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1
一、“三课活动”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同课异构是指针对同一教学课题,根据不同教学设计对不同学生实施教学的一种教研模式。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可以促进教师分享经验、学思统一和学以致用。但传统意义上的同课异构存在备课不重视集体智慧、听课缺失问题导向、评课受经验驱动等局限。我们在研修过程中发现,基于“三课(磨课、问课、品课)活动”开展同课异构,可以突破传统同课异构的局限,使同课异构更加有效,让参与研修的教师获得更多收益。
“三课活动”是指磨课、问课和品课。磨课是指通过同伴互助、合作交流,精心打磨课的教学设计;问课是指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去追问自己的课或观摩别人的课;品课是指带着赏识去品味课,提出建议去改善课。磨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合作研讨,精细打磨;问课的基本特征在于自我追问,深度反思;品课的基本特征在于分享建议,积淀智慧。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磨课是基础,问课是核心,品课是追求。
二、磨课:合作研讨,精细打磨
备课是同课异构活动的首要环节。在传统同课异构活动中,备课往往出现主讲主备,其他教师少备甚至不备的现象,这种只是主讲教师自主预设而缺失集体智慧的备课,很难深入、细致地完成课的设计。合作研讨、精细打磨教学设计是有效开展同课异构的基础。“磨课”活动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和集体研讨的积极性,达到精细打磨教学设计的目的。
1.独立备课是基础
独立备课是同课异构的基础环节。同课异构的备课主体不仅局限于参训教师,还包括研究生小组、研修基地教师小组、教科所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等,参与主体呈现多元性(下称成员)。主体多元性,特别有教研员和学科专家的参与,有力促进了每个小组成员态度和观念的转变,备课行为从平时简单备课走向精细打磨课的教学设计。
2.组内交流拓视角
独立备课后需要小组合作备课,小组成员交流互动、协作互助是合作备课最基本的活动。组内成员围绕主讲者的教学设计,展开交流互动,例如,导入还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表现,可以从哪些方面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等。组内的交流互动,拓宽了教学设计的视角,分享了有价值的设计理念和策略,实现了组内的“磨课”。
3.组间研讨提精髓
组间研讨是围绕主讲的教学设计,小组代表汇报组内想法与建议,再一次对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讨,精细打磨。组内交流拓宽了个体成员的视角,而组间研讨进一步驱动组内成员的头脑风暴,深入讨论和分享精髓。特别是学科专家的参与,还驱动成员理论联系实践、学思统一、学以致用。例如,为什么这样的导入更吸人眼球,为什么这样变式课本例题等,进一步促进主讲者在百家争鸣中取其精髓。
虽然一节课“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难以达到“最好”,但相比传统同课异构的备课环节,“磨课”是通向“最好”教学设计的优先途径。
三、问课:自我追问,深度反思
在传统同课异构中,听课后,一般先进入执教者介绍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想法的环节,然后进入评课环节,缺失问课环节。问课的核心在于通过问题驱动成员产生追问课的状态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改善等自我追问的心理,促进其深度反思。问课包括课前问、课中问和课后问,贯穿整个同课异构的教研过程。问课不仅促进成员理性地预设教学,有目标地捕捉课堂生成,体验成功与教训,发现教学规律,而且养成成员自我追问和深入反思的专业习惯,成为专业成长的通途。
1.观课者问,学思统一
传统的同课异构,观课者常常处于看课或听课状态,缺失目的性和指向性。而带着理论观点和实践问题进行“问课”式观摩,观课者不仅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而且体验学思统一的意义,提升听课效率。例如,同一节课的导入,为什么基地教师是采用这种情境导入,而研究生代表则采用那种创新导入?这样的导入会异曲同工吗?如果我来上,我会采用哪种?这种边思考、边自我问课式的观摩课堂,促进观课者体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思统一。
2.施教者问,反思成长
教学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不能总是“亡羊补牢”,更应该“未雨绸缪”。在磨课阶段,施教者通过课前问,可以生成充分的、有意义的和理想的教学预设。在课堂实施中,课中问可以协调预设,关注动态生成,提升教学的自我监控性。通过“察言观色”,施教者不断“扪心自问”:我好像是按照预设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了?我是否占用太多时间了?学生是否理解了,为什么课堂沉闷?通过课中自我提问或自我追问,可以促进施教者关注课堂实施的生成状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使课堂教学和谐高效行进。课后问,可以通过问学生、问同行和问自己的方式,促进自己深度反思。通过课后问学生的收获与体验,施教者可以直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课后问同行,施教者可以获得有建设性的建议;通过课后问自己的成败与得失、亮点与不足、困惑与问题,施教者可以养成自我反思的专业习惯。
教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得则行,行则成,养成“问课”习惯,把“问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利器。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2
高效课堂是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的和谐统一。教学的高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还包括能力、思维、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获得相应的发展。
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部分政治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太慢,教学方式、方法滞后
目前考试仍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依然是评价学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标准,很多政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固有的、传统的教学行为习惯依然存在,教学过程中均存在着严重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缺失。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动力不足,这是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要打造政治高效课堂,必须摒弃这些制约因素。
