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后现代主义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1

何为设计之美呢?

我们先说说美吧!美,即美感,其本身是主观的,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意识。同样一幅画,两个不一样的人看了之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看出的美感也是不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而设计之美,就是设计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一些人的审美要求。

美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美,这种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且其存在的理由于都是以这些为基础。而且反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为这种反作用,所以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审美风格,如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而这些审美风格又不断促进人们的审美标准的变化。反反复复,推动着人们的审美标准向前发展着。所以说,美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从最原始的审美风格不断向前发展着,在这个漫漫的长河中,当一种风格适合了大多数人的审美要求,那它必然照就人们形成新的审美情趣,新的审美体系大约19世纪60、70年代开始,那些生活在这世界上的男女们,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主义那些冷漠的简单,他们需要感性的发泄、需要理想的寄托、需要有情感的生活方式,于是这个世界上又诞生了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后现代主义。

这种变化照射到建筑领域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建筑的出现,绝非是一种偶然,孤立的现象,前面提了,它有其深刻的历史与社会根源。人类建筑活动总是是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的相联系的,古典主义是手工业社会产物;现代主义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后现代主义是信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单纯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的因素来考虑问题的,而是综合了诅多因素的影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在诸多因素中。首先是社会的需要,即建筑主要是为了满足什么样的社会要求而生产的。

70年代开始西方世界发生了一次经济结构的调整,重心从物质生产的第一,第二产业转向以非物质生产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从底技术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产品也从标准化,定形化转化多样化和个性化;从生产高投入,高能耗的产品转向低能耗、服价值大、技术密集型产品,从战后50年代的“数量革命”,迈向70年代的”质量革命.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出现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倾向,并出现信息化的同样,这些变化也反映到思想意识等上层建筑领域,它促使了社会的传统观念和价值标准的转变,这就是以信息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逐渐取代了工业社会以物质为中心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消费型”的审美观逐渐取代了“物质消费型”的审美观。

到70年代末,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西方已由消费的一化、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阶段。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告、设计等非物质价值,也占具商品价值相当大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表明人们从求“量”转化为求“质”;从物质追求转化为精神追求;从非此即彼的选择转向多样化审美情趣的满足,凡此种种都促进了个性化和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审美观念的嬗变与更迭。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经济的匮乏和严重的房荒而促使社会接受了现代建筑的话,那么在经济高度发达,甚至物质过剩的60年代,那种单一化和无个性的国际式建筑就再也无法适应新的审美追求了。另一方面,高额的“剩余资本”也为建筑的标新立异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了刺激国内需求,垄断财团也常将大量资金倾注于建筑行业,以图缓解经济危机。这些都有效地建筑风格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以满足人们各异的审美追求。

随着经济宽裕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国际上还出现了一股旅游热和寻根热历史文化名城、风景名胜、古建筑和文物古迹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古典艺术、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又再次升温,历史主义、新乡土主义也先后登台亮相在西方社会,广告已成为商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商品的知名度与“时髦性”是创造“附加价值”的关键,而广告恰恰是引导社会审美趋势重要手段,凭借他可以创造高额“附加价值”。在这方面,建筑能以其巨大形象而发挥独特的效果,他犹如商品,要以新奇的形象推销建筑师的创作,作为广告,他又能代表企业的实力,起到招揽顾客的作用。

当代西方建筑审美的变异,受到信息社会极其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特别是在商业高度发达、竞争极为激烈的商品化社会,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同时还要挖空心思使产品造型独特,以刺激人们的购买欲。这不仅导致了审美观念的嬗变,同时也必然影响到建筑。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论是建筑本身仰或建筑设计,都毫无例外地成为商品。因此,在这种价值规律影响下,运用各种手段来标新立异,以期造成“轰动效应”,于是,扭曲、畸变、残破、断裂、冲突乃至丑化对传统文化的新的理解和新的运用等非常规设计手法便阴运而生,这便形成了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2

