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1

调查结果

1.大部分中学生(包括上过网的和未上过网的)喜欢上网。2.中学生上网的目的:

⑴中学生上网,查阅自己爱好的信息或玩游戏者较多,其次是聊天、娱乐、收发邮件、下在音像资料或图片,再次是查阅资料、做网页、查阅有关知识的信息、浏览新闻等等;

⑵大部分男生上网是为了玩游戏;一多半女生上网是为了聊天;

3.比较热门的网站

搜狐、新浪等;

4.中学生上网的时间:

大部分中学生上网是在节假日,还有一部分是在放学后和同学一起上网;

5.中学生上网的途径

大部分中学生在家里上网,其次是去网吧或在同学、朋友家上网;

6.(非中学生)是否支持中学生上网:

支持者居多,反对者较少,大部分支持者的前提是“要正确对待,有限制地上网”。但很多中学生的家长反对或控制孩子上网。其反对原因大多是“上网耽误学习”及“上网容易受不良信息影响”;7.网络对中学生的好处

⑴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

⑵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中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技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⑶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他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方便的与其他人交流看法、心得,可以把平时不便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建议,以及思想情况;

1 2 3 4 5⑷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方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学习资料,甚至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效率。

8.网络对中学生的坏处

⑴容易上瘾。

许多中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室,不知不觉的出现了精神和身体上的病症,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⑵容易受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许多网站(包括许多著名的大网站)的页面甚至主页上,都有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中学生很容易受它们的影响。有一些中学生受网上暴力内容的影响,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⑶容易荒废学业。

许多中学生自控能力不强,上网经常着了迷,晚上经常拖得很晚,不但影响了这一天的写作业和复习,还影响到第二天的学习。

⑷网吧问题。

现在网吧的数量日渐增多,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法的网吧。许多中学生在放学后、节假日和同学一起去网吧上网联机打游戏、聊天等等,,且上网时间很长。这不仅浪费钱财,而且在网吧里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在调查过程中,许多接受调查的人都表示,很多网吧里电脑上的主页就是不良的网页。

⑸网上交友问题。

许多中学生在网上都有网友。而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世界,网上许多人说的都是谎话,很容易是中学生说谎、受骗,甚至在这些人的“引导”下误入歧途。

9.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⑴许多网络游戏都含有暴力的内容。很多中学生上网就是为了玩游戏,经常接触这些游戏,就有可能使一些中学生掺入恐怖、暴力、以强凌弱等等不好的思想,给中学生的心理造成了较大危害。

1 2 3 4 5⑵在调查中发现,聊天室中,许多人几乎句句不离脏话,而且经常谈论一些不良的内容。许多中学生长期沉迷于聊天室,不可能不受其影响。

⑶在网上,一切事物都是虚拟的。一些中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有的人就会逐渐形成孤僻、沉默、不善于于别人沟通等性格。

分析

由调查可以看出

1. 中学生上网主要还是处于好奇心和爱玩。

2. 中学生由于上网而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影响了学习;二是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

但是调查表明,受到网络影响的中学生并不太多。一般中学生上网是出于好奇和网络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绝大部分中学生上网还是非常正经的。

少数由于网络而出现问题的中学生,他们的问题一般是出在了“玩”上。网络吸引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其他他们所看到的事物。中学生好奇心强、爱玩,自控能力又不太强,这使这些过于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在生活、学习,乃至思想上出了问题。而且,促成他们出现了问题的不只是在于他们本身,其根源问题是在于,现在针对中学生乃至青少年的网站实在太少。一般上网,如果不是有明确目的地搜索信息,充斥于中学生眼中的网络世界的,更多的还是过于成人化的东西。真正能让中学生感兴趣,并能牢牢吸引住他们的有益的专门网站寥寥无几。正因为如此,许多感到寂寞、无聊而上网的中学生,才会被吸引到网络游戏、聊天室中来,或是在无意的浏览中,被不良信息所影响。而且,玩游戏、聊天时都很容易上瘾,时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过去,这样就使一些中学生的身体受到影响,还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1 2 3 4 53. 一些中学生迷恋网吧的原因

⑴假期缺少能使中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⑵缺少可以供中学生们娱乐、活动、放松的有益的免费活动场所。

