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1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074-0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以此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是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便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工作的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的实践职业能力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职业能力势在必行。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是促进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工学结合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内在联系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课堂教学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学结合,可以让学生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职业训练,了解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

从教学方面来说,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必然会带来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这就对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成为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更要成为实践技能的拓展者。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为了突显职业教育特色,就必须强调以技能为主线,通过生产实践、企业调研、技术开发、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及为地区经济服务等多种工学结合形式,使教师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从而优化其职业素质和提升其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大小。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想真正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操作能力,就必须走出校园,到行业企业中去学习和锻炼,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使自己得到发展。

二、工学结合环境下高职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应对策略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工科高职院校,其指导思想就是走学术化道路,以学术进步推动学校发展,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势必会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教师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理论教学、写论文、做课题等方面,技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不断被削弱,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和提高,使得学生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结果失真。这种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然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高职院校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这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能否成功实施,作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高职教师,他们的认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相当一部分人简单地认为,工学结合即教师、学生进工厂,其实不然,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差距,教师到企业调研,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关注什么,学什么,如何加深教师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时用所掌握的知识武装自己,最终通过工学结合,怎样更系统有效地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更进一步地进行探索与实践。

(一)摆正位置,进入角色

当今社会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技术进步日新月异,而最先开发和应用它们的正是广大的工矿企业。教师到企业之后,要意识到实践知识的重要性和提升自我实践能力的紧迫性,认同企业文化,以积极心态尽快融入新的团队当中。

在思想上重视起来,要时刻提醒自己,从现在起“我就是本企业的员工”,严格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注重考勤制度和安全制度。要以学生的心态向企业各个层面的人学习,上至企业高管、高级技术人员,下至车间普通工人,他们都是师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更多的机会与行业企业的优秀人员亲密接触,才有可能获得来自生产、技术以及管理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

(二)总结方法,大胆实践

高职培养的人才应是一线需要的人才。因此到企业调研学习的教师,首先要认真考虑:学生到企业后能为企业做些什么,要弄清楚相应岗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其核心的知识点是什么,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要做哪些准备。带着这些问题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向工人师傅学习,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最新的技能和工艺。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具有实战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工学结合的学习,要求高职教师不仅在理论上胜任教学,而且在实践上还要过关。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2

高职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征,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课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因此,高职语文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将语文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一、转变高职语文教学理念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输送高素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专业知识教学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充分满足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更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养,具备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不能一味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将语文教学作为辅助学科。高职院校应该将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放在同等位置,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及高职教育目标开展全方位高职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拥有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人文修养,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高。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双重功能,让职业性人才能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竞争力。

二、创新高职语文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的高职语文教学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创新,从而调动高职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热情。高职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目前的学习情况,在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不断渗透职业能力培养,从而使语文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特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根据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职语文教学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灵活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将情境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探究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优化语文知识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文学作品内涵的掌握,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同时也能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目前学生喜爱的音乐形式,对本课知识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为学生播放与本篇文章同名的流行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美妙的音乐迅速将学生带入到学习状态当中,提高语文学习效果,同时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另外,语文教师也要注意巧妙地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语文教学结合起来,用语文学习促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保持浓厚兴趣和持续动力,同时用学生的专业知识促进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例如,在教艺术设计以及园林学专业学生《中国的园林风格》这篇说明文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美丽的园林图片和生动视频,从而加深学生对园林设计的理解,将语文教学中的说明文当成专业知识内容进行强化,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

三、优化高职语文考核方式

在传统高职语文教学模式的限制下,教师将重点放在教材内容的讲解上,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过程中采用的是试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同样在教材中挑选。在语文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教材内容就能够在语文考试中获得好成绩,但是就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来说却没有起到较大作用,更别说以此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了。如果学生只注重对教材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会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发挥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语文考核方式要进行创新改革,要将学生的职业能力考核作为重点,使学生更为关注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将语文学习活动作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的广阔平台。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与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中,要将文化知识考核、口语交际考核、书面表达考核、人文素养考核等结合起来,从而使考核方式更加符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和考核,将原有的结果考核机制变成过程考核机制。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专业教师 实践能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23日中国政府网)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要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在2014年5月30日给教育部呈送的《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基本情况报告》上作批示,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不仅是专业教学的工作要求,而且是我国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1.专业实践能力内涵

