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1
1.1景观建筑的立意和作用
总体来讲,景观建筑的立意具体就是指通过对景观建筑的具体应用,能够将设计师心中的艺术构思及具体想法能够充分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不仅需要考虑到园林工程的具体功能要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环境条件,在这两者基础上将工程设计进行艺术化的表达。这种立意是分为两个层面的,不仅有主观层面,还有客观层面。主观层面主要是指园林设计师的艺术构思以及设计想法,客观层面具体就是指园林工程的环境条件以及工程资源等可利用条件。在进行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的环节,立意以及构思是核心内容,总体来讲,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园林工程的主题概念,通过对这一点的深刻把握,充分在景观设计过程中表现出来,同时还需要能够站在园林工程全局的高度上进行统筹规划,使得整体的景观布局科学合理。在整个园林设计的环节中,通过立意能够将整个工程的各项内容有机串联起来,通过整体的设计规划,来实现设计师的艺术构想,立意将对园林工程有着系统性影响,是整个园林的核心思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园林工程的整体建设水准。
1.2立意的理论基础和手段
立意是贯穿于整个设计环节的核心内容,通过科学精准的立意,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基础上,更具有艺术内涵以及人文底蕴。但是天马行空的不顾客观规律的空想,是与立意的理念背道而驰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兼顾到工程的实际条件,其中不仅有自然环境,还有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安排,通过对各方面内容的精准把握,进行针对性的规划,使得每一项资源和条件都能够科学合理的被利用,能够使整体效果更具艺术气息。总体来讲,设计时能够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立意,第一就是模仿立意,通过模仿使得景观建筑能够得到初步构建,以此为基础进行进一步发挥,添加进设计师自身的构思和创意。第二就是生态立意,在这一过程中,以生态环境为基础,避免生态破坏的发生,使得生态环境能够与园林景观建筑和谐共融的存在。第三就是诗画立意,在这一过程中添加进文化元素以及思想内涵,使得景观建筑可以呈现出如诗如画的艺术效果。最后就是本土风情立意,在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本土化的人文风情进行适当体现,使得地域性特点以及地方性的本土文化元素能够在园林中出现,这样一来,整个园林将于这座城市达到水融的效果。
二、景观建筑的实际应用
2.1凉亭的应用
在园林中凉亭是绝对必不可少的,凉亭是我国园林构成的标志性元素之一。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设置在园林的中心位置,从园林工程学角度出发,凉亭不仅有古典式凉亭,同时还有现代式凉亭。现代式凉亭的样式相对较为单一,古典式凉亭构成元素更加多样,而且样式也更加丰富。凉亭的构成材料主要是钢筋混凝土,也有利用石料以及木料的情况。通过凉亭展现出的层台累榭、雕梁画栋,人们将能够在凉亭之中感受到古韵古香,产生神游天外的感觉。凉亭是重要的景观建筑,在园林工程中不可或缺。通常情况下,都是将凉亭与山明水秀的景色相搭配,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湖光山色的怡人景色,还将在清风拂面之下,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在这种情况下,游客必将会流连忘返。
2.2桥的应用
在园林工程中,通过加入河流的元素将能够使得园林景观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能够扩展园林景观的心理空间。更重要的是河流还能够对园林的整体气候进行调节,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湿润,这将使得园林环境极大改观。不仅如此,河流的流动还将使得园林更加富有活力,使人们的视觉感受更加多样,同时还能够通过河流与大自然产生更加亲近的感觉。如果园林规模相对较小,桥梁通常都是用来对水面进行划分,这样一来就使得景观的整体面积有所拓展,同时还能够使水面焕发出幽深的感觉,从而使河流的景观作用进一步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在进行桥梁设计时,还可以设计成拱桥,这样一来就能够变得更加简约质朴,简化了人们的感官心理,能够更加沉静的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三、结语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2
本文通过对岭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的梳理,从岭南建筑的立面设计方面进行分析岭南建筑的特点,阐述在民居建筑中的设计手法和装饰手法。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绪论主要阐述岭南的发展,各时期的文化,人口的变化,对岭南地区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影响。
整体分析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在布局、装饰等方面与北方、江南园林建筑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再对岭南建筑外立面整体做分析。
【关键字】传统建筑;立面;装饰
绪论
夏商周时期,中原及江淮至江南地区的华夏或少数民族诸侯国、部族受到压迫和征伐,纷纷南徙,迁人岭南地区,文化上受到了中原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南北战争加强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
岭南文化对于岭南地区的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岭南建筑在我国建筑之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几千年来,经过无数建筑匠师的辛勤劳动,在充分利用岭南的自然资源,并结合人民的生活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在我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岭南园林建筑设计
岭南,位于五岭以南。从秦朝开始的不断迁徒过程中,形成了岭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似曾相识,却又迥然不同,透着瘴雨气息。
岭南地处北回归线两侧,为亚热带季风型气候,长年繁花似锦,又盛产观赏石材,具备良好的造园条件。又因气候特点,岭南人常在住宅中设庭园,以调节小气候环境。
1.1岭南园林特点
(1)通透
岭南园林的通透特征,是它与北方园林、江南园林截然不同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这主要是由岭南自然气候所决定。北方园林在建筑设计上,都要考虑气候特点,冬季的保暖尤为重要。但是在岭南,情况有所不同,气候炎热,冬天,也在零度以上。夏季酷热,周期长,所以,岭南的园林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宽敞,通透,遮光聚荫的降温效果。
