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1

1.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特性

对于心理行为意义的理解必须以社会文化为参照的语境。这一“心理具有文化属性”观点的提出,让人们认识到在高校中,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文化环境存在的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和创新性,都是其他社会亚文化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外力,对群体心理产生影响。通过营造一个积极、乐观、奋进、健康的大环境来影响、引导大学生群体,达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最终目的。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成长对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学生适应和改善环境的动机和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以及思维、行为模式。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承载了心理的校园文化属性。因此,拓展训练可以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活动形式,在高校广泛开展。

2.拓展训练的校园文化价值和作用

校园文化承载着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校园文化的特点具有教育性、引领性、传承性、创新性,在校园文化氛围中包含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和先进文化的传承。而拓展训练突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特点,具有主体性、互动性、启发性的特色,强调通过参与者的实践与体验,挖掘自身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内驱力,感悟生命与成长的意义。拓展训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对校园文化的教育、引领、传承、创新起到了方式、方法的丰富和补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开阔了参与者的视野,实现了思维与理念的更新与改革。其作用如下:

(1)有利于促进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时,采用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实践活动,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校园文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丰富和发展。拓展训练中,注重教育引导和情感体验的力度,突出爱的教育,并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新途径。同时,由于拓展训练具有新颖的方式、活跃的气氛、立体的互动、深刻的体悟等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喜爱,能够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从而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教育影响的持久性。

(2)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物质,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融入校园文化的拓展训练,借助精心设计的特殊环境,以户外训练的活动方式营造团结共进、合作共赢、尊重接纳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团队建设,将个体融入到团队中,寻求其在团队中的定位与支持系统,通过协商与配合,参与和互助,让个体体验到融入团队的和谐文化以及合作共赢的团队精神。在活动中感悟校园文化“以人为本”的内涵,营造积极健康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在拓展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坚持学生亲自体验,独立完成,自主分享。这种方式即有利于启发他们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身边的人和事,还有利于引导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会客观认识事物,消除抱怨、不平、无奈等负面情绪,学会向他人学习,并在不断探索中总结经验、教训,培养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自强的信念,做一个人格健康发展的有为青年。

二、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思路与策略

1.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具体思路如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是具有激进与先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与破坏力共存的亚文化群体,根据这一群体特点,让校园文化充满时代的气息和适应学生求新的心理需要是我们丰富校园文化方式、手段的思路,即探索与实践以拓展训练为活动载体,促进各类教育之间、各专业之间、各系之间、各班级之间以及同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资源整合,推动校园文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式的优化。

2.校园文化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策略拓展训练具备典型的“先行后知”的特点,近几年的实践探索中,我们以学生自身体验和经历为起点、以学生成长为目标、透过把每个体验内化为生命动力的这种富有创造、探索理念的活动,推进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进程,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坚持“一核心”坚持以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围绕校园文化内涵,通过对拓展项目的精心设计,以感受性活动为方式,以学生领悟内省为提升,促进学生内驱力的形成,探索和实践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校园文化活动。

(2)把握“两结合”①自愿参加与协商安排相结合。充分发挥拓展活动项目本身所包含的奇、险、有难度、具挑战和群体学习等元素的吸引力,满足学生历奇和勇于接受挑战的需要,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拓展训练活动。而对于需要特殊辅导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学生,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用协商的办法,以尝试性的活动巧妙地激励这部分学生参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全员成长理念。②自主成长与教育引导相结合。通过开放式、探索性的活动,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体会“尝试错误”中主观与客观一致或不一致的情况,鼓励学生自主成长。同时,适时的建议,平等民主的交换意见以及活动整合阶段中活动目的的阐述、导向性的感悟和理解等教师引导环节,促进学生将感悟体验升华为人生成长的经验,从而实现预期的活动目的。