实践能力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它是对个体解决问题的进程及方式直接起稳定的调节控制作用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复杂而统一的身心能量系统。这一系统中包含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1]。

专业实践能力是实践能力的一部分,一般来说,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一是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要采取仿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真实的专业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实践教学要具体、形象、逼真地反映岗位工作过程,改变传统“归纳、推理、演绎、分析、结论”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体现职业教育特征的仿真教学方法。学生只有在真实化的工作情境中,才能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转化为岗位操作的有效行动,才能真正解决以往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的能力。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一环,是理论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企业化的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过程中,要把行业、职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三是解决小型、微型企业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小微型企业由于资金及人才短缺,往往存在产品升级难、管理不到位、技术缺乏等问题,高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知识的优势,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及管理上的难题。

2.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实践工作经验少。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在大学四年或更长学习过程中往往只有六个月的顶岗实习经验,而且顶岗实习单位往往规模较小,很难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实习,因此,企业实践往往浮于表面,缺乏真正的专业实践经验。在部分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中,有些教师从事的工作与本专业的关联度不高。经过多年教学以后,这些教师很少有再到企业一线工作的机会,对本专业的行业发展状况、新的经营理念、新技术、新工艺已经缺乏了解,缺乏对职业现场的认识。

(2)实践能力较弱。

目前,某些高职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直接开始从事教学工作,某些青年教师缺乏专业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而那些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掌握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经验,具有企业丰富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非常稀缺。由于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再加之高职院校大量扩招,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十分巨大,教师只能把主要精力都花在日常教学中,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到企业中学习,导致大多数教师的实践能力不强。

(3)实践指导能力薄弱。

由于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时,达不到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实际教学中要么降低实践教学难度,要么缩减实践教学时间,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势必落空。另外,实践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现代教学方法,如果教师本身动手能力就较弱,很难使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理实一体化教学法、模块化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而这些方法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

(4)教科研实践创新能力缺乏。

产教研一体化是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手段。大多数专业教师很少参与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日常工作主要是教书,只要上好课,其他都不是很重要。产教研合作尚没有有效开展,尤其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合作项目,即便有一些项目,也只是极少部分教师参与,专业教师教科研能力弱,缺乏创新意识、方法和能力。

3.影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主要原因

(1)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模式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束缚。

长久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还是沿用本科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没有有效衔接,学校实践环节较少,学生很少到企业一线开展实践教学,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时候,缺少企业真实项目的融入,更注重学科本身的系统性。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忽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必然导致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脱节,很难适应企业对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高职教师长期以专业教材为根本,很少深入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锻炼,长此以往,必然削弱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2)高职院校的教学评价体系与企业实践相脱节。

目前,各职业院校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审时,主要参考教师和申请课题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教师更多地关注理论研究,而且选题往往很宏观,偏离工作实际;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仅为职称评审和年终考核时发挥作用,对教学工作没有实际指导意义。

(3)产教研结合的机制问题未得到解决。

一线企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结合的纽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主要基地。高职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大部分高校更关注理论学习,很少与企业建立深入交流机制,尤其企业一线操作和管理能力,导致他们缺乏企业生产实践经验和管理能力,这是高职院校动手能力培养不充分的主要原因。目前,高职院校影响力与本科院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的时候往往不会放在主要岗位,怕影响企业的生产或者带来生产事故,而是放在以体力为主的岗位,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有真正企业锻炼的机会。

4.提高高职院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措施

(1)专业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

专业培训是教师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多年来,每年国家和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都会举办“双师型”教师培训及骨干教师培训,但目前仍以理论学习为主,有些所谓的实践能力提升培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些培训没有能够大幅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培训的时候,要针对专业教师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以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鼓励教师自学,有意识地联系企业,而对自己的缺陷,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在政策上,学校对教师的自学要加以鼓励,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并减少教学工作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维护,从而使专业教师实现在自学中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

(2)加强院校与企业的联系,为专业教师搭建实践能力提升的平台。

一是教师深入企业学习。专业教师可以借助自己的社会关系,到企业的基层学习具体实施设备的操作和基层管理,取得一定的专业实践经验。

二是把企业行业专家请进来。企业行业专家往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专家的交流、探讨可以解决教师们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校企双方还可以共同组织教学,取长补短,获得一定的实践经验。

