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都江堰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1
在水一方,心定神闲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在距都江堰东南不远处的乡间一派繁忙景象。
荷塘里的荷叶已经出水,数只鸭子在清荷间嬉戏,肥硕的鱼群在水中游弋,一只螃蟹正努力爬出塘里;旁边的稻田已灌过水,几位农民带着简单的围腰,正弯着的脊背俯身插秧;一位像是庄园主的妇人,悠哉地撑着伞,抱着孩子在一旁观瞧。好一个生机盎然的春日!
如若走到近细察,你就会发现这些水塘竟然是相连接的:荷塘中的水可以导入鱼塘,而鱼塘中的水可以导入稻田,每个相邻的水塘间都有一个小的凹槽,那是一道道闸门,通过它可以自由地调控各个水塘的进水量。
这如画的田园风光,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来自一块石刻的浮雕,1964年从灌县崇义镇罗桥村的一座东汉晚期墓葬中出土。作为一个将近两千年前田园生活的鲜活标本,如今它被完好地存放在离堆公园伏龙观的前殿。石刻中记述的情景,大约发生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400年后,而这只是当时都江堰地区的一个缩影,可见那时的蜀地,已经是中国最富庶的区域。穿越千年的历史,我们似乎都能闻到那位妇人餐桌上的鱼肉以及稻米香了。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举世无双的都江堰,这块石刻上又会是什么场景?也许是千里干旱,也许是洪灾遍地,悠然闲适的妇女,也该换成愁容满面的农人了。但四川有幸,中国有幸,两千多年前,蜀郡出了个太守李冰,因此有了凝结中华民族先祖智慧的都江堰。自从有了都江堰,“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从此,都江堰的浩浩流水,灌溉出一片富庶之地,一直灌溉了两千年,并且还将继续灌溉下去。
都江堰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李冰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难怪赵朴初、余秋雨等诸公都认为,长城徒留古迹,莫如古堰灌溉万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了富裕的物质条件,才能孕育风雅的人文气质。有着不慌不忙的流水,有着清新亮丽的山水田园,便有了一方悠然自得的人。休闲,活力,风雅,这是都江堰人千年流传的处世风格,如同这个城市漫长的历史一样。
当然其间也有战乱,历史在某个节点拐了一个弯,这片土地也难免被卷入时代的大潮中不得安宁。宋元之际、明清之际,几番北人屠城、张献忠屠川,几番移民大潮,蜀人为之不存。创造了岷江文明的蜀人,渐渐消逝了,而岷江仍在无声地流淌。
只要滔滔江水还在,巍巍青山仍存,先民之魂便会慢慢苏醒,比如民间有蜀谚云:山高皇帝远,吃完饭再洗脸。意谓中原甚远,何妨放肆?比如在民俗文化中,都江堰依然茶馆密布,人人泡在其中,或谈事,或闲聊,图的不过是“自在”二字……凡此种种,不过岷江精神之余韵而己。
偷得浮生半日闲,呼朋唤友尽欢颜。如此看淡一切的好心态,难道只是因为这片土地自古富庶?当然不是,君不见今日沿海城市,富则富矣,谁不是步履匆匆,越富越忙?所以除了古堰流水,除了土地富饶,孕育这种精神的,还有一种因素,那就是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道。
道行天下,随遇而安
说起都江堰,必然绕不过青城山。
岷江水经都江堰的调度之后,滋润了如锦田园,也滋润了青山绿树。林木青翠,曲径通幽,诸峰环峙,气候幽凉,青城山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着一个人的到来。
公元141年(东汉永和六年)的一天,鹤鸣山中的一位修道人,在竹简上画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辨认的符语。画完最后一道符图,写完最后一个字后,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么多年,二十四篇道书终于写完了。”说这话的人,名叫张陵,又名张道陵,后世更广为人知的称呼是:张天师。
