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实训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铁实训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铁实训总结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铁道运输专业 实验室 管理水平

在现阶段,科研、教学及社会服务等行业都跟实验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是铁道运输专业。铁道运输专业对于培养创新性、应用型铁路运输人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实验,有利于培养实验人员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实验人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实验室作为实现由科研向生产力过渡的中转场所,是我国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基地。由此可知,提高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科技发展的关键。

一、铁道运输专业的岗位及课程设置

铁道运输,主要包括五个运输方式:一是整车运输,二是合装整车运输,三是零担运输,四是两三站分卸,五是集装箱专列运输。在现阶段,集装箱运输运输方式是最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同时,在物流运输中,主要的铁道运输车辆有平车、敞车、罐车、冷藏车等。随着当前我国输运市场的日益成熟,我国铁路要积极开拓市场,就必须提高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科学管理水平。目前,我国铁道运输作为一门适应性面广、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发展需求,我国铁道运输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第一线生产管理人员。在课程设置上,铁道运输专业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专业基础课,包括交通运输概论、铁路线路与站场、铁路机车车辆及铁路信号等;第二,专业理论课,主要涵盖铁路行车组织、铁路行车规章、铁路货运组织、铁路客运组织及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等;第三,专业技能课,主要有客运综合技能实训、行车综合技能实训、接发列车工作实训、货运综合技能实训等;第四,选修课,囊括一些运输经济法规、会计原理及统计原理等内容。

从整体上来讲,铁道运输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有:列车调度员、信号员、站段长、安全科长、车站调度员、调车长、货运检查员、货运值班员、列车员、列车长等。从某种程度上看,铁道运输专业的综合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第一线生产管理人员。由于铁道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庞大,同时专业深度广,因此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转业技能及专业素养。

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现状

管理作为一种社会组织职能,在铁道运输实验室建设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阶段,由于受传统实验室管理水平的束缚,在总体上绝大部分实验室主要依附于教研室。在按课程进行划分的实验室中,强调专业细化,实行的是分配合理论教学模式。基于这种状况下的实验室,一般其规模狭小,功能有待健全,在科学实验能力上严重不足,无法跨越学科的束缚。因而从根本上讲,不能满足现代科学实验室的发展要求,同时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很大的困扰。其次,由于各个实验室在设置上都存在相似点,资源的整合程度不高,严重阻碍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的发展。再次,某些地方的铁道运输专业的实验室存在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为了增强课程的实验教学能力,造成抢占资源的现象。立足于实验室的整体利益,铁道运输专业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上严重失调,因此要不断优化资源结构,积极提高整体的实验管理水平。

三、提高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主体地位,实行分级管理。

在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强化实验室管理部门的统一领导,推行其校、系、室分层管理模式,从而优化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现阶段,铁道运输专业在构建实验中的过程中,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即联合与共建,从而建立功能相对齐全,形式相对集中的实验管理中心,这是研究型教学实验室的发展要求。在实验室的管理过程中,对于功能单一的实验室,要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革,通过将各个功能单一、规模狭小的实验室整合为实验中心,从而在根本上摆脱传统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束缚,在形式上扩大实验室的整体规模。同时实现资源设备利用率的最大化,协调人员、仪器及设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积极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制。

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必须明确各自的权责。首先积极推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的各项工作必须由实验室主任全权负责,积极发挥实验室主任的核心领导作用,在实验项目的规划过程中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协调各个岗位的实验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手段。同时,在实验资源的管理上,要统筹兼顾,合理配置各种实验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不断强化铁道运输专业实验队伍的建设,从而保证各项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推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学术委员会机制,加强社会铁道运输专家的参与,积极开展实验研讨会,从而了解及掌握最新的实验管理技术发展动态,从根本上为铁道运输专业试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模式。

实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模式,要积极促进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的转型升级,充分发挥规模作,合理配置实验资源,提高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化管理水平。其次,不断创新实验管理人才,提高其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实验室效益评价与监控机制,合理组织与管理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管理人员的协作精神,实施以人为本的开放式信息管理模式,构建各种奖励机制,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及创造性,实现实验时间、内容及人员的完美整合。再次,积极开展铁道运输专业实验项目的学术交流,强化科研合作,及时了解及掌握当前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发展状况,从而实现实验研究与社会的接轨,增强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及合理化。

(四)提高学生的档案管理水平。

从整体上来讲,要提高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必须完善实验档案管理工作。例如学生在整体档案的过程中,对实验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及实验报告等方面的实验资料,必须进行正确的分类和管理。由于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各门实验课程必须要有相应的实验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因此,某些高校要不断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水平,强化实践教学教师及实验人员进行指导,从而完善实验教材的归纳与总结划,提高整体的实验管理水平。

四、结语

要提高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管理水平,必须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主体地位,实行分级管理,积极协调人员、仪器及设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实验室管理责任制,实行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科学化管理,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建立各种奖励机制,促进铁道运输专业实验室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博悦,魏新平,汪剑.基于铁路体制改革背景下探索铁道运输行业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J].湖南农机,2013(05).

