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i教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cai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cai教学论文

cai教学论文范文1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鼓励与夸奖滥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而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②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羊式”般放任自流,自主带给教师的并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挑战。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发出的充满挑战性和多样化的思维,教师要如何引领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没有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检查和反思。组织活动的时候目的不明确,指导性不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③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被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被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以课堂评价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容应对的心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科任老师,要认真读懂每一位学生的心,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容认对自己的失败、成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性评价:“你真聪明,老师为你而感到骄傲!”“不要紧,坐下来再想想”……或许会对他影响很深远。对于课堂评价,应当以教师或同学间发自内心的话语、神情(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竖起你的大姆指等)来表达,要讲求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起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认真了,喜欢上数学课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把握了。

三、实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1.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

低年级教学中计算是重点,坚持抓好学生的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教学中,本人积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面积单位”知识,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我选择了让学生课堂中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小组长手中的1号信封里有几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圆形、大正方形、小正方形、长方形、透明卡等五种,想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卡片、胶棒等,用信封里的材料验证。要求:①利用信封里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餐厅和厨房哪个的面积大。②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③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结果:组1:我们组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正方形,测量的结果是餐厅用了9个,厨房用了10个,结论是厨房的面积大。组2:我们小组用的是裁剪法。(学生边交流,边展示操作过程。)组3:我们是用圆形摆的,餐厅摆了9个,厨房摆了10个,我们的结论也是厨房大。组4:我们组也是用正方形量的,但我们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没有全摆。我们先横的摆了一排6个,又竖的摆了一排也是6个,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一共能摆36个长方形。

cai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回归超越价值

语文教学似乎有个怪圈,容易走极端。过去我们视教材为典范,视教参为权威,在教材面前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半步。而今,各种“理论”沉渣泛滥,我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追求所谓的“创造性阅读”,无视教材的存在、轻视教材的价值无所不在;学生脱离教材在课堂上的天马行空、五彩缤纷的多媒体展示好象均成为一种时尚。“摇头晃脑时代”虽逝,但相比,我们花哨的课堂是否少了语文课堂应有的文化底蕴,少了语文学科应有的思想深度!

每一种理论被夸大或对理论理解的偏差都是非常危险的.不管怎么样,语文教学的核心仍是课堂上的教材阅读,如果远离教材去谈什么“超文本、大阅读”之类的高论,那语文教学可能成为那美丽的空中楼阁。因此,对待教材我们很有必要呼唤回归与超越。

(一)

注意到一种现象,有些老师用喜欢用“文本”的称谓来替代教材。何谓文本,《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文本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文本一般是指文章,对用文本这称谓来替代教材是否科学性姑且不论,但我们得弄清楚文章和教材价值的区别。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文章作品都能作为教材,文章作品的阅读客体指向是多向的,是作为社会阅读而存在的,承载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播、情感的交流、休闲消遣等价值,总的来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价值。而文章作品一旦进入教材,其阅读客体指向是单一的,是作为特殊阅读群体而存在的,信息传播的价值依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学生作为特殊群体通过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的感受、思考,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也就是说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体现。教材是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语文心智的载体,简单的说,教材不仅要让学生主体关注信息传递的“是什么”,更要观照信息中的“为什么”和“怎么样”。这过程好象来料加工,因此,教材承载的价值除信息传播的价值外,主要的还是信息处理的价值。

以五册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为例,如果只是作为文艺学论文,主要的价值是传递着诗歌欣赏的知识,向读者阐明诗歌欣赏是一种再创造,了解“再创造”的实质,并且通过实例传递再创造的丰富内涵。主要是起着知识传播的作用。

而作为教材,除这些之外,还要求学生运用文章中的方法去欣赏诗歌。更主要的还有通过教材,提高语言信息处理的能力。如给“再创造”下一个定义,这就涉及到语言表达中的语段压缩能力的训练。学生应该懂得定义的表述方式,是特点加领属,先得筛选信息,找出“再创造”的领属是一种想象活动,再找出主要特点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而后,按表述方式组织语言:“再创造”是读者正确把握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的一种想象活动。不要小看这简单的结果,这中间其实包含了语言的筛选、概括能力等(如语言勾要、概括、综合等)。文中“猜”和“泡”的原因以及那些具体内容等问题都是学生语言信息处理能力的体现,更是教材语言处理价值的体现。