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育了大批人才。但随着新形势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远程教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函授教育,成人教育中新的教学形式必然为其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此外,后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深刻变化,需求的也不再仅是饱读诗书的学生,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交能力、创新能力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这就要求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作出相应的变化,力求充分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今天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依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

(一)管理理念落后当前,虽然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形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全日制高校下设的成人高等教育依然处于主导位置。这就难以避免成人高等容易忽视成人学生与高等教育学生之间的差异,其管理理念会因此而受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影响。可见今天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学校依然以系统、结构、统一性和整体性作为管理的理念,强调人是理性的,以绝对理性的方式实施管理,用统一的规章制度来限制学生的行为,排斥学生的差异性,以求达到行为的一致性;其次,由于统一管理的需求,不断排斥异质与边缘,极力做到把各具特色的个体强行拉入一个统一而固定的模式之中,像生产加工标准件一样对学生进行训练,并且用同一个标准衡量其“产品”是否合格;最后,在管理过程中,依旧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管理思路与方式,缺乏服务学生的意识,把其对教育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

(二)管理方法陈旧大多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依然没能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而是选择不断对学生进行理念灌输,旨意通过说服、训导和规章制度等形式来进行管理。管理方法单一化固定化,本来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常规管理就相对困难,但其管理模式也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学生管理模式,如入学、教学、考核等都对成人学生制定了严密的管理和规章制度,进行着简单而机械的服从式管理方式,缺乏灵活度,忽视了成人学生的特点与具体情况,限制了学生的非理性发展,并严重制约了成教学生管理的效率。

(三)管理双方关系僵化大多数成人高等教育的管理关系依然是保持着传统的师生观,坚持着主客二分的理念。这种理念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标定清晰,任务划分泾渭分明。这种二元关系的划分使得扮演各自角色的教师与学生都无法充分展开互动与交流,导致师生关系呈现出一种僵硬的关系,消解了教师与学生交往时所具有的自由属性,限制了人的本性。又由于成人教育别树一帜的教学模式与学生群体的复杂性,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对较少,缺乏一定的了解,难以对之实施高效的管理。

(四)管理工作环境闭塞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环境大多仅局限于学校与课堂上,而忽视了成人学生课堂之外的生活世界,或者在这一部分上干预较少;另外,基于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多媒体的运用,成人学生频繁接触种种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虚拟世界的影响日益扩大,这容易对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重大影响。但今天的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环境依然没能拓展局面,则会显得狭隘与闭塞,无法真正将教育理念渗透到成人学生群体当中去。

二、后现代主义对成人教育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

基于对后现代主义的内涵和主张的分析,对创新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承认主体差异性,创新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后现代主义承认主体的差异性,重视平等。现代主义倡导中心主义,同一性、统一性,强调权威与等级,而排斥差异性和矛盾性。而后现代主义所坚持与其截然相反的是“本体论上的平等”的观念,崇尚差异性,认为异质、矛盾的东西完全可以拼贴在一起,不需要统一与综合,强烈反对同一性及整体性,认为它是扼杀了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因此在创新成人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时必须要考虑到成人学生的差异性、独特性。从成人高等教育的生源来看,其结构随着时代趋势出现了新变化,由以往在职人员的单一结构转化为复合型结构。成人学生群体当中,有刚从高中或中专毕业的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有就业后需要提高学历,或工作需要学习其专业知识的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者等在职者,有旨在提高学历以提高在其工作单位的待遇或争取更好的就业机会的管理阶层,也有部分是下岗职工、个体经营者,等等。从中可知,成人学生已成为一个成分相当庞大复杂的群体,他们由社会各行各业的人员所组成,其知识水平的高低、行业差异、生活背景不一以及年龄大小都折射出成人学生所具有的强烈个体差异性,从现实层面上就无法要求其管理能顺利纳入单一的模式化里了。即使现代的成人学生管理理念迎合了大工业的高效率,生产出批量相适应的劳动力,但牺牲了学生本身所具备的丰富性、独特性,既违反了人的自然本性,也无法培养出真正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通才”。因此,在掌握大多数学生共性的基础上,更要具有针对性地给他们的思想、学习和技能等给予指导和服务,以促进更好发展。这就要求在成人学生管理工作当中,必须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尊重差异。首先要区分好成人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而是立足成人教育实际建立合理的、具有持续发展性的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成人学生的行为,提高管理水平,以达到有效管理的真正目的;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就是在成人学生管理过程中,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把成人学生自身的发展和需要作为管理的主要目标,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把学生看作为“完整的人”,而不是把所以学生都变成单面人,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发展,把以往对其的投资视为“经济性投资”的视角转为对学生“全面发展性投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要转变过去以学校为主体,以教育者为核心的管理思路与方式,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服务学生的意识,通过教育、管理、服务与指导的有机结合,积极营造良好的氛围,真正把学生身上蕴藏着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

