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 税务稽查; 工作标准化; 工作流程;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62-0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行政管理的高效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现实。管理方式的科学化、管理工具的创新在这个大潮流中更显重要。科学高效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将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都落到实处。实际工作中要想在一项工作中完整表现各种标准要求,就不能简单地依靠个人经验,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归纳和整理,把完成工作任务的各项标准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再对这个整体根据管理标准要求进行分解、排序,通过工作者的科学加工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形成工作标准。
一、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一)税务稽查工作相关研究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税务稽查工作,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保障税务稽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如美国按不同专业特点编写了90多个行业的培训手册,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都被编写成规范,提供给稽查人员进行查询参考。工作中有了依据和标准,从而使稽查人员执法手段更加公平公正,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税务稽查的风险,并且参考手册的标准作为培训和考核依据,形成有标准可依的监督管理制度。再如,在不断加强信息化水平来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意大利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很好的稽查工作信息化平台,该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以税务登记代码体系为结合点,可以完成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税务其他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国内学者谢佳赤(2010)指出:“税务稽查与征管之间业务衔接不畅、缺乏沟通和协调,具体到稽查工作的四个环节也是存在选案准确率低、检查环节效率低、审理环节主观性影响准确率、执行工作实际操作困难等问题。”骆小云(2008)在《关于我国税务稽查执法流程的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国税务稽查工作执法流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制约问题漏洞很大,并且稽查规范性文件也‘年久失修’,应建立科学的税务稽查内部机构及其岗责体系。”东北财经大学的申伟(2005)则在《论税务稽查内部控制》中,从内部控制框架五个要素入手,分析我国税务稽查存在的问题,大胆地提出完善税务稽查内部控制机制的构想。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税务稽查工作的研究和经验,非常值得思考和借鉴。但是,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现稽查工作的问题,在执法风险和执法流程规范层面提出解决途径,相对在约束稽查人员实际操作规范、将专家经验和法律条文规定放在稽查各个环节中、对稽查人员进行指导和监督,使检查人员更规范、更标准地执行任务,形成系统性、规范性的稽查工作模式方面还比较缺乏。
(二)工作标准化理论及发展历程
J・盖拉德(1937)把标准定义为:“是为了在某一时期内运用,而用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模型、样本及其他表现方法所作出的统一规定。”这个定义是早期对标准化的定义,它全面明确地让我们了解到标准化的目的和实施方法,为今后标准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王民权(2010)对工作标准化概念的描述为:“一个具体的工作标准,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完整地表现各种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制度要求;组织实施中,再对这个整体要求根据时间先后进行分解、排序,这个分解与排序是工作标准从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因此一个优秀的工作标准的形成和执行过程是客观的科学的产物。”这个对工作标准化的概念更为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工作标准化理论进一步概括为“完整、统一、简化、协调、系统”。
工作标准化是将工作中认为最好的实施方法作为标准,让所有工作人员都执行这个标准并不断地完善它。企业内部成员和相关领域专家积累的经验和技术通过建立工作标准数据库的方式进行保存,通过技术储备、防止再发、教育训练的方法,以此来达到防止问题发生及变异最小化,并且作为衡量绩效的基准和依据。按照国家标准分类,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属于企业级标准,企业级标准需要执行单位审批。如XA市地税稽查局编列的标准,需要稽查局内部审批,重要工作标准还可以申请政府标准管理部门备案,进行知识产权保护。
二、XA市地税稽查局建立稽查工作标准化必要性分析
本文以XA市地税稽查局为例,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与税务人员进行访谈等方式,对XA市地税稽查局进行实地调研,发现XA市地税稽查局稽查工作存在如下问题:
(一)传统工作模式“重实体、轻程序”
传统模式对“人”的依赖大,效率、质量受人的素质约束,重检查实体而忽视执法程序,执行人员只凭个人主观判断作为执行标准,很多工作的规范性不够。例如:不出示检查证,也照样下户检查;税务稽查工作底稿和询问笔录无当事人签字等。稽查人员接受一项新工作,自身没有工作经验可借鉴,加之对于工作流程不熟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不清楚、程序上监管不重视,会导致整体工作迷失方向和判断的偏差等问题。
(二)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落后
税务稽查信息化建设落后,难以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造成部门专项软件大幅增加,各自为政,现有应用管理软件比较杂乱,难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以XA市地税稽查局为例,目前使用的计算机软件有秦税通软件、发票管理软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现有办公软件较为单一,只是实现了稽查从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的基本流程操作,没有对案件的管理、监督、案件报表统计生成等功能。没有一套有效完整的智能管理、案件跟踪、事后监督的软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容易被割裂,使得办公效率降低,工作起来较为繁琐。
