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业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1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兴旺发展,休闲食品进入不断改进和创新的发展新阶段。休闲食品消费长速度很快,汉鼎咨询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呈几何级的速度增长,高出食品市场平均增长率20个百分点,在中国食品市场的地位日益重要。

汉鼎咨询数据显示:2009年休闲食品制造业创造工业产值4364.54亿元,同比增长27.53%;实现销售收入4304.03亿元,同比增长31.39%;实现利润117.71亿元,同比增长52.87%。

休闲食品行业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品种和类别也大幅度增多。目前,市场上大行其道的休闲食品共有以下几大类:谷物膨化类、油炸果仁类、油炸薯类、油炸谷物类、食糖类、肉禽鱼类、干制果蔬类等。但中国休闲食品产量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相距甚远,尤其同世界休闲食品消费大国美国相比,中美两国人均消费差距约为150倍。另一方面,中国因几大休闲食品生产厂家都集中开发谷物膨化产品,使得产品品种单一,竞争较为激烈;由于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导致目前休闲食品风味还不能与国际上同类产品风味相媲美;国内除几大合资企业外,许多国营中、小型厂家制造的休闲食品包装色彩及品质较为粗糙;因技术力量不足、食品机械落后,使许多适龄产品的开发尚处空白。 二、我国休闲食品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从20个世纪90年代开始,历经十多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作为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销售的大本营,它的主战场虽然仍在沿海大城市,但这些地方市场拓展的空间已逐渐缩小,因此,随着超市连锁业在全国的发展,休闲食品已经显现出向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趋势。

中国的休闲食品走过了民粹时期和全盘洋化阶段,现在进入了严重的同质化时期,从概念到实体都没有实质的差异性,同质的代价是销售费用的爬升:)03年我国饼干类产品促销费用为16.38亿,年环比增加16.25%,行业利润下降到4.5%(工业生产的危险点是5%),这是条看不到希望的路,生产者和经销者都很迷茫——休闲食品走向哪里?

休闲食品行业虽然在快速扩展壮大、在逐渐被企业所重视,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目前国内休闲食品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仍占据市场的绝对优势,不少本土企业因无法紧跟市场发展步调,不能持续做大做强,最终被市场所淘汰,这也是目前国内市场高端休闲食品一直被外资垄断的原因之一;再者,食品企业数量繁多,休闲食品的“价格战”此起彼伏,品类越来越丰富,消费者的选择余地却越来越大,市场竞争越演越烈。诸多的因素使休闲食品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在群雄并起的“战国”时代,本土休闲食品行业该朝什么方向发展?   汉鼎咨询认为: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康是休闲食品的发展趋势

在西方国家,低油马铃薯食品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销售势头越来越好,这说明在日益升级的市场竞争中,休闲食品开始趋向健康化。随着休闲食品行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食品开始贴近人们的生活,但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过多摄取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以及运动不够等原因造成的肥胖症,特别是儿童肥胖症问题在城市家庭中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而休闲食品与肥胖症的关系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开发健康和功能性食品将是休闲食品市场未来的主流。

2、新品开发将贴近生活习惯

休闲食品是消费者为了“休闲”应运而生的食品,是能使消费者感到轻松、休闲、享受的食品。因此,未来的休闲食品行业必将越来越接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习惯,如带汤汁的、便于咀嚼利于下咽和消化的食品在休闲食品市场将大受好评。

3、差异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前景广阔的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食品行业已进入完全竞争阶段,企业利润日趋平均化,并且行业整合、市场细分也即将完成。因此,休闲食品企业应抓住机会跳出产品同质化的圈子,实施差异化战略,用差异化特征来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意识,用产品的内在优越性将消费者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新产品、建设品牌和拓展市场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4、品牌成为竞争关键

