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1
一、活动时间、内容:
20xx年2月27日早上8:30—10:00
36名初一学生旁听龙湾区法院对青少年违法案件的审判(名单附后)
二、宗旨: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二、宗旨:认真组织、精心安排、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1、全体带队老师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一个学生的安全负责,抓好安全管理,确保外出活动万无一失。
2、出发前做好参观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宣布活动安排。
3、全体成员分若干小组并设小组长1名,各小组长对组员负责,并负责清点人数的活动过程管理。
4、学生乘坐包车,一人一座,学校带队老师负责管理。如遇紧急情况要即使报告负责人,并按有关部门规定程序进行处理同时上报教育局。
三、本次活动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
1、负责人:zz
2、带队老师:zz
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2
一、轻松了解科学知识
首先用好现有教材,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这些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科技类文章写得都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精选了一组介绍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的课文。在学习时只有学生对它们产生足够的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取得高效。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影视碟片、图片、文字资料等辅助手段。如《奇妙的克隆》一课在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大熊猫、麋鹿、扬子鳄等濒临灭绝的动物的图片)“同学们,这些都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现在有一种奇妙的高科技克隆你们知道吗?”(出示克隆羊“多利”的图片资料)“这就是科学家们在1995年克隆出来的绵羊多利,你们在课前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方面的成果呢?”马上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其次补充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选人了大量的高新科技文章,把科学类的文章编成单元整体学习,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必要适量补充一些有关现代科技的知识,营造一个讲科技知识、学科技知识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教学《在太空中理家》一文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太空漂流记》、《太空的奥秘》等相关文章,再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和举行交流会。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科学,开拓视野,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另外,可以每隔一月向学生推荐、介绍几本中外科普经典,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向学生推荐如《太阳系历险记》、《数字化生存》、《神秘的克隆》、《纳米卫星带来空间技术革命》等中外科普读物。
二、灵活掌握科学方法
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深刻、有联系和创造性地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初中生的思维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有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藏着科学道理: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明白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叫三声夸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通过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思维锻炼。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可以侧重于自由想象类科技小品的写作。可以想象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可以想象自己和家人住到了另一个星球上;可以想象克隆人与被克隆者的邂逅等等。文章写好后,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十分广阔,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三、大胆运用科学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首先,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要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想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鸟》这一专题时,有两篇文章《飞鸟与飞机》、《鹰眼的启示》都提到了仿生学这一新兴的科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提问,科学家从鹰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鹰眼,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你觉得自己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可以发明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虽然有的有些离谱,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3
教育学院 孙洪莲
2005年4月17日—4月30日,黑龙江首期省级骨干校长班的第四组学员一行17人,在省干训中心主任白新华的率领下,赴新疆、青海、甘肃进行了为期13天的教育考察学习,我有幸参加了本组的考察学习。现将我对西北考察学习的总结和体会汇报如下:
从2005年4月19日——4月27日,我们先后考察了新疆乌鲁木齐市的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新疆喀什的亚尔中学;吐鲁番第五小学;甘肃兰州的成人培训中心;兰州十四中学;兰州实验小学;青海实验学校等。我们所考察的学校有城镇的,也有农村的,每到一处,校长都为我们做了详尽的介绍,从学校的历史到现状,到学校的课程改革到教师队伍建设,从对教师的评价到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到弹性工作制,从学校的教学质量到学校的德育工作。我们也聆听了各位校长对本校办学理念的阐述,学到了先进的办学经验。几位校长的报告给我最深的感受是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对市场的理解。如果说他们是成功的校长,那么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在介绍学校的同时,还与黑龙江考察团的校长们进行了互动交流,通过七位校长的办学思路和办学特色的情况介绍,从中得到以下几点感悟:
1、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新疆、青海、甘肃占我国大部分疆域,在考察期间,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国尚存的积贫积弱。从考察当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土人情到教育政策和教育发展现状,无一不在时时震撼着我,使我不由自主地思考了许多平时没有思考过的问题,当我行走在西北部荒凉的大地时,翻不完的寸草不生的大山、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都使我这个从小在东北长大的人心里发堵,眼睛发涩。恶劣的自然条件,贫困地区的教育不是一天就可以改变的,贫困地区的教育该怎么发展,确实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在震惊的同时,也使我对西北恶劣环境下从事教育工作的园丁们产生了敬佩,他们无怨无悔,在这工作的每个校长、每个教师都是一本书,让我读懂了什么是奉献。
2、 校长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对教育执着的追求,才能创办个性化的学校。
我觉得,校长仅仅有了对教育的理解还是不够的,更高层的、更重要的是敢于理解。他们的"敢"字就在于与他人的不同——敢于不同,这能体现一个校长的学识和胆识,这种不同中就蕴育着大量的创新,正是这种创新,才能造就出个性化的学校。无论是地处乌鲁木齐、西宁、兰州等省会的学校,还是地处偏远农村的吐鲁番第五小学,喀什亚尔中学等,从每位校长的介绍中我们都体会到了他们对教育工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教育工作的深深情结,他们把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独立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育实践,创出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是难能可贵的。在考察期间,我注意留心观察了每个学校的校训。每个学校的校训都具有个性化,这说明校长能结合自己学校所处的地域、传统和师生的实际,与师生一道制定具有自己学校特色和风格的校训,并以此作为全校师生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如:兰州十四中学的校训是:“博文、约礼、有责、为先”;兰州实验小学的校训是:“养德、开智、健体、立美”。使我想到,要创办个性化学校,校长必须是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的思想者,校长还应具有经济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思维、教育家的眼光,需要懂得市场规则和法律。否则,一个思想慵懒的人,是不会创办出个性化的学校的。
3、 薄弱学校要生存,必须走特色之路。
兰州十四中学,又名西北音乐学校。原来是一所普通中学。它地处兰州市内,但由于受到兰州师大附中、一中、二中等省市级重点中学的影响,学校的中考和高考成绩始终无法与重点中学抗衡,招生也就成了难题,学校如何生存?只有走特色之路。赵校长介绍说:当时兰州市六中抓体育特长,兰州铁路中学抓美术特长,我们十四中选择了音乐特长。学校从硬件建设和师资方面加强了投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学校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每年初、高中均招收音乐特长生,2004年高中音乐班5个,初中音乐班3个,主要是为高校输送音乐人才的,为了培养学生,学校与歌舞团建立了联系,八五年学校成立了交响乐团,该乐团是我国第一个进北京音乐厅演出的中学生乐团。学校还争得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即高三音乐考生可以不参加会考,学三年后直接参加高考,音乐班的学生,每年在专业课考试中90%以上过关。2004年考上两个北京音乐学院和两个上海音乐学院。现在学校有了生存的实力,而且学校已经挂牌西北音乐学校。从我们参观的学校硬件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上,堪称现代化的学校。给我的感受是,薄弱学校的校长要扭转学校生存环境,必须深度谋划、深度思考学校的发展前景,要找准方向,用足政策,这需要校长具有对学校发展的规划能力和对政策的运用能力。
4、 学校要发展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动力。
对教师的评价,采用人本化管理。我们在考察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时,校长是这样说的,我们是公办民助校,学校基础设施的四大系统基本到位。学校还是很现代的。学校到明年就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了,是西北地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当我们校长问及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时,校长说:我们的教师是当地最优秀的,我对教师的评价不搞量化记分的方式,因为评价方法过多地倚重量化方法,对教师的评价就会趋向于唯学生考试成绩论高低的趋势,而不是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考察,只关注教学的合格和达标。不重视用评价来促进教师富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正在探讨弹性工作制,新疆不以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如何评价呢?我们采用大民主的方式,主要看社会和家长对教师的反映,另外,每年年终15%考评,作为评优的指数,三年连续评优可以长一级工资,同时,因为我们这里地处边疆,教师出去学习的欲望很强烈,我们用出去学习来奖励教师,每年学校可收入200万,60%用于教师的岗贴,学校想方设法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让老师的腰包都鼓起来,否则,优秀教师就会流失。他倡导“努力工作、愉快工作、享受工作”。教师的子女无论是上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免费的,这也是校长为教师创造的一份福利。用他的话说:“我不会让雷锋吃亏的”。他的一席话简朴而又实在,透过他的谈话,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管理不正是人本化管理吗?当然地域不同,政策环境也不同,但无论我们工作在哪所学校,确实应该理在先,管在后,人本管理是校长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策略,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健康的评价机制,才能激励真正的创造性劳动。
