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父母之爱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1
有一种情感,它不像友谊那样脆弱。也不似爱情那样热烈而短暂,其实,这种情感就是父母之爱,它是那样至纯至真,是那样永久,充满着人的一生……
小时侯,每当自己摔倒了,父母从来不去扶我们,而总是我们大哭着爬起来;每当上公共汽车时,父母总是谢绝为我们让座的人,并说我们已经到可以站的年龄,让我们无奈的站着。当时,我们还小不懂得什么是爱,只知道父母给我们买吃的、玩的,和我们一起玩,就是爱,其实“让自己爬起来”、“谢绝让座”等等也是爱。也就是从这时起,我们开始埋怨父母。
上小学了,调皮的我们少不了挨打挨骂,不是因为自己和别人打架,就是因为自己作业没完成、经常做错。可是天下父母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谁不望子女成龙成凤心切呢?但是,那时的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只知道父母为我们解答难题、晚上帮我们检查作业是好的,但是他们每天的“唠唠叨叨”也是好的呀!是他们提醒我们冷就穿衣服、热就脱衣服,过马路要小心等等。于是,我们只夸爸妈什么题都会做,很聪明,而其他的就贬低的一无是处了。长大了,上小学了,爸妈让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让我们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房间,自己拖地,有时因他们工作忙让我们自己炒菜煮饭,当然,检查作业、解决难题也以他们不会做为由推脱了。我们便会说“爸妈好无情”、“连这些题都不会做”等等之类的话,只有当我们离家在外求学时,才会知道父母的一封封信件、一张张明信片已连成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是在天空中不知安危的我们,一头是在地上焦急等待的父母,他们不让也不敢让丝线断掉,便时常与我们保持联系,而每当我们收到那些信件时,可能会嘲笑父母那么放不下我们,也可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反省自己以前做的事是那么呀!终于,我们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理解了他们。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2
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自从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父母就开始爱着我们,直到永远。父母的爱,是一种对儿女天生的爱,自然的爱。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这能够维护生命之最大、最古老、最原始、最伟大、最美妙的力量莫过于父母对我们的爱。
古人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的爱犹如于春天里灿烂的阳光,带给我温暖,带给我光明;母亲的爱,犹如于狂风中的一把稳定而沉着的大伞,为我遮风挡雨;母亲的爱,总在我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给予我动力。那股如丝般连绵不断的爱意成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时时刻刻不再有空虚的感觉。
而父亲的爱,是博大精深的,是不拘小节的。父亲的爱,总在我犯错误时,给予我正确的指导;父亲的爱,总是在我遇到难题时,给予我正确的教导……如果说,母亲的爱如水一般深远,那么,父亲的爱就如同山一般的厚重了。
说起了我父母,我的心头就涌起无限的感激。父母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这份恩情该如何报答呢?
从小,父母就教育我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他们给我讲二万五千里,给我讲、,给我讲雷锋的故事、炸暗堡……他们告诉我,做事要小心谨慎、对人要诚恳、不可以说谎、要学会宽容、学会尊老爱幼,要懂得知恩图报、懂得无功不受禄……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呢?以前的我总很天真的认为,父母照顾自己的儿女是很应该的,很自然的事。现在回头想想,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有时,我总在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使着他们呢,我也很不明白,但这也许是一种责任,一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还是爱怜,但不容置疑的是:他们确实对我们很好,确实精心的照顾着我们。就拿每一天来说吧!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3
关键词:精心预设;精彩生成;教育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190-01
自《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学生的角色定位为课堂的主体后,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促成的生成越来越受到关注和肯定。一提到“生成”,总有人把它和“预设”对立起来。其实,两者并不矛盾,而应该是一个互补统一的和谐体。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应该“预设生成”“期待生成,共享生成”。新时期的新老师。应能“关注生成”“有效生成”,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创造无法预约的精彩。我认为:精心预设,生成才自然有效。
虽然课堂教学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而且学生是感情丰富的个体,谁也无法预知下一秒他们的脑瓜子里会有什么古灵精怪的想法,但并不表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毫无准备地进行教学,而应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我们在设计流程中应多钻研教材,吃透课文,把握好重点难点,预测有可能出现精彩生成的环节,留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以促使学生的精彩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既不能拘泥于预设的设计不放,又必须尊重教育资源的生成。我们只有遵循生成与开放的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增添精彩生成的许多亮点。
案例:写作《父母之爱》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根据以上要求,我以“真情体验”为突破口,安排设计了《父母之爱真情体验》这堂作文课,试图引导学生感受人世间最伟大的父母之爱,并用自己真情实感抒写出来。
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感受父母的爱,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2、将学生引入到自然而然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情感倾诉与交流,理解父母之爱。把情感之事的经过说清楚,并真情实感的抒写出来。正因如此,我作文设计上采用启发式.情境式等教学方式,让学生听、读、看.思、说、写的结合参与,欣赏、感悟、探究、实践中完成作文教学任务。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没有吃过苦,他们认为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怎样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之爱呢?我进行了周密的思考:课前播放《天下父母心》的歌曲渲染气氛;课堂上我设计了一个小情境剧:
1、我拿出一个刚出炉的蛋糕,问:同学们,这个蛋糕怎么样?学生说一说,比一比谁说说得具体。(对蛋糕的描写)
2、板书:――说:“这个蛋糕很香呢,你多吃点吧。”
问:这句话谁说的?(孩子们笑着说:妈妈)
也可以是――(爸爸)……
那我要请同学来合作演一演这个一分钟小品。
(师当妈妈,生1当儿子,生2当爸爸)
师:(对着儿子说)“这个蛋糕真香啊,你多吃点吧!”