2. 教学设计不精心
备课注重备教材、备大纲而忽视了备学生,对学情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备教学内容而忽视了备教学方法、问题设计。教学目标上:注重知识和解题方法层面的目标而忽视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目标过于宽泛或含糊其辞而不够具体,难于达成。
3. 教学反思不足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有些教师教了几十年的书,老一套的教学方法一用就是几十年,从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不去充实自己,更新知识结构,只是一味强调教材的变化太快,这样的教师充其量是一个"低效能的知识传授器”。
4. 教育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
高效课堂要求课堂有足够大的容量,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工具已不能适应这一需要,我国的教育现代化水平可以说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有些地区教育投入不足,不少薄弱学校现代化水平很低,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不利的。
三、构建政治高效课堂的措施
1.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
关系
课堂应是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课堂,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必要的前提。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还要时刻牢记“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经常关爱学生、了解学生,宽容学生,创造一个师生平等的和谐课堂。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之下,才能够激起学生自觉学习、乐于学习的愿望,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设计要精细化
(1)抓好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设计好课堂提问 。教学设计必须研究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来思考教学方式,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特别是要考虑学生差异,有的放矢。
(2)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思想政治学科比其他学科担负更多的德育功能,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人才,要求学生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课不仅是让学生增长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3. 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贯穿新课程理念
(1)要充分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良好的预习效果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许多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淡薄,不去主动预习,其思维受到极大的压抑,从而有可能失去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要制订科学合理的预习学案并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预习学案,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自发到自觉。
(2)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增加课堂容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电教设备,再结合参观、调查、社会实践等教学手段,运用讲授、讨论、探究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环境,通过多种感官刺激,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高深的知识简单化。
(3)教学评价要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对学生的的教学评价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至关重要。教师要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对学生做出客观性、科学性、整体性、和指导性的评价。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多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学生,用委婉的语言批评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启迪学生,在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的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3
不过我认为初一新学生进入中学表现出德育差的主要原因在于小学的德育教育不到位。之前,我曾经多次去过多所小学参加班主任研讨课或德育研讨课,也与很多小学班主任或教师深入探讨过小学德育教育的问题。根据探讨所得到的结论来看,近年来出现初一新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短时间内很难把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纪律性等调教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下几个不良因素影响越来越严重:
1. 小学方面:
(1).小学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与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脱离。
(3).小学德育教育与实际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一是等实践脱离。
2.初一新生初始阶段:
(1).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不能及时跟上。
(2). 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目的、要求、方法、或者技巧等设计不恰当。
(3).班主任的引导不够到位或者方法存在不足。
(4).德育课堂教学设计不科学、主题不突出、中心不明确。
具体表现在:
1.德育教育目标不够明确,要求不切合实际,计划模糊不清,目的不明理。
2. 教书与育人脱离,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脱钩。
