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高校 西洋管乐专业 就业率 途径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西洋管乐专业生亦是如此。随着各大高等院校对音乐专业的规模与设置不断进行调整,连续大规模的扩招,西洋管乐专业生入学率也得以大幅度的提升,继而每年都会有一大批的高校西洋管乐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但是随着这类毕业人群的不断壮大,社会需求不断改革,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导致西洋管乐专业生毕业形势日益严峻。然而,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难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联系,但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将会愈加明显。
诚然,影响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率的因素诸多,诸如经济大环境、高等教育体制、社会供需矛盾、大众对于西洋管乐的认知力、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能力与心态等,都是左右就业率的不确定因素。
笔者认为,提升高等院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良好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
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在就业之前,首先应审视清楚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看待就业问题。要明白自己是名西洋管乐大学生,同时在全国各地还有数百万与自己一样的大学生,大家都在竞争上岗,应该学会审时度势,用科学长远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就业问题,要知道竞争是必然的,但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当前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应做的除了要精细自身的专业外,还应多去学习掌握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学科,更立体更全面的充实自己,拓展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会根据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及自身专业的发展走向,适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先就业后择业,在不断的锻炼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平和自己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去对待每一份职业,切忌好高骛远。
二、深化高校西洋管乐教学体制改革
目前的全国各大高校的音乐学专业多以声乐、钢琴为主,除国内几所专业音乐学院之外,其他高校对于西洋管乐专业的划分并不是很清楚细致,有的本科院校内的音乐学专业甚至仍然属于专科制,这也对西洋管乐专业生今后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困扰。所以,首先应明确西洋管乐专业在整个音乐学专业当中的地位与重要性,加大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的教学力度,增加专业的师资与教学设备,提高西洋管乐专业的地位。其次,加强学科间的综合与互动,西洋管乐一对一的教学模式是最传统也是最有成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拓宽相关专业的学习,如西洋管乐的保养、乐队编排及音乐制作、音乐治疗、重奏等课程,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学习思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演奏能力的提高。
三、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向每一位大学生普及开来,它的功能发展与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公共类》艺术中指出,“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内容是渐进的和连续的。从新生入学开始,及早开设就业指导课,引导学生分析预测社会需要、行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所学专业,稳定专业思想。”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应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将自己的想法与能力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在实际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用实际效果来诠释理论内容。其次,帮助西洋管乐专业生完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谓的职业生涯规划即指将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与客观条件进行评测、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现今的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最佳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作出努力和牺牲。一份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包含了学生、职业及社会的所有关系与特征,可谓精密,同时也说明了其重要性。因此,高校在发展西洋管乐专业的同时,应尽力帮助大学生完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让西洋管乐专业生更有方向感与奋斗激情,避免毕业后的迷茫与不知所措。
四、提高大众对于西洋管乐的认知度
西洋管乐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几乎没有西洋管乐这一概念,亦或是觉得这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并不重要。这样陈旧落后的观念势必会阻碍西洋管乐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那么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难度也就加大了。所以,如何让大众认识、接受西洋管乐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关于音乐的话:“音乐如同情感一样,是不分地域与国界的”。音乐不分贫富贵贱,也不分高原大漠,任何地方都可以有音乐的存在,西洋管乐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多举办西洋管乐音乐会、西洋管乐知识普及等活动,加强高校之间、甚至是城市国家之间的西洋管乐的交流,由小及大,由少积多,让西洋管乐走进大众身边,引起大众的兴趣。了解西洋管乐的魅力与作用,为西洋管乐的发展营造广大的群众基础。西洋管乐的发展才能够更扎实、更广泛,在良好的大环境之下,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与发展才能够更加顺利。
