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事作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记事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记事作文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1

那是二零零九年的一个冬天,我在家里和爸爸妈妈嬉戏玩耍。那时我还是一个未经人事的孩子,什么都不懂,只记得一个电话打进了妈妈的手机里,妈妈就开始了小声啜泣,伴随着妈妈的哭泣声,爸爸走出了家门。再后来,我听到了爷爷奶奶的一阵低语,才懵懵懂懂的意识到,外婆没了。

爸爸带着妈妈安葬了外婆,他们回来时还带给了我一段视频。

记忆中的视频是这样的,外婆独自一人站在了一颗樱花树下,她用她那干枯的双手抚摸着那棵树的树干,又缓缓的开启了那毫无血色嘴唇,说着:“樱花是粉红色的,它代表了希望和美好,我希望我们妮妮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美好,也希望妮妮以后可以天天开心。如果可以的话,我想让她也到这里来看看美丽的樱花,让她也尝尝樱花的味道,让她,再看我一眼。我们家的人呀,都憧憬樱花的美好,希望妮妮也像我们一样,对美好的事物充满渴望。”

当时的我还不明白,外婆在哪里,她为什么不亲口和我说这些话?

视频还没有完,外婆挪动着她的脚步,纤弱的身子缓缓地步入那片樱花林的尽头,忽然她又转身开口道:“我就要化作一朵樱花了,妮妮,再见,”到了这里,视频戛然而止。而我,一直到现在才明白外婆的意思。

外婆是希望我成为樱花一般美好的人,希望我的未来可以像樱花一般美好。

这段视频是我心中最美好的记忆,是我留在心底最美好风景。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2

一、激发说话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研究也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给学生提供感兴趣的说话内容,使学生变“要我说”为“我要说”。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呢?

1.看后试说

训练中,针对低年级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画面非常感兴趣的特点,我经常从课本和儿童画报上找一些形象性、趣味性较强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按一定顺序,有层次地说话。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上册练习五的看图说话“我们来讨论”的时候,我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上画的是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看图的时候,告诉学生观察要有一定顺序,要有层次性,如: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鼓励学生用几句连贯的话表达出自己想象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先让学生分组自由地进行口语交流,相互启发,互相学习,然后每个小组再推选一名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看图说话,说后再让其他学生评一评、议一议。这样人人都参与到看和说的实践活动中,既调动了学生说话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又让学生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学习习惯。

2.听后练说

低年级教学既要重视说话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听话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经常让学生听一些故事、寓言等,要求学生听清内容。听后,抓住重点,再讲给其他同学听,回家后讲给父母听。另外,还让学生回家后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到学校里再讲给大家听。由于小学生对故事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听得都很认真,讲起来也滔滔不绝。

3.做后想说

由于小学生对小制作、小饲养、小采集、小种植等都非常感兴趣,所以我经常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动手制作手工作品、饲养小动物、种花种草等,并让他们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他们的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小动物的饲养过程和特点。这样,把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说话的过程都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大家都争着说自己的劳动成果,为学生提供了想说的动力。例如,有一名学生在向大家介绍他饲养的小蜗牛时是这样说的:“我把可爱的小蜗牛养在一个木匣里,因为蜗牛喜欢潮湿的地方,所以我在木匣里放上了沙土,洒了些水。我每天给它放吃的,原来蜗牛喜欢吃菜叶子,对我放进去的米饭却理也不理。”由于观察得认真仔细,所以学生说得也生动具体。

4.玩中乐说

训练说话时,我不仅将训练内容落实在课堂上,还延伸到了课外。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我举办了画画、跳绳、拔河、踢毽子、系鞋带、贴鼻子、“夸夸我爸爸”、“夸夸我们班”等活动和比赛,学生们玩得高兴,说得尽兴,由于说话内容发自肺腑,故而真实、生动。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我要说”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说话能力。

