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1
摘 要 留守儿童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更直接关乎到未来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这些儿童的今天关乎未来农村人口的素质与城市人口的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我国的未来,是我们的接班人。因此,充分协调和发动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力量,如何使这些在缺失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儿童接受完整的教育是亟需我们研究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 政策 建议 成效
一、已有的研究视角
已有的关于留守学前儿童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既重视留守学前儿童的理论研究,更注意进行实际情况调查,寻找解决的具体对策,为推进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的研究成果较少,但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家庭,学校,社会等视角涉及到该问题的许多方面。本文就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成果加以综述,以便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的深入研究。
我国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从97年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比较少,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犯罪问题和留守幼儿的心理问题,这时尚未有专题研究和详细调查,媒体对此关注极少,公众尚未形成问题意识。2002年以后,留守儿童问题日渐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关注,其中李庆丰(2002)提出了留守子女的三种监护类型,即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并认为这三种类型对儿童都有不利影响。2004年,国家开始介入留守儿童问题,标志是5月31日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京召开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此会集中了妇联、公安部、共青团、国家统计局、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家,以多学科、多视角、多层面的形式展开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讨论,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的面临的问题,二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原因方面,三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与措施方面,2005年以后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论文数量大增,研究进一步深化,开始形成理论,并有专著出版,关注留守几童 ――《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尤其2006年全国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建立“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和2007 年两会热议之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终于成为教育界和各级政府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2007~2009年间的期刊论文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大都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其中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方面的论文相对占优大量的比例,但是其研究可大致分为两类呈现式和分析式,整体上对留守儿童的评统中,尽管对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但对留守儿童本身的研究过于单一,简单;大部分研究都是现象的描述,对原因和现象背后的深层次的挖掘很少,而且在提出解决办法中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个人认为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实际出发,提出真正可行的策略,切实的关注他们,帮他们改善乃至解决目前的问题。
二、目前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一)研究的优点
1.研究视角非常广泛。以个体为着眼点的研究,着重探讨了留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境遇,并涉及到家庭环境和家庭教养方式的问题;从宏观大的社会入手,重点讨论了有关留守幼儿教育的制度保障问题。在这两种大的视角的情况下,有关教育公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都有所涉及。由于近年来相关研究的逐渐增多,做出了很多的反思,因此一些研究综述、反思、回顾之类的元研究也应运而生。
2.研究方法的广泛。由于纸上谈兵被很多人所唾弃,科学的研究、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建立在有效的时间调查的基础之上的。走访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追安德被大家所采用,所讨论的问题也越来越具有实际价值,越来越有意义。
3.意义的重大。由于留守儿童相关文章的研究,是的政府、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一些有利准确的数据也给政府采取有效的措施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由于大量的研究,理论的和实践的调查是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对待,问题也正在解决中慢慢进行。
(二)研究的缺点
对近年来有关留守学前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可以发现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中小学,而学前儿童的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低,但是启蒙教育往往比较重要。
2.很多的学术论文还是比较空洞,有些很现实的问题都被边缘化甚至忽略,都提出对我国的二元户口制等做出改革,缺少实际的解决方法,有些策略是实施不通的。
3.制度性分析多,对文化分隔和歧视的现实关注较少。制度变革是应该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关注留守子女这个群体如何接受更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随父母融入到与流出地完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才是很重要的,对他们不利的社会弱势地位不要再被延续,这是目前的城市幼儿园所做不到的,也是研究不够深入的地方。
4.现象的调查和描述性分析多,学理性研究不是很强,跨学科分析视角不够。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仅涉及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社会管理,而且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更涉及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和中国未来的发展。从这个意义层面上来说,留守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绝不在只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因此,需要多学科协同研究,提出比较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但是现在,多数研究停留在表面,都比较带有地域特色,理论不够深入,剖析的不够深刻。
参考文献:
[1]王青.农村“留守幼儿”生存与发展问题初探――以湖北省浠水县兰溪镇为例.学前教育研究.2007(6).
