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1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学生经验

学生经验教学在新版教育改革中着重被强调,其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利用学生个性化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练习作业的设计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和训练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科学合理地布置练习作业在学生学习化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应该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作业一直是困扰各界学者的难点问题。本文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以下几种设计方法,为化学练习作业的改革做出一份贡献。

一、结合学生个性,设计多样化的作业

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为了促进练习作业的有效性,应该结合学生个性设计多样化的作业,把生活中的化学带进课堂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和积累经验。执教老师在实际设计练习作业的时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对于基本常识性的内容,执教老师布置练习作业的时候主要以兴趣记忆为主,对概念反复的记忆达到掌握的目的,比如说元素周期表的讲解,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所以采用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二是开拓阅读范围,帮助学生感受化学的魅力。化学学习的过程有些内容讲解比较粗浅简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安排的练习作业以课外阅读为主,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三是实践性的作业。化学是一门动手操作的学科,并且大量的化学结论是从实验实践中得来的,因此对于教材中的实验部分,布置练习作业以实验为主,执教老师可以在课后安排一定的课时和同学一块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可以把抽象的结论变得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

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家庭氛围的不同,导致学生经验各不相同,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也参差不齐,因此在设计练习作业的时候,执教老师应该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只有让学生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执教老师应该精心地设计每一次的“作业套餐”让学生在差异化的学习中找到自我的存在感,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在平时讲课中,积极充分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收集到的有效信息分类。比如把练习作业分为A、B、C三类:A类作业为基本型作业,主要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B类作业为加深理解题,稍微有些难度,主要针对有正常理解能力的学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这一部分的学生应该比较多,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更加需要认真和全面;C类作业是对知识灵活运用,主要是对知识的扩展,针对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由于每个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层次结构不同,具体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三、作业设计要充分地结合实践

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设计练习作业的时候可以采用结合实践的方法,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执教过程中,设计作业可以采用的方式有以下几种:(1)化学任课老师在实验演练的时候适当讲解,但是对一些常见问题不要进行提示,借于此教学基础,老师可以布置和设计作业时,让学生对实验演练中不正确或者有问题的地方表达出来,并通过一定的方式对问题进行解释,这样安排布置作业会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善于思考敢于尝试的能力。(2)执教老师布置作业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针对课堂上所讲内容设计方案,独立完成实验部分,这样的布置作业有一定的挑战性,对于配套设施充分的学校来说实现的机会比较大。但是这样的作业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创造能力,有助于老师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火花,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传统书面练习作业,并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是因为学校和老师对于设计练习作业方法中的风险表示明显担忧,若进行一定的创造是否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执教老师来说是否会阻碍化学教学进程,因此长期的化学教育中还是以统一、书面练习的方法为主,但这种练习作业设计方式已经遏制学生的创造力和感受学科魅力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学生经验为出发点,提出几种练习作业的设计方法,首先是结合学生个性,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其次是设计有层次性的作业;最后是作业设计要充分地结合实践,通过这几种方式提高学生思考化学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感知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为学生之后顺利适应社会奠定夯实的

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2

【关键词】农村 初中化学 实验

实验才是化学研究之根本,实验凭借其丰富的内涵与动人的魅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散发着迷人的光芒。随着农村初中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学校的实验条件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建立了大量的标准实验室,化学实验基本都能够在实验室操作,再加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很多较难完成的实验都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去感受、去观察。但依旧有一部分农村学校尽管有了不错的实验条件,却还是常常出现实验教学被弱化的现象。

一、农村初中化学实验面临的困境

1.存在探究泛化的现象

对于初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而言,探究式的实验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模式,值得教师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依旧存在矫枉过正的问题,部分教师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互的对立起来,不管教材内容是否适合去探究,也不去考虑学生能否适应,全部都进行探究式的实验教学,这样让原本对化学实验就有点晕头转向的农村学生更是弄不懂实验,造成了“验证性”实验减少,但是“探究性”实验增多的假现象①。