(二)主张思维多元化,探索学生管理工作新方法后现代主义管理观在方法论上强调思维的多元化,主张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同一事物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认识,同一问题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予以解决,强调通过变动,转换管理思维,由现代主义主张的权威统治、标准化、一元化走向民主管理、流动化、多元化,避免思维的僵化,追求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技术、传媒等手段的发展,促使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必须要改变其思维方式,打破以往因为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信息不平衡所导致的分离与封闭,让学生的个体感知更好更多地融入集体的意识。而在现实层面上探讨,首先,成人学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群体,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然、社会、思想、心理等多因素集合后而成的。因此对于不同社会背景、阶层、知识程度的学生应当实施不同的有针对性管理方法。其次,成人高等教育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如以上所提的全脱产形式、半脱产形式以及函授形式等,由于学习形式不同,对学生的管理就不能只有单一的管理模式,应当发散多元化思维,主张多元化管理模式。为此,在创新成人学生管理方法中,要呈现“去一元化”的倾向,主张思维多元化来寻求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与变通。首先,管理者要实施民主管理,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学会适当地授权于成人学生。由于不少成人学生在其单位中担任着管理者角色,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管理能力与经验,可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主动参与班级决策,组成班委会,进行决策管理时实行民主制,这样一来既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达到自我约束的效果,也能突出作为个体的人的地位,尊重个体的创造与创造能力,实现人的自我发展。其次,要根据成人教育不同的教学模式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对于接受全脱产形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在管理方式上可以大致参考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在坚持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引导性管理,可更好地促使学生与班级、学校共同发展;对于半脱产式的学生,则必须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方式,注重班委会的构建与发展,实现管理者与学生的共同管理;而对于实行函授课程的学生,则要把隐性式管理放在重心,利用多媒体潜移默化地进行各方面的引导与调控,以保证授课质量与对学生的关注度。

(三)解构主客二元对立,构建师生平等新型关系后现代主义批判和解构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主客二元化,认为这种与工业文明相伴随的单子式的主体性割裂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互融的关系。德里达曾提出“,二元对立其实是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并且他指出,“一种鲜明的等级秩序,其中一项在逻辑、价值等方面统治着另一项,高居发号施令的地位。”因此后现代主义倡导,人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二元对立,一方压制着、统治着另一方,而应该是主体间的关系,即“我—你”的关系。后现代认为,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在这种主体间的“我—你”关系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精神整体,同时他们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创造的,而非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反映在管理过程中,则是对教师管理权威的消解,对其充当“裁判”角色的否定,而是积极构建一种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彼此尊重的新型关系。在成人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容易发现,部分教师总以中心、权威者的身份自居,并通过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步骤的安排、作业布置与评价系统等来使成人学生失去独立性而被其支配和控制。其次,又因为成人教学模式的特点所致,成人学生大多是以半函授形式来完成学业,面授的时间局限在周末或晚上,课堂时间非常宝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争取时间完成课时,基本是处于单极表演状态,完全主导、控制了课堂,出现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的一片倒局面。此外,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即使教师强调其管理的权威性,但因为部分成人学生早已进入社会,有些作为其单位的管理阶层也累积了一定的管理经验,难以完全认同教师的管理方法,如此一来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摩擦。为此,必须要解构成人教育中师生的二元对立关系,重新构建其平等新型关系。首先,教师应当从教育的权威者走向“平等对话者”,“我—你”的主体间关系就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我们”是平等的,是对权力、主客的一种消解。在成人高等教育机构或学校中,教师与学生在年龄、社会成熟度、工作经验等的差异不大,因此在相处方式中更倾向于彼此民主平等的模式,更容易与学生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反映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尊重。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不仅有对话交流的机会,而且有知识、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多层次的相互交流。其次,教师要充当引导者角色。在对话中,学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而非灌输者。教师的作用则要重新构建,成为内在于情景的引导者。因为成人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和知识,其接收的信息和知识可能比教师知道的还早很多,因此教师除了要在杂乱无章的信息知识中进行筛选修改,积极引导学生从中受益外,还要不断学习,与学生共同发展,才能跟得上学生的需要。如成人学生的理论基础一般都欠缺扎实,对学习的追求又具有强烈的功利性,所以要求学习的内容具有针对性、技能性,可以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教师不能总以知识讲授为主,而是适当地对学生就教学内容的选择、使用、理解、质疑进行方法与语言指导。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3