3.实际教学目标抽象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4.对德育教育的认识不够到位。尤其是小学班主任,由于他们认识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还比较低,不懂或不很懂什么是德育,讲得再多也没有什么作用,久而久之,到了高年级就疏忽了德育教育等。
看到这些“探讨成果”,我相信担任过初一新生班主任一定有共鸣。不过,对后来者探索和解决初一新生德育教育遇到的新问题一定也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
初一新学生班主任是小学生过渡并开始中学新生活的总设计师与引路人。
他们能否迅速适应新环境、心学习、新生活,全靠新班主任的科学引路与正确设计。要想做好,必须得有一定的科学方法与技巧。我认为,必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
把好初一新生第一节德育教育课关,就要充分设计好初中第一节德育课,只有第一节德育课成功,才能有效地给初一新生补小学德育的漏洞,从而引导他们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人生与学习。
砍柴最好先磨刀,在亡羊补牢的同时还应该备箭射狼才有希望救羊与非命或自命。因此我认为,现在对初一新生应该先补补小学德育课,如与他们谈以前小学的学习或成绩小目标、小要求、小理想、小计划等,然后再讲中学的学习与人生的科学目标、实际要求、远大理想、有效计划等等。只有让他们懂得具体的小道理,才能帮助他们去掉小毛病、改正小缺点、纠正小错误。然后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快速、有效地转变并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与学习认识,引导他们到新的境界去思考与学习。
二、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
做好初一新生初始阶段的德育教育,并培养他们形成思想行动、品德表现、行为展示、习惯养成、纪律性强等方面统一的自觉性与自主性。是使他们快、稳、正转型升级为初一新学生的关键。
1.初中第一节课补完小学德育课后,整个初一新生初始阶段德育教育一定要及时、全面、科学、灵活跟上。
2. 德育课堂教学设计既要科学性,又要灵活性;既要主题突出,又要切合生活实际;既要中心明确,又要具体化。切忌好高骛远。
3.教书与育人要一致化,教育、教学与素质教育要辩证同化,做到先育人后教书。
4. 德育教育要常规化、目标化,目的、要求与计划要规范化、明确化与科学化,德语课堂设计要严格化、灵活化、多样化、生动化。
5. 严肃、充分认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先导地位。
6.教学要严格贯彻实行四个现代化,务必避免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内容僵硬化。
三、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教书育人如同冰山雪融,非一日之寒。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接班人才辈出等,都决定着学生必须先天具备德才兼备的综合素质。有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人才。常言道,“教学好,教育不一定好;但是教育不好,教学一定不会好。更谈不上培养人才”。 正如教育家指出:百年树人,德育为先。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教师 鉴赏课堂 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92
自己很幸运,通过层层选拔,有机会参加全市的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这节课的打磨,多次邀请市教研室的主任、省特级教师陈永平前来指点。在接受这位年过半百的长者的洗礼后,自己觉得进步了不少,在聆听他悉心指导的过程中,听到最多的话就是“你不妨将课录下来,听听自己的课”。起先觉得很稀奇:自己的课还需要听吗?自己的课又怎样去听呢?尔后,听了他的教诲,自己感慨万千。
他说: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邀请教研员,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评议和剖析外,自己也可以采取一些可行的办法,其中听听自己的课,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如何去做呢?最好的办法是将自己的课摄制下来,也许随时随地地录像,这个条件还不具备,但录音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可以将录音笔(或MP3)带入日常课堂,其实,我们的手机也有录音功能,这些设备都能将自己的课真实地记录下来。课后,带上耳机,静心聆听,整理实录,对照预先的教案,仔细琢磨,自我分析,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的教学设计是不是合理,好的地方在哪里,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这样,就会在思考和总结中,不断地提升自己。
听哪些内容呢?他告诉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听自己的教学语言,它是教师的基本功。有些教师普通话不够准确,口头禅泛滥,令你想不到的是平时倍感熟悉、亲切的乡音,从录音中发出来会是如此地刺耳;有些教师语调比较呆板,四平八稳,层次不清,听者抓不住重点,昏昏欲睡;有些教师语速过快,缺少停顿,入耳即过,听者应接不暇,无法思考;更令人无法容忍的是,有些教师声嘶力竭,但抑扬顿挫不足,前半句声音洪亮,后半句含糊不清,这些问题,稍加留意,很容易克服。二是听自己教学过程中的错误。这些瑕疵可能出现在对授课知识缺乏科学性的认识,而出现的错误性解读;可能出现在对新课标理念学习的不足,而采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出现在鲜活的课堂上,教师太过于重视课前教案的预设,造成教学时机的把握不足,与良好的动态生成擦肩而过等等。三是听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如课时分配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教学目标指向是否明确,教学流程是否顺畅、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是否心里时时装着学生,所教内容与学生能否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作出适应的评价等,还是始终游离于课外,轻浮在表面。当然,听自己的课,不单是为了发现问题和错误,同样可以记录下教学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教学资源,为我们整理教学经验,撰写论文储备第一手资料。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实验;优化;初中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1–0063–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支撑化学科学的重要本体内容,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以“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呈现,涵盖了“我们周围的空气”、“水与常见的溶液”、“金属与金属矿物”、“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四个二级主题,兼顾了物质涉猎的广度和核心物质的深度,承载了构建化学基本观念、开展科学探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多元功能。