2.仪器设备、专业人员无法满足化学实验提出的要求

虽然农村中小学建设等工程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兴起之后,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但是针对化学实验所使用的实验仪器以及试剂等依旧是按照原本的数量拨付,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仪器与试剂被大量消耗却得不到及时添加的现象。另外,很多农村初中都缺少专职的实验员,大部分都是由一些教师甚至后勤人员满负荷后兼任,客观上造成对实验课的正常开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无法满足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要求。

3.教学管理、课时安排不能满足实验的需求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验教学应该满足探究式要求,属于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但是这一种教学模式很消耗教学时间,需要在课前就收集并整理各项课程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往往是不可预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之间存在相互的矛盾,再加上新教材当中的知识容量较大,其编排对于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带来不便,无法安排足够的课时。另外,因为教师担心开展探究性的实验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很容易影响到教学进度,所以就出现实验课被压缩的问题,学生分组实验的时间被大量占据。久而久之,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就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些因素都容易导致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被弱化②。

二、面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困境,我们该怎么做

就上述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困境显示,我国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针对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笔者认为就应该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不断提升自我认识,加大农村学校建设经费的投入。因为学校实验室是开展化学实验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学大纲得以实施的基础,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是实行探究性教学的场所,同样地,实验室工作也是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第二,提升教师自我素质。作为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拥有基本的实验教学素质,也就是化学学科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能够真正做到亲手实践、亲历亲为,真正娴熟掌握实验技能。因为部分农村初中化学教师总是认为化学知识很简单,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做起来却畏手畏脚。所以学校应该组织教师参与一些实验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参与化学实验基本功竞赛等等,从而帮助教师拓宽视野,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升自我内涵。如针对化学实验的实际操作,实验的设计与改进,故障排除的创造性能力等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培训,以满足初中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③。

第三,端正思想。因为很多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都存在懒惰的心理,常常以药品或者是仪器不齐全等为由直接不做复杂的实验,将原本的学生实验也改成为演示实验,最终影响到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化学实验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尤其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本就先天不足,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通过实验形成化学概念,获取化学知识,培养实验技能,同时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三、结语

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一直都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化学实验教学因为其动手实践性较强,所以更应受到学校及师生的高度重视。笔者希望广大农村化学教师能积极转变观念,与新课标的要求逐渐贴近。总之,在当前的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还面对诸多困境,需要作榕寤学老师的我们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不断提升化学实验教学水平,从而达到教与学双重提升的目标。

【注释】

① 胡军权. 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的探索[J]. 凯里学院学报,2012(06):167-168.

② 阳成军. 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定位农村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2):112.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3

关键字:信息化 环境 初中 数学 物理 教学策略

当前信息化教育环境下,信息化的教学已经成为了教育界的重点和热点。多数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偏远山区的我校每间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已运达,正在安装。信息化的教学设备成为教学的必备手段和措施,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然而,在信息环境下,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物理教学的有效整合,构建新型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的创新。

一、充实教学内容

当前,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教学内容呈现了多样化的选择,要建立高效的初中数理教学策略,还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实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信息化环境下,大多数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片、声音以及动画、视频等方式展现出来,从而呈现出直观且具体的课堂表现,使学生能直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新旧知识的同化和衔接。由于数学和物理这两门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由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两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同时还应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穿插。此时,信息环境下的互联网则提供了多学科综合教学的实例和范式,教师可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持续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为建立高效的课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初中的物理和数学中包含大量的概念、定理和例题,例如力学中的受力分析、杠杆原理,几何中的坐标、立方体、圆锥等等。若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则难以制作出规范的图形。而计算机的存储量较大,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可将概念、定理、例题等都综合到课件上,从而节约了板书的时间,减少了重复劳动,有效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建立直观的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若是遇到较为复杂的物理现象以及数学概念,为了简化问题,一般可重点考虑其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物理以及数学模型,从而使物理以及数学概念抽象化。而初中学生在面临抽象的概念时存在理解的困难,也难以掌握。针对学生的该种状况,应尽量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多做实验,多举实例,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及数学问题的解决中建立起数理概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理的兴趣,增强克服学习难题的信心。直观演示的方式能将抽象的概念与物理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理的兴趣,也为学生适应高中理科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例如,初中数、理教学过程当中,要实现模型的建立以及实验的演示,可借助多媒体进行模拟,例如教导学生使用常用软件制作数学以及物理模型,从而可将抽象的概念和实例通过具体的演示显示出来,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甚至实际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从而明白物理规律以及数学的模型构建构成,从而深刻理解相关物理概念和数学原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理解。同时,新颖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举一反三,产生浓厚的实践兴趣,最终形成持续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数理课堂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学生听取的方式为主,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也十分单一,一般是通过提问式的教学方法实现的。长此以往,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全身心投入,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信息化环境下,初中的物理数学教学模式应进行改革,不再是教师单一的讲解传授,而是将物体的运动以及变化状态和过程直接呈现到学生面前,增加了物理现象和数学概念的真实感,从而形象化、具体化。改变了传统教学抽象枯燥的现象和弊端,加深了学生对物理知识和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并且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最简便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

