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17-01
在教学实践中,关键知识点如何有效落实是我们广大教师最关切的问题。MS-EEPO(有效教育)的教学理念中提到“知识要点、训练关键要素要强化到一定的次数,才能记住记牢”,让笔者深有感触。
一、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强化关键知识点
在EEPO要素组合方式课型中,“想”是核心要素,“做”才是最关键的。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笔者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的长方体上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然后把长方体的各个面展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每个面的面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什么关系?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怎样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比较简便?”在自主学习中,有些学生动手把长方体各个面剪开,分别算出各个面的面积,用重叠法探究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上(下)面的面积=长×宽,前(后)面的面积=长×高,左(右)面的面积=宽×高”;推导出长方体表面积=(长×宽+宽×高+宽×高)×2。从学生的汇报中笔者发现,平时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能在这次的动手实践中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推导。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笔者懂得了让学生亲身实践,在“做中学”、在“情景中学”,学生对知识的强化次数远比机械地死记硬背少得多,记得牢固。
二、合作学习,多向度刺激和强化关键知识点
小组合作学习是EEPO有效课堂最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从而了解课本以外自己不知但组内成员所拥有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课堂上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展示出思维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平台互动课型中,单元组合作学习充分“交互”,每人一个向度,交互后变成多向度,从多角度来刺激关键点,强化关键点。在多向度达成后,教师要迅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在评讲中讲在点上,讲在关键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复习课中,笔者出了一道开放题:“请你画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底和高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笔者先组织6人小组讨论画法,由组长分工,每个组员在规定时间内画出原制订的方案外,再设计1~2个方案,然后是6人小组交流自己新画的方案。每个学生在组内踊跃发言,分别说1~2种不同的画法,这样一个小组内就得到了十几种设计方案。最后,笔者还设计了组间交互,进行大组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设计方案中,总结出设计的最优方案,进一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S=ah。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单元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做中学、动中学、玩中学”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三、及时巩固新知,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得到攀升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及时查找学习中的不足并及时补上。在教学练习题时,笔者的做法是:每上完一节课,笔者都会布置一些练习来巩固新知并及时批改,如果发现某些知识点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没能理解和掌握,笔者会及时补讲,使95%以上的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关键知识点;每上完一个单元,笔者都是先让学生用板卡整理知识点,然后点讲,通过一些典型习题有针对性地巩固强化,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使这些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真正使得单元知识过关,使关键知识点的强化次数得到攀升。
四、创设情境,运用生活知识强化关键知识点
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四舍五入的进一法和去尾法》时,笔者通过让学生结合去公园划船的经验来理解进一法:每条船最多可以坐4人,小刚一行10人去划船,至少要租几艘船?让学生结合做衣服的经验来理解去尾法:一匹布长18.4米,用此布做一套儿童衣服用布1.6米,最多可以做多少套儿童衣服?通过让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使学生理解四舍五入的特殊意义。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我教学态度认真,爱岗敬业,工作积极,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工作中尽职尽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希望自己能得到快速地发展与成长。
二、教育教学方面
1、紧扣教参,认真备课。本学期五年级数学备课组继续采用电子教案,我们5位教师分工,一人备一课(教案、课件都备出来),然后集体商讨,统一思想后再修改,最后资源共享。这样无形中我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教参,读教材,备课时也就更得心应手了。
2、挖掘教材,精细上课。
结合上学期结对子积累的经验,本学期我依然深入挖掘教材,把课后的练习题和思考题能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融入课堂教学中,备课时尽力做到把知识点备透、备细,上课时不求快,一般都是一节课一个或两个知识点或是一类问题,然后再上一节练习课这样,让学生一点点把知识吃透。一学期下来,我觉得我班绝大多数学生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
3、紧抓作业的检查和批改。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从而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里的学困生,本学期采用扶放结合,分类辅导的方式进行,对于曹扬、吴佳瑶等特困生适当放松了关注和要求,只在计算部分狠抓;而对于杨杰、张何灵佳等学习习惯、基础差的同学,采用集体教学的方式辅导,让其知识掌握更牢固。策略上做了调整,但感觉收效甚微。