(三)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不全面
量化考核、评价机制不全面,影响干部工作热情。因为一些行政职责的定义不是很明确,没有科学合理的绩效标准,造成考评中渗透很多主观印象因素,把评“人缘”当成了考评的主要内容。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无法衡量,会导致管理上没有创新和突破,并且出现相互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思想,管理干部失去工作热情,考评不够客观公正,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XA市地税稽查局稽查干部220名,稽查人员素质普遍不错,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稽查干部占总人数的92.3%,具有高级职称等资质的人员占10%,研究生学历的稽查人员占4.5%,年龄结构的配置也较为合理。以该局目前的人才水平,推行创新发展的工作机制是非常容易进行的。
为适应地税系统管理体制创新要求,有效缓解地税系统人力紧缺、税收任务重、机关工作管理跟不上、税务管理现有软件系统不能完全满足业务需求等问题,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三、XA市地税稽查局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的构建
根据稽查部门管理核心目标,贯彻XA市地税稽查局工作标准化方针政策,组织编制全局性重大项目标准化工作规划,对单位实施工作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参与研究新工作方案、改进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工作项目的标准化工作,提出标准化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对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标准化培训和指导。通过建立工作标准化委员会规范税务稽查人员要求,从优化标准化流程、加强稽查各环节控制,搭建标准信息化软件平台、提高稽查沟通效率,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完善稽查内部监督机制三方面合理完善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的模式。
(一)优化标准化流程,加强稽查各环节控制
税务稽查工作由四个基本环节组成: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工作标准化模式优化税务稽查工作流程设计的核心是指导、帮助、促进税务局建立科学的税收征管工作标准,继而帮助、改进和提高税务相关部门依法行政、公平税负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对XA市地税稽查局各个基本环节进行研究,细分各工作环节,按照工作标准化要素的规范进行设计,将每一个工作利用专家经验编制形成具有工作核心目标、工作流程、工作资料、工作人员、工作地点相对应的标准流程,并列出稽查工作过程的风险控制点,按规定收集所需资料,使稽查工作透明化和规范化。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工作标准化流程设计的特点,以税务稽查选案工作的流程为例加以说明,如图1所示。
税务稽查选案工作标准流程图诠释的内容:收集、汇总、筛选日常稽查,拟制税务检查对象的备选名单,提请选案小组审批,批准后制发《税务稽查任务通知书》;建立案件管理台账,跟踪案件查处进展情况,准备好相关的《税务稽查立案审批表》和《待查纳税人清册》资料,反馈稽查信息,研究落实以查促收、以查促管的工作措施。该流程的风险控制点是带*号的第二步和第四步。税务稽查想要以最少的消耗得到最大的稽查成果,就要将“收集整理案源信息,选择案源筛选方法”这一步会细化为一个二级标准:选案筛选方法工作标准。这个新的二级标准要具体规定人工选案、计算机选案、人机结合等方式来初步确定待查对象。
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图都是依专家的经验进行编制,共形成8个一级工作标准,42个风险控制点(二级工作标准)。该流程是帮助税务稽查人员了解和准确描述解决经济事件或税务问题的核心流程,解决了稽查人员记忆财税法律法规条文的难题,提高了稽查人员准确抓住问题本质、从全局或事件整体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搭建标准信息化软件平台,提高稽查信息沟通效率
税务稽查工作标准信息化平台不仅是一个平面的表现模式,更是一个具有多维空间的科学管理工作平台。重点针对税务稽查各环节的业务需求,将稽查工作各工作标准化流程嵌入系统中。相对于传统的税务稽查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日常工作方案创建,是对计划执行进行过程跟踪、管理、督导、支持和记录,为稽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和服务的税务主体应用软件系统。该系统的基本功能如图2所示。
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稽查检查环节的各种数据采集和录入、报表填写和录入、纳税人财务数据采集和录入,生成税务稽查工作底稿等,而且还有三点创新之处。第一,建立标准化数据库,该数据库中的标准流程既可以对稽查工作进行指导,还可以嵌入相关法律法规方便下载和查询;第二,对其他应用软件系统的调用和相关文档与数据的互通提供相应的数据接口,将纳税人使用的各种财务管理系统或ERP系统提供自动导入;第三,税务稽查绩效考核方式和方法的设置。该系统的基本功能菜单如图3所示。
将繁杂的机关工作按岗位进行梳理和归纳成事件和项目,形成规范化、流程化、共享化的工作标准,根据具体工作要求,科学自动形成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具体工作模式,达到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工作质量、实现税务机关工作有序化管理的目标。
(三)建立标准化评价体系,完善稽查内部监督机制
根据XA市地税稽查局实际情况,设计、评价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工作标准化的基本要素,对评价要素和评价指标分配一定权重,根据评价等级判定评价结果,并给出得分依据后,系统自动加权计分并评定能力等级。
对于稽查干部的工作进行评价,首先要明确其关键性考核指标。围绕稽查工作标准化,结合总局的战略目标,评价标准由五个维度组成。其中关键性客观能力是偏向于定量选取的指标,包括选案准确率、人均查案数、限时结案率、审理准确率、执行及时率、综合入库率、处罚率等;对于其他四个维度工作态度、工作标准完成程度、工作标准、工作突发能力定性分析指标来源于稽查人员利用税务稽查工作标准信息化平台工作中留下的记录,并将这些记录作为评价管理的基础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将定性分析评价转换为定量分析的结果,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分配各要素权重和指标权重的主要方法有:文献查阅、工作分析、头脑风暴、专家访谈以及权重分配的对偶比较法测试。
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评价的主体,由税务稽查局、工作标准化部门、公众、自身组成,利用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更加公平、客观、完整地评价出个人及团队的工作状态。
四、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分析
