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1

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就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模式等,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过程。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企业工商管理能够规范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证管理质量,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以往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改善公司管理的方式,发挥各职能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管理职能属于工商部门对企业行使的主要职能。但行使该项职能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职能作用。总体来说,工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引导所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工作。此外,还要带动弱势产业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发展饱和的产业进行分流,拓展外地市场。为弱势产业积极引进资金,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对象主要是处于困境和发展受到阻碍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对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由此可见,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是为监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状况,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按照地区划分,很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工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还减弱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为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标准,规范企业的工商管理行为。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工商管理是一项相对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且涉及内容较多,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很多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培训时,只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理念,且教学内容陈旧、考查方式单一,还忽视了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实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的将掌握的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在培训时,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引导管理人员区分现代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和企业两方面,还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相对薄弱,执法手段也比较缺少。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得出,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进行了分离,很大程度的削减了执法的权威性。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地方保护现象,限制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甚至出现私自规定工商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当地政府的认可才能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公正,也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遵守依法行政的原则,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运用依法治国的方针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

(四)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也是影响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其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效率。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会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无法发挥管理职能。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不完善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职能划分不明确和内部审计职能不健全。因此,为了完善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就要根据管理范围和内容划分职能,为审计建立健全的部门职能,从而达到各司其职的效果。

四、结束语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3

电子邮件的特点

电子邮件具有电话通讯的速度与邮政通讯的直观性,同传统的通讯方式相比有着巨大优势。首先是其速度,电子邮件通常是在倾刻之间就送达至收件人的信箱之中。其次是它的方便性,与电话通讯不同,发送电子邮件时不会因“占线”而浪费时间,收件人也无需守候在线路的另一旁,从而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电子邮件最大的优点还在于其低廉的价格,用户可以低至几分钱的代价发送用其它通讯方式无法负担的信息。

Internet的电子邮件软件是高效的,可信赖的。通常一个电子邮件只需几秒钟就可到达目的地。如果目的地的计算机正好关机或暂时从Internet断开,电子邮件也会存放在提供邮件服务的服务商那里,用户再次开机上网便可自动获得邮件。在电子邮件体系中,也可以要求有邮件的回执,使发信人能确认邮件的送达。

电子邮件在高速传输的同时允许收信人自由决定在什么时候回复,将即时通信的优点和自由中断的优点组合在一起,使通讯双方能更方便地安排工作。电子邮件软件还能非常方便地按小组成员来发送邮件,电子邮件的这种列表服务,提供了一组成员进行互相讨论的方法。电子邮件的内容可以包括文字、图形和声音,大量的技术图纸、工艺资料都可以利用它来传递。电子邮件软件还能够自动回复电子邮件,可以为企业节省人力而不致影响企业形象。

对于很多Internet用户,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确实,电子邮件取代了邮政通信而成为他们的主要通信机制。电子邮件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他们使用电子邮件与朋友、同事、雇员、顾客以及家庭成员进行通信。

电子邮件已经对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人群正逐步扩散。一些国际著名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表明,电子邮件是廉价高效的网络营销工具,在所有互联网提供的服务中,电子邮件一直占据第一位。由于电子邮件营销包含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极低的成本向数以万计的用户发送信息,因而为无数直复营销商所憧憬。

实施E-mail营销的主要步骤

E-mail营销是指把文本、HTMI或多媒体信息发送到用户的电子邮箱,以达到营销目的。具体一点就是在电子邮件平台上电子信息,该平台专门用于:1、使用户认识某一品牌;2、使用户形成对某一产品或服务的兴趣或偏好;3、使用户能与广告方取得联系,获取信息或购买产品、服务;4、管理客户关系或实现其他相关的营销目标。

