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1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人类为了生存就必须开采资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一、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生产过程是一个消耗过程,任何企业一旦投入运营必将消耗资源同时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它应把恢复和治理环境作为自己的义务,应积极对外披露环境信息。然而环境会计虽然在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理论和实务尚不成熟,尤其是我国环境会计理论主要来源于西方国家,没有形成自己的环境信息披露理论和特色。在企业层面、系统地披露其环境会计信息实务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机制也正在形成“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企业使用环境资源,就必须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这不仅需要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在财务报表中,还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将环境成本在使用同一环境资源的不同企业、单位和部门之间予以分配,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由于环境会计计量理论研究的不完善,实务上很难找到这样一个合理的分配标准,使得企业很难反映和控制其环境资源及耗费和补偿情况。
2.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传统会计核算只考虑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很少考虑环境因素,现行的财务报表中提供的货币信息局限于能够按以货币计量的业务和事项使其提供的信息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信息使用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由于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等信息的披露缺乏可操作性,这将直接影响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
3.会计准则的制定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传统会计理论对产品生产中环境成本未加考虑,在宏观层面上虚增国家财富,为此,建立一套环境会计核算体系,对经济发展中环境资源的耗费和补偿进行反映非常必要。但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子确认,由于缺乏环境会计行为规范标准,也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给环境信息的披露带来一些困难,现行的会计制度中,仅在企业“管理费用”会计科目中设置了“排污费”,和“绿化费”,项目,缺乏相应的核算体系。因此,应尽快制定有关环境会计准则,建立与我国环保要求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让企业如实记录和反映环境管理活动,充分披露其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
4.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利于运用环境会计披露。在特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利益与社会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发生矛盾时,如果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与制度的强制性要求,多数企业不会主动牺牲自身经济利益,也不会自觉地增加环境支出,即使增加了相关环保支出,企业也因怕损害其环保形象而在一定程度上仍不愿意主动向社会披露其环境信息,近年来,我国虽相继了一些与环境要素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环境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内容笼统,与实务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立法的深度与广度以及执法的力度都需进一步明确和加强,这些因素不利于在实务中运用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信息,传统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上述缺陷,无法完全适应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
二、现代会计应考虑环境信息的披露
在传统会计核算中,资产负债表对部分环境负债未作确认,利润表中同样未确认企业采取环境治理措施发生的支出,最终导致信息使用者不能客观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此,现代会计应增加环境信息的披露内容:
1.环境信息应纳入会计报表范畴。大量的环境信息,如环保经常性支出,环保研究开发费用,环保治理费用等可以采用一定的计量手段量化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负债的确认,以及利润表中成本与费用的确认,应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尽管环境成本如环境污染补偿成本、环境损失成本、环境治理成本等被认为是社会成本部分,而非个别企业生产成本部分,但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接受环境成本是企业总成本的构成,企业应对所耗用的自然资源和破坏了的生态环境付出一定的代价,其目的是考虑可持续发展,这一观念的转变将使环境信息被纳入会计报表范畴。
2.会计的作用在于提供企业经济和财务信息,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环境管理部门需要了解企业执行了环保法律法规的情况,评价企业的环境业绩。二是由于环境问题预示着未来的受益和风险,联系着未来的负债和费用,因而,许多投资者愿意将传统财务报表中的收益能力与环境信息联系起来进行各项财务指标的分析。而且,近来有些国家的投资者出现了将收益与环境并重地看待而不能只看中收益,投资对象的“绿色投资”趋向。三是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有的将环境保护作为一个重要的信贷决策依据,甚至有的还成立专门的“绿色银行”了,把环境问题作为首要的方面考察。四是消费者与社会公众随着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日益注重企业的环保形象。会计为了能使提供的信息符合上述各方的需要,势必被要求向国家各职能部门提供所需的环境信息。若会计消极对待环境信息的报告,与那些注重环境并在环境改善方面有所支出的企业相比,在对外报告中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不很理想,但无疑破坏了企业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将不利于环境保护。
三、构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目前,会计学界提出的绿色会计、生态会计或可持续发展会计,其目标就是解决会计如何向外界提供企业环境信息问题。由于环境会计起步较晚,环境会计准则尚未出台,因此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尚无统一的要求。笔者认为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应采用独立报告披露和专题报告分析两种模式。
1.采用独立报告披露模式。选择一些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对国民经济影响比较大的国家重点建设行业或上市公司作为试点,在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在文字说明、补充资料、附注等形式,揭示一些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重污染企业一般可以按照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如某地区污染企业数量,总量比重法、万元产值平均法等方法进行判断。中国证监会应要求企业在上市时将企业是否属于重污染企业重点披露。在会计核算上,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可以暂不纳入日常的会计核算体系,可从现有的会计资料中取得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料,直接形成基本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这些信息可用一些准确的数据指标或货币指标予以披露,并可辅之以文字说明;如果在日前状况下,不能获取相对准确的数量信息,则可用文字加以叙述。独立报告披露模式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简介与环保方针、政策,环境标准如废弃物、产品包装、产品污染排放、循环使用等信息、环境会计信息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支出、环境负债、环境治理准备金、环境收入等以及环境业绩信息如环境治理与投资、奖励和环境审计报告。