五、构建完善的就业导航机构与就业信息网络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交流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所以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就业市场,充分利用各行各业的资源,为西洋管乐专业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就业岗位信息。积极创建具有个性化的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当前最新的就业政策,提高求职技巧。加强对于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中的贫困家庭的扶持力度,全面推动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发展。在高校与企业之间,要保持良好招聘合作关系,多举办招聘会,特别是所举办有特色、专业性强的招聘会。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及时向广大毕业生招聘信息,为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全面的就业服务,促进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
六、政府方面加大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的社会需求与保障
从目前社会所提供的岗位来看,与音乐专业相关的岗位并不多,那么与西洋管乐专业相关的岗位就更少了。高校西洋管乐专业毕业生的发展出路目前大可总结为以下五种:1.商业演出兼职;2.艺术学校兼职;3.琴行西洋管乐培训师;4.自主创业,开办西洋管乐培训班;5.进入中小学成为一名一线的音乐教师。有明确说明需要西洋管乐专业生的企业单位很少,所以可供西洋管乐专业生就业的岗位机会也少之又少,才华无用武之地,一些西洋管乐专业生甚至产生了后悔、倦怠的消极心理。面对这一现象,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各种经济及行政等手段,在保持社会经济稳定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市场法制建设,切实维护好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合法权利,规范就业市场,为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提供积极安全的就业环境,使西洋管乐专业生能够进入更多领域当中。
总之,关注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问题,提高就业率,对于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高校西洋管乐专业生的就业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的,也不是短期内造成的,因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不是一步就能到位的,依旧需要大家的共同关注与努力。对于西洋管乐专业生自身来讲,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心态,去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适应自己,但也莫气馁,要相信自己,切莫浮躁大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需要长期坚持与奋斗,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姜继红.高校毕业生就业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2]邱小林,周文波,范瑞阳.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教程(公共类)[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洪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18).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音乐专业 钢琴即兴伴奏教学 评价机制
一、目前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能力的现状
从目前音乐专业毕业生应适应音乐工作的时代特征来看,笔者认为不光师范专业应该学习即兴伴奏,音乐学、声乐、音乐、作曲、舞蹈等等专业都应该认真学习钢琴即兴伴奏。为以后将要面临的音乐教育、社会音乐工作的就业竞争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长期从事高校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工作,根据自己的实地调研,总结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工作中发现,现行高校音乐专业对即兴伴奏课程的设置相对各个专业的覆盖面少,一般只有音乐师范生有即兴伴奏课程,其他专业基本没有,即使有也只是选修课程,不是必修课程。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
(二)即兴伴奏课时的安排也较少,一般一周一个课时,没有达到与当前就业实际需求相对应的课时量。
(三)即兴伴奏课程缺乏统一、科学标准的教材,每所学校的老师,甚至同一个学校的不同老师讲授即兴伴奏都是使用不同的临时性教材,有的甚至是根据自己经验结合学生情况口头加示范授课。教材的凌乱致使授课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四)学生由于抱着只要把专业课学好就行的错误思想,对即兴伴奏将要在以后的音乐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往往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甚至不学。
(五)即兴伴奏的课程评价机制过于单一,长期以来即兴伴奏基本是老师给几首曲目,学生考场上伴奏,考试方法缺乏灵活、多样性,没有突出即兴伴奏课程的实际应用性特点。
综上所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即兴伴奏课程目前没有引起学校、学生的足够认识,重视即兴伴奏课程、加大该课程的教学力度、改进即兴伴奏课程的教学形式、评估机制等等是目前高校音乐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程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课时量,注意交叉学科的融合、介入
