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1
从整体上看,全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从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主要是由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作者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颂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展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
部分学者认为该诗既没有闻一多描述的“宇宙意识”,也没有李泽厚阐释的“人生哲理”,而仅是对情思、离愁的抒写。如:“《春江花月夜》的‘问天’,只是为了增加叙情的丰厚、饱满,空灵而迷蒙,并不负载深奥哲思……”②“是离愁,凝成《春江花月夜》……认识离愁是《春江花月夜》的真感情,也就品味到了这首诗的神韵。然而并不是每一个评论者都是这样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的。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③而为什么该诗主旨不是“三重”而仅是“情思”“离愁”?有什么具体的科学的解读方法可以排除“哲理”“宇宙意识”作为《春江花月夜》的主旨?如何从诗的本身作诗的解读?为什么“张若虚这首名诗从开始到结束,都是借春来春去、江涨江落、花开花谢、月盈月亏、夜复转夜的自然变化、环转交错、换景移情来抒发恼人千古的离愁别绪”?因为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以上问题均未有明确地解答。
分析文本主旨,必须明确两个最简单而又最容易忽视的问题:
一、主旨是就文本整体意义而言的
“对于文本的整体和部分,都存在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文本意义。把文本当成整体来解读,可获得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提取文本中的任意部分、侧面,可获得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这些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区分并解读出这些意义均是文本解读的目的。”④在分析文本主旨之前,必须弄清楚文本主旨属于以上意义中的哪种意义。文本主旨可以是“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也可以是“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但决不会是“文本部分的作者意义、文本部分的读者意义和文本部分的文本意义”,然而事实是:常常有人拿“部分意义”来充当主旨而导致文本解读缠杂不清。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文本整体的读者意义和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作为主旨有时是一致的,有时不一致,因为“文本意义大于作者意义和读者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意义的演绎,是文本意义的具体化。文本整体的作者意义、读者意义是文本整体的文本意义的演绎、具体化……”。⑤
二、分析文本主旨,必须在充分发挥感知、想象进入情境的基础上走入“概括的思维过程——分析——归类——抽象——综合——比较”⑥,进行准确、深入、全面地概括
《春江花月夜》全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开头到“但见长江送流水”。第二部分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结尾。
先概括第一部分。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开篇几句写海、潮、波、春江、芳甸、花林都是为了烘托“月”之美。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既写出了月光之皎洁、又表现了月夜之单一、孤寂:茫茫天地间唯皎洁一片。这样单一、孤寂的背景为写“孤月轮”作了辅垫。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亮孤独地照着人已很久很久,而且在没有人类见到月亮之前月亮就已经孤独地存在,因此此句表面上写人见月,月照人,实则突出了月之孤独、寂寞由来以久,表现月亘古的孤独、寂寞。
“人生代代无穷已”是对“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正衬和反衬: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一代一代人是不同的,而江上的月亮却年年相似,这样反衬突出“江月年年望相似”;而“无穷已”,无穷无尽,则言时间之长,年代之久远,且没有穷尽,衬托出江上月亮长久不变,长久相似,也就是长久地孤独,而且这种孤独没有尽头。因此此句重点是写“江月”的不变和孤独,而非表现“人生代代无穷已”,不是为发这样的感慨而写,更不是为了“引发出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而写”。写“人生代代无穷已”是为了突出“江月”的恒久不变的等待和孤独。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重心是“不知江月待何人”。“长江送流水”,把长江拟人化,以长江为主,流水为客,长江有情,等来流水,也送别流水,而月等来了什么?又能够送走什么?以长江可等来流水送别流水反衬江月的孤独和恒久不变的等待。
由以上分析、比较、综合可知:这一部分主要是写月之亘古孤独和永恒等待。
如果不进入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过程理清句与句、意思与意思之间的关系,就分不清主次,分不清主次,不仅不能读出“月之孤、月之待”这个重点,还会把该诗读成一个大杂烩。
这一部分由月之美写到月之孤独。为何不撇开月之美而直接写月之孤独?一是以月之美反衬出月之孤独。如此美的月景却是孤月无穷无尽等待所带来的。月景是如此之美,而月本身却是如此孤独。二是月之美让月之孤独具有了美感。如此孤独却能如此宁静美丽,真是难能可贵。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2
一、创作体裁与作品分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古曲,原名《夕阳箫鼓》是一首琵琶曲。随想曲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创作体裁。作者可以不受主题约束。随想曲的创作特征,与中国的“散性体”有异曲同工的功效。同时。它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采用了我国民族音乐传统的“换头和尾”的自由变奏写法。因此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的创作是中西题材的完美结合。
乐曲为有引子的ABA'典型再现三部曲式。
引子:首先在钢琴小字组e上凑出几个相同的带倚音的反复音,人声以“呜”母音进入,仿佛讲我们带入春江的意境。
A段:主要有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题词呈现,歌词唱到:江上升明月,江花点美景,春潮随波千万里,夜色沁人心。主题歌部分是歌曲抒发感情的核心部分,旋律跌宕起伏,流畅委婉,古朴典雅。第二部分用“啊”字唱出旋律,钢琴八度填充将乐曲推向一个新高点,人声与钢琴旋律交替轮唱,形象地描绘出明月升空,碧波万里的意境。