2.采用专题报告分析模式。在现有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可以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和报告内容的方式报告企业环境信息。并通过报表分析如大气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噪音污染指标;资源破坏程度指标等评价环境污染程度。通过报表分析如主要用于描述工业固体废物、工业废水最终排放量减少的程度,资源产出率;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水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再生率;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降低率等指标反映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降低废物最终排放量、减轻环境污染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完善的环保法规,并充分发挥其环境执法的效力;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使资源产品形成合理的价格体系,反映消耗的自然资源价值;形成比较完整的环境会计理论与方法,逐步消除实务操作中的主要障碍,如环境信息计量障碍、环境成本分配障碍等;制定出完善的环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统一的标准,实现实务的可操作性与统一性;制定出统一的环境审计标准,实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
参考文献:
[1]高雅军信小娟试论建立我国环境会计的必要性林业科技情报2004.3
[2]林光侨环境成本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煤炭经济研究2004.6
[3]安庆钊环境信息披露模式探析经济师2004。2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2
循环经济(recycleeconomy)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鲍尔丁提出的一个经济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日益重视。循环经济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少产生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物质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为“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则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循环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操作原则以“3R”为准则,即“减量化”(Reduce),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再利用”(Reuse),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Recycle),即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活动方式。传统经济是在大量生产废物和排放废物之后,再通过填埋或焚烧等方式对废弃物进行被动的处理;循环经济则要求在生产和消费的源头,采取最有效措施利用资源以控制废物产生,一旦废物产生则要积极地回收开发和再利用。相对于传统经济的“两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低利用),循环经济表现为“两低两高”,即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其本质是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近年来正在发达国家形成一股新的经济潮流和趋势,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对此表示认同,并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走上一条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政府决策目标。2004年9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京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同志在会上做了“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讲话,对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代背景极其对发展我国经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做了详实的分析,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现状提出了总体思路与具体措施。我们要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认识循环经济这一科学的发展观,在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同时求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循环经济之路,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进而导致资源的约束矛盾突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加剧。21世纪头20年,我国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我们要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如果继续沿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必须倡导循环经济范式,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由于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因而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为“四低”:一是资源产出率低。按现行汇率计算,2003年我国GDP约占世界的4%,但重要资源消耗占世界的比重却很高。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低。2000年,冶金、有色、电力、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平均高40%以上。三是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目前,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同时,“三废”综合利用潜力很大。四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趋削弱,包括“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些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面对日益严峻的非关税壁垒,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尤其是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
(5)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大量事实表明,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过度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三:怎样发展循环经济
(1)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有法律保障。
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同时要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此外,还要建立起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也就是改革现行的经济核算体系,从企业到国家都要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包括绿色的企业、政府、审计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