[2]刘景.基于IP网络的铁路应急通信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刘景.基于IP网络的铁路应急通信传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生产型;产教结合;实训基地

2008年3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锦州铁路运输学校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更名为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这几年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根据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思路,构建新的实训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探讨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在客运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的探索,希望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在新形势下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推进作用。

一、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教学体系的构建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沈阳铁路局和东北地区铁路建设对人才规格的新要求,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和办学特点,深入铁路站段进行调研,并与企业专家广泛探讨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安排、职业能力要求、素质拓展等问题,改革课程体系,加强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调研情况,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不同类型的实训,层层递进。

例如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的安排,是根据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依次安排售票员实训、客运员实训、列车员实训、行李员实训、客运应急预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使学生逐步掌握各工种的作业内容和作业程序,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并达到企业要求的熟练程度,逐步适应职业生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完成学生从学习岗位到工作岗位的初步过渡,保证了人才培养规格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

二、铁路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实训中心集多功能于一体

通过对企业需求的调研,针对沈阳铁路局这几年大量修建高速铁路的实际状况,实训基地在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的同时,建立了相关职业资格培训和技能鉴定中心,为社会和企业提供岗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鉴定等服务,同时为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科研场所,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例如开办“高铁客运储备人员培训班”、“列车长培训班”、“客运值班员培训班”,并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全程参与不同环节的实习,如:客运教师与计算机教师合作开发“客运售票系统模拟软件”,学生学完售票的理论知识后,在客运售票模拟系统上机操作实训,模拟售票,最后按照指令打印各种车票,填写各种票据,实训合格后,在我院的客票代售处进行生产型实训,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任务、真实的企业管理和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从而满足岗位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熏陶的基本要求,从而实现不同层次上的产教融合。在不断提升学院办学知名度的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办学社会效益。

2.成立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让企业专家参与学院办学目标的确定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的论证,对学院的教学改革、专业和课程建设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参与教材建设和学生实训课程的讲授,保证实训基地建设与铁路的发展变化相适应、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如《铁路客运组织》这本教材与沈阳铁路局合作开发,以项目的形式,按照岗位需求,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编写。遵循专业基础理论以够用为“额度”,专业实践知识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改革理念,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制定《铁路客运组织》人才培养方案。将实践性强的教学内容直接融入生产过程,让学生在实习指导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学习、掌握相应知识技能,既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明白了企业生产管理过程。

3.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实训体系

辽宁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校外实训基地企业不仅无偿为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和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设备、材料和专业技术服务,同时也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机会。这样就把企业和学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校的教学场所延伸到企业,企业既是学生工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场所。学生在企业里既是技术的学习者,又是技术、技能的应用者,是学生,也是员工,从而拓展了学校教学的空间和学生学习的空间,在实习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上的提高和动手能力的增强。

三、对运输专业客运实训基地建设发展的思考

1.全面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提升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实训项目的不断优化、完整工作过程的指导评价、对行业发展前景的熟知,在学生技能相对熟练之时,不仅能指出学生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问题,还能给学生指明改进的方向,这些都对实训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双师素质教师是实训基地发展的一个瓶颈。实训基地既要满足教学,又要进行生产,要求老师既熟悉教学又懂得企业管理和生产,否则基地的效能就会降低。针对我院的专业教师大多数都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分配到学校,没有接触过现场,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关注点的变化,制定培训内容。专家认为,如果教师处于缺乏技能的状态,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操作技能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对现有实训教师加强技能培训、技能考核。使教师做到:要求学生会的技能,自己先掌握,甚至更高一层。为此,应鼓励教师多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挂职锻炼、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现场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和科技信息。同时与企业结合,进行开发、服务,积累实训教学需要的技能和实践经验。通过教育理论的培训提升兼职教师的个体教学技能,通过专兼一体化管理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师资整体实力,提升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自身素质和指导水平。

2.要努力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积极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于课堂教学,对组织管理真正的生产线缺乏经验,学生在进行生产实训时问题也较多,管理难度大,加上工作强度大,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需要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对老师进行引导。

目前绝大部分院校的教师课酬按课时多少计量,而采用实践型教学模式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要在课下花大量精力指导学生,还会涉及到多个教师共同指导的问题,按现行的课酬计量方式会影响到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会影响到教学改革效果。所以应加大实训课教师的课酬,同时将实训课列入专业教师实践教学的量化考核之中。

3.不断提高现有设备的时间利用率和能力利用率,不断增强实训设备的通用化程度,避免由于专业调整出现实训设备闲置与浪费。所以学校要积极发掘与企业、行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主动跑企业,通过专业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了解与学生实践有关的产品生产型企业,建立信息档案。对信息库里的企业进行认真分析,寻求互利共赢的结合点,探索与产品生产型企业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新渠道、新机制。