5、 以强化队伍建设作为依托,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严把教师入口关。
一个好教师能教育一群人,培养一辈人,有时甚至能熏陶鼓舞世代人,恩泽浩荡,功在千秋;而一位好的教育管理者就能带好一批人,造就一拨人,建设好一所学校。在考察兰州实验小学时,杨校长着重介绍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她说:我校属省教育厅直属校,学校已经有93年的历史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高,近年来,省厅要求,进入实验小学的教师学历必须是本科毕业生。同时,学校还创造一切机会,让老师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理念、能力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本培训;并把学科培训纳入到校本培训之中。教师的基础好,整体素质高,正因为有这样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的发展一直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中,学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能有的校长会说,我有这么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也会怎么怎么样的。我觉得,无论我们的教师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作为校长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是必要的,无论教师现有的基础好还是坏,都应该让教师不断地接受培训,只有教师的素质过硬,社会和家长才能认可你的学校,学校有了生源,才能有发展的基础。
通过考察西北部中小学,作为一名从事校长培训的工作者来说,在考察西北学校和与考察组各位校长的交流中,我在不断反思我们的干训工作,产生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1、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势在必行。这也是我们今后校长培训内容选择的重点。例如:考察兰州十四中学和新疆实验小学以后,黑龙江校长在研讨中,普遍感到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和拥有办学自主权对学校的发展的重要性。对教育的投入仍然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一费制后,很多学校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在考察西北的学校时,校长也感到非常的困惑。由此,使我想到了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的紧迫性。顾明远曾提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几点要求:即学校应有办学的自主权,有自我支配资源的权力;学校应是自主发展的,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机制;学校应是学习型组织;.学校应有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学校应是开放的,与家庭、社会有广泛联系。从全国看,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迫在眉睫,从我们地域来看,急需校长在管理实践中努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这将是今后干训工作的一个重心。
2、校长培训工作应如何开展?
通过近半个月考察学校以及与校长的交流,使我感到,对校长的培训,无论是东北的校长还是西北的校长,仅仅停留在理念引领的层面还是很不够的,往往会使他们产生雾里看花的感觉。有的校长说:“理念好是好,但和我们管理实践相差太遥远。”我想再好的理论,如果束之高阁,也会失去它真正价值的。校长需要的是为他们搭建起实践培训是平台,要求干训部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不断提高质量,这是中小学校长培训的生命力所在。
在“十五”校长培训工作的收尾阶段以及“十一五”校长培训规划中,我们力图做到满足校长的需求,增强培训实效性和针对性。
(1)、着重抓好抓培训者的学习,搞好调查研究,提升对校长素质内涵的理解。要提高校长的素质就必须懂得校长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是什么。现代中小学校长素质结构是校长培训的依据和追求的目标,是培训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根据校长们的实际需要和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选择和设定培训内容。
(2)、按照学校的类型和校长分管的职务编班。
(3)、实施“研训一体”的学习模式。
(4)、实施案例教学。
(5)、开好研讨课。钱一呈同志在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会议上强调校长培训具有“短平快”的特点,所以“要合理设计教学计划,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各地培训部门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深入了解校长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当调整。”
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4
一、暗示对于班集体形成的作用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交往中的语言、手势、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发出一定的信息,使他人接受所示意的观点、意见,或按示意的方式进行活动,是社会和人际影响的形式之一。暗示的形式可分为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和反暗示四类。暗示不具有压力成分,不要求别人非接受不可。海德认为,当一个人的观念使他人接受时为暗示;当一个人的情绪使他人感受时为同情;当一个人的行动使他人也要如此做时则为模仿。就暗示和模仿而言,两者的区别在于:在暗示中,刺激是被控制的,对暗示者来说,虽常以含蓄和间接的方式,但一般都是有意识的;而模仿过程,模仿者的行为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但被模仿者一般都是无意识的、非控制性的。模仿者的仿效行为一般都与被模仿者的行为相同或相似,而受暗示者则不一定作出与暗示者类似的行为。
显然,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的角色不仅在人格上应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学生的模仿者;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人生观形成给予启迪,做一个暗示者。即有目的地设计教育活动,并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而暗示的方式往往是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易形成民主协商的教育气氛,从而一改传统的指令式的班集体建设形式。
