水源、原料、动力等自然因素,以及市场、劳动力、运输、科技和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及人口密度、市场、交通、机械和科技等社会经济因素。由此可见,学生经过对比分析之后,进一步加深了对工业区位这一概念的理解,养成了良好的地理联系思维能力。
二、探究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小学教育核心素养论文
一、保护、尊重是核心素养发展的基础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受教育者有能力过更健康的生活。生活是动态的、变化的,教育也不是固定僵化的,不要把过于宏大、笼统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生硬地灌输给儿童,而是引导用积极的生活经验与态度认同正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想用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糟糕的事情。太看重输赢、成功、成才,很可能适得其反,因为小学儿童的生命小苗刚刚破土,生命之树开始生长,生命之花远未绽放。我以为,这个阶段培养儿童,在一定意义上,保护、尊重比开发更加重要,过度开发有可能酿成日后的悲剧。教育要让儿童认识到学习活动是自己有意义的劳动,是体现自己生命价值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儿童需要在这种劳动过程和积极快乐地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素养。清华附小确立了“为学生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育人使命,体现他们对小学教育的价值追求:一是聪慧,即聪明和智慧,育人目标不仅是知识传授、能力发展,而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发展;二是高尚,是对学生人格道德素养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他们希望培养的学生有高尚的人格和道德素养;三是奠基,是对小学阶段性目标的界定,体现了注重培养的阶段性和适应性;四是人生,是对学生生命全过程的关注,关注了学生的持续发展。清华附小以聪慧与高尚为儿童奠定生命底色,并具象为“身心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核心素养,有利于儿童形成完整的人格。这样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样态。我曾经听过窦桂梅校长两次课,第一次是她带领学生阅读绘本《我爸爸》,在书中认识了那个虽有缺点,却也不乏可爱,最重要的是永远爱我的父亲的形象。当课堂的最后,在温暖的音乐声中,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句式说出“我爸爸像长颈鹿一样高,像大猩猩一样强壮”“我爸爸的肚子像西瓜一样圆”“我爸爸像雨水一样温柔”“我爸爸笑的时候像蛋糕一样甜”……一份感动涌上心头,让我不禁湿润了眼眶。此后我又听过她执教《大脚丫跳芭蕾》,让我们惊讶的是道德教育专家希望学生建立的价值观,从四五年级的孩子嘴里竟然十分自然地、理直气壮、生动地表达出来。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按理不到特定的年龄,儿童并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是核心价值观认同又确确实实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人格形成、公民品质、精神饱满的必经之路。可是很多学校和教师,为什么要做得那么生硬呢?透过窦校长的课,我能够感受到清华附小在力图寻找一些途径,比如:阅读、动手操作、辩论、比较、探究等,将一些抽象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在一步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来调动、牵引、凝聚共识,让孩子们自己感受价值观、体认价值观、表达价值观。这个过程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的,孩子是感到安全惬意的,而这,恰恰有利于儿童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形成。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三、教育改革没有唯一的价值尺度,学生的发展是其核心
小学教育与教育体系内其他教育阶段相区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全民性、义务性和公益性等方面。而最重要的特性是基础性,其核心是奠定儿童长远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们对基础性的理解:一是强调它是整个教育制度的基础,小学教育是为学生升入中学作准备;二是强调培养目标上的“双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使现在课标中加进了“基本的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但在一些课堂上,仍然是有名无实。近些年,日益激烈的“应试教育”,已经从中学蔓延到小学。众多家长把小学作为竞争的起跑线,提前演绎升学竞争。这种状况使小学生过早地丧失其本该具有的童年的纯真与欢乐,结果是学生学习热情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甚至对学习厌倦和逃避。对小学教育功能与价值的重新定位,可以让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对每个学生个性潜能在尊重、保护基础上的开发,为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初步形成做适切的教育工作,将逐步替代对文化基础知识的灌输,它们应成为小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具体包括:一是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教育应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并养成相应的道德习惯。二是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的儿童,正是知识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知识教学应为智慧发展服务,反过来智慧的发展也会促进其对知识的需求。三是个性品质发展的基础。小学时期是儿童的个性倾向开始显露的时期,小学教育应当尊重、发现、维护,并培养儿童的个性,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四是身体发展的基础。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应当使儿童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健康的体育精神,以保证儿童的健康发展。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传统分科课程与当今课程整合,都具有其特有的价值,并不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关系。虽然我们目前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科教学一无是处。美、英等国,来向我国的基础教育学习,让我们冷静思考:传统学科教育的优势何在?美国长期存在的教育观钟摆现象以及美国著名学者诺丁斯的研究提示我们:有可能走折中的道路,最重要的是要培养有激情、会关爱、善思考、能行动的人。教育应该为社会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教育必须适应不同的生命、不同的孩子,教育应当承认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形态,不同的方法论、工具和学习方法。并非每个学生都要求学到同样高的水平,可以允许水平的差异,但必须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个性。清华附小的老师们在用自己的行动冲破束缚,不断地突破当下以分数、以升学、以所谓成才改变命运的枷锁,为培养儿童健全、完整的人格,率先身体力行。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和知识结构,走出了传统那种“左手教材、右手教参、学科本位、各自为战”的工作方式,由原来的课程执行者变成了课程创生者。他们的许多极具创造力的工作,比如,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种子课程”,为有特殊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水木秀场”,利用各种所谓的边边角角的时间开设的“微课程”等,总之,他们在尽一切努力,调动起全部热情为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提供各种可能性。他们的教育理想、教育探索精神感染着教育界,激励着希望中国基础教育有所改变、尽快改变的人们。
作者:朱小蔓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核心素养中学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是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自主投入到中学物理的学习中。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灵活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法。物理学科是中学阶段的重要科目之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在开展中学物理教学时,要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基本的教学目标,不断增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较为完整的道德品质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一、核心素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现