三是专业教师跟踪毕业生顶岗实习。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师要抓住机会,定期深入企业了解学生顶岗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与企业专家共同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目标。

四是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专业教师到企业兼职,一方面可以使教师有机会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直接获得作业和管理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教师进企业会给企业带来先进的理论知识,有利于理论知识向企业生产转化,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

(3)建立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激励机制。

一是将教师的实践能力与职称评定和年终考核结合起来,建立职业能力培养激励与约束机制。国家已经明确“鼓励职业院校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教师,可按照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这一政策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对于获得第二专业技术资格的专业教师,在选拔专业带头人、职称评定、出国交流等方面优先给予考虑。

二是制定有别于普通院校的高职院校职称评聘标准。制定高职院校职称评定标准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学历、教科研成果,还应结合教师应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强化对教师职称评定的约束,造就一支实践能力过硬的高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家详.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春生.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王小静,匡红云.主要发达国家高职师资培养方式述评[J].职业教育研究,2008,3:155-157.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4

关键词:多视角;职业院校;核心能力;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C-0006-05

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对职教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职业教育发展迎来重大机遇,也面临更高要求。培养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和一线管理者是现代职业院校的重要任务。作为现代职教体系大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师,只有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才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内涵解读

职业院校教师是指从事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师,职业教育突出特点是强调教育目标的“职业性”、育人标准的“社会性”、技术要求的“应用性”,职业教育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师能力,一是指教师履行教师职责所具备的一种适应能力,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攒并表现出来的专项能力,以及教从事本职工作所需的一种潜在基本素质[1];二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与创新实践等形成的一种新的职业素养。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能力是多元的。本课题从多视角审视研究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问题,通过课题研究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一)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要想适应本职工作,首先得具备教育教学最基本的能力。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上好一节课,教师的基本能力是关键,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基础,教师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的组织与表达能力,教师的业务功底(含知识与技能)等同样重要。课堂教学充满知识性、智慧性、启迪性,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学魅力的体现。

未来工业,具有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等特征,要求企业对员工拥有系统化的思维、跨学科复合化素质、信息化素养,这些要求也给职业教育带来四点启示:一是要确立面向未来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二是打破学科界限的专业设置,形成以职业群为主体的院系组织方式;三是未来工业对员工的个性创新能力提出了要求,未来的教育变革应加强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内容的选择性;四是面对信息化素养的需求,需要加强数字化教育,为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就迫切需要职业院校的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与时俱进更新知识。

(二)课改实施能力

职业院校实施课程改革以来,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近年来,通过各类教学大赛,如:教学设计大赛、教学信息化大赛、课堂教学大赛、说课大赛、微课大赛等引导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通过出国培训、国培、省培、市培及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课改实施能力。课程改革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课堂教学主体的改革,转变师生角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和“黑板上开机器”的现象,体现“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小组学习、项目实施使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操能力、创新能力。

探索项目教学、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探索问题导向的学习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协作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分析、整理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能力

大数据时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实施教育质量工程的核心所在。信息技术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之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应用能力、信息技术的获取能力、信息技术的编辑与创造能力、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能力、信息技术的管理能力、信息技术的协作能力(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分析、教学评价的能力,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与交流的能力)。

信息化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能够把信息技术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互融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工作,开发制作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微课程资源(含MOOCS资源)和精品课程资源。二是加强自身信息技术业务水平的提升训练,能将信息技术手段熟练运用到教学的全过程,发挥网络平台及其资源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四)教科研能力

教科研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总结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一种创新能力。提升教师业务水平,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厚度、宽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具备教育科研能力。逐渐向“现代工匠”位移。目前职业院校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撰写论文、科技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能力,从事教学工作的实践基础上,根据自身的专业基础与研修能力,开发应用型产品或与企业团队合作进行企业生产技术改造以及新产品的研发,这些是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升华。一个人要想在科研的道路有所成就,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因为忙而没有时间学习,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学习是基础,实践是保障。教科研能力不是简单传统的教育能力,而是在实践基础上超越、升华而逐步形成的。[2]