(2)兼蓄
岭南人,从中原迁徙来到岭南,又往海外其它地方谋生。他们在海外创业,然后衣锦还乡,不仅带回大量财富,同时也带回来海外文化。具体表现在建筑与园林上。例如广东开平的碉楼。
造园时,吸收传统园林特色,在布局形式和局部构件上,融入西方建筑文化。同时大量运用木雕、砖雕、陶瓷、灰塑等民间工艺。
(3)秀茂
秀,相对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而言,岭南园林总体秀气,轻盈,精巧。没有北方园林那样厚重,端庄,也不及江南园林那样繁密。岭南园林就是轻巧秀美。
1.2岭南园林建筑特点
(1)岭南园林建筑布局
在岭南园林中,园林建筑是庭园中重要内容,常为主体。岭南园林建筑重在选址,建筑体形简练,多无复杂的轮廓组合,屋面构造简单,檐口和山墙多用硬面硬檐。园林建筑的门窗等部件都精雕细刻,再镶上纹样图案的套色玻璃,显得极其绚丽。
岭南建筑具有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屋顶常做成多层斜坡顶,外立面颜色以深灰色、浅色为主。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十分自由。
(2)岭南建筑装饰
在装饰部位上,施饰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门、脊、墙、窗、壁等。而装饰的重点因建筑类型的不同也有所变化。装饰题材或是传说故事或花木鸟兽,大部分源于生活,生动活泼、亲切自然。
从装饰手法上看,“三雕”、“三塑”及彩画等传统工艺被广泛使用的岭南民居的建筑装饰中。具有浓郁的岭南乡土气息,使人叹为观止。
岭南园林十分注重建筑的装饰,门洞口的楹联都要做浅浮雕造型。建筑装饰十分注意色彩的运用,装饰形式常敷以重彩,门窗的玻璃也大量使用彩色玻璃。因此,建筑显得十分鲜艳华丽。
2. 建筑立面综述
我们发现建筑立面构图,有着丰富的、变化甚多的外轮廓线,十分精巧的构造和装饰,适合近赏。大部分的建筑的立面基于为构成院内的景观而设计,受到院落的限制,近观梁、柱、隔扇、雀替、雕栏等精巧的形状肌理都能看得很清楚,所以装饰都做得很精巧
2.1 建筑立面形态
岭南地区遗留的古建筑中,立面上,可以见到在几根廊柱之间都有石枋相联结,这种石枋中间太高,两端向下,成一虾形。中国古建筑的梁枋多喜欢加工成月梁以求美观,月梁形式中间向上拱起,两肩下垂如弯月状。中央拱起的梁枋背上多有石料或木料的雕花垫木承托着上面的枋子,两端枋子下面还有雀替与柱子相联,这种构架与装饰形式在广东都能见到,成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式样。月梁位于入口立面上,与人视点很接近,它们与屋檐下的雕花封檐板,屋顶的陶塑屋脊,与大门的门枕石、门匾等组合在一起,装饰得华丽而细腻。
在厅堂建筑中常隔扇窗和隔扇门组合成通透的建筑立面。隔扇门以落地式给主,也有正面都是隔扇门,在开启的时候有很强的韵律感。建筑与建筑之间通过廊道连接,丰富建筑空间,灵活变通。
2.2 建筑立面
建筑可分为台基、屋身、屋顶三分。“下分”就是台基;“中分”就是屋身,包括墙柱和外檐装饰;上分”就是屋顶。
(1)台基
台基又称基座。在建筑物中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以承托建筑物,具有防潮、防腐作用,并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台基一般为砖石构筑,也有花岗岩的。在园林建筑和民居中常见的素平的普通台基。形成简单,整个台基构成简洁朴实、很不凸显的下分。
在岭南园林建筑中高度都很低,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现做法常为贴花岗岩片,在转角的地方砌花岗石。
(2) 屋身
屋身处理得十分平淡的,主要是柱子、隔扇和实墙,极少有非功能的装饰。在中国古建筑中,屋顶是建筑立面的特色。屋身高度,包括柱基、柱身、斗拱的总高。在屋身设计中主要是门窗、墙体之间的组合形式,
(3 )屋顶
曲线屋顶在单座建筑中较为常见,其高度可近似立面高度的一半。古代木结构的梁架组合形式,使坡顶形成曲线,坡面、正脊和檐端都可以是曲线,在屋檐转角上做翘起飞檐。大体量和柔和曲线,使屋顶成为中国建筑中最突出的形象。屋顶的基本形式简单,但变化多样。(图)华丽的吻兽和雕饰;陶土瓦、彩色琉璃瓦以至镏金铜瓦;曲线陡缓变化,出檐可短可长。屋顶的体量、形式、色彩上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和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景观几千年的洗礼,有完整的制度。岭南园林建筑在发展至今以其独特的特点,在园林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岭南园林建筑发展较晚,在融合北方、江南园林建筑的同时也受到西方的外来文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余健华. 2006.岭南传统民营造技术研究.硕士毕业论文
[2]田永复. 2004.中国园林建筑构造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刘大可. 1993.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楼庆西.李秋香. 2004. 南社村.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5]侯幼彬. 1997.中国建筑美学. 黑龙江.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6]冯钟平. 2000.中国园林建筑.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7]陆琦. 2008.广东民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主要从4个方面分析了场地设计的基本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似之处,旨在说明场地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建筑理论所追求的宗旨,强调人、建筑、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场地设计虽多见于工程技术层面,但在场地设计的实践中,其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建筑理念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同出一辙。
场地设计是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具体建设项目所处的地段环境,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以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为基础,有效地组织场地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设计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从工作内容上看,场地设计即整个建筑设计中除建筑物单体的详细设计外所有的设计活动,一般包括建筑物、交通设施、绿化景园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以及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园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场地竖向与工程设施(工程管线)的详细设计。从建设流程来看:实际建设流程中,一般首先是业主确定一个建设项目,并取得了相应的用地,然后再委托建筑师来设计,建筑师是在业主所提出的设计任务和基地条件的基础上开始工作的。设计者在进行具体的设计一前要做细化和完善设计任务的工作。