例如,在“杠杆”课程的教学中,使用了Flash做成的课件,对阿基米德移动地球设想实验进行了模拟。并使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了地球被撬动的过程,学生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对阿基米德的设想感到震惊,从而对这个原理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对物理规律探究的积极性。

要改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每节课创设出相应的教学情境和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合理组织,从而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判断能力以及综合的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数学以及物理概念以及相关规律和原理的教学过程中,可按照物理学以及数学中概念以及规律的建立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抽象、等效、类比等思维方式,对感性思维材料进行加工,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以及本质联系,忽略次要因素和非本质的联系,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主要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从而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以及物理规律,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实验归纳、理论分析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使用一题多解以及一题多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策略选择以及运用能力。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用简单的方法就把刚才还觉得十分复杂的问题解决了,心里将产生欣喜和满足的感觉,形成自豪感和学习的自信,从而也会对这种解题方法、思维过程的印象也会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庞富.初中物理解题能力与数学能力的共同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伍春兰,吴京涛,王静伟.北京市初中生数学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杨永飞.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初中化学;知识迁移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并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融合到一起,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提升。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知识的特点来进行科学教学方式的制定,以便于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得到真正的提升。下面将对初中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详细讨论。

一、影响学生迁移能力培养的因素

1.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指的是学生本身的一些限制条件。首先是智力方面的因素,智力对迁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人的智力说明了他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等。智商高的人往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学习之间的相关要素,并对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从而将学习过的知识运用到日后的学习当中去。同时,年龄上的因素也是导致学生迁移能力不同的重要因素。学生的迁移能力培养有赖于对事物的支持和帮助,只有在正确的时间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迁移能力提升。其次,学生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和心理等因素也将影响迁移能力。如果学生内心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看得比较重,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加认真,从而在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用来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2.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的是除学生本身之外的一些影响因素,例如教师的指导和学习的环境等。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学内容中包含的不同之处,并带领学生逐步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帮助他们学会知识的应用,提升知识的迁移能力。同时,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也对学生迁移能力具有一定的影响。教师如果能适时地为学生创设类似的场景来让学生进行知识回顾,那么就能促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得到迁移能力的应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促进初中生化学知识迁移能力的策略

1.在知识学习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包含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常来说,化学教学中学生需要先对知识有基本的认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逐步的整合应用。初中生由于之前没有接触到化学知识,原有的相关知识比较少,因此教师更应重视起基础性知识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识迁移。现代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十分迅速,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方式来进行情境创设,在情境中融入当天所学习的知识,等到日后再出现类似的场景时,学生就能及时进行回顾和应用,促使知识迁移发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适当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以便于学生将来能在生活中进行化学知识的运用。

2.在实验教学中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很多实验都能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品,例如小药瓶或者矿泉水瓶等。这些生活物品将其融入日常的化学实验当中,能真正地促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产生迁移。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将一些化学小实验布置成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促使化学实验能更加生活化、日常化,从而使学生对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

3.利用网络进行自学

现代信息网络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如微课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网络,采取让学生自己进行复习和预习的方式来进行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取更多不同的知识,对此,教师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回家进行下节课知识点的预习,在网络中进行新知识的预习。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在通过网络自学的过程了解到下节课的知识,而当学生真正在课堂中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会产生知识迁移,从而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如果教师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王兴平.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学周刊,2016(4):61-63.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5