生1说:“不,妈妈我经常吃,还是你吃吧!”
师:“乖孩子,妈妈不吃,你正在长个,学习也很辛苦,你吃!”
生1:“妈妈不吃,爸爸你每天还要做很多功夫,您吃”。
生2:“好仔,爸爸不吃,你吃,你要学习,很辛苦的。爸爸妈妈只要你努力学习。”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4
分数的沉浮本就有多重原因:孩子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老师出题的难度等,甚至于个人的应试状态皆可改变成绩的高低。仅以“这次比上次高了几分”来界定孩子是否认真学习是不客观的,表面的。高分学生的父母看不到孩子一直以来的勤奋不辍,低分学生的父母不能认识到孩子的能力与水平,单以成绩的沉浮去界定英雄、评定父母心中的“宝”,难以认识到孩子的水平,终会使孩子深陷在那冰冷的分数中,不清醒且不理智。
《礼记》有言:“父之爱子,乃生而行之乎。”父母的爱本是无条件,而现今因成绩的一点点退步或提高而改变父母的态度,则此爱流于表面而不触及孩子的内心。孩子学习如同苦行僧在路上踱步前进,这一路上,父母的关爱与理解会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般让孩子有自信、勇气前行。而若父母的爱变得“有偿”,须用分数提高来赢得,只会让孩子战战兢兢,时刻背负“优生的包袱”或者“差生的重担”。
古人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看待孩子的眼光不应局限于那点点的分数。考试成绩是对孩子学习的评估,却并非是对孩子的评估。父母看待孩子分数的眼光也不应局限于一隅,而应看到整体的,这样才能知道成绩背后那点点浮沉的真正意义。父母的“巴掌与吻”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曾几何时武汉神童惊人跳级,学业有成,而父母惯于其优异,容不得半点失误或退步,他终顶不住压力而厌学,“泯然众人矣”。
成绩的点点浮沉并不能直接界定孩子的“好坏”“优差”,也不能作为孩子赢得父母的爱的筹码。只有看到孩子真正的实力,给予及时支持,方能在无涯学海上为他撑起一片小舟,助他成功到_彼岸。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5
今天晚上,我坐着看开学第一课。我不断地在问,爱是什么?
爱是承担!小男孩鹏飞与奶奶相依为命,家里并不富裕,仅仅住这一间破旧的小平房,奶奶生着重病,行动不便,小鹏飞就每天中午跑回家给奶奶做饭,寒来暑往,没有一句怨言,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一个年仅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但是,小鹏飞用爱的力量,大声的告诉全世界:“我会坚强!”
《开学第一课》教会了我人要会自理,自理才能会承担,承担一切。
想到这我突然脸红了,小鹏飞六岁懂事,这时我们还沉浸在幸福的蜜海中享受着快乐,可他那么小就承担起照顾奶奶的重任,我们呢?闷心自问,有哪一刻想过替父母承担一些?