E-mail营销的最大优点在于企业可利用它与用户(不论是企业用户还是普通用户)建立更为紧密的在线关系。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企业可以通过收集用户需求信息,然后“投其所好”,向用户发送定制化邮件,向他们介绍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而且,电子邮件可以立即回复,费用也较低。由于这种颇有针对性的主动式营销迎合了用户需求,企业同用户之间的关系也就潜移默化地得到了改善。

与电话推销、邮寄推销信等传统的营销方法相比,E-mail营销已逐渐开始体现出其优势。由于其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等特点,这种营销方式正开始像雨后春笋一般成长。在广告界,电子邮件被称为“杀手锏”,因为可以通过对它进行调整,使它适合收件人的兴趣爱好。实际上,电子邮件再加上个性化、数据库营销、促销以及创造性网上营销技巧,已经取代了横幅广告,成为更受欢迎的定向营销通讯工具。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实施E-mail营销呢?

第一、确定目标顾客群。首先考虑是建立自己的邮件列表,还是利用第三方提供的邮件列表服,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务。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实现E-mail营销的目的,但各有优缺点。利用第三方提供的邮件列表服务,费用较高,很难了解潜在客户的资料,事先很难判断定位的程度如何,还可能受到发送时间、发送频率等因素的制约。由于用户资料是重要资产和营销资源,因而许多公司都希望拥有自己的用户资料,并将建立自己的邮件列表作为一项重要的网络营销策略。

第二、制定发送方案。应尽可能与专业人员一起确定目标市场,找出潜在的用户。确定发送的频率。发送E-mail联系的频率应该与顾客的预期和需要相结合,这种频率预期因时因地因产品而异,从每小时更新到每季度的促销诱导。千万不要认为发送频率越高,收件人的印象就越深。过于频繁的邮件“轰炸”,会让人厌烦。研究表明,同样内容的邮件,每个月至多以发送2-3次为宜。

电子邮件应该有明确的主题。邮件的主题是收件人最早看到的信息,邮件内容是否能引人注意,主题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邮件主题应言简意赅,以便收件人决定是否继续阅读。

l、内容要简洁。电子邮件宣传不同于报纸、杂志等印刷品广告,篇幅越大越能显示出企业的实力和气魄。电子邮件应力求用最简单的内容表达出你的诉求点,如果必要,可以给出一个关于详细内容的链接(URL),收件人如果有兴趣,会主动点击你链接的内容,否则,内容再多也没有价值,只能引起收件人的反感。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你的产品能为客户带来什么好处,特别是您的产品与您的竞争对手有什么不同,或许在功能上,或许是在服务上,必须与众不同。最忌夸夸其谈,丝毫不注意客户有什么感觉。内容一定以客户为中心,让人感到你在实实在在的为他着想。

2、邮件格式要清楚。虽然说电子邮件没有统一的格式,但它毕竟是封邮件,作为一封商业函件,应该参考普通商务信件的格式,包括对收件人的称呼、邮件正文、发件人签名等因素。邮件要能够方便顾客阅读。有些发件人为图省事,将一个甚至多个不同格式的文件作为附件插入邮件内容,给收件人带来很大麻烦,最好采用纯文本格式的文档,把内容尽量安排在邮件的正文部分,除非插入图片、声音等资料。

第三、发送E-mail,收集反馈信息,及时回复。可以选定群发邮件,也可针对某些顾客进行单独发送。开展营销活动应该获得特定计划的总体反应率(例如点击率和转化率)并跟踪顾客的反应,从而根据顾客过去的反应行为作将来的细分依据。当你接到业务问询时,你应及时做出回复,最好在24小时以内。你拖的时间越长,对你的形象损害越大。注意养成一天查收信件数次的习惯,并做到及时回复。这样做,不仅表示你重视人家的问询,也显示出你的工作高效,显示出你对顾客服务的重视。在你对潜在顾客的问询做出及时回复之后,你还应该在两三天内,跟踪问询2-3次。要知道,很多人一天会收到大量的电子邮件,你的回复很有可能被忽略了,或者不小心被删掉了。跟踪联系意在确认人家确实收到了你的回复,同时也给对方受重视的感觉,还传达出你希望赢得这笔业务的诚意。

