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

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对策思考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报告把教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空前的高速发展期。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职能不仅是本着面向民众、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出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更要注重对学生德的教育,特别是要致力于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辅导员作为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基层管理者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激励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发展,是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际状况,笔者先与2012年10月至12月对长沙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2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此项调查工作得到了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学工部门的协助和配合,问卷共发放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的文件全部有效,有效回收率为100%;在与辅导员的访谈中,辅导员也相当配合,畅所欲言,效果较好。本文在对调查结果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辅导员工作、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对策,以期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和加强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一)社会结构特征

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中超过60%是应届本科毕业生或是应届硕士毕业生应聘到学校辅导员岗位的,从性别来看,男性41人、约占34.2%,女性79人、约占65.8%;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64人、约占53.3%,未婚56人、约占46.7%;从年龄结构来看,年龄在30岁以内的居多,其中20到25岁之间24人、占20%,26到30岁之间62人、占51.7%,31到35岁之间19人、约占15.8%,36岁及以上15人、占12.5%;从学历结构来看,具有硕士学位的有38人、约占31.7%,本科学历71人、约占59.2%,专科学历8人、约占6.7%,专科以下1人、约占0.8%;从职称结构来看,副高职称3人、占2.5%,中级职称43人、约占35.8%,初级以下74人、约占61.7%,从工资情况来看,各校辅导员年平均收入最高为7万元,最低为2.4万元,平均收入为3.7万元。

(二)岗位设置及配备比例情况

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即辅导员的配备比例应不高于1:200,但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的数量还达不到这一标准。而且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不久,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整体上还处于“年轻态”。被调查的120名辅导员,岗位设置的类型全部都是专职班主任模式,每位辅导员全面负责三至八个班级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辅导员配备比例最高为1:184,最低的为1:517(包括四个毕业班),平均比例约为1:273。

(三)工作基本状态

六所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一致认为,辅导员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行为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从总体上看,其他部门领导和一些专任教师对辅导员工作表示怀疑,甚至对辅导员岗位的设立持有否定态度,认为辅导员工作重要性体现得不明显。面对高考生源持续下降,甚至出现生源人数少于计划录取人数的现象,部分高等学校面临生存挑战,高职学生生源素质更加难以保证。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差,使得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困难重重,致使许多辅导员工作繁杂,疲于应付,丧失工作的情绪资源,对于工作方法的思考不够,工作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不强,个人成就感严重缺乏,导致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工作效果不佳。

二、高等职业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员素质不全面

辅导员的综合素质是干好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辅导员素质的全面性提出更高要求。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骨干,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辅导咨询任务,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理解水平,掌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同时需要掌握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从现有的辅导员来看,由于应届毕业生居多,除了所学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外,其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比较缺乏,难以取得工作成效。

(二)专业化程度不够高

从辅导员自身的学习经历和工作阅历来看,非专业现象明显。高等职业院校的多数辅导员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大多是从一所高校毕业后又到另一所高校就业,而且教育学专业毕业的较少,参加工作之初也只是接受了简单的岗前培训,而没有系统的专业学习。这对于辅导员较好履行岗位职责,有效进行学生管理,帮助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指导学生就业创业等,都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情况来看,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较大,很多辅导员在工作几年后就转到专任教师岗位或者行政岗位,辅导员是个过渡性职业,辅导员工作缺乏延续性,工作经验积累不足,也直接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三)培养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尽管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职业院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从政策上对辅导员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保障,但对辅导员的培养力度和广度都还不够,辅导员队伍培养体系不规范、不健全。一是培训的管理机构不健全,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往往是学工部门和班级所在院系等多个部门共同管理和相对独立地组织培训,导致培训缺乏整体性、系统性。二是培训的内容片面、形式单调、方法单一。高等职业院校在辅导员培训方面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培训内容多以介绍岗位职责和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为主,培训方式大多是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而且基本上采用“满堂灌”,这种培训难以满足辅导员工作多面性的需求,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有限,难以达到培训效果。三是对辅导员培养经费保障不足。虽然国家对高等职业院校有多种扶持政策,但基本上是用于专业建设,对于辅导员队伍的投入甚少。高等职业院校大多处于建设发展期,自身对于非中心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不足,经费支持不够,难以让多数辅导员参加培训,培训的受众面不广。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对策略