据笔者统计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音乐学院里钢琴伴奏课程的设置在教育专业和钢琴表演专业、声乐专业里设置比较普遍,而象音乐学、作曲、舞蹈、民族音乐学等专业设置比较少。而无论哪个专业的学生在以后将要面临社会职业竞争的压力,而即兴伴奏专业是音乐专业学生面临社会谋职、求生所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我们应该及时教育学生那种只管学好自己小专业课的不符合时代需求过时的学习理念,转变观念,适当加大该课程的课时,切实加强学校以及学生本人对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视是改善该课程的根本要求。
即兴伴奏是一门集钢琴、和声、曲式分析、表演等一体的综合素质体现的课程,其中钢琴基础、和声课程的介入尤其重要。在伴奏课程的教学,教师应该适时的融入以上两门课程的讲解以及训练,根据伴奏课程的功能优势,进行发掘、运用、融合广泛学科知识,拓宽学生事业,把伴奏课程转化为综合音乐能力的培养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课程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在拿到简谱、五线谱的情况下快速的分析音乐,明确调式、选择和声,设计织体,运用钢琴技术,表达音乐。其中移调训练、创造性思维也是至关重要的训练内容。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性能力
即兴伴奏是理论高度结合实践的课程,基本乐理、和声、音乐分析、钢琴演奏技巧等等综合的素质在这一课程里得到综合的表现,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注意结合以上学科的理论讲解同时注重实际操作中的视奏、移调的训练,包括对对伴奏音色、速度、力度的选择等。总之,我们不但要教授学生课程的理论和技能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钢琴即兴伴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为核心的课程,表现艺术作品,是伴奏和表演者共同完成的,伴奏不是简单的陪衬,同样需要创造性的参与作品的创造性演绎,教学中应该培养积极主动热情的投入创作,与表演者共同完成再次创作。
(四)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基础,教材的选择要与教学任务相适应,循序渐进的原则。横向上,要选取不同技巧、风格、体裁的乐曲进行搭配,纵向上,要按技术、技巧、音乐风格等由易到难的选择。应注意:线谱为主,简谱补充、分级教学、因人而异的原则。
(五)分段式学习的教学模式
有效的学习方法往往事半功倍,笔者认为可以把课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1.探索模仿阶段
本阶段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弹奏正谱,以练习、分析谱例为主,和声的分析也要结合实践操作,在键盘上多练习和声的走向,多做移调练习。并大量倾听、模仿具有代表性的的艺术精品,吸取营养,扩大视野。
2.编配练习阶段
学习歌曲编配和歌曲实际配奏阶段,本阶段是学习配奏的重要阶段,本阶段教授内容应该结合大量的和声、曲式、音乐分析等知识,为歌曲编配音乐伴奏,也是对学生综合理论知识的检阅,也可以利用电脑来进行声部控制,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应该通过大量的实际编配来完成本阶段的学习。
3.协调配合、实践阶段
本阶段是学生学习比较成熟的阶段,学生通过前面两个阶段的学习,应该具有比较强的应变能力,应该尽量鼓励学生自己编配歌曲,并多参与实践演出、考试等伴奏工作,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六)健全课程的考核机制
考核是了解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即兴伴奏考试是以演奏的形式进行,形式单一,对于学生的学习评价有失公平,发展多样化的考核形式,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成果。比如:在户外的音乐会、观摩课堂、考场等等地点进行。在考试内容上应该突出“即兴”特征,考核应该分为两个部分:钢琴演奏和伴奏配制能力评价,前者考场上随机抽取,要求学生能顺利的弹奏出音乐伴奏,要求学生能快速的使用灵活的伴奏音型,并通过自己演奏表现出音乐。后者要求学生用正谱的方式,编配音乐的和声织体、伴奏音型等,并富有表现力的弹奏出来。
高校音乐专业即兴伴奏课程在音乐生活社会化新的时代背景下,已经从音乐教育专业的需求转变为音乐各专业的必备技能,即兴伴奏课程也必须以教学改革为方向,培养综合性创新人才为目标,加强学科的课程建设,实现从技术到艺术、人文的整合改造,实现课程的时代性、实用性、艺术性的改造。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伴奏;课程设置
目前,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中,存在着轻视伴奏的现象,把伴奏课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这是严重的误区。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高师音乐教育培养的专业是音乐教育专业,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学生们今后要面向中小学音乐课堂的。然而,在我们的实习和应聘中,经常会有这样一些尴尬,我们中的很多同学会弹奏贝多芬、莫扎特、海顿、巴赫,却为一个小学生的儿歌伴奏犯难了,令用人单位大为疑惑的是为何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钢琴学生却不会弹奏简单的儿歌。可见,高师教育对伴奏课程的轻视。有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欠缺的原因,有来自教师和学生心理的原因,还有当前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分工不明确的原因等等。笔者根据学习和工作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如下几点:
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欠缺
纵观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可见的部分院校在伴奏课这一块的空白。钢琴专业学生每学期有大量的专业课程和基础知识课程,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伴奏课程少而又少,多数学校在伴奏课这一块还是一种“三无”状态:无伴奏课设置、无专门伴奏教师、无权威统编伴奏教材1。这种状态实际上是把伴奏课程抛在了音乐教育的一边,对伴奏课没有具体要求,虽然有些同学在校期间也承担一些伴奏任务,但大多数是课余时间在没有辅导的情况下来完成,甚至连这样一些课余学伴奏的机会,很多同学也会浪费掉。很自然,因为这既不属于考察课又不属于考试课,于是就让大家觉得练习伴奏是负担。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将教学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主专业技术的培养上,也忽视了伴奏技能的教学。这样,伴奏课程就被摆在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上。
二、教师和学生自身对伴奏的不重视