第四、更新邮件列表。根据从顾客那儿得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更新邮件列表,创建一个与产品和服务相关的客户数据库,改善“信噪比”,增加回应率,同时了解许可的水平。客户许可的水平有一定的连续性,每封发送的邮件中都应该包含着允许加入或退出营销关系的信息,没有必要用某些条件限制顾客退出营销关系。通过这些信息,加深个性化服务,增强顾客的忠诚度。

第五、提供E-mail营销服务。1、在接到订单时要及时确认,明确发货时间。及时做出确认,是一项基本的商业礼节,顾客都有这样的需求。在你接到订单时,你应迅速予以确认,对人家表示感谢,明确订货详情和发货时间。2、提供个人信息保护。据调查,大约有77%的互联网用户为避免在一些网站登记个人信息而离开。除了因为登记过程占用时间和精力,更主要是因为牵涉到个人信息。3、开展提醒服务。据统计,半数以上营销人员已经进行过提醒服务和定制提醒计划的实验,包括时间提醒(如生日)、补充(如替换、升级)和服务备忘录(如预定维护)。提醒服务专注于现行顾客需求并塑造了将来顾客的购买行为。可以考虑发送其它各种免费信息,以增加顾客的认同感。4、对忠实顾客提供更多的优惠服务。获得一个新的顾客比留住一个现有顾客代价要大得多,这是基本常识。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对忠诚顾客投入的服务越来越少,甚至收取更高的费用,特别促销优惠条款只针对新加入的顾客。

实施E-mail营销应注意的几个事项

现在传统营销正逐步向网络营销发展,而网络营销也日益与传统营销相结合,要想有效地发挥E-mail营销功能,也要将E-mail营销与传统营销相结合。企业要成功地进行E-mail营销,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应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进行许可E-mail营销。许可营销就是企业在推广其产品或服务时,事先征得顾客的许可,通过E-mail的方式向许可的潜在顾客发送产品或服务信息。许可营销的主要方法是通过邮件列表、新闻邮件、电子刊物等形式,在向用户提供有价值信息的同时附带一定数量的商业广告。许可营销比传统的推广方式或未经许可的E-mail营销具有明显的优势,有助于顾客在网上寻找产品,减少广告对用户的滋扰,增加潜在客户定位的准确度,增进与客户的关系、品牌忠诚度等。

2、制定系统的营销方案。目前,许多公司E-mail营销手段就是自行收集或者向第三方购买E-mail地址,大量发送未经许可的电子邮件,对自己网站的注册用户没有计划地频繁发送大量促销信息,又不明确给出退订方法。有的公司虽然根据基于许可的方式建立了邮件列表并拥有一定数量的用户,但邮件列表质量不高,订阅者的阅读率不高,大部分邮件列表订户数量很少。因此,不管是传统营销,还是网络营销,都应该有系统的营销方案,必须明确目标定位。如果企业得到用户资源后,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目标受众,不加区分地发送垃圾邮件,这样的营销肯定不会有效果。

3、对常问问题有统一的答复。不同的潜在顾客,通常会询问一些类似的问题。对此,通常有3种高效处理的方式:(1)在你的网站上,开辟一个“常问问题解答(FAQ)”区域;(2)利用大多数电子邮件软件设有的模块工具,创建一个这样的FAQ文件。在你收到有这些常问问题时,你只需将这个预设好的文件发出去即可;(3)设立一个自动回复器。

4、恰当处理顾客意见。你的业务经营得再好,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也就是说,总会有顾客(或潜在顾客)给你提意见。当你接到顾客意见时,你绝不应该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而应该及时做出回应,要和接到订单一样迅速。如果你处理得当,给你提意见的人极有可能成为你的忠实顾客。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4

