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
1.专业认知实习
会计专业知识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抽象且枯燥的,因此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的暑假之前安排了为期一周的专业认知实习,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机构设置、走访会计部门,认识真实的会计资料,与财务人员交流,到生产车间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使学生通过感性的观察与认知消除其对会计工作的陌生感,进而激发其对会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2.专业社会实践
专业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大三的暑假时间,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当面访谈、网上调查等方式进行一些专题调查,并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结果撰写出相应的调研报告,进而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写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新技能实践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我院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技能实践,并将创新技能学分的获取作为学生毕业的条件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各类技能竞赛、社会实践以及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活动来获取创新学分,以此来提高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4.毕业顶岗实习
毕业顶岗实习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顶岗实习,使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具体的会计岗位并完成相应的会计工作,将其在学校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运用到现实工作中去,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会计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从而实现学习与就业的有效对接。
二、实施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学院在已有的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的基础上,又先后建设了ERP沙盘实验室、审计实验室和会计开放实验室,先后配备了用友、金蝶、网中网等财务教学软件。在会计开放实验室的建设过程中,受现有实验资料的限制,学院成立专门团队收集不同行业的全真会计资料(包括工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外贸企业、房地产企业、小企业等),形成了一整套多行业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全真会计实验资料,有效保障了轮岗开放实验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与此同时,学院加大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先后与20多家企业、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校外实训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学院还成立了专业建设校外专家委员会,聘请知名企业财务总监、事业单位会计主管、金融机构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关专家前来参与,共同探讨社会各界对会计应用型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探索有利于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优化师资队伍
一方面,学院通过积极选送教师参加财政部门的有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联合企业和科研单位进行横向的项目开发与课题研究、鼓励教师考取相关的执业资证书等方式来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院积极聘请来自校外的财务总监、会计主管、财务经理、注册会计师等实践经验丰富且业务素质高的专业财会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兼职教师,除担任具体校外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积极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案例开发、实践教学资料收集、实践教材编写等工作,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补充。
(四)强调“多证书”培养
“多证书培养”是指学院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具体如计算机、英语、普通话等能力等级证书以及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职称证、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近年来,我院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获取率接近100%,会计职称证书、理财规划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接近20%。
(五)积极开展并参与各类技能竞赛
多年来,学院高度重视各类技能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积极作用,学院每年组织的“会计技能大赛”“、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和“创业设计大赛”等比赛,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激发了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热情。此外,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家级和省级的各项技能竞赛,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1-2014年,我院学生多次荣获“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企业沙盘模拟大赛辽宁赛区团体第一名和全国总决赛二、三等奖。
(六)改革毕业论文形式
我院自2012年开始对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试点改革,将原有的毕业论文环节调整为学位课程综合考试和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及答辩两个部分,2013年在会计开放实验室建设完成的基础上,将学位课程综合考试调整为综合轮岗开放实验。学院对毕业论文的改革,主要目的是要改变近年来学生不深入企业调研、单纯通过“东拼西凑”的方式编造论文应付了事的普遍现象,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实习单位的实际状况,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公司治理、投资策略、财务状况、内部控制等某个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的形式,针对实习中所发现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改进建议。最终,通过答辩的形式,教师可以更真实地掌握学生实习的实际状况,辨别其专题调查报告中所写内容的真伪,以便减少杜撰与抄袭等现象。我院对毕业论文形式所进行的改革探索,更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使学生在实际调研中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高。
(七)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2
学生心声
为评奖沦为“网抄公”
现在,社会实践成了许多高校的必备“科目”。除了定期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等社会实践,部分高校还通过综合加分和评奖奖金等制度,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寒暑假自主参与实践。这些制度确实鼓励了更多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据记者采访了解,当中也有不少学生为了加分评奖,以造假应付。
一位食品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学年综合测评可以加分和争取奖金,占一定分数比例的“科技入户工程”必须要做,但自己缺乏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只能形式上做一下,盖个章,而所写的调研报告就只能靠在网上搜资料,东拼西凑。
而华师的谭同学则透露,学校假期的社会实践主要以社会调查的方式进行。但她们从调查问卷到调查报告几乎全都是在网上下载的,东拼西凑就成了,而调查问卷也只是在网上随便发几份。这种情况,在广州其他高校也同样存在。
无关系无社会实践?
