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1
随着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在社会转型中被越来越多的提及,众多高等院校纷纷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相对于普高社工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自身的职业化培养的优势,也同样存在着缺乏本土化职业经验的劣势。所以,如何建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工作体系,凸显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工作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是每一个社会工作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1.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特点
社会工作是一个以助人自助为宗旨的专业,有着自身专业化的服务技巧,也有着较为完备的价值理念的指导。这决定着其在教育中应该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是价值理念上的人文关怀。社会工作是一门价值导向的学科,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实践的灵魂,是社会工作者的精神动力。它不仅规范了社会工作的目标和意义,而且也规范了社会工作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以及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这是社会工作不同于以往其他职业的最为突出的区别,也是社会工作教育成败的关键。
其次是能力要求的多样性。社会工作者在工作开展中可能会与形形的服务对象打交道,而工作开展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所以工作者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
再次是职业素养上的实践性。实践性是社会工作职业上的另一个重要特点。不同于众多的人文学科,社会工作的实践性尤为突出。当社会工作的雏形在欧洲产生的时候,即是处理社会问题的福利救助活动。所以说从社会工作诞生起就进行着不断的实践,并从实践中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法。
2.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优势
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具有自身的特色,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过程上都有着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本身所具备的实践性和职业化,对于以价值理念指导实践的社会工作职业来说有着较高的切合度。
2.1 培养目标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专业更加注重职业化和应用性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更加突出专业课的地位,有针对性的开设实践课程。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实现从学校到机构即可上手的目的。这样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社工教育与普高社工教育有着鲜明的差别。在了解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其培养目标中详细列举了社会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包括问题评估与干预能力、项目策划与管理能力、个案管理能力、社会调查能力等十项具体的能力。
2.2 培养模式专业。相对普通高等教育专注于知识的传授,高等职业教育则更倾向于"基础理论+技能"的培养。这种注重实用的特性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以及技术的与时俱进。所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以及"订单培养"等方式为许多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所采用,也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突出特色。
2.3 培养过程科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四年,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三年,这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对知识做必要的调整。所以理论知识的简约性和针对性是高等职业教育另一特色。要保证必要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考虑一定内容的压缩。对比许多院校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看到,普高院校除了开设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工作方法之外,还包括犯罪学、发展社会学等,进行较多的理论基础的传授。
3.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从八十年代高等职业教育兴起开始,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式,这有效地促进了专业与职业有效链接。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兴起更晚,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却与社会工作职业的实践性、能力要求的多样性不谋而合。于是高职社会工作教育有着自身先天的优势。然而作为起步较晚的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教材使用方面又有着明显的短板。具体来说,优势:职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比较切合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中对于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视尤为突出。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三大工作方法,在培养中十分注意突出他们的实践性。困境:本土化社会工作不够成熟,教育层面如何摆脱模仿本科的教学方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探索,社会工作专业经历了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但是本土化的程度并不高,普高教育中更多的是学习西方以及港台地区。而迄今为止,也没有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的专门教材。这正是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工作教育应该探索和创新的方向。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2
关键词:医务社会工作;癌症患者;知情权;伦理困境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性关怀慢慢得到提升,患者希望能够在治疗的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需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医务工作者们常常会触及到癌症患者的身体及心理上的伤害,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专业伦理困境。这类伦理困境常常包括对癌症患者自身病情、病情的治疗方案、医疗资源及入院后的生活质量有关,医务社会工作过程中,这些伦理困境在有意或无意的伴随着社会工作的本身。
2016年2月,中央财政支持吉林省生命关怀协会医路同行空巢老人医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立获首批,笔者有幸于2016年4月参加该项目,笔者主要接触的群体是吉大一院放疗科、肿瘤科的癌症患者,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在服务该群体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一些伦理困境,给笔者带来了相应的困惑,进行一定的伦理选择。本文主要是将笔者在参加医务社工项目过程中对癌症患者的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阐述与分析,并尝试运用医务社会工作的方法提出初步的建议及对策,对癌症患者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进行初步的总结。