B段:规模较为庞大,由“啊”唱出旋律。可在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间奏引入非常平静,声乐以高音的“啊”打破平静,仿佛江上有飞鸟突然掠过打破平静,紧接着人声唱出四个向下移位模进的四个花腔乐句,长音与跳音相连,充满动感,生机盎然。第二部分为快板,间奏后由“啊”较快的唱出旋律,有华彩性的特点。第三部分完全由钢琴独立完成。整个段落层层递进,一气合成,将江水的波涛汹涌,惊涛拍岸的气势表现出来。
A'段:是全曲的部分。激情的慢板。主题变调再现。主题歌与压缩发展部分合为一体。此段情绪饱满热情,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之情。然后音乐慢慢趋于平静,进入尾声。尾声用“呜”母音唱出缥缈,静谧的感觉,与开篇的引子相呼应。歌曲在长音中结束,仿佛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这最后一段的音乐使人感觉仿佛所有的景物都被涂上迷人的色彩,这里面有前面熟悉的美丽,却又不尽相同。
二、人声的器乐化运用
(一)人声器乐化运用的由来
人声器乐化通常是指具备唱歌自然条件的嗓音,经过专业训练后有与器乐相似的宽广音域,精巧清晰的音节,半音节和琶音走势,连,跳自如的转换和持久耐唱的能力等多方面演唱技术总和。人声器乐化是欧洲美声唱法审美取向之一,在这种审美取向的驱使下,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得到了高度的发展与完善。例如:罗西尼的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中,罗西娜的谣唱曲“美妙歌声随风荡漾”中许多快速音阶跑动接连花腔的唱段等等,都是人声器乐化在欧洲声乐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二)声乐随想曲《春江花月夜》中人声器乐化的运用
人声的器乐化运用是《春江花月夜》艺术特色的一个显著特征。作品在人声器乐化运用的同时,注入的我过名族器乐箫和琵琶的音响。箫是中国传统器乐之一,音色柔和,用来表现安静平缓的情绪。作者根据人声演唱的特点把箫主奏的旋律音和装饰音移植到人声“呜”母音的演唱中,“呜”母音的发声腔体较为打开,音色柔和,与箫的音色最为接近,作为“引子”和“尾声”,贴切的表现了乐曲空灵幽静的意境。
花腔演唱技巧是美声唱法人声器乐化的特征之一。声乐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在民族器乐琵琶音响韵味的引领下,作者创新采用美声唱法华丽跳跃的花腔唱段。人声顿挫跳跃的花腔技法与弹拨乐琵琶的颗粒弹奏性一脉相承,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风貌,又彰显的人声花腔演唱的高超技巧。琵琶弹奏的情致与韵味在花腔演唱中得以升华,形成中国音调别具特色的花腔演绎。
“啊”母音是人声抒感最便利,最通透,最优美和最富有表现力的歌声。“啊”母音随着主题音乐的发展,张弛,起伏,构建出梦幻般得想象空间,歌者乘着歌声的翅膀,畅游在诗意的画面中,抒发心中的赞美之情和感悟之意,让声与情相融合。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选修 意象教学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选修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我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三、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四、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1.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2.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4
关键词:中学音乐 情感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80-01
一、兴趣激发
音乐教学,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通过视唱、舞蹈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情感体验。音乐是艺术,是创造、情感的有机结合,通过音乐感知其中的情感,是一个愉悦的享受过程。初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较少,对于音乐作品中的热情所在、魅力所在不能正确予以感知,因而教师的引导格外重要。笔者认为,要成功引导学生融入课堂,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氛围营造。音乐是人文学科,课堂氛围应当充满朝气、活跃轻松。事实上,活跃的教学氛围,能极大的放松学生内心,让学生将平时隐藏的情感释放出来,与同伴、教师互相“共鸣”。教师要掌控好课堂氛围,选择具备艺术价值且学生乐于接受的案例教学。其次,流行元素。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初中学生青春洋溢,情感丰富,喜欢新鲜事物。因此,教师需要因势利导,教学过程中融入现行社会流行的元素,进一步弥补教材文本,丰富课堂内容。例如,鉴赏《泰坦尼克号》。聆听的过程中播放电影画面,让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调动起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以此思考并感悟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教材文本
中学音乐教材文本,收录的都是经过教育专家仔细甄别、层层筛选的优质作品。文本教材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形式多印⒗嘈头岣弧@如,《春江花月夜》,以优美徜徉的旋律,让人穿越千年时空,领略到春江旖旎的风光,从而激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如,《保卫黄河》中,斗志昂扬、宏博多彩的旋律,不由自主让人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其中浓烈的爱国情怀。《乐记・乐本篇》有云:“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充分说明了不同的作品,蕴含着作者不同的思想情感。因此,对学生音乐情感的渗透,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文本,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创作情感。具体教学活动中,要结合“词曲”教学。词是音乐作品的反映,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具有浓厚的个人色彩;曲是情感载体,是整个作品的灵魂所在。结合词曲,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情感经历,才能全面把握作品。在教学《命运交响曲》时,笔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诉说作者贝多芬在创作时,正处于疾病、失意之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即是最好的证明。然后再通过记录短片,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