1、经营机制创新,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

建筑业属高度竞争的服务行业,根据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行以“国腿民进”优化产权为核心的国旗第二轮改革,将公有资产逐步从建筑企业中退出,引入民营资产或其他优良资产,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盘活存量资本,扩大增量资本,是进一步焕发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

改革股权结构,调整企业内部股金比例,提高经营者和经营层的持股比重和责任意识,实行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入股,鼓励经营、管理、技术骨干持大股,把其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改进员工持股计划,打破人人持股格局,大力培育内部股权交易市场,通过股权交易,使员工股向经营骨干集聚;改变目前职工持股会的持股方式,待条件成熟时取消职工持股会,真正体现出资人到位,形成股权流动机制,并逐步完善股权管理制度;通过吸收外资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资本,引进其先进的理念、经营机制和内部管理方式。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一步规范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规范企业内部运作,提高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规定,建立一系列议事规则及监督机制,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权责明确、协调运转。股东会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应充分行使其权力来决定重大问题,选举产生董事会、修改公司章程,审议批准董事会、监事会的报告等。加强董事会建设,董事会处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枢纽地位,制定《董事会决策制度》等一系列具体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发挥董事会在制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资本经营、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借助外脑,吸收专家的意见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档次;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评估,提高董事会的决策功能。监事会是股东会领导下的公司监督机构,建全监督制度,强化监事会的功能,依法对董事、总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行为行使监督职权,保障股东权益和公司利益不受侵犯。

国有施工企业改革创新的重心要放在激活机制上。当前国有施工企业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弊端,不断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就要现从改革管理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原则,采取“定员、定编、定岗、定薪”,实行全员公开竞争上岗,择优选聘,分流人员,精简机构。在慎重稳妥地清理不在岗人员的劳动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劳务作业层与企业的分离力度,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劳务公司,通过市场化的办法,促使其走上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之路;全面理顺劳动关系,管理人员也实行劳动用工市场化运作;在控股或参股子公司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逐步松卸企业多年的包袱,促使企业轻装上阵。

分配是激活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手段。分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与市场接轨,体现绩效第一的原则,奖勤罚懒,奖优罚劣。拓宽分配的思路与方式,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按照效率优先的原则,充分拉开分配差距,实行贡献与薪酬挂钩,也给与薪酬挂钩,效率与薪酬挂钩,探索工资、奖金、津贴、股权期股、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方式。

2、组织机制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组织机制创新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以调整组织机构和整合优势为主线,着力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改革创新,从而建立与市场化经营完全对接,并同施工企业相适应的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

创新经营承包方式,本着加大激励与加大风险相结合,放开经营与强化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界定责权利关系,实行利益与风险对等,权力与义务并存的经营权租赁承包,在各单位承包班子足额交纳风险抵押金,并对其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明确承包基数和承包时间,实行独立核算、确保上交、超额归己、亏损自负、调动各方经营的积极性。实行经济责任追究制,凡因管理不善造成亏损的,严肃追究承包者的经济责任直至法律责任。

企业内部全面推行工作和经济责任制,按照“全面责任制,彻底市场化”的要求,将一切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管理部门推向市场,不能按市场化运作的部门强化经济责任制,并把指责目标细化,总经理与各部门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以提高工作责任和工作效率

不断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出售、租赁、兼并等多种方式,大力推进第三层面的归并、重组、剥离等改革工作。分别按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减员增效、激活机制的不同要求,对现有专业分公司采取不同的思路、途径与方式进行改革,理顺其产权关系,明晰市场主体,整合企业资源,组建“专、精、尖、特”,适应性强、机制灵活的各类专业公司。对涉及企业产业布局及发展全局的,如对装饰、市政、安装、钢构等经济块进行控股,组建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增强其独立运作和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在突出工程建筑这一传统主业的同时,加快这些领域的发展,以提高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对企业发展影响不大,且体块较小的,实行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经营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持大股放开搞活,减人增效。