[2]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6(2).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2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6—0235—02
一、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出现
留守儿童产生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城镇化进程迅猛,为农村闲置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进城务工或外出经商,而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城市的生活成本使得那些外出务工的农民只能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当地,由此,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与流动人口相伴而生的复杂的教育和社会问题[1]。
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在一些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的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19%,平均每班9人,有的班甚至达到1/3,这还不包括父母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就全国而言,据2009年全国妇联统计,农村留守儿童中14周岁以下的有4 000多万人。其中,由隔代监护的将近70%。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留守儿童学习和性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主要表现为:(1)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极易出现辍学现象。统计发现,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的平均分低4—6分。(2)性格内向、孤僻,胆小怕事,遇到问题不敢向老师或亲属反映,长期积压在内心深处,心理压力很大,容易造成心理障碍。(3)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由于教育的缺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道德面临集体滑坡的趋势,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造成留守儿童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导致的亲情关怀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心理受到极大影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他们与父母关系生疏,缺乏有效沟通。例如,在湖南省涟源市的一个小山村,有个孩子叫妈叫不出口,还多次用刀片划破自己的手腕。班主任在孩子书包里发现她用歪歪扭扭的钢笔字在一沓练习纸上写道:“我想,如果我的手受伤了,妈妈可能会回家,因为上次我的手受伤,妈妈就回来了。所以,我要经常伤我,但是,看见妈妈,我就是说不出,其实我很想妈妈。”类似这些孩子由爷爷奶奶监管。年迈的爷爷奶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文盲,他们只能从生活上满足孩子需求,不会从心理上去感受和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及经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家庭条件。但总体上看,父母角色的长期缺位,使得留守儿童缺少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热情和恒心,产生忧郁焦虑自闭等症状。这对孩子未来的人格、道德的全面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条件的制约
部分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导致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滞后、师资力量缺乏、难以留住人才,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监管。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并没有全面的了解,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更加难以管理,造成部分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推到孩子父母身上。学校教育的疏忽,导致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个别的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教师与学生又很少有课外交流和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政策调控不足
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缺乏公平性,社会上农民工子弟学校数量极少,不能满足需求。在公安管理上户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城乡差距拉大。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法规,配套设施不完善,城乡、区域、部门之间相关政策衔接不到位,无法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资源。
(四)社会组织作用有限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农民工大多产生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村级组织的作用越有限。据调查,许多农村每个月由一名村干部在家值班,其他的都外出打工。由于机构萎缩,农村基层组织往往只能应付上级的会议、检查和一些易于完成的工作。资料显示,在几次座谈会上,当问及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何对策和想法时,回答是“我们只考虑为农民抓票子,没去考虑为农民带孩子”[2]。因此,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无论是职能上还是实际功能的发挥上,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的作用不够,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能是听之任之。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3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研究分析
一、前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农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如何让这些孩子们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水平,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而儿童不得不留在农村,孩子们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是保证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监护不到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中,常常由于监护人员没有尽到相应的监护责任,最终导致孩子受伤害的事故频频发生。这就需要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
2.孩子心理问题增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亲情的关怀,在性格上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渴望和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机会比较少,在生活中他们缺少倾诉和寻求解决问题的对象,最终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他们逐渐将自己和外界隔绝,不愿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例如情感上的冷漠、行为上的孤僻等,严重时可能会产生自闭倾向,存在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
3.学习兴趣较低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大多表现为学习不积极,学习意识淡薄。由于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比较少,孩子们从小没有对学习产生正确的认识,他们经常会出现逃课、违反课堂纪律的行为,在课堂上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习积极性不大。有一些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会出现辍学的现象。这些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影响到农村今后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措施
1.加强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在今后的发展中,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提高和完善农村的教育质量。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要不断发展农村的经济,提高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完善农村教育制度。政府要明确学校的责任,尤其是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上,教师应该积极关心孩子的心理和生活上的问题。
2.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和学校应该加大对孩子父母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打工的同时也要积极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积极关心孩子的成长,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除此之外,父母也可以加强与孩子班主任的联系,了解孩子最近的生活和学习状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
