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资本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原理,经济学,资本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经济理论的教学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学的地位下降,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创新不足,这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长期不懈努力去探求。同时,我们也应纠正对西方经济学“一边倒”,排斥经济学的错误倾向。

为了在经济理论教学中坚持,我于2007年编写了一本颇具特色的高职高专教材《经济学原理》(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试图在宣传经济学方面作一些探索。下面把我的尝试向各位同行汇报经济学论文,以求得到指点。

一、增加了以《资本论》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内容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的经济学理论教学,只开设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课程,不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而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课程使用的绝大多数教材,其内容全是西方经济学。这样,高职高专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只学习西方经济学,学不到经济学。我认为这是不妥当的。把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教材的全部内容,会使教材内容与课程名称不相符。经济学不等于西方经济学。在经济类的课程中,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和西方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其内容不应该相同。经济学原理应该包括比西方经济学更多的内容。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学应是经济类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不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院校,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课程不应缺少经济学的内容。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课程包括经济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有意在改变这种不正常状况方面作些尝试。本教材既以西方经济学的资源配置理论为主要内容,又包括了以《资本论》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有关理论(特别是经济制度理论和价值理论)。在本教材中,经济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第一章第二节(经济制度),二是第三章(商品价值);其他章节也有经济学的内容。

本教材不是把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作简单的拼凑,而是尽量进行有机的结合经济学论文,避免出现理论上的矛盾,坚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例如:用价值规律来解释均衡价格;归纳了“资本”的五种含义;以《资本论》中的利息理论为基础来解释利息的产生;用货币流通规律来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用生产力发展来解释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等等。

二、在具体内容上的改进

把以《资本论》原理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学融入本教材中,我在具体内容上作了以下的探索。

1.“社会人”范畴(第一章)。第一章包括资源配置(第一节)和经济制度(第二节)两部分。在经济制度部分提出了与资源配置部分的“经济人”相对应的“社会人”范畴。本教材讲的“社会人”,不是美国行为科学家梅奥提出的管理学的“社会人”范畴,而是研究制度的“社会人”范畴。本教材按照的观点,给“社会人”下了定义:“所谓社会人,就是与社会相联系,受社会影响和制约的经济主体。”同时指出:“研究经济问题,特别是研究经济制度,必须以社会人为前提。不研究经济主体的社会关系,就不能深入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

2.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广义的生产关系(第一章)。本教材从狭义和广义来介绍生产关系范畴,提出:“讲生产关系,一般是指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说,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从广义来说,除了生产资料所有制这个最重要的内容,生产关系还有其他方面的内容,如市场交换关系、企业治理关系等。”同时还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市场交换关系、企业治理关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作了说明。

3.制度变迁的原因(第一章)。本教材不仅讲了制度变迁的直接原因经济学论文,还讲了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而且运用观点来解释,指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根本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4.供求决定价格(第三章)。有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教导学生这样的观点:供求只是影响价格,不能决定价格。其实,这种观点既与现实不符,又与经典作家的观点不符。本教材引用马克思的原话,对供求决定价格的观点作了明确的表述:“商品的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它是由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竞争即需求和供给的关系决定的。”①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第三章)。本教材在解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时作了这样的表述和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供求平衡的市场条件下,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供求平衡下全社会生产某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的平均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既包括劳动者在生产中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又包括正常使用生产资料所平均耗费的生产资料中已凝结的劳动时间,这两种不同的平均劳动时间分别决定了商品的新价值和旧价值。”与流行的说法相比较,本教材增加了两个新摘要劳动时间的一个构成部分,它决定商品的旧价值,这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中提到过的。

6.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含义(第三章)。本教材用劳动的智力成分来解释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教材中指出:真正决定人类劳动本质的东西是智力劳动②;智力劳动的含量决定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决定了各种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的不同。

7.用价值规律解释均衡价格(第三章)。在我国流行的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价值规律和均衡价格是脱节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不讲均衡价格经济学论文,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不讲价值规律。本教材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用价值规律解释均衡价格。教材写道:“价格趋向均衡价格变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只有按照代表价值量的均衡价格进行商品交换,才能实现买卖双方的利益平衡。也就是说,价值体现了利益的平衡。而在价格偏离均衡价格的时候,买卖双方的利益就失去了平衡。这时,为了经济利益而开展的竞争就会引起供求变化,从而导致价格回到代表价值量并体现利益平衡的均衡价格上来。……价值有一种力量,把价格拉向代表价值的均衡价格,这就是价格变动的必然趋势。”

8.收入的来源和分配制度(第七章)。本教材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专讲收入分配的第七章开始时就指出:“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劳动创造的。但是,收入如何分配取决于生产条件,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分配制度。”大多数同类教材都没写“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劳动创造的”这个的结论。