教师不爱教伴奏,因为课时不够、教材要自编、教学成果不明显、进度艰难、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学生不爱上伴奏课,在他们心中大多数思想是:只要学好主专业,伴奏会不会都无所谓。在我参阅的部分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案中发现,方案规定前两年为基础课程(也称必修课程),后两年为选修课程。一般情况下前两年的必修课,是学习和掌握一定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和主专业基本技能。后两年大部分院校的教学方案分为三个方向的选修,即声乐条件好的学生选修声乐,钢琴不学了;钢琴条件好一点的学生选修钢琴,声乐不学了;钢琴和声乐条件都差一些的学生选修理论,钢琴和声乐都不学了。这样,毕业后就大致分为三种“专业”:钢琴好―唱歌不行、唱歌好―弹琴不行;理论好―弹唱都不行。这三种毕业生都是高师音乐教育产物下的畸形。因为中小学音乐教室毕竟不是音乐厅,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真正独奏钢琴、独唱歌曲、作一首好曲子的机会并不多,最需要的技能还是为歌曲进行编配伴奏,特别是为学生的演唱进行伴奏。所以这种无视伴奏的高师教学课堂很难适应中小学的基础音乐教育。这种严重轻视伴奏的思想,不仅影响着学生们的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学生们的全面发展。
所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更加科学、全面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要从思想上铲除等级观念,科学地认识伴奏在教学与学习中的地位。
认识和措施
一、提高认识、改变观念,伴奏是音乐教育专业不可缺少的课程。
⑴伴奏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伴奏课作为交叉在钢琴和理论专业中的一门学科,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容、逻辑、规律和特点,同时它也属于钢琴技术教学的范畴。一般概念中伴奏有两种形式:一是,正谱伴奏;二是,即兴伴奏,对于高师毕业的学生来说既要会主专业,也要求会正谱和即兴的两种伴奏。这就是要使伴奏交叉于钢琴和作曲专业,并使之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师生了解这个特点、适应这个特点。所以,客观现实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独唱、独奏、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具有弹奏正谱伴奏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检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
⑵伴奏课是学生素质提高不可缺少的课程。从现在社会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来看,是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即,能独唱、独奏、懂得一些作曲技法、会弹奏正谱和即兴伴奏,会指挥的学生。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走到工作岗位后,独唱、独奏的机会是很少的,而伴奏在教学中运用的机会时无处不在的,社会需求就是教育培养的方向也使学生努力的方向。目前,高师音乐教育围绕伴奏课开设的相关课程还是有一些的,比如:钢琴、和声、即兴配弹课等等,应该说这些课程的设置是科学的也是有实际意义的。但是,由于很多的学生、老师教学思路、考试思想、学习内容上容易走专业院校的路子,只重视主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基本技术知识及技巧的课程。
⑶从伴奏的作用来看,伴奏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合作过程,不可轻视。伴奏是表现音乐作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奏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无论是协奏曲还是包括伴奏的器乐曲和声乐曲,都是演奏者、演唱者、伴奏者共同完成的。在合作中伴奏可以与器乐、声乐一起完成艺术再创作的过程。伴奏的魅力就在与合作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⑷重新挖掘伴奏的含义,提高伴奏的社会地位。伴奏的定义给伴奏课程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认识误区,有的学校不重视、有的老师不重视、有的学生不重视。然而伴奏在世界各国的音乐环境中是备受重视的。在国外,独唱、独奏者从不称伴奏者为“伴奏”,而是尊称为“艺术指导”或者是“合作者”。
二、如何提高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伴奏技能
正谱伴奏对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来说,相对较容易。只要求音乐表演者本身具有一定的钢琴弹奏技能及对作品风格形式的把握。即兴伴奏则一直是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工作实践中笔者总结出如下一些想法,供参考:
⑴伴奏技能的提高应该是基础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的充分利用。
伴奏课程要求学生应该掌握一定的钢琴弹奏技巧、和声、乐理、试唱练耳等相关学科知识,并具备相当水平的即兴发挥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渗透,例如:把这些学科知识转化为键盘和声,分析歌曲、听辨应用各类不同和弦,培养即兴伴奏的基本能力,如:视奏能力、伴奏乐感、配合能力等等。对于高师钢琴伴奏和和声课的应用,笔者认为钢琴伴奏课多半在学生刚开设和声课时加入就相对科学些,不能让和声知识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让学生对它的音响概念形成听觉上的思维,然后运用到键盘上。将两门课程有机的衔接在一块,伴奏课就可以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了。这种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自如的掌握伴奏知识。
⑵提高伴奏的实用性和即兴性
应该充分认识到伴奏本身就是“实用性”的产物,这时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所决定的。因此,我们的教学就不能一味的教条化,有些教科书有各种“变和弦”、“复合和弦”等比较高深的和声技法和过于“严格”、“深奥”的理论说教,3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全扼杀,使原本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处于被动,这样最终只会导致一部分学生“望琴兴叹”,以至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高师伴奏课程教育应该从实用性角度去多做思考。
笔者在学习中发现有的同学钢琴弹得不错、基础和声掌握得也很好,但是在即兴伴奏上去显得很吃力,主要是被和声技法所局限,他们考虑得更多的不适“即兴性”,而是有关和弦使用与连接等理论问题。所以,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解决伴奏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键盘和声所能够做到的,必须是在强调和声基础理论与钢琴伴奏技巧的学习同时,加强综合音乐能力培养才能完成的。