3.加强学校管理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更好地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水平,就要从学校入手,加大学校教育改革力度,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学校首先应该让孩子们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生活和心理上的帮助。其次,教师要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生活,为每一位儿童建立相应的档案,由学校统一管理。第三,在教育学习方面,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第四,教师也要积极与孩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改变自己内心的想法,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找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和生活上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通过上述讨论,可从中找到科学的解决办法,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生活中教师和父母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让他们的心理上得到慰藉。在这样的交流和沟通中,他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乐于和他人进行交流,找到自己的价值。因此,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丽娟 袁桂林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6),99-100。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4
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与引导者,班主任应把对留守儿童的爱放在工作的重点位置,应该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让留守儿童矫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正值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缺乏关爱和教育,会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缺失”的家庭教育,“错位”的隔代教育,“不到位”的学校教育和不良的社会环境影响都是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和其心理成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点。爱是教育的基石,没有对学生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作为一名教师,笔者在承担班主任工作的十几年中,在教育留守儿童方面有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和方法。
一、从情感入手,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者托付在亲戚家,不能同长辈进行有效沟通,在情感上缺乏关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儿童性格内向孤僻、敏感多疑、不合群,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或者过分淘气等等。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班主任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到学生的家庭中去,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班主任要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可以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等,仔细了解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深入到孩子的心灵深处,掌握孩子的成长脉搏,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弥补他们缺失的亲情陪护。此外,要深入关心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寄宿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从关心学生的衣食住行着手,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
二、端正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注重德育教育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很多留守儿童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进取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他们要么是为父母学,要么是为了走出家乡,这严重影响到学习的后劲和成绩。
由于缺乏父母的监督,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自制力弱,在学习困难时,不能承受过大的压力,造成学习兴趣的失去,有的甚至产生学校恐怖症、厌学等问题。再加上当前农村出现的“读书无用”的说法影响,留守儿童开始出现逃学甚至是放弃学业的念头。
作为班主任,应当在家庭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一方面,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到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表扬,给学生制定短期学习目标,每天督促其实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不管是在教学过程还是在班级活动中,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争取让同学们,特别是留守儿童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发挥他们的长处,树立学习的信心。再次,除了在学习方面的提高以外,班主任应注重贯穿德育教育,合理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如果他们能理解父母,就能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动力,进而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孝顺,学会感恩,学会报答,这样也可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动力。
三、加强家校合作,共同教育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5
关键词: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亲子关系;学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05-02
城市留守儿童是指城市中父母双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长期(一般半年以上)不能与其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近日,我院“城市留守儿童”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吉林市区的6所初中、6所小学为样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发现,由于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加之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及有效的教育、心理疏导和管理,城市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应激性的不适,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和行为失范。调查人员呼吁,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业、心理、价值观和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问题。
1.学业问题。城市留守儿童存在学业焦虑、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当以及学业成绩较差等问题。本次调查显示: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满意的儿童仅占13%(正常儿童为27%),不太满意的占60%,不满意的占22.1%,无所谓的占4.9%。超过半数以上的城市留守儿童最大的愿望是:“考出好成绩,让父母少担心”,“考上理想的初中(高中或大学)”,“取得好成绩,拥有更多人的爱”。有35%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会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48%的留守儿童从不预习和复习。留守儿童中学业成绩较差和差的占39%,远高于非留守儿童24%的比例。
2.心理偏差。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心理伤害最为严重,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较大的心理偏差,主要存在焦虑、自卑、社交恐怖、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等心理问题。这种心理偏差突出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向、自卑型,表现为沉默寡言,不善与人沟通和交流,这类儿童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34.4%;另一种是暴躁、逆反型,表现为冲动、易激惹、任性、狂躁等,这类儿童占调研留守儿童总数的31.3%。另据调查,44%的留守儿童不愿参加集体活动,46%的留守儿童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他们的人际关系、社交能力和自信心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3.价值观扭曲。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偏离。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缺乏理想和追求、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集体和公益活动积极性不高、缺乏爱心、讲究吃喝、穿戴名牌、随心所欲花钱等现象的比例高于一般儿童。部分父母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纪法规教育关注较少,出于愧疚心理,他们采用“物质+放任”的方式,使得留守儿童拥有的零花钱数量增加,使用自由,这样易形成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功利主义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恶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4.行为习惯不良。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正确指导和有效监管,缺乏判断能力的留守儿童容易受到城市不良娱乐文化和越轨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次调查发现,57%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结交不良朋友等。另外,17%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9%的儿童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我市近三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24%为留守儿童,集中在故意伤害、抢劫、、杀人等几类案件。
二、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从根本上说,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经济社会问题的产物。