“学校集体安排的社会实践要学生会、团委有关系的才能去,不是我们这种‘平民百姓’有资格享受的。”一位大学生向记者报怨。“要跟老师打好关系,要不然根本不知道有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是路过教师办公室,看到有实习活动的照片才发现。”
大学城某高校的一位男同学向记者抱怨,有些学生做的实践论文只是随便抄的。“学校社会实践都是走马观花的,和去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还不如花钱去培训班,至少还能学到一些技术,对以后工作有帮助。”
农村学生说
盖章证明,自村人好办事
寒假前,部分高校向学生派发介绍信和表格供实践单位盖章证明。但记者发现,有一些学生并没有参加实践,但表格上依然盖有实践单位的印章。
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在自己村里“完成”的,然后就盖上村委会的章。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透露,“谁真的会去做呢,到时去村委叫人盖个章就可以啦,反正都是自己村的,自己又是大学生,他们应该会行个方便的。”
城市学生说
缺乏专业知识,难觅实践单位
记者调查发现,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力军几乎都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在广州,有部分农业高校在寒暑假时会布置学生去做“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低年级还没学到专业知识的学生,甚至是非农业专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困难了。
“很多同学不是农村的,不是很好开展。”本地一位大学生表示。有一些高校要求学生以向家乡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或者以做一些调查的方式进行“科技入户工程”。但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学生来说,寻找一个实践单位实在不是易事,而且很多人也不愿意特地跑去农村做一个调研。所以,一部分人选择放弃,就算做了,写论文还得依靠网络。
高校教师说法
奖励实践有利有弊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
一、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意义
1.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同传统的本科院校相比,人才培养应突出“应用”,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培养重点,要特别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教学。我们学院作为一所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统计学人才培养方面更应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强调实践教学的意义,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统计学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统计学是一门方法论学科,主要包括统计数据收集与挖掘、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加工与分析,要求学生在掌握统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来真正掌握统计数据收集与整理、模型建立与分析等方法和技术。可见,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是统计学学科性质的内在要求。
二、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则
实践教学环节是大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体现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结合原则。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现代教学的客观规律。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统筹考虑科学性与客观性,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元、全面的系统,实践教学体系应着力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多层次的立体的有机系统。各个子系统又包含若干模块,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以及各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三、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应该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相关性以及开放性的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课内实践子系统、社会实践子系统、毕业实习子系统。
1.课内实践子系统。课内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文选取实验教学作为课内实践教学子系统的代表,分析实验教学在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包括课外实验、实验室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
(1)模拟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分析的直接对象。数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统计分析结果的科学性。作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要对数据有科学的认识,在学习数据的过程中培养对数据的专业情感。模拟数据收集一般以开展市场调研等活动的形式进行,学生设计调查问题和抽样方案,亲自深入调查。这是统计过程的基础阶段。
