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压强

1.压强:(1)压力:

①产生原因: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挤压而产生的力。②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③方向:垂直于受力面。

④压力与重力的关系:力的产生原因不一定是由于重力引起的,所以压力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放置于水平地面上时压力才等于重力。

(2)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一个物理量,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4)公式:p=f/s。式中p表示压强,单位是帕斯卡;f表示压力,单位是牛顿;s表示受力面积,单位是平方米。

(5)国际单位:帕斯卡,简称帕,符号是pa。1pa=ln/m2,其物理意义是:lm2的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n。

2.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①增大压力:②减小受力面积。(2)减小压强的方法:①减小压力:②增大受力面积。

二、液体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1)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同种液体中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同种液体中,深度越深,液体压强越大。 (4)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大小

(1)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

(2)公式:p=ρgh。式中,p表示液体压强单位帕斯卡(pa);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h表示液体深度,单位是米(m)。

3.连通器——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

(1)原理: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2)应用:水壶、锅炉水位计、水塔、船闹、下水道的弯管。

三、大气压强

1.大气压产生的原因:由于重力的作用,并且空气具有流动性,因此发生挤压而产生的。

2.大气压的测量——托里拆利实验

(1)实验方法:在长约1m、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于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于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这时测出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约为1900px。

(2)计算大气压的数值:p0=p水银=ρgh=13.6x103kg/m3x9.8n/kgx0.76m=1.013x105pa。所以,标准大气压的数值为:p0=1.013xl05pa=1900pxhg=760mmhg。

(3)以下操作对实验没有影响:

①玻璃管是否倾斜;②玻璃管的粗细;③在不离开水银槽面的前提下玻璃管口距水银面的位置。

(4)若实验中玻璃管内不慎漏有少量空气,液体高度减小,则测量值要比真实值偏小。

(5)这个实验利用了等效替换的思想和方法。

3.影响大气压的因素:高度、天气等。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4.气压计——测定大气压的仪器。种类: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又叫做无液气压计)。

5.大气压的应用:抽水机等。

四、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2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的综合性和逻辑性都非常强,知识点复杂零散。采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将各方面的知识协调统一,以图形、表格或者是框架的方式展?F出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提升教学的质量。所以,将图示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是值得探索和深思的问题。

一、图示教学法概述

图示教学法主要是借助图形、表格或者框架结构的方式将事物的本质表现出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历史中零散的史实、抽象的逻辑和比较深刻的概念通过图表的方式清晰地呈现出来。它是抽象知识形象化的重要工具,也是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手段。运用图示教学法引导学生,可以将课程的基本结构、本质概念清晰地表现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的内涵。

初中生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的思维从运行阶段逐渐向形式阶段进行转化,从依靠实际事物理解知识转变成为通过事物内在逻辑理解知识,思维方式也开始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因此,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提升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图示教学法的作用

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不可否认,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实践分析,不难发现,图示教学法在教学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全新的教学方法。图示教学法是缓解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感和无味感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图示教学法,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让学生和教师一起总结知识点,并建立图示。学生参与其中的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只要教师可以做到全面科学地引导学生,就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巩固学生基础知识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课程中,其实教材目录就属于一种图示。目录中,把教材中重要的知识分成不同的单元或是板块,并将每一个零碎的事件、知识点和时间联系起来。在学习中,学生可以参照目录中的内容进行延伸,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历史与社会教材目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学过的知识点,并分析其中的重点。通过有逻辑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学生学习起历史知识会变得非常简单。如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第八单元“19世纪中后期工业文明大潮中的近代中国”,下分三课,学生根据课本小标题可以体会到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农耕文明的碰撞,分析本章内容紧紧围绕外国列强发动的四次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这两条主线,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本章的重点,串联各知识点,掌握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

3.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复习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时候,我们不一定要按照教材目录的顺序学习,也不一定要按照时间顺序反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件的性质、事件发展的顺序、事件发生的条件、事件之间的关联性等多方面的内容整理成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知识点的总结中。学生在结合教师的引导主动总结知识内容后,对知识的印象会非常深刻,记忆起来也会变得比较容易。