    后现代主义是源自本世纪70年代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这一思潮诞生以后,作为一种新的批评范式,很快 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被运用到文学、艺术的批评中。当现代主义宣称以实证的、科 学的精神把人类从非理性状态中解放出来,它确实给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乃自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当现 代主义片面地夸大科学所起的作用,并被无节制和滥用到许多社会科学领域之时,正是它为本世纪70年代后现 代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产床。

    从本质上说,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各种思潮特质的混杂。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的《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对其作了深入研究。根据他的概括,后现代主义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怀疑权威,重视审美而非强调道德 教育及其功用。它不以普遍道德上简单的善与恶为标准评价文本,而重视文本的审美价值。第二,反对科学主 义及其系统性等等,强调非理性。它不主张将任何单个的系统的观点武断地强加于人;对不同的甚至矛盾的观 点则持宽容的态度。当现代话语以风格的精确性、确切性、实用性和严密性为目标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表达 更注重自身特性,尤其是模糊性和不可确定性;后现代主义不是先分离其内部诸因素,再揭示其相互关系,最 后予以系统综合;恰恰相反,他们给出的是不确定性而非确定性,是多样性而非统一性,是繁复而非简洁。第 三,它摈弃常规性的、学院式的话语,偏爱大胆的煽动性的表达方式。后现代主义正是由此而变得鼓舞人心和 引人入胜,同时它又陷入了混乱状态的边际。第四,怀旧心态。它往往越过现性特征而指向现代性之前的 个体情感。

    1997年11月,在《北京文学》组织了3篇较长篇幅的文章, 对当前语文教育现状作了激烈的批评之后,全 国许多报刊纷纷开辟专栏,关注和研讨语文教学,其后结集出版了一本《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如果以最先 对语文教育发难的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它们在批评方式和内容取向上有几个显著特征:其一,内 容上,批评以政治道德教育为主的语文教育模式,强调文学教育。王丽说:“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 真正从语文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有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的 ,而且还是50、60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邹静之说:“很多人已经把 文学看成是一个附属的令人厌倦的东西了。这与使人生厌的语文教育是分不开的。我坚信如果按教科书中的方 法来写作或欣赏文学作品,那将离文学越来越远。”其二,反对语文教学中所谓科学主义,对语文教材中的解 释系统和设计的练习、问题不满,认为不是无味,就是繁琐。薛毅说:“问题更为严重的是,那套解释体系也 能把经典作品讲偏,讲歪,讲得味同嚼蜡,刻板无趣。仿佛全世界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用反对封建主义、批判资 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诸如此类的大词来概括,再加上阶级局限性、消极面,就完事大吉,天衣无缝了。里面 就是没有人,没有人的丰富情感,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第三,采取非学院式话语。 幽默、揶揄、讽刺等,充斥于作者的行文中。对高中语文教材编入的《松树的风格》,薛毅的评价是:编者教 学生学习松树,“也不知那些编教材的和教书的学得如何。没听说他们集体捐献心脏肝脏。也许他们没有学好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等等。第四,怀旧心态。王丽在发表了《中学语文教学手记》之后,仿佛预感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即辗转京、沪等地,走访许多专家学者,用不无怀旧的笔调,记述了一些德高望重的学 者深情回忆少年时学习语文的美好时光,哪怕是私塾式的教育,在作者的笔下也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低吟浅唱 。