三、创设情境
想象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想象的升华。音乐是一门艺术性课程,丰富多奇的想象力是加深学生对音乐情感感受,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有限,致使学生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但却缺乏规律性、切实性。因而,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工具,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标,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想象条件和空间,强化音乐情感的渗透。如何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提升学生的情感感知?首先,联想法。顾名思义即是通过对已知或者熟悉的类型歌曲,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绿色的祖国》时,笔者就利用多媒体,事先为学生播放歌曲《天与地》。其次,“辅助法”。对音乐情感的感知,并不是一定就需要音乐“触动”。某些时候,利用舞蹈、朗诵、图片、视频等形式,同样能触发学生的感应,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教学《春江花月夜》时,笔者首先以诗词朗诵的形式,让学生了解江南春夜的美景;继而以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情感因素”之后,再聆听音乐,就能达到“以因带情、以情带因”的良好效果。
情感因素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渗透,要重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情感培养作为首要目标。情感是人的一种心理反应,是人在接收外在客观事物时表现出的态度、意念。音乐教学应以健康、真实、和谐的情感主题为主。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情感因素的渗透,应当以爱国、爱民为主旋律及输出重点对象。此外,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始终是高效教学模式的重要原则。学生喜欢音乐课,乐于融入音乐教学,才能从内心深处真切的接受、把握、感知音乐中的情感,才能通过音乐而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张利平.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导学,2016(30).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5
授课地点:广西贺州高级中学高二(3)班
授课人:李仁甫(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自觉齐读《春江花月夜》。
师:好。贺州高中的同学们,首先,我向你们鞠个躬致敬(师鞠躬,众鼓掌)!开始,你们就给我一个惊喜和意外,很整齐地、很自觉地朗读全诗。这证明,贺高的同学学习热情是很高的,素质是很强的!谢谢你们!今天,来到贵校,有做两件事,一个是现在的讲课,还有接下来的讲座。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更喜欢讲课还是讲座?
众:讲课。
师:这是标准答案。(众轻声笑)为什么更喜欢讲课?因为讲座往往是老师一讲到底,口干舌燥,没人帮我;而讲课,我不必一讲到底,有人帮我。待会儿,同学们愿意帮我吗?
众(小声):愿意。
师:声音不够大,愿意吗?
众(大声响亮):愿意。
师:好,谢谢!
师:怎么帮我?
生1:举手。(众笑)
师:对了。我在外讲课,问同学们“怎么帮我”,他们说“回答问题”,而今天你们说“举手”。我觉得,“举手”要比“回答问题”来得好,因为举手就意味着回答问题,而回答问题是不是一定得举手?
众:不一定。
师:是的,也可能是老师强迫你站起来的,而举手代表着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好,刚才,同学们有两个行动很自觉,一是朗读,一是举手。在大家自觉举手之前,我的要求先降低一点,请你们回答问题。下面老师直接下达指令,检查预习,看看大家的学习情况。请大家看课件。(指向PPT)结合全诗,了解题目中的5种事物所涉及的基本信息。题目《春江花月夜》(学生跟着齐读),第一个题目,根据“春”,我提问是:大致是春天的什么时候?我请一位同学来回答,7号,7号是哪位同学?
生2:大概是晚春。
师:是晚春。你的证据是?
生2:可怜春半不还家。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的?她说是暮春,有没有同学补充,有的话可以举手。现在可以举手了。(一女生举手站起)好,第一个举手的,勇气可嘉,我们点赞给她好不好?(生齐鼓掌)
生3:我也认为是暮春。
师:你也认为是暮春,原因呢?
生3:“江水流春去欲尽”。
师:“江水流春去欲尽”,嗯,有没有不同看法?有,可以举手。(一男生举手)
生4:我觉得是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师:初春之后,还没有到晚春?
生4:因为有一句是“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芳甸”的意思是“开满花草的郊外”,开满花草,就意味着是在初春之后。我个人认为还没有到晚春。
师:这个注释里面有没有?
众:(齐声)有。
师:他依据注释说还没有到晚春。好,现在我们有两种观点了,一种说法是晚春、暮春,还有一种说法是早春往后,那大概是什么时候?诗里面有没有明确讲是春天的什么时候?
众:(小声说)没有。
师:没有吗?第一个同学用一个句子来证明观点,这个证据是真实的,证据是“可怜春半不还家”,什么时候?春天有三个月,“春半”,二分之一,那就是这个同学讲的早春往后,有没有到暮春啊?
众:没有。
师:当然,主人公担心,担心春欲尽,但是有没有尽啊?
众:还没有。
师:好,请坐(示意该生坐下)。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了。(指向PPT)第二个问题,题目“江”,大致是长江的哪一段?18号同学。
生5:应该是中间那一段吧。
师:中段,中游,你的证据是什么呢?(生5沉默)好的,你请坐。
师:她是说中游,凭感觉。谁来补充?(两生举手)好,这位同学,(示意另一举手同学)你稍等。
生6:我觉得应该是下游。
师:下游。为什么?
生6:因为诗中有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师:那就是大江连着什么?
生6:海。
师:大海。“春江潮水连海平”,跟海洋相连的,太有才了!这是根据原文来判断的,这就是我们说的“读书有智慧”。能够从原文中看出这个信息,很好。请坐!嗯,那位同学,认同她的看法吗?
生7:认同。
师:那就不给你机会了,你马上还有机会的。(指向PPT)第三个问题,题目中“花”,花期大概如何?21号同学。
众:没有21号。
师:好,那就请25号。
生8:花期应该是晚一点,晚期。“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照到鲜花上就像开放了。
师:她说应该开放了,开满了,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看法?(示意该生坐下)好的,你先请坐。(一生举手)
生9:我认为是快要落花的时候。
师:快要落了,为什么?