在教育活动中,班主任或教师若能正确把握暗示的方式和契机,可使自己的教育成效达到事半功倍。原因在于,暗示作为一种心理上的沟通,在外在表现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它是直接发生于处于主动层面的教师和处于被动层面的学生个体之间的一种潜在交流,这种交流的方式在师生的心理上构成一座桥梁,通过双方的会意达到教育的效果。亦即暗示的过程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感体验中,饱藏着教师的热爱、理解、尊重、依赖、坚信、鼓励、严格要求、期望在内的复杂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反映为教师的一种心情。它通过教师各种暗示的方式——语言、表情、动作等,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来,会有力地触动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引起学生对教师作出积极的应答。它不仅能诱发和鼓舞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激情,并且对学生的毅力、品德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直接影响。这对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形成显然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利用暗示建设班集体的途径
初中阶段是人的生理发展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的交替阶段,生理的发育使其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童年期天真、幼稚的心理表现与日渐少,心理的成熟度逐步提高,成人感趋于明显,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建立。也昭示着这一阶段是人生最难把握的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人生的第一个危险期。在这一阶段,学生对外来的各种信息都持有很大的热情,能否使其有所选择地接受其中正确部分并形成正确的自主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建设班集体,用集体的感召力去同化每个个体的思想认识水平则是一条重要途径。
暗示的外显:建立班级发展的目标体系
班级能否形成一个健康优良的班集体,正在于班级的各个体目标与集体目标之间的差距,班主任工作的着眼点就在于将各个体目标在存异(尊重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教育行为达到求同(形成班级意志和目标)的过程。由此也界定了班主任的工作重点就是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意图有效地内化为每一个个体的自觉行为,从而把社会要求的教育目的转化为多重的目标集合,并形成整合一致的班级目标系统,使之成为每个个体共同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水平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表现为: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尚未形成中学生的观念,部分停留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初二学生已基本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但伴有不稳定性,又因学习科目和知识难度的增加,每个学生在学业上都或多或少地感受到学习压力,学生整体表现为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初三学生迫于升学压力和价值观日渐形成,处于基本懂事的阶段。因此,初中阶段的班主任工作就必须根据这种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笔者在担任班主任期间按这一构思制定过明确的目标体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实效。这一目标体系可概括为三级目标体系,即:初一年级的目标为“做一个最好的我”,初二年级的目标为“告别童年、拥抱青春”,初三年级的目标为“脚踏实地、迎接挑战”。所有教育活动的设计都要围绕着分段目标逐级推进。目标体系从暗示的角度看,属于直接暗示,它直接传递着班主任的教育思想,使学生能够对班主任的教育意图一目了然。在班级目标体系形成的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当是班集体的感染力和学生的心理现状。
集体的感染力是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通过建立正确的规范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从而形成的心理凝聚力;其作用是能够对学生的动机和行动产生直接的暗示和规范。
学生间的素质水平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个性品质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缺陷。表现为:劳动观念淡薄、生活习惯差、自私、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在班集体的建设过程中,通过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及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网络体系去贯彻教育意图,增加班集体的感染力,并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使每个学生在政集体中健康成长。实践证明,随着班级感染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参照、效仿集体意志的动机会被有效激发,使得直接暗示逐步上升为自我暗示,从而为班集体的集体目标的贯彻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教育者的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教育客体等的心理现状。应该说,目前的教育现状也暴露出不少人为造成的教育障碍现象,部分教师在教育思想上尚存在一定的误区,亦或自身存在不足,处理犯了错误的同学或后进生问题采取的工作方法简单、草率。比如: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学不问青红皂白就责令其先写检查、大声斥骂、停课思过、罚做作业或劳动,极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教育者的配合程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平等对话机制是改变班主任工作被动局面的有效策略,当这种平等对话深入人心后,也直接影响班集体的心理承受度。在这种氛围中,班主任所希望的目标才有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暗示,而不致出现相抵触的消极暗示。