两年后,得道的“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看中了这里的深幽涵碧,于是结庐传道,青城山遂成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从此青城山道教延续千年,道行天下。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道教建立之前的四川人是信巫教的,当道教的崇尚自然、清净无为、重生养命的思想传播开来,蜀地人民终于发现此前的信仰不足凭证,于是摒巫教而申道教。在四川方言中,说某个人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时,便说这人很“落教”,是否信了教便真正值得信赖呢?这当然是值得打上问号的,不过,由此亦可看出,崇奉道教对四川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若无道家文化,青山再美,不过寻常一山林尔;若无这幽静青山,道法再妙,亦无所依托。但当两者相遇那一刻,就注定散发出恒久的魅力光辉。公元762年,诗圣杜甫游青城山,快意游玩的同时,写下名句表达了自己对青城山的陶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道家承袭老庄思想,尊崇天性,顺其自然,追求长生。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更深刻地影响到四川人,所以蜀中历来出躬历山川、纵意琴酒的浪漫文人雅士,举凡扬雄、司马相如、李白、坡等,不一而足。
与青城山比邻而居的都江堰,当然首当其冲受到道家文化的浸润。现在的青城山中,依然有一百多位出家的道长,常年住山修道。在都江堰,不经意间也许就能遇见几位青衣束发的道长,青城山中,更是常见衣袂飘飘的道士飘然而过。都江堰人对这些出家的道长都持一份尊敬,打声招呼,奉一碗茶,是寻常之事。
两千年积淀下来,都江堰人也渐渐由骨子里生出一种淡然。即便是遭遇零八年汶川地震这样的灾害,重建家园后,大家似乎依然是那份淡然如水、随遇而安的心境,吃喝休闲,仍然是不变的主题。在都江堰,茶馆临街的落地玻璃窗里,随处可见人们三四成群地聚在桌旁,品茶、聊天、打麻将。成都也以休闲著名,但毕竟多了大城市的压力,加上常常雾霾遮天,比起山清水秀的小城都江堰,在悠闲舒适上,总还差了一截。
中华民族的养生,中国文化的精髓,其实在一“慢”字。慢生活,在都江堰体现得淋漓尽致。让生活慢下来,方能怡养情志,方能品味人生,方能修得一身优雅。
古人云,荣华富贵全小可,于身性命天乃大。可见养生在人们心目中的显著地位。中国的养生思想,本脱胎于道家。道法自然,亦是养生需要遵守的第一法则。不仅起居作息顺乎自然,对人处事亦如是,如此,可养开阔心胸,可生淡泊情怀。这是都江堰人恬淡闲适的文化根源所在,正如有人题写在都江堰南桥的一首诗:“来人熙熙均图名,去众攘攘皆谋利。美人在怀酒在手,不是英雄也坦然。”这真是都江堰人最妥切的内心写照。
道家的一些修炼法门,譬如青城太极,也是一种易学易练的养生功法,能在一种快乐松弛的状态下获取健康。太极养生,讲究的是平衡,一是达到身体的平衡,不生病。二是达到心灵的平衡,讲究清虚自守。青城派掌门刘绥滨,就是修习青城太极的佼佼者,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他将青城太极第一路的36式简化到了现在的6式,一套动作打下来也就两分钟时间,非常适合现在忙碌的都市人。现在,青城太极已经桃李满天下,学员遍布50多个国家,光法国就有两万人。
都江堰市也一直将青城太极融入每年的全民健身活动等体育赛事中,据悉,现在都江堰有30万人在正在练习青城太极,形成了全民太极健身的热潮。政府也正在争创“太极之乡”的品牌,以此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药王养生,古风犹存
在青城山住过的道士,还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却是以医药学而名扬后世,他就是“药王”孙思邈。
青城山丈人峰下有座小山,水土湿润,气候宜人,花木四季葱郁,中草药漫山遍野。唐朝初年,药王真人孙思邈寻方采药,从终南山云游到此。但见杂花生树,蔓草满坡,峰峦起伏,云雾缭绕,很有些灵气,便在半坡上的山神庙内住了下来。
之后的日子,他带着徒弟,一把药锄,一个药筐,采药于白云深处的山林间,某日因观察受伤白鹤而发现了一味珍贵的中草药。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去为病人对症治病,不成想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得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遂将这味药材命名为“川芎”!