教材和文章作品有着质的不同,那就是价值主要取向的不同。为此,我们毫无理由轻视教材,忽视语言符号外的价值存在。

(二)

教材就是一种文化,一种文化价值的体现。从起源的角度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其主要功能是“化人”,也就是说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促进社会文明的传承和完善。虽然现在的文化趋向多元化,但文化的最深层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多元中的主流,应该是人们对理想、信念、取向、态度所持的主流,是群体认同的基石、群体力量的根源。而教材恰是这些文化价值的浓缩。有这样一句话“浓缩的就是精华”,这精华就是对人(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能力、思想、心理、情感和品质全方位的影响。这样说吧,几乎每个人的成长都受着教材的影响。我想,华罗庚的《统筹方法》一文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的思维方式。

教材的编写不可能超越时代和社会,而任由教材编写者的异想天开,想怎么编就怎么编,必须统一到一种文化上来,这文化当然有着更多的国家意志。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课本这文化的建设。以我国为例,1903年,我国的基础教育建立了分科教学的新学制,开始设置语文科,从此,中国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和语文教材。在这以前,语文教材有两种表现形态:一是蒙学读物,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小学语文教材,二是儒家经典和古诗文选本,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建国以来历次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材的选文,都十分强调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与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教材作为文化的显性体现,一种继承传统与与时俱进的统一,应该为学生的成长打下精神的底色。也就是说,通过教材使得文化被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譬如《我与地坛》、《胡同文化》、《庄子:在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等文,真是读它百遍不厌,教它百遍不烦。再如近几年教材的增删,可见端倪。

2004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必修)第一次出版,其中节选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两个章节被合为一个单元,取名为“神奇武侠”。

也是2004年,广州市高中采用由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特设“走近经济”的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这些增删的背后,不难窥视出教材的时代气息和文化韵味。一位特级教师如是说:“语文课本的篇章,必须不断经受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要堪称经典。”据说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在后来不想创作了,而转向小学课本的编写工作,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文化的影响和作用,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灵魂。语文老师作为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有什么理由不重视教材,甚至抛弃教材呢?

(三)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而教材的主体性可能被忽视,教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是学生理性认识发展的主要载体。而今课堂上少了朗朗的书声,少了蹙眉深思的可爱样,少了对语言的咀嚼玩味。在高中四册,有个普遍的现象,用视频或影片替代了教材的阅读,这可能与四册大都是小说和戏剧有关,但这样却没了对语言的深刻体验。甚至套上“创设情景”的美丽外衣。情景创设无可厚非,情感体验也值得称道。但离开了教材,是否就意味着忽视了学生的理性认识的发展呢?以《雷雨》为例,影片有多个版本姑且不说,只那影片的台词和原著完全一致吗?即使完全一致,那对语言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影片虽然能给学生一定的感悟和体验,但离开了教材,离开了原著,难以使学生有个理性认识问题,不以理性认识为基石,那感悟、体验的发展可能是不够完善的。

更有甚者,课堂中有些老师把“对话”颠倒,课堂内的对话包括学生和教材的对话、教师和教材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这三者中首先应该是学生和教材的对话。

教《我与地坛》一文,可能有个普遍现象:学生不愿精读,教师无视这现象,在课堂上进行学生讨论、师生对话交流,大谈“对生命的感受”、“对母爱的理解”这两个方面的话题。这些泛泛而谈的空话、套话,在任何时候,在没有教材的依托的情况下都能说出的。如果仅仅是这些,那教材所体现的价值何在呢?文章花木鸟虫不正是无言的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吗?“荒芜但不衰败”的地坛描写不是史铁生心灵的历程吗?之所以课堂肤浅,主要的原因不外乎缺少学生、老师和教材很好的对话。