职业院校的教师要实现与时俱进,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丰富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理论,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培养会动脑会用脑的学生,新时代需要的是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的教师。

(五)创新能力

创新无处不在,无事不能,无人例外。马克思说,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自由与解放,人的自由与解放也是创新的最高境界。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现代企业服务的劳动者和管理者,企业用人标准对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因为来自企业和市场的“倒逼”,让职业院校意识到了开展创新教育的紧迫和必要,为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主动服务区域经济,致力探索创新教育新模式,职业院校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指引下,培养和提升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广大教师应当不遗余力地探索、研究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新体系。提升职业院校创新教育效果、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以“创新带头人为主导,骨干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为特色,新老结合为常规,提高素质为核心”,培养专兼结合的创新教师梯队。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现实意义

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走上与社会发展同步的快车道,快速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核心能力已是当务之急。

(一)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德国“工业4.0”促使发达国家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引发产业升级和生产要素转移步伐加快,对人类现有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发展的换挡期、阵痛期、消化期,[4]“中国制造2025”“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黄金时代。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陈宝生部长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会上提出要让职业教育香起来、亮起来、忙起来、强起来、活起来、特起来的要求和期望。今年陈宝生部长又提出了“五个化”的意见:一是服务经济社会全面化,二是教育对象群体多元化,三是社会需求多样化,四是全民学习终身化,五是发展环境国际化。教育在服务功能、对象、需求等方面,前所未有地被加强和延伸。作为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切实增强创新发展意识,把教育创新发展作为迎接时代挑战、回应人民期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劳动力学历层次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中等职业学校转型升级,从专业设置、教师发展、管理模式等方面及早谋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经济转型升级带动了教育的转型升级,现代竞争关键是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十三五”期间,各地职业院校都做出重要战略发展规划,稳定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升质量,推动院校全面达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在“十三五”期间全面提升中职学校的办学层次,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

家长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目的主要两个:一是学到一技之长,力争走升学之路,将来在社会有立足之本;二是学习做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自信,将来更好融入社会。这两点职业学校都需要改革创新,一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有效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有效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结合;二是加强学校管理,强化德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人才技术发展需求,培养“工匠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升教师核心能力已成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的重点工作。因此,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关键是课程的建设,而课程改革的瓶颈一直都是教师,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新课改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赋予了新的内涵,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从世界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还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及教师的实际,进入课程实施阶段,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拥有一支双师素质高、基础能力强、业务功底深、信息技术水平高、创新精神好的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才能在职业院校最终落地落实。

职业教育自身发展需要一支有核心能力的师资队伍,没有教师参与的教育不成为教育,没有核心能力的教师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师。[5]教师核心能力决定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因此,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当务之急就是要快速提升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的策略思考

近年来,课题组不断探索实现教师核心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策略,实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特色发展,整体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必经之路。

(一)完善师资培养的机制体制

为确保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培养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师资培养的执行力,必须要健全管理体制。一是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的教师发展领导小组,成立教师发展学校,下设各类学术研究委员会,强化校级层面的管理,实行“三到位”,即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经费到位,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教师核心能力发展有序推进。二是教师要制订个人专业成长规划。每个教师都要有长期、中期、短期各个阶段专业发展的规划,包括教师对专业发展目标和预计成就的设想,对专业发展方向和工作岗位的选择,对专业素养各部分内容和各成长阶段目标的设计。学校要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根据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规划采取相应措施,帮助教师顺利实现个人发展规划。

(二)建立健全教师的多元评价体系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状况存在差异,目前职业院校教师核心能力评价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各个院校评价教师核心能力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更多的是以教师参加各类大赛,如:技能大赛、两课评比、微课大赛、信息化大赛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核心能力,忽视了教师对学生在校其他学业成果的教学指导作用。教育是一T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需要求真,艺术需要创造[6]。因此,一是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引导教师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让教师能潜心教书育人,让每一位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安安静静教书,踏踏实实做人,不浮躁,不折腾,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抓铁有痕,掷地有声,大力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勇于创新。二是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根据教师核心能力的要素,构建科学、规范、系统的多元的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和企业评教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充分激发教师的各项潜能,让每位老师都有出彩的机会,让每位老师都能出彩。