(2)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数据收集后,接下来需要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统计软件的学习是统计学专业课程实验的核心内容。目前,常用的统计软件较多,如Excel、SAS、SPSS、EViews等。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各软件的功能和应用,需要对各软件的特点有所了解。Excel是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它具备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功能,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统计分析和处理,它主要适用于一些基础性课程中偏描述性分析的实验。SAS是大型应用集成软件,可以对不同平台、不同数据库、不同软件和用户进行有效处理,具有数据访问、管理、分析等强大功能。SPSS称之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有窗口菜单、程序和混合的三种运行管理方式可供选择,运用SPSS可以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回归分析等。EViews软件功能强大,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绘图、统计建模、模拟和预测,常用于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各功能模块以对象为基础,所有的对象都保存在工作文件中,该软件功能强大,操作简单。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4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核心,田野研究既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的过程。因为文化人类学家不同于所谓“硬科学”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和研究的是人类群体。在某种程度上讲,不同文化的人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文化的人之间也有差别。而且,机会、政治和历史的情况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些情况也就增加了田野调查的独特性。田野研究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最初的田野研究主要是指一种田野调查或是田野作业即fieldwork,是指人类学的研究者们到调查现场收集材料的过程,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研究范式,即field study,由此就给田野研究注入了新的内涵。
第一,田野研究是一种现场实地研究,田野――Field,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田地和原野。田野研究就是到被研究对象所处的地域去研究人物、事件或文化。田野研究意味着田野中的研究,并且随着田野的深入而同时得到推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带着问题意识进入田野,同时还要在田野中发现问题,乃至问题的问题,并积极地就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非仅仅针对业已设计完毕的“问卷”,或以“表格式”的预设框架为发现问题的禁锢。换言之,田野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既定学术目标,或为了印证某种学术预设去调查、参与、观察和搜集资料。要求研究者进入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即它体现了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第二,田野研究在方法论的层面上含括着田野作业,并将之整合为田野研究中的基础环节,同时提倡个案与专题。对田野研究者而言,其案头准备工作和理论预设,就不仅包括了田野日程的计划和步骤、资料搜集的手段和技术、记录采访的专题和内容,以及进入社区的角色和方式等等具体操作层次与技术路线,还应当包括对田野问题的有效视界,田野关系的主动建立,地方知识体系的深刻理解,乃至田野笔记与田野访谈的规范化,田野中的跨文化经历与主动体验,田野写作中的文化发现等等更为丰富的理性思考。即它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整体性。
第三,田野研究强调研究者主体在田野关系中对自身角色与功能的主动认知,对自身学术背景和可能形成的影像失真甚或倒置的敏锐体察,能够在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之间找到一种恰当的观察距离来切近对象,并适时地、主动地作出精细的调整。
第四,田野研究要求我们要从田野与文本两个维度来高度关注民俗学的“证据提供”(documentation),也就是说要从田野研究的一系列环节,如田野作业(fieldwork)、访谈(interview)、田野笔记(fieldnotes)、田野记录(transcribing)、田野报告(reporting)、田野翻译(translating)、田野的文本化(textulizing)到最后形成一个系统的田野档案(archiving,包括田野文献识别、获取、处理、存储和传播等),才能最终支撑起被阐释的文本,而在史诗田野中,只有经过这一完整的、有步骤的、充满细节的田野研究流程,才能最终提供并支撑一种能够反映口头史诗传统本质的,以表演为中心的民俗学文本及其文本化制作流程。
第五,田野研究要自始至终地贯穿学术的思考、文化主题的发现和文化意义的揭示,最后都要落脚在理论概括的层面上。而任何形式的理论抽绎,都不过是从特定的角度入手、组织和梳理材料的结果。田野研究应该是一个走近对象到发现对象本质性规律的过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穷尽研究对象的过程。因此,田野研究中对资料或文本的取舍和轻重,都深刻地浸透着研究者的“指纹”,也就是研究个性。