暗示的落实:设计系统的主题教育流动
班主任对学生而言,一般都具有很好的楷模和示范作用,这种形象本身也可理解为暗示,但其影响力若不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活动去落实,则有可能很快地被学生所遗弃。因此,班主任将期待目标巧妙地融化于精心设计的主题教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寻求自我角色定位的过程中逐步去感受或得以陶冶,则这种暗示才有可能被激活。亦即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应具有一定的显著特征。
第一,明确目标指向性。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发展目标体系下的一个操作子系统,每一次主题活动要在阶段总体目标基础上加以个别化设计,虽每次活动都具鲜明的主题特色,教育意图是实现目标体系中的某一个教育层面。这就要求每次活动的设计应具备鲜明的教育倾向,它不仅蕴含着对群体的规范,还要兼顾到学生的共同志趣。
案例一: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初中生。对初一新生进校新组建的班级来说,这次的设计是有十分必要的。笔者采用的方式为每日上台讲演,时间二分钟,利用每日晨会完成,每天8-10人,时间持续一周。通过一周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反复刺激,貌似重复,但因学生不同能促使学生间的互相暗示和借鉴,易使班级目标在个体与群体间的交流中趋于明确。
第二,凸显个性化。作为现代教育意义中的班主任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这就要求班主任决不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进行强行灌输,这显然不会带来良好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巧妙地暗示给学生,才能逐步树立班主任的威望,而个人威望的不断提升又可有力推动暗示的作用效果。我想,班主任的威望提升最为重要的一点则是个性化风格的形成,即构建自己的教育特色,而不致使班务工作落入俗套。同时,班级活动的个性化也必然对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案例二:春游和秋游。这是每所学校教育活动的必修课,大多作为学习之余的散散心而已,常陷入形式化。笔者将春秋游上升为社会实践考察课程的高度去认识,精心组织,巧妙安排,对外出的目的地、考察项目、活动流程等让学生一清二楚,并编辑宣传小报,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整个考察课题。让每个学生在外出之前,选好自己的考察重点,订好考察计划。流动完成后,写出富有个性思考的考察报告,这不仅能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因活动的目的明确且各具个性特色,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互助合作品质等人格素质,同样于无声处得以落实。
第三,体现文化性。班级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学生对于班级文化的学习是潜在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对潜在教育资源越来越重视。而主题教育活动正是班级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所以班级活动的设计就不得不立于文化的高度去认识,围绕班级文化品味的提升去精心设计有关的教育活动。
案例三:班级读书周活动。在笔者担任班主任期间,学生读什么书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性别特质,如初一男生喜军事、武侠类,女生喜情感、心理类;初二渐转入名著类等。这类活动适宜每学期进行一次,或期中、或假期,在完成一部长篇小说之后,进行班级的整体交流。实践证明:集中性的读书活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并因读书过程中同学间的交流、探讨又形成了浓厚的互相教育和互相促进的班级气氛,学生获得的是远比班主任说教更具丰富内涵的一份体验。
第四,具有时效性。班级活动的设计是否适当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选取活动的时效性,这反映出班主任的教育敏锐度,即能否在班级动态的发展中捕捉到教育契机,并设计出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班级活动。这可从两个方面作出思考:一是从时间发展的线索进行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设计;二是针对班级发展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这样,有利于班集体的巩固和提高,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则显得更为直接,在短时间内对班集体的促进作用可谓是注入一次兴奋剂。
案例四:六一庆祝活动。初二学生已走过童年期,六一已走进了个人的历史,这时设计有关的“成人教育”的主题活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班上设计过“告别童年,拥抱青春”的主题班会作为初二阶段的一个总结性主题教育活动,收到过十分可喜的效果。学生的成人感明显加强,班集体的感召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是显著提高,为即将到来的初三阶段学习上的“会战”奠定了理想的心理基础和浓郁的班级学风。
第五,形式多样性。作为班级活动决不能陷入程式化,让学生感受的是班主任总是那么“老三篇”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不仅不能形成有效的积极暗示,而且随时间的推移,暗示将朝着反方向发展,形成消极暗示。
初中学生考察报告范文5
三校高中新课改的基本做法及经验
在新课程实验中,尽管面临教育观念的转变、人事制度的改革、学校设施的完备、高考升学的压力等重重困难,但三校均把参加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发展的有利契机,积极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大力推行教育创新,抢占学校发展的制高点,把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把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把校本教研作为落实课程改革要求的着力点,把学科教学管理作为课程实施有序进行的保障。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逐步构建起了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其基本做法及经验如下:
1 贯彻落实政策,依法实施课改,从学习考察中,我们感到三校进行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较为平稳。各级领导、一线教师对高中新课程实验持有共识,态度比较积极。一是依法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二是制订了配套的工作方案,并在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施中认真贯彻落实,起到规范的作用。三是大力推行教育创新,努力构建具有学校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2 领导机构健全,制度措施得力。各级政府成立了由主管教育的领导任组长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课改工作,着力解决课改中的实际问题;组建了课改专家指导团,为课改的顺利启动和全面推进提供了专业支持:设置了由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与的项目委员会。三校均成立了相应的课改机构,这些机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位:推出了“课改实验领导小组成员及其职责”“课改专家实验小组及其职责”“课改实验项目承担部门与职责”“课改实验办公室成员及其职责”等一系列工作责任制,先后出台了《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校本研训方案》《高中学生学分认定实施方案》《学生选课手册》《社会实践课程实施方案》等。
3 加强舆论宣传,培训深入到位。一是宣传到位。他们通过会议、报刊、电视、网络、条幅、展板、橱窗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各界、家长、教师、学生等广泛深入地宣传课改,使其对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目标、任务、内容、结构及课改实施所需的条件有了真切的了解,在社会上和校园中营造出了浓厚的课改氛围。芜湖一中通过“学生会”“家长会”“校园网”“班会”等形式向家长、学生宣传课改意义、课改方案、课改成果,争取家长和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学校三学年举办六次大型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家长沟通讲座”和两次“课改实验工作成果展会”。二是培训到位。“认识是行为的先导”,而认识的形成是需要时间过程和强力驱动的。三校在新课改启动之前,首先是认真开展了省、市、县级通识培训,培训对象分别是主管教育的市(县、区1长、教育局长、科(股)长、校长、教务主任等:其次是对即将承担课改任务的起始年级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全员培训由全省(区)统一规定时间、统一目标任务,市、县(区)集中进行。从而充分保证了培训的效度,达到了“换脑”“洗礼”之目的。在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他们如同前期抓通识培训、全员培训一样扎扎实实地抓过程培训,从而使实验教师的行为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步伐而不断优化。
4 强化研究意识,夯实校本研训。三校领导都强!调指出:“培训务必到位!”为此,他们除全员参加省、市、县(区)级培训外,还不断地强化校本意识,努力搭建校本研训平台,引领教师不断成长。一是整合教导处、教研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等多层教研力量,形成教学研究导向机制,建立开放的教研网络:二是鼓励教师与校外专家学者及课改先行者保持经常性沟通与联系,建立信息立交桥,以便获取更多的教改信息和教育资源:三是成立校本研训领导机构,每学期举办2~3次教育理论讲座,每月安排一次教研组学习、一次网上学习、一次个人自学,期末进行考查检测,成绩记入教师档案:四是教学与研训相结合,教师备课要有研究性,讲课要有探究性,辅导与评考要主动进行教学反思。为了发挥集体智慧,实现同行互助,学校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共同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五是课题牵动,课程改革必然催生出许多新问题,值得大家研究。把课改中的问题提炼成相应的研究课题,期末写出阶段总结和研究论文,教研员或专家跟踪调查,具体指导,共同解疑释难。这种做法有利于带动教师进一步学习课改理论,增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实效性。
5 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在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师生最关注、家长最担心的是课程结构、课程设置与现行高考方案能否“对接”的问题。对此,芜湖一中采用的对策是:要求师生按课改理念扎扎实实地上好必修课,为迎战高考打下坚实基础:选修课实行“配餐制”。既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又紧贴高考必备的拓展性内容。南京师大附属扬子中学的主要对策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合作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通过选修课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组建社团,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学生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主要采取国家课程校本化,加强必修课的教学,使学生高水平通过学业水平测试,为高三复习积蓄潜能,为高考夯实基础。
6 推进课程评价,强化学分认定。三校根据省(区)规定,普遍加强了学生学分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学分认定的基本原则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在操作上,学科类课程学分根据修习课时、修习过程、模块考试成绩来认定,三方面均合格便可获得相应模块学分。学分认定的程序一般先由科任教师或活动组织者提供能够描述或反映其成长与学业发展的完备资料。由学分认定工作小组进行初评,然后送交学校学分认定领导小组终审评价:终评后,再行公告与复议,最后填入学生学分登记表。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认为,这样的评价及学分认定虽然复杂、麻烦,但有利于规范学生日常行为,有利于全面地反映其成长过程。
三校高中新课改遇到的问题与困难
1 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新教材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其中必修内容大都为整个高中阶段和高考的主干知识,也是最难学的内容,这些必修内容大都集中在高一学习,高二则开始学选修内容,这种安排新形成的“更高的教学要求、更小的学习空间”,使不少学生高一就很难跟上,尤其是理科很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2 一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陈旧,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上强调落实“三个维度”,即不仅要知识和能力,还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少数教师不能整合三维目标,仍然十分醉心于知识的传授,不大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生成的体验和情感。在教学模式上,一些教师还不能打破旧框框、旧方法的束缚,基本上沿用老一套教法,做不到活用教材,而是教教材。如六盘山中学有的老师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予以点拨的课题,却按照传统的方法详细讲解,结果造成课时严重不足。
