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1
12月9日,我校召开了意识形态分析研判会议,根据会议要求就自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产生的根源做深刻剖析。
一、存在的问题及具体表现
1、在八种机关病里,感觉自己存在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薄弱,先锋模范作用不强),懒散病(纪律意识不强,意志有点消沉,工作得过且过,精神不振,没有向工作认真者看齐、学习),守旧病(不学习,不进取,不创新,安于现状不上进,工作无亮点,无特色)。
2、专业业务知识掌握得不深不全,工作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具体表现为:一是虽然有时候也学习点业务专业知识,但有些实用主义的思想,急用先学,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造成学习的内容不系统,不全面,不广泛,不深刻。二是在业务知识方面,对理论学习的深度不够精。三是在工作中缺乏新思维,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够准确,把握不住发展的必然规律。
3、敬业精神尚可,但工作主动性不足。
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实际工作中多了些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墨守成规的习性。也多了一些自己感觉到是事倍功半的东西。二是实际工作只限于听领导的安排,没有自己的工作创新思路。
4、自我要求不够严格。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完成任务”的观念,没有向高标准看齐。
二、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通过教育学习,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努力克服自己存在的不足,要按照要求来审视自己,规范自己。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2
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市委政府、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的决策部署和指示精神,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学习宣传贯彻作为长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找准立足点,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的重要作用,深入抓好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领导责任落实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局意识形态领导小组,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带头抓意识形态工作,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协助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其他班子成员根据工作分工,按照“一岗双责”要求,抓好分管股室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对突出问题、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民情民意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作出工作安排。(二)强化理论学习教育,明确意识形态新形势一是推进学习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年初按照市委宣传部部署要求,制定《市应急管理局2020年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计划》,坚持每周集中学习1次,将中央、省、市委意识形态工作文件精神作为全局专题学习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理论宣讲培训工作,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人心,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充分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和市融媒体中心“两大平台”。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作为抓思想引领的权威平台和抓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平台,组织引领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开展线上学习。依托市融媒体中心,密切关注意识形态领域动态变化,牢牢掌握舆情预警、应急处置的主动权主导权,切实提高重大突发事件网上应急防范处置能力,确保网上舆论平稳健康。(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意识形态工作水平。选优配强宣传思想工作力量,明确分管意识心态工作的领导、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部队伍坚强有力。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提升意识形态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进一步提升党支部书记及党务干部思想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理论好、综合素质高,具有丰富意识形态工作经验的干部队伍。二是强化督查检查。结合党风廉政制度督查工作,组织党务干部进行交流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主,并通过检查,及时发现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四)整改落实,务求实效按照中央、省委巡视反馈意识形态领域问题和省州委专项督查反馈问题清单,党组认真研究分析问题成因,举一反三,结合工作实际,康应急〔2019〕22号《市应急管理局党组关于省委第九巡视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项检查反馈问题情况整改报告》切实将整改工作落到实处。截止目前,反馈问题已全部整改并将继续抓好落实,力求整改取得实效。
二、存在的不足及下步工作
上半年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理论学习以干代学,以忙挤学,不能持之以恒,理论联系实际有差距;二是工作抓得不到位,工作上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工作安排部署多,督办检查少,工作力度不够;三是缺乏深入调研的精神,对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办法少,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下一步,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加强看齐意识和责任意识,牢牢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工作报告、纪律报告、干部考核;二是强化担当意识和战斗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地落实。三是加强短板意识和创新意识,把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标杆作为参照物,补齐短板,做好创新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3
Abstract: Applied text, aiming to deliver information and provide survice, is widely used. With the progress of globalization, a growing number of applied texts need to be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Therefore, translation strategy about it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is paper is to briefly discus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applied text, especially of public signs.