[关键词] 出血性脑卒中;血清;脑脊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中图分类号] R7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a)-012-04

Study on the content changes of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in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REN Bin1, CHEN Laizhao2, GUO Tao1

(1.Clinical Department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2.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First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in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of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in acute stage,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ethods: Samples of serum and CSF were examined on day 1,3,7 and 14 after onset in 40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Clinical outcome was assessed on the 30th day after onset with the Glasgow Outcome Scale(GOS)and Glasgow Coma Score (GCS). Results: The levels of NSE in hemorrhagic strok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severity of the disease. It reached maximum within 3-7 days, and decreased within 7-14 days. In the early stage after onset (within 14 days), the more severe the condition at the corresponding time points, the lower GCS score, the value of NSE was higher (P<0.001); the levels of NSE in serum and cerebrospinal fluid in the excellent prognosis group increased, an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erences between the excellent prognosis group and worse prognosis group (P<0.05); in the same patient, the value of NSE in CSF was higher compared to the serum one (P<0.05). The contents of NSE in serum and CSF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were positive correlation (r=0.966,P<0.05). Conclusion: It indicates that NSE may serve as quantitative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its levels may reflect the degree of brain damage. As well as, it may prove to be an index of monitor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hemorrhagic stroke.

[Key words] Hemorrhagic stroke; Serum; Cerebrospinal fluid(CSF); 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相对分子量为78 kD,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特异性地存在于大脑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是神经元的标志酶。在一些脑损伤性疾病中,如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癫痫等,都曾发现患者的血清和(或)脑脊液NSE浓度升高[1-5]。NSE作为判断中枢神经元损伤程度的重要参数,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的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进行动态检测,观察二者NSE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关系,探讨NSE在出血性脑卒患者病情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5月~2010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40~84岁,平均(59.8±9.6)岁。全部病例均为首次发病,而且在起病24 h内入院,诊断全部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6],并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合并有脑外伤、恶性肿瘤、继发性脑出血(肿瘤出血、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严重心功能不全及慢性肾衰、以及既往有脑中风或癫痫病史者。各组之间性别和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实验方法

1.2.1取材 40例患者均于入院24 h内及第3、7、14 d的凌晨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和脑脊液各2 ml,每一相对应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的采集时间相差不超过1 d。采集标本后迅速常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后取上清液置于-80℃备检,避免反复冻融。如有溶血标本则弃之。

1.2.2分组 所有患者入院后按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评分标准)分为两组:GCS 3~8分组和GCS 9~15分组。

以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评分)评定患者发病30 d时的预后:死亡,1分;植物人生存,长期昏迷,2分;重度病残,需他人照顾,3分;中度病残,生活能自理,4分;恢复良好,能正常生活,5分。GOS 1~3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4~5分为预后良好组。

1.2.3 NSE检测方法 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NSE浓度。NSE-ELISA试剂盒由上海领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长春赛诺迈德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的自动酶标分析仪SPR-960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最后结果根据标准曲线换算成实际浓度。标本均为复孔检测。NSE单位为ng/ml。

1.3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在SPSS 13.0统计软件下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两两比较用LSD或Dunnett T3。变量间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秩相关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清及脑脊液NSE变化规律

NSE水平在发病后的不同时间(24 h内,第3、7、14 d)之间比较,第3天和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14 d内)四个时间点血清和脑脊液NSE的平均水平均于起病后3~7 d达高峰,7~14 d逐渐下降(表1、2)。

表1 各评分组不同时间点血清NSE的比较(x±s,ng/ml)

Tab.1 Comparison of serum NSE in different time points between the two GCS scores (x±s,ng/mlm)

与24 h比较,*P<0.001;与3 d比较,P<0.001;与7 d比较,P<0.001。与GCS 9~15分组同一时间比较,P<0.001

2.2 病情程度与血清及脑脊液NSE水平的关系

本次实验表明,无论是血清还是脑脊液,同一时间点,GCS评分不同组间NSE含量相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GCS 3~8分组的平均水平高于9~15分组的平均水平,表明GCS评分越低,NSE含量越高(表1、2)。

