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1

目前,常规的市场调查方式,主要通过入户调查、电话访问、街头拦截等方式搜寻、锁定目标样本。但由于社会环境和消费者行为方式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常规的市场调查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

其一,消费者居住环境的变化,使得入户调查成本急剧上升。以前,城市居民以单位住房为主,其特点是社会阶层及职业背景类似的人群聚居,调查组织者通过一两个中介人就可以深入接触、征集到很多同类样本。而随着居民住房从福利制向货币化过渡,城镇居民日渐形成阶层模糊的分散居住习惯,同时,许多小区实行严格的物业管理,不允许调查机构进入。而现代社会淡漠的邻里关系,又使得入户调查难度加大。同样,以前门禁管理比较宽松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学校、医院等特殊场所,现在也制定了严格的门卫制度,不允许商业调查机构进入。

其二,随着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觉醒,加之各类调查机构参差不齐的工作能力,降低了消费者接受市场调查的意愿,增加了街头拦截和电话访问的难度。

其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许多企业在进行市场调查时面临着巨大压力,工作作风急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现实操作中,企业总是把市场调查的问卷设计得越来越宽泛,增加了调查的操作难度。

所幸,随着互联网日益普及和相关技术日渐成熟,使得企业通过虚拟空间接触消费者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市场调查(在线调查)成为可能。

相对于常规的离线调查来说,在线调查的优势不言而喻。

首先,时效性特别强。在线调查采用一点对多面的形式操作,可以快速组织,并且覆盖范围广。比如,通过门户网站调查问卷,有可能面对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个潜在调查样本。只要组织得力(主要看奖品有无吸引力,问卷和页面设计是否合理),即便浏览率只有10%,响应率只有10%,也可以在短短的几天内收集成千上万份答卷。

其次,综合成本低。在线调查不需要众多地面调查员和数据统计员,节约了人工和设备成本;平台可以24小时无间断接受问卷,节约了时间成本;操作流程无须勤务保障,几乎不消耗能源。

最后,增强了互动性。在线调查方式与传统的纸质问卷完全不同,能充分利用网络页面的翻转、链接等优势,从而有效地与企业宣传相结合,便于有兴趣的被调查者更好地接触、了解企业相关信息,大大增强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互动性。

其实,在线调查并不复杂,与传统调查相比,除了问卷收发平台由现实场所转移到虚拟空间外,其他流程并无多大变化。具体流程为:拟订问卷通过特定的服务器、回收问卷后台汇总、分析数据得出调查结果。

企业进行在线调查,由于服务器权属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进行。

企业网站

实力较强的企业依托企业网站平台,通过会员注册方式建立消费者信息资料库。平时,企业向注册会员发送企业情报和商品信息,并通过会员论坛组织各种活动以维持客户关系。当会员数量、结构和区域分布达到一定标准时,企业就可以通过抽奖方式,向选定的目标样本发出调查邀请,进行专项市场调查。

适合调查类别:战略方面,新产品开发方向、营销新概念接受度等;战术方面,促销活动设计、广告效果测试等。

适合企业:实力强大的消费品生产企业,比如汽车、化妆品、电器、大众食品生产企业。

参考样本:化妆品品牌倩碧

倩碧制定了积分换实物奖励政策,在企业网站上,注册会员可通过点击电子杂志、参加专项调查、推荐会员等方式获取积分。由于倩碧本身具有品牌优势,吸引了大批OFFICE LADY注册会员。倩碧在会员注册后及时邀请会员进行皮肤、发质等测试,把不同的会员与不同的产品进行配对,并据此分类。当会员网络达到一定规模后,倩碧就可以通过自己的网络平台,甄别、筛选目标样本进行专项调查。

与门户网站、网络社区合作

利用门户网站、网络社区对目标消费者的传播效力和人气,吸引足够多的目标样本参与企业的专项调查。常见的操作模式是企业以特定的新闻事件为契机,将调查内容置于醒目位置(如新闻标题栏、论坛置顶等),配以奖品刺激,吸引消费者参与调查。

适合调查类别:战略方面,介入新市场的可行性、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等;战术方面,危机公关处置效果评价、企业产品性价比评价等。

适合企业:各类企业,实力强弱不同的企业可以选择全国性或区域性网站、社区合作。

参考样本:APC 绿色风暴有奖调查

美国电力转换公司APC生产的高性能不间断电源,可以有效保护并提高企业数据中心的设备使用效率。为了推广其产品,APC选择与IT专家网联合进行了“APC 绿色风暴有奖调查”。问题很简单,只有5个选择题,但非常明确地表达了APC的企业宗旨、产品属性和服务承诺。而IT专家网是美国企业IT专业人士聚居的社区,他们是各企业选择APC同类产品的主要决策者或强有力的影响者。所以,APC与IT专家网合作,可以准确、快速地收集目标消费者对自己品牌的了解,并通过答卷者的身份记录筛选出可供销售部门跟进的情报。

委托专业在线调查网站

专业在线调查网站是指那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吸引了众多消费者加入其基础资源库,并愿意接受其发出的调查邀请的专业性网站。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专业在线调查网站有以下几家:

专业在线调查机构大多是传统调查公司通过技术升级实现了业务网络化,以适应Web2.0时代业务扩张的需要。因此,它们既延续了在问卷设计、调查组织实施等技术环节的传统优势,又提升了对网络时代消费者行为变化的掌控能力。

相比其他两种模式,专业在线调查机构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一,拥有专业调查技术,可以为客户量身定做调查方案;其二,拥有数量庞大的基础样本库,可以按照客户要求快速筛选合适样本,有利于提高调查的准确性。

专业在线调查机构平时花费了大量心思用以保持样本库的真实性和纯洁性,以维护客户的潜在利益。目前,业内普遍以每份2~10元的标准奖励按时完整答复问卷的被邀请调查对象,并经常组织各类抽奖活动以维持样本库(注册会员)对本调查机构的忠诚度。付费政策吸引的注册问卷主要是经济实力比较强的中产阶层家庭成员,而他们正是一般企业关注的重点。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具有不良动机注册会员的干扰,调查机构还定期抽查、复核注册会员的原始资料,以此剔除真实度差的注册样本。

比如,艾瑞调研网就每月进行一个资料验证调查,不惜为此每年增加十几万元的现金支出。而AC尼尔森的“尼尔森消费者样本组”项目,则借用电视收视率调查的技术理念,向申请者发放手持条码扫描仪,邀请持有者适时上传自己的日常消费记录,据此建立覆盖面广的基础样本库,确保真实性,对企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吸引力。

当然,依靠人机对话方式进行在线问卷调查也存在明显的弱点。比如,被调查者面对电脑屏幕时,耐心和注意力都不受调查者控制,如果问卷设计不科学,尤其是篇幅过长、涉及面很广时,很容易激发被调查者的敷衍心态,使得调查的准确性大大降低。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2