第六,在置身田野的过程中,理论和预想都要经受实践的检验。换句话说,在实地表演的场域中,对材料的透彻理解与语境关联的动态分析,会反过来对理论框架的搭建、分析模型的推演,乃至具体操作规程的调整产生深刻的影响。田野研究,一方面就意味着,它绝不仅仅是特定理论或学术预设的简单验证过程,而毋宁说是检验、修正,乃至颠覆预设理论的过程;另一方面,田野研究不是一种走向田野的姿态,而是一种学术主体能动性的激活装置,能够帮助我们去发现对象本质、去提炼出更切近对象、更符合对象本真,同时又能烛照其社会文化语境和史诗传统规定性的学理性阐释,因此,也为我们通过史诗田野的实际展开,而最终在史诗理论的思考中有所建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人类学中的田野研究对教育科研的启示
当前我国教育研究的方式相当大一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文献和思辩式的书斋研究,这种研究是一种研究范式,但是它的弊端是容易脱离实际。由于我们一些教育理论研究者缺少长期深入基层的社会调查,缺少具体、实际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教育统计来看,其结果的真实性往往就要大打折扣。例如涉及国内某一地区教育的一些基本数据,就只能够依靠当地行政机构提供。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由此也会受到某些行政官员的影响,服务于一些行政长官的需要,从而失去学术性和普遍的理论指导意义。教育首先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每个普通人的生活,涉及到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目前的教育现实是要“普初”“普九”,发展的重点难点还在农村,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如果不研究大多数人口的教育,那么教育研究就将是一句空谈。而且,一些在中小学进行的教育实验,在相当程度上远离基层民众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需求和教育的文化底蕴。一些教育专家常常只是站在指导的位置上,只求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研究或进行实验,并最终验证自己所设想的“教育理论体系”。在这类教育研究过程中,极少存在研究者以平等的身份较长时间实地亲身参与并多处观察社区及农村基层教育教学活动的研究方式。
因此,我们的教育研究必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入校园、课堂、社区与家庭。而人类学的田野研究方式恰恰要求研究者深入到被研究者的生活情境中去,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三、田野研究的设计程序
1.田野调查的计划
田野调查的计划也称为调查之前的准备。田野调查的对象也就是研究项目的选题,首先制定提纲。在选题确定后才能制定调查的内容和地方、时间以及方案。调查对象也就是研究的“田野”。在教育研究中,它可以是特定情况下的教育制度、过程和现象(人、事件、行为、过程和意义)等等作为对象来研究。
为了有目的、有内容地去实地考察而达到预期收获,研究者必须首先选择研究的题目,比如在选题时要尽力去选择研究领域中的空白题材,事先还要收集了解信息,要避免重复“撞车”。选择有研究意义、有价值的项目。然后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出调查的提纲和调查的手段(文字记录、拍照、摄像、绘图、测量等几种),最后写出具体的内容,制定调查计划、日程、路线。根据不同的地方准备不同的必要物质工具。还应准备查阅资料的工作,即从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阅与之相关的文字记载资料,对被研究对象有一概念上的了解,再开始实地调查工作。根据调查对象内容而定。
其次是准备记录的、拍照片的、摄像收集的设备,经费等准备。如果准备工作不充分,匆忙奔赴到目的地,无法记录下现状、实况,得不到全面的采样就会影响调查的质量。
2.田野调查的技术方法
田野调查技术或称手段。比如:以最基本的文字记录为必不可少,文字记录要尊重原人、原事、原意的真实,记录中不得添加调查者的主观的分析结论,只能是原始记录,其次是用拍照或摄像、绘图、测量等,记录下原始证据。
3.田野调查的方法类型
调查: 不能去的地方,信函调查。
问卷式调查:设计需要提出的问题。
填表式调查:设计表格填写调查内容。
观察式调查:直接观察、居住体验法。
数据式调查:统计分析法。
群体访问式调查:“会议提问”实验法。
个别访问式调查:个案调查(以个人为对象)。
抽样式调查:几百人以上的百分比。
相对比较法式:非主观意识的比较,而是以原始材料比较法。
综合调查法:宏观调查法。
4.田野调查的成果形式
田野调查报告:在整理收集记录资料、数据、表格后,综合地分析实地调查资料。这是很重要的后期工作,编写调查报告的重点是尊重原意。如实编写记录,不得随意加入调查者个人的理解,不加作者个人的分析观点,解释和结论。客观地反映现象、历史和存在的问题。作为历史档案存档的重要依据。
对所调查的资料按历史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文字规范整理。如实地记载调查原始资料。应尊重人物、事件、对象的原文、原件和原意的原始记录。如实写出报道、调查报告。并注明调查地点、调查时间、报告人。
研究报告:在以上整理、编写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措施和研究的对策,这就是研究报告。即在对所调查对象的历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依据上,提出研究综合分析建议和对策,作为学术论证报告。给相关部门提供决策的参考依据,也就是综合分析田野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编写调研报告的目的并非简单地描述调查的见闻,而是对调查资料的解释,分析出可靠性结论。
5.田野调查的四点要求
求实的作风。在选定研究的项目以后,深入调查,多方调查,一定要严格尊重原始的记录,不得参与个人的分析、猜测以及个人的结论。原始记录应该是实事求是地记下原始的原话、原事、原人。