1 问题的提出
依据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作为进行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不能把学习重心放在物质组成、性质、制法、用途等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上,而要让学生体验从已有生活经验或“前科学概念”出发,通过科学探究走进化学科学认识物质的世界,然后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社会生活问题,即“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1]。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教师应该如何以实验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教科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蕴含的探究元素,充分发挥“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载体作用,值得深入研讨。
2 问题表象及归因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其基本价值是要加强对典型反应和现象的感知,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学生逐步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其核心作用是构建化学基本观念,渗透科学探究和STS教育。为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毋庸置疑,应该突出实验教学,把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放在首位。可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弱化、泛化,甚至异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2.1 目标设定欠当
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及教学理念的具体反映,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全面体现科学素养的单元或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可行。教学目标的叙写一般采用行为目标表述方式,避免含糊不清或不切实际的表述[2]。例如,学习“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时,知识与技能目标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形成实验操作技能”则欠具体;如果表述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学会设计简单实验的方法”则不现实;如果表述为“通过动手实验,初步学会连接实验装置等基本实验技能”,则较具有可操作性。
为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已有认识,利用丰富的素材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要设计适应学生的探究活动,包括化学实验、文献研究、研讨交流、社会调查等,在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方法;要选择联系实际的情景转化为适宜的问题,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
尽管如此,毕竟教学目标的设计先于课堂教学,要及时采用“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的方法来反思教学目标的适宜度和达成度,根据课堂生成,及时调整教学偏差。
2.2 任务分段错位
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发展不同,发展相对而言是有顺序的,是逐步产生的。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还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都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3]。然而,任务分段错位,却是课堂教学低效率的常见根源。
从课标的角度看,有任务分段不明,导致责任不清之嫌。比如实验教学,从初中到高中都在教,可任务完成并不好。如有些内容化学学科教,物理、生物学科也教,冠之以“跨学科整合”;有些内容或许大家都注意不够,“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就造成教学的浪费和空白。如果能够制定出学科效率标准,分段要求明确,便于教、便于学,也便于考,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益。
从实施的角度看,课标安排的探究活动开放性大、实践性强,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几乎每个活动都适合在新课和复习课阶段从不同的深度进行探索,依据学生实际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是学生内驱力形成的关键。例如,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在新课阶段,可以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得出结论,有计划地渗透化学用语等,重在观察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复习课阶段,则可以讨论替代的药品或装置、分析误差产生原因等,重在培养推理和预测能力。具体实践中,不少资深教师将上述内容美其名曰“链接中考”,一股脑儿传授给学生,并不时地埋怨课时不足、学生不够用心或新教材缺少条理性等等。
2.3 技能要求模糊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魅力所在,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何利用元认知知识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在“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是一片空白[4]。从表象上看,课程、教材安排梯度明显,由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到学生实验,到活动与探究,实验技能的“浸润式”培养无处不在。可是,具体教学中,很少有教师精心设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等技能方面的计划与实验,多数是下意识地认为实验做多了,技能就“迎验而生”,就会“自动化”,缺少对科学的培养途径的思考。
2.4 素材开发无度