3 多数学科出现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不够用的矛盾。新课程实施中,困惑于广大教师最直接的问题是一方面感到教材容量大、任务重,一方面又感到课时少,难以完成教材所给定的任务。出现这种困难甚至焦虑,一方面固然存在新教材容量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许多教师对教材的模块特点把握不准,仍然采取传统的一讲到底的教法,或每课必讲、细讲的做法。未能把教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放手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科书教”。
4 由于硬件、师资等不足,学校在课程开设中存在不少困惑。受高考指挥棒和硬件设施的影响,新课程增加的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课的开设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在条件较好的扬子中学。一些好的设施也成了摆设。由于学校硬件、师资等条件限制,学生选课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走班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新课程的选择性难以体现,有的只是迫于选修课需要。少数选修课实施走班。研究性学习在必修课中占15分,高于语、数、英的分值,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是网上资源良莠不齐,教师难以判断,只好与学科整合,在学科中开展与渗透。另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新课程实施的教学需要,如新的实验设备不能及时地配齐配全,
5 知识的衔接问题和配套练习的编写有待加强。由于初、高中课程改革不同步,两个层次的教材编写者缺乏沟通,有些高中阶段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在初中并不作要求,出现高中教学衔接不上的现象。扬子中学采取在下一年级安排暑期补课的办法来解决。南京市曾编过数学衔接教材予以弥补。学科间和学科内部的衔接也存在问题,可能物理需要的数学知识数学还没教,也可能数学某个模块需要的知识在另一个模块还没开始学等等,这就要求教研室(组)提前进行研究、准备并加以固化。新课程实验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在关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合作探究新问题,知识的系统性和难度有所降低,但课后练习册上的练习、训练题要求的知识和技巧性又过高了,大部分学生感到困难,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或通过教研组提前编写配套的巩固练习册。
6 培训不能满足需要。新课程实验是个庞大的世纪工程。仅组织几天的通识性培训和学科培训,对教师不能产生根本的作用,难以满足教师的需要。由此产生许多问题,比如说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体育老师要精通篮球、排球、足球、体操等,这就必须组织教师接受必要的培训。又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行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中学教师来说,显然是非常困难的。另一方面。尽管进行了大量的培训,但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行为的惯性,许多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其教学行为方式很难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7 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新课程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课堂教学的评价还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新的课程评价方式理念新颖,但实际操作困难,学段增多,小学科(如综合实践课)学习时间短,评价难免空虚。高考指挥棒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落实有很大抑制作用,高考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位教师好坏的标准。新课改的理念主要是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应试教育导致教师对教材较为关注。对课程标准重视程度不够。比如,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培养很有好处,但没有形成一个好的评价体系。
考察学习活动的几点思考
1 营造课改氛围,抓好课程改革舆论性工作。高中课改正处于准备阶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着手研制方案,组建机构,宣传造势,做好高中课改舆论工作,营造全社会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一方面,搞好家长培训工作,使家长成为课改的知情者、支持者、参与者、合作者;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市“一报两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使课改观念深入人心。
2 加大培训力度,做好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培训工作是整个课程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务必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采取“培训超前干实验并与新课程同行”的工作策略,全员集中进行通识性培训和课程标准及新教材培训。当前最要紧的工作是,尽快确定首批上岗人员,拟定课改培训计划,扎实做好培训工作。
3 开展教研活动,抓好课程改革关键性工作。教研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动力,是课程改革关键性工作。在课程改革中,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认识新课程,最终认同新课程、进入新课程。为此,我们要加强和改进三级(市、县、校)教学研究工作,实行重心下移,把新课程教学研究的立足点放在学校,加大教研力度。关注教学实施层面,以提升广大教师从事课改实验的能力与水平,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益。学校要真正营造教师“个人反思”的研究氛围,把教学工作上升为一项真正意义上的“行动研究”,使个人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习惯和自觉行为。教师要早行动、早研究、早准备,这样,到新课程实施之时,不会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手忙脚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