二、坚持说后必写

说是写的必要条件,学生会说了,能说了,就要引导学生愿写、能写、会写。在作文教学中,应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1.鼓励学生及时记录所说内容

没有起步训练就不能做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所以,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学会以我手写我口,想说什么就写什么。如当学生说话兴趣浓厚时,教师就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刚才你们说的话老师都听到了,可是你们的爸爸妈妈没有听到,如果他们看到你们刚才的表现那么出色,一定会非常高兴。现在,同学们愿意把刚才说的话写下来让爸爸、妈妈也看看吗?”这么一引导,就调动了学生的写话兴趣。熟能生巧,多次反复地说写,就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写作习惯。

2.启发学生想写并且会写

当学生具备了一些说写能力后,要进一步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写通顺。要让学生懂得,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有顺序、有层次地说话、写话,这样才能言之有序、内容丰富。此外,还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开始可以是一句话、两句话,以后逐步提高。

3.体验成功,再次促写

写话时,不要给学生提过高的要求,也不要给他们过多的限制。应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写话后,让学生经常体验成功,这也是一个促进写作进步的秘诀。所以,教师要用不同层次的评分标准,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乐写、愿写,从小就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3

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和分析了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原则和实施策略,意在不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语文作业 个性化设计 实施策略

语文作业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检测,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重点加强。但目前的初中语文作业太过拘泥于教材,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对作业进行改革,进行个性化设计,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

一、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性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知识进行主动构建,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2.进行开放性设计

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体现教材和多样选择的有机统一,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时代热点和科技发展等内容紧密联系,采取多样化的作业形式,积极发现学生的个性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所以,语文教师要设计能够体现学生的差异性的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作业,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受才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

1.注重作业的自主性

传统的作业基本由语文教师进行操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对作业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有自由表达观点和发表意见的机会,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逐步摆脱对语文教师和语文参考资料的依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感悟,提高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促进全面f调发展。如在学习《沁园春・雪》()时,语文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作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看谁的学习效果做好。这个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和沟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特长,都圆满地完成了这次作业,而且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对这首词配上了音乐,并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朗诵,在朗诵中体会创作这首词的心情;有的学生收集了的其他诗词,然后将这些诗词和《沁园春・雪》进行对比,详细分析了诗词的特点;还有一个平时喜欢画画的学生,根据这首词创作了一幅生动的画,而且很好地表达了这首词的主题。通过这样的作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相关作业内容和具体完成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重视作业的开放性

传统的作业设计是同一的,答案是单一的、绝对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一定要重视作业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作业内容要开放。可以将教材所学知识和学生生活、社会现实和时事特点等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设计不同内容的作业,如资料检索型、整合型、想象型、课外阅读型等不同类型的作业。二是作业设计形式要开放。要彻底改变传统作业形式中以书面为主的形式,采用丰富多彩的作业设计形式,如朗读型、探究型、文本型、实践型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三是作业设计思维要开放。语文教师要尽量设计一些答案比较多样化的题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将学生不同的答案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进而完善自己的答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对于学生比较有创造性的答案,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提倡作业的分层性

长期以来,语文作业都是同一的,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造成有些学生认为作业太难,有些学生认为作业太简单的现象,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提倡作业分层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作业,获得心理的满足,体验成功的愉悦,主要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一是消化和巩固型作业。这种类型的作业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比较重要,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必须认真、独立完成,进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拓展型作业。拓展型作业的内容丰富多彩、类型多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掌握情况、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成绩较好的学生要独立完成,其他学生可以几个人一起合作完成,但是,几个人一起完成的要注意完成足够的量,这样才能发挥拓展型作业的积极作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探究型作业。探究型作业题型比较灵活,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察,有一定的难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结 语】

总之,初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作业的积极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语文作业设计,促使学生语文素养不断提高,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4

