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1

摘 要:在中职教育受到广泛重视的今天,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也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生活教育理论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研究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多种途径: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方法情境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生活化;德艺双馨;人才培养;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08-02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德育课是培养职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主阵地,因此,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对职校学生的影响力,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以“说”为主的德育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以“做”为主的体验式德育才是有效的德育模式。生活是德育课堂的出发点,也是德育课堂的归宿。只有回归生活,才能发挥德育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

一、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内涵

德育课生活化是相对脱离社会生活的纯理论教学而言,指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生活为源头,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统一,用生活事例讲解德育知识,然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德育是塑造美好心灵、培养优良品德、养成得体的行为习惯的途径和手段,中职德育课生活化旨在构建形式多样、具有吸引力的课堂,让中职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学以致用,同时让学生学会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不再被动接受知识。生活化也并非任由学生在生活中自娱自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当好引导者,以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德育课面临的困境。审视当下的中职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着实效低微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不强,难以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迟到、厌学等不良行为在他们身上比较常见,甚至有一些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学校虚度光阴。基于这样的现状,德育课在他们眼里是可上可不上的课程。另外,职业学校的课程分为专业课和文化基础课,很多学生和家长严重忽视文化基础课尤其是德育课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以顺利就业就行,而文化课不需要参加升学考试,所以学不学或者学得好不好并不重要。再者,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有很多德育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无法营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自然就无法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依然以知识讲授为主,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背离新课改的要求。

(2)中职德育课生活化的理论基础。首先,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一是“生活即教育”,二是“社会即学校”,三是“教学做合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教育理论的启示是:生活中处处有德育,社会中时时见德育。要把德育从学校这一“鸟笼”里解放出来,要想德育课能真正发挥实际作用,就必须使教学过程成为生活过程。脱离生活和实践的德育课,就像无根的野草,注定是随风飘散的。其次,“三贴近”原则。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要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成长特点,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也要重视情感体验和行为养成。“三贴近”原则充分阐明了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的重要性,“高、大、空、远”的德育课是无法引起学生共鸣的,更无法让学生感同身受,因而德育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摒弃传统“说教”的形式,采用生动、有趣、具体、丰富的生活素材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中德育课生活化的途径

(1)教学目标多维化。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新课标下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对于其他科目而言,德育课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是从传统“知识课堂”向“生活化课堂”转变的第一步。

(2)教学内容生活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根植于生活的沃土,生活是多彩的,教学的素材也必然是多样的。1)教学中要采用乡土案例,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时运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密切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德育,实现在生活中培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目的。以“增强法律意识”为例,教学时可以引入发生在茂名地区的三名青年持刀到荔枝园抢劫荔枝、而且拍小视频发到朋友圈炫耀、最后面临法律制裁的案例。这个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让学生明白缺乏法律意识往往会误入歧途,巩固了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的德育目标。2)教学内容应突出时效性和时代性。来源于生活的案例往往都是具有时效性和时代性的,德育教师备课时不能一劳永逸,而是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发展,选择最适合、最恰当的素材。教材是滞后于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德育教师必须在现实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完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3)教学方法情境化。要真正实现德育课生活化,必须结合中职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弱、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喜欢体验、讨厌说教等学习和心理特点,不断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的讲授法是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学生体验和思考。1)合作探究法。合作探究法的优点在于通过探究学习促使学生主动构建德育知识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导”不是“讲”,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仅仅是“听”。2)任务驱动法。任务驱动法往往是和案例教学法结合使用。用生活化的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总结学习过程,以达到强化德育效果的目的。3)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与德育课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体验式教学法包括活动体验、游戏体验、实践体验等方式,体验的途径也是多样的,如辩论赛、演讲比赛、手抄报、模拟法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情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注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方法。

(4)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评价是为了考量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知识课堂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生活化课堂则着重考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因此,生活化的德育课堂不应该以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方式,虽然终结性评价不可少,但过程性评价更为重要。1)改革考核方式。生活化德育课堂无论是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一不时刻关注现实生活。德育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生活,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在这样的要求下,“纸上谈兵”的考试方式就无法全面考量德育课教学效果。因此,在考核方式上必须把平时表现和期末成绩结合起来,其中平时表现占55%,期末成绩占45%,平时表现要涵盖学生的考勤、课堂纪律、课堂参与积极性、作业完成状况等方面。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有利于改善德育课堂的现状,充分实现“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的目标。2)课后作业延伸巩固。课后作业的布置一来是检验教学效果,二来是巩固教学效果。要通过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以“个人学习状况和行为习惯及其改善”为例,在学生探究总结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习惯养成规律,教师要给学生布置“改正不良行为习惯进度表”的课后实践作业:分别列出某不良行为习惯第一周、第二周、第三周的具体改正措施,实际效果,存在的困难,满意度。这样的课后作业,让课堂的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生活化。