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面对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必须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致力于打造高素质、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一)准确定位辅导员职业角色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的双重身份,为提高辅导员工作实效,各级教育部门严格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导高等职业院校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清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点抓好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本末倒置。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应该统筹规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准确定位辅导员角色,规范辅导员工作,明确辅导员职责,致力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使辅导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家里手,使辅导员帮助和引导学生全面成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把教育办成人民真正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强辅导员的人格修养

辅导员的人格修养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辅导员人格魅力的提升,是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需要。一要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把学习当成精神追求,改进学习方法,注重对自身心理素质和职业品质的培养,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二要辅导员保持正确的自我认识,包括对自己在能力、师德、行为等辅导员人格魅力要素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判断和评估,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自我教育,不断塑造完美人格。三是培育辅导员人格魅力提升的外部环境。社会、学校应该提高对辅导员工作的重视程度,培育和提升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帮助辅导员提高工作满意度、克服工作倦怠、减轻工作压力,推动辅导员的人格培养。

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

[论文摘要]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关键时期,要顺利实现转型,加强辅导员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当前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应当确立四种培训理念和模式:以提高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教育和育人理念教育;以掌握知识为本的知识学习;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

当前高校辅导员正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辅导员的转型不可能自然完成,需要多种的外力支持,对他们进行完整和系统的培训是完成这一转变的重要力量和主要途径。但是,当前辅导员培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了培训的效果。因此,在现阶段建立、完善和创新辅导员培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培训的现实困境

I.培训理念不清

确立培训理念是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核心。建设一支什么样的辅导员队伍,如何去建设这样一支队伍,核心的问题是要有正确的理念指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培训结果。培训理念失之偏颇,培训工作就会顾此失彼,影响到辅导员全面和可持续发展。那么当前的辅导员培训以什么为本?基于何种理念?答案模糊不清。原因何在?很少有人或培训机构分析过哪些理念、知识和技能对于今天的辅导员来说是最有价值的,也没有思考过应采用什么样的培训理念。没有理念指导的培训又何谈规范、系统和有序,只能说是为了培训而培训。

2.培训体系不健全

培训体系是指培训理念、制度、途径 、内容、方式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系统。辅导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主要包括培训组织机构不健全和培训内容不系统。第一,机构不全。目前虽有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级培训机构,但没有建立科学规范的层次和体系,它们之间职责不清、分工不明,导致出现培训内容重复或缺失等现象。而且校一级培训机构常与学生工作部(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难以有固定时间和精力来开展系统培训。第二,内容不系统。当前的培训主要针对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开展,基本限于岗前培训和零星的工作培训,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分层分级的内容体系,仅停留在对岗位职责的一般介绍、常规工作经验总结以及政策、规定的诠释上。培训内容较狭窄,对辅导员分层次、分阶段的适应性引导,职业能力提升,研究意识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及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着力较少,难以适应辅导员工作和自身发展要求。

3.培训方式单一

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是当前辅导员培训的主要方式。这种形式存在明显缺陷:一是整齐划一的“满堂灌”培训方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二是这些传统教学方式的基本形式是讲授或灌输,缺少专业训练的形式,对辅导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利;三是培训内容注重知识层面,而对思想精神层面训练不够,因此通过辅导员培训能理解一些理念l生的概念,掌握一些纯粹的知识 ,提高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但一旦情境发生变化就会束手无策;四是容易造成知识的不系统和不连贯。

4.培训时效不长

有的辅导员在脱产培训后一段时间内对培训的内容保持一定的热情 ,但不久之后就会消退,回归原样 ,直接导致培训缺乏长效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训的后续支持。脱产培训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辅导员难以离岗接受较高层次的培训 ,而且这种培训容易与实际相脱节。因此,要使辅导员真能理解、巩固和深化育人的理念 ,提高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就必须帮助他坚持在岗位上进行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使培训工作贯穿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整个过程。

二、高校辅导员培训的对策性思考

针对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中存在的不足,借鉴国外学生事务工作队伍建设的经验,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培训应在科学清晰的培训理念指导下,建立立体交叉的培训体系,使理念、内容、方式、机制密切结合 ,最终形成独具学校特色的完善的辅导员培训体系(如图)。

