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设置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岗位设置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岗位设置方案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1

一、实施范围与对象

本单位正式在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均适合本实施方案。

二、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通过建立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创新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整合人才资源,凝聚优秀人才,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调动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财政所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坚持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依法办事的原则。

三、岗位设置与结构比例

(一)岗位总量

根据市、区编办核准财政所岗位总量为5名,其中管理岗位数1名、专业技术岗位数4名。

(二)岗位类别及比例

1、本单位岗位分别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二种类别

2、根据岗位设置原则,二类岗位的结构比例具体控制标准如下:

专业技术岗位占主体,为岗位总量的80%,管理岗位为岗位总量的20%。

(三)岗位等级及结构比例

1、管理岗位

管理岗位数1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20%,设置九级1个。

2、专业技术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数4个,占单位岗位总量党的80%,设置细分如下:

(1)中级岗位为1个,占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25%,九级1个,占中级比例的100%。

(2)初级岗位为3个,占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比例的75%,其中11级为3个,占初级岗位比例的100%。

四、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

(一)管理岗位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条件。4、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持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九级职员岗位的基本任职条件。

(二)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1、遵守宪法和法律。2、具有良好的品行。3、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条件。4、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业工作。5、具有专科以上学历以及初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持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

五、岗位聘用办法:

按照《福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榕政办[XX]21号)等有关文件以及鼓楼区人事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试行)规定的程序,形式予以聘用。

岗位聘用基本程序

(1)公布岗位: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岗位及具岗位职责、聘用条件;

(2)申请应聘:应聘人员向所在单位提出出面应聘申请并按要求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3)资格审核:本街道岗位设置工作组对应聘人员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

(4)考察评议:本街道岗位设置工作组对通过初审的应聘人员进行竞争上岗或考核,确定可直接聘用的岗位人选,报街道领导班子研究决定;

(5)研究决定:街道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聘用名单;

(6)结果公示:聘用结果确定后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7天。在公示期间内有异议者,按程序进行复议,确属不当者,将予以重新审核。

(7)签约上岗:单位法定代表(或委托人)与受聘人员签订岗位聘用合同。

六、组织领导

1、街道成立岗位设置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对各类各级岗位职级评定人员进行审定。

2、街道成立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组,负责街道各级各类岗位的申报推荐和初审。

七、实施步骤:

五凤街道财政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总体安排在2011年6月前完成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具体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2011年3月—2011年4月,公布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广泛听取职工对实施方案的意见,由街道班子讨论通过。

2、2011年4月制定岗位说明书,组织聘用工作,签订聘用合同。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2

为了加强我县农村信用社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做好超前预防、加强检查监督,遏制违规违纪行为和各类案件发生,防范金融风险,促进我县农村信用社各项业务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上级行内控管理工作要求和市联社有关规定,结合我县信用社实际,决定从二0__年元月一日起,对全县信用社重要岗位人员实行轮岗和强制休假,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重要岗位人员的范围

信用社重要岗位人员是指信用联社会计主管、微机管理员、机关会计员、重要凭证管理员、金库管理员、经警保卫人员、票据交换员和基层经营单位的主任、信贷员、主管会计、出纳员、微机操作员、联行结算员。

二、有关规定

1、凡是在同一单位连续从事主任、会计工作满五年的,必须调离原单位;连续从事其他工作满三年(特殊情况不得超过五年)的人员,都要进行轮岗。

2、对从事重要岗位的工作人员必须由联社班子成员根据工作需要研究决定,有计划的安排休假,并安排好顶岗人员和交接工作,特殊情况可实行强制性休假。

3、休假人员的安排:①联社机关重要岗位人员休假,由联社理事长安排,在科室之间调剂顶岗;

②信用社主任休假,由联社主要领导安排,并明确临时负责人;

③信用社职工休假,由联社安排,在内部之间调剂顶岗;

④信用分社人员休假,由信用社主任调剂安排,要明确双人临柜。

4、岗位轮换及休假必须坚持先移交后离岗,先审计后上岗的原则。重要岗位人员轮岗及休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全部移交手续;对强制休假的人员,休假时间视实际情况需要确定,强制休假期间个人待遇不变。

5、对轮岗和强制休假期间,审计监察部门要及时按有关规定对其经办的工作进行全面审计,审计时间控制在七天以内。审计结束后,对审计结果形成书面报告,作出审计结论。经审计检查确有问题的人员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涉及违法行为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置。代班人员在顶岗期间如发现问题要及时向负责审计人员报告。

三、管理责任

1、对不组织本单位职工学习,安排轮岗未轮岗,造成员工有抵触情绪不服从安排,并有严重违规违纪或发生案件的,将撤销主任职务。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3