城市规划也影响着场地设计,城市规划对场地设计的要求如下:1)体现在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的控制之上。2)体现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是具体性的,对场地设计一有更直接的影响,场地设计对控制性详细规划之中的土地使用和建筑布置等各项细则必须做出恰当切实的反映。比较二者,场地设计在现代建筑理论指导下偏重于工程实践;而中国传统建筑是人们在理想环境追求的指导下,通过工程实践来营建诗意的空间。二者虽然采取了不同的过程,但我觉得在指导思想上是一致的。
1相同的自然观—道法自然
场地设计所赖以依存的对象是自然。作为人类营造家园的工程活动必须以大的自然环境为基础,不能妄想去征服自然。人类作为一个生于自然,根植于自然,受自然哺育的群体,只在乎用自然的方法去寻找并发展与自然系统一致的法则。应该说,自然法则指导和奠定所有合理的规划思想。当然,这种与自然的互动要通过一定的要素才能体现出来。场地设计中对诸要素的综合考虑必须放在人与自然相互协调作用的前提之下。
这种思想不仅体现于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过程之中,而且始终贯穿于华夏文化与传统建筑的观念之中。作为中国所特有的宇宙观,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有机整体性上,不仅认为认识自然的组成部分与人是平等的,而且认为天地运动往往直接与人有关,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种宇宙观念的指导下,“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总原则。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论,从天、地、人与自然结合的观念去看待事物并且长期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我们民族崇尚自然的风尚。同时,“道法自然”又为我们提供了方法论的依据,正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成为我们日常行为活动的最高指导原则。
2相同的有机整体观
如果说城市规划是从更大的范围考虑城市各元素之间,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场地设计则是从建筑具体地段环境来协调各方关系,但整体性的观念、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其中。在尊重具体地段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协调气候、土地、水、植物、建筑、人及道路、管网等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与具体地段相呼应,成为一个具有自身景观特点的有机整体。
在场地规划的实践中,它既包括了整个建筑项目与地段环境的协调,尽可能少破坏自然环境,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或采用合理的方式适当改造地段的环境使之符合人的理想环境要求,同时也包括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工环境、建筑与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贯通和交融,效仿自然界有机理念,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境。
中国的风水学与场地设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是中国古代一种有关建筑环境的基址选择与规划设计的理论,又称“地理学”。中国古代建筑成就瞩目,恰恰是风水学术中记载的规划、设计、建设的理论和方法,为中国建筑的辉煌助有一臂之力。古代风水师也承担了建筑师、规划师、设计师的角色,研究风水渊源、沿革、流派、宗旨、方法及其成就,关联了中国古代城市、村镇、住宅、陵墓等,其中包括地理、地质、生态、小气候、绿化、建筑群及外部空间设计、心理学、伦理学、哲学和美学等方面的话题。
3具体处理手法上的一致性
在具体场地设计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观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的气候条件,植被以及水文资料,作出合理的判断,进而形成符合具体地段环境场地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在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相地理论里也同样讲究望、景、观、卜,“望”是从远处观看地形、地貌;“景”是考察地段与太阳高度角、风向的关系;“观”是去实地考察植被、水文情况;“卜”是指用龟背等器具来进行占卜。古人在进行完这些程序之后才具体来规划用地建造房屋。
在上述“天人合一”的认识论,“道法自然”的方法论及有机整体论的指导下,场地设计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例如建筑的处理、树木的处理、水体的处理、道路的处理以及景观视觉处理都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建方式极其相似。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原则讲究“虽由人做,宛若天开”,因此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树木、建筑、水体及其道路的营建都极力模仿自然有机形式,恢复人对自然共生本性的回归,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环境。
4建筑的处理—与环境共鸣的人工环境
建筑往往是一个基址上最重要的人工环境,是精神与物质的载体。物质可以通过具体的建造来完成,而精神需要与环境的共鸣设计来达到。西蒙兹认为理想的居所是自然场址和景观环境的最佳组合,并把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居住成败以及居住者适应性、健康程度的标准。于是在建筑具体处理上往往通过分析场地,结合地形恰当布置田园和建筑,适应地质构造,尽量减少对现存生态系统的干扰,反映气候条件并且考虑景观的布局,强调最佳的效果,整合各种要素,营造理想的人居环境。
中国园林中的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
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是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一、前言