2.3 NSE与预后的关系

本次实验表明,同一时间点,不同预后组的血清及脑脊液NSE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NSE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NSE平均水平在脑出血第3日出现骤升,且在第7日和第14日都保持较高水平,而预后良好组NSE水平曲线较预后不良组相对平坦(表3、4)。

表3 不同预后组血清NSE比较(x±s,ng/ml)

Tab.3 Comparison of serum NSE between the excellent and worse prognosis groups (x±s,ng/ml)

与预后良好组同一时间比较,*P<0.001

表4 不同预后组脑脊液NSE比较(x±s,ng/ml)

Tab.4 Comparison of CSF NSE between the excellent and worse prognosis groups(x±s,ng/ml)

与预后良好组同一时间比较,*P<0.001

2.4 血清NSE值与脑脊液NSE值的关系

本试验表明,血清NSE与脑脊液NSE呈正相关(r=0.966,P<0.05)。

3 讨论

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病理变化为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纤维素样变性、坏死,致使血管壁破裂,颅内血肿形成,进而破坏脑组织;出血及其周围组织水肿可压迫邻近脑组织结构,甚而发生脑疝,故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NSE是糖酵解途径过程中的一种酸性蛋白酶,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中,对维持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不与肌浆蛋白结合,较易释放,这为脑组织损伤后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NSE的变化提供了依据[6-7]。当缺血、缺氧、中毒或损伤时,由于神经细胞膜完整性被破坏,NSE从缺血或坏死的细胞中释放出来,致使脑脊液NSE增高,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NSE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致使血NSE增高[8-9]。

3.1 NSE的变化机制

国外临床研究发现[5,9],脑卒中后患者血清NSE升高可出现两个高峰:起病后24 h内常有一短暂的升高,为初期脑神经元损伤所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起病后72~96 h,恢复较缓慢,可维持数天,为脑水肿及再灌注脑损伤所致。本实验的研究结果表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14 d内),四个时间点NSE的平均水平于起病后3~7 d达高峰,这与以上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研究还发现,随着病情进展、不同的病情程度,GCS评分不同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均于发病后7~14 d逐渐下降,NSE出现先升高后逐渐下降的过程,原因可能为,⑴NSE升高的原因:①脑卒中后早期,全身的应激反应状态致使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神经细胞受损,膜崩解,大量NSE从细胞内逸出释放入脑脊液及血液。②脑卒中后血-脑屏障受损,NSE可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漏至血液中,这已被动物实验所证实[10]。③血肿的直接压迫,颅内高压以及脑水肿可致缺血性脑损伤的级联反应恶化,从而加重脑卒中的原发损伤,导致大量神经元坏死,引起或加重迟发性神经元损伤。④血肿内破碎红细胞的降解产物,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以及炎性介质等的毒性作用,均可致Ca2+超载、自由基连锁反应加重[11-13]。⑵下降的原因:①脑卒中后机体出于应急反应,通过各种途径使NSE的来源减少,并清除坏死神经元释放的NSE,使NSE浓度下降。②在缺血、缺氧状态下,由于神经元进行糖酵解,NSE消耗增加。③早期坏死神经元的NSE可能已经释放殆尽[14]。④随着病情进展,脑水肿在逐渐减轻甚至消退,脑组织的侧支循环也逐步建立起来,出血所致的损伤逐渐趋于稳定甚至好转,脑卒中患者开始进入恢复期,其血中NSE水平开始逐渐下降。因此,我们认为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检测其血清和(或)脑脊液NSE能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NSE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卒中后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帮助了解脑原发性和继发性损害的情况。Marchi等[15]也赞同这一观点。