(2)加强生态道德观念建设
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培训,把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生态环保和资源节约活动逐步变成全体公民的责任意识和自觉行为。改变公众不合理的消费观念,提高对再生产品的认可度,提倡绿色消费。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资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依靠科技创新,建立符合国情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4)积极开展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
循环回收利用是循环经济的起点,我国可以首先选择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电池等产品进行循环回收利用的试点。通过开展电池的循环经济试点,建立废电池循环利用机制,取得经验,进行循环经济的技术、制度积累,强化公众参与推动绿色消费。
(5)发展循环经济,配套的措施和政策,如税收优惠措施等一定要跟上,并改革阻碍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问题。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3
制定和实行环境规制是保证一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此产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负面效果。多年来流入中国的FDI主要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也是主要的污染行业),在推动GDP增长的同时也产生大量污染。加大对环境管理与规制力度显然会增加业内企业的压力,从而阻碍外资的继续投入,甚至会造成部分外资的流出,减缓经济发展。Dasgupta研究表明那些环境标准低的国家其污染行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会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而环境标准严格的国家则有向这些宽松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冲动。朱平芳等人对中国27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FDI为中高水平的城市存在明显的FDI“逐底效应”,即为吸引FDI而竞相放松环境标准的行为。也有经济学家认为对环境进行严格管理只会降低少数污染行业对外资的吸引力,并不会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整体吸引外资的能力。而且从长远看,污染行业对经济所产生影响更多是负面的。总体而言,严格的环境规制对国家利大于弊。由Porter提出的“波特假说”认为适当的环境管制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升生产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并由此抵消因环境保护、治理污染而带来的成本。
二、FDI加剧中国环境污染原因分析
1投资母国政府方面
发达国家政府都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如美国颁布《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对违反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环境保护主义的盛行加上严密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加大了发达国家企业发生环境污染的成本,如美国企业处理1吨有毒废物的费用超过400美元。对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企业只有两个选择:停止生产或将生产转移到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美国环保署在2006年出台标准降低苯和其他有毒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通过了东部削减污染排放法案,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和削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的计划。美国企业在严格规制的压力下,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把相关污染产业的生产进行跨国转移。投资母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将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第一,将那些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在本国已经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出口到中国。中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淘汰的技术在中国仍然比较先进并有市场需求。在引进落后设备的短时间内会利于推进经济发展,但是从长期看最终会因环境污染而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二,推动危险性高、污染排放大的企业向中国发展。这些外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可以降低其环境成本,还能向中国输出环境治理技术。第三,由不良外资企业假借原材料进口将大批工业废弃物运到中国。例如美国,每年都有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另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每年向中国转移5000万吨工业废弃物,其中大部分散布到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工业垃圾对地下水、大气和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危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
2FDI企业方面
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主要是为获取利润,而排污治理费用是较大的一部分成本,所以外资企业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当然外资企业为了维持其跨国公司的形象和应对中国环境规制的要求,也会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但实际上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和其母国采取的是“双重标准”。薛伟贤、刘静研究提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产生污染主要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本国与东道国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标准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长期将GDP作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结果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纷纷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外资;二是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过于容忍外资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例如日本政府多年前就禁止本国企业生产、销售多种类型的电池。但这些电池的生产却通过日资企业不断地转移到中国。这些都反映出来自发达国家的FDI企业将污染生产转移到中国这一现状。
3国内地方政府方面
