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际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54-01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大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健康成长的重要部分,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素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从2004年开始从事学生工作,8年的工作经历使得本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认知,整理出来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一)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社会实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去。有助于提高学生道德修养,明事理、知荣辱、关爱他人、回报社会;有助于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环节的有益延伸和补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锻炼和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学习新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使学生发现自身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不足之处,主动调整知识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在的能力,优质成才、全面成才。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大学生只有就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缺乏对外界的了解。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展现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在实际的职场情境中,增加对企业、行业、职业的了解,明晰了自身的能力倾向、兴趣、性格等,尽早做出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社会实践促进了高校和社会的发展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社会实践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拓宽了高校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有利于促进高校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案、管理办法中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的地方,为高校工作注入生机和活力。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充分发挥知识和智力优势,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需求,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传播了社会新风尚,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
(一)深入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领导要认识到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人员、经费上予以充分的保证,确保社会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社会实践要不断创新,长期坚持开展,切忌“上面紧一紧下面动一动”。完善自上而下的组织机构,以学校团委为领导,组织各基层单位开展实践活动,必须明确各自的职责、权限、利益,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考核、监督和奖惩制度。及时总结经验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一系统工程。
(二)加大宣传力度
部分学生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热情不够,这与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在认识上不足有直接的关系。对此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参与面,对效果好、学生和实践单位都满意的活动要坚持长期开展,并对活动取得效果及时进行宣传报道,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三)丰富创新实践活动的内容
应根据“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广开渠道,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在实践活动中不要忽视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党、爱国教育以及和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按照“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的原则,开展社会急需、学生可为的实践服务活动,增强实践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
实践活动应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例如大一、大二的学生活动内容要丰富,侧重于综合能力的提高,对于大三的学生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自己想从事的行业、企业、职业中寻找实习锻炼机会,在实践中了解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找出自身差距和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与自己理想职业相适应的能力。可以把大学生实践与教师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选拔优秀教师参加、指导社会实践,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德宇.关于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1):17-19.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2
目前高校大规模开展的有组织的社会实践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相应专业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教学实习。就目前的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实习主要为参观实习,对于基础相对较差的三本学生来说,很难在有限的实习过程中将所学知识与现场实际情况融会贯通。另一种就是利用寒暑假要求学生返乡进行社会实践或者学校组织团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以走访、调查、宣讲等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三下乡服务队参与人数有限,内容局限于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文艺演出、支教等方面,带有参观游玩的性质,很难为大批量的学生提供真正有深度的实践机会。三本学生返乡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时,多利用家长的关系,象征性进行如办公室整理文件等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实践内容与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不紧密,也没有针对社会实际的需求,没有真正为社会,特别是农村的发展提供帮助。
二、组织管理不善,评价机制不健全
有效的社会实践需要充分的准备、完善的管理和及时的实践总结评价,才能达到丰富学生知识、改善学生能力的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三本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意义,三本教学方案与二本并无很大差别,没有突出三本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另一方面,虽然很多高校已经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并没有明确的执行计划和完善的考核手段。对实践目的、意义、要求等工作局限在文件上,忽略了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造成许多学生对社会实践如何联系和开展十分茫然,甚至有的学生完成学业前还不会撰写实践报告。对社会实践的考核方式则是对“社会实践登记表”进行考核,学生只要加盖单位公章,上交实践报告就视为合格。这样一来,实践的过程和考核等,成了走过场,难以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三、加强和改进三本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对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把三本学生培养成才,应当因材施教,根据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积极为他们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握实践机会,提升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实践的认识。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强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方面对大学生特别是三本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大学生在校的成长是家庭、就业单位和学校共同的责任。三本是我国当今教育改革的先行者,充分利用各方优势资源,根据三本学生自身优势,努力建立学校和社会双赢的运行机制,为三本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实习机会,推动学生成才和社会实践、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校、家长、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其次,三本学校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管理机构和保障机制,将最优势的教育教学资源投入到学生当中,在组织、经费、目标等方面确定明确的制度,有专人负责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实践活动有目标,时间有安排,经费有保证,实践有基地。