利用好教材,要学生阅读教材,走进教材,用心与教材对话,用自己的眼去触及,用自己的心去触摸,从而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域,并从中生成意义。如果没有这样的环节,最好的课只是个水中浮萍,师生对话越热闹,就和教材离的更远。课堂看似花哨,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语文心智的发展,因为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一种理性的活动,是一种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恰恰相反。

(四)

叶圣陶曾明确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要有助于“反三”,就应当更好地“举一”,重视教材、用好教材,依托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这不仅需要教材的回归,还需要对教材的超越。使教与学逐步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超越首先得有个教材使用的“整体观”。教材的整体观念大家很熟悉,但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把教材分析的支离破粹,课文与课文没有很好的整合比比皆是,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见雾里看花,不见庐山真面目。实现教材阅读的超越,教材的重组可能是个比较不错的方式。教材重组是语文教学一体化的思路,也是学生语文心智能力的动态生成。重组其实也是充分考虑到教学的主体性。许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文章,学生在课外读的津津有味,而一到课堂上就提不出兴趣。国外阅读研究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杰克现象”,究其原因,课外阅读是出于阅读主体的生命本能需要,是一种“真实性”的阅读,只为获取信息而读。而作为教材,还要伴随着阅读分析和阅读训练,不一定是阅读主体的本能需求,是一种“强加性”的阅读,兴趣就自然下降。我们使用教材的整体观就是为了抓住学生的“真实性”,隐蔽我们的“强加性”,让学生对教材有独特的生命个体体验,把我们的教材“鲜活”起来。教材的重组方式很多,有以话题重组、以情感重组、以作家重组等。当然,《语文读本》中的文章是重组的首选。以话题重组为例:在教学四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时,我们可以把三册的《诗经》三首中的《卫风•氓》、《邶风•静女》、《孔雀东南飞》、《琵琶行》、四册的《长亭送别》等文重组为“中国女情观之思考”,让学生感受到人们对自由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对当时扼杀自由爱情的邪恶势力的诅咒和控诉外,还更深入的思考,中国女性对待爱情其实有着“等待”的情怀和意识,而大多时候,女人的等待的结局是背弃与绝望。而在男权主义的价值体系下,女人的等待似乎被神圣化和道德化,所以中国大地上有不少的望夫石,不少有关望夫石的“美丽”传说。如果我们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延伸到舒婷的《神女峰》,其中的“与其苦等千年,不如在爱人的肩头痛苦一晚”。我想学生会有深刻的体味和感悟,从而有兴趣去感受整部教材,那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就水到渠成,教材的各种价值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到得到了体现。

再如,把《离骚》、《短歌行》、《归田园居》、《庄子:我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逍遥游》重组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的综合体,一直在“进”、“退”中挣扎。更主要的是还要让学生得出其矛盾的原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三家思想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形成。

超越还得有个教材使用的“思辨观”。思辨不是只重思考的结果,更是重思考的过程。如王国维的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教材的思辨的过程,是一个苦思而得的过程。

思辨观离不开整体观,在教材整体整合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理性心智。不可把作者的情感思想与神奇的语言魅力淹没在冰冷的分析中,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断,驱赶学生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放飞学生的双翼——想象和联想。其实,教材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创造而注入学生自身情感和智慧的过程,是一个学生感悟作者言语背后隐蕴着的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未成性的意蕴空间的过程。以我曾任教《故都的秋》为例。在感受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时,和学生一起把几段描写景的段落改写成几首现代诗:

(一)

故都的秋,

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

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

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

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

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

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

(二)

租人家一椽破屋,

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

蓝色或白色者

在底下,

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秋意十分

……

(三)

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

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

声音也没有,

气味也没有,

但有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

细腻,清闲,落寞,

北国的槐树,

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

(四)