药王以古稀之年隐居青城山,在天贞观(今玉清宫)作挂单道士,他总结了唐代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搜集了药方、针灸等,完成了名著《千金翼方》,以补著成的《千金要方》之不足。药王一生,济世救人,他有一名名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闲暇时,药王常到太平场(今青城山镇)天成街悬壶为民治病,并在太平上场口山上(即药王山)种植草药,指教众多药农以采植药材为生,流传至今。
闻名中外的川芎从野生到家种,是孙思邈对当地人民的莫大功德,青城山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药王青城识川芎”的故事。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药王殁期)为一年一度的“药王会”,也称“青城长寿文化节”,集茶叶,中药材等物资交易,盛况空前,成为当地长寿文化节和大型民风民俗活动。人们说:“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在药王山上随便扯上一把草都能治病”,足见民众对药王信赖之深。
孙思邈到青城之后,青城道医逐渐成熟起来,历史上出了不少医术精湛的道士。青城山道士对山中药材呵护有加,每次采药,都要留下嫩芽,以备它重新生发。直到近代道教尊宿彭椿仙主持青城山道观时,还广种树木,遍植药材。道家爱惜自己的地盘,固然是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但客观上他们的环保意识,以及与山水共荣辱的思想,也是道家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千金要方》中有云:“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孙思邈不仅深谙药物三性,且通医道,极重养生,故能享逾百岁之寿。他的医学著作中,有深厚智慧的养生文化,加上青城山中拥有的众多道地药材,给都江堰人的健康长寿带来了无穷裨益。
隋唐时,青城山道家已将药功与养生结合。道家的“药功”流传到清代以后,已积累了许多用药独特、疗效突出、副作用少的药方和医术,其范围涉及内科、外科、伤科、妇科、儿科等门类,而以骨伤科最为奇功。对活血化瘀卓有特效的川芎的培养,便是青城山道家对中国药学的一大贡献。黄焱培在《郁郁青城道》游记中曾记述有:“山家多种川芎,川芎与姜黄、当归、白芍,每年出口都在一百万以上,产量在川省药材中名列第一。”
孙思邈本是著名道士,自称真人,其《养性序第一》云:养生首先要“抑情养性”。同时,《孙氏卫生歌》里也写到,养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与大醉”。道家不重来生,更重现世,所以特别注意在生活中发现乐趣。他们推崇的是神仙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一些散仙。他们的生活更少受到戒律的约束,就像古代的日用器具,行乐图上就多是几个神仙悠然而坐,对弈、论道,抑或行酒作乐。
“仙”者,“人”在“山”旁也。拥有绝佳山水的都江堰人,崇尚自然,亲近自然,无论是暮春之初,还是仲夏时节,爬山是大家共同的爱好。踏青出游,进山避暑,在游山玩水间,忘却烦恼与忧愁,缓减精神压力。所谓“境由心生天地宽”,身在青山绿水间,自会心旷神怡,如是,则“不禳祸而祸去,不求寿而寿自延”。
底蕴深厚的都江堰,应岷江水而生,文人墨客荟萃,古道商贾云集,经过千年的沉淀,直到快节奏的现代,依然古风犹存。就跟这里的人民一样,这座城也不急不躁,就连建筑都以漂亮的低层小楼为主,山、水、园、林、堰交相辉映。穿行其间的居民,缓慢而悠闲,那些高楼林立的欲望喧嚣,尔虞我诈的名利纠纷,以及污浊雾霾的困扰,似乎都与自己没有关系。
养生圣典《黄帝内经》总结高寿之人心态特点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这些淡然的心态都必须在优美的生态、宽松的文化中才能形成,都江堰恰恰都具备了。悠哉,一曲都江堰,唱醉两千年,当世人再一次与它相遇,不过是: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2
一、命题依据
几年来,江苏省《考试说明》都有这样一句话:“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只有2008年对此没有考查,因为2008年考的是小说,其他年份都考了。由此可见命题者对此的重视,所以在高考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作详细的解读。
二、理论解读
《考试说明》中的这句话有以下两大方面的内涵。
(一)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各自特点及其作用。
1.记叙的方式及其作用。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丰富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曲折有致,深化主题。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内容。
平叙:也称“分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描写的方式及其作用。
人物描写:肖像描写,对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举止、风度姿态景象描写,刻画人物外在形象,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动作描写:对人物行为、动作的具体描绘和摹写,显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语言描写: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使读者听其言,见其人,知其心。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补充交代说明。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奠定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为议论、抒情作铺垫。
环境、场面描写:作为提供事件、感情、思想的背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思想。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又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相统一。