二、医务社工介入癌症患者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
(一)由癌症患者的知情权引发的伦理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患者有权利从医护人员了解有关本身的身体状况、治疗方案和患者本身所要承担的风险;但这一观点与中国传统思想有一定的冲突,从人道主义上来说,如果将患者信息全部告知患者,患者能否在心里上完全的接受疾病信息?在现如今的医疗体系中,患者的家属倾向于隐藏患者的病情,以此保护患者受到的伤害。当患者准备出院时,也只能得到有关病情大概的描述。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患者的知情权。笔者在实践过程中经常遇到此类伦理困境。
(二)案例分析及应对
笔者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很多患者家属将病情模糊化,让患者脱离病情实际情况,但大部分患者能感受到自己的病情并不明朗化,他们常常因为家属对自己的隐瞒而苦恼,对医院的治疗方案表示担心;但如果医务社会工作者将患者的病情全部告知,这可能加重对患者本身的心理负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以下通过案例来进行对医务社会工作有关癌症患者的知情权的伦理困境的描述与分析:
案主,癌症患者晚期,家人对案主的病情进行隐瞒,但案主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乐观,因此,案主多次向社会工作者求证。
在此案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明显遇到了对于癌症患者的知情权的伦理困境。我们不仅仅关注案主的知情权,更重要的是,告知是否有利于案主的长远发展?其次,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告知?在服务过程中,通过收集案主的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对案主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测评,及家属对患者的是否告知的意见,同时,也征求院方的建议。第一,在是否告知案主的病情的问题考虑上,笔者认为原则上告知,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为了服务对象的利益,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选择不告知;家属的意见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属执意要求工作者不告知,这种情况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作出新的评估策略;在个案服务过程中,案主已经严重在怀疑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时候只会加重案主心中的焦虑。第二,如何告知案主?医务工作者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直接告诉可能会导致患者在面对突然消息时心理坍塌,威胁到案主的身体健康安全;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协助其家属将病情的实际情况逐渐式渗透,给案主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这样的负面信息,让案主内心慢慢接受。
三、提出可行性建议与对策
(一)有章可循---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遵循的原则
医务社会工作者在面对癌症患者知情权的具体实践中是有章可循的,我们应该将尊重放在首要原则上,患者有权了解自己的病情状况,有权决定自己的治疗方案,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需要依次作为服务的价值基础,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案主。
(二)提升医务社工的专业素养和伦理道德水平
在具体服务过程中,医务社工在实践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专业伦理问题的上,作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不带价值色彩的态度进行抉择,发挥出医务社工的专业价值。一般情况下,实际遇到的伦理问题很难从现成的伦理守则和价值判断标准得到答案,更多的是综合各方因素,作出合适的伦理选择,保障服务对象的利益。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3
关键词:社会工作评估;绩效;问责;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1-0073-06
2003年,上海市禁毒办等部门以购买社会工作岗位方式向上海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等三家社会工作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启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尝试①。自此之后,深圳、广州、东莞、北京、厦门、济南、南京等地也逐步开始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探索,购买服务的方式、领域和规模都在逐渐扩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已经逐步成为政府治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的有益尝试和制度化选择。随着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推进,各地陆续出台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政策和办法,以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操作。2012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国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其后,国家逐步完善制度,以形成公平公开、竞争择优、管理高效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学术界围绕社会工作服务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思考如何促进、规范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社会各界也开始考问社会工作服务的必要性与质量。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主要运用政府的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服务。这样,无论面对政府还是面对社会,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机构都要表现自己服务的有效性,有效服务是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和专业的合法性基础。社会工作评估由此进入我们研究的视野。本文从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我国主要城市社会工作评估实践方式的评析,展现当前社会工作评估的内在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社会工作评估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
社会工作评估是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设计、策划、实施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的测度、诊断和评价的活动。②这项活动着力实现两个追求:如何保证服务“物有所值”,如何让专业更为“专业”。它是成本控制系统和质量保证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之所以需要评估,主要在于四个方面:一是改
收稿日期:2014-09-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理论和制度构建研究”(10JZD003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
作者简介:姚进忠,男,集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厦门 361021),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南京 210046)。
崔坤杰,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生(南京 210046)。