四、结束语

德育n生活化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提升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德艺双馨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是没有终点的,中职德育课生活化仍然需要不断研究与探索。相信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下,德育课定能彰显其迷人的魅力和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梁云(1986-),女,广东茂名人,中学二级教师,从事政治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许立群.教学生活化理念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2009(17).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 发展性评价; 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20-001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中职德育课教学模式有了巨大变化,“活动-探究”教学模式逐步应用开来。在实践中,对中职学生的评价日益受到中职教育者的关注。而该教学模式和传统评价方式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且尚未有相应的评价方式[1]。近年来,发展性评价走进人们视野,受到了极大关注。基于此,本文对其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一、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应用发展性评价的必要性

(一)“活动-探究”模式的要求

对学生开展评价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传统评价存在诸多弊端,包括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过程等,这和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和个性发展能力的理念是相背离的。该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评价打破传统评价的限制,要以发展、进步、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变化[2]。

(二)发展性评价符合“活动-探究”模式要求

发展性评价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导向性、激励性及尊重性,其主要由多元化评价主体、综合性评价内容及多样化评价方法及反馈等构成体系[3]。此种评价体系使得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在实际开展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二、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模式中学生发展性评价运用

(一)实施激励评价,强化学生自信

学生具有良好自信心,有助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是达成教学相长的前提条件。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可设定合理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教学活动,进行合作探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每次评价均是树立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具体而言,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以往程式化评价,应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比如:“你的见解很独特有新意”、“回答的很好,有点要补充……”等鼓励性、认可性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其更有信心。另一方面,在合适时机给予学生评语。教师可通过作业反馈、悄悄话等方式给予学生评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并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知欲。

(二)多元评价主体,实现全面评价

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应打破以往单一化教师评价主体,要引导学生自身、同学及学科教师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把评价转变为多元主体一同进行的活动。再充分结合评价内容,通过自评、互评及综合评价的开放性、民主性评价,注重学生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每个学习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对本小组在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中的表现、收获、不足等进行评价,也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同时,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即互评。教师则在实际教学中,对每个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和掌握学生变化,学习小组的表现,再进行点评和总结,也就是教师评价。为有效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在学习小组建设和发展中,可将组长、副组长分为初、中及高三级,以此激励学生不断发展自我,积极争取,在评上级别后给予学生奖励。评价主体多元化建设,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注重学习过程,实施过程评价

德育课是培养中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课程,因而对学生的评价不但在于结果,更在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应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充分结合起来,构成全过程评价,为学生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同时,还应将评价始终贯穿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基于过程关注及引导,以使学生将德育理论知识予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行为[4]。在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过程中,过程评价应包含这些内容:(1)文明礼貌,待人礼貌,仪容整洁等;(2)诚实守信,诚信应考,待人真诚等;(3)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情况等;(4)教学中的具体表现,自我表现、团队意识、探究和实践能力等;(5)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期中和期末开放性测试,考查学生课程知识理解和应用情况。在教学中,根据过程评价各个评价标准,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个人和团队表现予以记录,将过程及结果有机结合,形成个人和团队一并评价机制。如此,有助于学生情感和个性发展,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重视表现评价,强化能力培养

中职德育新课改中,更为注重职业教育特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和强化学生综合职业和全面发展能力。在开展“活动-探究”教学中,应制定合理准确的表现评价标准,以有效引导和激励学生敢于展示自我,重视能力的锻炼。具体包括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分析及问题解决能力、社交及表达能力等。在整个教学活动和评价中,学生能够积极努力表现,全面提升各项能力,并逐步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强化学生未来就业创业信心。在实际教学中,为有效调动学生能力,锻炼主动性和积极性,德育教师应全面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学业情况,其中实践操作包括口头表达、展示等实际问题解决总的外在表现;学业情况,包括调查报告、方案设计等,通过这些评价学生的各项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在中职德育课“活动-探究”教学模式中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是切实可行的,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而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叶榕.试论学生发展性评价在中职德育课中的运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3,5(17):177-178

[2]龙欢.运用“活动―发展”教学模式改革中职德育课考核评价方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1,(05):217-218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3

关键词 德育课教学 实效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Enhance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SI Changcheng

(Jil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School, Jilin 132012)

AbstractAlong with the thorough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economy develops fast, the society's overall environment have been changed largely, how the moral educational class has been able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displays its effectiveness, which was a huge challeng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 . Therefore, according to aim at our country current actual situation, unify th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 must enhance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with adopting the nimble diverse classroom instruction methods.