(3)遵守“三原则”一是多元化的内容体系原则。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计上包含着各类对象和团队的内容,包括针对学生、辅导员、新教职员工等个人成长要求的拓展方案;针对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团队精神培养的训练方案;还有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构建的大一至大三学生心理训练方案。例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相逢是缘”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主题训练,针对大二学生的“我是最棒的、相亲相爱一家人”自信心、团队凝聚力主题训练,针对大三学生的“我的地盘我做主、压力弹簧”职涯规划和就业压力管理训练等。二是多层次的人际互动方式。在项目实施中贯穿着多角度、多层面的互动体验,例如“我是谁”、“自画像”等个人项目鼓励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通过“罐头鞋”、“有轨电车”、“穿越电网”等团体合作项目为“个性独立的学生”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与同龄人相处、交流和体验的机会,培养团队意识。三是多角度的人格提升。在项目效果上以促进学生突破自我,挖掘潜能,挑战极限,融入团队等内心成长为目标,帮助学生将包容理解、接纳合作等心理素质升华为全局意识,完善人格。例如“空中抓杆”要求学生独立爬上9米高25厘米的圆盘上跃起去抓住横在空中的单杠,为学生提供了充满信念并富有挑战性的心理实验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培养冷静、果断、坚韧的良好品质。

三、拓展训练引入校园文化的启示

1.制定“接地气”的拓展训练实施方案

拓展训练最初是作为企业管理、社会培训、军事训练等领域的培训方式引进的,当它作为校园文化活动出现时,应根据校园文化内涵以及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制定符合学校教育要求的“接地气”的实施方案。

2.加强专业教师培养让“软实力”不软

在学生自助成长过程中,专业教师在拓展训练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专业的指导水平决定着拓展训练能否实现教育目的。因此,学校在专业教师的培养和队伍建设上,应结合学校自身人才、学科、师资等方面的优势,重视专业教师“软实力”的培养与职业认证体制度的建设。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2

一、丰富理论知识并总结前人经验

应变性是对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基本要求,在篮球场上,情况瞬息万变,不仅需要运动员掌握篮球技术要领以及战术配合的方法,还需要运动员具有把握时机,善于解决突发事件的能力,这就需要运动员具有丰富的经验以及理论知识的帮助,丰富理论知识,总结前人经验,只有完善的认知结构才能帮助队员提高应变突况的能力。

二、注重培养队员的观察能力

篮球队员在比赛中对任何一个技术动作的运用,都直接取决于能否在瞬间做出正确的观察与判断。作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有敏锐的视觉观察能力,能在瞬间准确观察方位、空间、距离,并准确判断对手的下一步动作(假动作)。只有正确判断空间方位与距离,才能精准的、快速的确定有效的运动方位,从而采取有效行动。因此,在篮球技术训练初期,一定要注重培养篮球队员良好的观察能力,尤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技术动作的衔接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他们正确的篮球意识,提高队员在正确意识指导下的战术应用水平,增强运动员在篮球场上的应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要训练队员利用眼睛余光进行观察的能力,拓展眼睛余光观察的范围,最大限度的争取运动时间与角度。例如,运球时用眼睛余光看球或不看球,视野重点在于观察场上的整体情况;接球之后应尽量面向球筐方向。

三、比赛战术与篮球技术相结合

技术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灵活度关乎运动员实际水平的发挥,更决定比赛胜负的走向。因此,在训练中,我们要加强技战术的训练,反复训练技术要领,是运动员熟练掌握技术技巧,同时,为了追求更好的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实战水平,我们可以创设比赛情境,让运动员在比赛氛围下掌握技术的应用技巧,将学、练、用、变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过度和协调。篮球是一项多人运动项目,除了要传授运动员动作技巧以外,还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战术意识,提高青少年团队协作能力,避免个人英雄主义给集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时常给青少年灌输个人服从集体的思想,培养以集体行为为主导的意识,通过战术的配合使集体的力量得到充分的发挥,在相互鼓舞下,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必定都能获得很大的提高。

四、注重培养篮球队员的竞争意识

从我国篮球运动现状来看,运动员普遍缺乏竞争意识和对抗意识,虽然我们在平时训练中经常强调对抗意识,力求增强运动员的对抗能力,但总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阶段并没有学习以身体接触为主的篮球,在形成一定的运动意识之后就难以改变了。因此,在运动员青少年时期,就要加强对抗意识的培养,训练运动员的身体对抗能力。同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训练使运动员参与大量实践体验,从精神上灌输对抗意识,增强篮球运动员在身体和心理方面的对抗能力。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3

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办公软件的使用。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达到的七个基本能力,即中英文文本录入能力、Windows操作系统及Internet操作能力、Word文档编排能力、Exce数据运算和数据分析能力、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能力、Fontpage网页制作及能力、办公软件能综合运用能力。素质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待工作的态度、作风和责任心,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