中国有着悠久的园林文化历史,是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中国传统园林在世界园林中独具特色,但现代园林专业的建立却是在建国之后。1951年,由清华大学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和北京农业大学汪菊渊先生发起,在北京建设局的支持下于北京农业大学创办第一个造园专业,1956年院系调整到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进一步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地球环境被加速破坏、资源进一步枯竭、人口危机等问题困扰的今天,环境问题和环保意识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园林专业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也使传统园林景观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另一方面,作为学科,园林(按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规范,全称应该叫风景园林)从其萌芽开始,就是一门边缘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因此,其综合性强,适应面宽。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越来越高,园林专业的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从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求出发,把握专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特点搞好园林专业教学研究及实践,确立农林院校园林专业的主攻方向,改善目前农林院校园林教育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模式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目前农林院校园林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园林专业是涉及工程、技术、美术等各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从课程设置上,目前本科教学一般都是从大一开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美术基础及艺术训练,同时进行植物学、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等基础课程学习。大二进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AutoCAD、设计初步等课程,这些课程重点在为学生日后的园林学习与实践打下基础。到了大三,学生才开始全面接触工程、设计的相关课程,这对学生的创造力、基本技能都有较高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这个时候才感觉真正踏入了园林的“门”。到了大四,大部分学生开始四处奔波找实习单位,找工作单位,又或者开始为自己的毕业设计担忧。也就说,在他们刚踏入园林的“门”后,刚摸到点门道了,就要准备毕业了。学生在这四年问,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到社会需要的能力与技巧。因此,这也迫使我们必须找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教育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加强教学的改革力度,并不断创新,发现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安排不合理
1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课课时不足
从目前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本科园林专业的基础课较多,一般设置在大一与大二两年,占了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时数。如大学英语、大学数学、大学物理、思想道德修养、植物学等。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然而这些课程却花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高中已经学习了普通物理、普通化学,上大学后就没有必要再学。由此,可以调整课时以解决现在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够的问题。
2理论课课时过多,应用课课时不足
由于园林专业特性,科目涵盖了艺术、工程、设计、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大量的理论性内容占据了教师课上的多半时间,从而出现了园林理论知识与应用脱节的普遍现象。到了真正找工作时,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往往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个问题是,大学期间,学生往往做了大量的课程作业和练习,而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有许多同学找不到合适的作品去组成自己的作品集,无法给用人单位一个好印象。
3课程安排的时间、搭配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一个相关的、递进的过程。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往往把这些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安排在大一下学期,而园林树木学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植物造景更是安排在了大四。这样下来,学生往往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为了学植物而学植物,为了记树木而记树木,到了真正到要应用搭配的时候,前面学的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二)教材陈旧、不适用
本科园林专业课教材的选择是个难题,以前的本科教材知识较深,内容也较陈旧,学生学起来也比较枯燥。园林这个行业是更新较快的一个领域,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而在现有的教材中则无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建筑、园林设计等课程还没有适用的教材,而园林工程老教材的内容已经明显跟不上形势。园林制图、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很多学生觉得好像学了不少知识,上了不少课,笔记也记了不少,但真正应用于实际的时候发现却不是书上说的那一套。教师在教学时目的不明确,学生学起来也糊涂。
(三)师资不足
现代园林学科是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学科于一体的综合学科。就多数学校情况来说,园林专业除以园林专业相关教师为主体外,一般还需要本院林学专业的教师,同时也需要土木与水利学院、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等相关院系的支持。上述专业之间的确是有着密切关联的,有些课程及教师也可以是共同的。把这些分散的师资充分利用,发挥学校的这些师资优势的确是个好办法。但是,往往容易忽视的是,这些专业虽然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始终不是同一个专业,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区别的。因此,在教学中这些非园林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园林专业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例如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水平很高,但是真正能教好园林绘画的并不多,因为这些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园林的教育,并不一定知道园林效果图表现的重点所在。又如园林树木学,往往是请林学的教师任教,但是这些林学的教师虽然很清楚树木的生理特性,但是在教学中却往往会忽视传授植物造景及应用方面的知识。