关键词: 应用翻译;策略;公示语
Key words: applied text translation;strategy;public signs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244-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际化速度的加快,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了使中国“走出去”,翻译工作在国际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应用翻译已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由于缺乏完善的理论指导,译者不能正确把握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加之中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各种出版物和公共场合的翻译频频出错。而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的理论研究多半倾向于文学文本汉英翻译。目前,在MTI逐渐兴旺和翻译学升为二级学科的背景下,应用文本翻译日益重要,应用文本翻译研究亦成当务之急(郑艳杰. 2012: 78 )。
1 翻译理论研究概况
1.1 国内概况 中国的翻译活动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翻译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转型。在最早的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了“文”和“质”的标准。在近代,有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有林纾的“谈译书之难”,还有钱钟书的“化境”等等。前辈们对翻译原则和标准的论述,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实质上都是对文学翻译的理论研究,讨论的都是如何使文学类文本翻译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优美(郭建平.2010:40)。刘宓庆曾指出译论界常常陷入诠释性争论,缺乏对策性及理论应有的实践意义。很显然,中国译界已逐渐意识到应用翻译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1.2 国外概况 西方翻译理论也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在德国功能翻译学派成为主流之前,语言学派理论在译界占有主导地位。美国学者奈达(Eugene A.Nida)创立了翻译研究的交际学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功能对等”的翻译理论和“动态对等”的翻译原则,将翻译和语言功能联系了起来,认为翻译即交际。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等等。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也将翻译与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手法。而德国功能翻译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诺德(Christiane Nord)则进一步指出,在翻译应用文本(如广告,说明书等)而非文学作品时,坚持对等论的理论家更倾向于接受非逐字翻译的方法。
2 应用翻译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化,翻译活动日益频繁。翻译研究已从传统的文学翻译领域走向各种应用翻译领域(平洪. 2002:19)。应用翻译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
2.1 应用文本的分类及主要特征 应用文本涵盖广泛,包括各类法律条文、合同、协议条款、旅游指南、景点介绍、政府工作报告、业务保函、商业广告、商务信函、产品说明书、公司简介、企业推介、机构宣传等等,注重信息的实效性和准确性。法律性应用文体客观、公正、严谨,模式固定。商务类应用文本以信息表达为特征,文体正式,格式固定;而宣传类应用文本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劝导性和呼唤性,灵活性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2.2 应用翻译的特点 应用翻译具有自身的特点,方梦之将绝大多数应用语篇的共性归纳为三点:信息性(informativity),劝导性(persuasiveness)和匿名性(anonymity)。(方梦之,2003:48)。应用翻译以传递信息为首要目的,实用性强,应用广泛,且直接为现实生活服务。国内应用文本具有浓厚的中国语言文化色彩,而且其中一些还具有政治宣传功能或社会宣传功能等。在国际化大背景下,面对中西方国家在文化,语言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译者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3 应用翻译策略概述 翻译策略是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原文内容和文本功能进行翻译实践活动时依据的理论技巧和方法。而应用翻译策略便是针对不同类别的应用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研究,以有效地指导翻译活动。在应用翻译活动中,不能一味地死译,全译,黄忠廉教授提出应该适当的采取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译写,参译等方法(黄忠廉.2002:18)。这样才可以更准确的实现原语信息再现,实现原语预期的功能。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4
网络民主的局限性分析
缺乏真实问题表现
无论任何人只需要有一台计算机和上网设备就能够接入互联网,向外界信息。而随着现代网络信息轰炸,部分公民对于信息风暴的驾驭能力极低,对于信息缺乏一定的辨识度,但正确的网络政治民主决策对于民众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和掌握能力的要求较高,在网络政治民主决策行使的过程中,民众思考、分析、执行决策以及管理能力都会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一些别有用心的组织和个人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网络上制造假新闻,假消息,歪曲事实进行宣传,公众容易被失真的信息所左右,政治判断和评价就会发生偏差,往往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
