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0年小学班主任教学工作总结

本人在一学期以来,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安心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担任一年级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将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一小结。

一、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

刚接到任务时,心理充满困惑,因为我是转行的,心理多少有压力,但是我们的校长,也是我的师傅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刚开学就多次主动听我课,课前辅导教学设计,课后交流教学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使我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在教学中渐渐成熟起来,在这里我表示深深感谢。

二、探索教学方法。

本学期的数学教材,其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注意力难于持久,本人根据这些特点,大胆地探索低年级教学的新路子,例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不仅仅是计算的教学,还让学生根据情景图大胆地说出图意,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其想像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在“认识图形”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到教室、校园、家里去找出各种图形,让他们觉得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灌输给他们的;在“分类”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布置学生双休日到超市、商场观察东西的摆放情况,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三、参加教研活动,提高业务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多次参加听课观摩等教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并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四、家长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孩子。

这学期开展了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学校表现,很多家长与我进行了交流,并表示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效果很好。

五、教学中的不足。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也存在不少教学困难,例如,新教材注重情景教学,但在操作中,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放在活动上,而忽视知识点的学习,还需要教师不时用语言把学生拉回教学点上;新教材提倡多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式还有待改进。

科学施教要求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所以不管工作有多忙,我都坚持反复钻研教材,大量阅读参考书,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我想,作为教师,知识面越广,自己的感觉也好,学生对你的感觉也会好。

教育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要做好它,十分不易。但我相信,只要乐岗敬业,掌握教学方法,定会有所收获。

一年级数学学科小结:

本人在一学期以来,服从学校工作安排,安心教学,认真负责,为人师表,担任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本人多次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细心领会其精神,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并以此为自己工作的方向。本学期采用了北师大的第二册数学教材,其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自觉性差,注意力难于持久,本人根据这些特点,大胆地探索低年级教学的新路子,例如在“1以内的计算“教学中,不仅仅是计算的教学,还让学生根据算式编出简单的应用题,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其想像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在“有趣的图形”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到教室、校园、家里去找出各种图形,让他们觉得知识是自己学会的,不是老师生搬硬套灌输给他们的;在“购物、统计”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点后,在课室___一次简单的购物活动,还布置学生和家长到商场进行实际的购物活动。使学生不仅书面练习多,口头练习也多,使学生“做”得开心,“说”得开心。为了辅导中下生,本人坚持下午上课前、后半小时两个时间段到班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以学定教

学生预习完新课后,根据预习内容,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老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这一课时,让学生预习完新课后,自己设计一些练习题并完成。第二天,笔者发现学生设计的题目还真是灵活多样:有判断题,有填空题。如:“一年有( )个月?什么是大月?什么是小月?大月有那几个月?小月呢?”根据学生的问和答,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随即追问:“怎样才能不看日历很快的说出一年中的大月和小月呢?”这时,有同学提议用拳头法,同时,笔者用大屏幕出示记忆大、小月的口诀。还有一位同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有一年的2月有28天,有一年的2月有29天呢?”于是出示一些资料向学生说明了这一问题。课堂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老师加以过滤,就是可以利用的有效的学习资源。

激发解决问题的热情

在学习新课后,给学生一些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根据实际学习情况,自己设计练习题,互问互答,共同提高。在一年级,学生学习完新课后,都感到有些疲惫,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让他们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的组成后,让学生根据当天所学内容,设计练习题,采用“考考你”的活动形式,学生在讲台上当着“小老师”,让自己的同伴回答自编的题目。他们编的题目诸如“54里有几个十和几个一?8个十和9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00里面有几个十?”等,学生的参与意识、参与的主动性都明显增强了。他们争先恐后的走上讲台,大胆地展示着自己,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这样一来,就改变了被动练习的状况,练习过程中有了成就感,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一些数学信息,自编应用题。其实,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中数学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笔者所执教的一年级,在学习了《求被减数的应用题》后,学生自己编应用题 :“妈妈买来了一些苹果,我和哥哥吃了3个,还剩5个,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又如:为了避免学生“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思维定势,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编应用题:“我有9支铅笔,比同桌少3支,我同桌有多少支铅笔?”“我写了12个毛笔字,比小红多写了4个,小红写了多少个?”学生运用自己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并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正是这种贴近实际的问题,才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才激发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认识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同时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为生活服务。