外聘教师不足也是现在农林院校师资方面的一个问题。国际上此类专业通行的方法,是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上适当外聘一些有经验的来自园林设计院所、园林公司的高级人才来担任。如在法国,承担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师绝大部分是由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兼职的,这既使学生能有机会与社会接轨,学校也不必“养”太多的人,而这些设计师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比那些从学校到学校的“专职”教师有着诸多优点。
(四)教学中没能充分体现农林院校的特色
我国的建筑类院校、农林院校、艺术院校、综合性院校都有园林专业。艺术院校的美学、美术更具特色;建筑院校的教学体系,重点在人为环境建设和研究;而农林院校的教学体系,偏重自然景观及生态环境方面研究。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在工程技术、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但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该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然而事实上是,许多农林院校的园林专业学生,对园林植物只是一知半解,对园林植物的了解仅限于认识某些植物。但对这些植物的观赏性状、生理特性、应用方法等一窍不通。这和老师没有在教学中注入和强调农林院校的特色是分不开的。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一)调整课程安排
1对部分课程的课时数进行调整
从目前课程设置上来看,园林专业部分基础课较多,而这些课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是用处不大甚至没用的,因此对这部分课程的课时应当进行调整。例如植物学这门课,其中部分知识对学生日后学习园林树木学是有用的,但对于风景园林师来说,勿需精确地知道植物的细节,如芽痕的形状、叶柄的大小、或叶片的锯齿状等等。因此,大一40学时的植物学课程,完全可以精简为20学时,把余下的20学时加到大二的园林树木学的学时中。甚至可以取消植物学这门课,将其中与园林树木学关系紧密的内容,结合到园林树木学这门课中。这样,既解决了植物学浪费课时较多的问题,又解决了园林树木学一向以来课时不够的问题。再如大学物理这样的学科,对园林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是没有用的,因此完全可以删掉,从而把一些园林专业课程提早安排,让学生尽早入门。
2对部分课程开设学期进行调整
之前提到,园林专业的课程往往有一个相关性,然而在目前的课程安排中,却把这些课程分开作为孤立的课程来安排,没有体现一个延续性和相关性。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植物造景这几门课的学习便是相关的、递进的过程。因此,在安排课程的时候,完全应该把这几门课程放在连续的几个学期内,让学生学起来有一个系统性。从认识植物的生理特性,到认识植物的观赏特性,到将植物应用到设计之中,让学生除了要认识植物,还要真正懂得应用植物、搭配植物,体现农林院校的优势与特点。
3对部分课程开设顺序进行调整
目前园林课程的设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部分课程开设学期不合理。例如电脑效果图制作的课程便是设置在大四。这是一门教授3Dmax等实用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课程,这门课重点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电脑制作效果图的方法。如果这门课程较早开设,学生便能在之后开设的园林建筑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课程中应用之前所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方法。这样,使学生既能在做设计的时候多一种表达方式,又能让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电脑效果图制作知识进行应用与复习。然而这门课程又需要AutoCAD作为基础,因此,这门课程应该设置在大二而且是学习了AutoCAD课程以后。
(二)运用案例,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在许多学科教育中已经广泛使用,园林专业则应该将案例教学应用在设计类课程中。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使学生掌握园林景观的设计方法或原则,最直观地接触到实际的设计项目,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把优秀的已落成项目作为设计题目给学生做设计。学生完成自己的方案后,带学生到项目实地看现场,让学生通过对成熟项目的现场勘查,对比分析自己方案的不足,并分析已有方案的优缺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另外,利用各类绿地,采用现场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绿地中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这种身临其境的教学,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说服力,是园林专业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作为一个风景园林师,只有学会分析和感受一个设计、一个场地的好坏,才能够作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设计。(三)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做示范
示范即教师动手做给学生看,让学生从模仿教师的做法开始学习设计的具体操作。现在的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做设计的时候总会提出学生设计中的问题。例如这里做的不好,那里做的不对。可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虽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好、不对,却不知道好的和对的到底应该怎么做。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越做越差,越改越不好。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一般程序进行示范:先选择一两个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动手演示一个具体的操作,并在演示中和演示后总结出相关的普遍性原理,最后再进一步用不同的设计实例说明和印证相关的原理。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快速提高。同时,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一点,就是其示范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方法和普遍性原理,但并不是真理。学生在自己操作时,不可照搬教师示范的实例,避免失去自身的创造性。