9.资本的含义(第七章)。学生们会接触到不少“资本”概念,如“资本家”、“资本主义”“国有资本”、“资本金”、“资本与负债”、“资本品”、“资本市场”等,可能会对“资本到底是什么”迷惑不解。应如何解释资本的含义?本教材的解释是:在经济学中,“资本”是个多义词。它在不同的场合使用时,表示的含义是不相同的。资本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资本是靠剥削雇佣劳动而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着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生产关系。②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额的价值。③资本是企业中属于所有者的价值。④资本是被生产出来又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的物品。⑤资本是长期资金的特征。

10.利息存在的原因(第七章)。不少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讲述利息存在原因时,分别对资本主义利息和社会主义利息进行分析经济学论文,没有从一般意义上来分析撇开制度特性的利息。西方经济学解释利息存在的原因所运用的是“时差利息论”和“迂回生产论”,没有讲到本质上。本教材对利息存在原因的说明,以《资本论》中的利息理论为基础,同时抽掉其中有关资本主义性质的内容,指出:“利息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资本具有价值增殖的本质属性。”对此,从资本供给者和资本需求者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1.利润产生的原因(第七章)。本教材没有采用“利润的来源”的提法,因为这提法容易造成误解。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一般讲利润有三个来源:创新、承担风险和垄断;而根据观点,各种形式的收入都是劳动创造的,利润也不例外。关于利润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承担风险只是与创新活动相伴的一种行为,它本身不会产生出利润。因此,本教材只讲创新和垄断这两个原因,重点讲述创新,分别叙述了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活动是如何产生出利润的,由此得出结论:“创新利润是由于创新活动使产品价格高于成本而产生的。”本教材重视企业家在创新中的作用经济学论文,指出:“创新的关键人物是企业家。……企业家的创新劳动是高级的复杂劳动,在同样时间内比普通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

12.用货币流通规律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第十章)。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讲货币流通规律一般是在关于货币职能的部分,而不是在通货膨胀理论部分。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不讲货币流通规律。本教材把二者结合起来,用货币流通规律解释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并用一个与货币流通规律有联系的、表示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作用的总供求平衡公式来说明。这公式是:价格水平×流通商品量=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

13.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十一章)。本教材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作了较多的论述。教材中首先说明:“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各市场经济国家实行宏观调控,是因为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通过分析这些矛盾,从四个方面说明宏观调控的必要性:①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宏观调控;②经济稳定要求宏观调控;③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宏观调控;④社会稳定要求宏观调控。在论述第一个必要性时指出:“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与市场对宏观经济调节失效的矛盾,是现代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

14.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十二章)。一般的教科书在讲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时,只讲人力资源、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科学技术四个因素,本教材增加了第五个因素——制度。本教材指出:“从根本上说,制度是通过影响人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人的经济行为来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发生作用的。”

注释:

①马克思:《雇佣劳动与资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此观点来自何明著:《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及数学化——关于完善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2

收付实现制又可以称之为现金制,将现金的收入或者是付出作为界定,对费用与收入的发生进行详细记录。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来看,在现今收支的发生期间,就将其全部计入费用与收入,而忽略了是否有实质上的发生行为,虽然说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具有较为客观的计算损益结果,但其缺点就在于无法将经营结果客观、公正的表达出来。权责发生制则是将应收、应付作为界定点,对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进行盈亏计算,应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的优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以较为精准的对企业收入予以核算。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其收入的实现不是以实收款项而是以发生作为评价标准,只要发生了,就被自动划归为收入。其次,可以准确、全面的将应当担负的资本费用反映出来,并实现与本期收入相匹配。再次,对各期的收益都可以有效确定,将当期利润明确的反映出来。最后,可以为决策者提供过去已经发生的现金收付内容以及未来将要发生的现金信息。虽然说权责发生制的会计记录方法较为系统、复杂,但是它能够弥补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客观、公正的将各期费用及盈利等方面的情况反映出来,也已经成为当前被大多数私营企业公认的一项原则。从其未来发展的动态来看,将权责发生制选定为会计基础,正在向着公营及政府企业拓展。

2收付实现制应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缺点

2.1混乱了收益性与资本性的支出

就资本性支出方面来说,收付实现制在现付日即将其记录为费用核销,那么在预算报表中,其支出的使用及年限等信息就不会被体现出来,这就直接导致收益性与资本性支出的混淆,危及国有资产规模与数量信息的真实性,失去对其有效的监管,另外也为不法分子私自挪用预算经费提供了可钻漏洞。

2.2各项内容的处理方法不恰当

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其预算收入只是将当年的实现数表达出来,而对于历年的收益结余情况并没有表达;对涉及的巨大产权转让或者是收入进行分期支付的,也只是将当前实际收回的数目予以反映,而缺乏对历年情况的反映;所涉及的国有资产运营支出方面,无法将资产的减值情况或者是折旧费用等如实反映出来,缺乏科学、合理的核算。