严谨的学风。在调查中有口头了解的,有文字史籍记载的,有各种来源。但一定要加以多次反复核实,去伪存真。多次考证取得共性,统一的观点和论据。一定要做到有充分的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论点,也就是法律上讲的,有根有据,有据可证。
平等地位的态度。调查研究者对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的调查研究时,切忌不可以我为主的居高临下态度,要以诚相待,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信任与帮助。
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良好的理论修养是调查研究的基础,社会调查的深入需要人生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总之,田野调查是一种社会实践,也是经验积累的过程。
6.衡量田野调查的质量标准
第一,做田野工作时,往往用文献法了解历史背景和现状,用问卷法大面积地抽样了解宏观背景,用个案法实地观察体验,深入挖掘,做小的case study(个案研究),也就是说,做田野工作是把几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力图了解真实情况,获得第一手真实的东西。田野工作质量的标准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去获得真实的东西,真实性代表你的田野工作质量的高低,这些资料要经得起推敲和验证。
第二,所作调查是否全面,是否尽量不带强烈的主观意向,不预设倾向性。但是往往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预设是不可避免的。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田野工作者要时时意识到这个问题,要时时提醒自己注意避免掉入由预设导致的文化困境当中去。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5
一、当前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存在的教学问题分析
1、教学内容泛而不专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已经清醒的意识到应用文的重要性,应用文写作无疑与人文素质类课程、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技术基础等其他课程共同培养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它能体现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同时也在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用文写作从课堂教学到教材建设在高职院校得到了足够的重视。正因为如此,应用文写作在教学中文种详尽,内容面面俱到,在教学中扮演着基础教育的角色,但这往往忽视了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应用文的不同需求,缺乏一种专业性。比如行政公文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很有帮助,但对于机电专业、汽修专业的学生则不是很实用。
2、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为应用文具有语言平实,结构程式化等特点,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学生一种错觉,认为掌握了应用文的结构就会写应用文了,需要用的时候利用网络平台复制模仿就行了,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殊不知,应用文的政策性、时效性、针对性都非常强,而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生活阅历、工作经验以及处理一些事情的能力,由于缺乏平时的积累和训练,在写作中往往出现逻辑混乱、层次不清晰、格式不规范、不能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等问题。有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距就明显的增大。
3、教师教学模式僵化,考核方式单一
虽然应用文写作在近年得到逐渐重视,涌现出不少的研究成果以及颇有见地的教材和专著,但总的来说,同质化现象严重。而对于应用文写作授课教师来说,大多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担任,大部分老师缺乏在企事业工作的实践经验,更多的是偏向写作理论与技巧,因此在讲授的时候,照本宣科,例子陈旧,脱离不了教材的框框,教学模式仍旧是“文体知识”、“例文分析”、“写作练习”三个步骤,模式僵化缺乏新意。而对应用文的考核往往是期末采用闭卷考核的形式,应用文写作理论加应用文写作,学生一般临时抱抱佛脚,也能考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但实际应用能力很差。显而易见,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策略
1、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专业需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为目的,遵循理论与实训并重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与专业紧密结合,因材施教。首先,删繁就简,适当调整应用文写作课程内容。比如,随着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书信、介绍信、请柬、借据、借条等其重要性明显下降,这类公文文种可以让学生课后进行自学;而与我们现实生活结合紧密的如投标书、合同书、求职信、申请书、策划案、调查报告、通知、通告、请示、批复、函、会议纪要等文书的写作应该得到强调和重视。其次,与专业紧密结合,突出专业特点,满足专业需求。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专业需求,因此在不违背应用文写作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应与专业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对不同专业突出不同应用文文种教学。比如,财经、商业专业的学生可以突出财经报告、信息文书、诉讼文书、经贸文书等经济类文书的写作;公关文秘、行政管理专业等学生可以突出请示、批复、报告、总结、函、会议纪要等行政公文的写作;建筑专业的可以突出调查报告、设计方案、经济合同、投标文书、招标文书等文种;机电、汽修专业的可以突出产品设计说明、实习报告、科研报告等文种。