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在复习课上,学生可以根据所梳理的某一单元的知识,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在低年级的复习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单元知识或者需要复习的知识,让学生画一些树形图,把知识进行梳理,并内化已有认知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梳理的知识点,自主设计一些练习题。

如二年级学生在复习了“有余数的除法”后,可根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知识点,由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在÷6=4……中,表示的是( )数,它最大可以是( )。”“在÷=……6中,最小是( )。”学生在给别人出题时,自己也掌握了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让五、六年级的学生办数学小报、写数学日记等形式梳理所学过的单元知识。在课上,学生们可以对数学小报、数学日记进行展评,以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目前,我国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意识,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越来越多的人也在"高分低能"的事实面前

认识到提高孩子全方面素质的重要性。在基础教育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教育发展

的需要,信息技术却在各个领域展露锋芒。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将多媒体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必

定能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发挥重要的作用。

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切合教学的实际,必须做到按需使用,即合理的使用多媒体。要做到合理的使用多媒

体必须符合以下四个原则:形象性、趣味性、丰富性、拓展性

1、形象性

对于一些抽象又难以理解的知识,特别是认识时间,找规律,几何图形等在教学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多种

方式的形象加深理解,最终突破难点重点。数学教学时难重点的突破对学生有效掌握数学知识起至关重要

的作用。对于比较抽象、不易用言语讲清的难重点使用多媒体就能很好地解决。如一年级《二十以内进位

加法》这一节课,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凑十"与"拆分"的方法是难重点,教学时让学生(同桌合作)利用

小棒动手操作尝试解决3+9,接着让学生汇报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用多媒体演示摆小棒,引导学生比较几

种方法的优劣。最终得出利用"凑十"的方法计算不但简单而且节省时间,再引导学生探究算理。又如,圆

面积的计算,是小学六年级数学中的难点。不利用多媒体教学,我们只是通过折纸,这种误差较大的手工

操作很难向学生形象地展示将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也不容易引导学生去想象,教师就很难向学生渗透

极限的思想。我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课件演示:先将圆分成两个半圆分别涂上

红色和绿色,然后将每个半圆平均成四分之一个圆,并将其镶嵌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时候,这一图形

并不显示什么特征,随着将圆分成8份、16份、32份和64份,拼成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于一个长方形,这样自

然而然就把极限的思想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想象,如果把圆按照这一方法无限细分的话,将会

变成一个十分精确的长方形。这样学生在形象的学习中轻松地懂得和掌握圆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如,"认识

钟表"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难点,然而,一个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辅助教学,通过时钟"三针联

动"形象展示秒针走完一圈是一分钟,分针走完一小格是一小时。接着,出示半点和整点的表面,帮助学生

记忆整点和半点的指针位置。然后以动画片的形势展示"懒羊羊的一天",帮助学生记忆时间的两种表示方

法:文字表示法和电子表示法就这样,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多样的呈现变成了孩子们很容

易掌握的知识。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完成了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实现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2、 趣味性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浓厚兴趣

,也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例如:一年级数学书中对于《认识钟表》这部分知识呈现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所以我在

教学中采用有声谜语的方式进行导入。通过学生积极的抢答过程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引起同学们对钟表的

浓厚兴趣,接着让学生围绕钟表提出问题。同学们提了很多关于钟表的问题,其中就有"钟表是干什么的?

""不同形状的钟表表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吗?"这样很有价值的问题。又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导入

时可以通过展示花坛、天桥、钟表、纽扣等生活中存在的丰富多彩的圆形图案,不但节省了时间,还让学

生体会到几何图形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让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产生新的兴趣。

3、 丰富性

虽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是并不是任何数学内容的教学都要使用多媒

体,除了以上谈到的几点,在学习内容含量较大,板书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多媒体用来节省时间。比

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的单元复习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计算题。复习完毕后又可以做到概括知识点

,总结算法。同样,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在讲授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及讲解应用题的时候就可以使用