(四)加强课程间联系,体现农林院校自身优势
农林院校培养出来的园林专业的学生,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具有丰富的植物和生态知识,应运用生命科学知识赋予园林体以鲜活的生命特征。这便要求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贯穿这一特点。体现这一优势除了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调植物应用的重要性,突出植物在该课程中的特点,还需要加强相关课程间的联系。例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植物造景、AutoCAD、3Dmax、栽培养护、风景园林设计等课程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植物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而学习各种花草树木则是用于植物造景;植物造景是风景园林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做设计时我们需要用到AutoCAD、3Dmax等应用软件;在设计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植物日后栽培养护方面的问题。这样各门课程环环相扣,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在设置这些课程时,一定要注意这些课程间的相关性,合理安排上课学时和学期,使学生不致于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要让学生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是对前面学习的知识的复习与应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强教学实习环节
一般认为,园林本科教育教学实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对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在大一、大二学习期间,掌握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园林规划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初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二是专业知识融合阶段的实习,该阶段在大三学年学习期间,把园林植物与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知识进行融合,为相互之间的艺术结合奠定基础。这两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课程实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是对专业知识运用阶段的实习,该阶段主要是通过在大四学年综合训练,把园林植物、园林规划、园林建筑等方面知识通过艺术融合达到较高的艺术标准。而这个阶段的实习,主要是通过学生到各个设计公司、设计院进行毕业实习来完成。
(一)课程实习
1课程实习的时间安排
园林专业教学实习在时间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大一大二。在这个阶段,注重专业基础课程的实习。第二个阶段是大三,在这个阶段注重生产及应用实习。第三个阶段是大四,这个阶段主要加强毕业综合实习。在实习内容安排方面,春、夏季节植物繁茂,应多安排学生的园林植物、园林规划设计方面的实习,实行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的实习方式。而秋、冬季天气干燥寒冷,则应多加强学生的美术、园林建筑设计训练,以室内训练为主,室外为辅。
2课程实习的形式
对于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如园林工程、绿地规划等,课程实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组成“工作组”或“设计团队”来完成模拟项目。在实习中,大家可以以工作组的形式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一起发现问题,一起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一个项目。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间的协作能力,从而培养在日后职业中非常必要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在协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另外,本科学生上三年级以后,学校应该给他们一个工作室(STUDI-O)画图、做模型,给他们提供专业的学习氛围和创作条件。
3课程社会实践
所谓课程社会实践,是指授课与实践全方位的结合。在一般的课程实习中,学生与实际的接触多限于参观,往往流于形式。课程社会实践主要是加强课外教育,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申报校大学生科研课题、参加实验室和企事业单位的课题。这样不但能够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的最新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在学完园林树木学、花卉学后,和当地园林局或林业局合作,让学生参加当地园林植物种类与应用调查的课题;也可以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时,结合当地园林绿化的实际,让学生积极参与当地园林规划设计院或设计公司的设计工作。通过开展这些实践活动,既巩固了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又让学生在实战中得到了锻炼,使学习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
(二)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往往是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进行。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开阔眼界、整理知识框架、查缺补漏的时期,也是学生自主联系工作单位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的关键时期。在公司实习期间,学生能看到整个项目是如何运作的,学会解决许多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学生们经历实际工作的锻炼后,能够增加自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查缺补漏。而且在公司期间的表现也更有可能使这些学生被公司留下来。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即以学生在公司内接触的真实项目为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将真实项目以毕业设计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可以相辅相成,对学生水平的提高和日后进入真实工作大有好处。对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学生,老师应帮其寻找实习单位,例如进入一些教师开办的设计公司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传统园林 形式 空间 意境多元化 新式体现