导致道德失范
公民过分关注网络,则会出现道德相对主义倾向和道德冷漠现象。很多网民在网络中自由发表言论时,极容易出现道德失范行为,例如:部分公民会有信息欺骗、网络犯罪和隐私侵犯等恶。言论自由是相对的,只有在秩序与自由的平衡中才有真正的自由,也只有有控制的网络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在无政府状态下的民众行为失控,对民众自由和民主发展有极大的阻碍作用。但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才是其根本属性,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相互交往的网络社会导致人们直接交流活动的减少,必然造成群体意识淡漠和人际关系冷漠,从而导致道德失范。
缺乏法制规范
中国政府在网络民主的限制上已经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如《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但是随着网络民主纵深发展,网络民主的制度规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己颁布实施的一些法律法规中,也存在明显滞后、法规过于原则和笼统、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我国网络民主的完善路径
加强政府治理,提高信息的真实度
我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既不能全盘吸纳西方的网络民主理论和模式,也不能全盘否定其科学的成分,对于西方国家网络民主中意识形态的成分要高度的警觉,对于网络民主技术的成分要科学的借鉴。
为了加强政府对网络民主的治理成效,要完善政府信息网上公开机制,政府应该及时、完整、准确的向公众开放,信息公开的内容应包括:政府及其工作机构领导名单,政府工作机构及其主要职责,政府及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数据,政府年度重点工作,政府人事任免,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政府提交间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各类报告,以及依法应公开的其它信息。
加强道德治理,促进“网络民主”规范化
1、以媒体舆论为导向,提高民众道德水准
网络舆论监督是广大公众利用互联网空间言论、表达意见、实施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对网络舆论监督要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之间的互动,不断增强网民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同时网络服务商也要加强行业自律。
2、利用新平台,让民众监督民众
公众之间交流,公众和政府之间,选民和候选人之间,除了公共网络广告宣传以往,E-mail、QQ、论坛、博客、微博等沟通渠道可以有效的发挥网络交流沟通、民主参与的功能,要积极引导它们合法、理性的发展。
同时,加快建设政府声频、视频免费的网络文化工程,用优秀的影视、动漫、文学、戏曲、艺术等吸引亿万网民,然后间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
加强法制治理,促进“网络民主”法制化
“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的保障和制约,促进中国网络民主的法制化刻不容缓,具体要做到:一要及时调整现行法律,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要加快研究制定新的法律,催进民主法制化;三要加强网络监管部门、开发商及运营商的执法检查和司法监管,与网络民主各个环节的法律监督。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5
关键词:文化内涵;大学教师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运动热潮后的反思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针,一股新的积蓄文化的力量、建设文化的热情、巩固文化的决心将风生水起、整势待发:2011年北京提出“爱国 创新 包容 厚德”的北京精神后产生的歌谣、座谈会、效仿效益;社会上各种文艺盛会、书画比赛、博物馆建设等等繁荣文化的方式方法屯街塞巷。然而,在沸沸扬扬的文化运动过后,“曲终人散”的失落始终困惑着我们,鼎沸过后沉淀了多少文化精华?文化运动之后我们看到、听到的是这奖那奖背后的金钱本质、“文化馆”土建项目背后的腐败之风、大片主角以及名曲名家角逐背后的美色交易、暗箱操作等等。火热的文化运动留给公众的感觉是文化在渐行渐远。终其原因,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只是流于表面建设,形形的文化运动只是一种表象文化,表象文化之风过后,万物重归寂静。
二、从文化的理性内涵认识表象文化
社会评论家阿诺德认为文化包括了“追求纯知识的科学热情和行善的道德热情”,是对“完美的追寻” 。阿诺德所处的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英国物质文明的影响下,德国中产阶级对财富的追逐影响了社会风气,出于对德国民族尊严的维护,德国知识分子提出了以文化对抗文明的民族主义文化运动,阿诺德提出了以“完美的追求”为精神的文化概念,引起人们对物质外的知识和思想的反思。然而,笔者认为,文化的内涵还应该包括以下四点补充内容:一是民族传统思想、艺术、宗教、语言等的提炼、传承、发扬;二是对外来思想、艺术、宗教、语言等的明辨、选择、融合;三是将无形的精神财富渗透到有形的物质层面的方式、方法;四是通过各种物质符号影响社会意识形态主流和文明发展方向的途径、力度。
阿诺德提出的文化概念反映的是文化内涵的精神层面,是文化内涵的核心。“对知识的追求和向善的热情”对光大文化所起的作用是有迹可循的,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德国在文化领域的奇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19世纪初的德国还只是一个农业国,三次王朝战争后,德国人正是得益于建立的稳健的民族意识,扎扎实实发展自己的经济和文化,科技技术不断创新。这种对追求纯知识的热情导致德国出现了大批对世界科技进步、文化艺术影响巨大的名人,如伦琴、爱因斯坦、普朗克、康德、尼采、马克思、黑格尔、叔本华、贝多芬、巴赫、歌德等。德国正是在“追求纯知识和行善的热情”引导下,才得以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试想,假如德国知识界没有高呼“打住,法国思想!打住,向法国的借鉴!打住,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今极为可能看到的结果将是一个讲法语、写法语、用法语思考的德国,德国将沦为法国的一个精神意义上的殖民地!