生9:因为有一句“昨夜闲潭梦落花”。
师:“昨夜闲潭梦落花”,花已经快要凋谢了,其他同学认同吗?(旁边一生小声说不认同)你能反驳她吗?谁能反驳她?因为总有一个是真理,对不对?不能两个都对。有没有谁来裁判一下?(示意该生坐下)谁来裁判一下?(停顿一下)那老师来当裁判员好不好,“昨夜闲潭梦落花”(“梦”重读),有没有落啊?
众:(齐)没有。
师:是梦中。主人公内心焦虑,于是“梦落花”,有没有落啊?
众:没有。
师:嗯,没有。我们读书要仔细地抓住一些字眼。是吧。它是花期正盛,鲜花盛开,春光美好。(指向PPT)第四个问题,题目中“月”,大致何时之月?我的意思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请20号同学。
生10:我觉得应该是晚春时候的月。
师:我问的是一个月中的何时之月?
生10:哦,中旬。
师:一个月分上旬、中旬、下旬,你说是中旬之月,证据是什么?(生10沉默)好的,那有谁来发表自己看法?
师:她说是中旬的,你们认不认同?如果是中旬的,月亮应该是怎样,诗中有什么地方写到?
生11:“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哪一个可以体现?“孤月轮”,是怎么样的?月如轮,车轮,对不对?是月轮,一轮明月,所以它是满月吧?(生齐点头)其实诗里还有一个重要地方能够判定,哪里可以看出来?(一生小声说话,师走至其前)好,你说。
生12:“海上明月共潮生”,一满月就来潮了。
师:哦,潮水上涨了,什么时候,月满之时。在江海相连的地方,有大潮,潮汐出现是吧,你解释得很好。好,请坐。(拍其肩膀,示意其坐下)再看最后一个问题,题目中“夜”,大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夜晚?经历了多长时间,长不长?请40号同学。
生13:挺长的。
师:挺长的,怎么看出来?
生13:因为作者写“江水流春春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然后月亮已经从月梢到月落。
师:哦,从月梢到月亮了,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夜晚。今夜有人难眠,今夜无眠,是不是?(该生点头,师示意其坐下)
师:(指向PPT)这5个事物,春、江、花、月、夜,哪个作者着力写的?
众:(齐)月。
师:月,好的。(板书:月)其实,在这春江花月之夜,除了“月”,还有个更重要的对象,是谁?
众:(小声)人。
师:哦,人(板书:人)。几个人?
众:两个。
师:两个。哪两个?
众:游子、思妇。
师:对了,男的称游子,女的称思妇,注释里面讲得很清楚。刚才检查了预习情况,我们贺高的同学经受住了考验。你们预习得很充分,当然也有一些盲区。有盲区,不代表没有预习,再预习也可能仍然有盲区,有误解。我们对全诗有了整体把握,概括起来,写的是在春江花月之夜,一位多愁善感的游子和思妇的情感故事。对不对?(生点头)下面,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读一下,体味这一段情感。(生齐读)为大家点赞,因为你们朗读得太整齐了,而且音很准,特别是xié、xiá,“斜”放在最后读xiá,为什么呢?因为要押韵。你们读得很对,这就进一步证明你们预习得非常充分。这首诗,老师是非常喜欢的;前人呢,也表示了他们的欣赏之情,比如有人说张若虚“孤篇横绝,竟成大家”。他一生就留下两首诗,这一首最长、最好。现代诗人闻一多也作了高度评价,这个大家手中材料有,我们一起念出来。
众:“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师:“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诗,确实写得很好,但美中还有更美的,好中还有更好的,不妨借用闻一多的表述方式,“好句中的好句,顶峰中的顶峰”。下面,我让大家现场寻找“顶峰级”的句子。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并且说明理由。记得一开始,我问怎么帮我的时候,这个同学说“举手”。刚才,是老师指定同学来回答问题;接着呢,同学们应该主动地举手了。好不好?减轻老师负担嘛。给大家一分钟时间。看看同学们,谁先举手。(大约一分钟)好,时间到。你认为“好句中的好句”是什么?来,我们交流一下。(一生举手)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
生14:我划出的句子是“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它写出月光的清澈,写出鸿雁不能为思妇传递信息。这里用了侧面描写。
师:用了一个词语,很专业的,“侧面描写”。这里有没有直接写思妇的情感啊?
生14:没有。
师:没有直接写,但这位同学能够感受到背后有情的存在。什么情呢?(师生共答)思妇思念游子的情感。这种情感通过侧面描写显得非常真切。好,请坐。我们继续交流。我希望大家找到这样的句子,能够很自信地举起自己的手,高高地举起,希望更多的手能举起来。有没有其他同学愿意交流呢?(两位同学举手)这样吧,给坐在后面的同学先说。
生15:我觉得“海上明月共潮生”是顶峰级的句子。春江的潮水像海一样辽阔,水面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这里交代了诗歌的意象,显得非常壮阔。
师:他用了“意象”一词,还用了一个词“壮阔”。有没有“壮阔”的感觉?你来念一下,是不是壮阔的感觉。(生15有感情地朗读)除了壮阔,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15:大气磅礴。
师:大气磅礴,这个跟壮阔还是相关的。还有什么感觉?能不能再挖掘挖掘?(生15沉默)其他同学能不能补充一下?(一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
生16:我觉得这一句写出了明月与潮水的活泼的生命。
师:明月和潮水活泼的生命,这个活泼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16:一个“生”字,体现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师:假如没用这个字而用其他的字,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从低处升到高处,太阳升起来,通常用升起来的“升”字。张若虚有没有用这个“升”字?