2、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正确、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能够教学达到高的质量和效率。行动导向教学法将一系列文种的学习巧妙的设计在特定的任务情景中,主要体现以下几点:教学不是封闭式的,而应该是开放式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强化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意识,良好的对话关系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愉悦的氛围中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在教学中,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得乐意、愿学,学生才会真正重视课堂,进而也会真正重视这一门课程。当然,要完全改变应用文写作在学生心中的附属地位,还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3、丰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
虽然我们常说“教无定法”,但是还是需要遵从科学、合理的标准。应用文写作我们应该根据应用文写作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用符合现代教学理论,灵活运用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体的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教授调查报告的写作时,可以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观察、调查、访谈、参观或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直接有所体悟,从而培养学生写作调查报告的能力;再如,演讲稿的教学则可以通过情境的模拟,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还有诸多方法,其中采用得最多的是案例教学法,该法是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最有效的形式之一,通过采用正反案例,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该种文体的写作本质,不过要求案例要真实、典型、鲜活。教学的方法有多种,总之要灵活运用,授课时不仅要教给学生公文知识,培养写作能力,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工作思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用文写作的考核,应改变单一的考核方法,采用行动导向过程的“综合评价”考核模式,包括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以及小组评价,在每一项内容上设置相应的分值,最后汇总成该课程的学期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可以让学生重视每一次的学习和实践,而不是临时抱佛脚考一个高分,而实际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和训练。
大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两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73-02
1 目前现状和改革目标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现状为:(1)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没有兴趣,“两课”在学生心目中和学院总体课程体系中地位不高。(2)各教师都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的改革探索教学授课的方式方法,但效果一直未能达到最佳。(3)由于长期沿用理论教学为主的方式,造成“两课”的覆盖面窄,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效果。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我们认为,过去的教学改革主要讨论单一的课堂授课的方式方法的变革,而忽视了从根本上建立一套符合“两课”本身固有规律和我院特色的教学体系,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两课”目前的现状,也不能真正做到为每个大学生人生发展起到指引教育作用,只有从根本思路上进行突破,建立起一整套新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适合大学生个性特点的“两课”教学体系,才能真正改变目前现状,使大学生喜欢“两课”,实现实质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的“三进”工作。为此,希望通过这次教学改革,力图做到三个改变,一是改变大学生目前对“两课”不重视、无兴趣的现状,使大学生愿意上、喜欢听、主动学;二是改变目前“两课”教师沉寂于繁忙而又冗杂的大量理论教学,而无暇科研等其他事务的现状,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从尔加快我院“两课”的发展,力争能在学院课程体系中有所突破,从而达到应有的地位;三是改变过去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一门在大一和大二上学期开设的单一课程的局面,真正使该课程能通过多种形式覆盖到每一个大学生,为每位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科学的指引和有力的支撑。通过这三个转变,达到建立起符合“两课”规律而又突出我院学生特色的“两课”教学机制体系这一改革目标。