(三)搭建各教师的成长平台

搭建教师多元成长平台,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培训,注重培训的“自主性”“参与性”“情境性”和“创新性”,提升教师能力的深度、宽度和广度。一是以“发展”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主要对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教学改革实施能力、教师教学基本技能、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等开展相应培训。利用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的各类培训的机会,聘请院校专家、行业企业资深技术骨干为教师开设讲座、学术沙龙,帮助教师提高水平。二是以“问题”为中心对教师进行分类培训。主要对新教师教学能力达标工程、骨干教师能力专项提升等开展相应培训。以“师徒结对”的形式,为每位新教师一对一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结对,帮助新教师尽快实现角色转换,使他们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于骨干教师通过搭建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平台,重点帮助他们解决教育教学中一些关键问题,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此外,每年安排不少于20%的专任专业教师下企业强化1-2个月的实践锻炼。组建双创教师团队,在省内外开展研讨交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院校双创教育模式与途径,为我国职业院校双创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参考模式。

(四)加强校企师培合作的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为社会经济服务的思想,以培养经济领域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一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和技能操作的融通学习,让所有专业教师“理实”兼修。教师的专业教学内容、项目来源要与企业的工作内容、加工项目接轨,校企合作平台是提升教师专业技术核心能力重要平台。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师培训、锻炼机制,通过搭建有效的“企业育师”平台,保障职业院校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技能永远保持是“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保证教师掌握实践技能及时更新,具有前沿性和时效性。二是要大力引入企业导师。引进企业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走进课堂作为学生导师,采取定期走进企业、参观访问、跟岗见习、工学交替、专题研讨、主题班会等形式,与校内师生一起分享产业发展前景、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蓝图,帮助教师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标准、增强工程经验,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让学生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

(五)营造校园浓郁的学术氛围

“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科研素养的有效途径。职业院校教科研活动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科研项目申报、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一是要建立机制。教育科研的高效运行需要有完善的机构组织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作为支撑。要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工作目标,安排专人主抓,配备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参与研究,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要求。二是要营造氛围。将科研成果与评先评优、职称申报、骨干申报等挂钩,加大培养科研骨干及学术带头人的力度。定期组织教师教科研成果汇报会、交流会,向校内外同行展示研究成果,增加教师的被认可度,增加教师自豪感。三是要组建团队。包括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学团队等,必须采用“抱团取暖”的方式,建立教师学术成长的梯队。通过团队形式且不断调整“学术团队”的结构组成,以开展发现教育为抓手,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开设各类学术沙龙,学术专家专题报告,各类骨干分享科研学术的成功经验,把职业院校打造成教师科研攻坚发展的沃土。

参考文献:

[1]闫智勇,周志刚.职业教育领域师生间专业能力共生发展机制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

[2]许龙成,张培.基于创业教育的高职教师核心能力的培养[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王敏.专业化教师的核心能力图谱探析[J].小作家选刊,2014(2).

[4]刘川生.新形势下教师核心能力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0).

[5]陈亚军.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7(2).

[6]姚月霞.民办高职教师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5).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 问题与对策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ining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

Jiang Xian Liang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raining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level and?the realization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d,I put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main problems。As follows:it put forwards helping teachers to set up the correct information teaching by increased training efforts; it also revised incentive policies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what’s more,it further accelerates the information-based teaching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upgrading of related facilitie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abi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述

根据2010 年 9 月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制定关颁布的《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 试用版)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五部分,即基本的信息素养、资源管理和处理能力、实施信息化教学的能力、进行知识管理能力、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指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在一定的信息素养条件下以相关信息技术来支持实践性为主的教学的能力。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高低就决于职业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信息素养以及二者与实践性为主的教学的融合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也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实现从传统教育者到“知识服务者”、“教育研究者”和“终身学习者”的角色转变成为关键。