众:(齐)没有。
师:这个“生”,什么写法?
众:拟人。
师:用了拟人手法,写出潮水的活泼。除了潮水的活泼,还有什么活泼啊?
众:月亮。
师:潮水和月亮共生,共同嬉戏,显现出活泼的生命力。这个“生”字用得好。嗯,我们读书还要善于联想,在其他的文本里面,有没有也出现过“生”字来表现这种活泼的生命力?(一生举手)。
生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师:学过吗?(生齐说:学过)学过的,用的也是这个“生”,这个诗是哪个朝代的?
生17:唐代。
师: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写日写月,也用了“生”。什么句子?我知道,大家都知道的,大家一起说出来。
众:日照香炉生紫烟。
师:对。还有写月亮的,张九龄的句子。
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诗人写诗,经常把上升的“升”改成生命的“生”,写出了事物蓬勃的生机。好的,我们继续交流。(生16重复举手)好的,还是你,你掌握主动权。
生16:我觉得“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一句也很美。“徘徊”两字,一是写出了浮云的游动,二是借着月光,表现出了对思妇的那种怜悯之情。
师:“徘徊”用了什么修辞?
生16:拟人。
师:拟人的手法。“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嗯,月亮为什么徘徊?从思妇的角度,月亮徘徊来啊徘徊去,你感觉月亮为什么不停地徘徊来徘徊去?
生16:思妇也在楼上徘徊。
师:哦,思妇也在楼上徘徊,今夜无眠吧,可以感觉到一个人内心的寂静。月光徘徊,然后对这个月光是什么态度啊,下一句怎么写的?(师生齐读)“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她对月光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众(小声)卷,拂。
师:嗯,要把月光卷走,要把月光拂去。为什么要把月光卷走,把月亮拂走?
生16:因为有月光的话,思妇会更加思念游子。她觉得如果月光不在的话,可能游子就会回来了。
师:她迁怒于月光――哼,都怪你,惹我生气,惹我思念,我要把你消灭,把你赶走!她生气、怨恨,其实怪不怪月光?
生16:不怪。
师:嗯,其实怪游子,也怪她自己吧。明明是自己本身就忧伤,而怪罪月光,这是一种反常心理吧?古人把这种现象叫做“无理而妙”。就像我们头发白了,到头来不怪自己的基因不好,不怪自己劳累过度,而怪镜子,把镜子砸碎,对不对?明明是自己心情不好,看到地上的落叶,就说:就是你,惹我生气。好了,这位同学解读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交流。(三位同学举手)
师:好的,那位男同学。他比较近,近水楼台先得月。
生18:我觉得“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句话也写得很好。因为在这句话之前,所有的句子都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景,用了优美的词语把这个美景描绘得很美好。这里后面那句话“皎皎空中孤月轮”,“皎皎”就是形容那个月亮的月光带给人一种很温暖的感觉。我们看到满月,看到皎皎的月光,会觉得一种淡淡的温暖,但是他后面用了“孤月轮”,哪怕是那么明亮的月光,那么美丽的月亮,他都会感到孤独,所以说这句话就是整个诗连接上半部分与下半部分的一个转折。
师:好,他用了一个很专业的词“转折”,跟上面有联系,跟下面还有联系。我们一起把上面的句子找出来――上面八句吧,就你一个人读吧,一个人读往往最能体会情感。
生18:“春江潮水连海平……汀上白沙看不见。”(众齐鼓掌)
师:你能不能帮帮老师多讲一点?开始的时候,你们说要帮帮老师,老师不想讲得口干舌燥,对不对?你既然说前面的句子都是写了月光,是集中写景的吧,就如第一个同学讲的,意象。写意象也好,写景也好,集中在一个地方吧。我们列举一下,写了那些事物?(师生齐)写了春江,写了潮水,写了明月,还写了花,还有林、芳甸,还写了流霜、白沙。写了这么多景物,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画面。你能不能概括一下,这个画面有什么特点或者创设了什么氛围?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来概括它的特点是什么,有几个特点。前面有同学已经触碰到了,比如壮阔、大气,记得吧,还有充满深情。还有,你自己也说了,“皎皎”,这个月光,明亮、明媚,对不对?除了这几个词,你能不能再用一两个词来概括这个景象特点呢?就类似刚我说的这些词。
生18:清明。
师:那就是眼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那么的明,明就是明亮,这个明亮又不是像大城市的霓虹灯的明亮,它是一种很清的,清水的清。往下,很幽寂的,清明的一种景象,这个词用的很有创造性,此处应该有掌声(众鼓掌)。还有吗?
生18:暂时没有。
师:好,你请坐。哪些景物,我们概括出来了;什么特点也概括出来了。那么这里写景用了什么手法?我记得前面有同学讲了拟人手法,除了拟人的手法,还有什么手法?