⑶加强伴奏乐感的培养
伴奏与独奏不同,它需要有伴奏的乐感,它强调合作精神。对于这方面的训练,笔者认为钢琴集体课有很多的优势,在群体的上课形式中,课堂提供了联系配合能力的机会,并由老师对配合进行协调,使学生懂得如何适应对方要求,达到音乐的统一。此外,对伴奏乐感的培养需要的是多听、多与集体合作。当然,作为一个好的伴奏,除了要有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还应具有一种对歌唱者的个人临时发挥、失误的情况进行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是主体对客体的一种补救,很明显这种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得来,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潜移默化的积累才能形成。
⑷强调听觉教学。
笔者认为在伴奏的学习中对和声色彩、伴奏织体的理解,不应停留在理论的教条上,更多的应该从听觉上来训练和掌握。通过课堂的弹奏练习,让学生听辨和声、织体、色彩的变化,体会新的音响效果。培养学生这种对自己弹奏音响的聆听习惯,增强对声音色彩的记忆力。
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先生曾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座谈会上说:“师范院校培养的不是钢琴演奏家,而是钢琴教育工作者。伴奏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非常重要,决不应是附属、可有可无。”在过去很长的一段高师音乐教学中,片面注重了钢琴弹奏水平的难、大、深,而忽略了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得音乐专业钢琴伴奏课落后于社会的需求。
当前,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的伴奏课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重视。据了解,现在全国各大型音乐教育专业比赛已经有了专门的伴奏科目比赛;各大音乐院校也已经设立了钢琴伴奏硕士学位授予点。这些都说明未来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调整将更加完善。
注释
1.见《论伴奏》 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叶烽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4
[关键词] 创新创业;毕业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2-0079-03
“创新强调的是开拓性与原创性,而创业强调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取利益的行为。” [2]无论创新还是创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才是真正的前提。在重视基础学科教学的同时,毕业模式的导向作用也能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毕业模式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检测,更是一个方向性的引导。在鼓励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毕业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也顺应形势、与时俱进。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渭南师范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与创新实践,已形成比较完备的形式与制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一、清晰完备的毕业设计相关制度。
好的制度能使人充满积极的正能量,坏的制度使积极者受到打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制度是从人才培养计划到教学大纲再到毕业设计执行的多维度、可持续制度。本专业从毕业创作实践及毕业设计报告两方面制定相关制度与说明,旨在让毕业生对毕业设计模式有清晰认识。通过三年的实践积累,已经较完备的制度包括: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导师负责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实践分组制度;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撰写制度。这三个制度分别从教师、学生、内容三个方面对学生的毕业模式进行理论上的限定,其实也是从顶层设计上为毕业生的学术质量进行保驾护航。
二、毕业设计实践固化为舞台展演的形式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把学生毕业创作形式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展演。这种转变不仅能激发在校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还能让学生学以致用,认识专业能力的实用价值。这种改变引起了较大反响,2013届渭南电广视台分别在新闻频道、综合频道进行了专题报导。2014届毕业展演吸引国内诸多明星祝福。2015届毕业展演成功商演,为毕业生的就业架构了桥梁。
舞台展演是综合性演出,能将学生的四年所学用视听觉的综合方式呈现出来。学生亲身参与毕业展演实践,能全面体会专业学习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职业工作的职能与方向。由于设计作品是每个学生选择的方向和类型,能最大化反映学生的专长,所以也是毕业生就职的最直观的推介会。从2015届学生的单元话剧表演、2016届学生的整部话剧表演、2017届学生创作的话剧表演,三年来实现了舞美回归舞台,并取得突破性提升。
因为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学习内容很庞杂,毕业展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诸多的实践中寻找合适岗位,为今后的工作与学习把握好方向。形式虽然不能直接决定内容,但在实践中的确为毕业生和在校生都指明了努力方向。
在实践操作中,分工非常重要,需要从毕业年起始就开始实施。首先,要根据给学生所做的“毕业展演策划案”来确定最佳方案。其次,教师统一审核后,根据每位学生的个人意向进行分工,并确定每组负责人。再次,对每组任务进行详细划分,并对负责人进行职责的解析。最后,在学生实施制作的过程中全程跟进,随时指导。具体可分为:导演组负责方案的具体落实,任务包括任务分配、节目排演、节目验收等;剧务组的任务:负责排演和演出时间、场地、设备、资金、外联等的申请与落实;演员组的任务:负责排演与演出;道具组:负责舞台调度设计、除舞台服装与灯光以外的道具设计与制作;化妆组:负责所有演员的发型及妆容设计与制作;服装组:负责所有演员的服装设计与制作;影像组:负责展演前期宣传与后期制作。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是交叉学科,是与美术学科、音乐表演、媒体传播等专业都相关的综合性专业,所以各组在完成好自身任务的同时,合作才是展演成功的最大考验。展演不仅对本专业的学生产生促进作用,对于院系之间、专业之间的合作也具有重要作用,是探索交叉学科间学科发展的有益探索。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毕业设计报告形式