休闲食品市场的日益壮大以及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跨外资企业看好中国市场。早在10余年前,箭牌、达能等跨国大企业就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现在已基本完成企业的整合、产品的细分和市场布局,今后他们将加大市场拓展力度,并运用他们在资金实力、品牌管理经验、渠道运作等方面经验大力蚕食中国休闲食品市场。因此,在外资企业迅速占领中国市场的时候,本土休闲食品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不断创新产品,并且要更加注重品牌的树立和培育,品牌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

5、本土企业应联合拓展市场

外资强势进攻和市场的发展成熟,促使本土企业品牌意识和团结意识开始增强。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开始不满外资独占领中国大部分市场的现状,联合起来共同与外资品牌抗衡。福建军团就是近年来迅速“蹿红”的黑马,他们通过在央视广告上的集体发力、明星代言、概念打造和发挥区位优势等运作方式,使雅客、奇客、亲亲、银鹭等一跃成为国内一线品牌,逐渐有了向外扩张的野心和快速打造品牌的需求,成为本土迅速崛起的新兴品牌。 中国已经进入了社会群体多元化的时代,群体之间的价值导向和需求标准也是多元化的,因此很多差异化的空间为小企业和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经济开发提供了发挥的基础。把地域性的禀赋产品作成具有一般认知价值的流通产品将是很多地区产品甚至包括一些传统手艺得以保留延承的有意义的方向。无论是休闲化还是多元化,其实就是一个现代化,现代化的口号很长时间了,我想我们的饼干行业的现代化是不是也要多元化一些?眼睛向外是对的,但并不就是说眼睛向内就不是现代化,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应该是多元化。

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2

一、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预防性健康检查管理办法》已实施多年,但由于卫生监督实行的是分级管理,使得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业人员换岗频繁,给卫生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原有的管理方式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从业人员每到一处都必须取得该单位管理级别的《健康证》方为有效,给从业人员带来不便,更有甚者,体检培训未落到实处,流于形式,成为技术服务部门的创收方式。

二、管理: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探索一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卫生管理方法已十分必要,建议如下:

1、规范《健康证》的发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实行食品从业人员上岗前及从业后必须定期进行体检,并接受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取得健康证后方可从事食品工作。根据卫生行政许可制度的改期,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凡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人员,只要是在卫生行政部门认可的卫生机构取得的《健康证》只要在有效期内,均视为有效。这种作法,减少了管理相对人不必要的重复体检和资源浪费。

2、加强卫生知识培训:

餐饮业食品加工品种繁多,且多为手工操作,为改善其卫生状况需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更重要的是食品加工人员要自觉遵纪守法,履行应尽义务,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食品卫生状况,从业人员流运性大,传统的培训模式,效果效差,为达到卫生知识培训的真正目的,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行之有效的培训,考核方式十分重要。

3、严格执法:

首先,对承担预防性健康检查单位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体检的质量,为《健康证》的发放提供可靠保证。在对从业人员加强培训的基础上,严格执法,如发现从业人员无证上岗,要严肃查处,并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从业人员进行现场卫生法规、卫生知识测试,对不卫生行为及时纠正,促使其掌握更多的食品加工的卫生知识,增强责任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卫生规范化的操作或为餐饮业食品从业人员的自觉行为。

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3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食品业调研报告范文4

工业物业租金全国最高

目前,国内制造业仍多停留在三来一补、OEM、ODM等简单加工的层面。对于这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低廉的地价、劳动力仍是最受重视的竞争力要素。在原材料、能源开支不断上涨的今天(表2),企业为了保持利润,所能够削减的也正是这两项开支。然而,在房价高涨的拉动下,上海的地价不仅与周边城市相比处于劣势,在国内各大城市中也属偏高。这决定其对于制造企业的吸引力大大减弱。

事实上,2001年上海大规模撤县设区时,奉贤、嘉定、松江等郊区的一般征地价格仅为每亩5万元左右。然而此后,在房价一再上涨的推动下,工业用地的价格一路上扬,至2003年,浦东新区每亩土地开发费用已达25万元左右,而邻近的苏州工业园区约为15万元,昆山为12万元。上海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在2002年上海市土地交易价格指数开始大幅攀升(表3),而这正是制造业大规模出走的开始。