一、题眼:恰当解读

写作构思的第一步便是审题。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命题人给出的记叙文的题目进行深入探索,仔细的推敲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这样才能领会题意,对题目进行恰当的解读,从而抓住写作的中心和重点,掌握题目的限定信息和要求,从而选取符合题意的新鲜材料,更好的完成写作任务。审题的方法多种多样,其步骤一般包括:审文体形式、审写作内容、审写作重点、审文题限制。把握题目的题眼是第一位的。例如“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虽然作文题目有点长,但应抓住题目中最重要的一个词“最熟悉”,找准文题所要求写的重点,选材也就有了范围。“记一件难忘的事”、“一件有意义的事”、“令我敬佩的一个人”、“记一件拨动我心弦的往事”等这些命题作文,也都能用此方法找到它们的题眼,即“难忘”、“有意义”、“敬佩”、“拨动心弦”,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再例如“春天”、“清晨”、“路”等题目,在写作时就应该在理解题目上多下功夫,因为记叙文的题目就一个词,这个词既是题目,也是文章的题眼。同时还应分析题目的内涵,深层意义。象“春天”,它可以代表季节,可以写这个季节里的雨、风、花草等,也可以把人的心情比喻成象春天一样美好。

二、行文: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是谋篇的重要手段,它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能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在记叙文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在写作过程中做到前后照应,其形式主要有如下四种:(1)文题照应。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巴金的《繁星》一文,文章开头一段:“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一段既是破题,又是统领全篇的关键段。(2)前后照应。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文,第一段中有三组对比,即济南和北京的对比、济南和伦敦的对比、济南和热带的对比,其中第三组是用热带的毒日跟济南的温情作对比,从而得出“济南真的算个宝地”的结论。在这一组中“宝地”对应了前文第一组对比的“奇迹”,在后文中交代和阐明前面所写事物的结果与发展脉络,使全文环环相扣,结构紧密和逻辑清晰。(3)首尾照应。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待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例如《济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以对比开篇,突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结尾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收笔,和标题“济南的冬天”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怀念之情。

三、观察:注重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学习课文中的表达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包括全面细致观察法、重点观察法、比较观察法等,在观察之后师生交流,归纳和总结。只要在生活中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即使是很平凡的事情也可以成为很好的题材,都能写出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这个在生活中太容易让人疏忽的“背影”却成了朱自清文中描写的焦点,从小小的背影中却映衬了大大的父爱。

四、仿写:熟能生巧

仿写作为一种作文的训练手法,能带着学生慢慢的走进“爱上写作”的文学殿堂,不管是作为范例的课文,还是其他优秀的文学作品,内容、写法、技巧都值得研究和效仿,正如王维模仿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成了《桃源诗》,的“我欲因之梦廖廓,芙蓉国里尽朝辉”模仿借鉴了李白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从仿写句子到仿写片断,再到仿写范文,帮助学生尽快熟悉写作过程,把握写作思路,只要勤练笔,定能熟能生巧。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5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本学期还要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上,在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大功夫。

二.教学设想

1、作好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仔细揣摩教学内容与新课程教学目标,充分考虑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探究示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和作业,作好教具准备工作,写好教案。

2、营造课堂气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准备好教具,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为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搞好阅卷分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当面批改的方式对学生作业进行批阅,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知识性错误。

4、写好课后小结。课后及时对当堂课的教学情况、学生听课情况进行小结,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失败的原因,并作出分析和改进措施,对于严重的问题重新进行定位,制定并实施补救方案。

5、加强课后辅导。优等生要扩展其知识面,提高训练的难度;中等生要夯实基础,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后进生要激发其学习欲望,针对其基础和学习能力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6、成立学习小组。根据班 班内实际情况进行优等生、中等生与后进生搭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以优辅良,以优促后,实现共同提高的目标。

7、组织单元测试。根据教学进度对每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做好试卷分析,查找问题。大面积存在的问题在进行试卷讲解时要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力求透彻。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