Key wordsmoral education class' teaching; effectiveness; teaching method

德育课教学在职业学校极为重要,是学生步入社会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的最后防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也面临着各种诱惑与挑战,德育课如何能与时俱进,发挥其效用,对德育课课堂教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德育教师必须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德育实效性是指提高德育的有效教学,强调德育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堂教学、课后活动使他们客观地认识世界、人生,在职业生涯中能直面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在顺境中发展。结合德育课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提高。

1 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德育的作用在于价值认同、观念认同。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把正确的观念传递给学生,并影响学生观念体系,使之内化。要想达到这个效果,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对此有所体验,引发学生的认同。

德育教师要多注重挖掘课本,明确教学目的,使用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和各种资源的调动。如:《职业生涯规划》这门德育课中的《正确认识就业》这一节中,如果教师单存去讲解,会很枯燥,学生没有体验,很难有所感受,想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更难。根据这一情况,教师能不能邀请学校就业办的老师做客课堂,进行一下现场采访,并引导学生现场就自己关心的问题来提问。当今就业形势很严峻,要想就业,应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师再设疑,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应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德育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2 必须注重德育课学生的主体作用

作为德育教师必须要明确一个问题:我们的德育课的主体是谁?答案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的学生。一堂好的德育课不是老师讲的好,而是学生学的好,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和学生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收获知识;在德育课堂中还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来提高学生课堂主观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在德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与焦点,根据学生认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能动性。

3 丰富创新德育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教育和普教的教育目的性明显不同,中职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学习,注重学生的能力的提高,在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上,德育课更应该首当其冲,发挥其效用。所以,应丰富德育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从教学目的出发,德育教师在备课时,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让学生编成剧本,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分组讨论,通过短剧你有什么收获?要是你,你会怎么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例如《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有很多有哲理的故事,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故事,就会让课堂显得单调,教师可以适当的插播图片、音乐、视频,或是将书中的故事制成动画,从而更加直观有效增加德育课的时效性。

4 重构合理的德育课评价体系

德育课应该是生动、充满欢乐的,所以还采用传统的德育课评价体系无疑是对德育课的一种摧残。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考试观。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核的观念不转变,素质教育也很难有发展的土壤。所以我们应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例如《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可以有学生制定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由学生来演讲,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使学生能重视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并获得一种终身自学的能力。

其次,要重构合理的德育课评价体系。中职的德育课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程的评价比重,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充分肯定其付出的努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可以使课前准备占20%,如排演小品,收集资料,采访嘉宾等,考核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课堂占40%,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期末考核占40%,期末考核也可以创新,改革单一的试卷考核。

5 跟紧时代,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德育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德育课的目的也不一样,但是德育教材不可能随时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德育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好主题教育活动,作为课堂的补充,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德育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业余时间,多多引导学生通过报纸、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了解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感。

总之,德育课教学应该是灵活的,课堂应该是和谐的,学生学习应该是快乐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喜欢德育课,把学生吸引到德育课课堂上,增强德育课的时效性,让学生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4

关键词:德育教学;教学模式;解决策略

德育课教学是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学科,起着育人的作用,但是在很多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教育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其中原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着很大关系。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也应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素养和技能是中职学校蓬勃发展的关键。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弊病

(一)以教定学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教师怎样教。教师的主角意识很浓厚,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以“本”为本

教师是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教材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讲。好多教师视教材为金科玉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毫无遗漏、毫不越位地传授教材内容视为课堂教学目的,使教材成为禁锢学生自由创造、大胆创新的枷锁。

(三)单一的教法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照本宣科,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四)单一的学法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共通。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五)单一的目标

传统课堂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同时,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为了完成认知目标,而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忽视学生的情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强调记忆、思维等的训练和培养,却没有意识到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活动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重结果轻过程”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