众:比喻。
师:哦,比喻。那比喻在哪里?
众:“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似霰”,用了比喻。那么这两句,我来告诉大家,“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尤其是下一句“汀上白沙看不见”,这里怎么写景物的,写月光怎么样?“看不见”,他没有写月亮吧,可是月亮的特点呈现出来了。
众:侧面描写。
师:侧面描写,间接地写月光。好,前面八句呢,我们回答出了有拟人、比喻,还有侧面描写。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一开始写了这样的八句,有什么作用?
生19(一生小声):借景抒情。
师:哦,有同学说“借景抒情”,训练有素,平时老师肯定经常讲“借景抒情”。不过“借景抒情”这个词,用的太空泛了,还可以再具体说一点。(一生欲发言)
师(走至其跟前):好的,你说。
生20:表现了游子和思妇的――(该生停住)。
师:游子和思妇相思的一种离情,一种悲伤,忧伤。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的?刚刚这个景已经概括了,那么这个景跟情是怎么对应?前面的这些景跟后面的情,是怎么衬托的?正面还是反面?
生20:反面。
师:写什么景衬什么情?
生20:写景衬哀情。
师:好像这个回答不太符合规范的要求。
众:乐景衬哀情。
师:嗯,前面的景是不是乐啊?(生20点点头)好的,请坐。这样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我们在座的同学一起就把困难克服了。鉴赏诗歌往往要回答,写了哪些景,用了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对情感的表达是什么作用。好的,我们继续交流。有没有其他同学发现了其他顶峰级的句子了?(一生举手)
生21:我觉得“青枫浦上不胜愁,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写得比较好。“青枫浦上”暗用了楚辞《招魂》里的诗句,“明月楼”暗用了曹植《七哀诗》。
师:暗用,就是“引用”吧。讲得很好!嗯,这边还有同学举手。你觉得顶峰级的句子还有哪些?
生22:我觉得是这两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同学们,他说这两句,我们来纠正一下,几句啊?
众:四句。
师:诗歌鉴赏跟白话文不一样,诗歌鉴赏不认字数多少,停顿一次就是一句,哪怕是逗号、顿号,记住这一点。这里有四句。
生22:这四句运用了对偶,蕴含了人类循坏、事物不变的哲理。
师:能不能具体地跟大家分析一下。
生22:“人生代代无穷已”,虽然一个人的时光很短暂,但是世世代代都在循环。
师:好,大家注意啊,他提到了两个概念,个体还有代代,这个“代代”我们用更合适的词对应一下,个体相对的是什么体啊?
众:整体。
师:“个体”、“整体”,这样对应比较好吧,我们学语文就要咬文嚼字才出韵味。就人的个体来讲,人生是有限的,是短暂的;而就人类的整体来看,是无限循环的,也是永恒的。这样一种表述,这种对人生短暂和永恒关系的表达,其他作者、作家好像也涉及过的。就看我们课本吧,《赤壁赋》有没有学过?
众:有。
师:那《赤壁赋》里是怎么写人生的短暂和永恒的?谁能背下来?(一生举手)
生23(流利地背诵):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齐鼓掌)
师:背得很好。我在网上查了一下你们的校徽,校徽上有棵榕树,榕树上面还有一个白色的鸽子,旁边解说这象征着自由飞翔的生命。今天,你们穿的校服,也是白色的,我想起了白色的鸽子,你们在这课堂上飞翔,自由地飞翔,我今天看到了这种精神。好的,还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众跟随老师一起朗读这两句)。苏轼是这么看待“短暂”和“无穷”。张若虚在这里,一方面写了人生短暂、宇宙的无穷,使人生感到非常的渺小,感到忧伤,但是他说“人生代代无穷已”,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又充满了一种什么精神?
众:乐观。
师:对,乐观、欣慰。用一个成语说,叫“哀而不伤”。这是张若虚对其他作家人生看法的一种超越。这是诗中的一个亮点,这里的句子确实是“顶峰中的顶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里。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堂课。我们先概括了跟月亮有关的写景的诗句(板书:景);中间呢,我们重点欣赏了哲理性的句子(板书:理);下面写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有直接描写,有间接描写,“捣衣砧上拂还来”,“可怜楼上月徘徊”,写了思妇的情(板书:情)。就这样,本诗由景写到理,写到情。通过同学的分享、交流、讨论,我们达成一个共识:这个景是很漂亮的,这个理也是很独特的,这个情是很真实、自然的。最后,老师想现场了解一下同学们这堂课的收获。同学们,文章的后面有这样的说法:“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然后括号里写的《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宫体诗”,乍一看,同学们可能不了解,这首诗怎么会是宫体诗呢?再看前面的注释1,这首诗选自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旧题,说明这个题是不是他创作的?
众:不是。
师:不是的。我补充一下,宋齐梁陈,陈朝是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的国君创作的《春江花月夜》是宫体诗。宫体诗,往往写得比较奢靡,赏花弄月,显得非常俗气;主人公呢,往往是小宝贝、小女人,显得很矫情。现在到了张若虚的笔下,同样写“春江花月夜”,他赎清了宫体诗的罪过。可是,它的罪过是怎么赎清的?谁来总结一下?谁来结合前面大家一起探讨的内容来回答这样问题?宫体诗,只要我们像张若虚这样写,就能够突破宫体诗的框架而达到新的境界,谁来探究一下?