根据以上工作标准化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求,XA市地税稽查局以税务稽查小组为一个团队,对其实施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后的团队工作能力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得分如表1。
E=∑XiPi ∑Pi=100%
式中:E――各要素评定总分,即团队工作能力评价总分;Pi――第i要素的百分比系数,即要素权重;Xi――第i要素的得分,即要素初分。
在上式的计算过程中,各个要素得分的计算公式是:F=∑XijPij ∑Pij=100%
式中:F――各指标评定总分,即团队工作能力评价总分;Pij――第i要素的第j指标的百分比系数,即指标初分;Xij――第i要素的第j指标的得分,即指标初分。
计分时先将构成各要素的指标初分,同对应的百分比系数(即指标权重)相乘,合计出本要素的得分(即要素初分);然后,用各要素初分同总体结构百分比系数(即要素权重)相乘,累计得出评价总分,最后的评价总分分为A、B、C三个等级,分别为80<A≤100,60<B≤80,C≤60。
通过对XA市地税稽查局运用稽查工作标准化的深入研究,并结合上述实施效果进行相关指标评价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的专家系统具备解决问题核心流程、提供解决问题所需资料、对相关问题统筹安排的功能。从稽查人员在关键性指标中的等级评价得分可以看出,稽查工作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稽查人员独立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稽查干部对税务稽查问题的驾驭能力、帮助稽查干部统筹解决经济事件、对经济事件提出完整解决方案有明显的进步。
二是通过使用税务稽查工作标准软件,可以规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检查目标和简化检查流程,克服检查人员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的差异。通过工作标准这种科学方式,将稽查工作专家经验提供给基层税务稽查执行者和使用者,准确科学地贯彻执行税收法律法规,从而达到税务稽查检查结果可比、可控的目的。
五、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实施效果评价建议
稽查工作标准化的工作模式要求稽查干部具有全局和事件整体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并通过强化培训及科学的考核评价来不断提升对税务稽查问题的驾驭能力,形成积极思维与主动思维的习惯。
在制定新的标准过程中,应组织邀请大批专家和能人志士,多次反复、层层把关,将税务稽查工作的经验不断充实和完善入工作标准库,将标准修订得更为科学。通过对工作标准的学习和训练,使税务稽查人员运用标准化工作模式来降低制度执行的难度和风险,使国家税务政策得到更充分的贯彻实施。
综上所述,通过对XA市地税稽查局运用工作标准化进行稽查实施过程的深入分析,实施效果和效益得到认同,相信只要重视以上改进措施,克服目前存在的不足,它所带来的效能将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熊伟.美国联邦税收程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7-11.
[2] 刘军.税收管理战略转型: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15-27.
[3] 谢佳赤.成都国税第四稽查局电子稽查方式优化稽查效率的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10.
[4] 骆小云.关于我国税务稽查执法流程设计的研究[D]. 陕西:西北大学,2008.
[5] 申伟.论税务稽查内部控制[D].沈阳:东北财经大学,2005.
[6] 盖拉德.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M].纽约出版社,1937:54-64.
[7] 王民权.圆通工作标准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61-88.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2
一、主要内容
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税务稽查工作规程》、《湖北省税务稽查工作规范》等有关规定,以“ 精确、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对稽查工作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方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稽查选案标准化。确定选案程序,确定案源信息收集渠道,根据不同稽查类型,合理、准确地选择稽查对象。
二是稽查报告标准化。以省稽查局稽查报告模块为基础,稽查报告的书写格式、具体内容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要求制作。
三是稽查文书标准化。必须按《征管法》和《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规范制作、使用稽查文书。
四是工作底稿标准化。正确使用税务稽查工作底稿,明确底稿(一)、底稿(二)纳入证据管理,汇总底稿用于反映各税种的计税依据,并注明出处(见证据号)。
五是稽查证据标准化。证据取证要合法、规范,要有针对性,要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明确分税种应取得那些证据材料,要全面、客观、真实。
六是稽查审理标准化。对检查人员提供的《税务稽查报告》以及与案件有关的证据和资料,要依法全面、客观地进行确认,审理要及时、规范,处理决定文书要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规范制作。
七是稽查执行标准化。各类税务处理决定文书要按规定程序及时送达被查对象并督促其按期履行。案件执行完结后,及时规范制作《税务稽查执行报告》,并书写《税务稽查建议书》。
八是稽查案卷标准化。按照被查对象分别立卷,统一编号,一案一卷、目录清晰、资料齐全、分类规范、装订整齐。卷内资料统一按省局统一规定的顺序排列。
二、主要做法
一年来,我们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科学方法,细化管理流程,强化过程控制,从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到案卷归档实行标准化,规范了管理工作、明确了工作要求、强化了执法监督、量化了工作考核,有效保证了稽查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执法风险,提高了稽查业务能力。
(一)精心筹划,认真制定标准化管理办法。我局以“标准化”稽查模式为路径,以提升检查质效为目标,由审理科牵头,结合本地实际,经过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及稽查骨干分层次的论证,制定出《鄂州市地方税务稽查工作标准化管理办法》。
(二)加强培训,全面推行稽查工作标准化。“办法”出台后,我局及时组织了为期3天的全员培训。要求全体干部清醒认识到《标准化管理办法》对规范稽查执法行为、明确岗位职责、增强执法刚性、规避执法风险、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性。3天培训,实例讲解,全员参与边学边讨论,缩短了稽查人员熟悉“办法”的时间,在短期内迅速提高了稽查人员对“办法”的应用水平,为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办法》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强化审理,倒逼稽查工作“规范化”。在实施稽查工作标准化以前,我们的档案虽然也真实、客观、系统地反应了每个税务稽查案件实施稽查的工作程序,但这些档案作为历史资料被核查时,却常常是“外行看不清楚,内行看不明白”。基于这点,我局对稽查报告中常用法律法规条文、重要税收政策变化时点进行了归集,对稽查报告、工作底稿以模板的标准格式、标准样式进行了规范。以标准化模板对照收集的案卷资料进行审理,以标准化管理要求“倒逼”稽查工作的各环节,最大限度盘活了选案、实施、审理、执行等环节的工作活力。