3.2 NSE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血清NSE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有效指标,可以提示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并决定患者的预后[16-17]。Cunningham等[18]的研究发现,出血后1周内血清NSE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升高的程度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本次实验对GCS评分不同的两组患者同一时间点的脑脊液和血清NSE值分别进行了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这表明同一时间点,患者病情越重,GCS评分越低,NSE含量就越高。可见,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病情越重,死亡崩解的神经元越多,血-脑屏障受损程度越高,神经元释放入脑脊液和血的NSE就越多,脑脊液和血清中NSE含量就越高。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出血性脑卒中不仅有NSE的升高,NSE的高低也反映了脑组织被破坏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本实验亦表明NSE与患者病情的预后有关。研究发现,预后不良组病例血清和脑脊液NSE水平在病程各时间点均较预后良好组增高,而且在病程第7、14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曲线增长幅度较大,而预后良好组的曲线相对较平坦,说明预后不良组患者此时的继发性神经元损伤较重,可能遗留有重度残疾。此表明,NSE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早期预后,病程中NSE明显增高者,病情凶险,如果NSE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则临床预后不佳。与国内学者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19-20]。

因此,NSE有可能作为药物设计的潜在靶点,成为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途径。病程中对其进行动态监测有利于医师及时准确地评估脑实质被破坏的程度,提示患者的病程转归,以便及时地进行临床干预。

3.3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与脑脊液NSE的关系

血液在血管系统内不断的循环流动,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能够通过沟通各部分组织液与外环境的交通来进行物质交换,因而人体各系统、组织、器官的病变可以在血液中得到反映。脑脊液主要由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产生,经循环回流入血液的静脉窦,它在不断地产生,又不断地被吸收回流,由此循环反复,对神经系统起着支持保护的重要作用。血脑屏障在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生理状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常引起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剧烈变化,致使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因此,血液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脑脊液的变化,而脑脊液的变化也能够反映血液的改变。动物实验发现,中枢神经元坏死、崩解后,NSE可以自胞质释放入脑脊液,并通过受损的血-脑屏障漏至血液中[8]。本次实验表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一时间点各自的血清和脑脊液NSE呈正相关,提示当脑组织发生出血性损害时,不仅脑实质遭到了破坏,使得脑脊液中NSE升高;同时血-脑屏障也受到了损伤,致使血清中NSE也升高,说明血清NSE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间接反映脑脊液NSE的变化,这与以上的研究相一致。研究还发现同一时间点的脑脊液NSE较血清NSE高(P<0.05),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病变部位神经元的易损性不同,距蛛网膜下腔的远近不同,以及释放出的NSE被局限或被消耗等影响因素造成[21]。

综上所述,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和(或)脑脊液NSE为判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程度提供了定量信息。动态监测血清和(或)脑脊液NSE水平变化不仅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评估有帮助,对疾病预后、指导治疗及疗效观察也有一定的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邵慧军.脑出血急性期血清NSE测定的临床意义[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6):364-365.

[2]Yamazaki Y, Yada K, Morii S, et al. Diagnostic significance of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myelin basic protein assa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head injury [J]. Surg Neurol,1995,43(3):267-271.

[3]Greffe J, Lemoine P, Lacroix C, et al. Increased serum levels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epileptic patients and after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a preliminary report [J].Clin Chim Acta,1996,244(2):199-208.

[4]Weglewski A, Ryglewicz D, Mular A, et al. Changes of protein S100B serum concentration during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 in relation to the volume of stroke lesion [J].Neurol Neurochir Pol,2005,39(4):310-317.

[5]Schaarschmidt H, Prange HW, Reiber H. 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s a prognostic parameter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J]. Stroke,1994,25(3):558-565.

[6]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6):379-381.

[7]林坚,王怀瓯,林逢春.兔脑出血急性期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41-43.

[8]Barone FC, Clark RK, Price WJ, et al.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creases in cerebral and systemic circulation following focal ischemia [J]. Brain Res,1993,623(1):77-82.

[9]Missler U, Wiesmann M, Friedrich C, et al. S-100 protein and neuron-specific enolase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s indicators of infarction volume and prognosi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Stroke,1997,28(10):1956.

[10]Angelov DN, Neiss WF, Gunkel A, et al. Axotomy induces intranuclear immunolocalization of neuron-specific enolase in facial and hypoglossal neurons of the rat [J]. J Neurocytol,1994,23(4):218-233.