为保护自然环境,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中国政府作出了积极努力,如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各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首重,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资远远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急于求成,只重视引进外资的数量,忽略对外资的质量和在环境保护上的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外资企业的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简单应付,结果是虽然在一些大型生产建设项目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为获取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带来的后果:第一,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吸引外资无底线降低环境标准;第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愈发淡漠,最终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日益严重。
三、利用FDI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1合理引导FDI的产业流向
首先,应引导FDI投向低污染、低能耗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当限制外资对于低附加值、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的投入,对投资于这类产业的FDI提出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对那些污染严重、影响深远的工业项目,外商投资更应持谨慎的态度。同时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污染评估,并提出严格的污染防治要求。其次,应制定倾斜政策引导FDI对农业和服务业增加投资。作为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在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上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引导FDI投资农业生产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2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是实施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第一,应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且加强法律规定的技术标准,既要设定原则性要求,又要包含具体的实施办法、违法制裁措施,提高法律的执行性。第二,积极促进中国环保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定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都比较低,对违规超标排放的惩罚力度也明显不足,结果就会使企业因违法成本过低而不积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容易造成跨国公司进行污染的国际转移。第三,建立污染密集型产业目录,对污染产业实行重点监控。对相关企业应进行严格的准入审查,明确企业只有生产规模和防污技术水平达到要求才能获准进入,并在进入后继续严格监控其生产行为,防止其排污超标。第四,建立企业污染情况档案。根据法律规定,将企业按照其环境保护实施及治污方面的执行业绩来进行分类,并重点监控级别低的企业,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排污达标争优创先。
3引进绿色GDP理念,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
推行绿色GDP是近年来的新理念。绿色GDP是指在传统GDP基础上扣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带来的经济损失,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退化、教育倒退、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从而得出真实的国内财富总量。引进绿色GDP理念,不但能反映经济真实发展状况,还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发展越健康。以往中国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政绩的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对外资疏于审查和管理,忽视对本土环境的保护。引进绿色GDP理念、实施绿色GDP考核就可以使地方政府摒弃过度让利来吸引外资、牺牲环境来争夺外资的做法,促使其在引进外资时更重视外资的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加强外商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选址标准、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审核,强化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管理。
4利用FDI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4
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管理,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
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一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避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全球经济动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发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不断缩短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网络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就是创造能力,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发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不断缩短区域经济存在的差距,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网络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区域资源,减少资源流动使用的成本,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网络经济推动体制改革并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属于生产力中非常活跃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经济能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不断改革原本的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不断改变,坚强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腐败的现象,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如今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与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并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五、结束语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5
经济的发展,通常是以向环境不断汲取不可再生资源或者向环境排放大量废物为代价。当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后,人们开始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经常认为经济越发展,环境遭受损坏的程度越严重。但事实是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并非成正比例的关系,而是一种近似于倒“U”型的关系。这种倒“U”型的模型也被叫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由两位学者Cmssman和Kmeger发现并证实的。模型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随着收入的增长而越发严重,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程度会随经济的继续增长而逐渐递减。
二、经济增长与环境间关系模型构建