7.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

四.培优辅差计划

初中记事作文范文6

【关键词】感觉和感情;感受和感触;真善美原则;引导对策

最近几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各种新概念作文的辅导书,参考书,范文书等等庞杂地应用而生,因而就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文练习而言,学生总能从手头的“资料书”中找到“参照”例文。加之,应考时,出于功利的目的,出现的“拼凑式”作文,“矫情式”作文,“虚套式”作文,“编造式”作文,已成了学生屡试不爽的法宝,而真正出于学生自身真情实感的作文已然是凤毛麟角了。有人认为,学生的生活经历简单,属于自己的空间狭小,情感的触及还很薄弱,因而无法强求孩子们写富有真情的事。其实不然,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情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如今,随着物质基础的丰厚,父母一味对孩子的给予,使学生们缺失了一种感恩的心,一丝体验的情。

有一则案例称:重庆一名16岁的高中女生,因为觉得父亲没本事赚到钱,太“窝囊”,竟然残忍地在父亲的手臂上砍了三刀,然后离家出走了。但她的父亲却不计较孩子的过激行为而四处奔波寻找出走的女儿。这虽说是则偏激的个例,但也突出地反映了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包容和理解长辈的辛劳是普遍的事实!他们把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当然,并不感恩,而且还容易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这种浮躁的情绪,在学生的作文内容中也时有反映。

学生在作文中缺失一种真情实感,并不等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缺乏成长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感觉应该是基本的存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信孩子们感觉是敏锐的这一点。而“感情是感觉的进一步升华。由感觉转化为感情,是迈向感受的关键性一步”[1]。也就是说,先有感觉而后才有感情,感受。“然而,如果有感无情或多感少情,则感受必定不深刻。多情才能善感;情深,感受才深。所谓感受,可以理解为生活的信号打在作者心灵上所引起的颤动。即‘心灵的颤音’。其核心就是一个‘情’字。”[1]所以,在学生的写作练习中引导他们对周围人事的感受,激发他们学会“感恩”,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幼教专家曹华曾经说过:“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所以说,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能只提要求,只做写作技法上的点拨,而应在作文材料的“话题”下,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点滴,做个人独特的感触。“由于感受侧重于表现自我的感情世界,具有浓重的主观色彩,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借助于客观事物来表现人人皆无,唯我独有的感触。一个人的感触愈独特,愈深刻,文章的个性就愈鲜明。……丰富的感情必须与独特的感触统一起来”。[1]

鉴于以上的因素,笔者在作文指导中,特别是在“命题”后,注重指导对学生情感的激发。使他们有联系,有想像,有感受。具体方法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分享故事,感触真爱

许多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教育性。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可以依照其所指向的内涵,联系相关的故事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可以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感人的故事,典型的生活事件讲出来,供同学们感触,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案例或故事,才能引发学生的共鸣,才能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就一些感恩教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升华其寓含的情感。如历年来《感动中国》中的人物的事迹可做正面的引导,让学生懂得,要写出健康而丰富的感情,必须符合“真、善、美”的原则。

“所谓真,指在含有真情的事件上,作者直抒胸臆,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文章便情真意切,特别感人。

善的感情不能离开正义,不能离开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社会进步等等,背离了这些就是不善的。

美的感情是指美的感受中具有感情意义的内容。例如敬仰、羡慕、欣喜等等。文章中只有充分表现了这些审美的感情,才能深深感人。”[2]

2 换位思考,感触亲情

有人说:“一个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在某个“话题”或“标题”下,我们总可以让学生在父母或其他长辈的身上找寻到亲情的痕迹。联系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所做过的一切,让学生换位思考,就容易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点点滴滴的恩情,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也易激起学生为有这样一个可敬可亲的父母而骄傲、自豪的深切感触,产生写作中的真情来。因为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学生对他们的感受是最直接的,最丰富的。当他们在内心深处真正读懂了父母,就易产生一种亢奋状态,对父母会有说不完的话,写不完的事。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只有作者先被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人事所感动了,才能拿形之于笔墨的言语去感染读者,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