    显然,笔者在比较后现代主义与上述语文教学的批评时,突出了二者的相似特质而没有揭示其差异性,客 观上二者之间的差别之大,亦无须笔者多言。薛毅在文中也对90年代中国的后现代主义不屑一顾。但事实上, 他们在批评方式上既与时下语文教育研究大异其趣,而在内容及取向上,如上所述,又与现代主义等西方批评 方式有许多神似之处。他们均是从事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一族,对后现代主义等批评方式可谓轻车熟路,起 码在上述对语文教学的批评中渗透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的思想倾向或痕迹,因此,我们姑且把它称之为语文教 育的后现代主义式批评。

    后现代主义式批评对语文教育的误读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4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033-02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学者们坚持的批评立场,从当今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出发,探析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今我国大众文化现状的相关性,这种研究的立场和角度为我国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宏观上提供了指导作用。 

一、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内研究述评 

目前,国内翻译过来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语言的牢笼与形式》和《:文化与政治》。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文化理论与等方面研究。近几年,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詹姆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提出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使之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其归纳概括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对理论界的影响十分广泛。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众化、文化视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问题日渐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向的本质。詹姆逊研究文化问题角度与传统的从经济和政治视角不同,他注重从历史的深层逻辑对文化进行探析,尤其注重从社会生产方式与文化生产之间的联系来探析文化问题。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必须透过“文化主导”的概念来掌握。关于这一观点,国内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刘永杰认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对于后现论建构贡献最大,并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这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1]。刘梅指出,詹姆逊提出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核心词语:文化扩张、文化历史分期、文化超空间、文化意识形态、文化“他者”视域等,这些范畴构成了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总体轮廓,这不仅对“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什么”做出回答,而且也一般性解答了“文化是什么”的问题[2]。国内其他学者通过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指出,詹姆逊通过分析文化发展的资本逻辑与文化经济内容,考察文化形式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演变与辩证关系,判定文化表现的现实境遇与时空特征,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乌托邦诉求及文化政治使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立场和态度。与此同时,詹姆逊以“空间逻辑”来建构后现代文化理论体系,从“空间”维度思考后现代的历史分期问题。在对一系列后现代征象的认识上,他认为影像文化的流行是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并从主体、历史等角度分别展开论述。在对零散、破碎的后现代文化景观分析之后,他为试图解决后现代社会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而提出“认知绘图美学”的方案,在以解构、颠覆为主要精神指向的后现代语境中,表现出独特的“乌托邦”守望精神。 

总之,詹姆逊的思想方法包括“从整体上把握对象”,他也擅长将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用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把握,“历史”在其著作中是一个关键词汇。在《政治无意识》这一本书中,他就以“永远历史化”这个口号作为开端。詹姆逊在其力作《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明确指出:“我在本文所勾勒的后现代主义,乃是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而非把它纯粹作为一种风格潮流来描述”[3]。 