进服务,帮助社会工作服务更好运行;二是承担责任,评估者通常扮演监督者的角色;三是生产知识,评估结果的为新的服务评估积累经验和知识;四是助力公关,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公正的评估能为决策提供合法性和公信力。③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积极探索专业、科学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对于完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的内在要求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处于发展阶段,社会认可度不高。以评估来证明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是提升其社会公信力的重要手段。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以证据为本的实践活动,强调社会工作服务干预要有实证依据,服务效果要有尽可能明晰的显示。④它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方法对服务项目目标达成度、社会效益、受益群体满意度等情况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而巩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成为证明自己服务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同时评估过程也是总结相关经验、提炼本土理论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
2.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向购买方交代并争取更多发展资源的需求
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的同时,社会服务也进入了“交代的年代”,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必须以评估方式向社会做出交代。项目执行机构以服务评估中的质量考察与成本效益核算向购买方交代其所出资的费用得到了良好运用并实现了项目规划的意图,用各种数据说明服务支出的合理性和服务提供的有效性,这一方面可以获得社会信任与社会合法性,另一方面也为其争取更多资源奠定了良好基础。科学严谨的社会工作评估既是向购买方交代的要求,也是机构争取更多资源的重要条件。
3.社会工作评估是社会机构内部监察与问责的需要
一个完善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应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以确保服务执行过程的效率和品质。⑤项目评估有内、外两种形式。内评估由服务提供者进行评估,目的在于检查服务进度,总结服务经验等。⑥这种过程评估是对内部社会工作服务进行监察,有助于及时处理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社会工作评估是促进社会工作项目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工作服务是政治实践和道德实践合一的专业活动,整个服务的开展充满了复杂性和变动性。社会工作评估的核心功能是改善社会服务,通过对服务项目的所有环节进行评估,科学掌握服务对象复杂的社会需要,从而明确问题和任务,改进和完善社会服务方法,有效实现社会工作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进服务对象福祉的直接目标和践行专业价值的终极诉求。⑦同时,社会工作评估可以更好地厘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发展的方向,协助决策者决定有限资源投放的优先次序,推动项目向纵深发展。
二、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实践与困境
随着政府职能转型,我国社会工作机构迅速发展,承接服务项目类型逐渐多样化。然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制度缺乏、机构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社会工作服务乱象丛生、效率低下。很多地方的尝试并未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⑧因此,加强社会工作评估、运用评估结果提高社会工作者和机构提供服务的能力十分必要。为规范社会工作评估实践,目前我国一些社会工作发展较快的城市均出台了社会工作评估的指导性文件。笔者基于这些城市的评估方案对当前社会工作评估实践进行审视,总结其内在困境,为优化评估机制提供方向。
1.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实践
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以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的评估;二是以广州、东莞、珠海、厦门为代表的对社会工作机构服务绩效的评估。
深圳、上海两市出台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绩效评估文件主要从评估内容和评估程序进行评估(见表1)。比较两市评估指标和评估程序,可以发现,两市的评估文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能力是考核的首要指标。深圳对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评估包括专业资历、专业操守、业务能力等;上海则突出强调专业伦理。第二,服务质量和成效是考核的主要内容。深圳对服务质量的评估更为系统,包括服务规范性、档案管理规范性、服务成果、服务质量认可度四个方面;上海在注重服务成效的同时,强调社工在服务实践中的自身建设和成长。第三,工作量是考核的重要依据。上海有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深圳对此虽未涉及,但未来也很可能增加相关评估。第四,评估程序较为科学系统。两市均有社工自评、联合评估、汇总结果、公示、复核等程序,以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2.我国社会工作评估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尚处于探索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评估机制仍面临诸多困境。
(1)管理主义倾向较重,服务初衷受损。
“管理主义”概念来源于公共行政领域,它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运用。尤其突出管理者的作用,讲究机械的制度和绝对服从,追求结果和产出,以效率为宗旨。⑨在社会工作评估中,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都是政府以文件的形式下达的,具有很强的行政命令性。政府以管理者的身份,把评估任务交给社会工作评估机构,评估机构在设定评估的参数和边界时要听从政府的意见,并且向政府汇报。这些机构机械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评估指标和程序对社会工作机构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专业性、服务量、服务质量等方面的评估,盲目追求一个评估结果,既没有有效利用评估结果,也无法建立有效的改进机制,不利于评估目标的实现。这种管理主义思维很容易导致“指标绑架”问题。以深圳为例,每一份合同都会对服务的产出进行量化规定,这种做法会衍生出更加严重的问题,即社会工作机构以完成招标量为目标,从而背弃以服务对象“需要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初衷。⑩同时,由于评估指标和内容的选择受制于政府意志,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的需求表达和参与机制缺失,这也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评估出现片面性问题,社会工作服务的提供与需求相脱节。
(2)评估主体单一,多方意见未能体现。评估主体包括提出评估要求主体和评估执行主体两类。这两类主体应该是多元的,代表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立场与观点。比如,评估执行主体也即操作主体,既可以由购买方专门组织的考核评估小组(包括购买方、监督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专家学者、资深社工和服务对象代表等)负责具体实施,也可引入第三方进行具体的考核评估。
但在实际中,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比较单一,甚至评估要求的提出者与评估实际操作者是一样的。从提出评估要求的主体来看,该主体主要是购买方或社会工作主管部门,而服务对象、大众和舆论等很少参与甚至没有参与其中。从评估执行主体来看,评估执行主体的操作主要由提出评估要求的机构和组织承担,服务对象评估、社会公众评估、第三方评估等被排斥在外。这导致多方意见得不到充分体现,评估的客观性和严谨性大大降低,评估的效果大打折扣。