2.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丰富实践内容。缺少稳定、专业对口的实践环境是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往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过多依赖于大型国有企业,这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脱节的。实践基地的建设应当顺应经济的发展,化整为零,充分调动学校、社会、家庭和学生多方面的力量,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三本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工作单位,在实践当中提升自身能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使实践不再局限于做调查,搞活动。除此之外,高校应当在课程实践、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和勤工助学等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特征,拓展创新的活动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的内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践内容和空间。以学生社团的形式,引导更多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两课的深入开展,规范学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积极树立社会实践先进典型,引导学生变“要我实践”为“我要实践”。
3.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高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对实践活动的领导和管理,从端正三本学生思想入手,真正把社会实践活动视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领导,设立专门机构,统筹规划,全面安排。做到既有学校的统一管理,又有教师的具体指导。对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师,应制定鼓励政策,把社会实践工作与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同等看待,并与教师职称评定、先进评选相挂钩。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高校教育系统中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课堂教育是主体,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必要延伸,起着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所具备的社会价值,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需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只有满腹经纶,却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会逐渐被社会淘汰。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地走上社会,将所学应用于其中。
一、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现代大学生,大多是在书本知识中成长起来的,对我国的国情、民情知之甚少。而社会的复杂程度,远不是仅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社会的窗口。大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实践,亲身体验生活,看到城乡差别,感受贫富差距,在与人们的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地感染和体验。从活生生的事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使思想得到升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理论的目的贵在学以致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很难使学生真正在“知”的基础上达到“信”,更难以保证“行”的实践。书本知识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社会实践可以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事实上,大学里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学到,重要的是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不仅可以更好地锻炼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而且可以增强专业思想。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发现社会需要,才能在未来把所学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建设的事业中,利用知识服务社会。逐渐把社会的价值尺度内化为个人的价值尺度。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实践和培养创新能力
目前各高校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外,主要由学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实施。在实践中,同学们学会了团结和协作,加深了大学生的自我追求、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新认识,学会了调整自我,修正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社会实践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社会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从而缩短了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适应期,对于大学生就业也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自我定位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查:
1.性格和职业匹配。职业规划需要考虑与职业选择相关的性格特征。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对自己的性格有更进一步了解。
2.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根据霍兰德的“类型论”,大多数人可以被分为六种人格类型: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确切地知道你自己兴趣类型。
3.能力和职业的匹配。职业选择与人的能力、特长息息相关。能力是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所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以增强学生对环境的适应。通过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等三方面的定位,明白两个问题:我想往哪方面发展;我可以往哪些方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自我评估要求个人遵循“深入”“客观”两个原则对自己进行全面的剖析:弄清自己为人处世所遵循的价值观念,明确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的价值目标;熟悉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剖析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等个人情况。通过在实践中跟老师、同学、朋友等的接触,可以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更切合实际的判断。这种全面的自我认识是职业规划的基本前提。
参考文献:
[1]赵振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路径探析,教育探索。2007.