描写角度:动静,远近,古今,表里,俯视,仰视与平视,整体与局部,视觉、听觉、味觉与触觉。
3.议论、抒情的方式及其作用。
直接抒情: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易于表达浓烈的情感,形成强烈的感染力量。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虚实结合、借古讽今、象征等,作用是把感情融于形象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景、物,使抽象的主观感情客观化、形象化,可收到含蓄隽永、余味无穷的效果。
(二)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二者的关系。
记叙描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记叙描写的升华。
三、考查角度
2006年江苏高考15题:
作者在描绘“烟雨牛鹭图”后,又写了时装设计师、诗人和画家的感受,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①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出“牛鹭图”蕴涵的美;②为作者抒情、议论作铺垫。
该题考查了记叙描写与议论抒情之间的关系。
又如,2007年江苏高考15题:
“一路上都是鲜红的收割机,突突突地吼个不停,所过之处,留下一地黄亮亮金灿灿的麦茬,散发着湿润的麦秸香。”这句话描写关中麦收情景,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参考答案为选取了麦天代表性事物,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富有韵味。
该题直接考查了描写的方式。
2009江苏高考13题: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3
摘要在动漫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运用动漫的形式在城市形象宣传及旅游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需要我们致力研究的地方。
关键词成都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开发动漫形式
成都,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及旅游资源的古城,有着“蜀中江南”、“蜀中苏杭”的美称。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古城,成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首推始建于公元前250年左右,历时2000多年一直效益不衰的鬼斧神工之作——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手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中游,地处都江堰市城西,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悠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连续使用,仍发挥巨大效益。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如今,都江堰已成为成都乃至全国,全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更成为成都在世界的第一张名片。
举世闻名的三星堆遗址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三星堆是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城西约七公里的南兴镇和三星镇境内,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目前面积最大的古蜀遗址。其年代上限距今5000年。下限约2800年,延续时间达2000年之久。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1929年,自80年代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对三星堆遗址进行了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古代蜀人遗迹遗物,初步揭示了古蜀文化的面貌。正式将该遗址定名为“三星堆文化”,确立了三星堆遗址时代的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另一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一“金沙遗址”是2002年出土于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多达千余件。从文物时代看,绝大部分约为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年代距今大约在3200年到2800年之间少部分为春秋时期。“金沙遗址”这一区域很可能是商末至西周时期成都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也就是说。证明了成都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类文明的出现。举世瞩目的“金沙”——神秘的东方玛雅文明,堪称成都平原的文化奇迹。