2.3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违背

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的收付实现制,会使国资委与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发生不对称的问题,直接导致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的原则,不易于操作及控制。同时,选择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无法将收支配比的情况客观的反映出来,无法将国有企业的运营情况及资金效益等情况通过会计信息展现出来,使国有资本所有者无法实现其应行使的监管职能。另外,由于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如若我国还是继续使用收付实现制,将无法实现与其他国家财务报告的公平比较。

2.4缺乏内容与结果的全面反映

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构建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其各个收支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或者是结果都不够全面。就从报表方面的内容来看,它只是将出资企业的资金流量预算进行简单的总汇。但是在一个预算年度中,出资企业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很多非货币性的交易,比如说资产置换、收取抵债资产等,如果这些内容没有纳入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内容中来,那么也就无法全面的反映出国有资本营运的真实情况。

2.5负债反映情况不真实

收付实现制只是将当年的融资收入及还本付息支出反映出来,而出资企业以担保等形式形成的债务问题却未能全面反映,这也就致使无法从根本上掌握出资企业当前的债务水平,债务问题反映的不全面、不真实,会直接阻碍到出资人制定各项决策,担负起较大的债务风险。

3权责发生制应用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的优点

3.1降低债务风险

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进一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监管,避免由于资产的构建完成而脱离监管范围。就当前的地方政府来说,是不具有发债权的,通常都是将出资企业的资产换取银行贷款,完成政府下达的目标。在这其中地方政府就会发生隐性债务的问题。通过权责发生制,则能够将企业当前的债务水平、有无发生抵押担保等情况全面的反映出来,明确债务风险,杜绝问题发生。

3.2切实落实政府出资人职能

政府将对出资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权力赋予国资委,这也要求国资委必须严格依据企业的规则办事。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不仅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出企业损益情况,而且能够起到进一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选择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能够满足政府出资人职能的实际要求,最终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目的的根本管理。

3.3有效对接出资企业会计基础

当下,国资委所出资企业大部分施行的都是企业会计制度,以会计报表体系为基础,进行对企业财务预算的编订。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财务预算报表与经营预算报表两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且在各项处理程序中都会保持高度的一致,既可以满足预算有关科目信息的取得,也方便了对预算的会计处理。

3.4全面反映运营绩效信息权责发生制所体现的信息将国有资本经营运营等各方面的数据信息都囊括其中,比如说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评价经济主体财务情况的信息等,将各方面的综合信息汇集,不仅可以为评价国有资本经营绩效提供有利依据,而且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最优的配置决策。

3.5全面、真实反映出资人所有的经济资源

对于出资企业来说,权责发生制不仅可以将其经济资源的存量如实的表达出来,另外对于预算年度形成的增量资产也可以做出全面、真实的记录。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其成本与费用之间的比较可以为各项预算支出提供更为客观的评价,对政府的各项决策提供可参考依据,引导政府做出客观评价,实现经营收益的有效提高。

4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的必要性

4.1有利于政府绩效的提高

收付实现制预算无法将计量与考核绩效的信息表达出来,无法对政府的服务质量加以评判;而权责发生制则将投入的重点转变为结果,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为基础,将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使政府业绩更清楚、明确的展现出来,有利于相关监督部门对其予以客观评价,提高其工作效率。

4.2基于政府职能转型的需求

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入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政府与市场各自的分工也愈加清楚,政府职能更偏重于提供公共品,财政转为综合管理类型,这也就需要提供全面的信息作为决策依据,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能够将财政资金活动反映出来。与收付实现制比较来看,选择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可以加速这种转型,使政府的资金变得透明、公开,使人民群众更好的实现监督职能;同时将政府部门的各项资产全面的反映出来,使其公共资源得到高效配置。

5结论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3

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农业经济发展就是其中一个方面。下面将主要介绍欧盟、美国、日本以及印度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成就。

1、欧盟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区域经济组织之一,其经济发展情况对于世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欧盟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体制。欧盟国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经济发展资源:良好的气候条件、充沛的水资源以及广阔的平原都为欧盟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农业经济发展因素不仅仅只有自然条件,它还需要充分的社会条件,即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欧盟各国为了发展农业,都制定了完善的农业保护和激励政策。这些政策通过财政资助的方式激励从事农业经济发展的农民,使得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经济收入达到从事其他行业人员收入的平均水平。例如,德国在保护农业和农民利益的政策中明确规定,从事农业的人员应与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保持平衡,不得让从事农业的人贫穷。其次,欧盟各国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各级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组织,即农业协会。农业协会作为非官方的组织,能够在农业生产、市场以及政府三个层面架构沟通和协调的桥梁,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三,欧盟农业经济高效发展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工业革命首先出现在欧洲,工业发展的历史使得欧盟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机械化运作。机械化运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还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依附在土地上的农民。最后,欧盟在发展农业经济中注重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最主要方法就是进行加工、运输和营销,实现农产品的附加值,这就是农业产业化道路。