毕业论文在学生毕业能力考察上重理论轻实践,学在在论文选题上往往存在与实践相脱节的情况,在重视实践创新的今天,将毕业论文改为与毕业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报告能更好呈现学生实践与理论两方面的能力。改变的不能只是名称,实质性内容的改变才是核心。
专业毕业设计报告从内容、形式、考察能力三方面进行了变革。内容方面要求学生根据毕业创作的初衷和过程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与论证,对毕业设计实践的理论支撑与说明。形式方面:分为概述,就毕业设计题目的背景资料、目的方法、创新点等方面陈述;创意构思,就毕业作品的创意来源、创意过程、艺术特色、创作手法、人员分工、个人承担角色和任务等方面来陈述以及草图等;创作过程,可用草图、设计稿、展开图、创意稿、分镜、脚本、剧本、过程数据、参数等为主来陈述。成果综述,评述围绕着毕业设计完成的工作任务情况、主题思想、艺术特点、表现手法、表现效果等方面来陈述。这四个部分由表及里,按创作的完成顺序进行完整阐述。考察能力方面:考察学生条理的创作思维构架能力、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展示能力。
四、结语
毕业设计注重实践能力的检验,让学生的作品在真实的舞台上呈现,更能直观展现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能给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以真实的创作体验。展演舞台让学生把专业、特长、兴趣交叉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更能反映学生的特长,为学生铺设良好的职业通道。
这种学生与教师根据个人意愿自主结合的形式,还能让每位教师的特长得到最大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方向不同,但往往需要指导就是自己不擅长的方向,水平难免就受到限制。新的毕业模式根据方向确定指导教师,能使教师专业方向更对口,这样教师所指导的毕业设计作品水平自然也就得到了提升。
当今演剧形式的创新、演艺空间的多样化,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的实践与理论之间关系。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加强实践环节推动教学理念变革,都是毕业新模式对教学思路转变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的设计有所依托,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践行理论,培养学生的务实精神与专业设计的能力。
[参考文献]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创新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现状
相比之下,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在开展声乐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和教学内容脱节、教材落后、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基础差、专业知识缺乏等方面。就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现状来看,存在这些突出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前教育专业相关方面的教学人才短,教师的声乐基础差,学前声乐教学中没有做到对相关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整体声乐素养较低,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利于提升学前教育声乐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在具体的声乐教学实践中,学前教育专业没有充分结合当前幼儿教育的实践开展,学生学习的声乐知识很难有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的生源的声乐能力整体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招收中,没有特别强调声乐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将声乐基础作为生源招收的基本考核要求,学生的整体声乐基础相对薄弱,声乐能力往往仅仅表现在一些歌唱方面,并没有系统的声乐专业知识。在开展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没有强化声乐教学和课程教学目标有效融合,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往往不能有效地应用声乐教学实践达到对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教学专业性不强。课堂上没有时间针对每个学生提出具体要求,因为不是小班教学,声乐教学流于形式。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开展专业教学,也需要进行声乐教学,声乐课程作为幼儿审美能力提升的一种教育形式,需要教育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在具体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因为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在提升学生的声乐审美和鉴赏能力方面心有余力不足,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往往缺乏更为前瞻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在今后的学前教育岗位中不能充分发挥优势。缺乏组织设计,教学创新不足。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创新课程组织能力教学,导致学生在幼儿教学中往往采取单一的声乐教学方法,无法实现有效的教学创新,这对于课程教学能力提升是十分不利的。
三、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有效对策
(一)注重优秀声乐人才引进,提升整体声乐教学基础