强化主业,分流副业,主动适应市场,积极慎重地推行生活后勤系统的改革剥离,妥善分流原有职工,促使其面向社会自主经营、自食其力,同时将企业有关职能与社会化管理对接。

3、管理制度创新,壮大企业经济实力

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夯实发展根基的有效手段。为适应市场竞争形势,针对企业新的经营管理体制,按照《公司法》及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重新制定各部门层次的职能标准,理清相互间的经济关系和管理关系,对原有的生产、经营、财务、资金、质量、安全、文明、设备等各项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检查疏理,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新形势的管理制度,确保企业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职责分清、赏罚分明,营造以制度管人,以规章管事的良好氛围,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突出资金管理。强调资金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资金运用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正常运行和整体效益。在企业内部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对资金运作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监督控制,所有资金进出均通过结算中心办理,实行资金计划调度使用,规范内部资金市场,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制定严格的用款制度,大额资金使用采取报批制,重点掌握工程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积极推广网上银行系统,对企业内部资金运行进行实时监控,动态管理,与规范化的资金流程管理接轨,从而优化资金投向结构,提高资金宏观调控和整体运作能力。

深化成本管理。坚持“企业是利润中心,项目是成本中心”的原则,企业内部成立成本管理中心,制定成本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完整的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系统。加强项目成本的监管工作,落实成本控制责任制,实行材料采购和劳务队伍公开市场竞争制;对项目部实行分段考核,定期开展经济分析,将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存在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控制和降低各项费用开支;加强监管审计,形成有效的检查监督机制,以目标成本为依据,从预算收入、主要实物量、价格、分项成本和资金等方面入手,开展对项目成本的稽查工作;严格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和竣工审计,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项目亏损。

落实项目管理。施工项目管理是企业效益的源泉、信誉的窗口,也是企业一切管理的落脚点。企业的管理重心应转移到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经理授权经营,建立起科学的在建工程施工管理组织体系,推行工程项目强制性标准和项目经理考核奖惩办法;强调过程控制,加强检查监督,加大对项目部的运作控制及服务监督力度。总之,项目管理应以合同管理为龙头,以质量、进度、安全为核心,以成本管理为手段,以经营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的,实现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

实行质量安全目标管理。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的运行保障机制,贯彻实施三大管理标准,实行体系的一体化,通过三大管理体系的整合,将三大管理体系认证与企业的基础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逐步解决两张皮现象,进一步增强三大管理体系的系统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安全质量责任制,结合开展创优夺杯和创建文明标化工地活动,加强安全质量的监督考核。

加强合同管理。落实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员,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对合同进行分级、分层、分类管理;建立合同签订前的申报备案制度和合同执行过程中信息反馈制度,并对签约、履约进行过程监控,实行规范化、程序化管理。加强合同的索赔管理,凡因对方违约造成的损失,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组织索赔。

严格联营承包。实行分包联营队伍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对分包联营队伍的管理与控制,杜绝“一包代管”、“包而不管”现象,同时,收编经多年合作信誉良好、基础扎实的联营队伍,扩大市场份额与整体竞争力。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5

1.人才的选拔上要举贤任能

对于现代工商企业而能言,在选拔人才时应当根据其空缺的具体职位进行人才的选择。在选择之初,应当考察什么职位需要具有什么才能的人,根据具体的人才选拔条件进行筛选。在工商企业选择人才时,应当坚持如下几点:其一,人才的选拔必须要达到德才兼备的原则。企业是一个以追求利益为根本目的的组织,人才的选拔在德行上需要多加注意,品德优良的人才对企业一定是忠心的,并且其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对于岗位也是相当的热爱的;其二,在选择人才上,要突出其的优势,接纳其不足之处。我们都知道是世上无完人,有才干的人不一定就是没有任何缺点的人,企业对待人才也是一样,要看到人才的长处和未来的发展,能够容纳其不足和短处,帮助其更好地改进,即使是存在些许的不足,也应当对其大胆提拔,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于现代工商企业而言,为了其长远发展,必须要做好对人才的选拔,这是最为关键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和步骤,科学地选拔人才才能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人本管理中要对员工展开全方位的培训