2、美国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美国是世界最大农业出国口,其农业生产效率以及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是惊人的。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美国始终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美国发展农业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的。首先是宏观层面的立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农业发展地位以及保障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利益。农业经济发展涉及到土地、税收、信贷以及市场等各方面因素,农业法律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的有序发展,从而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其次,美国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进入20世纪后,国会和政府开始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把水土、环境保护与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结合起来,鼓励农场主把停耕的土地用于土壤保护。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农业教育,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生产者的文化素质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自从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莫雷尔法案》起,农业教育就成为美国农业经济发展重要的动力。

3、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日本国土面积小,土地资源极度有限,农业经济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由于农业发展资源有限,日本更多的是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划来发展本国农业经济。日本在1999年制定并颁布了关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即《粮食、农业与农村基本法》。法律规定和保证了日本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供给稳定性,努力提高粮食的自给性。除了立法保障农业发展外,日本在WTO框架下还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保护本国缺乏竞争力的农业生产,以促进本国农产品的销售进而保障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收入。政府财政支持也是日本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举措。日本各级财政用于农业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开发,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扩大经营规模等发放各种补助金。政府财政支持之余还通过金融措施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除了以上各个举措之外,日本还鼓励和支持农民开展多样性的农业合作经济,建立各级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的效益化发展。对于日本来说,日本农业经济发展只能依靠科学合理的政策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而他们正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发展。

4、印度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印度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之一,同我国一样面临着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印度发展农业经济首先也是立足顶层设计,在国家发展计划中确立农业经济发展地位。印度在第十个五年计划中就着重强调了农村发展与农业改革的目标。农业经济发展取决于农产品是否能够被市场“实现”。印度政府重视农产品的销售,采取多种政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其中就包括增加财政支出,取消农产品和海产品出口税,促进出口。促进出口就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激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印度也非常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对于科技的需求性。印度通过广泛推广复种技术、使用化肥、开发高产品种、提高和普及灌溉技术,使得印度的粮食生产有了大大增长,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1.319亿吨,基本停止了粮食进口,实现了梦寐以求的粮食自给。

二、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评价

以欧盟、美国和日本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以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也具有现实比较意义。前文重点介绍了这些国家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可以看出它们具有较大的共性特征。作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都不通过程度地促进了本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普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在国家顶层设计层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使得农业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充分保障了农业经济发展相关利益主体的基本利益,从而有利于激励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主体。其次,政府主导、社会积极参与尤其是农业经济发展主体积极参与的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组织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农业经济的一个特色。这种服务组织可以是官方组织,也可以是半官方或非官方组织。农业发展服务组织的作用是在社会、政府、市场以及农业生产主体之间架构桥梁,以促进社会科学技术用于农业;促进教育资源流向农村以及农业从业者;促进政府政策或资金倾向农业;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并顺利走向各级市场,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种农业发展服务组织具有一定自组织性质,灵活方便,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吸取了工业革命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产生恶劣自然环境的教训,普遍重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最后在WTO既定框架和规则下,资本主义国家都想方设法规避WTO规则以最大程度补贴本国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竞争力。

三、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对于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众多,农业经济发展起步较晚,整体发展优势不明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有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加强政府宏观调整,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政策和措施

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政府要将重视转化为实际行动,突出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业生产。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农业经济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世贸组织规则下,政府要努力实现对农业生产的补贴,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激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2、建立农业服务组织,促进农业经济高效、规范、可持续发展

农业服务组织包括农业经济合作社、农业科研服务组织以及农业教育等。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经济发展都采取农业经济合作社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整合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资源。农业经济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济高效发展的重要路径。我国要完善农村合作社制度,不断提高农村合作社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政府和社会要鼓励和支持农业科研服务组织的建立,建立“高校—企业—农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发展模式,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此外,加强农业教育也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农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技术素质,还能促进农村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为农业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积极倡导和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济资本

一、经济资本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意义

最早提出经济资本并在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应用的是美国信孚商业银行(现在已并人德意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就开始根据所计算的风险,确定交易方所占用的资本,根据所占用的资本向交易方收取费用,目的是通过计算风险条件下的收益及分配,反映风险水平的交易限额以降低风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受到大量贷款损失的冲击,一些领先的银行认为需要一个更好的量化信用风险的方法。早期包括JP摩根、蒙特利尔银行和美洲银行等,他们的经验很快被同行所采纳。经济资本这一体系不断的传播到更多的部门。银行也逐步实现了这一体系在全行范围的整合,包括巴克莱银行、澳新银行和花旗集团等机构,后来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经济资本体系。