关键词:项目课程 教学方法 案例

中国分类号:G642

1项目课程设置

造价专业培养方案课程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为达到培养方案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真正支撑,将学生深度发展的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完全体现,应把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深入剖析职业岗位群能力目标及未来发展方向,最终确定培养方案课程框架。

通过对造价专业毕业生的调查,得出造价专业毕业生初始岗位群及未来发展岗位群,分析得出造价专业主要发展方向为造价文件编制与审查、经济分析与评价、招标与投标、施工组织与管理、试验与检测、勘察与设计、监理与控制七个方向。专业培养方案应针对七个主要岗位发展方向,对专业课程进整合,根据综合能力要求将专业课程设计为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设计即考虑了学生初始岗位群的需要,也为学生长远发展做了全面铺垫。整合后项目课程与职业能力相对应,专业知识更加紧凑,课程之间的衔接更加紧密,更有利于综合性课程实训项目的设计。

新的培养方案对课程进行整合后,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整合后课程较少,虽然各门课的知识点较多,但能力目标更加突出,教学设计中应更注重综合实训项目的设计,使众多知识点能以项目为中心得以展现。以综合实训项目为出发点进行的课程教学,是适应新的项目课程的最好的教学方法。

2项目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高职高专造价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

项目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合理的教学项目的设计。教学项目应为工作中实际工程项目。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依次划分为建设项目、单项工程、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教学项目可按工程项目的构成拟定,以能力目标为基准,每门课程对应一个综合项目,然后将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单项或单位工程,设计出多个教学项目方案,再根据知识结构设置分部及分项工程教学方案。项目课程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决策、报价、合同拟定、成本控制)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

课程项目以建设项目的结构层次为标准进行设计,这样即符合项目的构成特征,又满足教学由微观到宏观,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与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系统学习过程实现紧密结合。

3项目设置案例分析

以路基单位工程为例,研究课程项目的设计思路。路基单位工程项目设计可将其分为土石方、排水、防护等分部工程,然后将各分部工程再分解成分项工程,如土石方可分解为清理与掘除、拆除旧路面、土方路基等分项工程,再将各分项工程根据工程内容划分子分项。教学过程即以子分项为切入点,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最终形成整个能力目标。

路面、桥梁、隧道等单位工程教学项目设置可按路基工程划分标准,结合项目构成特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进行设计。

单项工程综合教学项目,应能涵盖专业岗位群要求的基本技能,并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应能够将培养方案全部能力目标在项目中落实,并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4结论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5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网络技术 专业培养方案

1.引言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主要是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展开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石,要想高职教育办得好,关键就是要制定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又显得至关重要,它将影响得到培养内容与课程设置,而课程设计的是否合理又将反过来反映出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关于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教高相关文件已经明确指出:培养技能型人才,个人认为在这里要注意两点:首先,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即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要找准位置。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掌握中小企业相应岗位所需的动手能力,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及心理素质。那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增设、强化综合素质类课程。

2.确定培养目标,明确专业定位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首先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整个专业的培养出发点,关系到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的设定和办学的特色。同时,确定了培养目标,也就明确了专业定位。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重要精神指示,我们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认真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紧贴“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历史背景,以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实践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在这过程中,我们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考虑: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实际岗位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应根据实际岗位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来设置;实践教学应围绕着实际岗位的工作环境来开展。

根据实际岗位的各种需求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好处是,专业定位和专业设置的目的更加明确、毕业生特长和办学特色更加突出。

按照上述思路,我们在确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时,找来企业的资深工程师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指导委员会我们就能了解到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努力使专业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相链接,把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转化成课堂内容,以满足实际岗位对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教学改革的出发点,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适时地进行调整。

3.构建理论教学体系

优化课程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是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难点。我们坚持理论服务实践及“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注重课程体系的职业性和开放性。

3.1课程结构的调整,保证课程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课程的内容、课时及前后设置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3.2“双证书”模式的推行,形成了学历证书教育与行业资格证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互动局面,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3.3选修课设置多元化,扩展学生非本专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4.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的关键。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首要考虑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教会学生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为根本目标,构建与理论教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使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整个体系由实验课、实训课、课程设计、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六个环节来完成,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都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的实践教学体系的特点如下:

4.1提高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

为能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除课程原有的实验课外,我们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如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则结合实际,增加实践学时,制定专门的课程集中实践(专周实训)。调整后实践教学时数占总教学的55%,如表1所示。

4.2组成“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组建,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核心。一是采取培训的办法,借助行业、企业及国家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等资源,以轮岗的形式安排教师进修培训,在学习、培训、实践中掌握前沿知识和先进技术,参与企业科研、技术项目,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二是采取“积少成多”的方式,坚持从企业聘请一线的技术骨干,,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骨干实质性地投入到我们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为产、学、研的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证,通过多种途径的培养促进我们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4.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方式,积极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际案例或真实的企业项目引入课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实施过程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由于案例和项目都是来源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其针对性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知识学习和实践探索实际经验,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深受师生欢迎。

5.结束语

经过这几年的探索与施行,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基本定型,同时也初见成效,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率也有了显著提高。同时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也推动了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孜孜以求,再接再厉,不辜负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何同林 陈光海 冯丹.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8,(22).