4、积极参与教研和听评课活动。本学期参加校级品德教学竞赛获二等奖,课余时间积极听课,共听课40节,从中我学习到别人的长处,然后根据本班情况加以修改,这样做虽然时间比较紧张,但我上课时明显地感觉到知识梳理更清晰、教学重难点更突出、学生知识掌握更扎实了。
三、工作纪律和考勤方面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试卷特点:
2、考核内容既全面又有重点。看整份试卷,其考核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学期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一些学生容易造成错误的知识点,其考核的面还是非常全的。这些考核的知识点中,分数应用题的比重最大,超过了整份试卷分值的50%,在填空、选择、判断等非应用题中都有大量内容,题型多变,更加多样地考查了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掌握情况,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学生对分数应用题的掌握情况。
3、试题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性。学习数学知识要运用于实际生活,解答数学问题要根据生活实际。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让数学知识得到灵活地运用,这也是这份试卷的最大特点。
4、试卷难易适中。总的来说,试卷以基础知识为主,题目难度并不大,看不出有什么压轴的题目,各分数段的人数也比较平均,考核的知识点较全面细致,想考到满分也是很不容易的。
二、本班情况:
本班此次期末考试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2、低分增多。有几个平时成绩在65分左右的学生这次考到50分左右,分析其原因,是只会做死题,不会考虑实际情况。
3、计算薄弱。粗心现象非常严重,特别反映在计算上,错误率很高,导致了一些不应该的失分。
面对这些问题,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只教学生做题,没有传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题目稍一变化,便不知如何下手。
2、对后进生的关心不够,没有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忽视了对中等生的鼓励、促进,应帮助他们向优等声转化。
4、要注意培养学会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检查作业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检查作业的方法与能力。
总的来说,这份试卷还是能够全面地考查学生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是一份较好的试卷,通过考试,我也深深感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我也将吸取教训,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二)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本次命题紧扣新课程理念,从概念、计算、应用三方面考查学生的双基、思维、问题的解决能力,可以说是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命题本着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也体现了迁移性、灵活性,侧重了基本技能的考察,同时也体现了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考核。重点突出以下几方面:
1、注重双基的考查:不论是填空、判断、选择,还是计算、统计、解决问题,都立足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2、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考查。
3、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
4、注重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二、考试概况及问题分析
通过阅卷可以看出,多数试卷卷面清晰,书写认真端正,正确率高,及格率和优秀率都比较高,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掌握以及运用能力较强。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下面对测试情况做以具体的分析:
(一)、填空部分:问题出现最多的是第(3)小题,此题是为了考查学生对“方向与路线”知识的掌握,多数学生对平面示意图上的方向的辨认不是很清楚,尤其是多个观测点,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线路,也就是指出从某地到另一地的行走路线出错率极高;再有就是角度的测量,学生会“用量角器测量”的基础不牢,使用量角器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其原因不外是动手能力差些。
(二)判断题部分:出错率较高的是第(2)、(4)两小题,前者属数与代数,后者商品打折属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学生并没有弄清等式的概念,对于用字母表示数基础不扎实,以及缺乏打折和让利的生活经验,因此失分。
(三)计算中的解方程及列方程求解的问题很多:新教材增添了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而我们的学生从卷面上多数看不出在使用这个性质,近三千多张试卷只有约10%体现了使用这个性质。
(四)解决问题部分:错误率最高的是第(6)题,学生都能用折线统计图去描述数据,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或者根本不会标出平均销售量。
三、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一)学生方面
1、概念不清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欠缺
在新知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内容,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太少,体验不深,没有相关经验的积累,因而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概念不清晰、不扎实,使用学习工具的方法不正确、不熟练。
2、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一是学生对动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足,二是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3、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审题不认真,读题不完整,做错顺序,抄错题,这类情况导致很多同学无谓失分。
4、学生缺乏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还不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单一,不能综合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分析数学信息,缺乏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面
1、关于教材增加的内容