生24:我从这里看到,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江月夜的美丽画图,总结了一个更深沉更辽阔更宁静的境界。跟以往的宫体诗有一个差别,摆脱了那种世俗和俗气。
师:很好。有没有其他同学补充?谁能够最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贺高的同学们,今天都穿上了校服,棒棒的,给老师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一生举手)
生25:宫体诗是指那些奢靡、俗气的诗,而张若虚换了一个角度来写,他把它转换成了对景的描写和对情的表现以及手法的丰富多样。
师:嗯,景、情、手法。是的,景、情都超越了宫体诗通常的写法。比如说“景”,他的景写得壮阔、大气、充满生机,对不对?比如说“理”,不仅仅是为人生短暂而悲哀,他把通常的悲哀超越到一种欣慰、欢乐的境界。“人生代代――”,我们一起读一下。
众: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师:再从“情”来看,比较真实,比较自然,矫不矫情啊?
众:不。
春江花月夜的作者范文6
关键词:意境 内涵 艺术个性
“每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都有一颗很重要的火花,它好像把每个处理的杰作都变成了活生生的艺术作品。”比如说:两个技术条件相符的钢琴家演奏同一个作品。其中一人演奏枯燥无味,死气沉沉是死记硬背出来的,而另一人的演奏则拥有无法形容的美妙。这种把生命注入音符的重要火花到底是什么呢?显然是一种很好地把握住了音乐风格得能力,了解了乐曲的内涵并具有自己的艺术个性,从而为乐曲注入了生命力。
我国的古诗最讲求的是“意境”,正如我国的音乐。孤篇盖全唐的《春江花月夜》把整支曲子的意境跃然纸上。夕阳沉沉藏江雾,遥闻何处奏萧鼓。声声吹拂风绕柳,余辉摇情满江树。
要在演奏中国作品中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前提条件当然是必须掌握娴熟的技巧。而演奏者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状况,决定了演奏者能不能够应用这些技巧手段来服务于自己的艺术个性。
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去理解作曲家的意图,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你的想象力升华和飞跃。演奏者对作品的诠释,艺术个性是演奏的生机与活力所在,是钢琴演奏趋于成熟的标志和达到较高层次的追求。钢琴演奏的艺术个性赋予钢琴演奏独有的灵魂。
对于我国的演奏者来说,怎样在钢琴这个来自于西洋的乐器上面表现出中国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风格,是一个一直需要我们花时间来解决的问题。在掌握弹奏技巧的基础上,首要的必须是理解和掌握中国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体会作品所表现的内在意境非常重要。正如我们花大量精力时间去研究西方音乐史一样。演奏好中国作品,也必须要花时间了解我们自己的历史发展背景。对于演奏者来讲,掌握了演奏技巧后,至关重要的就是正确掌握音乐的风格,而正确掌握作品风格,就必须研究作品以及作者所处的年代历史社会背景。
作曲家所要表达的乐曲风格总是通过演奏来得以表现的。中国历史发展几千年来,儒家淡泊悠远,尽善尽美,礼乐中和的音乐理念和思想,对中国音乐一直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弹奏中国作品,就一定要中国历史传统和背景结合起来,不能做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淡泊悠远,淡雅端庄及意境的脱俗深远。《夕阳萧鼓》中古筝的清亮高远、萧的暗淡呜咽,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演奏这支曲子中间模仿的段落时,一定要多多体会几种乐器感觉,做到每一个音下键之前,心中都已酝酿好会得到一种什么样的音色,也就是说,还没有弹出来,已经预知弹出来的音色效果。当然,这需要长期的磨砺和练习。一招一式,尽在掌握。
中国音乐最讲究的“气”、“韵”。“韵”是音乐风格的外在,可观可听。“气”是音乐风格的内在线条,只可意会。“韵”通过音的长短与音高间互相的修饰,使之品高味永,余韵无穷。“气”则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它实际存在着,而且是决定音乐风格特征的决定因素。尤其在演奏《夕阳萧鼓》这种古曲改编并且韵味深长的乐曲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把握好风格并把之与演奏技巧结合起来,才能做倒气息与韵味的表里相应合而一体。
《夕阳萧鼓》原为琵琶独奏曲,相传是唐代虞世南所作。又名《浔阳夜月》(汪昱庭)传谱等。1925年大同乐会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十分成功。解放后又经多次整理改编,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完善。音乐质朴柔美,细腻流利,形象真切生动,表现了江南水乡月夜的迷人景色和泛舟人怡然自得,恬静闲适的心情。郑觐文定标题《春江花月夜》及十段小标题。
由于段落较多,如不注意了解乐曲意境把握乐曲风格的话,可能用不了一分钟,听者就已经失去兴趣。弹来也会觉的索然无味。所以,演奏时,要多注意其段落的统一完整。要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这就是前面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气”。