普华永道与经济学人智库最新联合发起的一项名为《有效资本管理:经济资本成为行业标准?》的调查研究。这项调查针对全球200多位资深金融服务高管人员,调查结果表明,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经济资本,且另有13%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中使用经济资本。较之监管资本模型,使用经济资本的受访公司,95%已经或者预期将实现更有效的资本分配。

经济资本可以帮助银行更好地掌握风险和回报之间此消彼长的微妙关系,让决策更加准确犀利,让价值创造持续更加长久。其作为一个强大的管理工具,对于商业银行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建立,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的表现。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引入、运用以及相应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促进银行管理模式由传统的粗放式、外延式向集约式、内涵式转变。

第二,经济资本是银行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有效工具。经济资本将银行的风险考虑在内,它的驱动力是经济因素,而不是简单的监管规则,因此它可以帮助确定银行应持有的资本的最佳水平,并且也可以用来测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第三,经济资本是银行实施战略管理的基础手段。全面计量和监控风险状态是银行实施战略化管理、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手段。当经济资本总量接近或超过监管资本时,银行应通过某种途径补充资本金、控制其风险承担行为,否则其安全性将在战略上受到威胁。当会计资本远远低于经济资本的时候,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反之,若银行的会计资本、监管资本大大地超过了经济资本则表明银行资本运用缺乏效率,银行应该更有效利用剩余的资本,为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

第四,经济资本是银行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全面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其关键环节在于风险的量化、分解、监测以及应对策略。经济资本通过对非预期损失的计算和预测,直接反映银行的风险全貌,同时,经济资本的配置能够实现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常用于设定银行的风险偏好和风险的限额。

第五,经济资本是银行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在经济资本配置的基础上,通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指标对银行的各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的评价,既考察了其盈利能力,又充分考虑了该盈利能力背后承担的风险,从而断定是否增加了银行的整体价值。经济资本管理的实施为银行市场营销提供指引。银行决策者判断不同业务和产品的市场进退标准是经济资本回报的大小。银行应保留和发展较大资本回报的业务和产品,否则应予收缩或退出市场。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将各种不同的风险、不同的交易通过经济资本这样一个可比的统一标准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银行、各个交易的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达到揭示银行、每笔交易对银行整体价值创造的贡献水平,从而为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中的资本预算、为制定激励和薪酬方案奠定基础。新古典理论不足以解释银行中介角色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同时,由于M&.M理论认为银行的资本结构与价值创造无关,所以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所需保持的资本比例之间没有关系。银行的资本结构与资产所面临的风险密切相关。银行资本可以替代风险转移,起到缓冲的作用。

二、经济资本的内涵及其管理框架

(一)经济资本的概念。

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面临的问题是,如果在没有任何监督当局的监管规定的情况下,为了抵御银行的非预期的损失,银行到底需要多少资本?银行的所有利益关联方分别承担了各自愿意承担的风险,他们都不希望银行发生“挤兑”现象,不希望银行发生破产、关闭的财务危机,因此所有的利益关联方会关心这一临界点的位置,并且会一致的寻找防止“挤兑”现象发生的最低资本数量。这个资本是纯粹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提出来的,被定义为经济资本。经济资本(EconomicCapital,EC)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不同于账面资本和监管资本,它是银行实际需要的资本,因此也比其他资本概念具有丰富得多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一个数量,而且是一家银行计量风险,衡量业绩,制定战略,计划业务,计算和配置资本的管理系统。它的最主要功能是避害和趋利:防备风险和创造价值。不同于RC,EC作为银行的管理系统,它参透到银行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层次,包括银行经营最终目标、战略决策等最高层次的管理;风险控制、业务开发、业绩衡量等中级层次的管理;个人业绩评估、报酬和激励机制等最基层的管理。

第二,它是在没有监管要求的状态下,银行开展业务必须持有的资本量。其数量由银行每日从事业务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风险量所决定。

第三,它对资本的计量不是基于历史或账面价格,而是基于现有或市场价格(marktomarket)。银行一旦上市,即有了市场价值——市场对其股票的估价。并且股票的流动性随着二级资本市场的发展而提高。这对银行意味着:资本虽然是最为稳定永久的资金,但其持有人——股东却不是。股东作为理性的投资人,他们选择投资某家银行,是因为在经过比较之后,认定投资该银行可以带来最大回报,或者说,同量投资的机会成本最低。这就决定了他们和银行的关系是:只能同甘,不能共苦,银行业绩好,股价高,投资者峰涌而至,一旦银行出现危机,跑得最快的正是这些股东。这又意味着,银行在最需要资本的时候,往往也是最难从市场上筹集资本的时候。并且股东抛售股票,会使银行的市场价值迅速下跌。银行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负债的市场价值,市场净值为负,则意味着经济破产。这就迫使上市银行,特别是交易活跃的银行,必须时时关注其市场价值波动,并用市场价值,而不能仅仅用帐面价值计算资本充足。