关键词 科技传播;学术交流;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287-05

笔者从设计流程角度讨论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主要要素。设计流程角度的主要要素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笔者仅是从在线学术论坛的特点出发,整合前人的研究。具体操作是:笔者首先对用户体验主要要素做出初步假设,然后设计调查问卷,通过网络收集问卷,以问卷数据检验假设。

1理论与初步假设

根据用户体验要素和内容的研究成果,结合在线学术论坛的特征,笔者依据James Garrett对用户体验内容的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的划分来讨论设计流程方面在线学术论坛的主要要素。James Garrett从网页作为软件界面和网页作为超文本系统两个不同角度从五个层面讨论具体的内容(如图1),战略层无论是软件还是超文本系统均要考虑网站的目标和用户需求;范围层从软件角度需要考虑功能规格而从超文本系统角度需要考虑内容需求;结构层从软件角度需要考虑交互设计而从超文本系统角度需要考虑信息架构,框架层从软件角度需要考虑界面设计而从超文本系统角度需要考虑导航设计,二者均要考虑信息设计;表现层无论是软件还是超文本系统均要考虑均要考虑视觉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线学术论坛,主要讨论各层超文本系统的内容,除了范围层和框架层,因为范围层中的功能规格(对于在线学术论坛,笔者称为功能设计)和框架层中软件界面考虑的界面设计对于在线学术论坛来说也比较重要,因此也作为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内容的一部分。另外,由于在线学术论坛的内容是由用户产生的,所以不涉及到信息设计,故在框架层不讨论在线学术论坛的信息设计。

对于整个用户体验要素框架而言,笔者有两个假设:第一,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的各要素(论坛发展目标、了解用户需求、论坛组成板块、信息架构、帖子包含内容、帖子的外观、帖子的质量、论坛按钮/输入框等要素的形式、导航、论坛的外观风格)都很重要;第二,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各要素的重要程度排序为论坛的发展目标——了解用户需求——论坛组成板块——帖子的质量——帖子包含内容——帖子的外观——信息架构——导航——论坛的外观风格——论坛的按钮/输入框等要素的形式。

1.1战略层

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战略层主要回答两个问题,其一,作为在线学术论坛的管理者希望得到什么;其二,论坛的会员希望从中获得什么。简言之,就是要弄清在线论坛的目标和会员的需求。网站的目标一般可以分为商业目标、品牌识别、成功标准(具体要看网站注重什么,可以是用户单次访问停留时间、页面浏览量)等[2]。会员的需求是用户体验的关键内容,不同的用户对同一产品的体验需求更不相同,只有弄清楚在线学术论坛会员的真实需求,才能做好用户体验。

关于战略层的两个重要问题,笔者的假设是:在线学术论坛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人员的有益讨论;在线学术论坛的用户一般希望在论坛上获得以下服务:发表学术观点、以回帖形式与他人讨论学术观点、获得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摘要、获得某学科的考研考博信息、某课程的讨论专区、参加学术活动例如征文。

1.2范围层

在确定在线学术论坛的目标和用户需求之后,进入范围层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的论坛需要什么内容,提供哪些操作功能,也就是在线学术论坛应该包含那些频道。

关于在线论坛应该包含的频道,笔者假设为:课程讨论、学术前沿、学科时事、论文写作、考试就业、学校专区、精华区、留言反馈区、帮助等是必须的。

1.3结构层

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结构层主要涉及内容建设的信息架构,通过信息架构来构建用户体验,用户可以更高效率、有效地浏览论坛的内容。这里的信息架构主要是指在线学术论坛中各个网页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篇帖子的元数据,一般的信息架构的结构形式有层级结构、矩阵结构、自然结构和线性结构。

笔者假设在线学术论坛的信息架构应该采用层级结构,因为层级结构的树形状时人们习惯的分类思维,也是计算机熟悉的数据结构,不仅在技术层面易于实现,而且符合用户的体验需求。每篇帖子的元数据应该囊括帖子作者、发帖日期、帖子标题、内容类型、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邮箱等)、帖子权威性评价。

1.4框架层

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框架层包括导航设计和界面设计。全面且准确的导航是一个网站并不可少的,导航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为用户提供在网站页面间跳转的方式,传达各网页之间的关系,传达内容与网页的关系。目前大多数网站都使用多重导航,同时使用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上下文导航、友好导航和网站地图等。界面设计在此主要是指各种按钮和输入框的使用,某些按钮和输入框在节约网站空间和提升用户体验上存在一定矛盾性,在设计时应该着重考虑网站目标和用户需求的权衡。

关于在线学术论坛的导航,笔者假设多重导航是必要的,主要匹配的导航类型应该是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辅助导航和上下文导航。在界面设计方面设计的要素很多,帖子的展现形式对于用户的体验效果是重要的,相比于下拉框和多选菜单用户更喜欢单项框和复选框,用不希望在在线学术论坛上看到太多的需要自己输入文字的文本框,用户不仅习惯于点击“确定”来发送操作也习惯于点击“回车键”。

1.5表现层

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表现层主要体现在布局风格、配色和排版等。表现层是比较难以把握的,因为对于外观设计的感觉是比较主观的,可能一百个用户就有一百种偏好。

笔者关于表现层的假设是:在线学术论坛的页面布局风格应该具有对比性,突出重要信息,但是不能过度;在线学术论坛的页面颜色不超过3种;在线学术论坛的字体应该是稳重正式的风格。

2问卷调查

本文主要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用户体验数据(即各层次内容的态度和看法),以验证笔者最初的假设。本次调查利用问卷星()这一专门的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收集数据和进行分析,共收回问卷139份。样本用户的基本情况是:男性用户86人,女性用户53人,比例如图2所示;样本用户中学生超过九成,共126人,大学教授5人,科研工作者2人,其他职业6人;51人注册过学术论坛用户,79人没有注册过,9人不清楚是否注册过;将近一半的用户没有登录过在线学术论坛,剩下的一半仅一半的用户一周内会登录一次,具体的比例如图3所示。

对于用户体验元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问卷的结果显示笔者给出的10个要素基本上是重要的,具体选项的比例见表1,各要素的平均得分均在3(选项从左到右依次从1到5分)以上,整体的平均得分为3.78。

对于重要性的排序得到的结果与笔者最初的假设存在差异,问卷数据显示的重要性顺序是:帖子质量——了解用户需求——帖子包含的内容——信息架构——论坛发展目标——论坛组成频道——导航——论坛的按钮/输入框等要素的形式——论坛的外观风格——帖子的外观。这样的排序结果与上题的重要性矩阵大体一致,但是仍存在误差,主要是论坛发展目标这一元素的得分仅为5.9排在第5位,这可能是部分被试者填写问卷不一致导致的误差,不过这不影响大致的重要性判断。