[2]董秀娜,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新论,理论界,2005.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素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26-02
一、前言
社会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在现代社会对大学生高要求、高标准的压力下,高校大学生不得不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而高等院校也必须重新审视教育模式的改革[1]。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高等院校应注重大学生社会实践环节,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便顺利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二、社会实践的内涵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与理论教学相适应、以实践方式来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教育形式,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2]。具体是指高校大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在一定理论指导和依据下,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在与社会人士切身交往的同时,了解社会,观察社会,并服务于社会,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培养自身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更快地了解本专业工作内容和企业标准,并认识到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从而在实践中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各种能力,最终顺利进入社会工作的角色中。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可包括教学计划安排的教学实习、军事训练,也可包括假期参加的各种兼职,本文所探究的社会实践仅指在校大学生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现场,了解国情、锻炼自己的各种实践活动,这也是狭隘意义上的社会实践。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点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执行者是大学生本人,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可加强学习自主性,活动内容丰富,方式灵活,通过亲自动手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
1.提高学习自主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时间通常安排在大学课程结束后,有的学生开始找工作,社会实践则为他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制订计划,自行选择实践的内容,并自行与社会企业联系,在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这就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独立意识,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计划能力、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加强学习自主性,这正是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
2.内容符合学生自身的发展。高校院校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教育中十分必要。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由于社会中每个人之间都存在一定差异,有人学得快,一点就通;有人则需要慢慢思考才能掌握。不同的人在不同方面有着潜力或特长,因此现代化教育十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用单一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无法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不能满足复杂化社会的需求。社会实践可使每个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内容,进而更好地完善自我和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每个学生的实践目的更加明确,主动性更强,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鲜明个性。
3.使学生广泛地与社会接触。大学生走向社会必须要学会与人打交道,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当学生准备进行社会实践时,首先需要自己去联系实践单位,通过与陌生人面对面交流,与社会近距离地接触,切身体会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可获得在学校课堂中无法取得的宝贵资源,在具体的环境中更好地完善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基础。大学生实践是由学生本身选择,让学生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工作岗位,结合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在自己感兴趣或有意向的企业单位进行现场实践,不仅可以发现自己的能力状况,还能够更好地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提取精华,融会贯通,通过大量的实践知识,便可以提高操作技能能力,毕业后就可以更快地融入工作中。
四、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提出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由学校提倡,学生自主完成的一项开放式教育形式,学校应重视大学生实践工作,做好一定的监督、指导工作。在开展实践活动前,学校相关部门应做好动员工作,提出实践要求和目的,让学生了解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社会实践的兴趣。作为社会实践的主要执行者,大学生更应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为自己制定相应的计划,以及明确社会实践的目标[4]。
1.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有意向留在实践单位,这就需要大学生学会抓住一切外在机遇,通过自身努力,对企业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虚心向前辈学习,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主动把握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机遇。
2.对于社会实践期间的福利或补贴,希望大学生正确对待,认真权衡能力培养与赚钱之间的关系。赚钱固然重要,但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新人而言,积累工作经验、培养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作为应届毕业生,想要在实际工作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有实力雄厚,才会稳立于企业获得高新职位[5]。
3.大学生社会实践通常是要在企业磨练,这就需要他们了解企业与学校生活的区别,在企业实践期间,不能像在学校那样散漫,必须严格遵守所在单位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尽量以正式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无故缺勤,迟到早退。当然,作为一名还未毕业的大学生,有特殊情况也可以酌情考虑。但是,不论是在实习单位,还是在社会集体生活中,都要学会尊重前辈,并与同事能够和睦相处。
五、总结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重要阶段,将大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提早熟悉工作环境、了解社会,对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综合能力和个性完善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等。
参考文献:
[1]李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环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关系[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09,(12).
[2]潘玫杏,初世红,沈一桥.大学生社会实践内涵研究的新视角[J].中国校外教育,2012,(2).
[3]马奇柯.试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J].湖北社会科学,2003,(4).