(一)培养学生形成物理观念和物理概念对物理概念的教学
始终要重视概念的建立和形成过程,要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常常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思考: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想用它来描述什么;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包括文字描述和公式描述);常用的方法有哪些;物理意义是什么。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多思考,多练习,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鲁科版《物理3-1》“电场强度”的教学时,课本对电场强度的定义是:把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F与它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用E来表示,公式表达E=F/q。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段话这样理解:电场强度是一个描述场的强弱的物理量,它用了常用的比值法下定义,其中F是电场力,是矢量,要考虑方向,q是电荷量,因为有“+”“-”两种电荷,且正电荷与负电荷所受的力的方向相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讨论,如何来表达场强E的方向比较好,让学生在讨论中不断突破理解上的障碍,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总结,得出规定E的方向与正电荷受力的方向一致。而且由公式变形F=Eq可得E越大放入电场中的同一电荷受到的电场力就越大,帮助学生理解此概念是从力的角度描述了电场的性质。
(二)培养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有意识地按照物理解决问题的程序,依据物理的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科学方法探究行动和结果之间特定联结的过程。是基于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内化。物理科学探究包含七要素:1.提出物理问题;2.形成猜想和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得出结论;7.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探究活动多为模仿性的准科研活动,与科学家们严格的科研活动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让学生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要素与全要素的科学探究活动间期进行、相互配合,这才是既符合科学探究内容标准的要求本意,又符合各地教学实际情况的一种较易实现的操作办法。比如,鲁科版《物理选修3-1》中“探究影响导线电阻的因素”的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探究活动。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教材中已经列出,给了学生一些示范,学生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对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和反思。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都是从学生经历了思维和探究过程所获得的核心素养的角度对课程目标进行的表述,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的可观察、可测评的学习结果。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观
核心素养高中体育与健康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目标发生了一定的转化,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让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从传统的理论知识教育以及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过渡。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界提出了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对教育培养的核心素养作出了多种解释。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
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是一个人的处世态度,主要由知识水平以及教育质量所影响。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当中,学到的最基础的素养,主要包括学科的知识掌握水平以及应用技能,同时也包括学生通过学习对学科形成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目前,较多的学者主张的是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自主健身。自主健身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实践能力,主要分成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两大部分。认知能力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对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相关理论进行认知的能力。健身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掌握的健身的动作要领,具备独立健身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符合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的程度。高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是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教育的主要方向。
二、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运动认知能力的培养
有教育方面的学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建立新的认知的过程,这种观点主张学习的核心就是认知结构的形成。认为知识的学习分成三个过程,分别是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对知识的自主评价。教育学的专家认为,人在学习方面是具有主动性的,已有的经验对于人的学习具有帮助作用,能够给学生提供一种内在动力,可以使学习者更加轻松地领受新的知识,同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不断发散思维。还有学者指出,采用旧知识不断发现新的知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例如,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应用,进而引出教学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导入模式主要有两种优点:一是使学生更加轻松地接受新的知识,因为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知识的学习当中能够发挥较好的作用,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二是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的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衔接和课堂导入自然流畅的过程,如果直接讲解学生完全陌生的知识,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甚至难以接受新的知识。
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核心素养
[摘要]
以“核心素养”作为培养目标的新一轮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和实施,需要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有必要基于“核心素养”理解开展高中化学教师培训。阐述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课题研究”培训模式,并以案例的形式剖析了该培训模式的应用,最后对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进行反思。
[关键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课题研究;培训模式