(六)单一的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重视学期末的考试,以最终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本门学科的知识,这种评价往往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对过程的评价,造成的恶果是:压抑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与积极性,使学生不能清醒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与品质得不到应有的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创新科学考核办法,德育课是考核一个学生的思想教育素质的学科,如果仅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改变而不改变其考核办法,学生也会为追求“正确答案”和分数而死记硬背,那样就治标不治本。因此,可以考虑把学生发言表现、卷面考核、平日行为表现的量化考核综合评定成绩,而不是单一的对期末卷面成绩的评定,这对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并落实德育课的实效性是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许多学校也已经意识到德育课考试方法的弊端,但传统的教育考核模式根深蒂固,要想打破这一模式,寻求更好的评价标准,需要大家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弊病的解决策略

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德育课早已成为中职学校必修的一门课程,但是否能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呢?职业学校学生是分专业学习的,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较高,对德育课明显存在应付心理,只记住书本上的条条框框,临到考试背诵以应付考试,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上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较少,只是一味的被动接受理论知识,失去了德育课原本的教育意义,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成了纸上谈兵,无法落实到学生自身素质教育上。德育课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需要转变德育课的教学思路,加强德育课的实效性。

基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病和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提出了两种改进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师:遵循启发诱导——操作练习—— 讲授总结的模式。

1.创设教育情境,积极讨论德育问题

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教育情境,所以主张把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德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教师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理论的一种教学法。它通过呈现典型教学案例来创设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该教育情境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相关教育原理和规律,最后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

2.组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传统的德育课堂主要采取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缺乏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深受抑制。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适当地改革德育课教学组织形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不错选择。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要选择适当的合作主题。该主题既不能过于深奥、理论性太强,也不能过于随意、顺手拈来。最好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与时俱进的教育问题作为合作主题,并且这些主题是学生所感兴趣的,比较熟悉的,已经或者能够进行一定思考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自由地选取信息,拓宽教育视野,涵养教育意识,培养学习能力,从而促进自身德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一套教学操作模式。布鲁姆认为,学生成绩的差异主要是课堂实用时间差异造成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自然和历史所赋予人的给定性,扬弃其自身的现存状态,他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对个体而言,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选择创造的人是不能在当今社会生存下去的。

德育课教学是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基础课程,同时学生德育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不仅需要得到学校的重视,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也应加强学习的能力,善于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只有这样德育课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芙蓉.让德育课焕发活力———对德育课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6).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5

关键词:新生;问题诊断;案例实践;成效

一、背景

“德育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德育工作目前的现状。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们一辈子,而道德上的缺乏却会贻误他们一生。尤其是对于刚刚步入中职学校的新生来说,无论是对新学校的未知,还是对新学业的困惑,亦或是来自于生活中的迷茫,都会对他们的健康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高一新生有效的德育工作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后续的稳定与发展。

二、问题分析

中职新生由于其成长历程中基础相对薄弱,成功体验较少,加之部分学生的家庭问题也比较突出,感受更多的是失落和不甘,有的无所谓,也有的迷茫……笔者设计了一份《中职新生问卷调查》,对学校高一新生进行调查,共发放并回收了222份有效调查问卷。通过对调查内容及具体数据的反馈分析,笔者认为中职新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所占比重如图1所示。

图1

三、诊断原则与案例实施

诊断原则一:察新生之所思,解新生之所惑

有一些刚迈进中职校门的新生,因为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会比较自卑。面对这样的新生,班主任可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了解所学新专业,通过观察、沟通,鼓励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鼓励、赞扬等方式,适时、适度地选择性放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中,这样可促使其自卑心理得以缓解,困扰消除。

案例实施:

1.问题诊断

察整体:在中职新生中,多数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都属于直升生,基础都比较差,平时受教师关注较少,甚至有个别学生在中考前夕是被忽略的,所以,当他们真正进入职高后,多数是为了家长的期望而来。不了解新学校,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很多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但另一方面,在网络中职高一新生问题诊断与对策研究世界中,他们却又往往表现出兴致勃勃,并沉溺于其中。

例个案:在我班2013级40名新生中,只有4名女生,其中有个学生叫胡某某,她刚到我班时排名在后十名,第一次报到见面,我就明显感觉到她本人对学习无所谓的消极态度,所学专业是随便报的,为人比较自卑、敏感和内向。但在高一还没正式开学、刚刚组建班级群之初,作为彼此还比较陌生的同学,她在我班班级群里的异常活跃度却一下子颠覆了我对她最初的印象:她在班级群里表现出每天必出现、每次出现必挑起网络游戏话端、每次挑起话端后必有脏字或粗俗的话出现、经常和男生对骂等豪放女的一面,表里不一。