本人认同的第一、二点补充内容是基于文化的发展性、历史性、包容性等方面的特点而成为文化不可缺失的内涵。一个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气质,千百年锤炼出的思想精髓已经扎根于这个民族子民身上,有形或者无形地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本民族的古典文化与外来的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对抗的一面也有通融的一面,文化的发展性和包容性允许一个民族以切实自己的思维方式批判性吸收外来文化,并将之整合到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璀璨耀眼,然而在经历了一段被动挨打的近代史后,当今社会出现了“凡是传统的就是落后的”嘈杂之音,于是乎洋文、洋车、洋酒、洋国籍被看成了身份的象征,更有些像方鸿渐一样拿了个克莱登大学的洋文凭的人也洋洋自得,优越感比清华北大的莘莘学子还高。然而事实上,德国人却是在以德意志民族文化为基础上再创造的文化财富。美国学者曾将日本的成功归结于儒学精神!为什么创建儒学的中国却将儒学看成了导致中国落后的根源了呢?“恪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对纯知识的追求和向善的精神”不正是殊途同归吗?我们只需要在思想里留一点位置给批判的指挥棒,剔除传统文化里已经淘汰落后的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和突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儒学不也正是这样引导我们的吗?
本人认同的第三、四点补充内容是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过程。因为文化的社会性,把无形的文化利用物质化途径体现出来并再生产为精神的过程也必将是一种文化,虽则属于表象文化,但也是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文化的体现方式有很多,比如教育、科技技术的推广利用、语言艺术、电影艺术、广告、书法、音乐、讨论会等。当今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组织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这是基于这一意义上的表象文化。
三、以教师文化建设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救赎
与一般的企业法人单位不同,大学不但是高深学问的代名词,而且也是地方文化的据点,文化的一切要素都与大学教育相关联:大学是传承、发扬、创新传统文化的场所;大学是研究、批判、吸收外来文化的场所;大学是追求、产生、提炼纯知识的场所;大学是倡导、教育、引领社会高尚情操的场所;文化向物质渗透的各种方式则通过大学里的各种学科分类教育可以得到更新、净化、实践;大学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将分布于社会的各个层次和各个领域并占据该层次、该领域的精英位置,以更近的距离和社会公众相接触,因此将成为影响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大学的行为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大学教师)、受教育者(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这五个要素中,教育者是一个特殊而关键的要素:直接面对受教育者;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育方法的实施者;是教育环境的缔造者,一言以蔽之,教育者是大学的主体,因此,大学的文化建设就其核心内容而言,就是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建设吹响的正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旅的第一声号角。
就文化内涵中“对纯知识的追求”而言,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的张力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追求高深的学问本身就是大学教师的职业内容之一,而文化是激发超凡创造力和蓬勃活力的源泉,是奠定高尚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动力,是抵制功利主义和低级趣味等寒流侵袭的亮剑。只有当文化的无穷魅力和灼耀本质昭显于大学教师的灵魂深处,急功近利的虚荣之心才不至于在大学教师群体里泛滥膨胀,踏实本真的求学之风才会得到尊重弘扬,对权利物质的追求才会适可而止,对真知实学的载重力才会有深的认识,从而使大学教师自觉地履行传承文化、传道授业的教师职责,甘贫乐道地致力于科学的钻研,建构知识金字塔最高端的精英文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文明,让文化得以大发展大繁荣于文明这一肥沃土壤之中。其二,当大学教师将自身的这种孜孜不倦的研究精神带入教学中去,学生不可能对这种求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执著无动于衷,于是对纯知识的追求热情将在整个校园里形成满园春色的无限美景,并随着学生进入到社会中去,造就整个社会崇尚科学、尊重知识、渴望学习的风尚的枝繁叶茂。