2 改革措施
2.1进行合理的课时分配
目前,我院“两课”主要开设三门课程,即大一新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一第二学期的“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二上学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根据国家教育大纲的规定,同时结合我院实际状况,计划课时做如下分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育课时为30课时,实践教学12课时,网络教学8课时;思想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64课时,其中理论教育课时36课时,实践教学18课时,网络教学14课时,形势与政策教育16课时,理论教育14课时,实践(网络)教学2课时。实践课时采用“三三制”结构框架(形势政策课例外),即“主题参观与讨论”、“撰写心得与体会”、“批改与成果展示”各占实践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对于实践课成绩的评定,考虑到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上学期实践成绩列入下学期课程成绩中的方式,占总成绩的30%,即“思修”实践课成绩列入“毛”成绩来评定,“毛”实践课列入“形势政策课”成绩,这样,可以考虑到有的学生利用假期进行更好的实践,从而更加客观的评价每位学生的成绩。
2.2以专题教学为主,进行理论课教改
我院目前的“两课”理论教学,还是依靠各教师的“各自为战”的模式,没有真正发挥起团体的教学优势,为改变这种模式,决定建立起实质意义上的教学团队,课程教学采取“专题讲授”的方式。在依照国家教育大纲的基础上,将课程体系分为若干专题,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领取“专题版块”,进行集体备课,发挥团队的作用。以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该课程理论教学课共18周,36课时,前3周由各教师在自己的班级讲解,以导入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该课程,再用12周时间进行“专题讲授”,共分6个专题,各老师不再只局限于自己的班级,而是根据“专题版块”在不同的班级进行讲解,顺序可以打乱,这样以来,也使同学们不再只局限与某个单一的教师,从而能从不同的讲解风格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增加了吸引力和一定的新鲜感。另外,还有三周的时间由教师灵活掌握,用于配套实践教学、参观讨论和成绩考核。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理论课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积极性,也能增加教师的凝聚力,实现教师个性与课程共性的有机结合。
2.3建立网络课堂,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
网络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已经不言而喻,为了使“两课”的教育功能辐射到每个大学生,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依托我院思政网和各“两课”教师的教学博客,结合三门具体课程,设立网络课堂,主要分为四大版块,即:道德人生、法制在线、理论园地、时政探悉。每个版块由四位专职教师负责,并同教师的教学博客相链接,定期刷新内容,及时回复学生的咨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真正作到管理的日常化、互动的常态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我们认为,这四大版块不论是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还是即将毕业的老生,不论是生活中对人生的探讨,还是就业中权益的保护,或是学历提升的知识提高等,对广大学生的不同需求都是很有实际意义的。希望通过这一方式,让更多的大学生关注“两课”,认识到它的实践指导作用。
2.4实践教学方式的开展
目前,“两课”实践教学已经在很多高校中开展,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特点,借鉴别的院校经验,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两课”实践教学:
2.4.1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访谈录等实践教学
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教师通过指定主题,或者学生自主选题的方式,有目的性的开展这一活动。假期的调查报告可以成为一个常规的项目,各教师按照自己所教的科目进行开展,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有条件的话可以放几堂理论课走出课堂,让学生自主根据教师的要求走进社会,进行实践。比如,大一的新生,可以让他们去采访一些老生或毕业的学长,谈谈三年我院学习的感受,让他们更好的珍惜三年的大学时光。大二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提前去人才交流中心感受一下招聘的氛围,撰写心得体会,为自己将来的发展作好思想心理准备。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同学生的专业有机的结合起来,比如视觉系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通过拍摄dv的方式来撰写,动漫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以动画的形式来表达,等等。这样更能激发同学的兴趣。总之,该方式要实现两个假期的固定化和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常态化,效果会比较理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