(3)过分强调科学范式,专业内涵体现不足。受管理主义思维的影响,当前社会工作评估过分注重科学范式,努力将模糊性的“物有所值”转变为规范、清晰、可操作的“绩效”评估。但是,社会工作服务以追求人性解放、实现社会公平为服务的核心价值,它并不简单地以利润为终极目标。服务的优劣,从资助方或购买方到提供服务机构再到享用服务的受众,评价不一,标准有异。相对于统一客观的盈利数值,“助人自助、惠泽社群”作为一种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很难有一个“客观”的说法。因此,社会工作评估不能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如果社会工作评估过于依赖科学计算,目标方向由量度绩效的准则来主导,那么很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服务只重视眼前短期效益,服务的努力方向就是尽可能去达到当前的评估指标。这种社会工作评估把短期的达标凌驾于长远的目标之上,流于短视,从而影响评估的意义。
三、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对策思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是政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重要举措,社会工作服务质量对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困境影响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合法性和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也致使社会工作服务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应从以下维度完善与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促进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1.逐步健全社会工作评估制度
政府购买服务不是一项单纯的交易行为,效率并不是衡量其的唯一标准。回应性、经济性、有效性、平等、责任等都是管制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要标准。因此,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应兼具效率考察和专业发展的双重诉求。完善社会工作评估机制首先要从制度层面给予相应的保障。通过制度确保社会工作评估的科学性和规范化,逐步形成合理、灵活的社会工作评估监管机制,即实现社会工作评估机制全国性规范与地域性特色相统一,建立动态监察机制,确保评估的常态化、针对性与全面性。一方面要加强规范指导与监管,保证社会工作评估标准化与程序化,保障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性,增强专业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评估要具有本土性和灵活度,为专业价值的彰显创造足够的空间,拓展社会工作机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的空间。
2.积极培育社会工作评估主体
21世纪以来,社会工作评估表现出整合主义的特点,其核心表现是评估主体的多元性,即评估主体除了科研院所、政府部门之外,社会组织、服务对象、新闻媒体等也作为主体参与到服务评估中。古贝等人所倡导的“第四代评估”提倡的就是这样一种全面的积极参与,要求利益相关者和其他相关人在评估当中处于平等地位。这就意味着所有评估参与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理解,并努力形成一种符合常理的、信息量大的、成熟的评估共识。因此,在建立以第三方评估为核心的机制时,要注意培育可能的社会工作评估主体,汇集包括第三方评估机构在内的更广泛的、多元化的社会力量(政府部门、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形成多视角的监察机制,全面考虑不同的价值观,将评估行为和后续工作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借助多元社会工作评估主体的参与,可以确保评估工作科学、合理、客观地进行,最大限度地避免评估中的漏洞与盲点,保证评估监察功能的实现。
3.不断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
衡量服务质量的标准是评估的关键,所以不断完善评估内容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的核心环节。社会工作评估的目标不仅在于证明专业服务的有效性,考察服务的效率与效能,还在于倡导先进理念,分析社会问题,建立专业的公信力。评估目标的复合性,决定了评估内容的多维性。影响评估的三大重要维度包括政治、衡量与实践。社会工作评估质量就取决于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内涵有效地整合到评估内容体系中。评估内容的完善过程也是实现政治、衡量与实践三个维度整合的过程。由此,社会工作评估内容应该是一个多层面的体系,其选择要做到全面性,涵盖社会工作服务的绩效考察、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回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考量等,即尽可能显示评估的效能、适当、效率与能力四种观点(见图1)。评估不仅要包括提供组织、政策或案主重要资源的政治程序,同时,评估内容还必须兼顾方法学与科学标准,选择反映评估内容的指标尽可能考虑效度、信度、可近性、系统性等方法学标准。
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大卫・诺顿(David Norton)发展的积分卡架构和保罗・尼文(Paul Niven)为公共机构设计的平衡积分卡图表均为完善社会工作评估内容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平衡积分卡设置了愿景、策略、顾客、员工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财务六项内容,有效地把机构愿景、顾客要求和机构日常运作连成一线,在落实机构策略和监控机制上保证机构服务质量符合顾客的要求和期望。当然,公益机构是为了达成使命而存在的,其运作是一套由使命出发、层层相扣的行动体系。具体到社会工作机构,它是基于专业价值使命发展出愿景,再根据愿景制定可行目标。因此,评估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就是社会工作机构对专业使命的贡献程度,以有效提升机构的调适能力和专业能力。
4.严格设计社会工作评估程序
良好的制度和完善的内容都需要借助合理的评估程序才能够实现,严格设计服务评估程序是优化社会工作评估机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社会工作评估是一种整合性的评估,应以逻辑关系贯穿目标和系统始终。它不只是全面量度活动成效(目标),还要顾及成效与活动的服务量及资源投放(系统)的逻辑关系,使评估更全面,最终达成活动成效。因此,设计评估程序,必须努力提升程序的动态性和灵活性,对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察,全面展现项目的运作过程及其成效、影响。通过整合内外部评估、过程与结果评估,将过程、成果、影响评估整合到评估模式之中,做到动态掌握项目的处境分析、资源投放、活动/服务、服务成效等维度状况,从而对机构服务的能力、效率、效能、适当性等进行有效考察。
四、结语
新公共服务与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使社会服务评估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社会工作服务也在其列,通过社会工作评估来考察与审视政府购买的社会工作服务是否获得“物有所值”甚至是“物超所值”的回报。本文关注社会工作机构的公益形象与社会使命,期待借此增进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识与信任并投入更多资源,促进社会和谐。当前,我国社会工作评估虽然同时注重服务的绩效考察与专业质量的提升,但是由于受管理主义思维影响,实际评估操作还是过多关注服务数量与效率的考察,致使服务对象的福祉、权益以及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受到损害。基于此,本文从评估制度、主体、内容和程序四个角度提出优化策略,其目的不在于建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评估模型来量度社会工作服务,而在于强调社会工作的专业特质,强调以社会工作的专业成长作为评估的根本,促进我国社会工作评估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成长。
注释
①刘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文献综述》,《山东行政学院院报》2012年第6期。
②④⑥⑦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5、9、18、20页。
③Chelimsky, E. The Coming Transformations in Evaluation. In E. Chelimsky and W. R. Shadish(eds.), Evalu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 A Handbook. Thousand Oaks, CA: Sage,1997, pp.26―53.