总结:高职院校生产型客运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以高职院校为主体,政府、企业共同参与,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才能够建成、完善。高职院校生产型客运实训基地是一个集教学、科研、生产、培训、模拟就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结合体,要能够真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依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和科学高效的现代化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使人才培养更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王宇.产教结合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思考 职业技术教育 2012 .(1)

[2] 王秀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 2008.(1)

[3] 张小冰.刘杰.产教结合的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与研究 .教育与职业,2011(06)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职;顶岗实习;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G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42-02

1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企业普遍不愿接收顶岗实习学生

截至当前,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主要就业方向为施工类企业和运营类企业。然而近期国家调整了铁路投资思路,提出了“保在建、上必须、重配套”的建设方针。从而导致施工类企业出现了人员相对饱和的现状,高职生想进入施工类企业变得较为困难。但另一方面施工类企业由于考虑生产管理等问题,致使很多专业类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行很困难。

1.2 实习岗位相对单一

以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为例,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与郑州铁路局郑州桥工段的合作力度和深度,实现了学生在郑州桥工段的实习率达到了100%。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就是实习岗位相对单一。

在郑州桥工段的线路管辖范围内学生顶岗实习主要是线路工岗位,根据实习车间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区别,郑州高铁线路车间以高速铁路线路养护维修为主、郑州车间以站线维修为主和许昌线路车间以既有线提速线路的养护维修为主。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铁车间:养护标准高,但是养护工作量小,因此在此实习的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见到较多的维修案例。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0:00到4:00之间。

②郑州车间:管辖特等客运站郑州车站,位于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的交汇处,运输安全压力较大。车间管内客运线路、货运线路及联络线纵横交错,不同的线路等级使工务日常维修难度加大。顶岗实习生的劳动任务相对较大,同时学生的实习内容较为丰富。

③许昌车间:为双线提速区段自1998年曾创造出时速240km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以来,多次承担全路提速试验任务,被喻为中国铁路提速的“试验田”和诞生地。因此在该区段实习的学生的标准要求很高,在此实习的学生工作后能有一个高的起点。

1.3 顶岗实习指导难度较大

顶岗实习的分布给实习指导工作带来的困难较大。比如在郑州桥工段的高铁线路车间共有5个工区,郑州线路车间有5个工区、许昌线路车间有4个工区。各个工区距离市区的距离不尽相同,有些比较偏远。这主要是由于铁路是一个带状工程的特性决定的。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学校就安排专业的教师轮流到工地进行指导。从表面上看,实习管理与专业指导两者兼顾了,但因为高职学校的专业教师普遍课时任务重、日常管理工作繁琐,以及部分实习地点偏远,交通不便使得专业教师不便于到校外进行管理和知道,使管理工作处于松懈的状态。

1.4 安全风险大,行车安全和人身安全是顶岗实习的难点

在既有线上保证正常行车秩序和线上施工、维修作业生产安全是工务部门的基本职责。近年来的各类统计资料表明,工务系统发生因工死亡、重伤的人数居铁路各行列中的第二位。因此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线上实习需要承担较大的安全问题,因为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发生事故是较为敏感的话题,因此很多施工现场不愿意接受实习的原因之一。

1.5 顶岗实习考核效果不理想

铁路线路是一个带状工程决定了其实习点多、实习教师无法集中进行辅导和考核,导致对学生的实习效果难以把控,因此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无法给予准确的评判。

2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对策

2.1 寻求利益共同点,以运营为就业导向,实现顶层设计

①为顶岗实习企业培养准职工,增强企业的参与积极性。成立顶岗实习单位的订单班,安排学生在订单企业顶岗实习。订单班的顶岗实习生既是学校的在校生,同时也是顶岗实习单位的准职工。顶岗实习企业为了缩短企业员工的适应时间更加愿意接受准职工的顶岗实习。以2010届的毕业生为例共有20名郑州局的订单班学生赴郑州桥工段顶岗实习。

②熟悉铁路企业生产规律,为企业提供生产力。每年的冬季,各大铁路局把“保春运”作为铁路运输部门的重点任务,此时的工务部门相对工作量小,春运结束后便是工务部门集中修的重要阶段,各种养护维修工作量非常大。为此每年工务部门需要在春季临时招募大量的临时工来补充养路工人的不足。由于临时工缺少铁道工程技术的专业背景,其工作效率和质量不能运营企业的要求,为此称为养护维修工作的一大瓶颈。

因此通过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同时也为实习企业提供了一批高质量的职工,学生在学习现场操作的同时也可以解决现场较为紧张的生产任务。