上海工业用地价格的飙升,与供量紧张也不无关系。虽然上海的工厂面积从2000年的5739万平方米,到2003年增至9003万平方米,但工业用地和厂房仍见紧张。2004年国家整顿全国各地工业开发区的行动中,上海原有的176个开发区被核减为79个,更加剧了这种紧张态势。至2004年第四季,浦西地区的漕河泾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连续2季厂房空置率为零,浦东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则连续5季空置率为零。为此,各主要工业园区都对土地相当惜售。

2004年9月颁布的《上海产业用地指南》,更设置了建筑容量率、投资强度、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建筑系数和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占比等5项指标,作为批出产业用地的评估标准。这一方面封杀了一些借工业开发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狸猫换太子”行为,也直接提高了一些传统制造企业的入园门槛。高科技制造业、以研发为主的企业、新兴的物流仓储企业,拿地时则更具优势。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从2004年第三季度开始,上海工业土地价格开始持续走高,厂房租金到2004年第一季已升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图10-11)。按照戴德梁行的测算,2004年第四季,张江高科技园区土地价格仍上涨了近10%。截至2004年底,上海各工业区的平均地价已达74.3美元/平方米(图12),远高于国内其他城市的开发区(表4)。

对于普通企业,由于上海市民的房地产负担自2002年以来不断攀升,员工生存成本相应提高,企业必须提高员工收入以保持团队的稳定。上海8000元/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单位比例由2001年的4%提高至今年一季度的40%,显示当地住宅售价已大幅上升。因而,即便上海实施的“总部经济”中引来的各种跨国公司总部,开支也在上扬。

在地价、房价暴涨引发的连环成本上扬中,沪上企业的经营负担持续上升。因此,追根溯源,地价高企可谓制造企业撤离上海的第一推动力。今年1月,浙江省中小企业局的调研报告透露,近一年多来,有近3000家在沪浙企逃离上海。而2001年左右,正是市郊低廉的土地,吸引了茉织华、杉杉等浙江企业将总部迁往上海。如今,承受不住地价上涨压力的浙企,已纷纷将基地向湖北孝感、安徽淮南及浙江平湖等地转移。

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人工成本偏高,是上海之于制造企业的另一块短板。根据上海劳动部门的数据,2003年上海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8.1%,企业人均人工成本为44512元;在制造行业,人工成本占比更高,为8.9%,人均人工成本为44427元(表5)。而按照青岛市劳动部门的统计,当地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为5.8%,人均人工成本为23733元;制造业人工成本占比为5.4%,人均人工成本为21277元,远低于上海的水平。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2002年底上海通用将“赛欧”等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基地移师山东烟台了。

国内权威的薪酬数据服务提供商“太和顾问”的数据也显示,上海汽车业的人工成本远高于其他城市。在制造行业薪酬中,上海的经理层仅次于深圳,但在操作工层中,上海则高于深圳、北京、苏州等地(表5)。

对于上海的人工成本较高,联合利华也有体会。联合利华(中国)公司新闻发言人吴亮表示,合肥的员工每月工资一般只要600-700元左右,“这在上海是不可想像的”。生产基地迁往合肥后,联合利华的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30%。那些离开上海的浙商同样抱怨,对于一些艰苦的工作岗位,上海人不屑一顾,月薪不到千元的没人干,上海的“海归派”虽不少,但要价很高,流动性大,愿寄于民营企业篱下的不多。

由于地价、房价、人工等开支日益增加,即令上汽集团这样的本地利税大户,也不能无视上海在商务成本上的劣势。事实上,上海大众增资30亿欧元的计划,就一度因股东上汽工业(集团)总公司和德国大众对新生产基地的选址持不同意见而陷入僵局。为降低成本,德国大众2002年就计划在上海之外建设新厂,上海方面则极力挽留。然而,由于汽车业利润日趋微薄,上海大众最终将普桑的生产基地建在了江苏仪征。