2.解决对策

“解”: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新学校,了解所学新专业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以此逐步引导学生的兴趣。我们还可借助于班会、心理讲座等活动,采取表扬、鼓励、信任与适度放手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其次,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尽量远离游戏,文明上网,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对自己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自我。最后,争取让学生在平时的各项班级、学校事务与学习中都有事可做,都有自我价值的体现,使学生真正做到在状态上主动,在心理上进取。

对于我班的胡某某,我一开学就找她谈心,先了解她现状背后原因:父母教育简单粗暴,对子女的期望落差;初中老师对她的误解伤害等一系列事件,造成了她现在的表面自卑,只能在网络虚拟游戏世界里寻找寄托,言辞外露的矛盾现象。知道了根源才好对症下药,我开始经常找她谈心交流,在各个方面引导她的言行与思想。先加强她对新学校、新专业的了解,再调动她对新专业学习的信心,并随时关注她的变化,经常以朋友身份对她表示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并多次针对她网上的言辞引导她的网络文明行为。在慢慢获得她的信任后,我又交给她一个任务,经常帮我关注班级里的事情,多提一些班级里哪些不好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尊重她的意见,经常鼓励她,让她主动参与到班级活动中;同时,在学习上,我又专门给她配备了一个师父随时监督、辅导她的学习,这些都提升了她的自信与学习兴趣,在高一期末结束时,她的成绩进步了20名,并且在班级群里也较少看到她沉迷游戏和不文明网络语言了。

诊断原则二:察新生之所变,导新生之所行

班主任要时刻关注新生的行为异常变化,有一些新生,开学之初会乖一些,慢慢会陆续暴露一系列问题。“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班主任的教育应深入学生内心,要“走近”学生,要“关注”学生,更要“平视”学生。只有获得了学生信任,才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行为变化。

案例实施:

1.问题诊断

察整体:很多新生因欠缺良好的行为习惯,既想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又没有很好的自控力,总是在不断地试探、挑战各项纪律与班主任心理承受的底线,老师在与不在判若两人。而这些情况的解决又都是当面有效,靠班主任的威严而有效。

例个案:在我班2013级新生中有个叫宗某某的学生,初到我班时,性格表现得比较内敛,话不多、有威严而又遵守纪律,给人印象非常可靠,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据了解,他因中考失利来到了我校,偶尔会流露出对我校的不太认同和对新老师的疏离。我尝试走近他,和他多次沟通后,决定给他一个机会,让他管理班级纪律。一开始纪律还不错,可是刚过了一个月,随着彼此的熟悉,在他身上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不断有同学向我反映,作为纪律委员的他,老师在与不在前后判若两人,在管晚自习纪律的同时,他自己也说话,扰乱课堂,不能以身作则,经常是“严于待人,宽以律己”。并且还有抽烟和爱打抱不平的习惯,不管是否与他有关的事,他都会“路见不平一声吼”,以暴力行为促使事情往更坏的方向发展。每次找他态度都非常好,但是过不了多久,老毛病就又犯了。

2.解决对策

“导”:一个能走近学生的班主任一定是个平易近人的人,这样学生在心理上也就先有了一个愿意倾诉、愿意信任的良好开端;一个细心的班主任能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这样的点滴变化落在班主任眼中就有了一个可控制的发展形态,可在事情变化之初就早作判断,及时给予解决;一个能平视学生的班主任一定是被学生所尊重的,久而久之,学生在心理上也就慢慢有了一个对新班主任认可的暗示。

对于该生,我随时关注他的动态,经常找他聊天,尽量以一个朋友的身份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一旦发现他思想上有不好的苗头,就及时纠正,鉴于他对班级的功劳,在他抽烟问题上,严厉批评;在他主动挑衅问题上,先批评再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在他管理纪律松懈时,及时提醒并加以警告;在其他小毛病上,尽量给他比别人更多的机会去改正……经过高一一个学期的走近、关注、平视,我们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磨合、融洽,他对班级的纪律、组织等活动发挥的个人魅力也越来越大了,对学校与老师的接纳与认可度也提高了。