考虑到中国特殊的道德伦理观念,就文化内涵中“向善的热情”一隅而言,建设大学教师文化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作用更有其特殊的一面。中国的人伦观念成分中,公众对道德伦理的取向偏向于圣人所阐述的思想和所开展的教育。“人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里的大人即品德高尚和有知识的人,圣人之言则指“大人”们所持有的思想和在教育中所表现的言行,只有加强大学教师文化建设,让教师蓄积爱国忧民、天下为公的国民意识,在社会上树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楷模的形象,社会向善之风才能得以弘扬。
各类大学里设置的各类学科覆盖了几乎所有的表象文化,在大学教与学的结构中,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显然对文化的物质渗透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若大学教师自身凝聚着“对纯科学的追求和向善的热情”,则其教学理念也必定是积极的、高雅的,若大学教师自身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纯净的自然美的向往,则其教学理念必定是消极的、低俗的。当积极的、高雅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身上得以扎根,并由学生带入社会,以精英文化的精神实质指导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则大众文化在实现其趣味化和通俗化的同时将尽可能保持文化自身的灵动性和纯净性,少一些光怪陆离的表象,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当教师文化建设得以顺利开展,当教师以文化武装后的新姿态稳稳屹立于金字塔顶端,社会将受益于教师不息进取和笃实求知的创新奉献、宽广胸怀和精髓思想的儒家道风而硕果累累,文化的魅力将自大学教师这一点辐射至学生这一线,自学生这一线辐射至社会这一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曹卫东,张广海.文化与文明[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意识形态工作报告范文6
一、各有千秋:中美公益广告的主题选取倾向
每则公益广告的主题,都是传播者思想、观念、态度的直接表现,是要传播某种积极的理念,还是反对某种不良行径,这都是公益广告在选题阶段需要重点思考的。①但公益广告的主题选取会受运行机制的影响。因此,笔者首先辨析两国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再对公益广告的运营主体、主题类型、主题呈现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运营主体
美国的公益广告发展模式总体上可以概括为社会主导型,其运营主体为广告委员会,即ADcouncil。这是一家独立的非营利性组织,是美国唯一一家由广告公司、企业和媒体三方精英阶层,为社会进行义务服务的非盈利性机构,主要社会性公益广告。②反观我国公益广告,则是政府主导型的运行模式,顾名思义,其运营主体主要为政府,即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企业、媒体、广告经营单位作为参与组织的一种运行机制。
(二)主题类型
在主题类型上,美国公益广告的主要选题侧重于现实突出的社会热点问题,诸如健康(预防艾滋病、医疗急救等)、安全(枪支管控、交通等)以及教育等方面。不管是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的主题选择,大都是以个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而我国公益广告主题类型的选取重点则是国家大事(包括政策、会议、突发非突发事件等)的报道与宣传,如2003年非典、2008奥运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倡廉等。除此之外,我国的公益广告主题还更加注重社会教化类和公共服务类的内容,其主要集中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节约资源、传统文化等方面,如“妈妈洗脚”“公德比赛,现在起正式开赛”等。
(三)主题呈现
美国的公益广告在主题呈现上多体现本国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充分肯定个人在社会中的价值。风格比较开放,注重创意与理性逻辑,文案则倾向理性诉求、口语化,表达非常坦率和直白。具有东方文化的意蕴是我国公益广告在主题呈现上的最大特点,其表现为在文案上更追求表达的优美、对称,在音律上会注重像古代诗词一样的押韵。如2013-2017年的新春公益广告的文案,围绕着回家、过年,从“全中国,让心回家”到“包住的是年,更是爱”,可见表达更倾向于短句、押韵、优美与情感说服。
二、反思:我国公益广告在主题选取上的偏颇之处