新课程标准为“身边的化学物质”提供了近三十个情景素材,为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提供了线索,应该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探究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发展其多元智能。可是情景素材的利用情况不容乐观,有的教师一带而过;有的教师照本宣科;有的教师简单“堆砌”,有的教师甚至墨守成规。由于教师专业视野的局限、评价方式的制约、素材地域普适性的欠缺、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的单薄等主客观因素的存在,“新瓶装老酒”的现象相当普遍。
3 行动策略
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目标上要强调科学态度、方法和价值观的培养;内容上要加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实施上要突出探究式、体验式学习。整体思路是重思想方法的渗透,重科学素养的形成,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力求清晰地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方法上选取以学生的活动,并以问题解决为主,特别突出教学情景的设计和实验的应用[5]。古罗马哲学家贺拉斯说:“美是适度。”以实验为媒介,优化课堂教学,“适度”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3.1 添加:探寻起点的适度,增加教学的广度和厚度
根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任何教学内容和学习活动,都存在起点问题。起点不当是许多课堂教学失败的主要原因;起点的适度更是确定最佳教学思路的前提条件。优化课堂实验教学,必须研究起点的适度。通过改变实验组织形式,恰当增加难度不大、比较安全的探究实验,把操作权还给学生,既可以锤炼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调节课堂气氛[6]。
3.1.1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使学生“愿学”
学生一旦度过实验教学新鲜期,验证性实验由于操作程序严格,现象和结论已知,已经很难唤起学生的积极性,“反正书上都有,做不做一回事”。教师就必须合理选择探究性学习内容,联系实际增添实验,培养学生的持续性兴趣。例如,学生实验“二氧化碳的性质与制取”可做如下改变:
甲组:探讨实验室条件下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及选择依据
①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②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③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④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⑤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⑥在上述药品中自选
乙组: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性质决定用途
①证明鸡蛋壳、水垢里含有碳酸钙;②除去某试剂瓶上的白膜;③酸碱式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④区分石灰石粉末与面粉
3.1.2 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使学生“乐学”、“活学”
实验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必须注意克服部分学生的游戏心理、懒惰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恐惧心理、依赖心理。通过演示实验分组化、轮流化的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操作而且独立进行,既有利于培养实验能力,又锻炼了意志品质。
此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渠道,如家庭小实验、实验兴趣小组、工农业生产实践等,增加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以优化教学。
3.2 删减:关注容量的适度,让课堂去芜存菁,以少胜多
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从课堂教学目标出发,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容量,是可取的,但是实验的增加要内化、融合,不是堆积,更不是拼凑。要防止由于探究活动的泛化,而带来的课堂臃肿、重心转移以及学生消化不良等问题。因此,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的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实验容量的适度。可以实验的“二次利用”为准绳,减去不必要的拓展和链接实验,减去价值不大的知识呈现实验,影响核心目标的实验更要尽量删减。
3.3 重组:琢磨顺序的适度,在整合中提高教学的效益
“顺序”的确定必须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对象等多种因素。严格地说,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完成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时机,适当的顺序应该是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应该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整合,是相似相邻的教学环节的整合,是交叉重复环节的整合。
从主题教学的角度出发,“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要有意识地按照适度的顺序渗透化学基本观念,例如元素观、反应与能量观、分类观等观念的建构;要培养学生用宏观与微观、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认识客观物质。例如,“酸”的概念学习,可以整体设计为五个阶段: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中,要求“知道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在“金属与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了解铁、铝与稀硫酸、稀盐酸的反应”;在“溶液酸碱度的表示”学习中,要求“了解用pH试纸检验酸碱性的方法”;在“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学习中,要求“初步认识酸的性质”;在“碳酸盐与盐酸的反应”学习中,要求“进一步完善酸的性质”,从而达到对“酸”的概念的相对完整的认识[7]。