2.1课程主要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主要内容包括“7+X”模块,其中7是7个基础知识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设计若干案例,模块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案例1认识计算机,案例2中英文录入,案例3计算机病毒防治;模块二:操作系统与网络,主要包括:案例4系统基本操作,案例5文件资源管理,案例6计算机管理,案例7互联网接入与冲浪,案例8收发电子邮件,案例9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模块三:Word文档排版,主要包括:案例10撰写招聘启事,案例11制作电子报刊,案例12设计求职简历,案例13群发通知,案例14编排毕业论文;模块四:Excel电子表格处理,主要包括:案例15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如图1所示);模块五:PowerPoint演示文档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6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模块六:Fontpage网页制作,主要包括:案例17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模块七:办公综合运用,主要包括:案例18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X为职业岗位特色模块,不同的专业其岗位特色模块的内容不一样,此模块是为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岗位角色而设计的,各类专业特色案例为:医药卫生类:药物使用说明书、化学公式;人文社科类:社会调查报告、比赛计分系统、行政公文;经济贸易类:财务管理系统、市场营销分析报告;制造技术类:电子产品说明书;水电交通类:汽车类产品使用说明。

2.2授课计划。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安排在一个学期内授课,平均每周4课时,授课计划如下:认识计算机(2课时),中英文录入(2课时),计算机病毒防治(2课时),系统基本操作(2课时),文件资源管理(2课时),计算机管理(2课时),互联网接入与冲浪(2课时),收发电子邮件(2课时),信息收集与上传下载(2课时),撰写招聘启事(2课时),制作电子报刊(4课时),设计求职简历(2课时),群发通知(2课时),编排毕业论文(4课时),学生成绩统计与分析(6课时),制作公司庆典演示文稿(2课时),个人网站设计与制作(6课时),社会调查与撰写调查报告(2课时),职业岗位特色案例(6课时),综合练习(4课时),共计60课时。

3教学组织

3.1教学模式。(1)案例驱动,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动手操作性很强,在教学中,应采取以学生做为主体,以案例驱动激发学生兴趣,实行教学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中做、在做中学,学生边做老师边讲,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会知识;(2)全程训练,推行三步递进训练方案。三步递进的训练是同步训练、自主训练和拓展训练。同步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主训练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过程考核,实行能力达标机制。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模块都实行考核达标机制,学生要提交指定内容的作业。

3.2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围绕以下六步进行:(1)展示案例:教师展示案例,讲述工作任务;(2)提出问题:教师说明学习情境,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分组进行调查与资讯,提出实施计划;(3)讨论分析: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学生形成工作计划,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教师综合评价,确定实施方案;(4)实操制作:学生动手操作,完成教学案例的制作;(5)教师点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各组提供文档,汇总保存;(6)归纳总结: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完成知识的迁移。

4考核测评

4.1能力达标。能力达标即学生能力目标的达标,主要包括七个模块的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考核学生七个模块的应用能力,能够实时反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合理调节教学实施的进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每一个能力目标都要达标。

4.2期末成绩评定。总分(100分)=平时成绩(40分)+期末成绩(60分),平时成绩=汉字录入+学习表现(主要指作业情况和考勤情况),期末考试成绩采取上机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综合知识,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上交电子作品,教师根据作品给出成绩。

4.3社会认证。社会认证是指学生通过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内容一致,学生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考试认证,能够表明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备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奠定基础。因此,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取得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中级)认证。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4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层次化 项目化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Zoology Experimental

Teaching "Hierarchical, Project"

LI Hongmei, LI Zejun, ZHANG Xin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Yunnan 653100)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s self-ability experimental courses in zoology, the experiment content is divided into "basic experiment, integrated design of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 innovative experiment" three levels. The experimental par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project undertaken. After practi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operate experiments and self-learning abi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 words experimental teaching; hierarchical; project

1 实验内容的三个层次

本课程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在必修实验的基础上,将传统的实验内容予以扩展,并由学生选择教师提供的动物学范畴内的小课题或自行命题,设计实验至完成实验。除课程必修实验外,还包括动物学相关的选修实验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项目、各种学科竞赛等多种形式的实验项目。其中,学生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为开放性实验,由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申请,器具准备、试剂配置等,直到完成实验报告,并允许改进实验方法。