⑤陈锦棠等:《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77页。
⑧韩梦冉:《广州市H街道政府购买社工项目评估研究》,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13年,第2页。
⑨赵景来:《“新公共管理”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⑩马贵侠、叶士华:《政府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服务的运作机制、困境及前瞻》,《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金红:《上海市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评估机制之研究》,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第20页。
范斌、张海:《社会服务评估发展的历史性考察》,《理论月刊》2014年第3期。
[美]埃贡・G・古贝、伊冯娜・S・林肯:《第四代评估》,秦霖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4页。
官有垣等:《第三部门评估与责信》,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263、21页。
Kaplan, R. S. and Norton, D. P.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ranslating Strategy into Acti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Boston, MA, 1996, pp.18―63.
Niven, P. R. Balanced Scorecard Step-by-Step for Government and Nonprofit Agencies.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pp.6―25.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4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呈上升趋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社工人才;全国一些大城市如上海、深圳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社工人才队伍,招聘专业社工进入社区、机构从事专门的社会工作事业;社会各界、各级政府正关注与支持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会学与社会工作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全体师生以此为契机,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于2010年1月11日正式撤系改院,成立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在我院发展迈上新台阶及我院社工协会成立之际,为进一步加强与华中地区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本院学生的专业素养,我院应华中地区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联合会邀请,参与到第二届华中地区社工文化节中,在此期间将自行组织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并观摩、参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活动,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强专业学习、进一步扩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
二、活动指导思想:
在遵循本院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活动,使同学们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增强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以此次活动为平台,搭建一个各高校相互交流、探讨、分享的平台,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合作,在不断扩大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影响力,弘扬社工文化。
三、活动主题:践行社工理念 实现社工价值
四、活动时间:3月22日——4月15日
五、参与高校:
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师范大学
六、本校主办组织: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协会
七、活动组织方式:
1、活动设立总组织协调人员一名,具体负责整个活动的分工、协调及与其他高校的联络、交流等事宜;
2、社会工作协会在整个活动中起宏观协调的作用;
3、每项活动设立具体责任人一至两名,负责各项活动的策划、组织、实行及总结;
4、每项活动安排一至两名指导老师,指导活动的开展实施。
八、具体活动项目:
(一)社工文化宣传周
1、 展版宣传
活动时间:3月22日——3月29日
指导老师:金小红老师
活动负责人:肖瑶、罗跃红
活动目的:让本非本专业人员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识,让本专业的同学对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及相关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活动方式:
(1)制作大木版海报,对此次社工文化节进行宣传;
(2)制作小塑料展版在东区小树林悬挂,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识进行简介;
展出内容:
(1)社会工作基本知识
①社会工作专业简介;
②社会工作专业在国外、港台地区及大陆的发展情况;
(2)我校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状况
①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计划;
②本专业优秀人物介绍及事迹简介;
③本院社会工作协会的发展状况;
2、 电影展播
活动时间:3月28日、29日晚
指导老师:罗力群老师
活动负责人:刘坤
活动目的:通过与社工实务相关的影片或影象,使同学们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社工的相关知识。
活动方式:(1)观看与社工实务相关的影片或影象;
(2)就片中所涉及的与社工领域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3)由老师对讨论进行点评和总结;
材料来源:借鉴湖北师范学院或武汉理工大等其他高校资源、通过老师搜集或自己从网上下载;
3、 快乐社工游戏
活动时间:3月22日——3月29日
指导老师:曾永泉老师
活动负责人:钱寅、侯珊
活动目的:通过游戏过程使同学们体悟社工实务理念
活动方式:(1)结合展版宣传进行;
(2)在展版宣传的同时,邀请对游戏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
(3)请参与的同学们发表感受;
(4)给游戏优胜者颁发纪念品;
(二)社工实务零接触
1、专业社工情景剧
活动时间:3月29日上午
指导老师:祝平燕老师
活动负责人:冯珊
活动目的:让同学们在模拟实践中更形象深刻的学习社工的工作技巧与方法,体会社工工作的相关理念,饯行社工的价值。
活动方式:寻找相关的经典剧本,结合实际情况对剧本稍做修改,在本院范围内招募演员演出,邀请专业老师或者心理咨询老师对表演进行点评。
2、主题论坛
活动时间:暂定3月29日晚
指导老师:杨生勇、祝平燕老师
活动负责人:石瑛、尹丹
活动目的:使同学们有机会与专业社工老师或社工机构的工作人员交流、学习,了解当前大陆地区社工发展状况;