第四,由于EC是用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格的差额来反映银行的资本额,所以只有它可以代表银行真实的净值。

第五,从定性上看,银行的EC总量由表内外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风险量确定。由于风险是一种损失可能性,而非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在定量上,不能

只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和负债的差额衡量,而必须通过对某一时间内银行全部资产和业务中隐藏的全部风险,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大小来分析计算EC实际需要量。

第六,EC和RC都是银行为了弥补可能发生的损失而提留、储备的资金,必须具有永久和随时可动用的特性,不得用作银行业务需要的固定和流动资金支出,最多只可投入最具有安全性和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如美国监管规定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行将其资本等值存款存放在其他美国银行的信托帐户,作为损失担保,即是对经济资本留置备用的具体要求。因此EC不应当包括营运资本支出部分。

经济资本虽然是虚拟的资本,但仍属于资本的范畴,表明银行需要这个数量的资本才能抵御银行面临着的风险,如经济资本数量大于股东投入的资本,则表明银行承担了过度的风险;非预期损失是一个风险的概念,是银行所承担或所面临的风险一个计量标准。经济资本与非预期损失两者联系如此紧密,正好验证了银行资本与风险的关系,即银行承担风险就需要占用资本,资本对银行风险自然产生了约束的作用,银行只能承担与其资本实力相当的风险,否则将受到监管部门、市场的约束;风险最终需要由银行股东投入的资本来抵御,最终将对银行股东权益造成影响。

(二)经济资本的基本管理框架。

银行资本管理必须实现银行各利益关联方(监管当局监管、法规规定股东实际投资资本最低限制、内部资本营运目标、风险管理)的协调一致,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这个目标在短期表现为创造资本收益,长期看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资本回报,使股权价值的增值或银行市值的持续稳定上涨。

资本管理是一套比较复杂且严密的体系,围绕着最终的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中介目标,对银行的各层次经营与管理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资本的约束商业银行就要积极主动调整业务增长和盈利经营模式,为实现经营理念和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就要立足现代金融业的本质。Zaik(1996),James(1996)和Matten(2000)先后提出了经济资本管理的三个主要的内容,它们是经济资本的计量、经济资本配置和基于风险调整的绩效考核。经济资本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第一,以至上而下的方式来评价银行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主要通过收益波动的方法,用风险盈利来进行经济资本的计量。这是由市场以及银行在市场上开展的经营活动决定的。

第二,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集中性风险等银行主要的风险类型风险计量的基础上,由下而上来确定经济资本计量,这种方式与自上而下的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形成一种补充。

第三,以经济资本配置为基础,建立起以风险调整的绩效评价和考核体系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这个指标体系,以EVA、RAROC为核心,构成了银行EVA管理模式。

三、基于经济资本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优化

(一)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部分管理领先的银行已经开始注重将管理手段与国际接轨,并已初见成效。如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从1999年开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和EVA考核,2002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到目前为止,该行通过经济资本EVA和KPI指标,形成一套完整的考核体系,对资源优化配置、总行战略传导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工商银行从2005年开始计量经济资本,并在2006年提出“一个中心,两个手段,三个统一”的经济资本管理新思路。中国银行在2004年和2005年在对境内分行实行经济资本配置管理的基础上,2006年又进一步自行设计并开发了经济资本配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境内分行经济资本指标表现的监测、分析与考核。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招商银行自2005年引入经济资本和资本回报要求的概念,并在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和收入分配过程中开始采用经济利润,2006年该行全面。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对经营单位下达经济资本年度增量计划,同时取消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经营管理进入了一个以风险为本的新层次。

(二)引入经济资本,提升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金融机构意图对所面临的风险有更清晰的认识,但却难以确保在集团层面或业务单元层面有足够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对很多金融机构而言,稳健、安全的经营是计算经济资本需求最显著的动因。花旗商业银行的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实施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前几年,花旗商业银行一直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先是花旗商业银行被迫为20世纪80年代对南美洲的贷款进行巨额的冲销,然后又在90年代遭受了美国住房贷款损失的巨大打击,集团的经营出现了问题。集团未能对风险进行精确的测量无疑是一切损失的根源。我国商业银行应吸取其经验教训,有计划,分层次的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营资本;能源行业;发展路径

2005年开始,在国家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能源、公用事业等行业和领域政策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制定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实施意见,宣告了一些尚处于“灰色”地带的投资领域的正式开放。但是,能源的各个行业一直都是资金、技术高度密集,公共资源和财富高度集中,国家意图高度体现的敏感。因此,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面临更多的政策壁垒和技术难题。