中图分类号:F8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178-01
1 引言
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自然条件、交通条件、人们生活的尺度的改变,中国传统园林不可能停留在传统中止步不前。“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产物,它的本质是运动的。”我们应该用现代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传统园林,达到所谓的“去芜存精”。
2 中国传统园林的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其成长过程,固然受政治、经济、地理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有着直接关系。从空间布局,到造园手法以及造园要素的选择与组织,直至意境的营造都是这种哲理和思维方式在园林艺术形式上的具体表现。
2.1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思想”
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人宇宙观和自然观的体现,也是中国人哲学和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国哲学家往往通过直观体验,用心体会宇宙时空的流逝,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同时,中国传统园林也包含诗情画意的心境,传统园林理论的奠基者文人们用十分含蓄的方式在园林中为自己创造另一片诗情画意的世外桃源。
2.1.1“天人合一”和谐之美
中国传统园林的的设计思想集中体现着古代朴素的世界观和宇宙观。园林是人类对理想环境的模拟,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这种观念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园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有着深刻的联系。其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传统园林中极具代表性的观念,一方面表现出天与人的对立,令一方面也表达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对自然山水的崇拜,为后世形成我国特有的山水文化奠定了基础,并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绘画、诗词和园林艺术。
于此同时在这种世界观领导下的儒家与道家文化也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二者互补互生,共同奠定了传统园林文化和谐的基调。在园林中,道家的思想和典故在园林中反复的出现,甚至成为符号化的景点配置,异化成为主人修养的特征。尤其是景点的名称以及匾额的来由,更是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2]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由的精神实现了道家的理想,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2 中国传统园林独特的“设计手法”
我们常常所说的园林实际上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实体和空间。实体就包括园林中的建筑,假山、水体、植物等造园要素,它们产生视觉形象的主体;而空间是指包围实体的空场,是人们休憩游赏所必须的。实体构成空间,空间围绕实体,这是两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3]。中国的传统园林运用造园要素营造优美的园林空间,组织各个园林空间,创造出一系列典型的的空间格局,到现在仍然有非凡的借鉴意义。[4]
3.对中国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启示
现代风景园林的服务对象是大众,每个人生活经验、文化知识、艺术素养的差异,会导致对意境感受的不同,因此需营造易于大部分公众领悟的,符合现时代审美情趣的意境。
3.1 设计思想
3.1.1 传达出以人为主体对自然的感受
中国传统造园家既以“自然为师”,把自然山水作为造园的原型,又反对拘泥自然山水,完全照搬自然的局部或典型片断,而是追求“高于自然”,借助对艺术品的模拟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将自然从原型上升到艺术的高度,
3.1.2 体现出多元化的意境――尊重场所精神
由于中国传统造园中“天人合一”意境的体现和“诗情画意”的表达,过多的注重于象征寓意上,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超脱隐逸、虚静、清逸、淡远的审美情趣,难以契合现代人简洁、明快、开朗、大方的审美情趣,因此这种象征寓意正逐渐淡化,以至于无法被现代人所感知。因此现代中国风景园林的意境设计应走出传统的束缚,在中西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探索多元化的意境。
3.1.3 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地域性景观
中国的传统园林,雄浑威武厚重的北方皇家园林,轻盈灵动的江南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创造景观的典范。现代园林应以自然空间为基础,结合当地人文景观的形成机理,利用地方材料、工艺,营造与自然空间相协调的人文空间以及满足游人观赏和游憩需求的各种人工设施。从而使作品呈现出强烈的传统的和地域特征,具有表述性而易于理解。[1]
4.小结
传统不是是静止的,而是随着时代的潮流在同步的前进着的。现代的风景园林有了中国传统园林如此优秀的先驱,加上现代风景园林师对传统的积极探索与研究,积极的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地域性与国际性结合,探索传统园林的新式表达方式,同时倡导多元化意境的表达,相信在不久现代的中国园林一定能焕发出新的光彩,在另一个时空里与中国传统园林交相辉映,和出一首穿越古今的园林赞歌。
参考文献
[1] 秦岩.中国园林建筑设计传统礼法与继承研究 [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 方晓风,中国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3] 何佳.中国中国传统园林的构成研究 [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熊瑶.中国中国传统园林的现代意义[C].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4] 方晓风,中国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12.