许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因此在节假日,都很想去外面放松一下。但现在正是缺少能真正让他们放松而且能在玩中学到知识的场所。而像科技馆等场所,虽然比较好,可是门票往往很贵,而且展品也很少更新,中学生不可能经常去。所以,正是这种“真空”使网吧得到了机会。而且网吧为了增加顾客,上网的价格不贵,还增加了许多能满足学生们“爱玩”性格的游戏,这更使中学生经常“光顾”网吧。

⑶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不够。许多非法网吧已转到了“地下”,这更使执法人员无法清除它们。

针对问题的解决办法

1. 中学生自己要加强自控能力,上网避免浏览不良信息,并要少玩游戏,安排好上网的时间,不要太长。

2. 老师和家长应该引导学生上网,不能盲目的“堵网”,而应该通过各种培训教育,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了解并使用网络,并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重点培养他们的判别是非的能力,增强道德判断能力,使中学生能自动远离网上的不良信息,并能熟练的使用网络来为自己服务。

3. 应多多建立一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

这些网站不应该是说教式的,而应该是非常有趣味,能吸引住中学生,并能使中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应该调查中学生更喜欢什么样的网站,更喜欢什么内容的网站,并将这些有益的内容加到这些针对中学生的网站中,使它们能真正贴近中学生,把他们从网络游戏、聊天室中吸引过来。

1 2 3 4 5可以在这些网站中加入一些论坛,是中学生能在其中畅所欲言,发表对网站,对老师、家长、学校的看法和建议,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苦恼,这样就能用许多中学生都喜欢的方式,不但是中学生远离不良网站,还能更实际的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改进老师、家长的教育方法,改进网站的内容、效果。这样做往往是事半功倍。

4. 应该努力监督网络中网站的内容,净化网上环境,如果发现对中学生思想、行为有误导作用的网站,应该把它们清除。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 针对网吧的问题,应该加强对非法网吧的监管力度,一发现非法的网吧,就要坚决清除。可以发动中学生“举报”非法网吧,给监察网吧提供便利。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2

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寻求音乐学科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契合点,力求在课程内容、教法学法、校本课程等方面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音乐教学中,对二者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一、课程内容的整合

1.与学生社会生活实践领域的整合

学校不应该是一堵墙。把学生禁锢在课堂和课本中,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音乐就是将几个不同的音符巧妙地连接起来就组成了不同的灿烂之章,音乐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它不以地域而存在,也不以时间而消亡,它弥漫于天地间,参透于人群里。音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它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所以,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抛开教材,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兼顾学科知识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进行教学。

例,追溯到1998我国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侵吞了我们的家园,当时为了挽救那些受灾的群众,我们艺术家用音乐鼓舞他们,让他们重新回到美好的生活中来,如郭峰创作的《让世界充满爱》《永不分开世界的爱》,2003年的非典时创作的《你好吗》《真爱无

限》《因为爱》,唱出了对白衣天使的敬意与挂念。由甲丁作词、苏越作曲的《姐妹弟兄》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双眼讲述着真情永恒,告诉我生命的嘱托有多重……”音乐纯真、圆润透明,深情又真切,一个爱的故事荡涤着我们的心灵,让他们重唤起对生命的希望。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传统音乐课程内容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和整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程内容则既考虑音乐学科自身的独立性、系统性,又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盲目地实施难以把握的大综合,而是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教学为重心,致力于音乐教育领域内各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交叉与融合。

此外,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文学、地理、物理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剧《猫》就结合了文学、舞蹈、美术、戏剧、表演等元素。

由此可以看到,将音乐与其他学科相链接,打破了学科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的封闭局面,将学生置于多元的情境之中,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使学生建立起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发展了综合解决与音乐有关问题的能力。

整合过的音乐课,集人文、科学、技能于一体,在音乐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之间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消除了音乐学科原有知识体系的界限,既有音乐学科知识,亦有学生获得的主体经验。音乐学科知识在教学中综合、延伸,促进音乐学科知识的建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在音乐学习中实现一种整体的转变。同时,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可以使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在音乐教学中拓展和升华,为音乐学科知识的应用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平台,有助于知识的整合,发展了学生的整合创新、举一反三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法、学法的整合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探究、实验、调查、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设计、劳动实践、总结、交流、展示与答辩、汇报与表演等,即“做中学”。音乐新课程也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整合。所以,我改变以往以音乐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少“填”多“引”,指导学生调查、访谈、操作、交流、评述、展示,进行探究、合作、自主等学习。