伴随着日益恶化的全球环境,很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环境的恶化与经济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它们做了很多调查、取证、研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先期研究成果。在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三个指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这三个指标随人均收入增长的变动情况。
三、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关系实证研究
(一)取值范围
通过对辽宁省18年来人均GDP、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的调查,研究辽宁省经济增长与水环境污染之间存在一种怎样的情况。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的增长,用工业废水排放量以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反映水环境污染情况(如表1)。
(二)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之间的关系
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Linear、Quadratic以及Cubic拟合的可决系数分别为0.698、0.765、0.858,另外sig值都小于0.05,说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相关性强,Cubic(三次曲线)拟合效果是最好的,如表2所示。所以,选择三次回归方程作为本文研究的最终数学模型。辽宁省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关系曲线呈现出倒N型关系,如图1。伴随经济的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曲线持续降低直到2005年(人均GDP为19074元),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即2005年以后,环境质量会恶化,到2008年以后,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环境质量又得到了改善。
(三)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利用spss17.0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之间模型模拟结果见表3。通过表3看出,人均GDP和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之间的线性、二次、三次曲线拟合的可决系数为0.95以上,拟合程度相当高。一次线性曲线的F值比二次、三次曲线的好,因此选定一次回归方程为本文研究的数学模型。辽宁省人均GDP与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关系呈一次曲线分布,辽宁省的生活污水排放量伴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增加。这种曲线与传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不符,呈现出污染随着经济增长有急剧恶化的趋势。
四、结论与对策
经济与环境论文范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此,当前我国的发展方式必须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笔者认为,从经济学角度出发,至少要在市场调控、联系国情和共有资源这三个方面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关键词 外部性 产权 帕累托最优
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是靠传统的制造业,以出口为导向来拉动的。结果是使得我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被浪费,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尽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口号已经叫响多年,但是由于各地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以GDP作为政绩考核的标准,所以,口号还是口号,没能得到贯彻。于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保持清醒的认识。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经说过:“以前我曾自豪的宣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但现实是,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与制度,产品出厂后,剩下的很可能是一个满地狼藉的垃圾场。”
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也指出:中国根本就不是制造大国,中国处在产业链的最低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是美国欧洲等处在产业链高端的国家,中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结果却使得大部分的利润都流向了欧美。
一、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于环境资源的探讨有诸多的成果。张波(2005)从立法的角度出发,认为在可持续发展阶段,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环境资源法都受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影响,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环境资源法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趋势。武子(2010)则从产权制度的方向出发,认为产权制度在解决资源浪费、使用不合理以及自然资源的污染和破坏问题上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金雪涛,荣朝和(2009)从环境资源的产权特征出发,认为由私人产权和共有产权有机构成的均衡性混合产权结构才是适合资源环境的产权运行机制。
二、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在庆祝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及农业活动中的不合理开发等,致使我国环境问题加剧。这不仅影响到目前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导致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遭受到了某种程度的破坏,已经成为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学讲究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我们现在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速发展,这个投入与产出是不成比例的。有人说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就都能解决,但实际上真是这样吗?且不说我们的收入分配不均,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就是环境破坏了,资源浪费了等关系经济发展的问题真的是能靠简单的经济发展就能弥补吗?如2009年的湖南浏阳的镉污染;2010年大连新港发生油管爆炸,上百平方公里海域的海面被污染事件;以及最近出现的康菲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油田漏油事故。这些仅仅是靠经济的发展就能解决的吗?
因此,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或者方式必须要作出一定的改进。那么,我们在改进的同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运用市场调控的手段,消除负的外部性的影响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很多厂商过分的追求私人边际利益,给社会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了相当多的负的外部性。所谓的外部性也叫溢出效应,当生产或消费的某些外在的影响未被包括在市场价格之内时,就会产生外部性问题。外部性分为两种情况:即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这是根据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或者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大小关系来确定的。而且不管是正的外部性还是负的外部性都会降低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导致市场失灵。