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成都古蜀王国地位的象征,一个活化石一个丰碑图腾,是成都辉煌的文化史上的奇葩,在动漫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在原创动漫领域的题材挖掘及剧本创意刨作研究领域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伴随这些遗址出现的神话故事是古蜀文明杂糅积淀的结晶,为后人进行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历史舞台。在博大精深的文明面前,何不兼容并蓄将古蜀文化以另一种新颖的形式——动漫发扬光大呢?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代世界竞争日趋激烈的动漫市场,只有汲取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而创作出的动画题材和剧本,佐以现代先进计算机CO技术的支持配合,才能创作出富于生命力与市场竞争力的优秀动画片。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作为中国西蜀文明的集大成者,应当首当其冲走在国内原创动画制作的前沿。当今二十一世纪。动漫文化的掘兴已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一个主流趋势,在世界动漫文明极度发达的市场氛围下,在国家及政府大力扶持动漫产业的政治背景下,动漫工作者们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机,因地制宜地走出自己的独特路线,以民族文化为背景,从新的视角挖掘题材和剧本创意,从而探索新的突破口,打破目前国内原创动漫市场剧本奇缺的尴尬局面。例如都江堰。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文化历史背景,其故事的创作已有浑厚的历史文明积淀,在此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故事创新,将现代生活与古文明叙事线相交织融合,进行独特视角的挖掘,将会出现很多优秀的动漫原创作品。当今世界,动漫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有着巨大的产业前景和经济效益,在丰裕的故事创作背景下,制作以古蜀文明为题材的动画连续剧,系列片及影院版影片其意义是非凡的,不仅能起到宣传城市形象塑造新的城市名片的作用,也能为如今优秀题材奇缺的国内原创动漫领域带来一线曙光。
作为中国的国宝,本身就充满着卡通设计感的可爱动物,四川的形象宣传使者——大熊猫,如今正被世界动漫创作团队火热关注。从早期日本动漫鼻祖宫崎骏老师的动画电影《熊猫一家人》到如今风靡全球的美国著名动画公司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都是以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物种为对象,带领观众进入动漫的魔幻世界的。中国四川,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和发源地,则更应该从熊猫身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及创作空间,使大熊猫能够真正成为国内外动画领域的明星,用动漫的形式为它树立起新的文化定义。让熊猫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动漫明星。成都的另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享誉亚洲乃至世界的三国文化圣地——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首批一级博物馆,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参观游览。三国文化影响着亚洲几代人,从原著的追随者到如今三国题材动漫的爱好者和创作者,都痴迷于它塑造的经典人物及他们在那尘土飞扬勾心斗角的三国沙场所谱写的一曲曲动人的传奇战争故事。在动漫的舞台里,三国的故事曾被香港著名漫画家黄玉郎改编为漫画,后相继被拍成动画片及FLASH短片,用幽默诙谐的形式向世人展现一个完全不同的创意三国故事。
武侯祠堂内的川剧戏台。每年都上演着最富传奇色彩的川剧绝活——变脸。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川剧的“变脸”是一门独特的艺术。现在已被其它兄弟剧种所借鉴,并且已经流传国外。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脸艺术在动画研究领域同样有很广阔的挖掘空间。这种本身就被赋予了传奇色彩的绝活,出现在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川剧中,是极具生命力与张力的,这让笔者想起日本的鬼才动画大师押井守先生的《攻壳机动队》系列作品之《攻壳机动队2》里的一段极富东方神秘色彩的结合日本能剧与中国京剧特色于一体的表演,在壮观的人类文明极度发达的未来世界。四处充斥着即将崩塌的腐朽机械的末世感,中华街里嬉闹着戴戏曲脸谱面具的孩子和表情麻木的成年人,在街市的花车上,巨大的神官像吟唱着挥舞刀剑,在川井宪次先生汲取佛教音乐元素创作出的充满震撼力和空灵感的音乐的铺衬下,整个画面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让人过目不忘,成为动画影片中的经典,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可见本土文化在动画创作中那张扬的生命力,它将作为一种鲜活的元素源源不断地在文化长河中流淌。不管出现于何种形式。
武侯祠东侧的锦里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锦里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古街。它依托武侯祠,扩展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并融人川西民风、民俗。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成为成都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提到川菜和成都小吃。“吃在中国,味在四川”,这旬四方流传的名言点出了成都“尚滋味”、“好辛香”的传统饮食特点。“川菜”品种上千。名菜数百。“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擅用麻辣”,可谓盘盘菜品是故事。道道佳肴有典故。传统名菜如“麻婆豆腐”、“回锅肉”、“开水白菜”已经风行全球很多地方。“小吃”以小而精的特色驰名海内外,品种数百,做工精细,色鲜味佳,造型别致,代表性品种有“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圆”、“叶儿粑”、“韩包子”、“夫妻肺片”、“糖油果子”、“三大炮”等。成都的美食已经享誉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趋之若鹜。饮食文化当然能代表当地独特的人文特色和乡土风情,尤其是为世人所广为传颂的饮食,就更加弥足珍贵了。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4