[11]Stevens H, Jakobs C, de Jager AE, et al.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N-acetyl-aspartate as potential peripheral markers of ischaemic stroke [J]. Eur J Clin Invest,1999,29(1):6-11.

[12],范生尧.脑出血患者血TNF-α、ET、NSE水平变化[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4):250-251.

[13]王忠诚.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68-379.

[14]毛向莹.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动态变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19):40-41.

[15]Marchi N, Rasmussen P, KaPural M, et al. Peripheral markers of brain damage and blood-brain barrier dysfunction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3,21(3):109-121.

[16]Oh SH, Lee JG, Na SJ, et al. The effect of initial serum neuron-specific enolase level on clinical outcome in acute carotid artery territory infarction [J]. Yonsei Med J,2002,43(3):357-362.

[17]Lamers KJ, Vos P, Verbeek MM, et al. Protein S-100B,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myelin basic protein(MBP) and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in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and blood of neurological patients [J]. Brain Res Bull,2003,61(3):261-264.

[18]Cunningham RT, Watt M, Winder J, et al. Serum neuron specific enolase as a indicator of stroke volume [J]. Eur J Clin Invest,1996,26(4):298-303.

[19]黄菊明.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1):16-17.

[20]赵明哲,史万英,朱荣彦,等.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急性脑出血关系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2):134-136.

初中化学学习经验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有效教学 化学思维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化学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通过化学学习,认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对学生化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化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灵活设计化学教学活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化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仅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化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了一种化学理念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的体验和感受,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较差。枯燥而繁杂的化学公式甚至造成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十分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的提升,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忽视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

我国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是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而忽视了化学思维培养对学生化学学习的重要影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较为重视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发展和思维培养,使化学评价方式较为片面,化学教学产生了局限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化学水平的提升和化学思维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途径

(一)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活动

在初中化学教学活动,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将化学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性格特点融合,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和竞技性的游戏活动,在充分激发学生化学知识学习兴趣的同时,提升初中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之后,开展知识辩论或者知识抢答游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记忆。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人教版初九年级化学《盐化学肥料》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对本堂课程化学知识的学习之后,通过游戏抢答的方式,为学生提出“硫代硫酸钠的化学式是什么?”“过滤的流程是什么?”等问题,最快抢答并答对的学生加一分,打错的学生减分,最后统计分数,对优胜的同学给予鼓励和嘉奖。这种化学游戏的方式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化学课堂教学氛围,抢答的方式也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使教师更加明确当前每一位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灵活掌握能力,也使学生更清晰当前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在课堂教学内容教导完成之后,为学生布置特定的任务,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这些任务。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教学的效果,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式对于初中化学课程的深入开展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借助化学实验项目,发散学生化学思维

化学是一门具有丰富原理和实验活动性内容较多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一定的化学实验活动,在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使初中化学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有机合成材料》这篇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通过一些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燃烧毛、动物毛发以及合成纤维等物品,或者组织学生自主进行小实验等方式,证明每种材料是否是有机化合物,通过化学实验不断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化学教学的质量。同时,这些小实验能够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项目,化学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初中学生的化学实践参与热情,在化学实验中,将所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丰富自身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在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化学,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比如,在指导初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这项内容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进行使用较少的硫粉进行化学实验,因为硫粉会产生一定的二氧化硫,会产生一定的危害。

(三)丰富课堂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恰当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10-15分钟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中,对本堂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

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教学语言,多鼓励、少批评,给予学生更多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而不是仅仅通过“好”或者“不好”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采用“你这次表现得非常棒,但是如果能够在化学实验中,更加注意化学实验后材料的处理会更好的”等话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同桌之间互相评价或者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评价,丰富课堂评价的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思想和行为将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化学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忽视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等问题,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性因素。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学生性格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活动,借助化学实验项目,发散学生化学思维以及丰富课堂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式,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活动。使初中化学教学活动能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点,增强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为初中学生化学水平的提升和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化学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青梅.新手型初中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调查研究――以首师大化学系教师教育专业部分毕业生为例[D].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2013,(05):1-48.

[2]钟超.重视教材习题促进有效教学――人教版初中化学新教材习题体系的分析及教学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1):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