从课时教学的角度出发,教材中“身边的化学物质”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是: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教师如果总是“忠实教材”,“紧靠课本”,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滑坡,思维变得僵化。因此,教师只有解析知识的内在联系,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为学生提供可以适应与跨越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建构学生思维的无障碍通道。例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中,虽然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通常作为化学性质的最后一点呈现,但是学生已经对此反应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可以将教学流程调整为:展示一瓶开盖“雪碧”,观察现象并提问归纳物理性质和检验方法引发讨论:获得结论的依据及检验实验设计的理由及有效性评价归纳部分化学性质,讨论溶解性实验设计分析溶液成分,完成石蕊变红演示实验探究变红原理小结性质与用途。
教师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的源泉。教学实践中,必须随时关注、分析教学内容的潜在走向,及时消除阻隔,形成教学内容的意义流动。无论是出现知识“越位”或能力“补位”现象,都会造成“亡羊补牢”的遗憾或者“削足适履”的痛苦。
3.4 分解:研究疑点的适度,使重难点的突破更加流畅
分解是教学设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是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的主要方法。“身边的化学物质”作为启蒙教育的主要素材,有些问题很难说清道明。处理教材时,如何把握教学的深广度,化解重难点,以便为当前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为后续教学打基础,是很多教师头痛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某些重难点的突破,可以采取“知识提前渗透,疑点适当后置”方法对待。例如,大家熟知的化学用语的教学,可以从绪言课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逐步渗透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避免大量集中学习的枯燥乏味。再如,浓硫酸使蔗糖炭化的同时,逐渐产生“蘑菇”状泡沫,学生自然提出问题:为何会产生泡沫?为何有刺激性气味?此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从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思考,推测气体的可能成分,并设计验证方案。对于反应规律及其化学性质则需要暂时搁置。
在探索“身边的化学物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之成为学生化学观念的认识和发展的“基点”,让学生享受到参与创造的幸福感和愉悦兴奋的情绪体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更深入地研讨。
参考文献:
[1]刘克文主编.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40.
[2][4][6]王祖浩主编.化学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96~237.
[3]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7~105.
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6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能读写9个生字。
2.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运用文本语言,在多个回合中有侧重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揣摩用词的细微变化,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猜,激发兴趣
师:我们先来认一个字。(课件出示:言)这个字念――
生(齐):言。
师:能在“言”前面加一个字,组成一个词吗?
(生自由应答)
师:同学们积累的词语真多。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猜一些和“言”有关的谜语,好不好?
生(齐):好!
师:第一个:说出来必须做到的话叫――
生1:诺言。
师:名人说的话叫――
生2:名言。
师:骗人的话叫――
生3:谎言。
师:没有事实根据的话叫――
生4:谣言。
师:包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叫――
生5:寓言。
师:(课件出示:寓言)用故事来说明道理,是寓言的一个特点。
二、写,梳理文脉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出自战国时代《韩非子・喻老》中的寓言,题目叫――
生(齐读):扁鹊治病。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一遍课文,读完后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自由读课文)
师:差不多都读完了,有没有不会读的词语?
(生纷纷摇头)
师:语言浅显是寓言故事的另一个特点。检查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对照课文在练习纸上把故事的梗概补充完整。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又过了十几天
不 久
皮肤上
骨 髓
病 死 )
(生默读填写,师巡视并指导“肠”“胃”的书写。)
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同学的答案,(投影)和他差不多的请举手。这么多同学对了,请给自己打个五角星,有错误的同学赶紧订正一下。(将“骨髓”标红)这个词很容易读错,请你读读。
(指名一生读,该生读错。指名另一生范读。再请第一名学生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带领全班齐读。)
师:哎,我倒要问问,你们是从课文哪里找到这些信息的呢?
生1:我是从每个自然段的开头找到的。
师:一个自然段接一个自然段地找,这样就不会遗漏了,很仔细的方法。有没有快一点的办法?
生2:我是从课文第五自然段里找到的。
(师课件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而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很聪明的一个办法,奖励你带着大家一起读读这几个加点的词语。
(生喜笑颜开带领全班齐读,师相机纠正“即使”的声调。)
三、读,体会寓意
师: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这段话,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
(生起初沉默,然后纷纷自己朗读。)
1.在合作朗读中理清病情的变化。
师:谁来给点建议?
(沉默几秒钟后,学生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1:请两个人来读。
师:两个人怎么读呢?
生1:一个人读前面,一个人读“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为什么这么分?
生1:前面这个病还可以医治,让一个人读;后面医生无能为力了,所以让另一个人来读。
师:哦,那前面都能用什么方法来治呢?