一是审核文书是否规范。所有环节使用的文书的字体、格式都必须使用模板上规定的字体、格式,所有文书都需签字、盖章。如有差漏退回重新制作。
二是审核工作底稿。“办法”要求检查人员必须逐栏逐项填写齐全。审查人员根据计算汇总表与工作底稿的税种、数据进行核对,查看有无计算错误、有无错用税率、有无漏计税种、税目。如有疑点,退回重新检查审核。例如,某房地产企业初审时,需退营业税7万多元,审理人员从资料中发现一处疑点,经与检查人员沟通,发现该企业可能存在核算不全的问题,经复查,企业另有一个重要项目因几个投资人单独开发,未统一核算,结果查补税收700余万元。
三是审核稽查证据。根据“办法”对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审理人员对适用政策条款是否正确、底稿有无漏计应税项目,有无对纳税人申辩材料进行审核,如有错误或漏计,退回重新检查补齐证据。
三、工作成效
实施稽查“标准化”管理模式后,较好地解决了选案不科学,衡量案件质量不标准,案件审理不规范等问题,进一步规范税务执法工作、明确稽查工作标准、降低执法风险、促进稽查工作的监督和考核、提升稽查人员的工作水平,稽查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1、进一步规范执法工作,稽查质量日趋好转。“标准化管理办法”是稽查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抓手,对各项税务稽查工作设定了具体而明确的工作要求和工作标准,是将相对较为原则的工作内容在工作步骤、工作环节上进一步细化,是工作质量和工作标准的进一步明确。“办法”推行一年来,我局稽查选案、实施、审理、执行四个工作环节的程序、进度、时限的规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仅提高了案件查处规范化程度,同时也有力提升了稽查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度。在省局稽查局开展2013年案件复查中,我局案卷中的不规范问题相比往年大幅度减少。
2、明确稽查工作标准,稽查效率稳步提升。“标准化管理办法”明确了具体的稽查工作标准,将检查实施的工作范围、工作程序、工作质量和案件的审理定案等工作均纳入了管理,虽然纳税人不同,涉税违法问题不同,违法性质不同,通过标准化管理工作措施的实施,不仅对同样的涉税违法问题使用相同的税收法律,实施相同的行政处理,而且能够在实施检查过程中,对不同的案件采取相同的检查步骤,对纳税人实施较为全面的检查工作。在时间和节点上的控制上,避免了“久查不结”,解决了稽查案卷“内行看不懂,外行看不清”的尴尬局面。
3、强化稽查责任意识,执法风险明显降低。“标准化管理办法”配套的税务常用法律法规条文和近年重要税收政策变化时点,时刻提醒稽查人员政策规定要落实,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规定的条款、规定的文书实施检查。“办法”还要求层级负责审批,这一规定,增强了每个责任领导、审批人员对案件的审查的责任意识,通过多层审批可有效发现、纠正各种问题。“办法”强化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消除了执法隐患。同时,也提高了纳税人的税法遵从度,降低了税收流失。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3
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提升企业标准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自主创新、长效管理的基本原则,建立灵活有效的技术标准运行机制,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一)总体目标
加强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建立起适应国内外经济科技发展形势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推进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政府引导管理、企业自觉投入、科研机构重点支撑、中介组织规范服务、各种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应用、推广实施体系。
(二)阶段目标
经过努力,争取全市标准化意识明显增强,技术标准推进模式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一批技术标准研制重点企业陆续形成,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基本建立,具有特色的技术标准工作局面得到开创。
农业方面,制定省农业地方标准3项以上、市农业地方标准6项以上,全市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拥有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标准,培训农业标准推广人员200人以上,争创3个以上市级名牌农产品,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高,农业生态明显改善。
工业方面,争取企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上有所突破,力争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10项以上,主要工业产品国际标准采标率年均递增10%,全市科技成果应用项目标准化率达90%,全市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标准化率达80%。
服务业方面,引导服务企业制定并实施个性化企业标准3项以上,争取制定省服务地方标准1项以上,争创2个以上服务标准化试点企业。
三、重点工作
(一)加强技术标准发展工作的研究、规划及引导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跟踪国际先进技术标准潮流和动态,引导技术领先企业和有关行业科研机构积极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同研制技术标准,探索建立原创科技(专利)向技术标准转化、技术标准研究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良性运行机制。
(二)加强工业标准化,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
鼓励引导和重点支持具有一定生产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化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研制,有效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培育一批能将技术标准与技术研发、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试点企业,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国家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专利产品等由原创科技(专利)向技术标准转化,通过标准研制促进科技创新。