3 数据分析和假设验证

3.1战略层

图5数据显示:在线学术论坛对用户的吸引力主要在于获得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摘要、回帖形式与他人讨论学术观点、某课程的讨论专区、发表学术观点、获得某学科的考研考博信息。虽然顺序上有点出入,但是基本上与笔者原先假设的战略目标是“在线学术论坛应该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人员的有益讨论作为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表明用户使用在线学术论坛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于学术活动,而交友、聊天等功能对用户吸引力不大。所以,在线学术论坛在设计时应该充分重视如何才能便于用户之间的学术交流这一重要目标,这也是满足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关键。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数据显示用户并不看重在论坛上“发表学术观点”的功能。这一点与其他一些调查数据很相似,即科研人员一般不积极在在线论坛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愿意在更小的知己圈子里敞开心扉。

3.2范围层

数据显示:学术前沿、课程讨论、精华区、学科时事、论文写作、疑难解答的支持者均过半数,其次分别是留言反馈、考试就业、学校专区或其他(资源交流等),具体百分比如图6所示。由此可见,在设计在线学术论坛的频道时应该着重发展和管理前几个频道,再逐渐发展后几个频道。

3.3结构层

图7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用户偏好层级结构的信息架构。

图8则显示:对于假定帖子应该包含的每一项内容,被试的呼声都比较高,依次顺序为:帖子标题、帖子作者、发帖时间、内容类型、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邮箱等)、帖子权威性评价。

3.4框架层

图9数据显示,87.8%的用户认为在线学术论坛应该提供全局导航,超过一半的用户认为应该提供辅助导航和上下文导航,剩下的导航被选人数占总人数比例也不低。表明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设计者应该提供尽可能多样的导航功能。

帖子的表现形式对于用户体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调查数据也基本上肯定了这一假设。对于与帖子相关各要素的重要性得分排名为:内容质量、提供附件下载、权威性评价、更新频率、承载音视频能力、图片像素、文本字体、字数。重要性的平均分为3.81,具体的选项分布如表2。

用户对下拉框和单项框、多选菜单和复选框之间的选择结果(如图10和图11)出乎笔者意料之外:55.4%的样本用户选择更加偏爱下拉框,25.2%选择更加偏爱单项框,19.4%觉得两者都一样;36%样本用户选择更加偏爱多选菜单,34.5%选择更加偏爱下拉框,29.5%觉得两者都一样。可以看出比起单项框和复选框,用户更喜欢下拉框和多选菜单。

对于文本框的态度样本用户的选择(如图12)与笔者的假设一致,52.5%的样本用户不希望在在线学术论坛中看到过多的文本框,而只有1/8的样本用户认为文本框越多越好。故在设计在线学术论坛的过程应该尽量避免过多的文本框。图13数据还显示42.4%的样本用户习惯在完成任务后点击“确定”发送命令,32.4%习惯点击“回车键”,25.2%两者都习惯。

3.5表现层

图14中的四种页面布局形式是来源于James Garrett的著作《用户体验的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1号图表示视觉上的中性分布,没有任何一个元素突出,2号图表示通过对比引导用户在页面上的视线,3号的表示将用户的注意力吸引到几个关键要素之上,4号图则表示由于过度对比导致了混乱的视觉。调查结果显示:样本用户更倾向于3号和2号图的布局效果,分别是41%和31.2%,选择4号图的有14.4%,而选择1号图的是12.2%。

图15数据显示,近八成的样本用户认为在线学术论坛的配色最好在2到3种,这和笔者原先的假设基本一致。另外,对于字体,多数用户倾向于使用稳重正规的宋体、楷体等字体,但是也有一部分用户希望能够自己选择,那么在设计时可以采取两者相结合,默认字体为宋体,用户可以通过下拉框选择其它字体。

4 结论

综合上述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从设计流程的视角,影响在线学术论坛用户体验的主要因素是:

在战略层,在线学术论坛是否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用户开展有益的学术讨论”为主要目标;是否能满足用户希望获得某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摘要或者获得业务进阶机会的需要。

在范围层,在线学术论坛重视提供诸如学术前沿、课程讨论、精华区、学科时事、论文写作、疑难解答等频道的设置。

在结构层,在线学术论坛的信息架构一般宜采用层级结构;帖子的元数据应当包括标题、作者、发帖时间、内容类型、参考文献、作者联系方式及权威性评价等项目。

在框架层,在线学术论坛宜采用多重导航,优先考虑实现全局导航。宜多采用下拉列表和多选菜单,少用文本框。帖子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内容质量、提供附件下载、权威性评价、更新频率等方面。

在表现层,论坛提供的页面的布局形式需要体现出对比性,但是又要避免对比过度而造成视觉混乱。页面的配色以2-3种为佳,字体要稳重。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量化评价表的设计比较匆忙,没有经过专家的检验,参与测试的人数较少等。

参考文献

[1]根据《用户体验的要素——以用户为中心的Web设计》一书自画.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3

(一)测试广告的选择

首先,为确保测试广告的公信力,所有的测试广告均来源于中国公益广告网。该网站是国内首个以公益广告为主体,融合影视、广播、平面、户外立体、动画漫画等多元广告形态的专业性公益门户网站,是国内公益广告存储量最大的网站。其次,由于儿童形象本身就存在着生理弱势,与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引发同情心,为确保测试广告的公平性,笔者自双方都存在生理弱势的“扶弱救残”类影视广告中选取测试广告。再次,为确保测试广告的科学性,笔者在564条公益广告中,选取广告主体明确、时长相近、评分相似的4个广告作为测试广告,并在专业问卷调查网站上问卷。(广告A:扶弱救残类,成年人为主体、无配音;广告B:扶弱救残类,儿童为主体、无配音;广告C:普通家庭留守儿童、儿童配音;广告D:贫困家庭留守儿童、儿童配音)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黄合水的特征评价法为基础,对4个影视类公益广告进行问卷的制作、编码和统计。黄合水认为,影视类广告效果可以通过以下六方面内容进行评价,分别是:广告语言由模特儿表达(X1)、产品名称读音响亮(X2)、画面与产品联系紧密(X3)、解说词的播读速度适当(X4)、广告新颖独特(X5)、广告具有人情味(X6)。以上广告特征与观众对该广告印象评价的关系函数式如下:Y=0.56X1+0.36X2+0.30X3+0.57X4+0.23X5+0.28X6-3.10考虑到前两个测试广告并无配音,笔者为保证广告效果评分为正,没有减去最后的3.10分,其余特征皆以1~5分为评分范围,将全部被试对每一广告每一特征的评分平均值代入函数式计算,得出被试对该广告的评价,分值高为优,分值低为劣。