③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企业以生产为主,在面临新技术新工艺的革新时,就需要对大量的职工进行在岗培训,特别是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原有职工的技术水平无法适应高速铁路的养护维修标准。然而职工培训往往是企业的短板,为此我们就有计划的派出专业学术带头人和行业专家“送教上门”培养现场的业务骨干,同时“请进来”,把现场技术人员请到校园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解现场之所需,同时现场技术专家也兼任我校的兼职教师,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实训指导任务,达到互利共赢。

2.2 以制度作保障,落实实习指导工作

校内专业指导教师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主要负责人,同时需要辅导员进行有力的配合。为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和管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学生信息员制度,选拔优秀的班干部和党员作为信息员。定期向校内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建立实习监控和跟踪记录。对不同阶段的实习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①“实习承诺书”制度。向学生印发“实习承诺书”,以文字的形式向学生和学生家长说明实习过程的基本情况和实习过程中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相应的责、权、利;对学生及学生家长签字的“实习承诺书”进行归档,作为实习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

②定期探望制度。在实习过程中,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和困惑,缓解学生身处陌生环境的不适情绪,最大程度上确保实习工作的顺利进行。

③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一些QQ群,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及时性及互动性等优势,全天候、全过程参与顶岗实习的指导工作,解决实习指导不足的问题。

④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现场指导教师,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知识,还能让学校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

2.3 立足学校,对企业现场培训一批兼职教师队伍

①邀请兼职教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编制;

②对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使校企最大程度结合;

③编制“兼职教师手册”规范日常指导行为。

2.4 健全保障制度,重视实习安全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和郑州桥工段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学生顶岗实习的制度。

①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安全教育”的学习,未经过安全教育的学生不允许参加顶岗实习;

②顶岗实习前为学生购置实习责任保险;

③制定了“郑州桥工段顶岗实习安全风险周分析记录”;

④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安全管理办法”;

⑤制定了“顶岗实习学生安全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另外不断的向顶岗实习学生灌输工务的安全理念:

①安全是生产的永恒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

②标准的学习要在工作中贯穿,没有标准的作业是盲目的;

③用标准保证作业质量,用作业质量保证行车安全,用标准作业保证人身安全。

2.5 实行企业和学校的共同考核

2.5.1 共同考核制度。

实行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考核制度,需要共同制定完成。其中实习单位的比例占到70%,学校教师评价占到30%。

2.5.2 做好资料归档。

顶岗实习结束后需要提交以下资料:

①顶岗实习协议;

②顶岗实习计划;

③学生顶岗实习报告;

④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⑤顶岗实习周志;

⑥顶岗实习巡回检查记录;

⑦顶岗实习考核表。

2.5.3 总结表彰制度。顶岗实习结束后通过校企参加的实结大会,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同时对顶岗实习学生形成积极的引导。

3 小结

上述表述,我们不难看出,校企深度合作的共赢点就是如何调动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主动性,解决实习场地不足所出现的困境。就需要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障,完善评价体系,更准确的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琳.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2]姚恺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春运;顶岗实习;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1.15;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38-02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自1984年开办以来为铁路输送了3000多名人才,特别是近年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企业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为保证专业大量输出人才的同时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加强校企合作,让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真正融入到企业中去,以一个准员工的姿态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中磨练,才能为企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实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学生在学完专业课程后深入企业实践的最后一个环节。顶岗实习与平时校内或一般校外进行的单项技能实习实训不同,它侧重的是体现真实的工作环境,而铁路春运暑运的需要恰恰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从2005年以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每年为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各车务、客运站段提供500-800人次的春运暑运服务,创新了一条特色鲜明的顶岗实习道路。

一、专业传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培养在国有铁路及地方铁路一线生产、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一个特色鲜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一直以来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基本是铁路行车、客运、货运三大岗位群。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认知和单项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是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这两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前往铁路现场简单跟班学习或在学校模拟实训室进行训练;第三阶段就是顶岗实习,学生通过深入企业作为一名准员工替代铁路职工单独顶岗,一方面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在真实工作环境中提高了职业素养。但是,看似完美的顶岗实习如果按传统思路做却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按照教学计划安排的时间来看,专业顶岗实习一般都是安排在三年级第二学期,也就是2-7月份。而在这个时间段内,并不是铁路对人员需求的旺季,而近年来随着铁路和轨道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是急剧增加,铁路企业无法为专业学生提供足够的顶岗实习岗位。其次,由于专业对应铁路行车、客运、货运相关的岗位,而铁路行车、货运相关的岗位例如车站值班员、车站调度员、调车长、连结员、制动员、列车调度员、货运调度员等,由于涉及到人身安全或行车安全的问题,铁路企业对这些岗位上岗要求非常严格。这些岗位要单独上岗都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跟班学习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而且铁路企业担心学生的加入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安全问题,很多时候学生都是只能观摩,不能动手,学生难以通过实习全面了解和熟悉岗位作业的各个环节和处理方法,很难与顶岗实习强化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能力培养的要求合拍。