1.确立全面的培训理念

有学者认为,辅导员培训应确立“多种方式并举、多种方法并用、知识能力并重、德才学识艺全面协调发展”的理念。笔者认为,应确立四个层面的培训理念:一是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二是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三是以提升能力为本;四是以辅导员可持续发展为本。与之相适应,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在途径上做到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在时间上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2.完善系统的培训体系

第一层面,以提升思想境界为本的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职业价值的认同和育人理念的确立,是辅导员上岗前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首先,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价值认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有价值,就会对其工作的目标、理念 、态度和方法起着积极的指向作用,同时也会使其主动地学习相关地理论知识 ,掌握育人的技能和技巧,具体工作也会非常深入和扎实。如果他们认为辅导员工作无价值,就会觉得所从事的工作毫无意义,这样他不仅不会去主动学习、提升自己,其工作也只能是浮在表面。其次,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的灵魂。辅导员所从事的教育活动都是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为基础和核心构建起来的,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以及具体措施等都必须纳入辅导员的育人理念之中才能发挥现实的教育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最终会随着辅导员理念的发展而发展。辅导员的育人理念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绝大多数辅导员所具有的育人理念是根植于社会之中的大众教育理念,这些教育理念可能是不系统的,可能是不清晰的,也可能是不理性的。通过有效的教育和实践锻炼,辅导员才会形成正确的、清晰的和系统的育人理念。

第二层面,以掌握知识和技能为本的相关学习。首先,人的教育活动都是通过知识来进行的,离开了知识,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辅导员培训也必须有一个专门的知识学习阶段,如果辅导员没有相关的知识,那么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或者说,只能是一般的事务工作者。其次,知识也是辅导员生存和发展的智力工具,因为辅导员对任何事物好坏与高低的评价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对自身的认识、发展方向的确定及能否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也都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相关。然而,教育的相关知识是丰富多样的,在有限的辅导员培训时间内是不可能传递所有相关知识的。因此,选择哪些知识作为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也就成了在知识学习阶段的重要问题。根据知识的性质,辅导员需掌握的知识应该有三类:一类是理论性知识 ,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另一类是实践性知识,即在长期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所形成的又被社会所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第三类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有关大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这三类知识在辅导员培训中不能孤立地进行,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不同的知识性质全面地、系统地来制定辅导员培训的知识课程体系。

第三层面,以提升能力为本的专题学习研讨。专题学习研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辅导员的学术兴趣,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提升他们的育人智慧,使他们不断地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因此,职业价值和育人理念教育,以及相关知识学习是所有辅导员都必须参加的。而第三层面的专题学习则是依据辅导员个人的发展意愿和需求来进行,由辅导员主动提出培训计划,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采用菜单式培养。为什么要有第三层面的培训呢?其一, 辅导员培训的最终目的要真正地提升他们的教育智慧,而不仅仅是为了增加一些相关的知识和掌握一些静态的处理问题的能力。辅导工作不仅靠知识的丰富,而且要靠内在的思考和充满灵性的教育智慧,研究则是产生灵性和教育智慧的主要路径。其二,按需培训突出了尊重个人特点、尊重个人意愿、尊重个人需求 ,有效地调动了每位辅导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不断鼓励其自我开发,较好地解决了传统培训供需脱节的矛盾。因此,在辅导员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必须要有培养学术兴趣、提升研究能力的一个阶段。

第四层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本的后续支持。辅导员培训的后续支持可分两个方面:一是继续学习,二是加强实践。继续学习又有开展自学活动和组织集体学习两种形式。开展 自学活动是指通过自学活动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能力,自学活动的优势是不受时空约束,且能激发个人内在的主导性 ,不是等着别人替 自己安排学习发展的机会,而是主动去驾驭人生之舟。组织集体学习是指学校按照辅导员自己所确立的研究方向,分成若干个专题研讨小组,每个小组聘请一名指导教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开展专题研讨。这种通过组织内部相互之间的学习和合作研究,不仅能弥补单纯个体学习的局限,还可以把某种附着在个体身上的学识植人到小组内部,并在组织内部扩散,实现学科优势的积累和知识的共享。加强实践就是要求辅导员把先进的理念、所学的知识、借鉴的经验和研究的成果不断地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指导其工作的理论并不是那些纯粹的理论,而是来源于实践、植根于实践的理论。另外 ,被灌输的理念要转变成为自己的理念,也需要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因此,加强实践对于辅导员的持续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以上四个层面的培训都有着各自不可取代的优势,不能偏废。它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相互衔接:首先,道德是通过职业价值和理念教育使辅导员真正理解其职业意义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下一步的自觉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其次通过相关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掌握育人知识,提升育人的技能和艺术再次,通过研究能力的提升,不断实践 自已的教育智慧,并使辅导员朝着专家化方向发展;最后通过长期的后续学习和实践的支持,保证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