总部经济也有阻力

2003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傅钧文博士带领的课题组同样研究了上海的商务成本。这项被列入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的分析显示,在北京、上海、深圳、大连、重庆5个样本中,上海的总体商务经营成本低于北京,而高于其他三大城市(表6-7)。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引资的新卖点已放在信息成本、营销成本、物流成本与其他地区相比较低上。而在制造企业向周边及内地转移已成大势所趋后,上海下一轮引资的目标也锁定为引跨国公司总部的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落户了。

然而不经意间,上海作为跨国公司总部的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的成本也已大幅上升。根据仲量联行的统计,上海市A级办公楼每年每平方米租金已飙升至286美元,超过新加坡的244美元,排名亚洲各大城市第三位(图13)。上海的高级公寓年租金水平也突破150美元/平方米,高于曼谷,紧随新加坡之后(图14)。上海白领的工资仍低过新加坡,但与东南亚其他大城市不相上下,远高于印度南部跨国公司运营管理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的平均水平。跨国公司外籍管理人员居住的高级公寓租金仍低过新加坡,但高过东南亚各大城市。中国的企业税负在亚洲仅次于日本,为第二高。没有减税优惠,企业利润会大打折扣,营运成本会加重许多。而上海的税收优惠恰恰又少于周边城市。

办公楼租金高,白领工资不便宜,语言没有优势,税务上缺少余地,起步又晚过印度、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上海搞跨国公司运营管理中心、信息管理中心,也有逆水行舟之感。

附文四

中国产业迁移路线图

观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自东而西、自南而北的梯度发展进程,可以看到一条比较清晰的产业迁移路线,即作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沿续,制造业在上世纪完成了由国外向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转移后,本世纪又继续由东南沿海向环渤海、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迁移。

长三角、珠三角率先承接产业转移

作为中国引资的第一站,珠三角在上世纪80年代吸引了大量港台资金,同时接纳了由港台转移而来的纺织、电子、玩具、钟表乃至高尔夫球具等产业,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同时成为人才高地,引得无数孔雀东南飞。

90年初的浦东开发令上海成为新的热土,其周边的苏州等城市也为台湾及新加坡资金所青睐。在汽车等制造企业由欧美向这一地区转移的同时,电子产业开始由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从而为如今长三角电子业产业链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1999年北京申奥成功,则令北京及环渤海地区继前两者之后,成为投资集中地,各类人才也加快向这些地区流动。

产业的迁移必然伴随着人才的聚集,因此,从人口迁移热点的转换中,我们也可以触摸到产业转移的脉搏。研究中国历次人口普查资料可以发现,20世纪80年代之前,江浙沪和长三角人口处于下降状态;进入80年代,上海人口相对规模首先转减为增;90年代后,上海和长三角的人口相对规模则出现了全面扩增的势头(附表)。这正与国内产业转移的动向吻合。

制造业继续北上西进

近两年,在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压力下,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不断上升的商务成本,令制造业厂商备感压力。而在江浙沪等地,由于土地供应有限,对于投资强度也提出了要求。按照苏州工业园区的要求,每平方公里的投资强度须达15亿美元。为此,一些制造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向内地转移。上海通用落户烟台,中芯国际向北京、天津、成都扩张,联合利华向合肥转移,以及顾雏军在南昌建设格林柯尔-科龙工业园,正汇聚成这一新的潮流。在江苏,一些产业也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由苏南向苏中、苏北转移。

由于这些产业转移时,还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跟进,各地方政府正极力捕捉这一机遇,竞相招纳知名企业落户。南昌即提出要抓住制造业“退沿海进中部”的趋势,尽快做强做大汽车、医药和食品业、电子信息和家电、纺织服装、新材料等五大支柱产业。烟台的统计则显示,上海通用落户后,通用配套体系的零部件生产商纷纷跟进,相关服务业也随之兴起,由此可望为当地增加数万个就业机会,烟台开发区黄金地段的楼价平均每平方米也上涨了400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