1.1 基础性实验

此层次实验项目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物学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基本实验技能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动物学理论的验证,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动物学实验知识、熟悉实验仪器、学会实验方法,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动物学实验的基础性实验包括动物装片的制作技术、动物绘图方法;代表动物的观察、解剖;动物检索表的使用方法及简单动物检索表的编制;动物的采集、培养、标本的处理和制作技能等。例如:动物的细胞和组织、早期胚胎发育观察、绿眼虫和变形虫、水螅、涡虫、吸虫和绦虫、环节动物、头索动物的外形与结构;昆虫、鱼纲、两栖纲和爬行纲、鸟纲、哺乳纲的分类;鱼、蛙、家鸽、家兔的形态及内部解剖等。

1.2 综合设计性实验

动物学实验中一些技术实验手段和实验内容的综合性、关联性较大,通过把有关重要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由学生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既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动物学实验知识的能力,提高综合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该层次实验提供一定的内容选择范围,要求学生必须选择完成一定数量的内容。而且实验项目要求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自行完成设计、材料准备、仪器调试,实验实施、完成实验报告等。选修实验的课内课时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在平时的教学时间中。该层次实验项目包括草履虫、水螅、涡虫等生活环境观察、野外采集、室内培养、不同环境因子对动物的生长影响实验等;校园常见昆虫调查及校园常见昆虫名录编制;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鲤鱼、牛蛙(或蟾蜍)骨骼标本的制作;鸟类剥制标本的制作;胚胎发育不同阶段蛙胚的装片制作观察等。

1.3 研究创新性实验

研究创新性实验层次的实验项目除课程实验外,还包括各种学生项目课题以及由教师科研项目转化而来的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科技竞赛等要求结合课程特点自选课题,可在课内或课外完成,不受课时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和研究,其成果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大赛。

近年该层次开展的实验项目繁多,例如:养殖观察不同发育时期的蝌蚪和幼体;养殖观察蟾蜍卵发育不同时期的状态;人工孵化鸟类并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校园景观水体浮游动物种类及数量的调查;几类环境污染因子对蝌蚪变态发育的影响;不同外源营养物对烟蚜茧蜂寿命的影响;昆虫繁效对比研究;人工养殖条件下有尾两栖动物的生命现象研究;校园鸟类种类多样性调查;两栖动物形态结构与生存的实验研究等。

2 实验内容的项目化实施

项目式教学是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学习各种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①在项目式实验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开放实验中,不断树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②根据实验项目提出明确任务,或者由申请实验的学生提出需完成的工作任务,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拟定实验方案,查找资料、交流论证、分工实施完成。

2.1 实验题目的选择

教师提前两个星期提供可选的大类综合设计性实验题目,比如,无脊椎动物浸制标本制作和昆虫的采集及针插、展翅标本的制作,脊椎动物的标本制作和动物生活史观察、鸡的孵化系列实验等大题目,并告知实验室条件和主要试剂。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和自己的兴趣,通过上网查资料、图书馆借书等多种途径,围绕大类题目设计不同的具体实验题目,例如环毛蚓、螺类、河蚌等动物的外部及内部解剖浸制标本;各类昆虫的针插、展翅标本制作;蛙的生活史观察记录、标本制作;鱼、蛙的骨骼标本制作;鱼的浸制标本制作;鸡的孵化及鸡胚胎发育标本制作;家鸽剥制标本制作等。

研究创新性实验也可以由学生自带项目,并明确项目操作的可行性、规模、用时等内容,向实验室提出申请。

2.2 开题报告的撰写

选题拟定后,学生查阅并整理文献资料,进一步论证实施此项目的条件和方法,明确完成项目的可能性,写出项目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包括以下主要内容:首先介绍该实验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其研究的历史和最新动态;接着根据实验室现有实验设备和条件拟定详细的实验方案: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实验用具、详细的实验步骤与实验方法、实验进度安排、检测手段等,其中需要详细列出所需试剂品种、数量、规格,实验仪器名称、检测设备名称等。实验方案首先经过项目小组讨论、评价或检验其可行性,然后交由教师或相关实验技术人员审查,教师初步确认实验方案设计合理并且实验条件具备后,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2.3 实验项目的实施