生1:热水敷烫,扎针,服几剂汤药。
师:治疗起来越来越困难,到最后都无能为力了,说明蔡桓公的病――
生(自由应答):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听上去有点道理,你请个同学和你合作读读吧。
(生1环顾四周,挑选一生与其合作朗读。)
师:有没有别的建议?
生2:可以四个人来读。
师:和他一样,也打算请四个人的同学请举手。(生纷纷举手)这么多,先来听听他的理由,是不是和你一样?
生2:皮肤病请一个人来读,皮肉之间请一个人来读,肠胃里请一个人来读,深入骨髓请一个人来读。
师:你是从病的部位考虑的,打算请四个人的还有其他的理由吗?
生3:这里有三个分号。
师:你关注了标点,根据分号来合作就清清楚楚了。
生4:热水敷烫一个人,扎针一个人,服几剂汤药一个人,最后一句再请一个人。
师:哦,你是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来分的。
师:虽然这几个同学的理由不一样,但有一点他们都读出来了,就是蔡桓公的那点小病,后来变得――
生5:越来越严重。
师:这个建议说得有理有据,就按你们说的分四个人来读吧。
(生2、生3、生4、生5合作朗读)
师:还有谁想说?
(一生犹豫后,缓缓举手。)
生6:我建议请三个人读。第一个人读第一句,第二个人读第二句,第三个人读第三句,最后一句三个人一起读。
师:这个建议很新颖,为什么最后一句要一起读呢?
生6:因为最后已经无法医治了。
(生自发鼓掌)
师:好,就按你说的来读,你挑选两个人和你一起读吧。
(生6挑选两名同学与之合作朗读)
2.在对比朗读中领悟用词的巧妙。
师:你们一字一句读得非常认真,但越来越严重的感觉还是少了那么一点点,问题出在哪儿呢?就是这几个词。(课件标红“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
师:同学们,不要小看这些词语,它们能表达出一种微妙的感觉。不信,我们来对比着读读,老师读左边,你们读右边。(课件出示)
(师生对比读)
师:老师改的和课文里的有什么微妙的不同?
生1:老师改的好像这个病没什么变化。
生2:老师改的感觉蔡桓公的病马上就能治好。
生3:老师改的都是“就能够”,读起来不通。
师:你的意思是读起来太单调了,是吧?就是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把蔡桓公的病由轻到重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我们也来合作读一读。
(师生声情并茂地合作朗读)
师:你听,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就像一声声无言的警钟,它们在告诫我们什么、提醒我们什么呢?
生1:病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及时去看。
生2:小病不看会变成大病的。
……
(师板书:及时防治。)
3.在变式朗读中运用语言来明理。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师: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会怎么样呢,谁能看着这个练习说一说?
生: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就会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就会到肠胃里,要是不治就会到骨髓,要是不治就会浑身疼痛,不久就会病死。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要是不治”后面他用了个什么词儿?
生:就会到哪里。
师:对呀,用的都是“就会”,扁鹊可不是这样的,看看扁鹊都是用了哪些细微变化的词提醒蔡桓公病情会逐渐加重的。
(生默读课文,圈画。)
生1:第一次扁鹊说“恐怕
会”。
生2:然后他说“还会”。
生3:“会更加”。
师:(课件出示:恐怕,还,更加)让我们用上这些词再来体会一下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
生1:恐怕会发展到皮肉之间。
师: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要是不治――
生2:还会发展到肠胃里。
师: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要是不治――
生3:会更加严重。
师:又过了十几天,深入骨髓之后,就――
生4:就会浑身疼痛。
生5:就会病死。
生6:医生就再也无能为力了。
四、说,再悟寓意
师:本可以治好的小病,最后却变成了悲剧,是谁造成了这一悲剧?
生(自由应答):蔡桓公。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因为他不听扁鹊的劝告,没有及时医治。
师:课文中是如何写蔡桓公一次又一次不听劝告的呢?请拿起笔,一边默读一边画出相关语句。
(生默读圈画,交流反馈)
师:怎么才能读出他一次次不听劝告呢?我们来合作读读。有一天,扁鹊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可是蔡桓公――
(生1读)
师:蔡桓公信吗?是半信半疑还是完全不信?你再来读读。
(生1有感觉地朗读)
师:有点蔡桓公的感觉了。扁鹊走后,他还对左右说――
(生2感情朗读)
师:“总喜欢”被你这么一读,显得蔡桓公多么自以为是啊!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告诉他病已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谁接下去读?