3.完觏范的培训制度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学历层次、专业背景各异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教育和系统培训。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辅导员岗位培训制度,是弥补当今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的最现实途径。高校要从自身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将辅导员培训纳人高等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将辅导员队伍打造成为学习型、发展型团队。要制定辅导员培训工作规章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把对辅导员的培训纳人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纳入到全校师资力量的提高中去,并在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辅导员培训不是短期工程,也不是临时任务培训时问和经费的保障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就当前各高校对辅导员培养的重视程度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仅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或全体学生思政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因为当前在经费的投入和制度的选择上更多地偏重于专任教师队伍的发展。因此,对于绝大多数辅导员来说,基本上没有参加较长时间的脱产培训。在这种背景下,要靠法律化的培训制度来保障。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完善现有的辅导员培训制度,要以法规的形式来明确辅导员培训的任务、内容、时问及经费保障,并对各学校支持辅导员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学校要为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提高创造政策和物质上的条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解决辅导员个人发展的后顾之忧,从而使辅导员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发展前景,可以满足个人成长需求,可以长期从事的事业。

4.切实保障培训质量

质量问题是辅导员培训能否真正取得实效的核心问题,也是当前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如何提高辅导员培训的质量?首先,要创新培训方法努力实现培训中的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从传统培训方式转向现代培训方式,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手段;二是从注重“教”转向注重“学”,提升辅导员的能动性;三是从注重技能培训转向综合能力培训;四是从单一培训模式转向多种培训模式融合发展,并注重培训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其次,要对培训机构的设置、师资配备、职能及考核从法规层面上作出明确的规定,使之规范化和有序化,迫使培训职能部门主动去考虑培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系绕l生。第三,引入“学分制”和“导师制”教学管理模式。在脱产培训中可采用 “学分制”,确定每个层面不同教学内容的学分,规定完成一个阶段的总学分后才能进入另一个阶段的培训,规定在几年内修满所有学分准予结业,并把是否结业作为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实施辅导员导师制,可聘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管理工作经验丰富、资历深、职称高的领导干部与教师做辅导员的导师,聘请优秀辅导员传授工作方法和工作要领;也可吸收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背景的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工作进行专题教学和课程项 目开发研究 ,专题研讨组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讨论、研究,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导师也要了解本指导小组每位辅导员的基本情况,在指导中要坚持务实和经常。这是结对培训的好形式,也是促进辅导员职业适应和提高工作水平的好途径。

参考文献

辅导员工作经验总结范文3

【关键词】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 学生宿舍文化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C-0131-03

职业素质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所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也是人们在从事职业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是以为企业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高技能应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合格的人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而且,伴随着就业市场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其中职业素质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一个因素。宿舍作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环境,其成员在共同活动中所形成的宿舍文化,直接贯穿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对学生培育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立以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宿舍文化,能把职业素质培养贯穿在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为企业生产第一线输送人才的目的。笔者在实践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途径。

一、以职业理想建构宿舍精神文化

职业理想是人们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人的条件,在职业活动中所确立的奋斗目标,以这一目标来达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所渴望达到的境界。职业理想可以规范和调整职场中人们的活动方向,激励职场人士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创新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由此可见,职业理想是职场人士必备的素质,也是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宿舍文化作为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氛围,以职业理想来建构宿舍的精神文化,既能在宿舍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也能激励学生以职业理想来严格要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规范自己在宿舍的行为活动,并且监督舍友的其他一切活动。

在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上,可以发挥校园文化的主导作用。学校可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广播、电视台、网络、报纸等校园媒体,积极宣传与学生从事专业有关的职业理想。如学校可以调查每一个宿舍大楼宿舍学生的专业情况,然后在宿舍楼的橱窗、门厅等地方,摆设学生从事专业的先进人物画像,以及这些先进人物在职场上的奋斗故事。这样令学生在从事专业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学校还可以在宿舍的四周张贴一些关于职业理想的警示话语,如“努力工作可以使人变得更加优秀,使自己从竞争中脱颖而出”、“细节决定成败”,等等。通过这样的环境熏陶,学生在宿舍生活中获得一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教育。