4.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而是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如果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只是强行让学生记忆知识点,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升,就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将知识点梳理成图示的形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树,帮助学生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继而消除学生学习的消极情绪。学生在与教师一同建立图示的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对思维的创造能力。

5.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往往是因为学生学习中弄不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涵和关联。在教学中融入图示教学法,可以帮助教师将比较难的知识化作简单的知识。如,在历史与科学教学中,涉及地理方位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帮助学生清楚各个国家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教师就可以结合图示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图。利用这种模式开展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课前预习阶段,初步了解历史知识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为了帮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的初期,可以将每一节课程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罗列出来,并设计图示。通过图示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历史知识。

如,通过时间轴年代尺的方式,可以将中国封建社会分为六个时期,并将各个时期的特点、时间分配为六个阶段:①战国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隋朝;⑤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⑥清朝以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各个时期发生的事情,以及各个时期的特征,让学生对历史时代有一个概括性的整体的认识。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丰富课堂教学的模式

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知识相对枯燥。为了将枯燥的知识变得有意思,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图示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智力,丰富学生的思维,继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比较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讲解战国时期形势的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图示教学法,将战国七雄的位置和名称形象地表现出来(如下图),让学生一目了然,并配上一句顺口溜“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加深对知识的记忆。

3.课后练习过程,轻松自如地运用知识

课后练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后练习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图示教学法讲解知识点,将复杂、繁琐的知识以简单的图示形式展现出来。在课上,当学生和教师一起将重点和难点找出来之后,再通过分析重难点,可以提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轻松自如地运用历史知识。

在一些?x择题中常常会将几个相似的事件混在一个选项当中,只考查一个事件。为了帮助学生分清楚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都通过表格的方式作出比较,分清楚异同,做好特征和特点的比较,从而帮助学生区分好知识的内容,降低题目的错误率。如:

四、注意事项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图示教学法的作用可想而知。但是,这并不说明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都运用图示教学法,也不表明图示教学法就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了解教学的大纲,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初中生理解的层面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阶段,教师要保证图示的逻辑性、科学性和正确性,要确保图示教学法经得起推敲。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科学教学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提高 初中历史 学习效率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合作性学习。应新课改要求,历史新教材较大幅度地精简了历史知识点,减少了死记硬背的内容。这样的教材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

正如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因此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我国初中历史学习现状

我国从初中就开始学习历史,历史如果能够学好,学生就可以很好地了解我国五千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对学生的未来也有帮助。但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并不重视,上课也不认真听,认为没必要听,觉得考试前背一下就可以了。历史课上教师花费再多口舌也不管用,学生根本不听,学习效率根本提高不了。而且很多家长也认为历史属于副科,觉得没必要督促孩子好好学,认为孩子只要把主课语数英三科学习好就可以了,认为花太多时间在历史上就会影响主课的学习,学生的初中历史学习效率根本得不到提高。

二、初中历史学习效率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1.教师不够重视初中历史,教学无目标

初中学习历史不是主课,教师在教学时并不重视,甚至会减少历史课,调成语数英主课,把重心放在主课上。选择教师也不严格,许多教师只是盲目的按照历史课本来教学,直接给出所谓的考试重点,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去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学生的初中历史效率得不到提高。

2.学生对初中历史缺乏兴趣,学习没有主动性

学生在中考时历史占的比重不高,学生也不花多少时间在历史学习上,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也不高,就只按照老师布置的背诵要求去学,课后基本不会把历史书拿出来看,一切都是应付考试。正确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师生互动,共同学习,而初中历史学习别说互动了,学生能好好听就很好了,有些学生人在课堂,心思已经不知道飞哪去了。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也发挥不了主体作用,没有自主选择权。

3.教师应付教学,过于依赖教材

有些教师不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能很好地了解教材,课上只是机械的重复课本知识,学生就不能感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高初中历史学习效率的方法

1.教师做好备课工作,运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重要。历史属于文科类,都是文字,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而且历史涉及的内容很多,仅仅靠教师的一张嘴很难解释清楚初中历史的前因后果,解释不好学生会感到很迷糊,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找一些相关的历史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学生对视频比对文字感兴趣多了,也会更集中,理解起来也更容易,还可以找一些历史相关的文史资料来丰富课堂,活跃气氛,这不但会加强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兴趣,还会极大程度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2.采用兴趣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历史感兴趣,就会对历史的相关事物感到好奇,就会自发去研究学习,效率也会明显提高。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去探寻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在课堂上加以演示,联系初中历史知识说明,学生就能更好地吸收历史知识,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3.小组合作,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