(1)生活中的负数:教材安排的学习内容是由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逐步扩展到动态的课堂实验,即认识了负数,又认识了用负数表示事物的变化。它要求学生不但能用正、负数表示问题,还能学会用数据分析问题。而老师仅仅满足给学生一个把生活中的经验与负数表示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学习空间,却忽略了借助温度计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温度变化的学习,显然使学生的学习有缺失。
(2)方向与路线:五年级安排的学习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线路图,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基础上学习“在示意图上用角度确定并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描述简单的线路图”。教材中示意图上的角度直观,便于学生观察、操作和描述。而试卷上的问题明显反映出教学中有缺陷。虽然课标准备调整“方向与路线”的内容,但课标中“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的要求不变。
2、关于教材调整的内容
(1)解方程的依据和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方法:传统教材中,把小学阶段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解方程的依据,分数除法问题的解题套路是“已知部分和所对应的分率,求整体,用除法”。新教材按照课标:小学阶段“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只采用列方程解答”的要求编写了相关的学习内容。而学生的试卷则普遍反映出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印记,老师们的固执,势必造成学生对一种新的数学思维和方法的不习惯和不熟练。
(2)物体的周长和长(正)方体表面积的学习:新教材在认识图形的特征时,都是选择了学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农用三轮车也不例外),特别加强了操作活动,并把操作、体验、探索的学习过程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当学习物体的周长和长(正)方体表面积时,都不是统一的给出计算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知识。学生的探索能力,就反映在能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或迁移到其他知识中去。探索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获得的,学生的试卷也直接反映出了这方面的不足。
四改进建议:
(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发挥教师群体力量进行备课,可以弥补教师个体钻研教材能力的不足,共同分析、研究和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
2、重视知识的获得过程。任何一类新知的学习都要力争在第一遍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探索等活动充分地感知,使他们在经历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活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水平。
3、坚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自我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数学教师要经常对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进行自我反思,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求改进的措施和对策,总结成功的经验,撰写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以求更快地提高自身课堂教学的素质和水平。
(二)、继续加强双基的训练。
1、注意知识的梳理与整合:在一道题中包含多个知识点或多个单元的知识点,往往错一步就会导致连环错误,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问题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在探究中合理性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选择有用的信息,解决数学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与能力。
4、利用和拓展教材的空间,补充和完善各部分的联系,理清脉络,构建知识网,强化训练。
(三)、继续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审题不严,读题不完整,写丢答案,做错顺序,不认真检查,这类情况各校普遍存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付诸努力。
(四)、加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试卷分析(三)
一、本次试卷覆盖面全,能从多方面考查学所学知识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总体来看,这张试卷以基础知识的考查为主,题量适中,基本上没有偏、难的题型,试题类型比较灵活,并且比较贴近学生生活。但是学生做的并不是很好,
二、试卷分析生
本次命题共分五大题,下面就对本次测试中存在的问题逐题作一分析:
第一题:计算2、竖式计算50%的同学得满分。出错的原因主要是粗心,如:计算结果有余数的,在横式上写答案时不写余数,计算完没有写结果,写结果时抄错数,
第二题:填空。
第三题:选一选(8分)大部分同学全对。对这部分知识平时都复习到位。
第四题:观察操作
画出对称图形,大部分同学得满分。主要原因就是图形画的不规范,还有个别同学不用直尺。画旋转图形有的同学把握不准。需要进一步提高。
第五题:解决问题(共27分)
第2、3、4、5题正确率较高,个别做错的原因是粗心。第1题,学生做错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题中的信息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学生不能较好的进行信息的选择。
三、通过这次测试,反映出的问题:
(一)、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欠缺,简单的加、减、乘、除也很容易出错。
(二)、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还不够,非常粗心。题目会抄错;简单口算也会计算错;算完结果会抄错;余数会漏掉;等等。
(三)、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很好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对给出的信息不能较好的选择利用,进而解决问题。
(四)、通过这次测试,还反映出学生中一个非常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检查验算的习惯比较差。