2009年,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前夕,本刊记者再次分赴汶川、北川、都江堰等地震灾区采访灾后重建。我们用文字和图片记录那些在重建的希望中前行的人们的现状和梦想。
在前往灾区的路上,汽车穿行在曾经过发生过泥石流的地段,地震给这个曾经美丽的风景带留下的伤疤随处可见,因为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着的山岩如同巨大的泪痕,刮扯着我们的心。就在前往汶川县映秀镇银杏乡的盘山公路上,记者乘坐的车前方50米处,突遇飞石。显然,地震之后的次生灾害时时存在。
但是,我们同时看到了一座座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的羌式、藏式风格浓郁的房屋与一片片的油菜花交织在山谷中;一处处医院、学校正在加紧施工。
灾后重建规划,处处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无论是在原地重建的汶川、都江堰,还是在异地重建的北川,所有建筑设计规划都是在权威论证之下,根据各个城镇的特点设计。这里的建筑按抗8级地震的标准来设计规划,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则按抗9级地震的标准来施工。
因为大地震发生在羌文化荟萃之地,在重建的设计规划中,羌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被特别关注。广东珠海市在对汶川老城绵 重建设计中,彰现了羌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在房屋的设计上力邀当地人参与意见,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和设计理念。
文化的重建显得相当紧迫。大地震使2万多羌族人去世或者失踪,占羌族总人口数的10%。绝大多数羌寨严重毁坏,羌族文化的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因此,羌文化抢救和保护被列入国家文化保护的重点工程中。
在映秀镇,记者正赶上震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天空下着雨,似乎为逝去的生灵垂泪。家庭如一盏温暖的小桔灯,是被地震震碎的人们平复内心伤痛,慰藉心灵的地方。在映秀我们采访了三对重组家庭,看到了他们在对亲人的缅怀中,慢慢走出灾难的苦痛、重新拾起新的梦想。
“要笑呦!”在记者的手机里,经常收到来自阿坝日报驻汶川映秀记者站记者王程的短信,他以这种特殊的方式鼓励着我们。王程是映秀人,他曾亲历并记录了地震给映秀带来的巨大灾难和伤痛。结束采访返京前,王程还特意捡拾震源石赠予我们。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5
(一)概念意识――记
我们看一看南通市调研测试文学类文本阅读《朋友》中的一道题目。
例1.有人评价这篇小说的结尾具有“欧-亨利式结尾”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参考答案:小说结尾揭示雷是个精神病患者,这出乎意料(2分);但正常人不会跟亚当聊天,又在情理之中(2分);这让对未来燃起希望之火的亚当再度跌入冰冷的现实,深刻揭示了社会的冷漠(2分)。
此题满分6分,平均得分只有1.3分。失分原因,竟然是不知道“欧・亨利式结尾”这个术语!题目很简单,如果知道此术语和含义,应该能拿到大部分分数。由此追问一下,你知不知道小说结尾的其他几种形式?
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作用: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小说《药》。
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作用:①从表达效果看,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真善美超越了假恶丑,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如戏曲《西厢记》。
戛然而止的结尾作用:留下了“空白”(广阔的想象空间),为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留下了空间如微型小说《书法家》。
明确小说结尾的几种形式及作用,对回答此类题很有帮助。再次追问一下,你清不清楚其他一些表达技巧?
此类题有四个常见的切入角度: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2)表达方式:①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②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3)表现手法:象征、渲染、白描、铺垫等。还包括人称运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文章章法:句段作用有总领全文、呼应前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头尾作用有开门见山、欲扬先抑、感情升华、主题深化、言有尽而意无穷。
提醒一:“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题的第一步是“明确概念”,为此:①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象征、反衬等等;②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二)文体意识――辨
目前高考现代文中常见种类有:文学类文本(小说、散文);论述类文本(论文、杂文、驳论等);实用类文本(新闻报道、人物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文体限制了作者反映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言说方式,文体制约着主题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文体规定着写作的语体,所以不同的文体考查的知识能力点往往不同,就算是考察同一知识能力点的试题,回答时也应根据文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以文学类作品(小说、散文)为例,两种作品中都会出现“描写”这样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各自的考查侧重点有没有不同?