二、顶岗实习对接铁路需求的具体思路与做法

面对以上两个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与广铁集团衡阳车务段、惠州车务段、长沙客运段、东莞东客运段、广九客运段等单位召开顶岗实习专题研讨会,提出了利用春运暑运进行顶岗实习的办法。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效解决了上述的两个问题。具体思路是:以服务铁路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顶岗实习为纽带,铁路企业和学校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过程共管、最终达到校企双方共赢。

1.双赢道路显活力。我国的春运暑运是全球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铁路作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交通出行方式,期间客流急剧增大,在运输组织上难度大,特别是一些主要大型客运站和增开大量旅客列车的客运段深感到人员不够,需要大量的临时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支援工作。在铁路最需要用人的时候,组织具有较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知识和安全管理知识的学生到车站和客运段各个岗位顶岗实习,实现了企业和学校的双赢。首先,对铁路企业来说,为保证效益,在人员数量方面都是以日常的正常运转为基础配备,而不是以春运暑运期间人员需求为基准。以衡阳车务段为例,每年需要增加大约600人支援春运暑运,如果这600人也纳入员工范围之内,那么不仅每年铁路增加约3000万的人工成本,而且在非繁忙时段,很多职工就会无事可做,管理上会出现很大问题。从2005年开始,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开始变更教学进程,与铁路春运暑运对接,利用顶岗实习为铁路“两运”提供人力支持,解决了人员紧张,职工因工作量大而服务水平跟不上的根本问题。其次,在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充分利用了铁路企业这个大实训场,解决了学生实践场所难找的问题。学生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在顶岗实习阶段得到了实践的检验。锻炼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种合作方式由于铁路企业和学校取得了双赢,使得该合作机制颇具活力。

2.校企共管育英才。对于做好顶岗实习光有良好的合作机制还是远远不够,关键在于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考核机制,本专业的顶岗实习从计划的制定到成绩的考核评价都是校企共同管理完成。每年春运暑运开始前学校和企业都会共同组织召开工作方案制定与协调会议,并适时修改顶岗实习管理规定和评价考核体系。每个学生在上岗前都必须经过入路教育、安全教育、岗位业务培训、上岗前动员、上岗考试等各个环节;在顶岗实习指导方面,由专业教师、站段职教科相关人员组成的实习指导团队按照师生比1:15配备,严格按照铁路上班规范进行,班前点名学习和安全预想,班后进行总结分析,及时通报违章违纪情况;在考核评价方面,主要根据顶岗过程的质量来评价,评价主要由学生主体、指导教师、当班师傅三方进行综合评价,确保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正是由于在参与顶岗实习过程中校企双方严格要求,注重过程管理,使每年顶岗实习都能取得校企双方满意的效果,学生毕业后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

三、顶岗实习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

迄今为止,参加春运暑运社会实践的学生中有800余人获得了武广高铁衡阳东站、株洲西站、岳阳东站、衡阳车务段、东莞东客运段、惠州车务段、长沙客运段等单位的表彰,本系因此项活动得到院级荣誉10项、市级荣誉3项,省级荣誉1项,省、市级媒体报导30余次,并受到铁道部领导的好评,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春运暑运顶岗实习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蔡勤生.以服务春运建设特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5

高技能人才队伍尤其是技术工人工作在施工生产的第一线,是企业各项建设的具体实施者和主力军,承担着将科技成果和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艰苦劳动转化为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的重要任务,其技能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安全质量和运输效益,影响着铁路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管理好铁路高技能人才,促进铁路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一直是困挠铁路运输企业的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邯郸站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作为职工队伍建设的重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铁路高速发展的不断深入,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和运输组织的变化,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目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铁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我们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但另一方面我们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上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

1.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有待提高

一部分企业管理者,缺少长远的发展规划,存在重工作轻选拔、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把生产经营视作硬指标,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软指标。“说着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没有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性高度去认识,对“人才就是生产力”的认识不足,认为抓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大、见效慢。尤其严重的是,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仍存在人才浪费现象。

2.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制度不健全

不少单位还没有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机制。铁路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各项激励政策与当前企业的高速发展不匹配,高技能人才在部分系统领域的相关待遇相对不高。对相关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制度有待提高,路局对基层单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没有硬性考核及具体政策要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缺乏有效的制度监督考核。