四、今后教学措施注意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读题、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做到拿到题目先浏览,清楚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然后再进习分析、解答。解决问题还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二)对一些基本概念还应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培养学生对题目的分析能力。特别是一些题目比较长、字数比较多的问题,先理清思路,酌句分析。
(四)在计算方面还应加强,通过实际情境,先理解计算法则,采用形式多样进行计算专项练习。要做到20个字:加强口算、教学得法、紧扣法则、训练到位、养成习惯。
(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他们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教材 灵活使用 服务 学生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02-03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理念的基本物化形式,是学生学习数学、教师教授数学的最基本蓝本,是联结“数学课程目标”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主要桥梁。相同的教材,由于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也是不同的,或多或少,或难或易。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师都会有不同的收获。那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活用教材,才能让教材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尝试,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通读整套教材,系统掌握知识,打好灵活使用教材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老教材(浙教版)、人教版实验教材还是新教材(2012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教师钻研教材时,从整体上把握处理好教材,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只有掌握了小学数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就能为教师灵活使用教材打下夯实的基础。
比如“分数”这部分内容。我们先分析这个内容在小学阶段的知识分布情况。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分数”这个知识的教学在小学阶段是分散在三个学期的,分别是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五年级下册才完整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接触到《分数的加减》,六年级上册安排《分数的乘除》。诚然,学生三年级就认识了分数,开阔了视野。但是,作为一个认知系统,这样的结构安排是否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分数”知识呢?实际教学中,我们就发现,学生到了五年级再次学习分数时,已经将三年级的知识遗忘了一大部分了,教师就要帮学生纵向梳理一下三年级学到的“分数”的知识并且扩充分数意义,为接触假分数打下基础。因此,学习新知之前的复习能否发挥其作用,就要看教师钻研教材的程度了。教师教学之前的“前瞻”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准确了解前面学到什么程度,才能把握好新知的切入点,使学生的学习更顺利、更有效。
二、适当调整各单元知识间的顺序,便于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
《课标(2011版)》明确提出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是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思考,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教师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实际教学情况,认真思考合理的教学顺序,而不是被动依赖教材或某些规定。
例如在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们就需要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的顺序。上图是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的目录,从目录中,我们清晰地看到,在准备课之后的第二单元,教材就安排了“上下、前后、左右”这一“位置”的知识教学。在实验教材中这一内容安排一年级下册的,新教材把这个内容提前至一年级上册,编者可能考虑到“位置”的内容,在本册“认识图形”与“数的认识”教学中,起到基础支撑的作用。然而,编者可能没想到,新教材把这一内容安排得如此靠前,面对的学生是刚刚入学的新生,碰到了种种困难:首先是教材中涉及的字不认识,根本无法去阅读;其次,在课堂中,无法结合实际说出前、后、左、右的同学是谁?因为面对刚入学1周左右的孩子,同学之间的沟通交往还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最后,配套的课堂作业本中,大量答案都需要汉字书写,给刚入学的他们带来莫大的困难。也给我们教师带来痛苦的纠结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就提议下一届的一年级数学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把“位置”这一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后置,先进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在学习完第五单元的内容后,可进行“位置”内容的教学。这样的调整,就充分的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因素。
三、基于学生,创造性改变学习素材,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有效
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教材里安排的主题图、例题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但是,整体上的地区差异,个体上的认知差异都需要教师去思考、去创新。
比如在解读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这节课时,教材所呈现的教学内容分别为:例5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例6教学商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计算。例5教材呈现的主题图是“西游记”中分西瓜的情境;例6教材选择的研究素材是用电数的计算。根据课程目标与教学计划,例5与例6应在同一节课内完成教学的。那么我就在思考,学生在同一节课的学习中,情景从神话色彩的故事中,一下子转入现实生活中的用电量的计算,课堂环节的转折急、情境的跳跃幅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习情绪上的落差,出现情境的副作用。因此,我在执教这个内容时,就对教学情境进行了创造性改变。
[片断]
在学生借助西游记的主题图学习并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
师:从刚才八戒分西瓜的活动中,我们获得什么数学知识呢?