[5] 朱建宁.解读网湿园 [J].中国园林,2007,23(9).
[6] 张国昕.大唐芙蓉园对唐风文化园林设计理念的启示 [J].山西建筑,2010,36(14).
[7] 张国昕.唐代园林特征及西安唐风园林设计理念研究 [C].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8] 王向荣.西安世园会的大师园[J].中国园林,2010,26(6).
[9] 王向荣.四盒园-空间和诗意的花园 [J].风景园林,2010,2.
园林建筑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职;园林;教学;特点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学科。风景园林学从其萌芽之始,就是一门交叉的学科,也是一门可谓边缘的学科。因此,风景园林学的综合性强, 适应面也很宽,它将自然环境景观和人类聚居景观集为一体。在一些国家,风景园林学与城市规划学、建筑设计学一并被冠称为设计领域的三姐妹。它涵盖的范围极广,大到风景区或市区景观设计规划,小到住宅区、工艺盆景设计等,它是与人居环境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风景园林学以园林植物的栽培和应用为前提条件,在一定范围的地块上,将植物、假山、石块、水体、建筑物等作为元素材,遵照科学原理与美学规律,设计制作出可以供人们休息或游玩的实体生活境域。所以它要求该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生态学、园林植物学、观赏园艺学、园林设计学、园林建筑学、园林工程学等方面的理论,而且要领悟绘画艺术的表现技法,知晓规划设计与园林植物的栽培繁育知识,还要在插花艺术等方面有所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基础与专业知识,并且知悉园林学科的理论先锋、应用前景和发展动向,具备较强的调查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参与组织决策,独立获取知识并处理信息,以及开拓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基础全面扎实的专业性人才,为绿地建设、园林规划、植物栽养等行业输送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实践性,这不仅是培养技术性人才的最基本保证,也是高职教育的最大教学特色之所在。高职教育在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互动性,十分重视学生的参与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要让学生更多参与,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二是依据专业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实践为本;三是要将学业和就业、创业紧密联系结合,更加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尽量使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来获得就业技能与创业本领,基于这些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方法来践行。
1 “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法
教师把某一课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一项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再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际工作的进展过程进行研究。其工作过程一般包括这些方面:收集信息、设计规划、实施开展、检测成果与评估总结。该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改变教师单向传播的刻板,而且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独立与创新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家杜威先生认为,人学习一种动作,并不单纯是按现成动作去模仿,而是必须学会变化动作的因素,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出各种因素的综合。人类学习一种动作,可以发展出许多方法,并应用到其他情境,继而开辟不断前进的可行性。尤为重要的是,人类养成了学习的习惯,他学会了怎样学习。换言之,就职业教育来讲,即是通过学习某一种综合技能,而学会了学习的方法,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1.1 案例教学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教学目标与内容的需求,以“观—研—做—悟—用”的方式启动教学程序,利用案例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研究,并锻炼能力,这种方法也很适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能力。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识本身,更在于让学生创新知识与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杜威先生曾举例说,学习地图不是真正的目的所在,能制作地图才是拥有了真正的知识。因此杜威先生认为,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才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教学只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个主要途径。由此他认为,凡是“有意义的经验”,都是在思维的活动中进行的。每一种思维的开端都是迷惑的,而结果是澄清的,思维就在这两端之间来回进行着,其两端间有5个步骤:1、疑难迷惑的情境;2、确定疑难迷惑在哪;3、提出能够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设;4、推测每一个阶段所包含的结果,判断哪种假设能化解这个疑难;5、开展试验,论证、驳斥并改正这个假设。
1.2 模拟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在人安排的特定环境下,让学生就某一事物的分析处理进行演示。职业就是某一活动形式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该种活动不仅能为他人服务,也能利用个人的能力来达到种种结果。可以断定,一个受过训练的人,面对与他切身有关的重大事件,他能够比没有受过训练的人处理更加娴熟、更加有效率、更为经济、更为敏捷,因此职业要经过训练,一个从业人员经过训练与否,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一教学思想既表明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反复练习才可获得,也指出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需在真实的环境中反复模拟练习才可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才能产生有异于非专业人士的素养。
2 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
在实践操作体系上,高职教学采用“内外结合四阶段,分支交叉与模块”的新模式。即是指“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这四条分支;“课程试验、教学实习、课后论文、社会生产实践”这四个阶段;四分支和四阶段相互交叉与融合。这种模式不仅使得教学实践形式丰富,内容充实,而且不拘泥于课堂内,能够让学生在任何地点、任意时间都有实践的机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建立了以专业学习实践、课堂实践、调研实践、社会生活实践、毕业实习这五个版块为大方向的教学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