北方的果树,

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枣子树

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

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枣子颗儿

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

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

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

哦……

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

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枣树叶落,枣子红完,

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

……

通过教材的改写,学生很快就能感受到那份故都秋的特点。作为教材,向特定的阅读群体提供各种信息,如社会人生自然知识,思想情感情趣、文章本体体现的语文知识以及语言信息处理材料等。这样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就得充分考虑其情意价值、知识价值、智能价值(语言信息处理价值)。

对于《故都的秋》的改写,不是简单的操作技能的问题,它更多的体现教材的情感智能价值,更多的包含了情感智能因素,其有限的操作技能是以无限的心智因素为基础的。文章所体现的“清、静、悲凉”在改写后就显得比较直观,学生也在改写中感受到了散文语言和诗歌语言的区别,更主要的我想是学生能从中感受到语言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显现。如两句诗句“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不起眼的意象呈现了那种悲凉与落寞、细腻与清闲的意境,秋韵就在面前。学生就不得不感叹语言的魅力与神奇。

我在此呼唤教材的回归意识,并非要我们语文老师走老路,而是针对实际忽视教材的现象,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好发挥教材的“举例”作用,进而对教材阅读的超越。

参考文献:

⑴《心理学》叶奕乾祝融里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⑵《中学语文教育学》于亚中鱼浦江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cai教学论文范文3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教学与训练中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提高足球教学与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中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足球教学与训练也是如此。而现今许多教学与训练基本上采用地都是“一刀切”的方法,内容、难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是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状况安排的,不能兼顾到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因此,对现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寻找相对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关于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顺序的思考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以及专业训练中,足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般在遵循先进行无球练习,再进行有球练习的顺序,教学与训练一般遵循的顺序为:熟悉球性练习—运球及运球过人技术—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守门员技术。足球的技术教学与其他技术教学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合理安排好各种技术的教学顺序,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具体体现。

足球技术既是一个足球学习与训练的起步,也决定其在这一项目上的发展潜力和成才可能。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打好足球技术基础。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足球运动的比赛规律进行,同时要遵循学习(练习、训练)、掌握、巩固、运用、提高的程序去展开。在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初期,学生大多刚刚开始接触足球运动,采用传统的教学顺序可能不适合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访谈,同时,与多位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老教练进行了交流,很多教练都指出了,在一定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刚刚接触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而且很多教练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头顶球可以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优先选择进行训练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cai教学论文范文4

(一)行为目标的变化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四)考核方式上

cai教学论文范文5

(一)新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1.开放性原则。

教材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交流、感受、感悟知识的作用,以此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际性原则。

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实际发展情况;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以避免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3.创造性原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二)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小学生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要求:“教材的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音响教材;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需考虑几点因素:

1.在内容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应当包括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专业创作经典作品、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优秀新作品等,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曲目数量或比例;内容的选择反映主流文化及审美趋势;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音乐课堂中歌唱、演奏、欣赏及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所选教材内容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要求。

2.在技能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训练;音响教材包括欣赏曲目、歌唱示范曲目、合唱示范曲目、歌曲伴奏、实践范例、备用曲目等内容;要求歌唱及音乐技能难度适宜。

3.教材形式方面。

书本图文并茂、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活泼有趣;音响包括VCD、录音带与录像带,播放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选材及教学措施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对音乐教学投入,增设音乐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设备、钢琴等;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

为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脱离课堂的束缚后,更容易发掘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考验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可通过合唱团、成立管乐团和民族乐团、户外歌唱比赛等形式开展户外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3.提高音乐教师水平。

一方面,对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歌唱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等,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班、讲座、进修三种;另一方面,引进优秀音乐教学人才,尤其引进在乐器、舞蹈等方面突出的教学人才。

4.在教材的编写或者选择方面。

学校在编写或者选择教材中,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选教材需富有情趣及艺术表现力,并符合思想品德标准;教材内容需定期修订;教材中多纳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音乐的曲目。