员工不仅要掌握某一方面的技能,还要对自身进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企业在人才选拔之后,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的企业培训,一般来说,员工培训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2.1加强对员工行为的培训管理

这是指利用企业的行为规范以及一切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约束,企业的制度主要包括上下班制度、奖惩制度以及安全制度等。企业的制度是刚性的,要求员工是必须要遵守的。加强对员工行为的规范是将其个人意志转换为集体意志的一个过程。

2.2加强对员工道德修养的培养

员工的道德修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以及社会道德,企业管理人员在对员工进行这一方面的培训时,要对员工进行价值观的灌输,同时还应尊重和关心员工的自身状况,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更好地维护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利益。

2.3加强对员工职业节能以及文化素质的培训

在企业的管理发展过程中,员工的素质应当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对员工展开一夜职工培训和深造计划,这不仅对员工自身的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对于企业的长久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

2.4深化对员工心理素质的培养

员工的心理素质包括竞争意识、抗挫折能力以及合作心理等。当前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市场竞争以及行业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对于员工的培训也应做到与时俱进,符合社会发展潮流。

3.对员工的工作热情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充分发挥人人员的潜能,不断彰显员工的价值。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恰当的位置需要坚持两大基本原则:第一,及时有效。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企业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间将合适的人才安排到适合他的位置上去,进而将其创造力进行有效发挥,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第二,要对员工充分的信任,并且加强员工对其自身的管理。用人原则上要坚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原则,要对员工进行大胆的委派和信任。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坚持人本管理的人才管理理念,其主旨就是加强员工对其自身的自我管理,进而可以对自己进行自由发展。要达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3.1企业要授权下属

给下属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下属能运用自己的权力积极地完成所承担的任务,使自己在工作中得到享受。

3.2让下属参与领导和决策

让下属参与领导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参与决策和领导的员工在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4.促进相互间的情感上的交流

保障员工之间的合作是无缝畅通的。对于企业组织目标和具体的工作内容,有效的沟通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密切员工之间的关系,帮助员工更好地完成自身使命,获取更大的满足感。在特殊情况下,有效通畅的沟通可以帮助企业目标更好地达成。所以现如今的企业管理中已经引入了“情感管理”这一理念,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进行员工管理时能够注入更多的情感要素,建立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良性的情感关系,帮助员工树立敬业的意识,帮助员工更好地调动其主管能动性。

5.加强对员工的激励

充分鼓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一般来说,对于员工进行激励,需要对三个方面进行强化。给予物质动力,这种形式主要是以金钱或者各种实物形式来吸引员工;精神上的鼓励。这主要是通过信仰、思想工作以及精神刺激等对员工进行鼓励和刺激;信息鼓励,当前社水占据的信息资源越多,其获取发展的步伐也就越快,信息动力也日渐成为企业鼓励和刺激员工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这三种方式的鼓励,在充分发掘员工的基础上,还能给员工带来某一方面的福利,员工也会更加有归属感。

二、结语

工商管理企业论文范文6

(一)学生走进企业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实习的方式差异很大。理工类的许多专业,适于在实验室和工厂实习,如金工实习、化学实验等,很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实习基地体系;但很多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以后设立的,有些专业甚至是最近几年才把实习提上议事日程,实习基础薄弱,而且需要分散实习,校企合作岗位不足。制造型企业往往认为,学生的实践可能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占用企业的资源,所以制造型企业对校企合作往往不会有太多的热心。如果学生实践人数较多,制造型企业非常担心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