[2] 王效杰.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国家标准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5).

[3] 孙涌等.高职院校IT类专业内涵定位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 李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计划的修订[J].机械职业教育,2008,(4).

[5] 廖东进等.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岗位设置方案范文6

关键词:公立医院 行政后勤职能部门 岗位设置管理

岗位管理是医院管理的基础和核心,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管理是创新人事管理体制,转换用人机制,规划、调控人力资源结构和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实现公立医院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一项重要人事制度改革。公立医院的岗位设置管理改革通过数年的改革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预期成效,但也遇到不少亟须解决的难题。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因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和面临现实问题的多重复杂性,其岗位设置管理是公立医院岗位设置管理系列改革中矛盾最集中、遇到的问题最多的一项改革。

一、当前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岗位设置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岗位设置管理所遇到的难题,既有深层次制度设置层面的问题,也有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各种突出问题的出现都是相关制度设置不完善引起的。透过现象找本质,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应从当前所遇到突出问题入手,有的放矢地从制度层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真正办法。

(一)一定数量的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的编外聘用人员未纳入岗位设置

公立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由行政职能部门、业务管理指导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组成。由于部分行政职能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专业性要求不高,学历要求相对偏低,其人员来源和构成相对复杂。当前公立医院落后的专业化管理建设和以经验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其行政后勤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公立医院在拟定和申报年度编制使用计划时,往往侧重于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因此,部分行政后勤人员的财政编制长期得不到落实。根据事业单位岗位管理设置要求,只有正式编制人员才可纳入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岗位设置管理,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定数量的行政后勤编外人员被政策性排除在岗位设置管理之外。

(二)部分职能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的岗位性质归属难以界定

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根据其为临床一线服务方式和地位,也可以粗略地分为业务性管理指导部门和事务性管理服务部门。公立医院业务管理指导性职能部门,由于其专业性特征相对突出,如医务科、护理部、质控科、感控科等,从科室负责人到一般工作人员,不但要具有相应的管理知识,而且还得具有相应的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否则就不能正常开展工作。同时,公立医院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每一个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均是运行体系中的重要环节,都在参与医院的整体运行,因此,一些看似同临床一线联系不太紧密的职能管理和服务部门,除了具有本身的专业要求外,相应人员还得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如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病案统计科、医保农合科等。根据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有关规定,业务管理指导部门工作人员常常归类管理双肩挑人员,但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病案统计科、医保农合科工作人员是否设置一定数量的管理双肩挑岗位存在一定的争议,在实践操作上,不同公立医院有不同的处理办法。

(三)部分行政后勤职能部门人员缺少相应的职务和职称晋升通道

公立医院业务性管理指导性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往往由相应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绝大部分属于“管理双肩挑人员”,其职业发展除了可以通过职务晋升外,还可以通过职称晋升途径来实现。事务性管理服务部门除政工人员外,其他管理人员由于没有相应职称系列可参与晋升,按政策归类为“管理双身份人员”,其职业发展只能通过职务晋升来实现。同时,由于大部分公立医院机构规格和行政级别比较低,在领导职数又有限的情况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员不能按照现任职务,享有同其岗位价值相称的工资福利待遇。管理人员待遇偏低,并且待遇长期得不到提升,将严重挫伤了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医院管理必定受到较大影响。

(四)部分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岗位管理动态调整困难

公立医院岗位设置管理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岗位等级原则上不作调整。但为了加强医院行政后勤部门管理和监督,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特别“人、财、物”敏感管理部门原则上要求管理人员定期轮岗。各部门之间,特别事务性管理部门之间的人员的流动,使得部分双肩挑管理人员轮岗后离开了自己专业岗位,成了管理双身份人员,其岗位工资不能参加分级,只能拿最低档岗位工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工资待遇,以及个人职称的晋升和职业的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工勤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在提升,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勤技能人员,他们拥有自己的职业发展要求和进入专业技术人员序列的强烈愿望,从而提高个人工资福利待遇,拓展个人职业发展空间。这给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岗位管理动态调整带来了难题。

二、推进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岗位管理设置改革的主要对策

推进公立医院行政后勤职能部门岗位设置管理改革,就是要不断完善相应制度改革,完善和优化岗位设置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解决相应岗位设置管理各项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