诊断原则三:察新生之交往,引新生之所为

还有一些新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一些需要老师高度关注的语言和行为。对于学生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班主任应给予及时疏导和消除,像个别学生因家庭环境因素、成长经历等原因而造成的交往障碍,就需要班主任多关注学生、多和家长沟通,了解了根源,才可以更有效引导其交往。

案例实施:

1.问题诊断

察整体:很多中职新生存在与人沟通、交往困难的症状,一些新生身上还存在内向孤独、外向多动、性格阴冷、漠不关心等表现,而这些表现又会使他们的人际交往走入困境。很多职高新生面对此情此景不是不想改善,而是不知如何去做,怎样去改。

例个案:在我班2013级新生中有个叫何某某的学生,来自于单亲家庭的他,耿直较真,没有朋友,比较孤独。我对他的关注源自于一次和他的谈话,我首先就他在德育课上采用有奖问答的演讲方式获得第一名,对他进行了大力表扬,可是他却不领情:“没什么好表扬的,我这种做法就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因为我采取这样的方式,别人就无法胜过我,我也是利用老师来达到我的目的……而且我觉得人与人之间就是利用关系,以后我要么就好好的,要么就报复社会……”这一番话简直是颠覆了我对他的认识。

2.解决对策

“引”:新生能否迅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这需要一些沟通的技巧,教师不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先学会“换位思考”,师生之间的换位思考、生生之间的换位思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换位思考等等都会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多一分理解和宽容,心态自然而然就会趋于平和。除了换位思考,还可以让学生先采取自评,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己;再采取同桌之间或者前后桌之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别人的评价再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对于该生,我尽量以老师、朋友等多种身份和他交谈,尽量以正能量来引导其思想,并和其家长多次沟通,寻找对策,一起从不同角度去开导他,让他多换位思考,从父母的角度想想父母的不易与辛苦;从老师的角度想想师生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同伴彼此之间的角度想想怎样正确交往……我还尽量更多地给予他和别人交往的机会,如在高一临近期末的最后一个月,我针对他语文好的现状,为他指定了语文徒弟,在他当小师父的这一个月里,我发现他的变化特别大,人变得积极起来,非常有责任心,经常主动找老师为徒弟要试卷等资料,积极督促徒弟的背诵,并对徒弟在学习懈怠或有进步时,积极反馈,及时给予其加减分……一个积极而又有责任心的何同学开始慢慢出现,随着他思想的转变,他身边的朋友也开始多了起来,这种变化着实让人欣慰。

四、成效与反思

经过几轮德育实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关注学生、谈话交流、家长反馈等一系列活动检验上述问题。切实有效地落实了三项诊断原则,知病因:细察思想、变化、交往;有对策:解惑、导行、引所为。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效果:

1.关注新生思想动态,鼓励表扬,拉近了师生距离

当我们平视了身份时,班主任工作的开展也就变得自然而顺利起来。老师、长者、朋友的身份适时转换,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用鼓励、赞扬、积极参与等方式来增加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和自我价值的体验,自信有了,优势突出了,状态好了,又何愁迷失了学习方向而没有动力呢?

笔者截取了与学生在QQ聊天对话时的部分记录,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对班主任的信任,如图2所示:

图2

2.引导新生行为变化,走近学生,提升了工作绩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班主任要及时倾听学生的意见,拟定班规条款,并随时根据学生变化加以补订、修改,细化德育学分,以此作为考量学生的标准。逐步加强学生的自主约束与管理,学生在逐步试探中学会了遵守与接受。行为有了德育学分的约束,趋于不断地进步之中,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样,班级整体都开始趋于稳定,笔者摘选了与学生、家长的一些对话片段,如下:

3.改进新生人际交往,换位思考,彰显了育人效果

无论是换位思考,还是自评与互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了解他人,这种方法也非常有利于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的团结与和谐。人际交往问题解决了,学生才会喜欢身边的小伙伴,才会喜欢这个新集体。

笔者在高一上学期结束后,又做了一次稍有改动的《中职新生问卷调查》,和入学之初新生问题前后的变化对比,新生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如图3所示:

图3

因此,教育无定法,但一定要有法、得法。一个认真负责的班主任如果能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时刻跟进学生的思想变化,时刻给学生的每一个优点、每一次进步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这些点滴都将极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笔者在德育的实施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班主任要走近学生,就要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从家庭、学校、同学与其自身之间多方面、多角度加强沟通和了解,班主任除了繁忙的教学外,在日常教学时间内,怎样保证德育工作的投入时间与精力?怎样确保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这些都是笔者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职德育期末总结范文6