例如在进行苏教版九年级《爱心满天》一课的教学时,首先给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并教给一定的方法,给学生分组,然后让学生分组调查,运用各种手段了解、获得与这一主题有关的故事、摄影作品、雕塑作品、宣传画等等,然后整理材料,形成调查报告,设计成形并加以运用。

这种方式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深入到社会生活中,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体验。拓宽了音乐学科的教育功能,课堂教学最终达到质的升华。

三、与校本课程相结合

新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空间,安排有校本课程。我结合我校校本课程《湖鱼文化》考虑到寨桥特有的自然环境(水系发达,水产资源丰富)和社会环境,设计音乐校本活动方案《音乐中的鱼》。

例:《音乐中的鱼》设计简案

【活动内容】

1.了解湖鱼文化的知识。

2.了解学习有关鱼的各种音乐,并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3.通过开主题班会等形式,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活动过程】

1.学习校本课程湖鱼文化。

(1)学习课本第五章《文化中的鱼》、第七章《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相应的表格;(2)通过分组调查、访问、网络了解民俗风情中的鱼,完成调查报告;(3)分组调查:分四组活动,在组长的带领下明确职责,分工合作。

2.通过课堂教学和网络进行研究与教学。

3.成果展示。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查阅资料,走访农家,学习有关鱼的表现技法,汇总成果,开办展览,切合学生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的音乐教学,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初步体验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关注,领悟了音乐的独特价值,提高了实践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了个性发展。

但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的音乐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模式,有很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一线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加强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对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我们更应及时更新音乐教育观念,探索教学方法,研究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框架.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王英奎.艺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3

课程标准强调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让学生经历活动的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发学生尝试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锤炼学生的活动能力,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发展合作、主动创新的探究精神。

一、凸显活动指导,丰富相关经验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与现实世界对话的倾听者,因此,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策略指导,注重创设积极活动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挖掘现实世界对语文的发展价值,指导学生选择研究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等针对性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选择有效的研究方法,解决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提升活动能力,丰富和完善活动经验。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走进信息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新课伊始,为了让学生产生了解和掌握信息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信息的积极性,为学生选题制定计划奠定基础,教师采用形象化的情境,先让学生明确信息的种类,如文字信息、声音信息、影像信息、自然信息等,使学生构建了比较完善的信息体系。接着,学生了解了综合性活动的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及需求,自由组合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引导学生梳理出学习主题。如《平和第三实验小学水、电情况调查》、《2009~2012年平和第三实验小学学生参赛获奖调查》、《平和第三实验小学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等主题,让学生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采用适合本学习小组特长的主题作为活动研究主题,并按学生参与研究的主题内容命名学习小组,教师对于每个活动小组提出恰如其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建议,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分工:做事较为细致的学生负责上网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与课题有关的材料,做好详细记录;表达能力好的学生担任采访工作;思维活跃的学生对活动材料进行整理;习作能力较强的学生执笔写调查报告,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都有所表现和发展,培养了合作互助精神。同时,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提出符合生活实际的各种活动措施和建议,最后填写活动计划表,确定这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过程。教师的指导与学生主体凸显和谐统一,丰富和完善学生相关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效地开展活动,实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二、整合学科内容,增强探究意识

语文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主要通过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流信息的实践活动过程,可以发展人的言语生命张力和思维活力。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时,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资源,捕捉有价值的学习信息,注重结合生活实践,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在生活中发现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活动策略进行探究,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增强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意识。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课前,教室布置学生学唱《小白杨》这首歌;学一学怎样画白杨树;上网或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模范人物资料,并做成资料卡。研读文本语句时,教师采取有效的阅读策略,让学生在小组阅读活动中积极探究、讨论,运用不同的阅读形式,展示并交流了课前搜集与文本中心相互关联的资料、图片,让学生对文章中心形成个性化的解读。阅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或以唱歌的形式,或以畅谈形式表达了长大对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向往。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搜集有关圆明园的历史材料,学生在搜集材料的实践活动中,对圆明园的昔日辉煌景观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教师利用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研读文本之后,教师提出:“假如你是下面其中的一个角色,面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你会怎么做?”出示皇帝、大臣、将士、老百姓等角色,让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角色进行演绎,学生演绎之后,在小组中交流角色演绎的体验与感悟,动笔写下来,整理通顺后,工整地抄写在课前搜集的资料后面,再独立撰写《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教师整合学科内容,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地解读,强化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活动中生成。