二、当前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问题

1、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足

当前就读于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基本上都归类于“数字原住民”。他们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社会里,可接入移动网络的通讯设备就是他们基本的生活工具,他们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页面化的、碎片化的特点,更喜欢多媒体内容的冲击和刺激,倾向于通读读图来快速理解消化所接触的到的信息。在日常学习工作中,“数字原住民”更加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社交应用之中,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他们更喜欢 “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利用各大搜索引擎,他们消息搜索获取速度快,接受/学习和掌握新事物新技术的速度更快。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因为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在对信息化教学方面有一种保护或者抵制的心态,没有主动意识到需要教师自身做成教学观念上的改变。特别是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容易对自己掌握较好、应用时间较长的教学方式或者教学内容有一种惰性的依赖。这一部分教师从心态上不太愿意去接受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鲜事物,依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另外一部分教师意识到了当前进行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也肯定信息化教学的积极面,但是在如何更好地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上能力不足,对信息化教学相关技能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不知道该如何合理地利用信息化技术去设计教学过程。

2、部分院校针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方面制定的激励政策出现偏差

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化教学设施的丰富和完善,强调学校硬件设施的建设,而对于软件资源的建设投入力度不够,在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方面相对比较薄弱。

同时部分院校在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上没有对采用信息化教学的教师予以鼓励,相反因为采用信息化教学使得课程教学方式从传统多媒体教室教学转变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后,依据工作量统计政策其课时比传统教学模式反而减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付出的劳动无法得到直观的体现,导致教师参与信息化课程改革以及提升自身信息化能力水平的积极性遭受挫折和打击。

3、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上还存在一定滞后

大多数学校虽然已经大面积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但尚未将无线网络应用到日常教学当中去。更多的网络建设动力来自于网络运营商的企业行为。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利用无线网络更多只是为了娱乐,用于学习的场景少之又少。虽然有类似于“蓝墨云班课”这样的移动网络教学平台,但受制于校园网络的覆盖率和通信运营商相对学生消费水平的高昂流量费率,使得教师在日常教学使用中处处受限,无法充分发挥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化教学优势。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相应对策如下

1、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信息化教学观

要通过加大培训力度转变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使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课程教学资源,并坚持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进行转化和更新,在课程教学资源开发和设计上努力学习更新观念,参照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标准,通过针对性的学习掌握适合自身所教课程的常用信息化教学应用软件的使用,提高所教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的开发水平,进而提升整体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也要避免当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培训形式单一经常采用脱产或者半脱产的集中式培训,并且不分信息化教学能力等级和专业特点的一刀切式培训; 培训所采用的方式和培训内容和实际教学情况有一定的脱节,高估了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实用性有待加强,并不能真正地学以致用;?部分培训的监督管理也不够,很多教师即使因为其他工作原因不参加培训也能通过最后的考评,而学到了某些技能的教师也会在考评过后因为缺少应用的场景或者激励机制导致慢慢遗忘所学的知识等。

2、修订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打破学校行政壁垒加入跨学校的课程建设团队。鼓励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参与所授同一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让这些讲授相同专业课程的教师组成课程信息化建设项目小组,在小组团队中根据每个老师自身情况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配相应难度的课程资源建设任务,项目小组成员间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分享教学心得和经验,并将建设成果及时应用到各自的教学课程中去,利用团队力量激励教师们努力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

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教学设计具有突出特色,课程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与教育教学产品开发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开发精品教学资源,形成学校专业及课程教学的品牌效应。实现教师个人,企业,学校多赢的局面。

3、进一步加快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相关设施设备的更新换代

高职院校应拓宽思路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提供与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建设投入巨大,完全依赖政府投入“僧多粥少”建设周期长,效率低,效果差。如果硬件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要求,即使设计制作出再完美的教学资源也不能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进课堂需要学校和IT企业紧密合作。一方面提高无线网络的覆盖率,相关教学智能手机APP的装机率,和兼容性。另一方面做好网络管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手机访问与教学无关的内容。这对于在学生中建立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和信息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胡亚荣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教论坛,2016年第11期

[2]黄博,孙鹏娇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研究,工

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6年5月刊

[3]梁云真,蒋玲,赵呈领,黄志芳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

能力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以W 市 5 所职业院校为

样本 电化教育研究,2016 年第4期(总第276 期)