学生项目实施小组按实验项目实施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项目。按照预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提前预约安排实验时间,实验次数不限,只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即可。除常用实验试剂外,根据学生开题报告的实验要求,实验室还需提前准备相关仪器设备及药品,然后开放实验室,供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要求提前把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预测,如果真出现了问题要自己先解决,经过小组讨论仍难于解决的再请教老师指导。由于实验的成败取决于实验方案、准备工作和实验操作等各种因素,实验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自己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若出现问题需要自己分析并加以克服。学生没有了依赖心理,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大地提高了学习兴趣。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也可以修改并完成项目,如果条件许可亦可拓展项目内容。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

学生完成项目后进入实验数据整理阶段,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小论文。实验小论文的格式要求参照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内容包括论文的题目、署名、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引言、实验方法、结果与讨论、参考文献等,并对其中的图、表、公式、符号等也同样按照正式的要求。通过严格写作训练,初步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基本掌握了实验型论文的写作模式和要求。

2.5 项目成果的交流以及评定

实验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同学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介绍自己实验项目的背景、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并进行结果展示,最后回答教师和学生的提问。通过实验成果的交流,大家不仅掌握了自己实验的内容,而且了解了其他同学所选实验的内容,扩大了知识面,同时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根据实验实施情况以及结果,教师(有条件的情况下相关实验技术人员一起参与)对项目组的成果进行考核,通过评定,给学生相应的学分。

3 实验教学效果与成效

3.1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分层实验,分别要求,项目式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激发了创造性思维,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和技术,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基础性实验,学生的实验知识与技术得到了扎实的训练,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提高了学生查阅资料及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实施,目标任务驱使,小组合作,学生相互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验结束后的交流和结果展示,让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更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2 强化了实验技能训练

实验技能的训练是动物学实验教学的突出特点,通过内容分层,制定了动物学实验技能训练方案,详细构建了动物学实验技能训练与实验内容关系结构,使三个层次的相关实验内容都有明确的技能训练目标,并对技能的达成有相应的考核要求,提高了实验考核的可操作性,根据实验层次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使学生在一个个实验项目中提高技能。

3.3 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实验项目选择时教师充分考虑项目的连续性和拓展性,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过程管理与考核,对课程项目完成情况良好的同学引导他们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学院级项目完成情况优秀,学有余力的学生引导他们申报省级、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促使学生不断努力钻研。近5年来,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完成动物学相关内容的学校学生立项科研项目11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在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中获得省级奖9项。结合小课题项目化实施,完成毕业论文多篇。广大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所培养起来的专业知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工作实践打下了良好基础。

基金项目: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03)

注释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5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用分析

一、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高职体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培养

从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现状来看,在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运用[1]。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强化的有效措施。在参与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和积极探究的方式,对训练环节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决,问题的解决过程是对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在对学生的团队精神进行强化以后,学生对集体的责任心也会而得到有效的强化。因此,素质拓展训练与高职体育教学之间的融合,可以让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丰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

身体素质培养与体育技能训练脱节的问题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体验化的学习方式和基于模拟场景的训练方式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特点,相比于传统模式下的体育教学,素质拓展训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特点可以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得到提升。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也可以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器材、场地不足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因而,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可以让高校通过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方式,对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丰富。

二、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一)素质拓展训练中的不安全因素

素质拓展训练主要是在户外进行。天气、温度、场地环境等因素会给训练过程带来一些不确定的危险因素。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运动强度的项目也会给素质拓展活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师资队伍

在素质拓展训练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以后,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了高职院校所关注的一个问题。素质拓展训练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对素质拓展训练的训练效果进行保障,体育教师除了要对教学技能和心理学技能进行掌握以外,还需要对素质拓展训练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了解。在素质拓展训练的进行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变化进行把握,并要对训练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一些突发事件进行解决。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也是训练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三)学生自身因素

从高职院校学生队伍的现状来看,独生子女在学生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一些学生在家长的溺爱下表现出了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或朋友有着较强依赖性的问题[2]。这些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可能会表现出难以与同学和睦相处的问题。在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这些学生可能会与其他同学之间发生矛盾,还有一些学生也表现出了不肯吃苦,对素质拓展运动缺乏参与兴趣的问题。

三、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内容

素质拓展训练由身体素质训练和心理素质的拓展训练组成。对参与者的身体耐力、身体协调性和爆发力进行提升,是这一训练体系的主要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中,以潜水运动、划艇运动为代表的水上课程、以户外生存、溶洞探险为代表的野外课程和以高架绳网、雨中穿越为代表的场地课程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主要课程。除此以外,学生在军训期间接触到的一些军事技能训练项目也可以被看做是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的一大组成部分。