课件出示图形和题目,既方便又快捷。既可以避免教师过多板书途中教师的过度辛苦和学生无聊等待,又

可以节约时间,同时又增加了拓展学习的机会,拓宽了课堂教学知识的广度。但是要注意,在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中使用的课件一定要简洁明了,不要为了做课件去做课件,弄很多花哨的东西,却没有任何意义

4、 拓展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学习现有的知识去思考更多的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在进行计算教学中

,我们强调一题多解,从人帮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探究以后可能学习到的新知识。例如,在进行《20以

内数的认识》教学中可以在练习巩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出示20以上加几或者减几的练习,为以后学习《100

以内数的认识》做好铺垫。又如,在小学低年级《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最后我

通过一段从酷六网链接的MTV——《时间像小马车》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使学生在学习知

识的同时增强时间意识,培养他们珍惜时间好习惯。像这样学生既能准确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能在潜移

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正在成长中的花朵给予温和的人文关怀。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合理,做到"当用则用,按需使用"。要做到合理的使用多媒体必须符合以上四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摘 要]题组是数学课堂中经常采用的教学形式,既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与技巧的重要手段,又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通过对题组教学的研究与思考,实现发展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题组教学 实践研究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2-039

所谓题组教学,即克服传统教学一题一例或一课几例的教学模式,在主要教学环节中,将联系密切、方法相通、形式相似的题目,精心设计成具有知识化、系列化、层次化并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题组。如检查复习时的铺垫型题组,巩固练习时的坡度型题组,揭示规律时的对比型题组,发展能力时的扩展型题组,联结网络时的沟通型题组等。因此,教师可利用题组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和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开发学生智力和使学生形成技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之目的。那么,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题组教学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及思考。

一、基于教材合理设计,形成以旧引新型题组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以旧引新型题组,给学生学习新知做好思维、知识上准备,然后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同化新知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构建深刻、灵动的数学课堂。例如,教学苏教版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这一内容时,我设计题组进行教学。

1.课前分析

教材中的例1出示了这样一个实际问题:“将一定数量的果汁倒入两种不同的杯子,已知这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求每种杯子的容量分别是多少。”问题比较复杂,“练一练”中的题目与例题又有很大的区别,思来想去,我觉得课始就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进行教学,有些学生的思维肯定跟不上,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那么,课堂教学中,怎样切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课间与学生交流时,出示简单的实际问题给他们进行测试,学生都能稍作思考后正确解答。于是,我借助题组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复习——新授——变式”的过程中有效学习。

2.题组设计

复习: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同样容量的杯子里,正好倒满,每个杯子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新授: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里,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 / 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变式: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里,正好倒满。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3.课后思考

(1)激活。

在复习引入环节中,设计以旧引新型题组,既能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又能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在这一课教学中,数量关系式“总数/份数=每份数”是解题的基础,通过复习题的解答,可使这一数量关系式清晰地展示在每一位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自身的知识结构。

(2)生根。

我国有经典的应用替换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果用这些题来进行教学,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解法,潜在的学习能力得不到开发。这些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题目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好奇,却难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把果汁倒入大杯与小杯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问题“如果把问题变复杂些,你能解决吗”的挑战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利用例题画出6个小杯和1个大杯,使学生在图中就能看出“如果把1个大杯换成3个小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9个小杯”“如果把6个小杯换成2个大杯,就相当于果汁倒入了3个大杯”。这样教学,既能借助形象的图画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又促进学生原有知识结构的调整和完善,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成长。

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找到解决例1的策略,此时每个人都跃跃欲试,想挑战一番。教师可趁机提出问题:“如果我们把刚才题中的条件变一下,改为‘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160毫升’,你还能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吗?”虽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阻力、碰到困难,但风雨过后的彩虹更耀眼,困难过后的收获更丰硕。通过比较复习、新授、变式中的这一题组,既引导学生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又扩展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网络。

二、基于教材回顾整理,形成知识整合型题组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练习题中设计了较多的题组,最常见的有口算题组、计算题组、应用题组等,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好这些题组,通过比较找出其中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知识。每册数学教材有些题目单独存在于某一练习中,有的是同一单元的不同知识点,有的是不同年级的相通知识点,它们不能以题组的形式出现,但它们之间是相关联、密不可分的。那么,教学中如何把单一的题目转化成不单一的题目呢?我用两个习题进行如下教学。