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生源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生源的声乐表现和鉴赏能力的考核,认为这些声乐教学能力在后期都是可以有效培养的,但是实际上,声乐能力相当一部分是由天赋决定的,是需要一定基础的。对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生源招收中,要切实加强对相关生源的声乐素养考核,让具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进入专业学习,这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是十分关键的。对此,在具体的生源招收中,如若能做到这一点,对于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水平是非常有效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毕业生将来在学前教育岗位声乐教学实践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注重声乐教学和课程教学的结合,强化声乐渗透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在今后的岗位工作中,面向广大幼儿,在对他们开展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是单纯的声乐教学,更应该是将声乐教学和相关的活动内容结合起来,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教师对学前专业学生要积极强化声乐的渗透教学,强调可以使用怎样的声乐教学方法和途径达到渗透教学的目标,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渗透教学方法和技巧。这对于今后他们在教育实践中开展有效声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声乐教学中,还要注重幼儿的身心特点,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幼儿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方面的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声乐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强化音乐审美,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提升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育职业,虽然开展声乐教育是面向幼儿的,但是声乐教学本身就是对音乐审美的一种教学,音乐教育者应首先让孩子学会审美和立美,审美要提升对美的价值判断,了解音乐,关注其表现形式;立美要学会表达出对音乐的感受。针对一首儿歌可以使用不同唱法,多方面地为孩子正确展示歌曲情感。感觉统合能力是一个人一切行为能力的基础,声乐教育要体现从科学的角度阐述感统训练的重要性,并用感知觉图进行辅助解释。同时,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小游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在感统中的具体运用。将感统训练游戏化,同时与特定音乐进行融合,将儿童音乐教育集趣味性、审美性、增效性为一体的方式,使同学们深受启发。现阶段,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老师们对歌曲教授与歌曲欣赏两者之间的差异总是难以把握。对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中,在开展相关的活动教学中,要做到将活动以一课三研为形式,分理论学习、实践研究多个阶段进行,积极探索在声乐教学的同时如何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声乐教学要本着“参与、学习、反思、提高”的过程,就“音乐欣赏活动中如何凸现音乐性,音乐欣赏能力到底包括哪些”等问题开展积极探索,围绕相关问题针对音乐欣赏活动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渗透审美教学,例如,开展《孤独的牧羊人》和音乐活动《小宝宝睡着了》为课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合作互动的课程教学模式,让幼儿们积极参与到声乐活动中来。根据不同音乐的不同情境引导幼儿思考,“牧羊人为什么会孤独?”“小宝宝睡着了妈妈在干什么?”等,幼儿们通过思考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能够对相关歌曲的意境、对自己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理解,更激发他们的声乐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幼儿多方面的素养,幼儿们能在互动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能提升学生自我专业的表达与思辨能力,又能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优化课程设计。
(四)注重教学组织设计,提升学生理解力
对于很多幼儿来说,声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激发他们的活动和参与兴趣,主要是因为声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音乐的律动能够让他们自然而然地跳动起来,激发他们的思维,但是实际上,幼儿对于一些音乐歌曲的内容是不能完全理解的,为了进一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尝试使用不同的课程教学方法,组织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活动参与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从而获得对整首歌曲的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声乐教学会更加高效。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若干段短小经典的视频,启发学生通过生活中不同的音乐表现思考音乐的本质,强调“音乐来源生活,音乐回归生活”的理念。通过蜘蛛织网的结构图引出音乐与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的关系,音乐在幼儿人格品质及学习品质养成中的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指南》的四大原则(整体性、差异性、特殊性和发展性原则),重点分析音乐教学与发展性原则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将音乐活动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通过现场音乐活动教学,一方面明确如何做好示范者,如何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中儿童的创造性表达以及使用图画、表格、符号记录整理、信息的过程,分析教学中儿童获得的关于数量、数序、时间、空间、模式等数学经验。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尝试运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歌唱活动,例如,开展《春天和我捉迷藏》,通过听——猜;合声——猜;反思——歌词填字等方式,让大家在边玩游戏,边感知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获得整首歌曲的歌词,针对歌词中的难点进行游戏化点拨,全体师生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掌握整首儿歌。最后,通过体验式互动的方式,带领同学们一起用游戏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及其他音乐活动,引导大家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和创造,用不同的方式表现个体对音乐的感知,不断升级游戏规则和难度,接受新挑战。在大家共同体验音乐活动游戏化的过程中,推动课堂氛围达到。