摘要: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是中职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这门课,是值得广大任课教师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这门课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职业职业与职业指导 德育 把握特点 创新 提高实效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效果的检测者。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既要求教师善“教”又要求学生会“学”。课堂教学又是一个特定的教学形式,它面对的是众多的、多层次的学生,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努力探索的永久性课题。

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是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这门课的教材的编写有独特的见解,融入了很多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知识,给教师的授课拓宽了思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素材。上好这门课在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上好这门课,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熟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

1.教材突出德育的针对性

教材主要从两方面解决:一是把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处于的教育阶段的特点;二是掌握处于这一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对谁?”“干什么?”

2.教材重视德育的时代感

时代感是提高德育亲和力的需要,这门课的教材在概念、观念方法及规格上都具有时代感。如教材编写图文并茂,内容“求实、求新、求活”,力求“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

3.教材强调德育的实效性

教材根据本学科应承担的德育任务,以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切入点,处理好“认知”和“运用”的关系,明确提出了符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原则,加大评析改革的力度,一改往常“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考完之后全忘了”的模式,评价原则为基本知识、能力和行为相统一,重视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通过学习形成的职业道德品质、情感和行为习惯。

4.教材适应中等职业教育的地方性和专业的多样性

教材不但紧扣了教学大纲,而且在案例后的评析与思考,每节后的思考与训练,每章后的活动天地等板块中,都为结合本地、本专业实际给予了导向。

5.教材实现课程综合化

教材是由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两门自成体系的学科综合而成,以“完全综合化”的“融合方式”进行了学科间的综合。

二、把握中职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

首先,把握几种矛盾的心态。

1.失落感和得胜感

有的学生考上中职自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甚至认为有学上已经很满足了;有的学生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压力下,认为前途渺茫,陷入无可奈何的苦恼中。

2.职业自豪感和职业自卑感

这一矛盾的情感,不但一年级新生有,而且往往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始终。

3.对即将从事职业的向往和思迁心理

向往很实际,职业环境、职业收入、社会角色、生活水平等众多方面,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或不甘心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4.事业感和拜金思想

通过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中职生已具有一定的事业感,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思想,也无时不在侵袭着他们。

5.对自主择业的向往和对就业前途的不安

中职生十分关心就业动态,更愿意按照个人发展的意愿去选择职业,但目前就业形势、企事业增效减人和人才“高消费”的现实,又使在校生对就业前途忐忑不安。

此外,中职生还有一些值得关注的思想状况。

大多中职生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尚幼,涉世不深,其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都有待形成。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

通过以上对新教材的认识及对中职生心理、思想状况的分析,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加大教法改革力度,提高教学实效,把书教活,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他们适应社会和职业需要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认知明理”“交流探讨”“学以致用”栏目,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性学习等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

1.寓德育于能力训练中

素质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表的《学会生存》强调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以促进人的个性的和谐发展,并将其作为当代教育的宗旨。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模拟训练,如职业生涯设计、面试、招聘等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等等。学期末举行的职业生涯设计比赛,优秀者再经面试,层层选择让学生体会到择业的酸甜苦辣。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德育亲和力

案例教学的益处在于对某些现实问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交互式探索,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将职业教育落实到能力本位。所选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设置思考讲座题目,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如读完一个案例后,提问学生:你的职业理想是什么?跟你现在的专业选择相符吗?如不相符你准备如何对待?教师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并安排学生收集案例。

3.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实习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活动既能帮助教育者发现学生的潜能,捕捉引导学生将潜能转化为现实能力的机遇,又能为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以及与社会、职业要求的差距创造条件,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活动前,教师对学生要给予指导,落实组织和其他准备工作;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动后,要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并予以反馈。如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中等卫生学校,学校在每年的“护士节”都要举行大型的护理操作比赛、护士授帽仪式,平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敬老院、社区为病人、孤寡老人、群众提供义务的护理服务。这些活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能力,锻炼了意志,而且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增强了职业责任感。学生在奉献中锻造了人品,充实了人生。

4.画龙点睛,展现本教材的德育主线

在每次授课完毕后,要精心设计小结,不唱高调,要朴实无华,在无形中让学生接受,从而达到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