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cai教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cai教学论文范文1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与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现在的数学课堂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水平出发,这些理念贯彻到教材与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鼓励与夸奖滥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但并不意味着对学生一味表扬而不敢指出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许多学生只能表扬不能批评,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②把自主学习变成放任自流。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羊式”般放任自流,自主带给教师的并不是轻松而是一种挑战。学生自主学习以后,发出的充满挑战性和多样化的思维,教师要如何引领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许多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没有指导和要求,也没有检查和反思。组织活动的时候目的不明确,指导性不强,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是一种无效和无价值的活动。③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很多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被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被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策
以课堂评价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从容应对的心态。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作为科任老师,要认真读懂每一位学生的心,要时刻留意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加以鼓励,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从容认对自己的失败、成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一句鼓励性评价:“你真聪明,老师为你而感到骄傲!”“不要紧,坐下来再想想”……或许会对他影响很深远。对于课堂评价,应当以教师或同学间发自内心的话语、神情(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点头、竖起你的大姆指等)来表达,要讲求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本身的魅力,从而起到鼓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态度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了、认真了,喜欢上数学课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把握了。
三、实施数学学习习惯培养
1.动手实践的习惯培养
低年级教学中计算是重点,坚持抓好学生的计算基本功的训练。教学中,本人积极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中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面积单位”知识,这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学生的头脑里建立起丰富的表象,我选择了让学生课堂中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在小组长手中的1号信封里有几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有圆形、大正方形、小正方形、长方形、透明卡等五种,想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卡片、胶棒等,用信封里的材料验证。要求:①利用信封里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较一下餐厅和厨房哪个的面积大。②各组组长做好记录,将测量结果记录到记录单上。③动作迅速、分工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用时最短,最先完成。结果:组1:我们组使用的测量工具是正方形,测量的结果是餐厅用了9个,厨房用了10个,结论是厨房的面积大。组2:我们小组用的是裁剪法。(学生边交流,边展示操作过程。)组3:我们是用圆形摆的,餐厅摆了9个,厨房摆了10个,我们的结论也是厨房大。组4:我们组也是用正方形量的,但我们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没有全摆。我们先横的摆了一排6个,又竖的摆了一排也是6个,六六三十六,我就知道一共能摆36个长方形。
cai教学论文范文2
如何在初中物理新教材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本文认为要处理好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我想学”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前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人是万物之灵,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物理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物理活动。
如“物体的浮沉条件”一节的教学中,一开始我通过演示把木块、铁块放在水里的情景,就提出:“为什么放在水中的木块总是浮在上面,而铁块放在水中总是下沉?”学生回答:“因为铁重,而木块轻。”于是,我从平衡的天平上取下质量相等的木块、铁块,紧接着问:“把重10牛的铁块和重10牛的木块都放进水里,将会出现什么情景?”这一问,学生对生活经验“因铁重而下沉”产生了怀疑,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冲突,调动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这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也许花了他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却反映了课堂上的问题意识的延续性、后继性,这才是最宝贵、最“长效”的丰厚回报,因为它真正实现了其内在动机的状态由“要我学”到“我想学”的转变。
二、设计探究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立性——“我能学”
现代教育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忽视压制这种良好的愿望,滋养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新教材》在内容上、版式上都考虑到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用亲切友好的版面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索。
例如,物理第一节“序言课”时,我给学生展示各类的摆,并提前提出课题:探究“摆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是八年级物理中第一次遇到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我尝试着先由学生独立完成这一内容的探究学习,学生在教材、以及活动卡的指导下,利用两个星期的实验探究,经历了观察——猜想——实验——概括的过程,效果很好。在学习“摆的启示"这一节时,我们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并交流了实验中的问题,不管成功与否,同学都经过思考,有的同学提出问题:“如何知道摆摆动的快慢?为什么要记录10个来回摆动的时间?为什么在研究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是否有关时,要选择摆线相同?……”每一问题都有同学抢着回答。当我询问研究每一问题有何规律时,学生将其“独到的见解”“传授”给我:“研究物理问题与某一因素A是否有关时,要控制其他的一些有可能有关的因素B、C、D……,变化A因素。”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最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在学生的学习中“发现”了。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独立探索的成果。他们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实现了其自我意识由“我怕学”到“我能学”的转变。