随着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下文简称“核心素养”)成为这两年来新闻媒体和教育报刊上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广大化学教育研究者和一线高中化学教师不管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未来“核心素养”都将成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方向。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核心素养”是什么;二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程度如何;三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自身的“核心素养”水平怎么样;四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如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四个问题的基础就是“核心素养”是什么,广大高中化学教师对“核心素养”是否理解。因此,在以“核心素养”培养作为目标的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正式推开之前,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教师,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前通过培训的方式促进高中化学教师认识、理解和认同“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评价自身“核心素养”水平的高低,并探寻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理解的高中化学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对于“核心素养”的理解
凸显判断力养成高中历史语境建设
【摘要】判断力是人的独立人格养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项能力。高中历史学科中的语境建设与判断力养成有一定关系。培养学生站在当事人的视角去看待历史过往,提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能力,使学生获得面对真实情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面向未来的历史学科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关键词】判断力;核心素养;历史语境
在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当下,面对海量的媒体报道、纷繁复杂的文化评论,人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知识体系,对信息和观点进行事实判断或者价值判断。这种判断力是21世纪世界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个人的判断力受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也受到个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判断力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人们往往习惯“碎片化”的短文本阅读,脱离语境去理解文本信息,缺乏在阅读文本过程中的辨析、质疑意识。因此,学科教育在个人判断力养成方面应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为了对当下高中生基于历史学科的“判断力”真实水平有一定了解,笔者主持的“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课题组在2018年及2019年对参与课题研宄的学生进行了课题开展前后的数据调研,来自5个区近2000名学生参与问卷调研。调研数据的结果呈现了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实施的效果。
一、课题实施后学生具备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现状
为评估“凸显‘判断力’养成的高中历史语境建设的实践研宄”的实施效果,笔者在连贯性实施教学探宄的一所F校进行了学生问卷调研。以F校2021届高二全体学生(440人)、2020届高三等级班学生(94人)为样本进行数据调研,并把这部分学生在2018年被调研的数据与之进行对比分析。在同一群体(2020届、2021届)中进行两次与判断力有密切关系的历史核心素养获得能力的调研(百分比得分率),发现无论是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还是历史解释,学生获得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能力都呈现上升趋势。但同时也发现,不同学科核心素养呈现的进步幅度有很大不同,而且2020届和2021届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020届的进步幅度明显高于2021届。其中原因,除了样本数据的量有大小可能导致数据差异性大外,另外一个主要原因是2021届经历等级考分科后,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把历史学科作为合格考科目,这对学生认真投入历史学科的学习,尤其利用课外时间来进行历史阅读与写作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即便如此,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探宄还是体现一定效果,2021届全体学生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取得了进步。
1.时空观念
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来看,2020届学生所取得的进步指数(72.66%—78.37%)明显高于2021届的学生(64.03%—65.53%),群体差异性导致数据差异的原因不再赘述。从时空观念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率来看,两个群体的进步率不高,都没有达到10%。这说明与时空观念有着密切关系的历史时间轴、地域地理空间等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就其中的原因来分析,可能一方面是课题实践的时间短效果还不够明显,另一方面是课题组成员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髙中生的时空观念的培养相对比较弱。
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实证核心素养培养受到广泛关注。学生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感悟课程核心内容,形成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思考是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充分利用史料资源、考证史料内容、撰写历史论文有助于创新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进而彰显高中历史课堂的时代性。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实证;培养策略
为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部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课程改革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旨在确定历史史实,这不仅是进行历史研究的基础性素养,更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必备的关键品质。然而,在应试教育和高中历史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忽视了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提升自己的史料分析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帮学生树立史证意识,多选择以学生为主的史料研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下面,笔者便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浅谈高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利用史料资源,提升问题意识
历史虽是过去时生的事,但部分史实和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对于今天的生活仍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掌握历史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史料资源,发现并感悟其中的学习价值。首先,历史课本中有许多精心编选的史料,我们的城市、家庭等生活环境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研究的历史史料。鉴于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史料,带着问题去进行阅读和研究,之后便可使学生通过询问教师、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阅读相关历史书籍等方式解读问题,验证自身看法,从而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学习“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课时,学生除了可以根据课本上出示的《人民日报》文章和“”时期夸张的宣传画,来体会当时人们进行经济生产的精神面貌和片面追求数量、忽视客观事实的行为,还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寻找是否有当年保留下的遗址。在学习“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学生可通过家中保留下的粮票和老人的讲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带着问题进行资料查找,自行归纳总结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巩固历史知识,提升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考证史料内容,培养解读能力