(二)高职院校素质拓展训练的教学流程

一般而言,应用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素质拓展训练体系的教学流程主要涉及到了以下方面:一是训练开始之前的热身活动。热身环节既是学生建立团队关系的过程,又是帮助学生缓解自身紧张气氛的过程。第二是个人项目和团队项目的设置,个人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承受考验,团队项目可以通过学生间的彼此信任,对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强化。第三是素质拓展或活动的点评、总结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进行总结,也可以在教师的讲评中对拓展训练后的体验成果进行充分认知。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在参与素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成果也可以在自身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得到运用。

四、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素质拓展训练可以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素质拓展训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体验式教育活动。从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这一教学方式目前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化的教学方式。利用一些科学化的素质拓展训练内容,对体育课程的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是对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进行提升的有效方式。从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质量问题来看,它主要与以下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一是学生体能的提升情况;二是学生体能意识的培养;三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四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素质拓展项目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对一些让一些单一性的素质培养目标得到有效落实,也可以让体育教学的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体育教学进行过程中,一些教师对集体跳绳项目进行了应用。教师采用了以10人为一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让每个小组完成一分钟跳跃50次的目标。在这一活动的进行初期,学生在难以实现有效配合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难以完成目标的问题,在训练项目开展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之间的配合度会有所上升,每个小组的成功率也开始不断上升。在学生完成训练任务以后,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一些教师所采用的是以“同舟共济”为主题的素质拓展项目,教师在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以后,给每个小组发放了九块塑料地毯,其中一个小组的队员站到地毯上面以后,让另外一组随意减少地毯块的数量,进而对不同队伍留在地毯块上面的时间进行比较。从这一活动项目的应用效果来看,它可以让学生的运动协调性得到提升,也可以在促进师生沟通的基础上,构建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重视安全意识教育

安全性原则是素质拓展训练应用过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训练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也需要在对训练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器材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对器材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针对一些存在一定危险性的训练项目,教师需要在对场地和器材进行检查的基础上,安排一些学生负载保护管理,也需要让学生对一些规范化的保护方法进行明确。

(三)加强素质拓展训练的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地区优化,可以为素质拓展项目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保障。传统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着枯燥性等问题,教师也难以对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可以为体育学科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由于这一模式进入我国的时间相对较短,因而一些教师也存在着对这一项目缺乏了解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体育教师队伍进行优化,首先,高职院校需要对素质拓展训练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培训机制进行完善。为了让教师对素质拓展训练进行充分了解,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人员参与到教师培训工作之中,以便让教师对相关的训练手段进行了解,也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与专业训练的方式,让教师对素质训练的训练过程进行了解。在对教师的训练能力进行培养以后,教师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从学生各个训练环节中的表现入手,对训练方案进行调整。在对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的基础上,对适用于素质拓展训练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可以让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效性得到提升。在素质拓展训练教学完成以后,教师也需要从实践过程入手,在教学反思过程中总结经验,以便对拓展训练的训练方法进行完善。

(四)优化素质训练课程的测评体系

从素质拓展训练课程的特殊性来看,它的教学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训练前后的变化;二是学生的行为表现在训练前后的辩护,三是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度的变化[3]。可以说,以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综合分值为基础的评价方式无法这一课程的评价工作中发挥作用。在这一课程的测评体系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表现方面的变化进行总结,进而通过对学生的实际状况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的方式,对素质训练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价。对素质训练课程的课程测评体系进行优化,可以为这一训练活动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星慧.素质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9):163-164.

[2]赵双云.试论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31):37,39.