我国公益广告的运行机制属政府导向型,通常政府是公益广告活动的主体,因其本质上仍是为政府服务的,作为一个教化民众、汇聚民族凝聚力的工具,其指令性多于自发性,被动性大于主动性。所以,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正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美国的公益广告主题选取通常倾向于直面社会问题,主要将个体的利益作为落脚点。这样的选题倾向旨在增进一般公众对突出的社会问题的了解,影响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改变他们的行为和做法,从而促进社会问题的缓解或解决。③相比美国,在宏观层面、集体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的传播则是我国在公益广告在主题选取上会更多考虑的地方。我国的公益广告主题除了对国家大事、思想宣传、政府工作报告等紧跟实际状况以外,在其他方面则与社会联系都不紧密。即使是针对个人的公益广告,也多以“劳动创造美好未来”“携手共建美好家园”等为主题,最终将“个体”的行为落脚为“集体”“国家”的行为。这样的主题选取相对偏颇,缺少一种着眼于社会和他人、维持社会应有秩序的责任感,单单靠着对于大众的说教,其真实起到的教化作用恐怕仅停留在认知层面。文字在公益广告中主要起到表达中心、呈现主题的作用。只要表达得好,往往会让人不由自主地随着文字中思想或者观念而去体味或者遐想。但过于追求语言的美感与韵律,虽然朗朗上口,但会容易让人产生口号、标语和说教的感觉。总体来说,目前我国公益广告的运营主体太单一,造成对于主题的选取过于重视宏观层面、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在主题呈现方面,也倾向于口号式、标语式的表达。
三、社会公器:超越意识形态的主题选择
公益广告在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益广告作为一种宣扬社会观念与为大众服务的有效形式,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完全可以称之为真正的社会公器。④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学习美国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增加社会弱势面和不足面在公益广告主题中的比例,培养全社会的科学精神与理性精神。
(一)完善公益广告的主题产生机制
一般来说,公益广告的倡导者或者说发起者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或者政府部门、社会公益团体和国际组织、特殊行业的企业组织、一般行业企业组织。在政府导向型的运行机制下,由于公益广告的发起者或者倡导者的类型过于单一,导致我国公益广告主题选择和传播的范围过于狭小。因此,笔者建议在当前的运行机制下,政府应当鼓励企业、媒体、广告公司参与到公益广告活动的传播制作过程中,多组织的加入能够给公益广告的主题选择带来多样视角,有效避免公益组织在公益广告制作与传播中的“失语”问题,解决主题选择方面的失衡。
(二)调整公益广告主题类型的比例
在当下改革开放的攻坚期,我们更需要精神的引领、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于公众的教化。从早期全民迷恋《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读三国,到近期《朗读者》与《见字如面》的好评如潮,虽然情感的煽动与合理的说教能够使大众在观看的时候心灵受到触动,但是多数人转身便抛诸脑后,不能深层思索其人文精神的内涵。这一点,公益广告也一样,从接受的三个层面来说,其对于大众只起到了认知的功效与情绪的共鸣,然而很难起到促使行动的作用。现代中国,相比来自于文化与品德的感性泪水,我们更需要的是培养公众的理性精神,这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重大意义,这也正是公益广告当下的使命。在主题规划方面增强科学性,结合当前的社会问题,从实处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选择能够惠及大众的、更科学的、更具象的主题,如医疗技能、食品安全、维权等。就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公益广告更应该有引领社会公众培养理性精神的作用。
(三)在主题呈现上转变为受众思维
广告语作为广告主题的点睛之笔,往往能够展现出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与传递信息上的精妙之处。例如这则关于交通安全的公益广告语:“大路一条,各行其道,各行其道,安全可靠。”对仗工整,简洁押韵,精准表达了公益广告传达的主题,然而这样的主题呈现,是从传者思维出发的,意图告诉或者警示大众遵守交通规则,颇具说教意味,使人看过之后不痛不痒。反观美国的交通安全文案,如“请司机注意您的方向盘———本市一无医生,二无医院,三无药品”,语言平实,带有美式幽默,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容易接纳和认同本则公益广告所传达的主题与思想。基于此,笔者建议,我国的公益广告在主题呈现上,文字语言不要一味追求形态格式的优美,要注意“换位思考”,实现传播思维的转变,从传者思维转变到受者思维———以公益广告的接受者、大众的思维角度出发,考虑其接受度,以凝练主题的表达。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