1.制度与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社会经济转型时期,以市场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的市场经济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很多国有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的竞争机制纷纷破产或改制,国企职工大规模下岗,自谋生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不少下岗职工迫于生计,夫妻双双赴异地打工,这是城市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原因。据调查,75%的城市留守儿童父母是下岗职工,其中父母双方均无固定职业的占37%,父母一方无固定职业的占17%。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1%的城市儿童是由于父母离异而“留守”,一般由祖辈看护。父母离异再加上“留守”对儿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在心理、学习、个性、人际和行为等各个方面,离异留守儿童都要比正常家庭同龄儿童差。
2.家庭教育缺失。城市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父母的教育和临时监护人的教育。父母异地工作,对儿童的管理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子沟通。调查中,我们发现,三分之一的父母能与孩子一周联系一次,半数以上的外出父母一个月、几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不联系。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日常的联系方式上,打电话最为常见,亲子交流中,69%的父母会特别留意子女的学业成绩。临时监护人主要包括祖辈、亲友和保姆等。由于溺爱和骄纵,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很多都不能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亲友多数有自己的家庭,对其监护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给予全面、细致的教育。保姆等其他临时监护人仅能保证留守儿童衣食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心灵的沟通和家庭教育无从谈起。
3.学校教育与社会努力的缺位。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城市留守儿童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没有注意到“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他们的需求、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学校很少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故留守儿童的违纪事件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他们也常常被当作“问题儿童”和“双差生”来对待。社会各界对于城市留守儿童群体也鲜有关注,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不理想而且缺乏操作性。
三、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1.政府重视并加大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力度。政府要建立一种长效保障机制,具体需要做好几项工作:第一,要加强调查研究。定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各种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二,要动员全社会的支持,充分发挥媒体、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的作用,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都来关爱城市留守儿童;第三,依法维护儿童权益,进一步提高执法力度,对于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第四,建立和发展寄宿制学校,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温馨的教育环境;第五,设立专门的国家监护组织,强化政府的监护责任;第六,建立社区托管中心,填补情感教育的空白;第七,筹建社会资助基金,为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帮助保障。
2.提高父母认知水平,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因此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大有裨益的。如果父母别无选择,一定要去外地工作,应尽量把孩子带到工作所在地就读,做到处理事业和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如果条件不允许,外出的父母也要尽量与孩子加强亲子互动,做到缺位不缺职;还要与监护人、班主任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也要尽量多地与孩子团聚,增进相互感情。此外,对委托照管孩子的监护人来说,要努力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家庭氛围。
3.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应担负起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责。具体做法有: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第二,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管理部门,可在校内实施“一对多”的师生监护制度,即一名教师负责几名留守学生的监护制度。第三,学校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活动,及时发现和诊治他们的心理问题,强化其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第四,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及时交流,并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最后,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开通博客及QQ群等网络通讯手段,保持与留守儿童父母的联系,建立教师监管制度,监督亲子间定期保持通话联系。
4.建立、完善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社区是个小社会,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由区委会负责,联合中小学校、当地高校、有关工委、妇联、政法等部门,充分利用老教师、老干部和青年志愿者,构建立体的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体系。这个体系将有助于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且在发现问题之后可以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如宜昌市西陵区开展“微爱传递”和“爱心妈妈”牵手行动,攀枝花市社区开展的“留守儿童之家”援助计划,在实践中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璐,李先锋.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留守儿童与监护人代际冲突分析[J].中国农村教育,2008,(1):2.
[2]张永学.留守儿童教育对策——以延边州为例[J].人民论坛,2010,(36):10.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范文6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家境贫寒,且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又处于青春成长阶段,长久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又与家中年迈的老人间存在代沟,难免有些隔阂,因此对于其身心发展都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影响他们健康成长。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生活方面
由于留守儿童父母多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外出务工,因此,经济对于留守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些留守儿童家庭大多生活拮据,且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许多留守儿童不得不帮助年迈的长辈下地劳动。调查表明,在缺乏生活物资的条件下,许多留守儿童也因此引发外出随父母打工的想法,儿童在身心都还未成熟的情况下,容易走上歧途。
(二)教育发展方面
由于农村教育条件有限,且自身家庭经济拮据,许多留守儿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连基本义务教育也未能全部完成,加上留守儿童家庭的长辈本身文化水平有限,致使留守儿童很少得到除学校教育以外的教育辅导,其学习习惯和方法等也导致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等问题,从而引发了留守儿童在受教育的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产生厌学辍学等现象,这也成了留守儿童教育上的一个大问题。
(三)心理品行方面
处于青春成长期的孩子大多心理敏感,很多儿童还是处于幼年期的启蒙阶段,正是明辨是非的懵懂时期。而处于此阶段的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的关心与教育,又与家中爷爷奶奶存在隔阂,易产生逆反心理,学校教师也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导致孩子在社会认知的初级阶段就存在偏差,这就容易致使其误入歧途。有些留守儿童常年孤独,缺乏关爱,心理阴影越来越重,因此性格更加孤僻冷漠,缺乏自信,行为也会越来越离经叛道。
二、针对当前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探讨
(一)家庭措施
留守儿童问题首先需要的是家庭帮助。留守儿童家长大多忙于外出务工,繁重的劳动强度导致家长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和问讯。因此,家庭方面首先需要的就是家L与孩子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比如可以通过电话沟通等方式进行,让独自留守农村的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爱护。同时,父母也需要经常与学校教师联系,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状况、学习及生活情况。随着近年来政府教育政策的改变,父母也可将孩子接到身边照顾,就近选择教育。
(二)学校措施
本身已经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成长阶段接触最多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人就是学校的教师。因此,在学校方面教师需要更多给予孩子关爱,也需要更加严格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督导以及心理辅导,以预防孩子产生对社会认知上的偏见。
(三)社会措施
政府部门应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重视,并适当予以生活和教育补助,减轻其家庭经济的压力。干部应多走访关心留守儿童的家庭,让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使其对社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