(三)问卷发放与收集

本文采用的是网上发放问卷的方法,总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90份。考虑到四个测试广告播放时间有260秒,和在线调查一定要将研究限制在15分钟内的原则,笔者去掉了回答问卷所用时间低于300秒,高于900秒的问卷,最后剩下81份有效问卷,所以有效回收率为90%。为了减少影响,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笔者发放问卷的对象集中于上海交通大学的学生,发放地点在交大的图书馆,尽可能地减小被试之间的差异度,为了让被试能够有耐心做完整份试卷,有偿发放问卷。

二、数据分析

(一)广告A和广告B特征评价

由于广告A和广告B都没有配音,所以“广告语言由模特儿表达”、“主题名称读音响亮”、“解说词的播读速度适当”三项特征无法计入得分。为了使得分为正,两个广告都不减去3.10分,将广告A和广告B的各项特征得分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广告A:Ya=3.84*0.3+2.80*0.23+3.75*0.28=2.846广告B:Yb=4.21*0.3+3.23*0.23+4.03*0.28=3.1343由此可得Yb>Ya,即广告B特征评分更高。但是如果把各特征平均得分四舍五入后再代入公式进行计算,二者最终得分是一样的。所以,在同类公益广告中,虽然以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比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效果要好,但是优势并不明显。或者可以认为儿童效应在公益广告中并不突出,与儿童形象相比,广告的制作和文案更加重要。

(二)广告C和广告D的特征评价

广告C与广告D的广告语言都是由模特表达,但是都没有明确说出广告的主题,所以“主题名称读音响亮”这一项特征无法计入得分,为了方便四个广告得分的对比,广告C和广告D同样不减去3.10分,把广告C和广告D的各项特征平均得分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得到以下结果:广告C:Yc=1*0.56+3.69*0.3+3.53*0.57+2.74*0.23+3.28*0.28=5.2177广告D:Yd=1*0.56+4.31*0.3+4.14*0.57+3.79*0.23+4.31*0.28=6.2913由此可得Yc>Yd,广告D效果更好,即在同类儿童公益广告中,经济弱势明显的公益广告比经济弱势不明显的公益广告效果更好。

(三)被试愿意为公益广告付出的程度

由表3可知,大多数被试观看广告A后选择只是看一看,只有15%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参加相关公益活动或者捐款)来支持该公益广告;被试观看广告B后,大部分人会选择点“赞”或转载该广告,仅有21%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但没有人会捐款;被试观看广告C后,大多被试选择只是看一看,只有约14%的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各项百分比皆与广告A相似;被试观看广告D后,约有45%的人表示会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公益广告,是所有测试广告中人数最多的。由此可知,与观看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相比,被试在观看以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后,愿意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广告的人数小幅上升,但是二者的号召力都比较一般,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公益广告的人数未超过四分之一。与观看普通儿童公益广告相比,被试观看贫困儿童公益广告后,大多数人更倾向于付出实际行动来支持该广告,且人数是普通留守儿童广告的近3倍,表明经济弱势明显的儿童形象比经济弱势不明显的儿童形象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和同情心,号召力也更强。比较有意思的一点是,观看以成年人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和以普通儿童形象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后,人们愿意付出的程度各项百分比基本相似,这说明了儿童形象并不是影响人们对该广告进行评价的唯一影响因素,单靠儿童形象是不能打动广告受众的。

(四)被试捐款

在四个测试广告中,以贫困儿童形象为主体的公益广告得到的捐款最多,其次是扶弱救残类的儿童公益广告和成年人公益广告,以普通儿童为主体的公益广告获得的捐款最少。由此可以认为,以经济弱势明显的儿童形象公益广告是最能打动人的公益广告,同时也是最能调动人们情绪,引发同情心的公益广告。

三、研究结论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4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获得学生学习行为的表现信息,较为容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教学效果,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方式的普及,以及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研究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为研究基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方法构架,以达到对课程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及方法借鉴。

【关键词】 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挖掘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0-0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4)09―0068―04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设备的迅速普及,人们使用网络的时长在不断增加,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需求及能力也在迅速提高。据美国Ambient Insight研究报告指出,2009年美国中学以后的教育机构中,有44%的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课程学习,预计到2018年,美国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人数将超过面授学生的总人数。在韩国,78%的高校都提供网络教学(Allen et al. 2008)。在中国,教育部于2011年10月启动了国家开放课程建设工作,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融合的关键就是要选择有效的网络教学模式,因此,对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研究正被人们所关注。

本文以Moodle网络课程平台为基础,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数据挖掘方法构架,以达到对课程建设情况和学生学习应用情况的跟踪分析,为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提高网络课程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二、选择Moodle网络课程平台的理由

之所以选择Moodle课程管理系统建设网络课程平台,是由于Moodle课程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源免费软件,更主要的是其模块化的设计非常易于课程的创建,能使课程教师摆脱课程网站建设的技术屏障,还可以使教师从课程内容的设计者转变为教学资源与活动的组织者。[1]

在国外Moodle系统的应用得到了迅速推广。有数据显示,使用Moodle的国家和地区有200多个,注册使用机构有67,000多所,注册用户数量达5,800万,运行课程有600多万门。注册用户最多的前五位国家分别是美国、西班牙、巴西、英国和德国。[2]

三、教师所关注问题调查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教育资源建设分为素材、课程、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四个层次。其中素材与课程是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评价和资源管理系统则分别是确保质量与实现资源建设的工具与手段。[3]对于建设网络课程的教师需要了解它的使用情况,从而分析课程结构是否合理,调整课程内容的分布情况,优化网络课程的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解教师使用网络课程的期待值和目的性,我们采取目的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样本来自笔者所在的三个教师专用QQ群人员。调查问卷设计从了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需求、认识、应用三个主要层面展开,具体的问卷内容为四个部份:了解参与问卷教师的基本情况;了解教师对网络技术应用的需求情况;了解教师对网络课程的认识及使用困难所在;了解教师希望网络课程能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哪些问题。问卷在公共专业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上,一周后回收有效问卷159份。数据分析基本报告可见链接:http:///report/3234099.aspx。

笔者所在院校为云南普通高校,与问卷的地图分布情况相吻合,应该更能代表云南普通高校的普遍情况(见图1)。

图1 问卷来源地理分布比率图

问卷中有96.61%的教师认为应该在教学中整合网络技术,有38.98%的教师因为技术应用能力的不足,不够明确如何使用网络技术(见图2),这说明我们建设网络课程应该选择如同Moodle这样简单易用的课程管理系统。

对于建设网络课程,教师关注度较高的前4个方面是:学生学习过程参与的情况、网络资源的使用情况、学生在线学习时间以及学生参与讨论的频度情况(见图3)。

图2 教师对网络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意见

图3 教师关注信息统计

四、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构架

数据挖掘技术是获取相关信息的有效技术手段。对于教师所关心的几个方面内容,这里提供几种可借鉴的方法:

1. 学生学习过程分析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克里文(G F. Scriven)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提出形成性评价是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进程的动态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依据获取的反馈信息了解学习状态,及时调整教学或学习。[4]