二是从詹姆逊的观点看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詹姆逊解读大众文化的方式既有宏观的一面,也有细致的一面,既作为一种讨论社会普遍问题的特殊方式,也存在深刻的分析性和有效的解释力。他的这种研究方法对我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詹姆逊认为,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后现代同样会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因此,他着重强调后现代主义文化问题应在世界范围去研究,同时提出发达国家的文化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之间保持一种张力是世界文化发展所必需的论断。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现象是站在以美国为主导地位的西方社会立场,他所指的后现代是西方文明危机的一种产物,他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批评理论是基于西方大众文化传统进行的,而我国大众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其特殊社会背景和独特的文化语境。因此,我国学者们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大众文化理论不仅适用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我们应该用辩证眼光看待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观,并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相结合,批判性的借鉴和吸收其理论,从而对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实践进行丰富和发展。对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不应该照搬,也绝不能照搬,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国内学者认为,詹姆逊对文化乌托邦特性的阐释非常符合中国大众文化现状和特征。比如影像文化以及网络文化所组成的部分占我国文化相当大的比重,而詹姆逊指出的“乌托邦”特性是这些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现代化的新媒体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这都可以让观众群体暂时忘记现实而沉浸其中,这就是中国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种种现象。不过事情都是既有利也有弊,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的消极影响体现在它正在消解着人们的主体性,而积极的作用是大众文化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向上精神的树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的乌托邦特性为人们提供了对理想生活追求的精神动力,出色的励志类文化作品也增添了人们追求“正能量”的思想精神动力。三是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启示研究。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两面性,金无足赤,詹姆逊的理论也存在令人难以完全同意的部分,例如中国许多学者对他的“西方中心论”观点进行批判,学者们认为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仍然存在着发达国家的自身优越感,这就必然影响到詹姆逊的理论观点,所以,我们在研究他的后现代文化对中国大众文化的影响时,一定注意他的基本立场。但是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思考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与内在矛盾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在当今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时要进行良性的互动发展,吸收其精华,理性地交流,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渊博的文化精品。在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我们如果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试图重返我国经典文化时代,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但是如果只是单纯为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需要,任其大众文化自由发展,最终只能使我国文化精神空虚、主体沦丧,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我们应该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认为:“所谓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种追求人生意义或价值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进步、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等。”[4]另外,陈思和教授说过,人文精神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一种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和关怀,一种作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总体思考。”[5]所以,我们应该在保留大众文化积极成果的同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对现状的反省以及对“神性”的追求。 

二、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外研究述评 

20世纪90年代以后,詹姆逊开始转向文化问题,起初这一研究方向的转向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随着后思潮的出现,詹姆逊后现论才被学术界逐渐重视起来。和中国学者对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相比,西方学者则更早开始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关注,并且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国外的理论研究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和挖掘詹姆逊后现论的深刻意义,使得以前文学界没有及时被发现的重要问题浮出水面。比如将詹姆逊和的关系进行对比问题的研究以及对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探讨等等。国外学者普遍认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奠定了他在现当代文化理论界不可动摇的地位,是其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理论思想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后现代语系和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詹姆逊文学生涯正式开始的标志是《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的问世。20世纪50年代,詹姆逊认为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视野太狭隘,并且指出当时现象学侧重于主体表象投射的研究方法是说明不了文学与当下社会的内在联系,这些观点表明詹姆逊与当时盛行的现代主义已经开始出现分歧。同许多后现代的学者相比较,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问题的研究也更加有理论的深度与现实意义。国外许多学者给予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极高的评价与肯定。当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活动家佩里·安德森对詹姆逊后现代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地域—政治层面的理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詹姆逊是这一领域的专家。安德森认为自己的重要著作《后现代主义起源》也是从詹姆逊理论中获得的灵感。英国著名学者肖恩霍默在自己的著作《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导言里详细地介绍了作为理论批判家的詹姆逊的文学作品、对詹姆逊的理论和政治方案定了位。他高度评价了詹姆逊的后现论,并提出詹姆逊的后现论在当代世界的重要价值。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和以及教育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刘永杰.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2). 

[2]刘梅.詹姆逊文化研究的倾向[J].研究,2007(6). 

[3]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500.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5

(东北林业大 学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后现代主义思潮传入我国后,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的同时,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比如一些大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淡化、信仰逐渐功利化和世俗化以及政治信仰不坚定等问题。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后现代主义思潮,减少其负面影响,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当代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21-02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广泛,不仅是教育、文化领域,它的影响力也波及其他意识形态领域;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后现代主义在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传入,由于我国当时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对外来文化和思想充满了好奇和渴望,使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我国得到了迅速传播。而大学生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思想开放,因而成为受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的群体。