一、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理论基础

能源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随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分类成为全球的普遍共识。其中,常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等;新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风能等。无论是常规能源还是新能源,都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自然垄断被错误地理解成行政垄断,进而导致部门垄断的投资管理体制。长期以来都是由国有企业投资,但是国有企业产权的所有者缺位和非经济职能决定了国有企业的治理制度是政府对国有企业的控制,这种控制削弱了企业运行的效率。国有企业的结构复杂,导致企业人的机会主义以及不作为现象发生得更为频繁。而以私有产权为基础的民营企业通过法人治理结构将所有者、董事会及高级经理人的权利进行有效的分配和制衡,能够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保证资本的增值。

从垄断行业的特征来看,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投资需求量大、资产专用性强、沉淀成本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显著等特点,传统理论认为这样的产业需要由少数几家进行垄断经营才符合产业特征,但是垄断容易产生腐败,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甚至采取不正当竞争来排挤竞争者,导致市场的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政策的滞后性,管制又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允许较多企业进入,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才能迫使垄断企业提高效率,但是众多企业竞争又会损失规模经济,进而陷入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两难冲突。要解决这一冲突,就必须综合考虑规模经济与市场竞争程度,要求二者都做出适当“让步”,以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从效率的角度来看,美、日、英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能源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程度,降低了产业的成本,促使价格不断下降,产品与服务质量不断提高,为能源产业民营化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麦金森等人对18个国家的61个公司民营化前后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在民营经济进入之后,行业销售、利润和投资以及就业都有相应增长。而从民营资本的出路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势必要不断拓宽其投资领域。截止至2008年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6.62万亿元,大量的民间资本投资冲动强烈,能源行业,尤其是新能源行业具有投资回报率高,风险大等特征,符合民营资本的逐利性强的特征,符合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同时,放宽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能够有效规避资本向股市、楼市汇集,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

二、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现实问题

1、传统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民营资本无法实质性融入垄断行业,已成为严重影响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障碍。2005年,国务院就下达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6条),明确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在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行业和领域,加快进行改革,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度被媒体和民间称为“开启民营资本飞天元年”的这一指导意见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且不说这36条本身的问题,国家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多地停留在“口号”形式上,暗地里对民营企业仍然心存“戒心”,甚至出台了自相矛盾的公共政策,比如《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的文件,明确七大行业将由国有经济控制,强调在电力、通信、石油等领域内国有经济绝对控股。很明显,面对这两个相互“打架”的红头文件,民营企业要想在垄断行业占有一席之地,仍然困难重重。《2009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不仅作为单独的一项提出,而且首次提出了改革过程中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渠道,明确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负责,加快研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石油、铁路、电力、电信、市政公用设施等重要领域的相关政策,带动社会投资。各级政府也根据各地的发展水平制定了相关规定,如河北立法叫停能源行业垄断福利,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能源等垄断行业。但是,由于我国能源价格机制改革尚且刚刚开始,我国的电价、油价一直是国家垄断,国有电力、能源企业长期得到政府的价格补偿,这种补偿机制极大地排斥民营资本的进入。同时,各级政府的相关规定只是一份笼统性的意见稿,缺乏明确的实施办法以及惩戒措施,导致民营资本在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地位。

2、民营企业自身的缺陷

虽然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获得强劲的发展。但是,大多数民营企业存在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粗放,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决策随意化,抗风险能力弱,人才短缺,企业家素质不高,短视现象普遍,技术积累和开发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民营企业参与能源开发过程中往往存在急于收回投资、尽快获利的投机意识,在经营理念和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造成资源的破坏。以石油资源为例,这些年来,民营资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石油产业的经营,但更多集中于中下游产业,即流通领域的批发、零售企业争取成品油油源,较少进入开采领域,这其中当然有民营资本规避投资风险的原因,同时更多是因为民营企业存在短视问题,即为获取短期利益,采取破坏性、掠夺性开采手段,严重损耗国家的石油资源储量,忽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最大限度利用,给本来有限的石油资源造成更大的破坏和浪费,同时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忽视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新能源,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虽然新能源能够缓解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但是新能源生产背后引发新环境污染,比如生产太阳能板的多晶硅污染已经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势必要加强政府的监管,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3、融资难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民营资本壮大的重要因素,国际金融风暴的冲击下,投融资矛盾尤其突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能源行业,意味着中小民营企业也能进入这个行业分一杯羹,对于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行业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及规模经济,全面开放是不可能的。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最广泛的领域还是新能源行业。但是,银行不原意贷款给规模不大、前景不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不了解技术成熟度等关键性问题,对投资新能源也抱着谨慎观望的态度,因此,融资难也是限制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三、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发展路径