(二)教师选材及教学措施

1.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音乐知识、乐器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加上遗传、课后培训等因素影响,导致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应注重音乐基础教学,包括识谱、音准、音符的唱名、呼吸方法、识别前奏、旋律与曲调等基础知识,此外,还应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常用乐器及基本弹奏方法;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难度适当增加。例如,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弹奏钢琴、辨别音色和节拍等内容。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曲目曲风,创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曲风比较欢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活力,在欢快的氛围中一起学唱这首歌。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歌唱音乐,指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并通过小组合唱、单人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表演能力。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性教学,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体操和舞蹈。

3.教会学生使用乐器。

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歌唱,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基本乐器,例如钢琴、竖笛、吉他等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选材方面注意要点。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选用与调整。一方面,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特长,适当扩展教材内容,丰富课堂;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文化背景并不符合运用的音乐的教材,教师可发挥教学创造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三、总结

cai教学论文范文6

广告是一种商业性极强的平面设计表现形式,在进行广告设计色彩应用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明确其用色原则,使广告设计的整体色彩效果不偏离其商业价值,同时还能最大限度实现其艺术价值。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详细介绍现代广告设计中色彩应用原则。

(一)色彩应用要同产品属性相符人类经过长期社会实践的积累形成了对各种色彩较为固定的看法,这就是艺术设计专业所讲的“惯用色”或“本体色”。同样,在广告设计中也存在着消费群体的固有色彩看法,在实际设计中,现代广告不同于创意招贴,它需要为受众还原真实,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者的信赖感,从而实现商业价值,而色彩是否真实、是否符合产品本质属性将会成为视觉上第一考量因素。设计者必须要遵循物体本身固有的色彩属性,不可轻易变动,以免造成受众的感官抵触。

(二)色彩应用要同产品企业VI色彩相符VI是VisualIdentity(视觉识别)的简称,它是指一系列能够代表企业形象的标准色彩。为了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识别度,许多企业都打造了属于自己的企业形象,设置了视觉识别的标准色彩。因此,设计者在选色时要运用企业VI中规定的标准色彩,使企业整体形象宣传同产品宣传保持一致,建立企业形象和企业理念的一致化表达。

(三)色彩应用要同消费市场的地域文化相符在国际化背景下,各种产品摆脱地域限制走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市场。地域的不同造就了当地人们、风俗习惯的不同,这就要求设计者在用色时充分考虑到消费市场对色彩的认知和喜好,实现合情、合理、合俗的色彩规划和搭配。例如,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人们忌用黄色,东北满族的人们则对白色比较反感,如果设计者对当地文化不了解就会造成色彩应用的“犯忌讳”,造成不良后果。(四)色彩应用要在主色系基础上进行创意色彩作为展示广告作品第一印象的要素,其整体效果如何至关重要。一幅整体色彩搭配合理而又充满创意的广告作品能够快速吸引受众目光,从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任何平面艺术作品都会有一个主色系,主色系占据画面大部分,决定着作品的风格,广告设计也不例外。设计者在定位广告色彩时要合理安排色彩,使之同主色系相协调,在此基础上对色彩进行创意改造,但不能偏离广告的整体色彩。

二、色彩心理效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教学研究

在广告设计色彩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提醒学生考虑上述四点色彩应用原则外,还要帮助学生系统分析色彩对于受众心理产生的影响。

(一)暖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暖色系中最常用到的是红、黄、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多从身边的案例进行探讨和研究。如消防设施标志、红十字标志,等等。红色在东方文化中还有吉庆、好运的寓意,能够将热烈、活跃的情感带给受众。

(二)中、冷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绿、紫、蓝是中、冷色系的代表色。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代表色特点针对性开展教学,比如,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与绿色有关的事物,然后总结这些事物是不是都试图给人一个共同的心理感受———自然、健康。可以专门对女性产品做一个小型的课题研讨,与学生共同探讨“紫色在女性产品中的运用”或者“适合女性的配色方案”。可以在课堂专门对科技产品的颜色搭配方案进行探讨和研究,看看市面上的科技产品都是怎么配色的,并引导学生从中找到一些规律和使用原则。