习题1: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第22页“认识1、2、3、4、5”后练习一中的第4题。

4﹥ 2﹤ 5= 1﹤

习题2:一年级数学教材(上册)第29页“认识6、7、8、9、10”后练中的第5题。

﹥3 8﹥ 9﹤ ﹤1

第一步,各自完成。“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各自完成习题,这样既可以观察每位学生的思考速度、思考结果以及思考状态,又能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找出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为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第二步,交流整理。汇报交流时,我放慢教学节奏,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填的数,并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此时板书的数可以是无序的,等学生把可填的数都说完后再进行整理,使原本无序的答案变为有序的答案。如‘4>’,中可从大到小填3、2、1、0,也可从小到大填0、1、2、3。这样既使学生感悟到可以填的数不唯一,有多种不同的填法,又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回顾、整理、有序思考的过程。

第三步,拓展提高。在理清有多少种不同填法与有序排列后,我追问学生最大可以填几、最小可以填几。如‘>3’,由于学生只认识10以内的数,所以认为中最大可填10。如果有学生把大于10的数填进去也行,这样可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题填入中最小的数肯定是4,答案是唯一的。

由浅入深的三步教学,既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又给学生提供大胆发言、认真倾听的机会,使学生在思考、回顾、整理、总结、拓展提升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第四步,回顾整合。在高年级的数学教材编排中,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在复习单元安排一个回顾整理的环节,以帮助学生理清本单元所学的内容。我受这一启发,在完成习题2后,引导学生回顾总结:“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学什么内容时也完成过这样的练习?”有些学生的记忆力很好,一下子就想起来了;有的学生学过就忘,一脸茫然。于是我说:“没关系,大家可以翻书找一找、看一看。”学生翻书查找,我在黑板上把这两题板书在一起,问学生:“如果现在让你完成第1题,你想怎样填?”话音刚落,就有学生抢答说:“在‘2﹤’的方框中,以前我们只能填3、4、5,现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还可以填6、7、8、9、10。这里最小可以填3,最大可以填10。”我评价道:“你说得太好了!是的,随着我们知识的不断增长,有些题目的答案也会发生变化。就以‘2﹤’为例,‘’中现在可以填这些数,但到学期结束后,你会发现还可以填很多数;到小学毕业时,你会发现可以填的数更多……”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教师不断引导的,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需要时常整合的,我的题组教学研究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基于教材适时拓展,形成比较型题组

新课标、新教材、新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口号,然而教学不是口号,究竟“新”在哪里呢?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又有哪些不同呢?具体到每个内容,教学如何实施?就一年级上册“比轻重”的内容而言,我将新旧教材、基本练习与思考题进行对比,结合教材内容与课外拓展,设计了以下一组有层次的习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几”“几对几”的比较。

第一层次的题目,一个青椒与一个西红柿“一对一”比较,学生凭直观看到右端向下就可直接判断出西红柿重,一目了然。

第二层次的题目,一个红萝卜与三个胡萝卜一样重,学生也可推出一个红萝卜肯定比一个胡萝卜重,稍作推理就可比较判断。课堂教学中,我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两次猜测。第一次猜测,我从天平右盘中拿走两个胡萝卜,问学生:“天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知道了什么?”学生的感悟力很强,能在静止的画面中体会天平的倾斜,有的学生还借助肢体语言进行演示。第二次猜测,我在天平左盘中再添上两个红萝卜后问:“这时天平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你知道了什么?”第一次猜测是“一对一”比较,而第二次猜测是“三对三”比较,虽然难度增加,但很多学生都能理解。

第三层次的题目是我课外找来的,初次看到这道习题,觉得用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有些不妥,因为用推理的方法思考太难了,学生根本不理解“一个梨与一个半苹果一样重,一个梨就比一个苹果重”。但再次看这道习题,爱不释手,它是我引导学生进行两次猜测后的提升,使“一对一”“三对三”的比较到“几对几”的比较自然过渡。学生不会推理就干脆抛开推理,用直观的、猜测的方法进行思考。