(二)教师走进企业难。

一般中小民营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意识,不重视进行管理和经营方面深入的研究以及发展方面的规划,而有研发需求和研发实力的大中型制造型企业则往往会认为高职院校层次太低,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抱有怀疑;另一方面,就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而言,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一般要求校方人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去,往往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为担心商业秘密泄露,企业往往不会安排校方师生专职岗位,更不让触及企业的核心业务。

(三)企业走进学校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通常要求系科和教研室聘请部分企业经历的人员来上课,学生也有这样强烈的愿望,以拓宽知识面和增加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种外聘往往难以成行。学校希望聘请的一般是对企业运作了解较为全面的资深、高学历管理人员,而这些管理人员在制造型企业都具有较高职位和较高薪酬,一般会因为学校课时费太低、课程安排计划性太强以及相关教学材料准备太过繁琐等原因而不愿意到学校兼职。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与制造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挖掘企业适宜的校企合作岗位。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市场导向”是校企合作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经验表明,凡是与当地市场结合紧密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与岗位标准基本上“零距离”,办学方向就明确,人才特色就突出,企业包括制造型企业与之的合作就紧密,校企合作呈现良性互动。要缓解工商管理专业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而导致不很受制造型企业欢迎的尴尬局面,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联系学生实习实训,对实践中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挖掘,按市场需求倒推法进行,进行校企合作适宜岗位挖掘。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目标岗位就制造型企业而言,主要集中在基层管理人员,典型岗位有:生产督导员、采购员/采购计划员、库存分析师、生产控制员、生产分析师、质量管理员。与制造型企业的校企合作,可以重点在以上岗位中开展。企业每学期可以对表中的岗位预留一定的顶岗实习人数,以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进入企业实训。

(二)搭建枢纽,通过枢纽的作用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从本意上,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愿意同包括各类大、中、小型的制造型企业开展以上岗位的合作,然而由于单一企业同一岗位需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数非常有限,企业无法为学校提供适量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校要寻求一个合作的枢纽,搭建一个平台,将零散的制造型企业管理岗位需求进行集中管理,扩大校企合作的宽度。枢纽的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的影响,为校企合作搭建不同平台。平台作用从宏观上体现为:第一,通过多个平台,将企业分散的管理岗位需求集中化,为高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进行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改革创造条件;第二,通过平台,企业将参与学校的学生培养,使培养的学生规格能够满足企业要求。寻求枢纽、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合作的宽度,最终目的是为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服务。适宜作为枢纽的机构可以是一些行业协会组织或者是人才招聘网站,尤其是行业协会组织。行业协会已经或正在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四大组成部分(即行政、企业、事业、民间组织)之一。

(三)三导师协调,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

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中,经常出现恰当的合作企业难寻、实习地点相对分散、较长时间的基层实习岗位过程、需要通过多个岗位的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特点,校企合作中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经常会出现。这可以通过实施三导师协调制来解决。三导师协调制是指给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配备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由这三类老师对学生进行协调管理。从学生的角度看,校外实习过程中会出现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问题,能找到负责管理的人,有人去关心、管理学生;从学校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三导师”协调管理制度把学校的管理延伸到校外,使顶岗实习的组织、实施及监控都有效开展起来。从制造型企业的角度看,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四)引企入校、引企入教,把企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引企入校”共建校内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是由职业学校提供场地与管理,与行业及企业进行联合,在校内能够实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企业级全真实训基地可以学习职业知识、职业技能,掌握生存的真本领,实现教学与企业对接,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社会,真正实现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引企人校”能够解决基地硬件设施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象”问题,即生产设备、工艺、产品以及上墙的生产管理流程和制度,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要实现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神似”,就必须在重视硬件投入的同时,加强基地的软件建设。转变基地管理理念,统筹基地功能发挥,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深化。引导教师围绕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在深入思考实训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实训、由谁来指导实训、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实训、还有没有更有效的内容方法来替代等问题的过程中,熟知地方的产业发展、工艺水平、产品质量,领会基地建设的本质要求,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产业发展对员工职业能力、核心技能的要求渗透到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