[4]吴晓晴.浅论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不同年级;大学生;实践方式差异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多样、目的各异,通过调查研究各年级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不同方式、倾向,比较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差异,分析不同年级大学生开展不同社会实践的原因,从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提出相关建议,正确引导各年级大学生参与适合并能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丰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水平。
二、调查结果
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可得,在选取实践内容上,65.35%的低年级学生选择了兴趣方面,而选择了专业方面的只有34.65%。由此可知低年级在选取实践课题时,往往会更关注自身兴趣方面的内容。反观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内容上有58.68%的同学更倾向于专业,而41.32%的同学则偏向于兴趣。可以看出,高年级的同学在实践课题的选取中更关注专业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不同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专业相关性方面具有差异性,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同学们对于实践内容的选取逐步从自身兴趣向专业方面过渡。
三、结果原因分析
(1)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性。大学生对实践的态度是造成实践方式差异的原因之一,为此,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态度,结果如下: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十分必要,能锻炼个人能力。但锻炼个人能力的出发点在高低年级当中存在不同,低年级的同学更加关注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而高年级的同学则更加侧重专业技能方面的锻炼。(2)参加社会实践所需的条件。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中普遍认为“经验积累”比较重要,高年级占24.34%,远高于低年级的19.23%比例。其次是“专业素质”,高年级群体比例达25.12%,低年级只占17.78%。而对于“参与积极度”,低年级的同学以24.41%的比例远高于高年级的12.48%。由此可知,高年级群体更注重专业素质培养和经验累积,而低年级学生对社会实践具有较大积极性。(3)社会实践的收获。高低年级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都有各自收获,而其中有较明显区别的是“专业需要锻炼”这一选项。高年级大学生认为专业需要锻炼的占了25.19%,而低年级则只占了4.23%。可以看出,高年级大学生较低年级大学生更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得到专业技能的锻炼,从而获得经验的积累。这与高年级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高低年级大学生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收获不同将会影响其社会实践方式的选择。
四、关于改善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建议
(1)从不同年级大学生个人角度出发。低年级学生可以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广泛尝试各种类型的工作,为以后就业岗位明确方向。但在注意形式多样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活动的计划性。高年级学生应注意实践内容的针对性,明确目标,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既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专业学习的特长,又要针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地方的特点,两方面结合起来考虑以增强针对性,取得较好效果,为自己以后就业积累经验。(2)从学校角度出发。鉴于低年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又对实践抱有极大热情,学校应对其提供实践指导。同时,低年级学生人脉关系薄弱、实践经验缺乏,学校应尽可能帮忙指导组建实践团队,提供实践基地,帮助其走向实践岗位。同时学校应充分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不同时期大学生成长的不同意义,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比赛等鼓励高年级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我。(3)从社会角度出发。希望社会方面能够贡献出更多力量扶持大学生的就业实践,通过增加一些培训以及临时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培养其工作能力,让其提前适应工作环境。当然,社会各界应多为低年级学生提供锻炼舞台,以提高其社会实践能力。
参 考 文 献
社会实践的意义范文6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89(2011)03-0125-04
一、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
研究现状及意义
“社会工作”(以下简称“社工”)专业是我国21世纪以来快速发展的一个人本――实践取向的本科专业,目前全国有260多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的社工人才约为10000人,这些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成为我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专业人才。如果参照香港每1000人配一个社会工作者的比例,我国社会服务领域对社工的需求潜力还很大。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社会实践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参照国际标准,需要达到800学时以上的实践学习才能让学生比较好地掌握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社会工作手法,初步具备独立开展专业工作的能力,合理的实践模式是培养合格社会工作人才的核心和支柱。