在Moodle平台中具备学生学习进展跟踪功能。

方法一:通过设置“课程进度跟踪”,了解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

如图4所示,进入课程,在“课程管理”/“课程进度跟踪”进行跟踪条件设置,然后再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进度”,就会显示选修该门课程的所有学生的各项学习活动的完成情况。

图4 课程进度跟踪设置

方法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

通过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成员”,可以详细地显示各项课程活动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参与的次数,更清楚地分析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如图5所示,列出了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这门课程的“第一部分测验”活动、每个学生参与的次数。

方法三:采用数据挖掘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此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数据挖掘知识及应用能力。通过Mysql系统提取Moodle后台数据库(\server\mysql\data\mysql)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数据挖掘,可以发现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学生的某两类网络学习行为之间取值关系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进而预测学生将要进行的下一个行为,从而挖掘网络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学生学习风格显性化。[5]

2. 课程资源利用情况分析

课程资源建设是影响网络教学应用质量的重要因素。甘振韬等通过SQL Server的Analysis Services 工具,对网络课程的资源配置情况,包括资源配置指数和访问量进行分析。[6]

Moodle平台能很直观地呈现课程各项资源的访问情况。

方法: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活动”,课程设计的各项活动被访问量被详细统计出,如图6所示,教师可以清楚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喜好,适当调整各活动资源的配比。

图6 课程资源访问情况

3. 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分析

对于某门课程,通过分析学生的日志,可以掌握学生的在线学习时间,以及学习时段的分布情况。

方法:点击“课程管理”/“报表”/“日志”,其中可以设定查看所有成员或是某一个成员、所有活动或是某一项活动,以及所有日期或是某一天,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如图7所示。

图7 学生日志

4. 学生参与讨论的频度分析

学生参与课程讨论的频度,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即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干预。

方法:选择“课程管理”/“报表”/“课程成员”,如图8所示,学生参与“课程聊吧”活动的情况。

图8 学生参与讨论活动的频度

5. 学习成绩分析

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需要一个成绩评定,Moodle平台的设计理念中非常强调过程性评价,它能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活动成绩,包括师生、生生相互评价的成绩,汇总成学生的最终成绩。

方法一:查看教学活动的单项成绩情况。

直接使用Moodle平台所提供的课程管理功能,点击“课程管理”/“成绩”选项,打开成绩管理菜单,再选择“类别和项”下的“简略视图”(如图9),可以查看教学活动过程各项汇总成绩。并可以设置学习过程中各部分占总成绩的比率。

方法二:对测验试题结构分析。

在Moodle中若选择测验,则出现“测验管理”,再选择“测验管理”/“统计”,可以得到本次测验的统计分析报告。包括此测验的标准偏差、测验的分数分布偏度、分数的分布峰度等。还有此测验试题的结构分析结果,包括容易度指数、试题的标准偏差等(如图10),能让教师科学地调整测验的结构组成,试题的难易程度和分数的布局等。

图10 测验试题结构

方法三:在成绩管理菜单下选择“导出”为Excel、OpenDocument电子表格或其它文档,再进行统计分析。

6. 群组分析(分组)

学生分组开展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但如何分组?各分组成员真的能很好地协作吗?这需要教师特别注意,需要考虑如何分组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法一:选择“课程管理”/“用户”/“小组”,可以自主创建小组,也可以用“自动创建小组”方式创建,如图11所示,就是以自动方式创建的小组,其中还可以指定小组数量或是每个小组成员数。这种方式设置的小组较为随机,如果希望分组能考虑成员的凝聚性可以选择方法二进行。

方法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如UCINET等,可以开展学习社群的关系距离及中心性分析,以及小团体分析等分析。通过收集学生在讨论区或是聊天室中的问答的关系情况获得分析数据。对于社会网络结构的特征分析可以辅助判断师生交互网络发展的成熟程度。

五、小结

本文基于Moodle网络课程管理系统,介绍了教师关心的几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方法,为想要分析自己网络课程使用情况的教师提供方法借鉴,从而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网络课程的内容组成、结构布局,以及教学方法策略的调整。同时,本研究也适当突破Moodle网络课程平台,提供了在其它网络课程平台中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的方法和思路。通过几个方面数据分析方法的整合,目的是提供一种进行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架构的研究。今后,研究还应深入底层数据的分析,提供更具通用性的网络课程数据挖掘模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黎加厚. 信息化课程设计――Moodle 信息化学习环境创设[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张伟远,段承贵. 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的全球合作和共建共享[J]. 中国远程教育,2012,(10):32-36.

[3] 邓康桥. workflow技术在网络课程开发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63-68.

[4] 刘纳.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学习形成性评价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5] 李素珍. 基于网络学习行为分析的网络学习风格与学习偏好挖掘模型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6] 甘振韬,梅文,郭玉军.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课程资源配置中的研究[J].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6):635-638.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5

关键词:网络零售;电子商务;人才需求;职业能力

作者简介:杨甜甜(1983-),女,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胡华江(1964-),男,浙江永康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张猛(1986-),男,浙江金华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编号:TZZ10017)和2011年中央财政支持项目“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教职成厅函件[2011]71号)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116-02

一、 引言

网络零售是指利用互联网为媒介,事将产品直接售给个人或团体的商品销售行为。随着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零售已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常态消费方式之一。据iResearch统计[1],2011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总金额达7735.6亿元,较2010增长47.9%;全年网购消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3%。在繁荣市场经济、丰富商品类型之余,网络零售业在扩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据阿里研究中心统计[2],截止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商规模达到8300万,较2010年新增600万。

网络零售在购物流程、支付手段、配送方式、客户服务、交易信用体系等方面与传统零售不同,导致网络零售企业从岗位设置到岗位技能要求都有别与传统零售企业。目前,网络零售企业在数量规模上不断扩张、经营逐步规范化品牌化,人才需求矛盾日益突显。

浙江省是电子商务大省,传统产业及社会各领域电子商务应用均处于全国前列。浙中城市群是全省三大城市群之一,涵盖金衢丽11县600万人口,具有义乌、永康、东阳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便捷的交通网络和优厚的政策环境,网络零售企业云集。本着高职教育的区域服务性与实用性,本文选取浙中网络零售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旨意在摸清现阶段网络零售行业人才需求,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定位提供参考,提升专业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浙中地区为主、具有行业先进性的47家中小型网上零售企业。浙中城市群内产业集群丰富、网商云集,网络零售业作为近10年逐步发展新兴行业,多以私营中小型企业为经营主体,受资金、人员、技术等限制,倾向选用第三方平台作为经营平台。因此,调查选取浙中地区为主的47家淘宝网卖家进行调研,样本为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天猫卖家或信誉达到皇冠以上的C店卖家。