三、运用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学习物理资源的能力——“我善学”
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物理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物理活动中去,实现其学习活动由“跟师学”到“我善学”的转变。
我在进行九年级物理“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学前,根据九年级物理新教材(上册)的教学顺序:“密度、阿基米德原理、压强、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产生原因”作为学生探究,布置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分析、网上查找自己探究,介绍学生可以通过在全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学科/课件库网站/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立方体浸在水中时前、后、左、右表面所受的压强、压力相等,但加在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立方体慢慢向上移动,同时超级链接浮力大小的推导公式录像。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很容易就攻破这一难点。又复习了液体内部的压强、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而这一切都是传统教学很难做得到的。许多物理知识、模拟实验如光学的知识实验在都能学到,引导学生利用网上资源,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实施因材施教,尊重学生学习物理的独特性——“我选学”
多元智力理论指出,每个人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也不一样,它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相对于传统教学的忽视个体差异,现代学习方式更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把握《新课程标准》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把问题设计成有一定的弹性的问题,使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能对其中的一些问题给出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在物理探究性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大课题,每个因素研究的思想方法是相同的,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一般采用分工协作研究,而让学生先选择一个小课题加以研究,有时间的再去完成其它课题。
如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探究中应尽可能地开放学生思维,让学生猜测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合作研究,使学生将有限的心智集中在实验过程的设计上,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不仅体会了研究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成功的乐趣。
五、开展小组活动,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合作性——“协作学”
在现代社会生活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间和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走进课堂、分工合作的学习形式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各守其阵、闭门造车的学习形式,加上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相互作用,整个过程已成为一个远不只是认知的过程,它为学生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施展才华的舞台。物理课的大多数科学探究,应该分组进行,每组4~6人。组内的角色分工要明确,例如甲负责操作、乙负责记录,或不同学生负责从不同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另一方面,组内角色要转换,例如:第一次甲操作乙记录,第二次乙操作甲记录。要注意发挥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不能由少数学生包办代替,这样做既能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机会均等的全面练习,又能充分体现工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学生在分工的过程中增强了责任感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增强了交流、交往能力和竞争意识,在合作的过程中培养了团队精神和用物理的意识。
cai教学论文范文3
“因材施教”就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地进行针对性教学,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身的实践以及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个体差异,而教学与训练中根据这种差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手段,是提高足球教学与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材施教”在各个学科的教育实践中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足球教学与训练也是如此。而现今许多教学与训练基本上采用地都是“一刀切”的方法,内容、难度、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般都是根据中等水平的学生状况安排的,不能兼顾到基础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因此,对现行的教学和训练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寻找相对合理、有效的方法。
二、关于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顺序的思考
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大学,以及专业训练中,足球技术教学与训练一般在遵循先进行无球练习,再进行有球练习的顺序,教学与训练一般遵循的顺序为:熟悉球性练习—运球及运球过人技术—踢球技术—接球技术—头顶球技术—守门员技术。足球的技术教学与其他技术教学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而合理安排好各种技术的教学顺序,正是这种规律性的具体体现。
足球技术既是一个足球学习与训练的起步,也决定其在这一项目上的发展潜力和成才可能。因此,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打好足球技术基础。足球技术的教学和训练,应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学生身心发育规律和足球运动的比赛规律进行,同时要遵循学习(练习、训练)、掌握、巩固、运用、提高的程序去展开。在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初期,学生大多刚刚开始接触足球运动,采用传统的教学顺序可能不适合学生的特点。笔者通过访谈,同时,与多位长期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老教练进行了交流,很多教练都指出了,在一定基础上适当调整教学顺序是有必要的,尤其是刚刚接触足球运动的中小学生,而且很多教练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头顶球可以在足球教学与训练中优先选择进行训练的想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技术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新的想法。
cai教学论文范文4