(三)无色系心理效用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教学研究无色系一般指的就是黑、白两种颜色。黑色给人感觉暗藏力量,神秘、深沉,同时又庄重、高雅、永不过时,因而多用于电子产品或汽车产品的广告中。白色给人感觉纯净、朴素、平实、雅致,通常被用做首饰、婚纱等婚庆相关产品。此外它还能代表高端和科技,因而也常被用于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广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抛出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如:“为什么中国人结婚用红色,而西方人用白色呢?”让同学们进行分析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配色规律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教学研究

教师在完成色彩应用原则和色彩心理效用两个基础教学环节后,要通过一套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如何安排广告设计中的色彩,这套理论就是笔者接下来要介绍的配色规律。

(一)主色调的选定应与广告主题相适应主色调的定位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旦选定主色调不要轻易改变。主色调是视觉识别的重要标志,选定之后其余广告设计方案都要跟随主色调展开,如果轻易变动将会失去色彩的指示功能,不利于产品传播。

(2)主色调选择要适合产品属性,要以色彩心理效用作为基本依据,这样才能作用于消费者,从而产生商业价值。

(二)明确定位主辅色在广告中的关系在主色调确定以后,设计者还要明确主辅色的关系。通常,人眼长时间注视一种颜色会产生视觉疲劳,这就需要广告设计展开尽可能丰富的色彩搭配。在主色调既定的前提下,寻找一两种符合广告作品理念的辅助色对画面整体进行烘托能够大大提升广告的视觉效果,凸显作品风格。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创新配彩对于受众心理的影响,是按照一般思路发挥作用的,久而久之,广告设计的色彩也在受众心中形成了思维定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广告设计师,不但要遵从色彩的应用原则和心理效用还要善于开拓创新色彩搭配方式,使广告设计依靠独特的色彩搭配效果从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在创新配色时,设计者可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脱离同类产品的属性特征,选取商品特质进行色彩表现。二是对主色调的各项阈值进行微调,从而丰富配色体系。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一些优秀的商业广告画面,让学生观看后找出每一幅画面的主辅色是什么,然后引导大家尝试用另外一组配色去替换这些优秀的广告画面,最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

四、创新教学形式,带动教学成果的多样化

除了理论的系统学习,我们还鼓励学生在表达色彩的介质上大胆地运用生活化、多元化的尝试。在我们进行的色彩教学改革中,针对表达色彩的材料运用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在课堂上我们大胆尝试,把跟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用等引入到色彩教学中来,以“色彩美食”、“色彩时装秀”、“色彩空间”、“色彩日用装饰品”等活动,在校园内全面展开。因为色彩是所有设计专业的基础课,这些活动主题可对应地安排给不同专业方向的同学们去完成。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如何将色彩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色彩美食”是训练学生用食物本身的不同颜色来搭配,并现场烹饪出一道道色美味香的菜肴。“色彩时装秀”是训练学生根据材料颜色和质感的差异来进行色彩搭配。“色彩空间”是训练学生用简单的材料(如彩纸)来布置自己的宿舍,让整个空间色调协调。“色彩日用装饰品”训练的是在不同的日常用品上作画(如杯子、盘子、抱枕等等),训练学生用色彩装饰不同的日常用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色彩时装秀”。这是我们色彩教学课程改革中最具人气的一个活动。时装秀以班级为单位,分别以“中国风”、“时尚之都”、“青春赞歌”、“人体彩绘”为主题进行创作。用来做时装的材料也不受限制,但必须能体现其主题调性,通过材料本身的颜色和不同质地的材料来设计出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服装。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被释放出来,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五花八门:树叶、色卡、光碟、红包、扑克、塑料袋、羽毛、尼龙绳、布匹等。更关键的是学生通过动手去制作服装,主动地去研究那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会协调,什么质地的材料搭配在一起才更能体现出主题基调。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也被激发出来了,穿着自己设计制作的服装在T型台上展示,无比兴奋和自豪。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