(二)调研内容

包括浙中地区网络零售企业现状、岗位结构现状、人才需求状况、核心岗位技能要求、知识结构要求、职业素养要求和人才招聘情况。

(三)调研方法

采用座谈会、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依据企业规模筛选出9家,与相关负责人一对一座谈,深入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现有岗位及具体岗位对技能、知识和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对47家样本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数据整理分析过程中,对存在疑惑的问题和结果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摸清。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企业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的网上零售企业以浙中地区为主,共32家,占总样本的72.3%,省内其他地区和省外地区分别占19.15%和8.51%;年营业额50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10.64%,500-1000万元占74.47%,1000万以上占14.89%;固定员工数10人之内的企业占23.40%,11-50人占40.43%,50人以上占36.17%;企业性质方面,私营企业、合资企业、独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比例分别68.09%、10.64%、12.77%和8.51%。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企业呈“聚集式”分布,多在余姚、义乌、永康等产业集群密集地区;私营企业占总数的近七成,这一方面说明网络零售企业以私营为主,另一方面因为浙江省私营企业本身数量较多。

(二)人才需求基本信息

1.学历层次以本、专科为主。企业对一线员工学历要求从高到低依次为:研究生(6.38%),本科(38.78%),大专(46.07%),高中专及以下(8.77%)。其中对大专层次的需求量最大,接近五成,其次是本科,研究生、高中专以下的比例较小。这一方面说明本、专科就业群体充裕、人才培养定位与企业需求较为接近,能够胜任一线工作;另外一方面许多从事网络零售的大卖家自身学历不高,在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上更倾向后者。一般地,企业对运营总监、B2C店长等职位的学历要求较高,均在本科及以上。

2.有工作经验要求,最低年限较短。企业对最低工作年限的要求从长到短依次为:5年以上(0.85%);4年(0.48%);3年(3.38%);2年(22.97%);1年(49.78%);0年/不限(22.01%)。虽然数据反映22%的企业未对工作经验做要求,但从走访中了解到,大多数私营企业表示不招聘应届毕业生。这是由于一来应届毕业生未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缺乏定性,离职频繁;二来私营企业多为家族式小企业,应届毕业生较难适应企业内的关系和“公私混杂”的管理方式。因此,我们更倾向与认为企业对一线员工的工作年限存在要求,但普遍较短(1-2年共计72.75%),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式积累。

3.需求数量稳定。在进人方面,87.23%的企业表示未来1年内有招聘新员工计划,63.83%的企业表示未来1-2年内有招聘新员工计划。在企业招聘意向中,岗位按热度依次为:客服(61.70%);项目策划与运作(57.45%);美工(48.94%);网页设计(42.55%);产品拍摄与处理(40.43%);文案编辑(25.53%);网络营销(17.02%);网络推广(14.89%);分销管理(10.64%)和培训(4.26%)。虽然数据反映网络营销人才需求并不靠前,但从走访中了解到,目前网络零售企业大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经营逐步规范化品牌化,企业对于行业背景深厚、从业经验丰富的高层次营销策划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一般从同行企业“挖人”获得。

4.招聘渠道多样化。企业招聘人才的途径有:校园招聘(46.81%);网络招聘(44.68%);人才交流会(42.55%);相关人士介绍(51.06%);其他(17.02%)。47家受访企业共选择各类招聘途径95次。所有受访企业表示乐意获悉由学校提供的毕业生推荐信息。因而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势在必行。

(三)岗位设置

针对各企业内岗位名称不同,我们采用岗位的“简要描述”来确定具体的岗位。调查发现,网络零售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团队规模下,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网络零售企业中常见岗位职责归纳为三类12项(见表1),按岗位群的不同,目前人才最紧缺的依次为:管理类(53.19%),营销类(46.80%),技术类(42.55%)。由此可见网络零售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人才紧缺可见一斑。

客服岗在网络零售企业开设的比例最高(93.62%),且在人员数量的配置上也高于其他岗位,但由于发展前景和待遇等因素,客服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且企业对客服的需求也受到市场季候的影响,因而产生客服需求持续不断的现象。企业在团队规模较小时,往往由一人担当数职。如营销专员,一般要求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实施能力,部分企业由主管或总监负责,故在表3-2中的总比例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网络市场环境下,企业更为重视分销渠道的开发。尽管受访企业均为天猫或淘宝网的大卖家,仍有七成企业专设“分销”一职,开拓新渠道。这一方面是受到淘宝网“提升天猫门槛”的政策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各类分销平台间客户细分差异,网络零售市场仍有较大开拓潜力。

(四)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1.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就业岗位。第三方机构数据显示[3],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就业主要行业为“在线购物与邮购”。对2009、2010届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在线购物与邮购”行业内,主要就业岗位为:网络推广(93.62%)、客户服(91.49%)、拍摄与图片处理(78.72%)、美工(74.47%)、网站编辑(68.09%)、物流仓储(70.21%)、网站维护(36.17%)。可见,高职电子商务毕业生较适合营销类岗位。

2.技能要求。在一般能力方面,企业要求具备语言沟通能力(91.49%)和行业背景知识(25.53%)。在职业技能方面,企业要求具备网络营销能力(90.90%)、沟通服务能力(81.82%)、分销渠道建设管理(68.18%)、平台使用能力(65.91%)、信息采编能力(61.36%)、网络销售能力(56.82%)。可见,企业对语言沟通能力要求较强烈,一是日常工作中团队合作沟通上,二是客户服务、商务谈判沟通上。此外,毕业生跟踪调查也显示“商务谈判能力”是企业需求的核心能力。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分散在《管理学》、《网络零售》、《商务谈判》、《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中展开,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今后应明确培养具体能力的相关课程及课程对能力培养的侧重面。

3.知识结构。在知识结构方面,企业要求员工具备的核心课程包括电子商务策划与运作(68.09%)、网络营销(63.83%)、电子商务基础(63.83%)、客户关系管理(53.19%)、产品拍摄与图片处理(44.68%)、网络分销管理(42.55%)、网页设计与制作(42.55%)。由此可见,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较为全面的理论知识,既要技能精,又要知识全。

4.职业素养。在职业素养方面,企业重视员工的责任感(76.60%)、合作性 (72.34%)、诚信(70.21%)、主动性(65.96%)和忠诚 (53.19%)。在基本能力方面,企业要求员工具备应变能力(72.34%)、学习能力(72.34%)、判断能力(70.21%)、创新能力(68.09%)、理解能力(57.45%)、识别能力(53.19%)。可见,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都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一般地,学校较重视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企业则更看中则责任感和应变能力。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实践教学,通过开展顶岗实习、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提升职业素养。

四、结束语

随着网络经济的日益活跃,校企双方在网络零售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上矛盾日益突出,提供适应市场环境需求的人才将为促进网络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撑。通过调查了解到,目前网络零售业中各类岗位存在人才短缺,这与我校电子商务专业以“网络销售”为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调查中还发现,不同性质、规模的企业对网络零售人才的层次要求不同,相似的岗位在职责与工作内容上存在差异。下一步,我们将更深入地调查网上零售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岗位设置、梳理典型工作岗位在不同需求层次下的工作内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符合用人单位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1年中国互联网市场年度总结报告标准版[R].北京:2012.