朋友(文本略)
[美]斯考特・奥洛斯基
例2.小说开篇借主人公之代天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今天晚上出来有点儿冷。”亚当・塞巴斯坦对自己咕哝着。
参考答案:(4分)①交代自然环境的寒冷,暗写社会环境的冷漠;②烘托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③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④奠定了全篇悲凉的感情基调。
邮差先生(文本略) 师陀
例3.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①“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②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参考答案: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明确:小说中的描写主要关注其在环境及人物形象刻画方面的作用。
溜索 阿城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例4.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参考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哀枫树 梁实秋
①我每至西雅图……西窗外,则有两棵大树骈立,一棵是杉,一棵是枫,根士相距约有十尺,枝叶则纠结交叉,相依担偎如为一体。两棵树都高约五丈,虽非参天古木,亦甚庄严壮观。尤其是那株枫树,正矗立在我窗前,夕阳西下,几缕阳光从树叶隙处横射过来,把斑斓的叶影筛到窗幕上面。窗外的树,窗内的人,朝夕相对,默然无语。
例5.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第①段画线文字进行赏析。(6分)(广西梧州市2012届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
参考答案:①运用拟人手法,“相依相偎如为一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棵树的心心相印,互为依存。②巧妙使用动词,“横射”、“筛”赋予了阳光动感,“筛”极形象地写出了树影的婆娑斑斓。③长短句、整散句相结合,使表达错落,有情趣。(答出两点即可,每点3分)
明确:散文特别是写景抒情类散文中的描写更注重对其写景手法的赏析。
提醒二:“辨”。要强化“文体意识”,在训练中形成不同文体表达技巧类鉴赏题的答题技巧。
(三)审题意识――细
每一题的命题都有鲜明的指向性,通过反观每一题的参考答案,我们会发现这些指向往往都包含在题目之中。为此审题时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①弄清命题角度。是人物形象还是表现形象的方法;是从小的角度考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还是从大的角度考写作技巧;是要求摘抄(找出)、概括还是简要分析;是一个角度还是几个角度,如果题目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度,一定要逐一作答,切不可漏答问题或混答。②注意限制要求。就是要注意题目中有没有有关答题的范围、角度、形式、字数、格式等方面的规定性限制和要求。③看清题目赋分。试题的分值往往提示了答案所必须的要点个数。以2009年高考江苏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上善若水》为例:
例6.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
参考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考生1答案:①采用虚实结合,将文化与都江堰联系起来;②采用对比论证,将仍存的都江堰与消失的郑国渠相对比,表现都江堰的生命力之强。
考生2答案:运用抒情议论的方式,赞美讴歌都江堰,来表现它的上善若水。
考生3答案: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堰的原生态是生命之泉。
错误答案分析:考生1答案未看清题目提示“不以描写见长”,因而本文主要采用的手法是“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考生2答案不符合题目要求“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考生3答案侧重于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从具体的语句而言。题目考查的范围是全文,答案却是局部,从思维角度来说就不对。
提醒三:“细”。“审题”之“审”就是“仔细”之意。在动笔答题前先要审清题意,弄清命题要求。题干中的每一个字(包括数字)都是有用的信息,审题时要一字不漏,必要时可以动笔作标记。
(四)完整意识――全
现代文表达技巧类鉴赏题作为分值较高的题型,答案不可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术语。出题者往往会深入追问该手法的具体含义与效果,从而了解考生的真实理解力。以2013年高考山东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活着》(余华)为例:
例7.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4分)
(1)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孩子似的。(2分)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明确概念)将牛喻为自己的孩子,(具体解释)形象生动地体现老人对亲人的渴望。(简述好处)
(2)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2分)
参考答案:细节描写,(明确概念)通过“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等细节,(具体解释)细腻传神地表现了老人与牛的老态和劳作之后的疲惫。(简述好处)
提醒四:“全”。解答此类题型应步骤完整。第一步:表现手法的判断。要明确指明文章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明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要结合文章分析清楚这种手法,比如是比喻的修辞,就要阐述清楚是将什么比作什么。第三步:结合文章,分析运用该种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如果有多种手法,每一种手法都按照这样的步骤来回答就可以了。
【附常见答题格式】
修辞手法
[命题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最后揭示修辞对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表现手法
[命题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表达方式
[命题方式]本文在记叙(描写或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其作用何在?