我国的社会工作走的是以专业化推动职业化发展的路径,不同于西方大多数国家所走的以职业化需求推动专业化的路径。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实践模式”对于学生内化社工价值理念、获得专业态度、积累实务经验、掌握专业知识和方法,形成专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Ⅲ;童敏以厦门的社工教育实践为例,对中国社工实践的基本处境和督导基本角色的情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樊富珉和张洪英对实习督导进行了探讨;向荣提出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建设;马凤芝以北京大学为例探讨了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建立,这些研究都面向实践思考了我国社工实践教育中面临的实习机构缺乏、专业督导缺乏等问题。
从2010年政府开始购买社工服务以来,广州社会工作毕业的学生专业对口就业比例大幅度提高。随着社工机构的成立和发展,吸纳了过半的毕业生就业,大为改善了前几年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进入专业领域就业的情况。但同时,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的专业社会知晓度不高,学生还是面临专业能力信心不足和专业认同不足的问题。
对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模式探讨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1)通过合理的专业实践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对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社会工作实践教育规范化和合理化是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本土化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我国社工教育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健康发展;(3)只有经过良好的专业实践教育学生才能成为我国社会服务领域改革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推动我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和发展,为人民提供有效满意的社会服务。
二、广州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育的现状
广州是社会工作教育的先行地区,共有五所本科院校开办了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各个高校进行了实践教育多方面的探索,从总体上来说实践教育的现状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不同实习接受单位对学生实习影响差异明显。政府部门、街道、居委会等部门给学生安排的工作难以体现社会工作专业特色,学生一般只能在原有的工作内容上做一些打字、整理资料的辅工作,难以通过实践内化学生的专业认同;到社工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中实习的同学能够通过参与机构的专业项目,加强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内化专业价值,是社会工作实践教育新的增长点。
其次,高校实习面临督导人才不足和本土化的困境。目前,专业教师是实习督导的主体,但作为新专业,教师队伍多从其他专业转变而来,在专业能力上水平有待提高,在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上需要加强,在督导方式上需要加强专业要求;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引入香港资深督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存在费用高昂等相关问题。对高校教师、相关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督导培训,加强督导人才的本土化,是目前社工教育发展中面临的迫切问题。
第三,部分学生对专业实践的期待与实际效果之间有较大落差。有的学生反映实习不仅不能加强专业知识的掌握,反而会打击对专业的认同,因为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社工专业方法难以有用武之地;部分学生通过实习更好地内化了专业知识和认同,但是反映实习过程中的交通、餐费等个人费用较高,具有经济压力。
第四,课堂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需要加强。目前,三者在时间安排上存在逐步加强学生专业认知的逻辑联系,但是在具体衔接上还有待加强。比如,对前一个环节的评估总结如何指导下一个环节,如何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改进。
第五,高校实习管理对社工专业实践的特殊性考虑不够。目前高校的实习管理模式还没有考虑社工专业实践教育的特殊性,对学生的经费补贴和指导老师的工作量计算不足,影响到实践的有效开展。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目前学校给予师范教育实习更多的配套条件,但是社工实践教育工作量大、督导任务重、学生交通距离远等因素没有针对性的考虑,影响到师生的投入热情,需要高校的实习管理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支持社会工作实践教育的需要和发展。
广州五所高校因为专业设立较早、毗邻港澳、社会环境较好、政府对社工专业认知度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在社工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个高校之间开始形成个体特色,同时因为五所高校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学习,也开始逐步形成一定的区域特色。自2007年以来,社工服务机构在深圳、广州、东莞等地得到快速发展,深圳有30多家社工机构,广州有近40家社工机构,东莞有7家社工机构;此外,还有两类机构也在部分服务功能上向社会工作靠拢,形成社工服务机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是广州市已有的一批草根组织,如仁爱、基督教青年会、番禺义工联;二是作为事业单位的残联、妇联、共青团培育的一批服务机构,如残联的工疗站等。这三类机构构成广东社工服务机构的多元形式,并在探索中向前发展。
社工机构的发展为高校建立新的专业实践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而且在这些机构的发展过程中,高校教师是一股重要的推动力量,一部分高校教师成立机构的初衷就包含了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的因素。近年来,广州高校社工专业实习的选择范围增加,学生找到专业对口的实习机构的可能性增加。特别是2009年广州市推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各机构社工项目运作起来之后,各高校的毕业实习学生成为机构项目运作人力资源的补充力量。各机构也非常乐意接纳实习生,有的机构会主动和高校联系,商讨实习生如何和机构工作相配合的问题,这都预示着专业实践体系建立的外部条件已经具备。
与此同时,各个高校都已经成立一到多个社工服务机构。这些社工机构一般由教师出资并担任理事,然后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日常工作,教师在机构的前期