在线问卷调查网站范文6

关键词 学科导航课程导航 学科服务 复合型图书馆 LibGuides

1 研究背景

“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这一概念在20世纪末首次被提出。代表性观点认为,它是“在一个机构框架内,不依赖存放地点、载体形式和管理范畴,以集成的和因地制宜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一种管理环境”;是“结合数字图书馆的优势而对传统图书馆功能的延伸”。笔者认为,作为图书馆的长期存在形态,复合型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应具备如下特点:

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整合各种形态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展服务;

2)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平台,提供一站式、交互性、社区化的服务;

3)在服务过程中关注用户的创造力,以互动、协作的方式收集、整理和利用信息;

4)嵌入信息增值过程,并以此作为评估的标准。

在大学里,复合型图书馆服务还应该体现明确的学科针对性。学科导航(Subject Guide)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在复合图书馆数字门户建设中,是与资源检索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用户学习和研究的指导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介绍并探讨近年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所尝试的由用户与馆员共建学科导航的学科服务模式,即:通过嵌入用户的学习、研究过程,建立一种以互动和协作为特征的工作机制,从而使学科导航从建设到利用更符合学科用户的需要。

2 关于学科导航的理解

学科导航的实践探索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图书馆在其发起的“模范图书馆项目”(Model Library Program of Proiect Intrex)中计划形成一个在查找参考资料时相同或类似的基本模式,并将这一成果命名为“图书馆探路者”(Li-brary Pathfinder),即:一种图书馆的资源地图,是用户查找感兴趣的主题资源的最初阶段时会用到的信息定位工具。它是为查找特定学科基本信息的初学者而设计的,目的在于为初学者提供查找各类信息的建议,帮助其形成收集信息的个人风格。随着实践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使学科导航可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要,不少研究者对学科导航的定位、编制方法、技术实现等进行过深入探讨。

在复合型图书馆的语境中,由于信息技术和大学图书馆实践的深入发展,学科导航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功能定位。广义的学科导航立足于本校教学、科研格局和进程,伴随学科用户的教学、科研进程而被建设和利用,是复合型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和服务的平台,它着眼于长远发展,未来将可以和机构库整合利用。狭义的学科导航针对学科用户学习和研究需求,整合不同来源、形态和类型的学科资源,是某一主题的学科信息存取人口的聚合器或门户。从内容上看,学科导航可分为:

1)课程资源指南(Course Specific Guide):与实际开设的课程挂钩,介绍与课程内容(如:讨论话题、课堂作业等)相关的信息资源及获取途径。

2)学科研究指南(Subject Guide):与学科研究相关,又分为:①一般指南(General Subject Guide):介绍与该门学科相关的各类信息资源的内容特点及获取途径。②专题指南(Topic-Specific Guide):与某个研究课题或项目相关,可以在项目结束之后,将积累的研究成果或重要信息源(经典著作、重要论文、重要会议、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建设成专题性的指南。

学科导航的建设关注用户的参与度。在技术平台允许的条件下,应体现用户创造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的Web2.O精神。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科导航能够成为用户深度参与的共建平台和学习平台。而馆员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则是学科导航资源建设、整序、推介和利用的基本生态形式。

综上,从实践意义上看,学科导航整合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存取入口,节省用户的查找时间;它是学科服务的工作平台之一,可促进学科馆员与教师之间的长期合作;它可以作为图书馆嵌入式课程的教学平台;它有利于教学成果的积累和传播;它本身就是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资源;有利于改善馆藏各类资源的质量。

3 创建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经过广泛的调研和试用比较,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于2011年7月正式引进了北美地区大学图书馆普遍采用的学科导航平台——LibGuides平台,并以读者服务部和“以科研创新为导向的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组为依托,开始了在该平台上创建一系列学科导航的服务尝试。

我们将学科导航定位为“标注有资源线索的、关于某一学科的知识地图”。学科导航的目标用户为学生,尤以本科生为主,他们通常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作业任务,需要查找并获取某一学科领域或主题的基本知识,却又相对缺乏查找资料的经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课程学习和考试的需要,课程导航的利用率要高于一般的学科导航。因此,在建设学科导航之初,项目组选择了以“经济社会学”(专业必修课)、“影视审美”(公共选修课)这两门面向本科生的课程作为试点,尝试建设基于课程的学科导航。

在学科导航的建设和利用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如下几种研究方法获得相关信息,以支持工作的深入开展;

1)焦点小组讨论:在导航建设初期,了解目标用户的建设需求,商议并确定工作机制。

2)访谈及问卷调查:在导航建设初现规模和体系时,了解学科用户对于学科导航的反馈情况。

3.1 学科导航建设的主要原则

学科导航建设工作采用“学科馆员主导、用户参与共建”的工作模式。在建设过程中,遵循“学科需求驱动、用户为中心、以用为本”的建设理念。

学科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建学科导航的工作原则具体包括:1)资源的学术标准由学科教师掌握,即:在学科导航上呈现哪些学科信息资源,学科教师的意见起主导作用;2)资源的组织方式由馆员把握,即:馆员在如何组织呈现信息资源方面发挥主要作用;3)资源的更新和维护由馆员和学科用户共同参与完成。目前,LibGuides平台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了用户提交推荐链接、用户反馈调查、用户共建账号等功能,用户可在建设和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补充更新、反馈评价、参与编辑和完善导航中的内容。

这种有针对性地组织呈现信息资源的方式,在体现学科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通过嵌入教学、科研过程,馆员发现并推荐有价值的资源给用户,进而激发用户进一步的需求,使学科导航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从而体现图书馆的服务价值。

3.2 学科导航建设的工作机制

1)在院系设立联络人员

共建学科导航,需要馆员与学科用户的沟通与合作。图书馆在与院系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可以将与图书馆有合作意向的教师作为院系联络人。取得教师的认可和支持是创建课程导航的重要前提。项目组是在经济社会学系任课教师的认可和支持下,围绕经济社会学及“经济社会学经典著作选读”这门本科生课程,尝试创建课程学习导航。

2)分工机制

在具体分工上,学科馆员是学科导航的主导者和建设者,教师及学生则分别在资源评价和导航建设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作用。三者的分工及各自角色、主要任务等信息参见表1。