[答题模式]表达方式的确认+在内容上的具体体现+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五)文本意识――实
鉴赏艺术技巧应该与内容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否则就会因辞害意。在鉴赏表达技巧时,一定要结合着分析所表达的内容,坚持内容和形式的一致l生。不能离开了作品的内容孤立地鉴赏技巧。以2008年高考天津卷为例:
敦煌
……
一场色彩与线条的盛会:灵动的肢体,飘飞的衣带,蘸着宝石的颜色自如地流转。在古中国的历史上,漫漫黄沙下,原来掩藏着这般自由的灵魂,这般高扬飘逸,这般酣畅淋漓,这般辉煌壮丽!当一个美丽的飞天曳着长长的衣带绕楼窒窗而过时,我们的灵魂也跟羞飘飘悠悠,仿佛鱼鳝从水中一滑而过,人怎么可以把一根带子舞成这样,像一条河,像一道绵长的波浪线,像沙丘上飞舞的风,一个民族用它的灵魂在这根带子上舞过千年。洞窟外面,风把沙丘牵动过一轮又一轮,一千多年的风一直在上面吹拂,河水跟着它在流淌。桑叶上的阳光在上面闪烁,生命在上面歌唱,从绸带的飘飞里,我听到一股强劲的音乐。那是生命的狂欢。生命在洞壁上奔涌了一千年。
例8.赏析本文第五自然段中画线的文字。(6分)
参考答案: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飞天的衣袖比作鱼鳝,比作河流,比作波浪线,比作风,使静态画面赋予了动态美,表现了对生命的张扬和自由的渴望。
考生答案:这段画线文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飞天的衣袖比作鱼鳝,比作河流,比作波浪线,比作风,更加形象、生动、具体。还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节奏鲜明。
都江堰的故事范文6
所谓震灾无情人有情,5·12汶川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身体力行涌现出的一幕幕镜头,让我们深受感动,充满敬意,热泪盈眶。
500多次余震把400多万成都市民逼上了街头,5月12日的成都之夜却是个充满温情和关爱的特别夜晚。街面上十分安静,没有人大声喧哗,更没有人吵闹。当晚深夜,前来武侯区林荫街献血屋献血的人排队站满整条街。
“我们不能等,不能靠,首先要自救,路通了,党和政府各种救灾物资才能到来。”元茨头村,是甘肃重灾区文县境内受破坏最严重的村庄之一。震灾后,村民相互帮助搭起各种临时避难棚;上至60多岁的老人下至10多岁的孩子,都扛着铁锹镢头到村口抢修山路。
“只要人在就有希望,我还是会在政府的帮助下自救,开展生产。” 13日中午,面对被巨石砸烂、房顶坍塌的民房,水富县复兴村村民老杨如是说。水富县是云南省受震灾最为严重的县城,乡村道路路基塌方、墙体断裂、涵洞受损、泥石流频发。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了灾区人民临危不乱、平稳有序、从容乐观的精神状态,也看到了他们积极主动自救抗灾、为国分忧为政府解难的拼搏热情。灾难并不可怕,怕的是沉浸于丧亲之痛难以自拔,怕的是饱受苦难之后无法振作,怕的是迷茫于惊吓之中慌乱以对。面对严重的灾情,灾区人民没有被吓跨倒下,没有失去美好的信念,他们正擦干泪水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明天。中华民族自强不惜、顽强拼搏的精神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升华,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向这些纯朴、勤劳、勇敢的灾区人民表达敬意呢?
“以后你要好好报答你爸爸哦,没有他你可能就完了。”12日晚10时左右,都江堰聚源中学学生王克出现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王克父亲当日不顾自己安危,双腿跪地,经过4小时的努力,用双手狠命地从夷为平地的教学楼里挖出了儿子。
“我不行了,你快离开这里!照顾好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老公,不要放弃,马上就会有人来救你!”13日上午,都江堰金凤乡政府家属区里,朱芙蓉流着泪朝废墟里呼喊,鼓励丈夫谭刚义坚持下去。地震发生20小时后,谭刚义被武警官兵从废墟中刨了出来。
“我们会不会死?”“不会。”“我们要尽量活下去。肯定有人来救我们的。”12日地震后,被埋在废墟中的都江堰聚源中学初三一班学生黄月,在黑暗中拉住了同学张杨的手,互相鼓励,两只手紧握在一起,直到下午6点左右被救出来。
强震中,这样的镜头让我们深深体会了灾区人民身边亲情、爱情、友情的真挚温暖和巨大力量,因为有“情”,我们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因为有“情”,我们真心依靠,共度难关;因为有“情”,我们互相勉励,生死相连。毫无华丽辞藻的话语,毫无惊天动地的壮举,一个“情”字却让我们潸然泪下,让我们由衷地敬佩众多灾区人民展现出的人性光辉。“不抛弃、不放弃”,这句曾在热播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被亿万中国人熟知的经典语录,我们在此刻是否有更深的体会和感触呢?
“我意识到可能是地震,准备出门看看。”12日下午,家住重庆合川南津街书园的21岁木工刘世伟,在地震发生的七、八分钟之内,主动将楼内近10名退休老职工背下楼逃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活了!”13日22时12分,四川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的遗体从废墟中扒出来,这双曾传播无数知识的手臂,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了四个年轻的生命。
“病人在,我们在!”12日下午2时36分左右,第一波震感过去,川大华西医院第一住院部11楼重症监护室(ICU)病房恢复安宁,该科30多名护士、10多名医生立下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