1、破除行政垄断,为民营资本的全面进入扫除体制障碍

能源行业一直存在着“半行政、半市场化”的体制特征,距完全竞争还很远,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破除行政垄断,但是这个过程中就会触犯相当一部分的既得利益,因此改革阻力很大。按照美国经验,对于能源行业的管制应该去行政化,因为行政化会由于信息垄断和权力过于集中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行败。其次,加强竞争的培育,竞争的培育要与市场秩序的规范和各项改革措施的制定和落实相结合,如果不制定更为详细的实施细则,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只能流于形式。山东省在《关于促进和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每年确定的省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要不少于40%;市级重点项目中,民间投资项目不少于50%。类似这样的规定是对民营资本的极大扶持,各级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该保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持续性,尽量做到具体化。其次,长期以来的政府直接定价或监管,导致成品油、天然气和电力之间的价格差别并不是由从生产到消费的成本和能源品质本身所决定,而是决定于政府与不同能源行业和不同用能终端之间的博弈,各种能源之间存在比价不合理问题。因此,推动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成为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核心,政府应转变角色,不能直接定价,只能进行价格监管。

2、民企与政府双管齐下,解决资源破坏与污染问题

民营企业在参与能源开发与经营过程中,应树立长期发展的战略思维,不仅重视生产效率与效益,又要重视发展环境的保护,做到统筹兼顾、持续发展。已提交至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批的《能源法》规定在能源领域建立准入制度,因此,对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应设定明确的门槛,在经济实力、技术水平和装备能力等进行严格限制,严格审查。对于一些污染性严重的项目,应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必须对污染物进行预先无害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排放。对于企业新上马项目环评先行,必须在立项前向当地环保局提供生产工艺,做评估报告。无论是什么企业,只要生产就必须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决不能因为是国家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就忽视对环境的投入,任何企业都必须按照环境保护法行事。

3、发展多元化的融资形式,破解融资瓶颈

能源行业的特征决定了其进入壁垒高,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难以承受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开发的前期投入和高额成本,而新能源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强化了银行的“惜贷”。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需要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新能源,作为民营资本全面进入的领域,在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方面,应发展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除了争取银行贷款外,还应通过私募或风投基金、政府投资、协会支持等来获取资金支持。银行、风险投资及私募基金对民营能源企业的投资主要考察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市场需求和上市前景,说明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行业的关键问题也是技术问题和市场问题,企业应加强与投资机构的沟通,通过翔实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获取银行的信赖。吸引政府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尚德模式”的成功揭示了政府投资成为民营资本参与能源行业破解融资难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加快政府风险投资模式的制度化进程。行业协会在解决融资难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创造新的融资渠道,比如建立新能源行业的投资资金。

目前,我国民营资本在能源行业创富,主要集中在煤炭行业和石油行业,而长远来看,新能源行业的创富机会更大。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民营资本全面参与能源行业不仅是个趋势,也将成为事实。可以想象,只要政府不断破除行政垄断,加强监管以及对民营资本的一贯性支持,民营企业凭借着机制等优势,将在能源行业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马祥民. 对民营企业进入石油开采领域的分析与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8(4)

[2]徐英华. 我国民营石油企业发展的契机、难点及对策建议[J].未来与发展,2008(12)

经济资本论文范文6

本论文借鉴结构主义的一些方法,抱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考察马克思论述政治经济学的话语结构入手,抽离出“自然·历史”、“共时·历时”、“一般·特殊”、“抽象·具体”四组基本的话语组合方式,为了贯彻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克思把阐释归入“历史/历时/特殊/具体”,而排斥“自然/共时/一般/抽象”,但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放弃对于“一般/抽象”的探求。他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了辩证法,并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叙述动力所在,而辩证法恰恰是“共时/一般/抽象”的研究方法,那么,“辩证”的叙述动力能否承载历史唯物主义的诉求,马克思是如何在“辩证法”的运动中纳入“历史”的声音,我将通过对商品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来回答这两个问题,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突破文本的叙述抵达历史的艰辛,这对于语言学转型以来处理文本与历史的关系,以及在后结构主义解构“宏大叙事”的策略下重新找回历史唯物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自然-历史、共时-历史、一般-特殊、抽象-具体、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抽象人类劳动、剩余价值、能指/所指/历史参照物

引言

生活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中,对于马克思、以及《资本论》的态度不得不带有复杂的情感。改革开放是在批判“”历史的基础上开启的,而在思想领域则伴随着对于教条化的清算,以至于在新时期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成为知识人的普遍信仰,但是随着90年代市场化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一些曾经借助批判和拒绝的东西浮现出来,中国究竟是在“发展主义”2的历史允诺中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还是掉进了“现代化的陷阱”3,于是,一糠侄陨缁岢钟信辛⒊〉闹斗肿佑种匦氯鲜兜铰砜怂己吐砜怂贾饕宓募壑担哑渥魑槿肷缁崤械墓撸谡飧鲆庖迳希奥砜怂嫉挠牧椤?又回来了(按照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的说法,“马克思的幽灵”从没有离开过),或者借用《资本主义的终结》一书的结尾语“因为指引我们思考剥削,而剥削还没有终结”5,可以说,并没有被历史想象性地“终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