生: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师:你总结得很完整。接着,唐僧又让悟空又去摘了些桃子,要把这些桃子分给徒弟。这次,他让沙僧来分。
[课件再次出示唐僧师徒的对话。]
师: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有309个桃子,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到几个?
师:你能帮沙僧算算每人分到几个桃子呢?请试试看。
生尝试计算。
从片断中可以看出,借助西游记中师徒分东西的这条情境主线,把例 5与例6两个知识点串连起来。教学例5时,运用了教材中呈现的主题图来引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体会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得0。延续前面已经创设好的情境,我将表格里的数据仍然用唐僧师徒四人的对话引出除法的计算。将3个月用电309千瓦时改变成师傅要给三个徒弟平均分309个桃子。这样创造性的改变情境,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同时,也进行了更加具体有效的数学思考。接着将被除数由309个桃子变成390个桃子,再次计算,学生就会对比出商的中间、末尾带零的除法的特点以及计算中应注意的问题。这样的过程链接了两个知识点,可是学生并没有觉得困难,可见过渡是多么自然。
四、尊重教材,用活教材,充分展现学生的学
对教材加以创造性的使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教材的重要地位。深入的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好教材。尊重教材,就要深刻体会到教材的安排意图,进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与学生长期的接触中发现,他们认为语文书是用来读的,而数学书没什么好读的。恐怕连有的老师都还意识不到数学教材的价值所在。我们在教材里可以看到例题、练习,还有丰富的数学资料,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教材的好习惯,学生会在阅读的同时得到更多锻炼,提高数学素养,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例如,在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安排了我国古代数学问题《鸡兔同笼》,本节内容,教材中列举了多种解题方法,但是学生的思维却是无限的。学习能力稍差的学生可以用画图的方法表示自己的思路,稍强的学生可以将图转化为算式,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用到了方程解决问题,多种解法各有千秋,这就是给学生树立自信的一个良机。这个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管是繁琐的方法,还是简便灵活的方法,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学生感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解法。教材为师生提供了可以交流的素材,我们在已有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思考,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无限延伸,这才是最好的使用教材。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当教材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的时候,教师就应该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隐形的桥,让学生自己走过去,来获得了教材提供的数学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教材的作用,从而慢慢地走进教材,领悟知识的内涵。“教是为了不教”,学生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懂得了如何使用教材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意义才会更加深远。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概念;数学思维
几何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使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高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获取正确的几何概念,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无法认清数学中的几何概念,就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的实质,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小学教师在实际的几何教学中,对几何概念的教学认识不清、不重视,导致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无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几何概念,灵活应用几何概念的数学问题,进行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几何概念的优化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支架式优化教学方法
小学教师根据几何概念教学内容的需求,比如说小学五年级学习《圆》,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就可以遵循支架式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出示一个正方形的操场模型与一个圆)提出问题(这是什么图形?围绕着操场跑一圈,哪个长、哪个短?)探讨问题(看看哪个跑步时间比较长,或者计算它们的周长来进行比较)概括几何概念特征(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它的周长与半径有什么关系?)建立几何框架(让学生上前比划,指出圆的周长在哪,哪一部分是圆的周长?)将支架式的教学方法引入到几何概念的教学中,将小学生充分引入到积极讨论的教学氛围中,随着对如何求“圆的周长”一步步的总结、深入、探讨,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运用直观教学法
在小学高年级的几何概念教学中,直观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帮助他们掌握、消化几何概念,促进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比如说在六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单元中,学习正方体这一节课程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认识到正方体还具有除了长方体特征之外的其它特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模型,将长方体模型转变成为正方体,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发生的变化,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小学生对正方体概念的理解。在这其中,教师选择对学生展示的道具时,除了要依据教学内容出发,还要选择小学生所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用具。
在几何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小学生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更直观的获取相关几何的概念,比如说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们通过折叠、拼剪一些几何图形或者是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让小学生们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来感知几何体形成的全过程与其中的数量关系。