学校还可以借校园文化主题教育的形式,建立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如学工处、宿舍管理部门、学生会组织等,平日可以组织一些与职业理想有关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如在宿舍楼标、楼铭的命名上,组织全宿舍楼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以职业理想为主题,命名宿舍楼标和楼铭。通过这些活动,在宿舍区营造一种以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浓郁文化氛围,提升宿舍的业文化品位。学校还可以利用思政网站、广播站、宣传栏等文化设施,对学生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把职业理想融入为专业课学习进程和宿舍生活之中,这样能引导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如可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成功教育等与职业理想为主题的教育,并且与学生专业结合起来。具体来说,如针对学生的专业,在网站、广播站或宣传栏上宣传物流系、机械系、电子商务等专业的人士如何在职场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宣传这些成功人士在学校里是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如何处理好专业学习和宿舍休息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校园文化的形式,学生在职业理想指导下懂得如何度过宿舍的生活,从而有利于建构以职业理想为主导的宿舍精神文化。

二、建立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包括职业知识教育、职业身心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精神(职业理想)教育。学校应建立一个基于职业素养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即由宿舍工作办公室、辅导员、宿舍舍长、舍员等多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宿舍工作办公室为领导机构,由辅导员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专业的素质要求、宿舍学习文化构建目标、宿舍学习方案、宿舍作息时间方案等;然后由宿舍舍长、舍员一起参与讨论。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作为宿舍成员的一分子,既是宿舍管理的承载者,也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因此,多元化宿舍管理平台的建立,也必须建立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而且,学生会比较熟悉宿舍里面的情况。在宿舍管理中,邀请学生参与具体事务的管理,让他们参与决策过程,从而锻炼社交能力、组织能力,等等。如住在一栋教学楼酒店专业的学生,可以建立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辅导员任委员会会长,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任委员会副会长,学生都是会员。平时,辅导员应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在酒店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学习专业知识;在宿舍生活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掌握酒店工作的人际交往技巧。这样能帮助学生将来成为优秀的酒店服务工作者做好各种准备。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向辅导员、宿舍工作办公室人员提出关于宿舍生活的建议、意见与各种要求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也可以要求学校解决自己在生活、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通过这一过程,既能发挥学生在宿舍管理活动中的主动性,也能让学校在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实现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互相结合。

三、以职业道德规范为主建设宿舍规章制度

宿舍规章制度是一种外在规范,具有强制性的特征,能规范成员的正常行为,对宿舍成员学习生活的正常开展有着良好的保障作用。而且,科学的规章制度也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依据和条件,它通常以教育导向和行政管理相结合的手段,对学生活动进行规范。因此,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需要高职院校以职业道德规范来设计宿舍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为宿舍职业素质文化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把企业的管理作风应用在宿舍管理中。如学校可以发挥企业的民主作风,深入宿舍管理人群和学生之中,开展周密的调查,倾听不同人群的意见,以及所反映的新问题,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宿舍管理制度。为了使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落实,在制定的过程中,学校应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相关院系、各个管理人员的责任和义务;对于不同的岗位,实施不同的考核方法,这样能保障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能承担各自责任,并各司其职。同时,学校方面也应经常检查管理人员和有关宿舍管理部门,并且层层落实责任,以便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改善。对于在工作中令学生满意、工作出色的管理人员,应如企业绩效考核一样,给予一定奖励。另外,高职院校应围绕职业道德规范来建设宿舍的规章制度。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约束能力不强等缺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可以模仿学生所学的专业特点,建立宿舍管理人员工作制度、宿舍区安全保卫制度、宿舍管理工作考评制度、宿舍工作激励制度、宿舍学生组织活动制度,等等。如对于磨具专业的学生,可以先颁布磨具厂的管理制度,然后告诉学生一切按照工厂的管理制度来行事。如早晚作息根据工厂进行,推选一位舍长模拟车间主任,新生到公司报到时候需要携带身份证,等等;宿舍区的管理主任,犹如工厂的厂主,每天考勤学生的早出晚归;能准守宿舍作息时间的学生宿舍,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这种管理制度,给予学生一种亲临职场的感觉,为将来步入职场做好准备。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自制力比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弱点,学校可以建立操作分评定、纪实档案等,监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素养和纪律观念,从而把职业行为规范内化为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在推动宿舍管理制度与职业道德的结合上,学校可以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活动,引进企业的优秀先进文化理念,并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科学管理经验来管理宿舍。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具备诚信、敬业、服从、质量、效率等职场道德素质,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人”的自省意识。如可以要求学生统一着装、佩戴统一的工卡进入宿舍大楼,令学生在宿舍中感受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领悟严格的企业管理过程,并在宿舍生活中不断强化职业习惯、自身职业态度,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为毕业时候“零距离”接近社会、适应职场需要做好准备。