单位拓展训练方案范文6

关键词:激发;一体化;减速器;拆装;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1.119

早在200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颁布了《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从而掀起了技工学校的教育改革。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高考升学率的不断提高,技校招生举步维艰,生源质量自然越来越差,几乎无门槛上学,学生参差不齐。面对现实情况,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系统的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课堂教学只会让学生进一步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极差,甚至是无效的学习。《机械基础》课作为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样会遇到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面对技工院校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共同愿望。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好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通过生动的画面动态地展示操作方法、结构、原理,相对于黑板教学,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兴趣也浓些。因此多媒体教学逐渐在我校包括兄弟学校机械基础课中普遍采用,虽然说和黑板教学相比有一定的进步,不需要挂图和模型了,采用课件上课,教师教学也很方便。

上述的教学方式显然没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初中毕业生而言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其实有一定难度,一方面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还要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而这些正是中职生的软肋。他们的强项是动手能力,所以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难以看到活跃的气氛和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看到的只是更多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丧失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没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不仅要求学生适应从初中到技校学习的转变,还要适应从纯粹的文化理论课到专业课学习的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那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适应学生现状和生产实际要求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到企业中,满足企业的使用要求。因此,改革《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在必行。

1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在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产生了,并且在各职业学校专业课中广泛采用,一体化课程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2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征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通合一。

(2)专业学习和工作实践学做合一。

(3)能力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合一。

具体来说,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对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边讲解边演示,通过实物、多媒体课件、实际操作等内容的演示,将教学内容实实在在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既巩固了知识,学习了操作技术,又身临其境地了解了工作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将讲解的知识和演示的内容,巧妙设计成训练项目,教师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制定训练方案,对学生进行分组,明确训练的要求,达到的目的,制定评分标准等等;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做好训练的组织工作,控制训练过程。训练内容可以是观察机器结构、机器的拆卸与安装、机器的检修等。训练方式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完成模式,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另一方面通过训练后的互评更能促进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

3优化《机械基础》课教学内容,尝试一体化教学

众所周知,《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是学好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的关键。由于课程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中职生文化基础知识较差,又缺乏机械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有一定难度。尽管《机械基础》课并没有一体化教材,但我仍尝试在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既可以使学生学到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课程设计可以参考以下做法。

以《机械基础》(彩色版)第五章机械传动为例,在这一章中学生需要掌握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特点、类型、各部分名称、参数计算、应用及维护等。

首先将学生带到普车加工车间,观看车床加工过程,主轴转速与换挡情况,向学生提出问题主轴是如何实现多种转速的,学生自然会追根溯源,看到车床靠电机带动,电机转速较高,通过带传动将动力传递给减速箱。

再将学生带到一台坏的车床面前,最好箱体已经打开,让学生观看内部的结构,学生很感兴趣的讨论分析,也会有很多的疑问。

带着这些问题回到课桌边,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看看课本查查资料,互相讨论。

老师采用多媒体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机械传动场景、传动类型,机构、应用,分析变速的原因,让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这一章的最后一节是减速器的拆装,这一节的内容上好了不仅能检验学生对机械传动的内容的掌握,更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拓精神,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基础,所以本人认为每一章节这个训练内容是承上启下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具体教学策略:学生分组,分步进行。

(1)向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对减速器进行拆装,通过拆装让学生加深对各种机械传动的了解。

(2)学生对拆装减速器的相关内容进行信息收集,学习相关知识。

(3)由各组派出学生代表在教室讲解本组搜集的内容,各组进行讨论,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4)由各组制定出各组方案,选出最佳方案。

(5)各组分别实施方案,对减速器进行拆装,教师对每一组进行循环指导。

(6)实施完了之后,各组互相进行评价反馈意见,教师点评。

(7)最后进行总结拓展,写出齿轮啮合的正确啮合条件,并计算出该减速器的传动比。

4一体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重练轻学。由于实践操作的趣味性,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喜欢实践操作,而不愿学习枯燥的理论,教师必须适时引导,使学生有了解理论的渴望,否则不仅会使学生产生学习惰性,而且会使此教学法陷入传统的“师带徒”式的误区,扼杀学生自我提升和终身发展的潜力。

(2)应避免教学中的“两张皮”现象。一体化教学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与融合,不能变成在同一空间、同一时间进行的两块教学,这会导致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教师的每节课要有明确的技能目标和理论认知目标,其形式可以是中途个别讲授,可以是课后总结,也可以是课前集中讲授或是不同形式的反复交错。

(3)应避免训练中的“高原现象”。在训练初期,由于尚缺乏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指导,学生在训练到一定程度以后就无法提高,这将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及时的引导,由浅入深地向学生灌输专业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渡过“高原期”。

5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实施的效果

我通过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使得本课程中的理论教学更直观,也更易懂,弥补了学生理论基础的不足,通过学生的分组训练,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改变了以往无效化的教学;通过一体化教学实践,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毕业上岗后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工作信心更强,工作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认可度也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