初中历史涉及的问题很多,有些问题自己一个人想不如小组合作一起探讨,课堂上教师可以对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总结出答案再回答。这样每个人都能参与问题的讨论,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课堂氛围就很活跃,学习起来也有精神。学生的答案如果新颖又贴切,教师要给予表扬,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认真。教师要积极和学生互动,要肯定他们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自己寻找答案,自己去深入学习。

4.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历史知识

教师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条理的进行教学,不是盲目的按着课本教学,要能够扩展历史知识,结合当今历史发展趋势,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可以询问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

5.梳理知识点,让学生有条理的记忆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PBL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一、PBL教学法的概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是29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一个教学情境,该情境要具有复杂、混乱的问题。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研究或者同学谈论的方式,去分析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同学根据所学内容用自己方式去解决问题,并发现问题背后历史教学中的理论知识。PBL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自己方式自主解决问题,体现出PBL教学将学生作为主体的特征。PBL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直接解决问题,而是使学生成为情境中的角色,通过教师设计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断深入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在此教学模式下,教师从传授者变成了引导者,学生能自助探索适合自己学习方式,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对主动学习知识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二、PBL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历史教学模式

PBL教学模式转变教师传统教学的思路、方法和观念,让学生参与到历史学科思考讨论中,真正理解历史知识内容。教学模式的转变,使教师学习先进教学手段,不断完善PBL教学方式,最终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针对学生在历史学科中能力不足的现象,PBL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表达能力,自主思考能力等。在学习中能完成对课堂问题的思考,增加学习参与度,最终达到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PBL教学模式通过设立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在学习中,知识获取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在PBL教学中,对老师能否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提出较高要求,教师要能对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在PBL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对问题产生自己的想法,并结合其他同学的观点结合自身知识,理解出更多新知识点,从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三、PBL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以《》为事例

(一)教学过程

教师可根据课本内容设计问题情境:1.英国发动的目的是什么?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2.林则徐禁烟具体有哪些措施?3.的意义是什么?问题的设定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通过学生对初步的了解,在教学中设置引发学生讨论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的经过及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资料发给学生,让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发动原因及过程进行讨论。让学生根据事件发生经过,梳理知识点,思考教师设计问题,得出结论。老师抽取学生进行回答,保证学生参与度,最后老师对问题进行总结讲解,最终达到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评价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初中历史微课教学特点分析

微课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它以视频为媒介,有效整合多媒体资源,开展更具开放性的教学活动。微课中的视频,是连接学生与教师的媒介,其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知识讲解、素材课件、测试练习、学习任务单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资源,时间一般为3~8分钟,内容短小、教学目标明确,能有效服务于自主学习,提供给学生丰富的辅助学习素材,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的有效运用

1.节省教学时间,精讲历史知识点。

在初中教学阶段,一节微课时间控制在3~8分钟为宜,少了会无法承载应有的知识内容,多了就会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破坏学习的注意力。对此,教师应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有效压缩课程时间,实现历史课效率的最优化。当然,对于那些信息点较密集的历史课程,教师可制作系列化的视频,每一个视频既独立又可联结起来作为系列专题,形成相对完整的微课体系,从“微小的课程”中精练历史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高效学习历史知识。

2.突出教学主题,呈现问题牵引性。

一般来说,一节微课就是一个教学主题,主要针对一个重点内容进行讲授的课型,无论是视频时间、内容选取还是习题数量等,微课都体现其微小的特点,突出教学主题,并注意引发学生学习思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教师应以课本内容为主要教学指南,用问题带动讲解,用试题分析促使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在微课设计中,应注重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将考点讲明白。例如,中国近代的“”“第二次”“”“”,由于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大,信息量又多,教师如果将所有知识点都零碎化地交代,那么学生学起来一定感到混乱。对此,教师可将细碎知识点用问题主线加以串联,用微课形式呈现,这样便能够简化知识,形成一个比较的体系,那么难点、考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微课制作可依托材料和情境呈现问题。