3)互动及反馈机制

学科导航的建设过程涉及需求调研、确立方案、人员分工、项目跟进、反馈评估、维护更新一系列环节,这期间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与用户充分交流,了解需求,及时做相应的调整与改进。因此,邀请教师和学生参加由学科馆员主导的焦点小组讨论,对于导航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在创建“经济社会学”学科导航的初期,项目组曾就学科导航的作用、建设目的、如何定位和建设等主题,与目标用户进行过多次交流和讨论。

3.3 学科导航的内容组织

根据项目组对于“学科导航”的理解,在整个学科导航首页上,“学科主题树”中的“学科”包括:学科或学科方向、课程以及科研项目三个方面。其中,学科的概念,不单纯是分类学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与学校院系设置和学科布局密切相关,与教师的研究重点相关。例如,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而“养老”则是其探讨的一个学科方向,可以单独制作以“老龄化社会”为主题的导航。

学科导航聚合了支持学科研究或课程学习相关的信息源,其中引用的信息源主要包括:馆藏资源、校内原生资源以及开放存取资源三大类。其中,馆藏资源即本馆拥有的印本或数字形态的学科信息资源;校内原生资源是指校内相关院系或部门提供的支持教学和研究活动的相关信息;开放存取资源指来自互联网的、与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免费资源,如:学科动态、开放学习资源等。其中,开放学习资源是学科导航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内容。目前,互联网上现有的不同主题的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资源(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可以弥补上述两类资源的不足,为学生自学提供了高质量的参考资源,有助于开阔学习研究的视野。

在具体建设导航的过程中,学科馆员负责定义信息收集的基本框架,以及在导航中的呈现方式;而具体信息源的筛选,需要由院系教师来提供主要的衡量标准。从信息源的类型上看,可以参考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每个主题导航的首页放置该导航的基本介绍和动态更新的相关信息。而页面的设置有相对固定的形式:首页、专著、期刊、统计数据、学位论文,并根据不同导航的需要而设置定制页面:协会及团体、社会调查、教学资源等页面。页面内,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任意数量的内容栏目,调整显示格局(三栏、两栏)。

学科导航主要通过静态的超链接链接至不同的信息源。而RSS技术实现了相关信息的动态呈现,如:最新的主题馆藏图书、学术期刊最新一期的文章列表、最新的主题新闻等,都可以通过RSS实现自动更新。此外,通过JavaScript技术实现的气泡弹出式窗口,使鼠标悬停在内容上方时即可预览摘要,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用户查看信息的效率。4学科导航使用反馈

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对于其价值的发挥至关重要。参考国外同行的建设经验,学科导航平台在可用性、易用性方面应具备以下特点:1)以具体的课程学习和研究需求为驱动;2)由课程教师推荐;3)易于使用;4)易于创建和维护;5)可以在信息素养课程中展示和使用;6)可以嵌入到课程学习网站中(如:BB教学系统);7)与图书馆的其他研究指南在设计风格和功能上保持一致(尊重用户的习惯);8)在图书馆主页上占据显著的位置(知晓度很重要);9)在嵌入在线聊天工具时要体现互动性和“人脸”(即:馆员的照片)。

以下对已有的“经济社会学”和“电影艺术”两个课程导航的使用情况和用户反馈作简要分析。

4.1 点击情况

点击量可从一方面直观地反映出学科导航的利用情况。从按月统计的点击量上看,课程导航的利用主要有如下特点:

1)与已有调查中课程导航的利用特点类似,开学初和期末复习期间,课程导航的点击量会出现明显增加;而寒暑假期间的点击量最低。

2)页面的点击量与课程学习特点相关。除首页外,在“经济社会学”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页面是“专著”页面;而在“电影艺术”导航中,点击量最高的则是“观摩影片”页面。因为在前者的教学中,经典书目阅读是主要的授课方式,同时也是该学科学习和研究的重要门径。而在后者的课堂教学中,专门设有电影观摩的环节,学生可在“观摩影片”页面中票选观摩影片。

3)绝大部分访问来自个人电脑,少量访问通过移动终端(iPad、智能手机等)完成。

4.2 用尸反馈

为了解用户对学科导航的使用反馈,项目组选取了经济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展了在线问卷调查。他们大部分为本科生(60%),其余为研究生,且有六成人没有参加过图书馆提供的有关信息查找和利用等主题的用户培训。他们在被调查之前,绝大部分人(80%)会偶尔使用学科导航,也有一小部分人完全没有使用经验。

调查还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学科导航对开展学习研究有一定帮助(80%)或很有帮助(20%)。这表明,学生对于学科导航的使用价值是认可与肯定的。

当问及在课程学习期间,何时会用到该学科导航时,选择“准备课上小组讨论和发言”的学生最多,其次是“课后复习、回顾时”和“期末完成结课作业时”,用于课前预习的学生最少。

对于学科导航中具体资源的利用情况,调查反馈表明:专著(经典读物)资源、专业期刊资源、事实数据资源以及社会调查网络资源的使用意愿最高,其次是学位论文资源和网络开放教学资源,较少用到的资源类型是:专业研究机构资源及学科研究方法的相关资源。这一点,与实际点击量所反映的情况类似。

对于学科导航的改进建议涉及导航的内容和功能两方面,按重要程度(满分为5分)依次是:进一步丰富信息种类(4.6)、提高内容更新频率(4.4)、在图书馆主页设置更为醒目的入口(4.4)、内容布局还需更为合理(4)、界面外观(字体、版式等)进一步改善(3.9),改善内容的相关性(3.8)。

总体来看,与课程结合的学科导航贴近日常学习需要,因而在学生中的使用反馈是积极的,其实际利用情况受到课程周期、课程设计、学习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导航还应特别在内容的筛选及更新频率上不断改进和提升,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

5 讨论与建议

项目组认为,在创建和推广利用学科导航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与学科用户的多次沟通和互动,才能创建符合实际需要的导航;而针对某一课程的教学和学习需要建立的导航,的确在利用情况上比广泛意义上的学科导航更贴近用户的需要。LibGuides平台从技术支持上为学科导航的建设提供了便利,确保了馆员与学科用户共建导航工作的开展和持续。

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科导航是图书馆面向院系提供学科化服务时,与院系教师沟通的重要平台。在几次院系教师沟通会上,不少院系教师在馆员演示和介绍了学科导航范例之后,表示愿意与图书馆共建学科导航,以支持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科导航高度整合了与学科、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类资源,立足于馆藏资源,同时也拓展到互联网开放资源,实现了某一学科主题相关资源的高度聚合,真正体现了复合型图书馆“以集成的方式提供对广泛的信息服务的利用”的特点,并起到了积淀和保存“过程资料”的作用。此外,馆员在为学生提供嵌入式培训时,学科导航也成为讲授和演示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

与此同时,在创建和利用课程导航的过程中,也存在亟待改进的地方。案例中选择的课程属于社会人文学科范畴,对于图书、期刊、事实数据有较高的需求,导航中的链接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科,因此,导航的创建策略还应根据学科特点和课程教学需求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