史料解读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史料信息进行提取、概括、阅读和理解等。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史料解读能力时,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对关键信息的解读找出课本中对应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解读能力和对课本内容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学习“宋明理学”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和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中有关宋明理学的论述,并对学生提出“以宋明理学为例,谈一谈你对中国文化包容性和创造力的理解”等相关问题,让学生从史料中提炼出中国文化融合发展的相关信息,并联系课本中宋明理学思想内容和特点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这种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史料解读和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知识面。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思考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高中语文的写作提出全新的要求,《课程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思想作为写作教学的理念,充分激发思维创造力作为写作前的指导,通过审美鉴赏引导学生积极写作,以弘扬传统文化彰显出写作教学情怀。分析核心素养下开展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并提出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概念,其既满足素质教育下的教育整体性要求,又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尤其是写作教学备受影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和高中语文的写作教学具有密切关联。其中:语言建构与应用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要求学生充分理解与应用语言,经过分析、概括、总结等各种方式,促使学生透彻地了解与掌握语言,并将其熟练应用;思维发展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在实际写作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以促使学生成为有独特思想的人才;审美素养的核心素养则要求学生积极发现美,在学习与生活当中,促进美育素材的积累,在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形成独特的审美视野,让学生通过写作发现不同美;文化传承的核心素养主要是语文教师给予学生恰当地引导,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三观,对自身、对社会、对家庭都有正确的看法,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语文核心素养内涵及对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意义
首先,语文学科的语言素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写作的语言能力。就语言的建构与应用角度看,由于语言能划分成口头语言以及书面语言,而作文就属于书面语言,且和学生自身的口头语言具有密切的联系,将口头语言通过严密思维进行整理,就成了写作的重要素材。学生会说,不代表会写,想要会写,就需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并有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有效理解。如此,写作活动才可以实现顺利开展。因此,语言素养对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在实际写作中,材料的选择和应用、审题与构思都与语言的建构和应用有着密切关联。因此,学生只有充分掌握相关写作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应用语言进行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1]。经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既能提升学生自身的语言素养,又能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材料,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表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语文学科的思维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思维水平。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也和高中的语文写作有着密切的关联。思维作为写作的核心与基础,如果离开思维,即便是学生有充足语言材料,其写的作文也是一盘散沙,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就高中生来说,思维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品质,任何的学科都需有缜密的思维。在语文写作的教学当中,教师需注重学生自身的思维水平提升,如学生的逻辑分析、发散性思维,这都对学生的写作有着重要影响[2]。总的来说,思维贯穿在写作的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进行审题立意,或是作文的整体构思,都需有清晰且缜密的逻辑思维,因此,思维和写作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教师在写作教学时,需注重写作思路与构思,关注学生所发表的理解与看法,以促使学生提高写作思维水平。再次,语文学科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学生提高写作的审美水平。高中生自身写作能力想要得到显著提升,需要语文教师增强审美训练,只有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审美水平,才可以写出具备美感的作文。因此,语文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发现实际生活及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美,以此为写作增添充足的鲜活素材。同时,教师需指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美,不仅有具体的、能看见的自然美,而且还有人物精神以及人格等抽象美。经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或者特定的美,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够紧紧围绕主题思想,以促使学生在写作的时,能呈现出自身对美的看法与理解,并在写作过程中,促进学生提高审美素养。最后,语文学科的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充实写作的文化底蕴。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的学科素养,通常要求学生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能力,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以切实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以及社会责任感,这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只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才能让学生对社会、国家、自然及文化形成正确的认识与思考,从而使学生写出有积极态度且文化内涵丰富的作文,以促使学生自身的文化素养得到切实提高[3]。例如,在对《屈原列传》(节选)开展教学时,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文章中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感受屈原身上发生的事件及屈原的刚正不阿、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获得珍贵的写作素材,并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充分了解屈原的性格,感受到相应的责任感以及使命感。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
(一)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语言积累与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