3.激发参与兴趣,吸引学生关注力。

在历史课上,教师经常陷于自己声嘶力竭的讲解,但很多学生却提不起听课的精神,甚至还有很多学生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过程的重要推力,只要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学生就能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知识。微课依靠的不是教师干巴巴的知识讲解,而是一种视频影音的新颖呈现。微课的运用,可以缩短教师讲授的时间,将思考的过程留给学生。微课用时较短,信息量较少,知识点浓缩,主题明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帮助很大,可以激发学生无限参与的兴趣。

4.重视自主学习,将课堂归还学生。

微课倡导“生本”教育理念,旨在通过微视频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掌控学习频度(暂停或回看)。教师所制作的微课视频,其间有很多知识提示,提出的问题也难易适度、灵活多样,并且在视频末尾部分都有概括与总结,使学生不用教师过多地灌输,仅仅通过微视频就能够达到学习目的。例如,针对“秦始皇功过的辩论”活动,教师可根据“功劳”与“过错”两个方面,制作微课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之后,可引导他们讨论“秦始皇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此时,学生就会根据微课内容,结合思考阐发观点,将知识深化,达成自主学习的目的。

5.明确教师角色,引导W生学习。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6

历史课是初中课程中的基础性必修学科,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和家长对历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初中历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本文基于以上情况,分析了目前初中历史课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建议,希望能够为初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改善措施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传统的历史课注重背诵和书写,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今,素质教育的全面普及对初中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应该根据素质教育理念的要求,改变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自觉地了解各类历史知识,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初中历史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教师和学生将历史课看作是“副科”[1],认为只要积极的背诵就能够取得好分数,这种观念是造成历史课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如今,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善于利用学生的思想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2、教学模式老套

当前很多初中学校教授历史知识的方法仍然是“填鸭式”,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课本知识。教师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他们只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对知识点进行讲解和概括,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灵活性的叙述。一些学生本身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因此很容易打瞌睡或者走神,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气氛不佳

课堂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场地,按照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课堂气氛,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初中历史需要多多背诵,因此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压缩讲解时间,给学生“创造”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背诵[2],这种方式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对提高教学效果则没有一点意义。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分析

1、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创新

不管是初中历史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应该明确历史课程的现实意义,将其看作是必修科目,以正确的眼光看点历史学习过程。初中历史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不能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优点,然后结合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善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初一历史《中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通过讲解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将宏观的历史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督促他们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今后的学习过程奠定良好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般,教师应该上好第一课[3]。

2、立足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历史知识是十分广阔的,它所包含的信息绝对不是课本上所描述的那几句话,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应该能够在教授某一处知识时,将其他历史知识或多或少的呈现给学生,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创建教学情境需要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抓住时代的热点和学生的性格特点,适当结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资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将学生纳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初二课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了解到当时国家的境况,利用这些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了解这段历史,从而在获得直接体验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善于引导,改进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把学生放到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它要求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动性,并注重引导,实现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加强创新,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例如,在学习初一《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挑选出几名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其他六国的国王,通过还原历史片段,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变迁,从实际体验中获得对教学知识的理解。这次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根据学生的表现控制教学进度,把握表演的节奏,充分调动起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历史课不是枯燥无味的,它是有血有肉的[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历史故事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将其作为一个爱好。

4、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评价

初中学生的好奇心重,学习能力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项优点,将教学内容有效的串联起来,为难点和重点做好铺垫,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该加强学习,善于找到教学重点,在教课前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合理的评价措施,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肯定或激励。例如,《侵略和反抗》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该按照层层递进的原则,将、第二次、中日和等知识联系起来,制定每堂课学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并注重预习,使学生自觉了解其他战争的发生背景、开端、进展和结果,让学生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教师应该善于使用激励策略,不能只顾批评学生,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结束语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初中历史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改变当前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过程,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应该改变自己对历史课程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积极的配合教师,促进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

作者:邹丽琴 单位:重庆市万州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英.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08(04):197-198.

[2]于彦清.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校外教育,2016,05(13):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