活动方式:视具体情况而定,暂定三个方案,方案一不行的话实施方案二,方案二不行的话实施方案三;
(1)方案一:请其他高校社工方面的老师;
(2)方案二:请已从事社工方面工作的学姐、学长分享工作经历;
(3)方案三:由在深圳社工机构工作的学姐、学长或其他高校社工专业的同学提供一些有关深圳社工发展的资料,拿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3、走访参观
活动时间:3月30日
指导老师:杨生勇老师
活动负责人:陈海滨
活动目的:让同学走出学校,走近社工,在观摩和亲身体验中,进一步践行社工理念,了解社工价值。
活动方式:
(1)参观武汉市相关的社工服务机构:如湖北慈宁服务处、青少年空间等;
(2)参与社工实务,如参与“临终关怀”社区教育活动的志愿者活动;
(四)社工实务分享:
活动时间:4月11日晚
指导老师:杨生勇老师
活动负责人:杨海雄、邓洪洁
活动目的:由于内地的社工专业在学习期间得以亲身实践的机会并不多,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同学,为此,用分享交流的方式可使社工专业的同学能都有一个机会更多的了解社会工作的实务。
活动方式:(1)大三参与社工专业实习的同学分享实习经历;
(2)已从事社工专业方面工作的学姐、学长给予我们社工实务方面的指导;
(五)社工文化节闭幕式
活动时间:暂定4月13日
具体事宜安排有待4月初与其他高校及社工协会成员进一步商讨
九、经费预算:
1、展版制作费:100元
2、横幅和海报等活动宣传费:150元
3、邀请社工论坛主讲人的礼物:100元(若院里恰好要邀请专家来做讲座或采用其他形式举办主题论坛,此项支出可删除)
4、邀请专家、评委老师的招待费:50元
5、活动的消耗材料、奖品、游戏道具:100元
6、材料整理、打印、装订费用、后期结果总结:50元
总计:550元
十、预期困难及应对方案:
1、活动经费不足:活动前积极向院系申请,活动的筹备在经费方面尽可能节省;
2、活动各方面的资源缺乏:
(1)宣传方面:制作海报、展版,写宣传稿、新闻稿、照相机等资源缺乏;积极争取院宣传部的物力、人力支持;
(2)文艺人员:需要参加武汉大学的开幕式,我校应邀要出节目。争取院艺术团人员的支持。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5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习环节;实习督导;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8-0289-02
一、现状分析
自1989年北京大学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以来,已有200多所学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这是社会进步的目标追求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要求。近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取得了初步成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轮廓日渐清晰,学科体系逐渐成熟,学术队伍日益扩大,新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包头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于2005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是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在办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吸取了国内高校的办学经验,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这一些问题。从目前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在实习教学环节中,由于中国社会工作仍不是一门职业,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机构几乎没有,人们对专业社会工作缺乏了解,也缺乏认同,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更为陌生。因此,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无事可做,或者做一些行政工作、日常工作的情形,而我们的学生却很想把专业助人技巧应用于工作中去,加上学生的特点,对机构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不想去做,这在实习机构和实习学生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也不会获得实践其所学专业知识和技巧的机会。二是从实习督导方面看,校内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基本都接受过社会工作的训练,但其中受过社会工作督导训练的人却很少,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教师也较少,因此指导教师很难给予学生专业督导。实习机构的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但对督导的理论却不甚了解,这是影响社会工作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作为一所地方性院校,我校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造就适应本地区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衡量当代大学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大学生是否“能够敏锐的发现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结合本校实际,就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现状而言,加强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当务之急。
(一)转变实习形式
政治与法律学院从设立社会工作专业之初,就一直重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实习问题,专门制定了《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其中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内容有如下要求:实际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工作方法对各类人群、社区等社会工作对象进行专业辅导;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各类社会工作机构如工青妇联、青少中心、老年机构、社区、社保部门等开展管理、服务等方面工作;开展社会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价值观,掌握深入基层社区、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实务工作的技能。
按照《政治与法律学院2005级非师范专业学生实习计划》的要求,我院2005级学生于2008年秋季分别在包头市民政局、包头市社会福利院、包头市青山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实习。这次实习是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的第一次实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为以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提供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尽管如此,我院的社会工作专业实习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社会工作的实习形式比较单一,仅有毕业实习一种形式,对于社会工作这种实务取向的专业来说,毕业实习所能提供的实务经验非常有限,因此在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改革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组织三种形式的实习:机构参观、并行式实习和毕业实习。