(生3较平淡地读)
师:这时的蔡桓公已经不再是不相信了,谁再来读?
(生4有感情地朗读)
师: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告诉他病已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可蔡桓公――
(生5读)
师:读着读着,你们已经渐渐走进了蔡桓公的内心。如果,此时此刻,你们就是那个不听劝告的蔡桓公,你是怎么一次又一次不听扁鹊的劝告,直至最后无药可救的呢?(板书:不听劝告)看着屏幕上的练习简单地说一说,最好能够用上一个或几个细微变化的词语。
(师课件出示练习:
有一天 过了十来天 十来天后 又过了十几天 五六天之后 不 久
皮肤上 皮肉之间 肠胃里 骨 髓 浑身疼痛 病 死)
(生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在说的时候,这些细微变化的词语能不能用进去呢?再试着说说。
(生再次自由练说,师巡视指导。)
师:哪位“蔡桓公”来说说?
(指名一生说)
师:基本上把前因后果讲明白了,掌声送给她。老师发现她“又过了十几天”这个部分讲得特别好,你们听出来她是怎么讲的吗?
生:她说:“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告诉我病已经深入骨髓,他已经无能为力了。”
师:是呀,很简洁但又很清楚。谁也想来说一说?
(另一生说,众生听完后笑。)
师:他讲得很不错啊,你们笑什么?
生:他后面说:“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不久,我病死了。”他都病死了怎么还会说话?
师(笑):对呀,后面该怎么讲呢?
生:五六天后,我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可扁鹊已经跑到秦国去了。我想我不久就将病死了,我真后悔当初没有听扁鹊的话呀!
师:前面这位同学能够用上细微变化的词,第二个同学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小的改动,给他们掌声!
五、思,延展寓意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的故事中有没有像蔡桓公那样的人?
生1:《我要的是葫芦》里面的人。
生2:《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
师:《亡羊补牢》里的那个人开始就像蔡桓公一样,对吧?
生3:《小虫和大船》这个故事里的船主就像蔡桓公一样。
师:像种葫芦的人、船主,他们又没有生病,怎么会和蔡桓公有相似的地方呢?
生1:他们都不愿听别人的劝告。
生2:他们都像蔡桓公一样,有了小错误不及时改正。
生3:小的错误不改正就会变成大的错误。
……
师:有了问题,这些人都是不听劝告,没有及时防治。今后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了问题或错误,千万不要像他们一样。在下课之前,老师再送给你们两个成语,一个是防微杜渐,一个是讳疾忌医。(板书:防微杜渐,讳疾忌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及时防治 防微杜渐
扁鹊治病
不听劝告 讳疾忌医
【点评】
在本课的教学实录中,有三个教学设计思路值得学习和
借鉴:
1.活动板块设计。基于语文课程“实践性”“综合性”的特点,以“写,梳理文脉”“读,体会寓意”“说,再悟寓意”“思,延展寓意”四个学生言语实践活动板块展开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动笔写、合作读、对比读、有侧重复述和转换人称复述等言语实践中得意、明言、悟理、用法。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课文的整体观照,而且通过反复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2.自主学习设计。学习是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本课在重点段的教学时采用了“自主建构”设计: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运用。第一步,围绕“想想如果我要请几个同学合作来朗读,根据你的理解,你们建议我请几个,理由又是什么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会依据得病的部位、治疗的方法、分号等不同方面提出自己个性化的建议,在阐述理由、生生合作朗读中学生就会厘清蔡桓公的病一日不如一日的发展轨迹。第二步,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和教师改动后的语句的比较,探究发现“就能够”“可以”“也还能”“再也”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变化,并通过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积累语言,体会“防微杜渐”的重要性。第三步,组织学生反向思考:要是每个阶段都不进行及时的治疗会有怎样的结果?在思考的同时,引导学生浏览全文,圈出细微变化的词语并运用进行口头表达,在表达中深化对“防微杜渐”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