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建立“接轨、配套、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体系。积极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升产品档次,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与国际经济接轨。
积极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鼓励企业按照国家《企业标准体系》要求,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包含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充分体现先进性和适用性。
(三)加大农业标准化实施力度
积极研制省农业地方标准和市农业地方标准,依托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把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指导农业生产的技术标准,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制定完善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为主体,企业标准相配套,多种操作规程为补充,能够覆盖我市主导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标准体系。
积极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完善示范区标准体系,把农业标准化渗透到农业产业化全过程中去,从产地环境、种子、种禽、种畜、种苗、农用投入品及生产技术的标准化抓起,逐步在农产品的加工、质量安全、贮藏保鲜和批发销售等环节实施标准化管理。
(四)加快服务标准化建设步伐
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契机,重点围绕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等服务行业,积极开展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服务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服务企业标准化试点工作,指导企业按服务标准运行,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将实施服务标准化与创建服务品牌相结合,促进我市服务业水平的提升。
(五)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与推进技术标准化工作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队伍,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吸纳引进既懂标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立技术标准专家库。
四、 配套政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技术标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分管主任和市质监、科技(知识产权)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各镇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发改、经贸、科技(知识产权)、财政、农林、外经、环保、旅游、质监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具体负责技术标准工作的组织协调。
(二)加大奖励力度。在政发114号文件明确的奖励政策的基础上,由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进行配套奖励,对我市的技术标准化工作予以扶持。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4
目前,国际上有包括NDS、Nagravision、Canal+、Conax、Viaccess、Philips、Irdeto、Motorola等多家CA厂商,国内也有永新同方、算通、中视联、天柏、三洲迅驰、朗视、华诺等二十多家CA厂商。如果在我国实行机卡捆绑的方式,即解扰和解密系统放在接收机里,这样不同的CA系统就要使用不同的接收机。假如北京与天津采用不同的CA系统,那么北京地区使用的机顶盒就不能拿到天津使用。由于要针对不同地区所选用的CA系统生产机顶盒,因此机顶盒厂商不能大批量的统一生产,而且每引入一种CA系统置于机顶盒中,都需要交纳昂贵的入门费及使用费。另外,目前用户使用的机顶盒大部分都是由运营商向制造商定购,而后赠送给用户的,运营商力图通过用户收看付费电视而收取费用,以弥补向制造商购买机顶盒的开销。
这样一种垂直的商业模式弊端较多。一是机顶盒制造商须针对不同的CA生产机顶盒,机顶盒制造商须向不同的CA系统提供商付高额的入门许可费及CA集成费,加大了机顶盒的成本,提高了市场进入的门槛,加重了研发的负担,影响了机顶盒的大规模生产。二是运营商须花大量的精力选择符合自己选用的CA系统的机顶盒,须准备大量的资金向制造商支付购买机顶盒的费用,这样加重了运营商的负担。三是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运营商提供的机顶盒。同时,消费者若要收看不同运营商的节目,就需要不同的机顶盒或接收一体机。
为克服上面提到的种种弊端,唯有实施机卡分离的商业模式。数字电视机卡分离的“机”指数字电视接收机,即包括“机顶盒”、“一体机等”,“卡”则是指含有身份识别、电视收费等用户管理系统、能够实现CA解密解扰技术的卡,如图1所示。“机卡分离”的目的就是把接收机中的通用部分独立出来,做成“机”,而把各地广电运营商的条件接收部分做成“卡”,这种“机”就可以被各个运营商所通用,而价值含量不高的卡留在地方运营商和条件接收商手中。
当前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生产成本已经成为市场需求和数字电视推广应用的重要因素。为了降低数字电视接收机的生产成本,必须解决各地接收条件不统一、互不兼容的突出矛盾。为此,实现“机卡分离”已经成为解决我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价格偏高、打破地方垄断和制造商的规模化经营的唯一途径。
意义
“机卡分离”作为信息产业部主抓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一项技术选择和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可以为机顶盒制造商带来规模效益、为机顶盒用户带来实惠,而且还疏通了广电运营商、家电企业和CA厂商之间的产业链关系。对广电运营商而言,他们不必为由谁来负担机顶盒的成本问题而烦恼,可以集中更多精力用于发展数字电视业务、发展用户和提供多种服务,还可以降低CA系统成本;对机顶盒产品生产企业而言,由于打破了以前广电运营的垂直垄断而大大地得到解放,使机顶盒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进一步降低成本;对于国内的CA厂商而言,有利于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与国外的CA厂商竞争,同时还促成了国内CA卡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介绍
目前,国际上的三大主流数字电视标准机构,分别是美国的ATSC(先进电视系统委员会)、欧洲的DVB(数字电视广播联盟)以及日本的ISDB(数字广播专家组)。他们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数字电视机卡分离标准,如下所示:
1、POD (Point of Deployment)方案:美国ATSC组织主要采用POD方案,并于2000年美国OpenCable公布协议草案,2002年由美国SCTE正式颁布标准,2003年由美国FCC/ATSC定为强制标准,其物理层同样基于PCMCIA接口协议,主要用于电视一体机的CA等机卡分离和CP,POD模块不仅符合美国FCC所谓“分离CA功能”的方针,而且也易于处理破解(Cracking),即便密钥数据泄漏也无需改动机顶盒,只需更换POD模块就可以了,但是POD模块造价昂贵,大量更换就不容易了。该标准具有强制性。
2、DVB-CI:欧洲DVB组织主要采用该技术方案,并于1996年标准草案,其物理层基于PCMCIA接口协议,公共接口在物理层上由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标准稍加修改而成,公共接口在逻辑上分为两部分:传送流接口和控制流接口,前者用于MPEG-2 TS流的传送,主机选择节目并将它们送到模块中,经模块处理之后,这些节目被解扰并送回主机,其它没有被选择的节目则不作处理。适用于机顶盒的CA机卡分离,该标准的推广是非强制的。
3、日本模式:整个日本采用统一的CA,该标准的物理层接口采用ISO 7816 (SmartCard)协议。
我们国家在2000年就开始着手进行数字电视机卡分离相关研究,2002年,信息产业部成立了数字电视机卡分离标准工作组,纳入了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微、大唐微电子、海信、海尔、长虹、LG、华虹、创维、康佳、TCL、九州、同洲、九方中实、西湖数源、同方、中视联、算通、天柏、LG、Philips等多家公司和科研机构进行研究和开发。目前,数字电视机卡分离(DTV-CI方案)标准在产业上已经比较成熟,该标准在技术细节、应用支持、标准的侧重点等方面同POD和DVB-CI有较大区别,并且能够更好的同我们的国情相符合。标准共分为两个部分:《数字电视接收机条件接收接口规范第1-1部分:DTV-CI技术规范》和《数字电视接收机条件接收接口规范第1-2部分:DTV-CI测试规范》。其中,标准1-1主要描述DTV-CI方案的技术规范,标准1-2为测试规范,即给出对采用DTV-CI方案的主机和卡通过标准符合性测试所要通过的测试步骤和满足的基本测试条件。标准1-1和标准1-2自2005年9月1日开始进入标准报批稿网上公示阶段。
接口
标准1-1采用的DTV-CI接口包括两个部分:传输流接口和命令接口。两个接口都采用层次化结构,以使得整体接口设计、实现更加容易。层次化结构中,高层实现相同,但是低层实现可以不同。
1、传送流接口:传送流接口实现传送流的双向传输功能。模块处理接收机选定的业务,返回解扰过的传送包,其他未选定的包不变,如果模块不具备解扰接收机选定业务的能力,则将传送流直接返回。传送流接口层次如图2所示。传送层和高层次在MPEG-2规范GB/T 17975.1-2000中定义。
2、命令接口:命令接口负责模块和接收机之间的通信。功能包括:支持同一个接收机处理多模块的能力、支持接收机和模块之间会话、支持对象扩展。层次结构如图3所示。
PC卡传输子层的具体实现特性取决于编码方式、消息交换协议,通用传输子层定义了与传输层连接的标识、初始和终止。会话层、资源层、应用层对所有物理实现是相同的。
应用层要求设计和应用语义无关,通信以资源为基础进行。
测试能力
目前信息产业部数字电视标准符合性检测中心已经完成数字电视机卡分离的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的搭建工作,具备了对数字电视机卡分离(DTV-CI方案)的相关产品的测试和评价能力。
通过该测试平台,可以完成对DTV-CI卡的接口、电压、电流、初始化、命令接口的多层协议、CA资源,日期-时间资源、MMI资源、热插拔信号和TS流等具体条目的测试和评定工作。还可以完成对符合DTV-CI规范的接收机的主机接口、电源、初始化、命令接口的多层协议、CA资源,日期-时间资源、MMI资源、热插拔信号、TS流和交互测试等条目的测试和评定工作。
该测试平台的最终目标为:
1、通过测试的接收机能够和任意一个通过测试的DTV-CI卡互连互通。
2、通过测试的DTV-CI卡能够和任意一个通过测试的接收机互连互通。
3、不能通过测试的接收机,由测试过程可以发现本身的CI协议栈出现的问题所在。
4、不能通过测试的DTV-CI卡,由测试过程可以知道自己内部的程序实现同标准要求存在那些差距。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5
列宁早就提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越来越国际化了、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列宁全集》第19卷239页)经济生活的国际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表现,标准的国际化作为协调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技术纽带,作为向国际社会传播先进实用的生产方式的手段,作为从技术上统一协调、消除国际贸易中商品移动的障碍,已引起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广泛注意。显而易见,标准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国际化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当代国际贸易中国际标准化合作的规模越来越大,国际标准化的步伐也越来越快。当前,国际标准化活动呈现出如下的趋势和特点:
(一)国际标准增加的进度越来越快,并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有力推动器。150在1960年仅有标准197个,1970年增为1550个,1980年为4269个,1986年为6401个,目前已达1万多个。也就是说,5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20个标准,6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120个,7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270个,80年代平均每年制订600余个标准。IEC标准1960年仅为250个,1970年为556个,1980年为1400个,1986年为2200个。目前,150和IEC标准有1万余个。由此可见,制订38和颁布标准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贸易领域的影响更加深元。“国际标准—打开市场的关键”,这一口号不仅是1992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也为今后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关贸总协定直截了当地指出国际标准的价值不是偶然的,全球商人都需要国际标准。因为国际标准提供了为所有人获益而打开世界贸易新局面的钥匙。事实也是这样,在世界性贸易中,经济发达‘国家都把标准当作贸易竞争的重要手段,谁掌握了新型产品的国际标准,谁就取得了这种产品的国际贸易主动权,甚至可以垄断该产口的国际市场,这样的事例在世界上是屡见不鲜的。即将面临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标准化争论就是一个具体例子。现在日本已经在研制高清晰度电视,美国、西欧也正在研制,两种电视的制式是不一样的,如果国际电信联盟将来以日本研制的高清晰度电视系统的制式作为国际标准,则日本将争得这种电视的国际市场,美国势必要失去这个市场,至少要失去这个市场的大片地盘。在这里,产品还未成批生产出来,标准化就成为争夺市场的急先锋。