电视中的掌声想起打断了我,我转头继续看电视,主持人报着马鹏飞的一日安排。22:30—5:30仅仅只是他睡觉的时间,才五个小时。
才五个小时,说来也惭愧,我从来都睡十一个小时,爸爸妈妈老师都说我像个小婴儿,一天睡眠时间太足了。我也想过,可是毕竟没事做,我受到的锻炼太少了,身上根本就没承担什么,只会给别人增加压力,嗨!真应该向他好好学习,让父母轻松点。
想着,想着,我觉得如果每个人都承担起自己能承担的,那每个人将都轻松快乐,这样又让每个人有默默给予的精神,让国家更美好。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是承担不仅意味着承担身边的亲情之爱、友情之爱,更意味着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全心全意履行社会责任。爱国,就要做一个有责任的人。爱,让中国更美丽。
父母之爱作文范文6
然而,中学教学的实际是:很少有人把语文教学的大多数模块与作文教学结合在一起。绝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的其他模块是彼此分离的,甚至几乎是“河水不犯井水”的。现代文的教学都是这样,文言文的教学就更是与作文教学不相干了。
我们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不应该总是在字词、句的教学上下工夫,而有意无意地忽略文言文里深厚的人文积淀、警策的人生观照、丰腴的人生况味。本应丰满的文言教学,不应该在应试教育的威逼利诱之下,变成很是“骨感”的瘪三。
下面是我在一次试卷评讲中,对文言文材料的非试卷性探讨,展现的是文言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让文言文的古老枝头,开满作文万紫千红的鲜艳花朵。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郡人也。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过继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入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食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亦尝召之,谧皆不应。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求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皇甫谧耽学》是我们试卷中的文言文试题,一般老师都是把试卷上加点的字词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及异同、文章内容的解读等试题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分析;再题里题外地举一反三地迁移。做到这些,很多人就踌躇满志,心满意足了。
我们认为这才刚刚开始,这则文言文的真正价值还没有开始发掘。我们甚至认为,大多数老师做的让自己心满意足的事,只不过是做了这段文言文的皮毛工作。这段文言文真正的价值是:我们从文中的故事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境况,感受故事对我们人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为我们的作文储备经典的材料、提供多维的角度、提炼精彩的观点。
启发一——与天才:大凡天才,早年总是神童的,就算不是,怎么也不至于是吧,再退一万步,就算早年是,怎么也不至于到二十岁了还是吧。皇甫谧由“或以为痴”到“所著甚多,并重于世”的人生经历,不正是告诉我们后世学子:天才,开始时未必都是神童;,未来也未必不是天才。中国古时有皇甫谧,外国现代不也有爱因斯坦吗?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选文中读出这一人生哲理,难道不比做对几个ABCD的选择题更有意义吗?
启发二——父母教育的真谛:后叔母任氏的训子箴言,正是我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教育、父母之爱的绝好材料。现在,家庭教育、父母之爱有几人是获得了真谛呢?特别是今天的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更是一大社会问题。《战国策·赵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教子箴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不又是一个深谙家庭教育真谛的典范吗?
启发三——大器晚成的典范:熟悉《三字经》的人都知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故事,选文中的皇甫谧比苏洵早了几百年,他们都是大器晚成的典范。师旷回答晋平公关于年老学习迟不迟的对话,更是让人深省。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是啊,只要好学,就没有时间的限制;只要好学,我们就有成大器的一天。
启发四——学而优不仕的人生选择:孔子的高足子夏理解孔子“学也,禄在其中矣”时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人生原则。于是,“学而优则仕”就成了中国古代读书人读书的唯一目的。然而,选文中的皇甫谧却一反“学而优则仕”的读书目的,坚守自己只为读书,不求仕途的人生信仰,这在当时和整个古代社会是怎样的难能可贵哟。皇甫谧为学术而读书的人生信仰,对今天端正学生的人生理想是有裨益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不是我们应该效法的榜样吗?放弃小我,树立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读书的高远志向不正我们时代的呼唤吗?
启发五——不卑不亢的为人之道:皇甫谧对从姑(从姑:父亲的堂姊妹)之子梁柳布衣时和做了城阳太守时的态度让人钦佩。梁柳布衣时,皇甫谧不弃,以礼相待,大有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风采;梁柳贵为城阳太守时,皇甫谧不卑,依然保持着从前的淡定从容,绝不做违背古人接人待物底线的事,也绝不做违背自己良心的事。皇甫谧对人对官的不亢不卑的处事准则,对我们今天引导学生为人处世也是值得借鉴的。
启发六——去官求书的人生追求:中国人对官位的欣羡,是不遗余力的;在对官位的态度上能有“能仕能隐”“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坦然达观已属难能可贵的了。皇甫谧相国召之,不应;“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像他这样矢志不渝的谢绝做官的人已是凤毛麟角了。如果说皇甫谧辞官已属值得人们赞不绝口的高雅之事的话,那么,皇甫谧“自表求帝借书”一事就更让我们高山仰止了。皇甫谧一生为文化、为学术,“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真是“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志士仁人啊!
我总是在想:像《皇甫谧耽学》这样蕴涵丰富、哲理深邃、引人深思、给人启迪的优秀的文章段落,如果在试卷上出现,我们老师仅仅为了讲题而讲题,而对段落中最优秀的、最有启发性的、最有人文性的、对学生最有指导性的内核的文化信息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又不“传道受业解惑”,这真是欠下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大笔债啊!也是错过了我们对学生进行人生导引的文化实践。作为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心有戚戚焉”的。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文化薪火的载体,是古代仁人志士彰显自己人生历练、人生意义、文化思考、宇宙世界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其中至理,值得我们百般玩味、细细咀嚼。骑着应试之“马”,来观文化之“花”;只做应试的试题讲解,不做文化的深切开发,是一种“只见秋毫,不见薪舆”的文化短视,是一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文化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