(一)行为目标的变化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在古代个别教学的背景下,所谓了解学生就是了解某一个教育对像,其实质是针对个体的个性教育。但这种一一对应的教育方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却有不可操作性,因为现代教育的施教对像已从面对面单个的学生状态变成了以院校、专业、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状态。因材施教之“材”即教育对像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故在规模化发展的高等教育中,今日所因之“材”更具群体性特征,从教育需了解单个学生的出身、智力、性格、气质、才能志向等方面的差异转向了面对大规模的群体的普遍的、具有共性的公众需求的现实层面,这是目前因材施教现代化改革的实质性变化。
(二)行为策略的改变
受教对像的群体化,导致了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策略的存在状态也会有相应变化,具体说来表现为:
1.师生定位上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必须讨论教学活动的主体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多被认为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老师独具慧眼先明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再因势利导去授业解惑,强调的是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但在规模教育的教学舞台上,受教对像的多层次、群体化的复杂局面决定了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演独角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先了解受教群体大致的来源、基础、能力、兴趣的分布类型,再分类分层,进行分类施教。同时,即使在同一级层与类别受教群体内部,教师也面临着了解学生中差异的统计分布,不可能作到绝对的整体把握,故在这种复杂群体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只有把“交往”、“对话”、“互动”等因素列入课堂教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上,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和主动精神,所以现代教育的师生主体定位中,教师应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主体意识的基础上再去实现创造性的教师主导,构建新型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这才是因材施教教学活动的新的内涵。
2.资源整合上在教学实践中
因材施教之“材”不仅指不同知识类型的学生群体,还有另一层含义,即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及使用何种相应的教学手段。在现代语境下,因材施教不仅意味着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实施教学,还意味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行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是与周围诸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不断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所以现代的因材施教不再是传统的师生直接对话,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发展系统,是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各种资源的整合,是在施教者分析受教群体的差异性的基础上,在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作整体的改革。总之,是“指向学生个体的巨大变化、学习环境的巨大变化、社会的巨大变化等所有与教育有关的物质和非物质因素的总和”。
二、大语改革背景下,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理念上的认识是抽象的,因材施教的教育价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体现。如何在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大学语文的因材施教?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明确不同专业大学语文的学科定性与目标定位,微观上对具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探讨和实践。
(一)课程定位上
专业特色基于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功能属性的多义:工具性、人文性、审美性并存,故欲践行因材施教原则必须以厘清各类型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结合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去有所侧重,以此确定各具特色的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区间。温儒敏先生于《大学语文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一文中说“大学语文现在最关键的是地位和定位没有弄清楚,特别是定位。”具体来说,如理工农医专业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突出其社会功能,故此类专业的大语课程应偏重其工具性,注重培养学生科技论文的写作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经济管理类专业工具性、人文性并重,偏重大语中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艺术师范类则是人文性、审美性为主,重点应于大语课堂中去作人文精神与美感美德的培育。在夹缝中找到自身的坐标并准确定位,是各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定位准确后,才有相应的学分设置、教学计划、教材教法的区别,定位是风向标,定位不同,指向上才会凸显差异。
(二)教学内容上
多元组合因材施教的“因材”不仅应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和需要而且还应指凭借适当的课程资源,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强调教学上的因材施教,必先保证教学内容、课程资源上既具专业特色又能满足学生多种需求,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做法值得借鉴:
1.创建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所谓多元组合的课程结构体系
是围绕大学语文课程,学校打破单一的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群体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开设丰富多彩的、可供选择的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便于不同兴趣、不同专业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门类组合。如可设置一门《大学语文》必修课程,下设《新闻写作》、《文学名著鉴赏》、《影视欣赏》、《演讲与口才》、《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等专项选修课及各种与专业结合的学科写作课程作为活动课程。这种多元组合的课程设置本质在于不同群体的学生有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多方面的兴趣,从而运用自己的优势智力,完成大学语文的学习目的。
2.开展专题式讲座借鉴《百家讲坛》的模式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专题,开展文化文学专题的讲授模式。在文学史的脉络下,每个专题以经典篇目为主线,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开设诸如:文学与音乐、文学与建筑、文学与绘画、诗歌与艺术等不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从文学、史学、美学等多方面感受文学文化的魅力。
3.自筹自编体现专业特色的大语教材
同一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一定只依靠其一,只有单一的一种,而是可以尝试不同专业分别选用不同的大语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尽量选取更多与专业背景、学生专业思维、专业兴趣紧密的篇目。如艺术类专业可以适当增加介绍艺术人生与艺术门类的作品、农林业学生可以适当增加反映农业科技领域的科普文章如沈括的《梦溪笔谈》节选、理工科类专业可以涉及科幼小说等……保证授课内容贴进专业、与专业有连接与切入点,学生当然会有兴趣。