(二)保护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是国际标准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消费市场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产品尤其是消费品需要标准化,为此,150和各国标准化机构相继开展了维护消费者利益的标准化工作。150消费者政策委员会提出了消费者标准化工作的优先性原则。至今已颁布指导性文件150余份,包括的范围除了日用消费品外,还有玩具、药品、电器、体育用品、儿童用品、娱乐器材等,范围还在不断扩大。
(三)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品质量保证日益成为国际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了标准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主要技术依据,在国际市场上,由第三方(非供、需方)按规定标准对产品进行公正的鉴定,发给证明书、许可证和适当的标志,作为消费者选择产品的依据,这就是认证。在许多国家先后实行了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后,150于1970年成立认证委员会(现为合格评定委员会),质量认证成为150工作的重要方面。为了专门研究质量保证问题,150成立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并于1987年颁布了150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并且150对原系列标准已开始进行大刀阔斧地修正,以便促使供方实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蚤保证。
(四)国际标准从传统工业技术领域向高新技术领域发展。80年代以来,人类处于新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伟大变革之中,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竞相开发,正在推动人类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过渡到信息化社会,这些高新技术领域对标准化的新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与信息产业发展不可分割的信息技术标准化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研制标准计划中,信息技术标准占总数的18%以上。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现任主席麦克道尔威先生在向第十八届“世界标准日”的贺词中明确指出:在光纤通讯激光设备以及通信卫星等方面,我们已经为今后技术的发展而制订标准了。
(五)全球正在兴起一股广泛推行1509000系列标准的浪潮。1509000系列标准已成为当代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15()9000系列国际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87年3月正式的,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它被作为相互认可的技术基础。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一标准,其中只有个别国家是等效采用,其他国家和地区是等同采用。我国从1993年1月1日起由等效采用改为等同采用,并在全国实施。在各国踊跃采用1509000系列标准的同时,也认识到1509000系列标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各行各业各类产品质量管理的需要。因此,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150/TC176)组织国际知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提出了一份《20世纪90年代质量领域贯彻国际标准的战略设想》,国际上通常称为《2000年展望》,从而使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通过硬件、软件、流程性材料、服务四大类的基础标准,使质量管理工作进人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阶段。正如150/TC176主席沙那西先生所说:“当今世界的质量管理有四大关键要素:15()9000系列标准、综合的支持体系,实施指南和9000论坛所包括的问题”。质量管理将沿着这些关键要素引导的方向,迅速地推动国际贸易向前发展,走向21世纪。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采用国际标准的战略策略
当前,采用国际标准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标准化活动的普遍的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对采用国际标准的态度和作法也不尽相同,概括起来说:工业发达国家采用国际标准主要是协调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异”,消除(至少是减少)由此而引起的贸易的技术壁垒;发展中国家采用国际标准主要是缩短本国标准与国际标准水平上的“差距”,作为引进技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标准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将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方式转变。质量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的一个关键。速度是个战略问题,质量也是个战略问题;产品质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一个民族的精神。要发展经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产品质量是关键。而标准化与质量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整体,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的力度加大,采用国际标准更是一个问题了。我国的标准化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必须注意,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含义是广泛的。采用国际标准就是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标准的内容,通过分析研究,不同程度地订人我国标准,并贯彻执行。因此,‘采用”的完整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内容,程度不同地纳人我国各类标准;另一方面,还必须具体实施这些标准。根据国际标准化的发展态势和我国国情,我国对外贸易中采用国际标准应采取如下战略策略:
(一)坚持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与国际标准保持统一协调已成为当今各国标准化机构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也是我国采用国际标准的一条重要原则。但由于标准的类型不同,因而统一协调的形式不完全一致。
1.国际上通用的综合性基础标准应当等同采用。基础标准是科学技术、经济活动及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是经过国际上许多国家的专家实验验证,反复磋商研究而制定的,比较成熟、稳定、实用,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一般与各国的国情没有直接的关联,为加快采用步伐,应等同采用。