成立和运作初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机构成为学生实习模式探索的重要基地,是教研和实践结合的重点,对专业实践教育模式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工作“四位一体”产业实践
教育新模式的构建
新的模式主要从系统化的实习单位、本土化的专业督导、学校实习管理的配套支持和学生实习支持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加强,最后通过新的社工实践教育模式达到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内化专业认同、推进社工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具体思路如下图所示:
首先,建立社工实践教育系统化的实习接受单位体系。一方面,加强和原有实习机构的深层次沟通,尝试在原有的工作内容中引人社会工作模式,可以先将共青团、残联、妇联、民政部门这些具有较好改变基础的机构作为实验点,这样可以以高校的专业优势推动这些部门社会服务理念和方式的转变;与此同时,将社工服务的新型组织形式纳入社工实践的实习单位,和这些新型组织共同探索如何将社工实践有机融入机构的工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时能参与到从调查到项目设计再到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加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认同。
就高校的实习考核标准,需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取得实习单位的配合,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提供机会和条件。特别是对于一些非社工机构的实习单位,这方面的工作尤为重要。因为这类机构对社会工作认识不足,如果没有充分的前期沟通,学生难免成为其原有行政工作的人手补充,难以得到专业方面的锻炼。在前几年,要改变这类单位的观念难度非常大,这两年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推进有所改变。以社区居委会为例,此前其工作主要是完成上级部门布置的工作,工作人员对社会工作知之甚少,近年来各个社区纷纷成立社区服务中心或社会工作服务站,这些部门的负责人对社会工作专业有所了解,并且希望能够运用专业手法在社区开展工作,双方具备了通过沟通达成共识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社工督导本土化的模式探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需要处理好全球化和地域化的关系,重视“地域化”在本土社会工作教育话语体系中的作用,督导的本土化正是在这方面做出的有益探讨。联合高校教师、民政系统的专业人士、社工服务机构的一线员工作为本土社工培养的主体力量,聘请港台资深社工督导、国内社工领域的资深人士作为教师,进行本土社工督导的系统培养,通过“督导黄埔军校”逐步培养合格的本土社工督导是我国社工实践教育一个可行的发展路径。
督导在社工专业实践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由具有相当理论水平和实务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担任。督导需要对每一个实习社工的实习情况全程跟进,发挥行政督导、教育督导和支持督导的作用,使学生通过专业实践逐步具备独立开展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的能力。在香港,绝大部分社工机构都具有督导资格的注册社工,学生的专业实践过程是高校教师督导和机构督导协作的过程,从而使高校的专业实践标准能够较好地在机构实习中得以执行。
在我国大陆地区,由于社会工作走的是“教育先行”的路径,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导向的督导力量发育不足,往往高校教师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而大量的机构成立时间不长,也缺乏具备资质的督导力量。督导力量的缺乏成为制约社工专业实践水平提高的一个瓶颈,广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多方的努力,比如较早开始的聘请香港督导,去年广州社会工作协会开展的督导培训等,其中督导的专业化和本土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加强的方向,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因“过度扩散化”而带来的社会工作教育迷思。
第三,增加高校实习体制对社工实践教育的配套支持。学校需要根据社工专业实践的特点,建立合适的实践体系,对实践中的经费、教师的工作量和时间、精力的密集投入给予认可。社工专业作为高校中一个以实践为取向的文科专业,专业实习的特殊性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对于专业实践的水准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比如,教师工作量的计算、学生的住宿和交通补贴等都对实习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长久的影响。
第四,推动学生支持团队的建设。这主要是发挥学生之间的朋辈支持,弥补教师督导的不足和盲点。具体来说,可以设置高年级对低年级的支持、同年级同组实习同学的相互支持。比如,大二的专业见习可以由大四的学生给予支持,这样一方面可以解答大二学生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大四学生的督导能力;同组实习同学之间的支持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小组成员数量少,面对的情境和任务相似,彼此之间的探讨交流对于获得朋辈支持、共同成长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史铁尔、刘静林、朱洁,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1).
[2]童敏,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基本处境及其督导
者的基本角色[M/OL],社会学人类学中国网,2006(8).
[3]樊富珉,社会工作教育中的实习督导制度与实施[J],中
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4]
向荣,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再探索――建立与完
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和督导制度的途径探讨[J],中国青
年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专刊.
[5]马凤芝,中国社会工作实习教学的模式与选择――北京
大学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经验[c],王思斌主编,发展探
索本土化――华人社区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研讨会论文
集,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周利敏,扩散论:大陆社会工作教育研究的新范式[J],广
州大学学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