音乐专业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学前教育双训职业技能
正文: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于1990年开设。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学前教育专业建有专业电钢琴室、多功能舞蹈室、音乐教师、风琴室、手工制作室、形体训练室、心理咨询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室,教学条件和设备能够满足教学和教研的需要。无论在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还是在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先后有毕业生近千名(中职和成人),基本就业于射洪县及周边市、县公立和公办幼儿园,2013年该专业顺利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与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验收。
在幼教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了行业调研,经过分析、研究,我们对能力目标要求作了一些调整,即“具有一定的幼教组织能力,制定编写教学计划、教案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与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又将音乐、舞蹈、琴法、讲故事、普通话、简笔画与手工等六项基本技能明确纳入其中,还要求基本掌握制作课件和给幼儿简易化妆的技能。音乐课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我作为音乐专业课教师,研讨、论证了音乐课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与同事们摸索出了双训的学前教育专业育人新模式。所谓“双训”,即训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说、唱、弹、跳、画、做);训练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即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也有人将它称为教育活动能力,本文就通过音乐课如何培养中职学生职业技能,即强化“双训”为途径作如下阐述:
(一)强化学前教育学生的六项基本专业技能
1、明确六项基本技能的具体要求
六项基本技能是指学生在“说”、“唱”、“弹”、“跳”、“画”、“做”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在课程设置中,我们将“说、唱、弹、跳、画、做”等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六项基本技能,占总课时的35%以上。所谓“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语音、语法、词汇上说规范的普通话,标准力争达到二等甲级;二是能对小朋友进行流利得体的口语指导;三是会讲故事。“唱”,能唱至少五十首儿歌,具有胜任幼儿唱歌课的实际教学能力。“弹”,能初步掌握钢(风)琴的基本弹奏方法,指法正确、娴熟,能弹奏常用的音阶、琶音、和弦,具有伴奏和自弹自唱儿童歌曲的能力。“跳”,能掌握一般民族、民间舞的基本手型、脚型、手位和脚位,能掌握身体基本姿态的训练方法,具有柔韧、力度、弹跳等素质,能跳二十个左右的儿童舞蹈,初步具备幼儿舞蹈创编和舞蹈欣赏能力。“画”是指能娴熟地画简笔画和卡通画。“做”指的是手工制作动、植物类教具与玩具。
2、强化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方面的几点作法。
(1)、鼓励师生考取专业技能等级证
为适应专业技能教学要求,我们十分注重“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在现有基础上考取更高级别的技能等级证。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市县组织的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并在晋职评优中给予量化支持。师高才能弟子强,在教师的影响带动与指导下,幼教专业学生根据相关的专业技能量化指标,刻苦训练,积极提升。已毕业的学生中,除普通话二甲等级外,已有30%的学生拿到钢琴、电子琴、舞蹈等方面的技能等级证。因而形成了师生皆重视专业技能学习的氛围,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教学的质量。
(2)、让专业技能训练落至实处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课教师大力践行我校自创的实训课七字环节教学法――即“备(教学准备,课前完成)、组(组织教学)、讲(精讲)、范(示范)、训(训练)、评(展示和评价)、理(课后进行设备与场地的清洁与归位整理)”。其中,以“训练”为重点环节,占教学时间的60%,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也要进行指导和辅导。并结合项目教学法,将专业技能设置成若干个项目,再将一个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子项目。这样就抓住了专业技能训练的要点,且落到了实处,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自我构建和实践智慧的动态养成。
(3)、我校鼓励承担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骨干教师,组织学生成立了锻炼各种专业技能的“课外技能兴趣小组”,重点加强对学生的琴法、舞蹈、简笔画和手工等技能的训练。同时,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还分层次开设了“技能提高班”。
(4)、在专业技能课训练中十分重视“小先生”的作用。一堂课中,教师在同一时间能关注的对象是很少的。为了让实践课中每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得到训练指导,促进学生技能提升,老师们通过培训“小先生”,让“小先生”通过课外兴趣小组、专业自习辅导等形式对实践内容先期学习、实训,掌握操作要点及指导方法等。在实训课中,教师讲解示范之后,学生就按课前分好的小组,在各组组长和“小先生”们的安排和指导下进行实践训练,教师则巡回指导,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指导和课堂分析总结,并及时纠正。这样,虽然教师不能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实践训练,但在“小先生”们的协助下,实现全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进步就成为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