(三)教学方式上
不变与万变教学方式应包括两个因素,一是谁来教,二是如何教,即教师与课堂教学方式。从大学语文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来说,建议教师不变,教法万变。因材施教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最终还是靠教师来实施。由此,我主张同一院校中不同专业的教师应相对固定,一个教师最好只固定教一个专业的大学语文课程,这样便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去积累与自己所教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有更多精力去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课堂上更紧密地讲授与相关专业有关的文学、文化知识,从而拉紧专业学生与大语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在不同专业授课教师相对固定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如理工科学生对文学艺术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想像力相对较弱,但善于推理、长于逻辑,故可以尝试“创设情境法、”、“启发式”、“案例分析法”、“问题驱动法”等;艺术类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较强,但思维不深入细致,故可以多采用“实践体验法”如“诵读法”、“视听法”、“讲故事法”等方式。总之,以不同之“材”的特点为出发点,教无定法,因材施教。
(四)考核方式上
cai教学论文范文5
(一)新课标中对教材编写的要求
1.开放性原则。
教材应起到引导学生发现、探索、交流、感受、感悟知识的作用,以此拓宽学习空间,形成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际性原则。
符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身体、心理实际发展情况;反映教师实际教学活动;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生活经验。以避免教材内容脱离实际教学需求。
3.创造性原则。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二)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原则
国家教育部门于2001年颁布《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中对小学生音乐教材编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要求:“教材的编写包括学生教科书、教师参考书、音响教材;教材内容符合科学性、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原则。”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小学生音乐课堂材选需考虑几点因素:
1.在内容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材所选曲目应当包括国外优秀音乐作品、专业创作经典作品、民族传统音乐作品、优秀新作品等,根据学校音乐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曲目数量或比例;内容的选择反映主流文化及审美趋势;教材内容的选择应当有利于音乐课堂中歌唱、演奏、欣赏及创作教学活动的开展;所选教材内容符合思想品德教育要求。
2.在技能方面。
小学生音乐教学包括音乐基础知识教学与音乐技能训练;音响教材包括欣赏曲目、歌唱示范曲目、合唱示范曲目、歌曲伴奏、实践范例、备用曲目等内容;要求歌唱及音乐技能难度适宜。
3.教材形式方面。
书本图文并茂、文字简要、内容丰富、活泼有趣;音响包括VCD、录音带与录像带,播放效果符合标准要求。
二、小学音乐课堂选材及教学措施
(一)学校方面的措施
1.重视音乐素质教育。
学校音乐教学水平、教育质量等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学校应当重视音乐教育工作,一方面,加大对音乐教学投入,增设音乐基础设施,例如多媒体设备、钢琴等;另一方面,聘请高水平的音乐教师,从而提高音乐教学水平。
2.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
为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建议学校根据自身情况,适当增设音乐课外教学活动。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脱离课堂的束缚后,更容易发掘在音乐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另一方面,课外教学活动考验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整体水平。学校可通过合唱团、成立管乐团和民族乐团、户外歌唱比赛等形式开展户外音乐教学,提高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3.提高音乐教师水平。
一方面,对现有的小学音乐教师队伍进行定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职业素质、歌唱技能、音乐基础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等,培训形式主要包括学习班、讲座、进修三种;另一方面,引进优秀音乐教学人才,尤其引进在乐器、舞蹈等方面突出的教学人才。
4.在教材的编写或者选择方面。
学校在编写或者选择教材中,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考虑不同阶段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建立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所选教材需富有情趣及艺术表现力,并符合思想品德标准;教材内容需定期修订;教材中多纳入表现中华传统文化和地方音乐的曲目。
(二)教师选材及教学措施
1.因材施教。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较大,一年级与六年级学生在音乐知识、乐器技能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不同,加上遗传、课后培训等因素影响,导致音乐素质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教师应当注意因材施教。对于三年级以下的学生,应注重音乐基础教学,包括识谱、音准、音符的唱名、呼吸方法、识别前奏、旋律与曲调等基础知识,此外,还应让低年级学生了解常用乐器及基本弹奏方法;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音乐教学难度适当增加。例如,教会学生如何熟练弹奏钢琴、辨别音色和节拍等内容。
2.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增加师生互动环节。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曲目曲风,创造不同的课堂氛围。如《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歌曲曲风比较欢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活力,在欢快的氛围中一起学唱这首歌。其次,引导学生主动欣赏、歌唱音乐,指导学生通过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并通过小组合唱、单人表演等形式展现学生表演能力。最后,借助多媒体教学,开展多样性教学,拓展学生课外知识;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教学生学习简单的音乐体操和舞蹈。
3.教会学生使用乐器。
音乐教学不单单是教会学生如何发音、歌唱,还应当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基本乐器,例如钢琴、竖笛、吉他等乐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感,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体验音乐所带来的快乐。
4.选材方面注意要点。
由于教材的编写与选择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选用与调整。一方面,针对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特长,适当扩展教材内容,丰富课堂;另一方面,对于当地文化背景并不符合运用的音乐的教材,教师可发挥教学创造性,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三、总结