[4]刘丽萍 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表现――以

衡阳市职业院校为例 教学与教育信息化 2016年第12期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范文6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共享不断受到社会的关注,人们通过各种方法来探讨知识、传递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指的是人类社会在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扩散,使得知识为他人理解和掌握的过程。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前者指的是具有规范化和系统化特质的知识,能够被整理成编码,含义单一、内容简单,在没有人为障碍的情况下,知识共享较容易实现;后者指的是藏于时间之中,难以被整理成编码,个体化特征明显,难以规范化的知识,如思维模式、信仰等内容,知识共享难以实现。隐性知识和个人经历、地位等紧密相连,是与个体的环境融为一体的,如技艺、专长,通过讨论、示范、模仿等方式才能够实现共享。

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阻碍的因素有几个:一是观念因素,知识具有个体性,接近企业中管理活动的职员能更多地掌握管理知识,职员个体拥有这些知识,其个体价值就能得到更好地体现。二是组织因素,现代企业都被划分为不同的部门,部门间利益不同,使得知识难以在企业各部门间实现共享。三是传统环境因素。人在工作中,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知识共享有自然抵制,要实现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必须营造利于知识共享的环境。四是费用因素,知识作为资产,在管理中将耗费一定的人财物力,知识具有隐性特征,企业在管理中愿意将费用投入到有形资产中,而对人力资源等投入不足,妨碍知识共享的实现。

二、知识共享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

1.知识角度的作用

当前,社会技术不断进步,知识流动速度加快,自主创新的核心知识形成过程加快。知识获取渠道有内部获取和外部获取的区别,但知识共享都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自主创新方面,企业在从内外部获取知识的同时,为进行自主创新提供了参考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知识转化也将促进自主创新中新知识的形成。企业从内外部获取的知识不一定能够直接为企业所需要,这部分知识需要通过转化才能为企业所用。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新的技术、理论、概念等核心知识将被创造出来。知识创新使得企业职员在工作中逐渐对企业核心知识不断认同,不断积累新知识、创造新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共享使得知识的评价功能不断发挥,提高自主创新的决策准确率。

2.行为角度的作用

知识共享的行为能够为企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员工在知识和信息交流中不断达成共识。鼓励员工之间进行知识共享,员工之间的差异化知识交流能够弥补个体不足,提高员工的知识拥有量及知识的应用、转化能力。在企业管理中,企业要重视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力,但应也重视非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力,普通劳动者能在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知识共享也能提高企业员工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学习的渴望和积极性不断提高,并通过培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缔造学习型企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3.技术角度的作用

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正确认识企业知识库与知识地图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在运营过程中要注意将企业、部门、个人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有效整合,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服务。企业知识地图指的是将企业的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尽心编辑,方便企业职员快速、准确地掌握相关知识,为职员学习提供平台,提高职员主动学习的能力。企业知识共享平台的建立对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转化,为技术解决提供讨论平台。企业员工遇到的问题如果在知识库、知识地图中找不到对应的解决方案时,其可以在企业知识共享平台上进行问题,职员之间就该问题进行相互讨论,在讨论中实现知识的创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4.知识共享视角下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策略

(1)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企业职员在工作的知识共享难以自发完成,通常需要个体意识到自身囤积的知识大于工作所需时,知识共享才开始进行。因此,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非常重要。在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创造条件让员工有理由相信知识共享不会威胁其自身利益。职员在知识共享中获得的收益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员工将知识进行共享却无法得到知识收入,这样的不公平情况将阻碍知识共享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通过激励措施来弥补知识付出与知识收入之间的差距。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要长期发挥作用,就要让企业的员工都认可知识共享的作用,知识共享的过程也是知识拥有者自身工作量增加的过程,对这种工作量予以承认和补偿,防范职员以消极态度应对知识共享,确保知识共享的成效达到预期。

(2)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结构明确、分工科学合理是有利于知识共享实现的条件,构建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组织机构,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保持提供持续性的动力。我国传统企业组织结构都是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得企业信息从生产一线传到企业决策中受众耗时较长,错过最佳的管理时间,工作效率大幅降低,措施的针对性也降低,管理难度将变得更大。在知识共享的视角下,传统公司的金字塔的管理模式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逐步实现企业的扁平式管理,缩减信息传递的中间层,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还可以组建新型的网络组织结构,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知识共享中,团队学习的方式是重要的形式,学习能力强弱的搭配,使得信息和知识交流不断加快,知识共享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扩展,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企业成员不断寻求共识和统一行动,强化员工的相互理解、沟通,促进知识更新,使得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