三、注重探究过程,生成活动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应注重实践性,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开展活动,运用多种活动策略进行探究,在活动中畅所欲言,发表各自对活动探究的见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身的长处,克服缺点,在活动中表现自己,展示自我,通过合作学习,协调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研究任务,生成搜集材料、整理数据、写调查报告等实践能力。

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这组课文描述了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教师引导学生把“爱我中华民风民俗”的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把它化为日常的行为,开展了“缅怀语言大师,弘扬语堂文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为弘扬家乡“林语堂”名片尽自己一份力量。当教师提出这一主题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极高,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并制订书面活动计划,然后根据活动计划实施如下活动步骤:

1.查找有关林语堂的文化资料。先到平和网或县博物馆、图书馆查找有关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快乐的童年生活及他的理论著作等。寻找对林语堂文化了解的人士交谈,初步感知林语堂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组织学生到平和县坂仔镇林语堂的故居(纪念馆)参观,身临其境感受林语堂的个性魅力,进一步探究林语堂文化的丰富内涵。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中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指的是在现实的情景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类智力发展的源泉。在实践中,现实情况不断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需要不断地回答和解决;在实践中,我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资料,促使人去抽象、概括和总结,逐渐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践活动通过问题的解决,开发了我们的智力并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小学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门综合课。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正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怎样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呢?

一、进行调查,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无论是在主题探究或课题研究活动,还是在社会实践性学习活动中都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这种活动方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由于部分教师、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并不十分了解,导致教师对学生活动过程的指导中,缺乏必要的调查方法讲座和“过程与方法”的指引。如怎样制定一份简要合理的调查问卷、怎样进行有效访谈,怎样撰写调查报告等。

有位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好玩、缺乏安全意识、人身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这种情况,又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参加保险的意识,设计了《人身意外保险对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课题,带领学生到保险公司作了如下调查:(1)全区有多少学生参加了保险?(2)参加的都是些什么类型的保险?(3)参加这些保险有什么意义?(4)在投保人中有多少人有过人身意外伤害?得到过怎样的赔偿?(5)住院医疗保险包括哪些项目?学生通过调查了解到了:我区有百分之九十六的学生参加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在投保人中凡是受到过人身意外伤害的,全部获得过保险赔偿金,大约占参保人数的百分之六十五。学生根据采访提纲向保险公司的叔叔询问了许多有关保险方面的知识,还听保险公司的叔叔讲了好几例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次调查同学们受到了教育,真正懂得参加保险的必要性。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个研究课题,最大的好处是学生真正地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社会,去亲自体验生活,通过分组,确定研究任务,调查、采访,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撰写调查报告,活动了知识,这样的方式,相识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牢固的。经过这样的形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际调查中得到了提高。

开展社会调查,有助于学生接触沸腾的实际生活。通过让学生亲眼看,亲口问,亲耳听,亲自了解,亲自感受,及时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增强信念。

二、查阅文献资料,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外,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怎样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的内容是比较宽泛的,涉及到一些专业性的知识,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研究的时候,不能完全放手,而应该引领学生高效率的完成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查阅资料可以在报纸、文献上,也可以在网络上,另外,还要帮助学生筛选查阅到的资料,选择最适合自己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勇敢的面对地震》这一主题时,学生虽然知道怎样的情形是地震,但是对于地震的产生,地震的避险,地震后的自救知识所知甚少。在确定研究内容及分组时,就专门设立了两个小组去图书室和电脑室查阅资料;由于资料知识量多,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小学生查阅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们邀请了图书室的老师和电脑老师帮助指导他们,对于收集到的资料,选择出对自己研究内容有用的、易于表达的内容,课上我们看到从电脑里下载的地震形成动画演示,同学们大开眼界,浓郁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很多同学对地震心怀恐惧。随着对地震的正确认识,也已经能面对了。

通过这样的调查活动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形成了能力。

三、立足校本课程,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放矢地利用校本课程来梳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与困惑,变传统说教为生动、新颖、多样的平等形式,变知识的单向传播为双向交流,使学生在调查实践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教育,以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并使学生在知、情、意、行等诸方面协同发展。

学校在制定校本课程内容时,要注意开发利用校内外资源。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通过共同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了自主探究研究能力。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掌握知识的愿望。

四、服务社区,培养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能力

有效的社区服务,使学生学会关心社区生活,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5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贴近学生的生活,激活思维