1.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间断式的机构参观走访。即每月集体参观一个社会福利或行政机构,学期中组织二三次集体讨论,交流和分享机构参观的心得,澄清概念,了解社会工作的领域、性质;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情况、存在问题等,借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及行政机构运作机制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理论和技巧奠定基础。
2.第二、三学年的各个时期,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课程同步进行的实习。在并行式实习中,学生一边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在机构进行专业实习,这样可以很好的把知和行统一起来。
3.第四学年第一学期开始进行4周的毕业实习,这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次实习,这次实习是学生知识和技巧的整合式学习。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专业所学,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尝试调动资源使问题得到合理解决。要求实习学生以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为指引,在督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4.鼓励学生平时自愿参加志愿活动,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活动和公益活动,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关心社会、乐于奉献的精神,可以帮助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和自身素质。
(二)加强实习督导
目前由于中国大陆缺乏专业的社会工作实习机构,实习督导的角色多由高校老师承担。高校老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进行实务督导,时间、精力和资源有限。我院这样新建社会工作本科院校,更面临着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不足,专业教师授课任务重,实务经验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改善实习督导方面需要做出很大努力。
1.进一步加强专业师资力量配备。引进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改善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以及实习督导能力。
2.提高现有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实习督导水平。作为新建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在起步阶段,要积极投身实务,让更多的相关部门、组织、机构了解社会工作专业,为实习拓展资源。教师通过自身的实务活动,增强自身的实务经验,在学生的实习过程中给予更为实际的督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校现有的资源,如心理咨询工作室,与心理学专业的老师相配合,提高自身的实务能力。
3.完善督导管理制度,提高实习教学效果。改进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把参加社会工作实务纳入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鼓励专业教师从事社会工作实务。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如本院教师参加包头市德缘社会工作协会的活动,积累了经验,能够更好地督导学生。
三、完善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
包头师范学院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本校非师范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做出了一系列探索,形成了《包头师范学院实习鉴定表》,对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进行评价。从一定程度上规范了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内容已经评价标准,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实习评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但《包头师范学院专业实习鉴定表》是针对全校众多非师范类专业所设立的,各非师范类专业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非师范类专业缺乏自己的专业评价标准,同时现有的实习评价中,学生个人总结,实习单位评价,实习小组评价三个部分之间的权重不明显。在实习评估的过程中,实习单位的评估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实习小组的评估占学生成绩的比重过大。导致了实习成绩不能真正的反映学生的实习效果,所以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结合本专业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实践评估的标准。
1.实习评估采取机构督导、实习督导以及实习学生合作方式。针对原有标准中的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加大机构督导机构的作用。对于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实习机构方面的了解是最直接也是准确的。为了能够让学校方面对学生实习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评价,机构有责任协助学校和实习导师对学生进行实习评估。因此,我们在实习评估中加大了实习机构评估的次数,由原有实习结束后的评估,变为实习过程中每周评估。随着机构对学生评估频次的增加,大学生在实习中更能与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相结合,从事日常实务性工作的人更少,完成实习任务的学生也更多,对实习产生积极作用。
2.完善已有的评估标准。原有的评估标准中,实习小组评价的内容并不明确,实际评价过程中标准模糊。改革后的评估标准包括专业价值与态度评估、知识范围、实务能力、理论和实践的融合、有效地运用督导与指引。其中,社会工作道德与价值观的评估是所有评估的核心和基础。专业态度、价值观与行为所占的比重为30%,知识范围比重为15%,实务能力比重为25%,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比重为15%,运用督导与指引比重为15%。
3.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实习督导应该对于学生作为一个个人、一个学生、一个受训中的专业社工人员进行观察,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进步和需要继续改进之处,并相应地为学生提供未来专业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J].云南高教研究,2000,(69).