这些负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厂商排放的大量污染,浪费的大量资源,这对其他经济主体和社会的福利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增长,环境资源已变得日益稀缺,其相对价格不断提高,机会成本也进一步增加,社会的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的差异还在不断加大。从而又使得环境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也出现了外部性问题。使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
因此外部性的存在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环境等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这其中包括补贴、收费等多种手段。而目前占主流的应该是庇古的黄金规则以及科斯定理。
庇古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因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庇古税即税收-津贴办法。这种办法一方面坚持“污染者付钱原则”即对产生负的外部性的厂商征税。另一方面又对带来正外部性的企业给予补贴。科斯提出运用产权理论来解决外部性问题,后来由斯蒂格勒总结出科斯定理。该定理提出在交易费用为0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明确产权来使外部性内部化。
(二)在中国,要注意中国的国情,且不可盲目的市场化运作
在中国,政府经济建设理念的逐步成熟,我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来越低,这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也在进一步地放松对这些企业的管制,由原来的“指挥者”转变成为“裁判者”;其次,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流转更加快速,配置更加合理。
然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毕竟还不够完善,企业家的素质与责任心还不够强。如近几年出现的“楼脆脆”,沈阳化工在市中心“毒气熏人”等,事件无不体现出我们的企业家普遍缺少责任心,他们信奉的是不管别人的利益,只要自己能赚到钱就是硬道理。企业家素质与责任心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能顺利走下去。
所以,仅仅依靠市场明析产权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更多的依靠政府的监管。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出售产权许可证来帮助确定产权。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和补贴等财政手段来消除外部性。也就是说,要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整个社会和人们的福利实现最大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而且我们应始终注意的是,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可以灵活借鉴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经验。切不可照搬。一方面由于我国的体制决定的,另一方面还有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等问题。
(三)对于共有资源,政府应注意作出相应的决策,需要“全体总动员”
在现实生活中,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以及各种矿产资源都是一种共有资源。
在市场中,私人或者一些生产者往往对这种共有资源进行过度的利用,而市场也往往没有充分的保护共有资源。比如之前很多地区的小煤窑屡禁不止,导致地面沉陷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资源没不能到有效的配置,导致对帕累托最优的偏离,从而也引起市场失灵,而这其中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的建立产权。一旦产权建立,那些受到影响的个人就可以向那些带来这种污染或破坏的厂商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就可以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也是科斯定理的作用所在。
保护共有资源,除了产权、价格和税收机制外,尤其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司法以及全社会的作用。共有资源与公共物品一样没有排他性: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共有资源有竞争性: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就减少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一旦提供了一种共有资源,决策者就需要关注它被使用了多少。在我们生活中,起决策者作用的往往是政府。如洞庭湖的水是共有资源。周边的化工厂,造纸厂向本来清洁的湖水中中排放废水就会带来负的外部性,使湖水受到污染。而政府解决这种问题的一个方法就可以是收取排污费,这个排污费实际上就是我们上面讲的庇古税的一种,是针对带来负的外部性的行为的。但实际上这种是不现实的,因为收费带来的成本更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的政府部门特别是环保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严禁排放不达标的企业进行生产。如最近几年,湖南省委就坚决关闭了在洞庭湖周边排放污水不达标的造纸厂,此举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更加规范化的措施可以如下:
首先,建立绿色公共财政。环境保护的税收收入应作为政府的专项基金,财政预算中要包含环保经费科目,且全部都用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开支,同时对其用途的审计监督也要加强,以防被挤占挪用。目前,编制环保经费预算上,把基层环境保护局的人员从吃杂粮(很多从事公务的职员是事业编制,在经费上是收支两条线),改为拨款。
其次,排污许可、总量控制和环境评价。污染物的总量控制需要三项制度联动:一是要确定国家和地区各项污染物的最大自净能力,然后政府环保部门就可以按照环境质量标准,在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规定各种污染排放的最大容量;二是严格实施排放许可制度,企业排污的种类、数量、性质、去向、方式等要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审查许可;三是实施环境影响的评价,对由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及评估,提出有效的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与措施,进行跟踪监测,严格实施此制度。
另外,对于排污权交易。有关专家朱家贤建议,形成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具体为初始分配的一级市场和初始排放权分配之后的自由交易二级市场。第一,在区域开始进行试点与推广工作,选择那些自愿强制减排的企业以及超强度减排的企业进行交易;第二,建立并规范排放权交易所,可以采取数个区域性和1个国家性的交易平台;第三,出台排放权交易的国家标准指南;第四,建立国家或公共登记机关,给那些排放权交易的参与者开设账户并记录相关的交易活动;第五,适时探索开展碳期货交易;第六,按照碳交易的多边性、持续性、专业性、及技术性等特点,建立完善的经纪人制度。
三、启示
我国政府于1994年就通过了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国21世纪议程》,确保我国经济,环境资源等的可持续发展。但中国在未来的30年中,资源和环境消耗趋势将达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即使按照工业化国家中的低资源环境的消耗水平,中国也将消耗全球50%左右的天然气、钢铁、石油等资源,形成全球50%甚至更多的碳排放,由此看来形势依然很严峻。环境与资源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去的关键,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我们的政府能否有勇气承担责任,能否站在发展的高度,能否目光长远。在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要靠市场,更要靠政府。
参考文献:
[1] [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7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