再比如说让学生利用圆规画圆,通过这样的操作,固定中心一点,在距离不便的情况下进行旋转一周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圆心、半径与圆之间的特征,以此来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敢于创造
小学数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属于一门基本的学科,而且数学知识中蕴含着的诸多几何概念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但是,单纯的概念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因此,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将数学知识中一些几何概念、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敢于想象、敢于创造,利用这些优化小学几何概念的教学,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圆》这一节课程之后,教师都会让学生进行这样一个操作,找找身边的圆,并根据教师给出的要求,根据桌子上的钉子、线、铅笔、尺子等材料,画一画圆。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发现自己身边存在的圆,并且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使用教师给出的要求动手操作进行画圆。如果有的小学生已经想到了使用类似圆规的方法进行画圆,让小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小学生尽量发挥其想象力,并且敢于动手、敢于创造,使小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小学几何概念教学的本质追求。小学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教学的实际,依据小学生们的个性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认知出发,优化几何概念教学,利用发展的理念开展几何概念教学活动,建立起各类几何概念之间的联系,紧扣几何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邵丽萍.浅谈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与模式[J].内蒙古教育.2010(20).
[2]蔡匡清.小学数学中空间与观念的教学策略[J].小学数学参考.2011(08).
五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使用、针对性、例题、制作
Abstract: using modern teaching courseware is the important means, from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ware this with pertinence, flexibility and rationality to proves how to do use good teaching courseware. Its purpose is: use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the courseware.
Keywords: use, pertinence, examples and prod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时光匆匆,实施《新课标》教学手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当与同事们闲聊时,时时感觉同事们对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流露出一丝无奈的感叹,说:“这些教材,看似内容编排的极为简单,但在《课时同步》练习册里却出现极为难做的题型,我都不知道该如何教书了。
……相似的问题,顿时弥漫在办公室里,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很多次我也有类同的感慨,真想去诅咒那些编排教材的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进一步钻研教材内容的提升。我发现新课标教材的内容与每本练习册里出现的题型,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先前只是不被发现而已。
每当上课时,所用的课件,十有八九都是下载而得,甚至有些课件上的内容,却被老师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教学中,作为教材而使用。难怪师生之间会出现如此尴尬之事,而困惑学生。针对此类问题,我在想着解决的办法。
一、课件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
十个指头参差不齐,何况又是四十多个个性差异的学生呢?传授知识,必须培养其兴趣,激发其斗志,才能达到其授课的目的。多数教师喜欢运用原始课件,那是因为省事省力又易简。然而被我们下载的课件,在内容编排上,内容选用上没有丝毫的改动,只是按部就班地操作,而忽略其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就无法达到其饱和的作用,而被学生所厌倦。
不过是讲解考卷,还是讲解习题和课时内容。基础知识只能起到奠基的作用,要想提升学生的基本技能,对那些极为经典的题型去探究其过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提示学习技能的好办法。
例如: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一内容中,作为基础科目内容编排的《轴对称图形》,除了简易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基本的操作以外,并没有牵涉到过多的疑难问题。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掌握其教材内容,显得过于简单,无法让学生“吃饱“。针对显现的问题,再打开《同步练习册》时,其间精要的题目令学生眼花缭乱。
选择优质课件,都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整理其学过的知识点加以去破解。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无法具备完整的思维、坚韧的毅力去冲破难点。长久下去,不但抑制住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提升,更加加剧对数学知识产生厌烦心理的滋生。
面对简易的课件,我们稍许补充其内容,把几个特殊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等边三角形等)串联在课件中,作为补充内容展示在学生的面前,以同样的方式培养其操作能力,更易被学生接受,也能更加激发和培养其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能极易掌握其数学知识的要领,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其必要的条件。所以,要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要求,首先要选定具有针对性极强的课件为学生服务。
二、制定灵活的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首次使用课件的时候,学生总能表现出一种奇特的好奇心,去聆听课时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表情开始变了,变得有点麻木不仁起来。沉思了许久,终于读懂了学生的心声……
其实,学生之所以表现出极大地兴趣,并非课时内容,而是为这种新颖的课件感到好奇。作为教师最能感动或震撼学生的莫过于精湛的授课技能和精要的授课编排。
例如:我在完成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内容后,把这么一道题制成课件,利用超链接的方式立马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观看题目,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只长方体的玻璃缸,长8分米,宽6分米,高4分米,水深2.8分米,如果投入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铁块,缸里的水溢出了多少升?”