演奏《夕阳萧鼓》时最重要做倒“胸中有情,情中有景”,从而在钢琴上把他刻画出来。关键和难点又在力度的控制与音色的表现上。这支曲子的力度变化非常丰富:有PPP、PP、P、MP、MF、F、FF、七个层次。力度上对每一个小段所刻画的景色、表达的感情作出了非常细致的要求,当然,力度是相对而言,弱要弱而不虚。这对演奏者的控制力、表现力提出较高的要求。
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顾名思义,在该段中要奏出钟鼓交响齐鸣的声音。第一段是散起的,给出的速度标记Tempo a piacere(任意的)。第一个和弦出来是mp的力度标记不应太弱。这个和弦的弱应相对于后面的和弦来讲。紧接着就是鼓点声的由远及近,由近而远带出后面的旋律而拉开春江花月夜的序幕。这一段是全曲的开端,节拍是散板,这个散只是形散。在演奏时应作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鼓点出来的时候要给人一种上板的感觉。而后的琵琶音也应演奏出行云流水般的意境。
第一段结尾处的速度标记rit(渐慢),显然为第二段全曲主题出现作下铺垫,演奏第二段的时候应像呤诗般的抑扬顿挫,应在心中联想到薄雾弥漫江上,夕阳渐渐西坠的秀丽画面。第三段,风回曲水,这一段的主题画面应是微风吹拂,水流回旋的情景,所以我们在弹奏时应保持透明的音色。第四段,花影层叠中,左手连续的三十二分音符下行跑动模仿古筝的声音,难度较大,手指要有弹性的,保持颗粒性较强的奏出下行旋律,在注意音质和音色的情况下,要强调古筝的感觉。右手是模仿琵琶,演奏时注意要保持下键不能太死,保持弹性。左右手演奏出多层“花影纷飞”。
第五段,水云深际,右手模仿琵琶轮指,左手模仿琵琶点出冷音,描绘出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水中,碧天如水的如诗画面。
第六段,渔歌唱晚,要踩一下柔音踏板,以便于更好的刻画出渔翁驾舟在归途中,悠然自得歌唱,演奏应非常柔和的。这一段也是全曲唯一的对比性段落,在中音区奏出的新旋律平稳而流畅,左手奏出的空五度和音犹如夜空中飘荡的钟声,这段的踏板要踩得满一些。
第七――九段在三次变奏中,主题性格发生变化,特别是第八段洄澜拍岸,用一种柔中有刚的力度处理,并在该体上模仿琵琶扫弦的那一种波浪击岸,亦进亦退的景色可说是非常形象。
第九段采用琵音、颤音,模仿手法,使音色形象更加丰富,也使音型不着痕迹地过渡到第十段,也是全曲的最。唉乃归舟,在该段中旋律由一个简单的乐汇作了三次递升降的模进。用模仿琵琶的声音去刻画出江上浪花的摇橹声,逐步推向最。通过一段经过性的段落引出尾声,尾声中有一段颤音萧的低沉呜咽的感觉,颤动频率不要太快,下指要虚一点,奏出呜咽、飘渺的感觉。
在对《夕阳萧鼓》作出了音乐风格和技巧上的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观点:演奏中国钢琴作品,不能照搬西洋乐曲的演奏方法,那样会有一种穿着西装带瓜皮帽的古怪感觉。更不能拘泥于乐谱的再现,因为当中包含太多文化的沉淀需要我们用“气”、“韵”去表达和传递。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意境并把他传递出来才是关键,在演奏过程中,要做到胸中有“物”。
当然,由于每个演奏者自己艺术造诣和文化修养不同。思想素质、美学追求、性格特征等情况又各有差异,不同演奏者诠释同一钢琴作品当然就不尽相同。
当然乐谱只是记录音符的符号或手段。通常都不能真正的再现音乐家全部的思想和审美。即使世界上最完美的记谱方式,也不可能把作曲家的所有意图毫无遗漏地记载下来。正如所讲:“音乐不等于音符。”我认为,演奏者对于作品内涵,风格情绪意境的理解把握,不完全取决于乐谱,但应忠于乐谱为前提。也就是说,要有艺术个性但必须以尊重原则,忠实原作为前提。
而艺术个性势必不能颠覆原作的风格和美学追求,作曲家个体是一定历史时代、一定社会背景的成员。音乐作品是特定社会生活背景与时代精神的产物。而音乐作品也是作曲家呕心沥血的智慧结晶,是在长期音乐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凝聚了作曲家的心血和智慧。所以我们在弹奏作品之前,要细心的分析不断的学习。艺术个性也是在不断学习、反复实践中形成的。
从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夕阳萧鼓》中获得的一种启示就是,要演奏好中国钢琴作品,必须学习中国的历史,学习美学,有自己的文化沉淀。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氛围、美流、的产生同一定的文学美术作品及审美观念联系起来考虑。
作品的内蕴、作曲家的意图才是音乐的根本所在。如若不去揭示音乐内涵、表现音乐根本那根本就不用人来演奏,现在到处都有电脑自动钢琴,我们需要作的仅仅是在其中插入一块芯片,于是,无论什么曲子都可以预置演奏并且声音完美绝对不会错音。而人不是演奏机器,人和机器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思想,有灵性,人的演奏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个性,这也正是赋予钢琴演奏生命的重要火花。
分析中国钢琴作品《夕阳萧鼓》,不仅是通过分析某一作品来实现演奏上的成功。更在于通过分析获得一种启示、作为一名钢琴学习者,不仅仅为了弹琴而弹琴每天就去解决技术上的难题。我们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文化素质。努力探索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我们还需要注重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文学知识的学习,从中汲取营养,为不断提高钢琴音乐民族化程度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吴国翥,高晓光,吴琼.钢琴艺术博览[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7.
[2]江明淳.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