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情景模拟、讨论等活动来组织课堂,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学习生活、日常生活情境的再现,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教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让学生感悟到他们就是生活的主角,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理解、领悟相关的经济、政治等道理,锻炼能力,感悟人生的意义。如果课堂没有生动的生活化情境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论讲解再详细也是低效的。教师还可就选定课堂的某些内容进行辩论赛,先命题,鼓励学生多搜集与课堂上相关的生活实例,积极参与到辩论赛中,使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观点。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甚至自身就是参与者的事,学生往往非常重视,对这些事情有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有时他们会对这些事情感到困惑。在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应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感悟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在学习《整体和部分的联系》中“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方式构成的整体,整体功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这一哲理时,可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经济结构调整”,也可联系俗语“三个和尚没水喝”,典故“田忌赛马”等,但如果联系学生篮球赛和班集体建设,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深奥的哲学知识,同时也更深刻地体悟出团结合作的重要。

二、树立良好的教学生活氛围,走进学生生活世界

学生是生活的主人,是未来生活的创造者,是教学真正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生活的组织者、策划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在教学中,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人格尊严,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例如,在学生回答如何理智地消费时,教师应站在一个倾听意见者的角度,不要随意打断学生,也不要武断地否认学生的看法。这样才能贴近学生思想,才能贴近学生生活,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从最新鲜的时政话题,大家最关心的百姓生活等角度切入课堂,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感,使不同思想层次的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

三、课堂外要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知识

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生活本身就是实践,教学为了实践。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社会经验和生活体验。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后布置实践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要求学生结合知识,去考察现实生活现象、生活事件,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而做出一定的考察结论,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知识。

四、教师应当把握好课堂的导向

生活化的课堂意味着大量的教学资源的引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辩论等新的学习方式和思维过程的引入,意味着教师更加需要加强对课堂的掌控力度,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当学生的思维出现偏颇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加以点拨;当学生展示出思维的火花时,教师必须及时加以肯定;当课堂讨论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时,更应当趁热打铁,让课堂成果转化为文字,成为全班共享的思想果实。

社会生活实践调查报告范文6

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要丰富学生的经验世界,注重个人的经验与社会精神文化的互通和交流,实现个人对社会精神文化的转换和内化,从而生成对小学生的主动、健康的德育教育价值。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之中,要注重渗透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将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入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之中,从而使小学生体验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主张,并树立良好的个人信念和道德品质。

一、借助区域传统文化资源,实现德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的链接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灌输和教育,可以将区域的、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搬入德育教学课堂之中,结合地理区域优势特征,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德育教育和渗透。例如:在成都某小学的德育教学之中,可以营造浓浓的三国文化氛围,使小学生呼吸到三国的传统文化气息,教师可以适当推介一些三国文化的相关课程,引领小学生进行学习和体会,如:三国谋略、三国人物、三国诗歌等,还可以开发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走进三国》,让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历史,体会到具有中国特色概念和含义的标志和符号,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结合民间文化资源,融入“民间剪纸艺术”、“中国结”等传统制作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仁爱、守信、立志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从而获得小学生的自我道德文化价值观念的完善和提升。

二、由学生身边的生活着眼,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在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还要注重从小学生身边的生活习惯出发,要对中国传统美德文化内容加以弘扬和传输。例如: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尊老爱幼”文化内涵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以“争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活动,让小学生每天做一件尊老爱幼的生活小事,从学生的日常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和道德品质。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为主题的专题报告,向学生宣讲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美德,诸如:孔融让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历史故事和典故,从而实现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渗透。

三、推广和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还可以采用推广和坚持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活动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和渗透。学校可以开展以下德育教育活动:

1.在开学典礼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坚持开展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美德,作秀小学生”的主题系列活动。

2.坚持将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诵读作为每天的必修课,可以利用学生的晨读时间,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国家经典的诵读时间,使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于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自身道德情操。

3.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学文化学习活动,诸如:让学生在语文写作课上书写自己对于经典诵读的感受;可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己将古诗词制作经典诵读的读书卡等。

4.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生动的优势特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课程学科相整合,使学生在不同的课程学科中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陶艺课、剪纸课、棋类课、书法课、绘画课等,这些学科课程内容可以充分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浸染,获得德育教育的良好效果。

5.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课堂传输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结合地域历史特点和地理特点,实地调查区域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并指导学生将实地调查的传统文化知识撰写成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从而丰富学生的实践感知,提升德育教育情感和传统文化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