第四层次的题目是教材中的思考题,要进行两次比较,部分学生理解不了。因为进行两次比较,要先根据左边的天平比较得出菠萝重梨轻,再根据右边的天平比较得出一个梨比一个桃重,最后得出菠萝最重,桃最轻。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随着社会信息技术与通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被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教育教学成效、学生的学业水平及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课作为新型的教学资源,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为提高教学成效、学生学业水平、发展师生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平台。然而,微课毕竟是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尽管目前被广泛应用在教学课堂上,在教学应用过程中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微课的作用。本文在开展微课教学课题研究及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一、微课的定义、特点、作用及意义

微课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它是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新型资源,被广大教师广泛用在课堂教学中。它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主题针对性强、便于传播和学习等特点。在教学中通过微课进行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打破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宽广的平台。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

二、微课教学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技能

微课是社会信息技术下的产物,要在教学中实现微课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对多媒体技术软件的运用要精通,对微课的制作、设计要熟悉,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促进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习,增加相应的知识、理论、技术储备,增强对多媒体技术操作的演练,为将来能娴熟地利用微课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无形中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教师对现代教学专业化的发展。

三、微课的制作,应与学生基本学情相结合

制作微课资源,是运用微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制作微课资源时,应全面结合学生的基本的学情。在小学义务教学教育阶段,每个阶段学生的学情都不相同,在微课制作时,认真分析的学生的学习特点,知识、认识水平、学习兴趣、接受能力、情感等方面因素,制作出来的微课资源才能更加适合学生的学习,才能在教学中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制作小学一年级数学《加与减(二)》的微课资源时,要充分、全面考虑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微课中对内容的讲解语速要慢,视频演示动作不要过快,微课背景尽量鲜艳,文字显示尽量大一点,等等。这样制作出来的微课资源才更适合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才能起到最根本的作用。又如在制作小学四年级《梯形》微课资源时,在背景、讲解语速、文字显示等则不需要重点考虑,重点考虑学生对梯形定义,高,周长的认识、理解,在制作时,突出表现梯形的形状,高、周长及梯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开发出来的微课资源,才能在教学中发挥微课的作用,切不可奉行“拿来主义”,不然在教学起到了反作用,失去利用微课教学初衷。

四、在教W中,应与微课资源有机、紧密结合

微课的出现,丰富了教学资源,是提升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成效手段,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可能。在实施微课的教学中,应该把教师的教与微课资紧密结合,避免两种情况:一是轻讲授,重微课;二是重微课,轻讲授。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失去微课教学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正确使用微课资源,做到人与资源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授六年级《圆的认识(一)》时,在播放微课视频前,布置学习任务:视频中讲的是什么内容?它的定义是什么?它有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怎样画它的图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观看微课中的视频,这样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把圆的基本知识进行全面的了解,然后再结合微课视频,边讲解边播放,巩固学生对圆的基本要素的理解,达成了教学的基本目标。在突破教学难点时(画圆,用圆的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则先让学生思考,动手去体验,然后再看微课视频,让学生把自己的体验与视频通过对比,就比较容易让学生达成了对教学目标难点的掌握,从而达到了教学预期目的。这种讲授与微课资源的有机运用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发挥了微课的作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现实了高效课堂。

五、在教学中,利用微课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一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 信号与系统 体系 复习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eview Method of Signals and Systems Course

HU Jiangping

(College of Automatio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54)

Abstract "Signals and Systems" course is a core basic course of college communications,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is also a strong theoretical and systematic professional course.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all kinds of exams commonly encountered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ca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to make a few review methods and ideas.

Key words signals and system; system; review; method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信息及相关领域的各个学科,并日益成为电子学、信息技术、通信、自动化、计算机、信号处理、雷达、测量、系统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因此,信号与系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通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鉴于我校的学科特色,更是把信号与系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而提出的狠抓“3+6”基础课中的一门。其中,“3” 代表3门我校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即“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大学英语”这三门课程;“6”表示6门核心理论教学课程,即“电路分析基础”、“信号与系统”、“模拟电路基础”、“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电磁场与波”、“微机原理与应用”。

