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一下数学论文范文1
学校教育中的“激将法”亦不乏其例。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年少时数学成绩欠佳,初一考试算术不及格。一次,老师公然在班上宣称:假如你们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这位老师并未意识到,他的奚落对华罗庚来说正好是“激将法”的“绝唱”,正是这种奚落,促使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发奋攻读,19岁就开始发表数学论文,25岁已跻身世界屈指可数的大数学家之列。
美国的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几个月学,就被老师辱骂为“愚钝糊涂”的“低能儿”并退学。老师的歧视激发了爱迪生“长大了在世界上干一番事业”的志向,终成一代大发明家。
可见,学校教育中的“激将法”是通过心理交接,从反面砭触教育对象的自尊心,激起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使之转化为某种巨大的推动力,进而促使其朝教育者所预期的目标努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它是一种“反面激励”。
与“反面激励”相对的是“正面激励”。
西方有一个为许多心理学家所称道和不厌其烦地引证的“罗森塔尔效应”,是“正面激励”的典型。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罗森塔尔和雷诺尔・雅各布森以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他们进行了预测未来发展的智力测验,然后,列出占各班人数20%的学生的名单,交给教师并声称:“这些是超常儿童,其智力将来还会提高”,还会有“学业冲刺”云云。其实,名单上所列的并非按智力测验结果挑选出来的高智商学生,而是随机选出的,有些还是受教师歧视的学生。然而,一个学期后,奇迹出现了。当两位心理学家再次对学生进行测验时发现,那些所谓“超常儿童”的智商明显提高了,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进步更大。一年后,两位心理学家又对学生进行了测验,高年级“超常儿童”的智商在继续提高,而低年级“超常儿童”却不再提高了,原因是低年级原任教师已调走,新任教师不知道谁是“超常儿童”。后来,人们把这个微妙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的产生颇为耐人寻味。正是两位心理学家令人兴奋的智力测验结果激发了教师对受关注儿童的信心和期望,这种信心和期望又激发了学生对自我的信心和期望,外力内化,学生的智商自然也就随之递增。低年级学生因换了教师,这种连锁式效应不复存在,智商的递增也就随之停止。
尽管“正面激励”与“反面激励”所循路径不同,但目的和效果却是一致的,正所谓“殊途同归”。二者并无高低之分,关键在于选择运用得心应手。从年龄特征看,一般对自我意识尚未完全形成的学生较宜采用“正面激励”;从个性特征看,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一般不宜采用“反面激励”。
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遵循这一原则,有意识地选用两种不同的激励法,颇有一些成功的体验。
初上讲坛,笔者担任写作课教师。经过一段时间,我在班上宣布:“年级六个班,数我们五班最有灵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可望成为诗人。”此后我利用课余时间教他们写诗。两三年的时间,这个班果真陆续涌现出一批令全校学生倾慕的“诗人”,他们的诗作在学校办的诗刊《采薇》中大有“引领新潮流”之势,不少还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这里,我用的是“正面激励”。
之后我教《现代汉语》,常为方言区不少学生普通话过不了关而大伤脑筋。有一次我在课堂上冷不丁放了一炮:“我们班有三位男同学普通话特别差,据我估计,即使再读一轮师范也难以过关。”说完,分别煞有介事地瞪了那三位同学一眼。结果两年后,他们均首批通过普通话过关测试。这里,我用的是“反面激励”。
必须指出,当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实施“反面激励”时,往往会使之产生误解,这种误解有时甚至在很长时间内无法消除。对此,教育者要有平静的心态和豁达的胸怀。
实际上,纵览古今中外大量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不管是用心良苦抑或是暗合于法而不自知,凡有“正面激励”或“反面激励”成功运用之处,就必定会有奇迹出现。
如若把“正面激励”和“反面激励”合二为一,即为“连环式激励”,其效应当更胜一筹。
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成才的契机。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上小学时功课很差,被老师认定“反应迟钝、性格内向、一无所长”。学校训导主任曾对他的父亲断言“你的孩子将是一事无成的”,甚至勒令其退学。而当爱因斯坦16岁考大学失败时,校长却热情鼓励他再次报考并寄予厚望。这里,老师的偏见和训导主任的“断言”无疑在客观上起到了“反面激励”的作用;而校长的鼓励和期望又很好地发挥了“正面激励”的作用。这样一反一正,譬如一个皮球,先拍一下,利用反作用力使它跳起来,然后再顺势往上一托,利用作用力使它升得更高。爱因斯坦日后能创立相对论,成为现代物理学奠基人,这种经历一定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