2.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标准也应等同或等效采用。目前,150和IEC的方法标准分别占这两个组织标准总数的41写和26.9写,许多国家等同采用相应的方法标准,其重要原因是在国际贸易中需要一个在国际上统一的检验、试验、抽样等方法标准,以便于公正地处理贸易中的纠纷。同时,许多方法标准本身包含某些先进实用的技术,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种廉价的技术引进。
3.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要结合国情区别对待。国际标准中凡涉及安全、卫生、环保方面的标准,在下列三种情况下要十分注意与国际标准的统一协调。(l)安全、卫生、环保国际标准中的基础和方法标准应等同或等效采用;(2)用于出口的产品标准中的安全、卫主、环境保护的要求应与国际标准或国际惯例协调一致;(3)由于运输业具有明显的国际性特点,因而凡涉及海上、空中、陆地人身安全及航行、航海安全的国际惯例中的技术要求,都应视为强制性的,应等同或等效采用,如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公约、规则、标准等。
4.产品标准情况复杂,与国际标准统一协调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采用方式。150和IEC标准中,关于具体产品的质量性能指标不多,通常由各国公司(或企业)根据市场预测和客户要求制定企业标准,这对我国产品质量性能方面采用国际标准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二)坚持结合我国的国情。采用国际标准要密切结合我国国情,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讲求经济效益,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标准化工作计划范文6
征地统一年产值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被征收农用地类型、质量、等级、农民对土地的投入以及农产品价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价格为主要依据测算的综合收益值。
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是计算征地补偿费用的主要依据,是依法合理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维护被征地农民切身利益、保障经济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解决当前征地工作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随意性较大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涉及到我县土壤水文、地形地貌、区位交通、农业产值、经济发展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和市场价格;土地的承包、出租、联营入股、征地的交易情况,以及社会保障因素等。各乡镇及相关部门对此项工作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组织,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从实际出发,科学测算我县征地统一的年产值标准,直接为征地补偿提供依据,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我县经济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基本原则:
1.主导性原则。选择主导的地类和耕作制度进行测算,用主导农用地收益反映测算范围内的农用地客观收益。
2.适当从高原则。在依据现状农作物产值测算的同时,适当考虑改进生产方式、增加科技投入等提高土地收益。
3.协调平衡原则。考虑土地等级状况,与原征地补偿标准相衔接。
三、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区域范围
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的区域范围为我县除基本农田以外的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可参照执行。重点范围是县城规划区、沣京工业园、渭河现代农业示范区、草堂寺景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及沿山环山旅游路一带重点区域。
四、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的总体安排
(一)组织机构。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制订统一年产值标准工作领导小组。
(二)工作步骤。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基础性工作。县政府根据省市的工作安排,对此项工作已做了全面部署,共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完成组织动员、人员培训;
2.实施阶段。主要进行有关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工作;
3.报审阶段。主要对测算出的统一年产值组织听证并报县政府审定,县政府同意后上报市国土资源局。
(三)测算方法。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工作领导小组要深入村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每个乡镇选择具有均匀性和代表性的5-8个样点,对样点做好有关基础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工作;在确定主要农作物产量、价格和年产值的基础上,考虑农用地类型质量、农民对土地投入、农产品价格及农用地等级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农产品平均产量、价格及相关附加收益为主要依据对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进行测算。在初步确定测算结果后,要依法组织听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
五、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确定全县征地补偿标准。制订征地统一年产值,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的有关规定,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妥善处理征地补偿标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法定补偿标准与农民补偿要求之间的关系,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要防止以制定和公布征地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为由,压低征地补偿标准。
(二)做好县域内征地补偿标准的总体平衡工作。领导小组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按照同地同价的要求,合理确定和平衡各乡、镇之间征地补偿标准的差异,要认真研究处理因征地补偿标准公布时间及测算方法不同造成标准水平面出现差异的机制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