3.高技能人才总量储备不足

从人员结构上,一般性人才较多,但高、精、尖、复合型人才仍显短缺,远远满足不了当前铁路发展的需要。同时,受生产资源和劳动组织整合的制约,生产岗位整合及标准确定相对滞后,各主要工种和层次的职业资格考试及岗位准入制度尚未健全到位等因素影响,也制约了铁路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4.职工文化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铁路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技能,重管理、轻技术等传统观念,使技能型人才的短缺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招收的大中专毕业生从事现场技术工作的又“下不去,留不住”,而招收的一些复员退伍军人文化程度普遍又低,培养周期相对较长“想用又用不上”。由于铁路市场化的用工机制建立尚不完备,加上生产一线劳动强度大,一线职工与管理人员的收入比较差距大,导致一些职工产生“不想学习、被动学习、不愿干活”的现象比较突出,使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技能水平无法提高,造成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文化水平不能提升,队伍不能壮大。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高标准要求下,高技能人才已经存在不小的差距。比如说随着高铁的开通,涌现许多新的技术标准和作业规范,这就需要这些高技能人才及时补充新鲜的“知识血液”,通过知识结构的完善提高,方可适应铁路新形势下发展的需求。

5.高技能人才结构分布不合理

铁路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不科学,关键岗位和工种的技术力量不强。在技术工人招收培养计划上对关键岗位工种上调整不及时,对年龄结构缺乏连贯性,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体现为技师和高级技师在工种中的分布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

6.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有待提高

尽管近年来铁路局为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先后出台了政策规定,但与其他行业相比,铁路高技能人才在企业的各种福利待遇、工资收入、提级提职等方面还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有一定差距,其自身的技术价值没有真正得到体现。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必然导致技术工人的岗位没有吸引力,青年职工不积极争当技术工人,即使到了技术工人岗位,对本职工作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技术骨干作用,还有的技术工人思想活跃,思想上常常被社会上各种信息、各种思潮所干扰,导至不能安于现状,缺乏主动学习钻研技术业务的精神。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当今社会,世界各国都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铁路企业也要从自身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技能人才在铁路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才问题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面,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方针政策。为此,铁路企业的各级决策部门和管理人员必须要具有战略意识和独到眼光,精心培养一支纪律严明、技术精湛、作风优良、适应铁路企业新发展,具有可持续、再提升的优秀高技能人才队伍,而且高级技师和技师能够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和技术带头作用,做好在一线生产中的传、帮、带工作,提高班组的自控、互控能力。同时,按照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做好工人的职业技能评价(鉴定)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努力,确实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技术工人队伍。

1.要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工作大环境

高技能人才在铁路生产科技创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技能人才是铁路不可缺少的重要人力资源。铁路企业必须大力营造良好氛围,为高技能人才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激励和引导职工学习业务,钻研技术,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孕育了适宜的土壤。还要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和导向,尊重高技能人才的人格魅力,充分展现他们的技术价值,要从根本上抛弃注重学历轻视技能、注重管理轻视一线、注重干部轻视工人的陈旧观念,从而在全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大环境。

一是宣传企业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文化。要在全路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技术”的浓厚氛围,使一线职工对自身职业充满自豪感和荣誉感;二是对高技能人才在铁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大力宣传。要对在运输生产中涌现的高技能人才成功案例和突出成绩予以重点报道,加大对基层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为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薪酬激励机制进行宣传。重点是企业在确定职工岗位薪酬中,将个人技能水平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加大对企业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积极推行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业绩贡献与待遇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四是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体系进行宣传。突出宣传企业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坚持以职工个人品德、能力和工作业绩为核心,完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择优竞争、公平选拔的任用机制,发挥高技能人才的技术骨干引领和示范作用,做好传帮带工作。

2.健全培养长效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铁路企业,要始终坚持把开发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重大战略,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为了提高职工素质,创造学习型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开发工作,确定抓技能人才开发的组织原则,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总结,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要建立健全培训教育管理机制。把常年培训教育工作作为实施职工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常抓不懈、狠抓落实。特别是在开展培训中,结合人力资源开发规则做到年年有培训计划,为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落实打下坚实基础。三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开发资金保障机制。将技术工人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最重要的一项投资,要制定每季度高技能人才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充足的培训教育经费,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确保一线职工的知识、技能与行业技术、规范同步更新提高。四是健全高技能人才“传、帮、带”机制。企业生产一线是技术工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企业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开展“技师目标带徒”活动,让技师利用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带领年轻职工奋进,给年轻人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通过名师带徒、岗位练兵、业务培训、技能比武、观摩研讨等方式,为职工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搭建平台,不断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培养职工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更多职工在不同岗位的实践中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五是推行高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选树机制。从一线职工中抓好先进劳模的选树工作,通过对先进模范事迹的宣传教育,引导高技能人才向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知识型人才发展,将职工素质工程、文化建设工作融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建设工作之中。

3.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丰富教育培训手段

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目的,就是让他们在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发挥技术带头作用,在高、难、新、尖等工作和生产环境中攻难关、出成果。