这是一道总复习中出现的题型,之所以认为精要,是因为一道题里包括求三个体积的内容,要想求出水溢出的体积,必须要弄清楚三个物体之间的关系。但凡数学总有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题作为思考题,其用意也是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光依赖课件展示,且无法保证学生能渗透知识的理解。为了进一步探究其过程,必要时也可以借助教具,加深对题目的理解。例如:在探究其本意时,可以借助有水的透明的长方体玻璃缸,铁块等必要的教具,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归纳出解题的方式方法,对其受益匪浅。
课件、教具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单单依赖课件原有的知识点,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要求;相反,过难的题型在潜移默化中制止学生的探索兴趣,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沉重的负担。学习理应在愉悦中完成,做题也该在学识的基础上做题。即便是他人所用的优质课件,在你的手里也未必是做好的。添加、补充、删改或凡是符合本班学生个性差异需求的课件,才是最为优质的课件。这种课件不仅可以弥补授课内容的要求,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做到合理地运用。
三、制定合理的课件,对其内容要有清晰的分类。
多样的课件,成为当代教学授课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把无形的课时内容变为有形的物体,促使学生加以解决和探究。但课件的内容不管如何精要,自始至终与教材的内容是分不开的。因此,每节课都有必须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其过程。
在讲解其考卷时,可以把内容分散到与之相关的课件内容中,让学生在剖析的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但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忽略教育规律,满堂都是讲解考卷的声音。
例如:“妈妈今年的年龄是小芳的3倍,妈妈比小芳大24岁,小芳和妈妈今年各多少岁?”
此题之所以遍及很多考卷,是因为它是一道精要的题型。可惜,很多同学并不理解此题的破解,导致考试中几乎全军覆没。造成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学生很少接触此类题型,他们不懂得解题的突破口;其二,由于教材中没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很多教师忽略了此题的重要性。
结合两点,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必然。其实,我们在传阅此题时,从整体而言它是属于“差倍关系”的应用题,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妈妈比小芳大24岁”这句话。理解了数字24的含义,就能列出算式或者方程来。
如果全篇引导,本节课缺少教学难点和重点,既是此题曾经遇到过,但从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定,也该把它视为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去破解此题的方式方法。
为了探究其规律,另立课件,把相关的内容制作成有效地课件,从基础入手,弄清楚有关倍数关系的知识要点,通过探究其规律来分解和探究其意,就能让学生掌握好要领,学会破解应用题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学生是否掌握,收集相关的资源,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课件把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把问题尽早解决,也是一种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爸爸今年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几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
把此题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其目的是为了起到总结的作用,理解和分析学生掌握其认知技能。课时没有重难点的界限,像传统小学模式那样满堂灌,对其学生而言简直就是扼杀他们的天性。
制定合理的课件,必须与课时内容的要领密切相关。一节课不仅要有相关的基础题和重要的新课内容,也要有一定的拓展题和思考题。如果满堂课的内容极为简单,容易造成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果过于困难,难点重重,也极易造成厌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