cai教学论文范文6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凭借安徽理工大学60多年的办学底蕴,恪守“团结、奋进、博学、奉献”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严谨求是、开拓创新之精神,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办学层次和水平稳步提高,并以此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至2014年,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已达7000多人,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可到工矿企事业单位及相近部门从事矿山设计、施工、管理等工作,也可到学校和研究设计部门从事教学、研究和设计工作,也可以攻读采矿工程专业或其他专业的高级学位,继续深造。
2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的采矿工程专业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专业,应具有复合与应用两大特征,兼备“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能力,培养的人才主要是直接为矿山经济服务的,因此,实践教学在本科培养过程中越来越凸显出其日益重要的作用。尽管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办学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还存在以下的短板。
2.1校内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煤矿开采学、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压测试等课程。实验开设内容有:采煤工艺、采区巷道布置、井田开拓方式和井底车场等;单体液压支柱工作特性、相似材料的配比和矿压观测仪器仪表的演示实验;岩石物理力学测试和锚杆支护质量综合检测等;矿井通风风流状态参数的测定和矿井通风系统工作原理及全矿井反风演示等。实验依据的平台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但是实验平台仍存在短板,与开设课程相配套的演示模型如采矿模型、矿井通风系统模型较少,且大部分与现代化矿井不相适应,不能反映高瓦斯和突出矿井巷道布置、开采方法、通风方式等特点;岩石力学实验设备功能不全面,不能适应现代化采矿工程的要求,影响了采矿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
2.2矿山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最近几年煤炭行业经济效益下滑,一大批煤炭企业出现亏损,加之煤矿企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一些矿井考虑生产任务和安全因素不支持学生下井实习,更主要的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通过带队老师与矿井领导建立的私人关系才联系的实习矿井,因此,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的实习方式,考虑到井下实习过程的风险承担问题,使得实习环节不能按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虽然实习时间从表面上看非常充足,如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均为4周,然而根据我们统计,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一般井下实习次数为6~9次,即认识实习1次,生产实习3~4次和毕业实习2~3次。因此采矿工程专业的整个实习过程流于形式、实习内容不能按实纲要求进行,从而导致学生在校期间的现场实践教学难于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效果。
3采矿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相对在校其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实践性环节多,为了达到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具有良好的实践平台。基于这一点,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要求,进行了实践平台的建设。
3.1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建设
原有的实验教学平台有矿山压力实验室、岩石力学实验室、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室、采矿模型室、采矿CAD绘图室及现代化矿井模型室等。为了配合采矿工程专业实验教学建设和提高采矿工程专业科学研究的硬件设施,我们不仅对已建教学实验室进行了改扩建,同时新建了6个实验室,如巷道支护研究室、矿山绿色开采研究室、多相耦合实验室、岩石非线性力学性能实验室、仿真巷道实验室和矿井模型组合实验室。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研制了2m可旋转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台和10m大型可调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台,购置了采煤机、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和综掘机等大型综采设备;扩充了矿井开采和开拓模型、一套现代化矿井模型,以及学生自制矿井开采模型和实验设备等。新增设了曙光数值模拟计算机系统、深部围岩非线性力学测试系统、煤岩石动态力学测试系统、钻孔电视分析仪、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仪和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等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还根据采矿工程专业学科发展要求,针对本科学生开放了现代化矿井模型室、相似模拟综合实验室、采矿模型室、矿业工程CAD实验室、仿真计算实验室、仿真巷道实验室和矿井模型组合实验室。这些措施的实施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同时又促使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共同协调发展。
3.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积极加强与煤矿企业的联系,建立与煤矿企业长期的稳定的合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双方共建、共有、共同使用和经营的模式,以此来保证采矿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长期稳定性。目前,我们已在淮南张集矿、淮南谢桥矿、淮南潘集一矿、淮南潘集三矿、新集一矿、新集二矿、淮北朔里矿、淮北祁南矿、淮北许疃矿、皖北卧龙湖、皖北祁东矿等矿井建立了本科实践教学基地。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体系按照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市场的需求,结合60多年办学经验,制定了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同时紧密结合理论教学,深入浅出、相互交融地设置了实践教学内容。另外,我们在建好实践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淮北矿业集团、皖北煤电集团等建立了四个产学研教学示范基地。依托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和创新型矿业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完善了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在低年级班级中实行班主任制,在高年级学生中实行导师制,加强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了高校外部的教学资源。
3.3加强校际实践交流合作
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按照学校和波兰相关高校的协议,每年暑期选拔采矿工程专业的学生赴波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实习活动。学生在波兰参加了AGH大学举办的国际采矿夏令营活动,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参观了波兰的煤矿、盐矿等矿井,听取了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收获颇丰。最为明显的是,通过一个月的英语口语锻炼,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并在波兰师生来校访问期间,承担了大量的接待和翻译任务。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