一是要建立专业化的技能培训基地,建成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建起培训演练设备与现场同步、培训手段科学先进,培训质量一流的现代化技能培训基地。同时鼓励研制可移动教学设备,以方便现场职工的培训。规范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结合一线生产实际,建立形式灵活多样的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模式。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要实现真正提高高技能人才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的目标,仅通过单一的培训模式是远不够的。凡是能够适应铁路运输生产特点,并及时不断地为铁路发展提供技术动力支持的培训模式就是合适的。要紧密围绕铁路企业的专业特点,结合实际,根据不同运输生产项目、不同工种岗位的实际性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实用可行的岗位技术练兵、背规比武等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扩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的积极影响,推动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在广大职工中掀起学技术、钻业务、练绝活、当能手的热潮,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提供展示自我、比拼技能的机会。

二是要完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认真制定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各项鉴定标准,明确技能鉴定工作的目的、方法和定位,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内容和重点环节,突破比例、工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不论资排辈,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技术工人参加培训和鉴定,建立起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技术能力为重点、以工作态度为导向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

三是要合理制定技术工人培训计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将技术工人培训计划与企业发展思路相吻合,计划要重点考虑企业需缺技术工种和现有高技能人才年龄结构,确保高技能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发展需求。

四是要建立高技能人才任免管理。应当建立起培训、鉴定、使用相结合的一体化管理机制。一方面要落实就业准入制度,实行评聘分开,把鉴定等级与按岗位规范聘用相结合,对通过培训考核和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技术等级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在班组长竞聘、提职、提级等使用上,择优聘用,并根据他们的技术特点,安排到合适的岗位,通过压担子,让他们参与车间的技术攻关、科技改进和重点项目建设,为他们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提供平台,抑制近亲繁殖,任人为亲现象的蔓延,做到人尽其才。

五是要充分落实待遇激励政策。要把技能等级、岗位表现与相关待遇相联系,充分发挥职业资格培训、考核、聘用和收入分配中的杠杆作用,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待遇,充分体现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对有特殊技术成果的高技能人才建立津贴制度,要比照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工程师等实行津贴的制度的方式,解决高技能人才政治和福利待遇问题。同时,还要注重从政治上关心技能人才,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励他们岗位成才和岗位奉献。

六是要规范技能人才管理机制。推行“以人为本”管理制度,创造和谐、向上、健康的企业文化氛围;推行管理序列和技术序列人才平行发展的管理机制,使两个序列人才待遇基本一致;缩小管理人员与技术工人,长期工人与合同工人的待遇差异,实行同工同酬,同岗同薪制度,畅通技能人才成才链,促进高技能人才快速成才。

七是要加强生产和学习相结合的模式。铁路技术院校虽已移交地方管理,但在师资和教学条件上具有雄厚的基础,可实现高技能人才的集约化培养。铁路院校可以更好地发挥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优势,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道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铁路企业应主动联系有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将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基地教育,选送一批企业年轻技术人员参加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再培养过程,将高职院校作为企业后备技能人才的资源库,利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方式,打造企业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4.引导主动学习,拓展成才通道

高铁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研一体化;素质教育;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67-03

中国高等教育自上个世纪末进入高速发展时代至本世纪初,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高等教育的“高铁时代”的来临也使得高校在办学规模、机构职能和教育内涵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象牙塔”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变得丰富多彩。与此同时,在中国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我们发现,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凸显,许多本来非常明确的事情变得模糊,原来比较一致的看法现在也有了不同的理解[1]。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什么,教育工作者将运用何种手段来实现这一最终目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一、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当今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这些社会现象及需求也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即,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把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国内的高等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变革,也由传统的大众型教育逐步进入精英教育时代。随着教育的转型,本科教学这一在以往教学层面中属于大众的群体教育的基石作用逐渐突显出来。本科教育现已成为基础教育和精英教育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因此,本科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中国未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主体部分,本科培养层面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中层高素质人才;本科素质教育的成败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果以及国民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输送的新鲜血液质量的优劣。

二、“以人为本”是影响高素质人才培养与高校教学、科研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随着本科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学生的成绩提高,更应注重人的培养,因此我们应当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强调践行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新型育人模式理念,全面提高本科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培养出大量社会亟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这种全面型、中层次高素质人才又是高校科研和研究生培养亟需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胜任社会和科研所需人才类型的培养,为了改变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瓶颈,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提出了教研一体化的理念――让教学与科研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科研验证教学,教学凝练科研成果,带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学、研共进的目标。而这一理念的实现必须由人来完成,因此只有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手段,才能让高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形成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

三、根据自身办学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的教研一体化模式,形成自身的特色优势,避免因重复立项而出现的教学资源损失

我校“生物化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示范中心)根据现有的实验教学资源,借鉴国内其他高校教研一体化成功经验的同时,注重集约化办学,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形成了一套符合自身办学特色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下原教学资源转变为教学科研一体化资源,原单一的、固定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分散的、相对灵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即将原教学实验室、教学资产、教学资金和教学实验人员全部投入科研,本科生不再定时、定点、定内容地集中进行教学实验,分散到各个课题组,由课题组教师和研究生作为指导本科生实验的主要力量,完成大纲要求的基本教学任务,机动灵活地完成教学任务。