该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都要求较高的课程,需要具备扎实的高等数学基础和电路理论基础,在理工科专业的教学环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各种描述方法,掌握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和变换域的各种分析方法,准确理解有关系统的稳定性、频域响应、因果性等工程应用中的一些重要物理概念。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在信号处理领域的分析问题和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有所提高。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进一步研究有关网络理论、通信理论、控制理论、信号处理和信号检测理论等打下基础。该课程的特点是各个理论的系统性较强,数学推导比较严密,知识点多,覆盖面较广。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用的数学知识比较多,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线性代数、微分方程、傅立叶级数、拉普拉斯变换等基本数学知识。尽管在大学一年级阶段,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学习信号和系统课程时,依然成为学生们非常棘手的一门课程。每当面临学期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时,学生们普遍出现急来抱佛脚、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焦虑和无奈情绪;即使是在开卷考试过程中,还是抓不住重点。为此,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本文将为大家揭开信号与系统这门课程的“恐怖”面纱,还原一幅脉络清晰、结构严密的体系架构。

就内容上来讲,信号与系统涉及80个课时,其中课堂讲授72学时,习题课和实验课共占8学时,需要讲授十章内容。这里主要包括信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信号,系统的一些基本性质,针对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卷积和和卷积积分,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示,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特性(包括幅度谱和相位谱及滤波器等概念),采样定理,基于正弦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基本性质以及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来研究LTI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由线性常微分方程表示的LTI系统,连续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何芳框图表示,z变换的定义、收敛域、基本性质以及利用z变换分析LTI系统的因果性、稳定性,由差分方程表征的LTI系统,离散时间系统的系统函数的代数属性和方框图表示。这样看来,信号与系统涉及的知识点繁杂,计算公式也很多。对于一名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说,除了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基础课,一般还有六七门其他专业课程,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学号这门课程,基于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紧密相关,也需要同学们花时间、花精力去研究信号与系统的学习方法。

下面,对课程的内容我们来做一个精简和浓缩。只要大家抓住这些“精华”,基本上就对这门课程的体系结构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复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信号与系统的复习,概括来讲,主要就是“两个概念”、“两种系统”以及“三大变换”。“两个概念”就是指信号与系统各自的概念。从定义上来理解,似乎不难。难点在于掌握信号的三种自变量变换(时移、反转、尺度变换)以及四类特殊信号(指数信号、正弦信号、单位冲激信号、单位阶跃信号);对于系统,关键掌握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本课程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基于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这两条线路来展开的。“两种系统”也恰恰是指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课程大部分是先对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进行分析,然后再基本平行地推广到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值得一提的地方是,在本科生的信号与系统课程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连续时间系统和离散时间系统中一个特殊类型:线性时不变系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对系统的线性性和时不变性这两个基本性质非常熟练。

在熟悉了“两个概念”、“两种系统”的基础上,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回答如何用一些基本信号来表示一般信号,并最终能够以此来刻画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这才是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核心所在。围绕这个中心,就必须借助于“三大变换”,即:傅里叶变换、拉普拉斯变换、Z-变换。其中,拉普拉斯变换是针对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Z-变换是针对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而傅里叶变换可以看做是拉普拉斯变换在 = 或Z-变换在 = 情形下的特殊形式。傅里叶变换对周期信号又存在一种特殊的形式:傅里叶级数表示。

掌握了“三大变换”后,就需要运用它们来解决信号与系统实际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滤波器、信号采样、调制与解调。至此,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内容和体系已基本清晰地显现出来。当然,要学好本门课程,一方面既要掌握“两个概念”、“两种系统”以及“三大变换”。另一方面,不能仅仅限于纸上谈兵,必须认真阅读、理解教材上的例题,亲自思考、计算课后的习题。

还有一点,鉴于我校在该课程的教学中以双语教学,教材采用的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奥本海默教授主编的英文版《信号与系统》(第二版),因此,对一些英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熟练记住一些常用的专业词汇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比如,convolution(卷积)、impulse(冲激)、cascade interconnection(串联)、parallel interconnection(并联)、modulation(调制)、demodulation(解调)、filtering(滤波)等这些最基本、最常用的术语是必须要记住的。不然,拿到以英语撰写的试题很有可能闹出啼笑皆非的事情来。

总之,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方法,做一个学以致用、善于思考的有心人,相信通过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将会对理工科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起到终身受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岚,马云辉,陈永海.《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09.32:64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