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总结范文6
关键词:实验课程 能力 实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82
20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恢复了社会学学科的建设进程,社会工作教育被看作应用社会学开始在中国内地得到快速推进与发展。从1988年社会工作专业设立以来,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立体教育体系。教育界对社会工作教育的看法相对一致,认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是实践性取向的教育,学生主要通过专业实践的过程内化自己的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实务教学是社会工作重要的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核心。[1]”由此,有条件的高校纷纷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希望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理论认知,同时加强其实务技能的培养。
1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发展与建设
早在2001年,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就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社会工作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2008年,获得教育部认定的硕士生推免资格;2011年成功招收了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层次合理的专业。
鉴于社会工作的实务性与操作性特征,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必不可少。本校已经建成了占地174平方米的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拥有多功能厅、家庭工作室、小组工作室、个案工作室、中心控制室、热线电话室等6个工作区,是学生进行模拟、课程训练与技巧学习的主要场所。
实验教学的安排也经历了从各自为政到统一部署的过程。在传统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进行理论传授,学生在台下听课、记笔记。这对培养“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行动,将在课堂上掌握的价值观内化为指导行动的意识,成为知、觉、行合一”的社会工作人才极为不利[2]。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与课程设置,尝试性的在理论课时中安排了少量的实务教学,在教室或者实验室里开展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得到了学生的好评。经过几年的实际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被写进了2009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主干课程,及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实务课程中全面展开,明确规定总课时中包括理论课时与实验课时。
2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面临的问题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是将专业理论与素养付诸实践的桥梁,具体而言即以社会工作实验室为主要场所,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所进行的技巧训练与技能培养。实验课程面临的不足可以从实验室、教师与学生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2.1 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没达到现代实验课的要求
首先,硬件设备老化,软件设施亟待更新。我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开设较早,实验室建设也较早,经过多年的频繁使用与自然损耗,部分机器出现了老化,一些软件也面临着更新换代,并缺乏电视监控辅助教学系统、ITACAPI面访系统、团体活动包等先进软、硬件,学生和教师无法在模拟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现有的设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中控录像设备只能摄录实验活动过程,不能同时录音,对后期回放与编辑、比较讨论有重大影响。
其次,实验室的利用率没有达到最大化。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中对实验课程课时、学分的细化无一不凸显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但目前社会工作实验课程中所使用的活动场地和设备极为有限,仅限于活动室与多媒体,而个案工作室、小组工作室、家庭工作室等较少得到使用。导致实验课被戏称为“课堂转移”,实验课程所需要的观察、应用和内化过程没有充分实现。另外,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的主要使用者是本院的教师和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尚未达成,没有实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验室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互助模式。
2.2 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
从自身发展而言,缺乏专职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师。本专业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自身处于发展期,除了要完成理论教学的基本工作量之外,还承担着各种校内外服务的任务。同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除了要对专业知识把握透彻之外,还必须了解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以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实践安排、实践督导、实践与实验的结合、实验项目督导等各个环节悉心辅导、全程跟踪。这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时间安排上要求甚高。目前本校社会工作教研室缺乏专职的实务课程教师,对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就外部环境而言,目前全国各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体系。香港大学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配置了社会工作实验室,并于90年代末开始对实验课程进行本质性改革[3],将实验课程独立出来,与实践机会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真实案例中去,以此锻炼学生做实际项目的能力。其他一些国家,也对实验课程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美国的“自主研究”、法国的“多样化途径”、英国的“社会研究”、日本的“综合学习”等[4],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而我国的社会工作实验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实验课程应不应该上、怎么上、如何评价、如何考核等诸多问题得不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统一编制的实验课程大纲、教科书等系列教辅材料指导教师与学生如何进行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社会工作实验课的开设处于各高校各自为政、各教师各自理解并操作的分裂状态。
2.3 学生对实验课程的投入性不足
在本院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正式设立之前,部分教师根据本课程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场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要求,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多能较好完成实验设计。随着培养方案对实验课时的明确规定,实验课程不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所做的选择,而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学生开始呈现疲态,不再愿意花时间事前精选准备、仔细打磨实验流程,倾向于在网上找案例以便能快速完成实验项目,参与性的不足影响了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
另外,还有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实验课程与理论教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的主体是学生,后者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在实验室中运用以身示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领会沟通、协商、治疗等技巧,锻炼组织能力与领导能力,提升对社会工作专业的领悟与感受。这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内化的过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主动意识与内省意识。如果学生不能接受这种学习模式,实验前不做充分的准备,实验过程中不用心参与和观察,实验后不及时总结心得体会,势必会阻碍对实验主题的深入理解,使得角色扮演或情境再现流于模式化和表演化。
3 社会工作专业实验课程的改进方向
3.1 继续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并善加利用
对现有的社会工作实验室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添加SPSS统计软件分析系统、后期制作的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专业软件。同时,把不同的功能室充分利用起来,除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之外,强调个案模拟与组员观摩的活动形式,重视分享和反馈环节。另外,还可以加强社会工作实验室与实习基地、所在社区的联合,为学生提供一个实务操作的反思空间与平台,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可行的服务,整合高校的人才资源与社会的服务需求,实现资源共享与立体的合作模式。
3.2 不断提升社会工作实验教师的自身素质
从制度层面上推动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教师夯实知识储备;提供条件让教师参加实验课程的培训,多向全国社会工作实务做得好的学校取经;灵活调整实验课督导教师和实践课督导教师的课程安排与考核形式,让实务老师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指导学生的实验课或实践课。积极促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的实验教辅资料建设,尽快出台统一的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引进社会工作实验课程发展成熟国家或地区的实验教材,尝试编制适合我国高校使用的实验案例来指导社会工作实验过程。
3.3 充分调动社会工作学生实验参与的积极性
在学生上实验课程之前阐明实验课程的目的与宗旨,确立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结合课程内容与要求帮助学生选定适合的实验主题,让学生有能力也有兴趣去完成实验项目;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推动学生在实验课程中的学习与领悟,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我反思;强调经验分享的重要性,每个项目结束之后及时进行小组分享与自我评估;倡导批判性思考与能动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史铁尔.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探索[J].社会工作,2007,(4).
[2]史柏年,候欣.社会工作实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3]刘淑娴.开放性社会工作实验室建设与使用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