该一体化的优点是可以在科研实践中提高本科生实验能力,指导实验时间相对灵活,可以更加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将学生引入实验室、课题组;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教学内容不必完全相同;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资源进一步盘活,利用率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维护更加直接;同时,将实验员编入科研团队,有利于提升实验员的科研学术水平。

四、大胆践行,勇于创新,在教研一体化探索中不断凝练、形成理论,即立足于教学资源的集约优化,注重本科生高素质人才两个层面的培养

以示范中心的微生物实验教研一体化改革为例: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理论课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定点、定时、定内容地集中进行微生物学实验,但是由于实验与教学的脱节,这时学生对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都模糊化了,只能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书上所列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实验,简单地重复着实验步骤,单一地去验证这个实验结论是否与书上相同,对于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以及讨论,学生只会从老师那里拿到答案。学生缺少自我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和对新鲜事物的探索的欲望。传统实验模式的长期运行最终会导致实验与理论之间相对脱节,缺少延续性;只强调验证,缺少自我实践,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考的空间,这种模式偏离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如果将传统的实验模式称之为“量子化实验模式”,那么我们可以形象地将教研一体化后的模式比作“连续函数实验模式”。将科研融入教学当中,使两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科研带动教学的发展,教学又为科研夯实理论基础,借助科研“连续函数”的力量带动实验教学“量子化”的发展,形成既有层次性又有连续性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同时,有机会去实践,感受什么是实践出真知。教改实施后,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课题组中,分散、灵活地进行实验。由于学生分配到课题组进行分散实验,传统的实验内容可能不能适应所有的指导教师,导师需要建立新的教学内容,实验任务由导师自行确定。以传统实验大纲为基础,强调学生掌握相应的核心实验能力,最终以能力考核为目标。这样学生实验时间灵活化,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前提下,学生能有更多参与科研实验的时间。而最终的考核,由学生的平时实验成绩和实验考试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导师根据平时的表现和实验报告给出,占70%;实验考试有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实验理论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考试成绩占30%。

随着探索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深入,为我们提出双层面人才培养的理论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践依据。第一层面是指人才输送: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的对象是本科生,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层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却又低于研究生层面的精英教育,但我们认为,恰是这一个群体会是中国未来若干年内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因此这一层面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故而我们在教研一体化实施过程中首要注重的就是这一层面人才的输送,这里的输送是指两个方向,一个是研究生精英教育方向――为精英教育层面输送有扎实理论功底和较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学生;另一个是社会方向――以较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为基础,为即将走出“象牙塔”的学生们奠定其社会拼搏的信心。第二层面是指人才培养:在第一层面的基础上注重研究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们实施教研一体化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技的进步带动社会的高速发展,未来人才的竞争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如何培养这一类人才亦是我们此次开展教研一体化改革的探索目标。在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挖掘一批有着“实验天赋”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又勤于思考的本科生,在夯实他们基础实验能力的同时,邀请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团队,给他们更大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在导师科研团队的指导与带动下规范自身的实验素养,扩大自己的视野,明确学习目的和方向,使自己本科阶段的求学生涯不盲目、不困惑,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实践出真知。

五、突破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框条,进一步完善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中的改革,将产、学、研、用完全融入到实验、实践教学环节中,全面促进当代高等人才素质教育的发展

随着教研一体化在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的不断推进,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总结、完善教研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我们认为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共享“产学研用”资源,建成从实验技能到创业创新的实践教学优质平台。在实践中,我们充分利用国家级示范中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色,构建了“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训创业训练”的“递进式、工程化、创新创业型”教研一体化优质资源整合平台。

所谓“产学研用”是指:产――依托校内工程实训基地、学校学科型公司、“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企业提供实践场所和指导教师,开展面向后备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实训;学――依托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技能训练;研――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学科基地提供科研课题,开展大学生创新实验;用――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创业实训综合基地,开展各类大学生创业竞赛、创业活动。

我们相信本着实事求是、不断进取的教育信念,科学地将“产学研用”平台整合到教研一体化本科实验教学改革中,一定能够使高等教育中本科层面的人才素质培养登上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不久的未来产生明显的社会正能量,同时又能保证研究生精英教育的基础质量。总之,面向本科教育层面的教研一体化改革是实践落实“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手段。这种大胆的教学改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独立自我、勇于创新的科研意识,强化老师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在学校的发展中形成一股浓厚的、向上的、积极的学习氛围,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注入务实创新的“活力因子”。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培养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第一要务[J].中国高教研究,2012,(07).

[2]曾志嵘,文民刚,宋于刚,上官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11,(09).

[3]李珍珠,张迎春.生化教学中多元化评价方式实践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01).

[4]易昆南,于菲菲.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08).

[5]何纯莲,赵冰清,黄浩.实施开放性实验教学 创新实验教学模式[J].药学教育,2006,(01).

[6]谢茵,全红.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