四、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

以宿舍为平台,开展职业技能教育,能使职业文化渗入宿舍的每一角落,从而有利于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

高校可以发挥宿舍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高校可以借宿舍管理平台,以学生所在的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开展工学结合、社会调查、志愿者等活动,让学生走访工厂或者亲临工作实地,了解职场一线工作情况。通过这种参观访问的活动,让学生知道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并且意识到在读书时自己应该学习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识;在校期间及时做好职场规划,为将来就业做好各种准备。

高校的宿舍管理平台,也就是W生宿舍管理委员会,也可以以专业和宿舍为单位,建立专业化的社团组织,利用社团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展职业素养教育。如市场推销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系部与专业情况,以宿舍为单位,建立营销协会、公关协会、市场调查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这些宿舍社团组织,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社会中锻炼能力,在实践中锻炼职业能力。为了激发宿舍社团组织的活力,可以设置奖励制度,对于表现活跃的学生给予奖励。

在建设宿舍社团组织上,应结合专业特点建设有特色的社团组织,然后以社团组织开展锻炼职业素质的实践活动。为此,高职院校应指导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结合本专业特点建设社团组织。如住在一栋宿舍楼商学院的学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设置礼仪协会、营销协会、大学生创业协会、公关协会等,引导学生从书斋中走出来,参与各种商业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在平日举办各种职业培训活动,借此营造浓郁的职场氛围,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技能,达到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如在节假日、庆典日等活动中,举办英语文化节、动漫文化节等文化活动,(下转第164页)(上接第132页)组织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本专业的活动,也可以跨专业参加活动,让学生学习本专业知识与跨专业知识。同时,对于比赛中技能操作优胜者,可以给予重奖,这样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以及对本专业学习的热情。

高职教育是一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宿舍管理委员会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注重企业文化的引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职场环境,引导学生提前感受工作环境。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宿舍社团方面,应以企业化的形式来运作社团;一个社团就如同真实的企业组织,社会活动如同企业的项目;在活动开展方面,可以借鉴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以组建项目的方式,来开展社团活动,这样使社团活动更具有职业活动的成效,更富有影响力。具体来说,就是以宿舍为单位来参加社团组织;其中宿舍舍长作为社团负责者,承担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目标、组织活动实施、筹措活动资源、活动进程控制、活动结果反馈和经验总结等任务。通过这一方式,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身临其境的职场感觉,并且掌握企业计划、协调、组织、控制等完整的管理过程,从而学到职场的管理职能。在这一过程中,也能使学生的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获得真正的锻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职场工作的压力,并且学习职场的合作意识、人际关系协调、敬业责任等职业技巧,从而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高职院校的宿舍管理委员会还可以发挥辅导员的作用,不定期在宿舍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获得职业素质方面的教育和熏陶。如在建设宿舍内务秩序方面,可以让磨具专业的学生效仿车间的流水线工作方式,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折被子、整理被子、放置被子等事情,从而体会车间的流水线作业严谨与忙碌,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还可以在宿舍举办“环境布置大赛”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来布置宿舍。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车间来布置;动漫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布置卡通人物;公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宿舍模仿公司办公室的模样来布置。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开展评比活动,推选出最佳宿舍和个人。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能提高文化品位,以及获得职业素养的熏陶,增强职业素质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总之,宿舍文化与学生生活,以及职业素养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宿舍文化也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宿舍文化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最佳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宿舍文化、校园文化熏陶基础上,达到提升自身职业素养、获得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芳,刘海英.浅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功能的发挥[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2]贺继明,蒋家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