一、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一)反对理性主义

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和人类与自然界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将产生问题的源头归结为人们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认可,认为人们过分依赖理性主义并以它为准则,使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使人的生产生活变得过于机械化和一体化。后现代主义批判和反对理性主义,同时主张打破既定的规则,对权威和真理也保持反对的态度。后现代主义提倡非理性主义,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倡导充分发掘人的本质使其自然地发展起来,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

(二)反对科学

人类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更加相信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一些自然灾害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人们过度推崇科学技术,对其有很强的依赖性,导致人的精神意识的丧失,使人成为被统治者,成为“工具人”。后现代主义反对科学使人变得工具化,同时提出冲出现有的社会秩序的束缚,打破常规科学,从而真正解放科学。

(三)坚持“非中心化”

中心与主体在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反对中心化,也称“非中心化”。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主体性、反对主体中心地位的存在,主张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上的联系,相互间能够理解和沟通。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人类中心论,否定人类已有的权威,主张人类与自然界重新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

(四)主张“多元论”

后现代主义者反对一元论、二元论,主张多元论。后现代主义认为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因为客观世界具有多样性,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统一的。也就是说,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一定是多元化的。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曾经说过:“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性开战,让我们成为不可言之事物的见证者,让我们毫不妥协地开发各种歧视差异,让我们为秉持不同之名的荣誉而努力。”

二、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后现代主义强调差异性,注重创造性、人的主体性,加上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就会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敢于打破陈规,有助于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后现代主义思潮为大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更宽广的空间。

其次,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合作意识。后现代主义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认为中心主义是行不通的,主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和学习。当代大学生虽有着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但他们仍然处于成长期,对一些问题还不能够完全认清,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同时,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后现代主义反对中心主义,这就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学习,使他们共同进步。

第三,后现代主义有助于大学生思维多元化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主张个体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对事物要有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待某个问题或某个事物,要敢于突破旧有思维的限制,打破传统常规。当代大学生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灵活,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使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观很容易被其接受,形成多元思维,从而对事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正确认识这些不利影响,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从而趋利避害。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后现代主义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思潮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必然影响大学生个人信仰的形成。后现代主义中反理性反中心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着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盲目追随后现代主义,对信仰逐步淡化,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导致错误的政治观点形成,这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会产生不良影响。

第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后现代主义在反对中心观点的同时,也忽视了个人的责任感,认为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个人行为与社会的发展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个人的行为不能被责任束缚。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诱惑时,做出的决定更趋于利己,使其逐渐丧失社会责任感。而这种现象如果普遍发生,对社会的发展必然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后现代主义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与传统文化产生碰撞。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接受还不牢固,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会对传统文化产生怀疑,对一些正确的行为规范加以排斥,从而抵制主流文化,同时对一些事物持无所谓的态度,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

三、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对策

对后现代主义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应采取正确的态度,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正确引导大学生,使他们认清一些思潮的实质,从而趋利避害,发挥其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作用。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要想使大学生更加坚定的相信,就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着手,加强对大学生的的灌输,使其真正理解,并以为指导,规范自身行为,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自觉抵制外来思想的不良影响,使他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第二,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高校应投其所好,积极开展课余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帮助其健康的发展。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使大学生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成长。

第三,高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其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人,其中最重要的渠道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这也是最基本的传授途径。目前多数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内容枯燥,上课方式单一,对学生的影响力并不大,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没有将其上升到影响自己人生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上课方式多样化,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不要一味地讲授理论,要更多地开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产生认同。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多种文化思潮相互交错的今天,面对外来文化,大学生应学会汲取其积极的部分,摒弃消极部分,抵制不良文化的传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大学生共同努力,为祖国的未来培养出合格的加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黄钊.儒家德育学说论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3).

〔3〕刘永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D].武汉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

〔4〕巫阳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

〔5〕李仲元,王国鑫.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价浅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3).

〔6〕刘朝阳.论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影响[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8).

〔7〕王治河.后现代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后现代主义论文范文6

【关键词】后现代史学 大历史 微观史学 民族史学

一、后现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表现

后现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界的影响,其实这本身就是中西交流的一种体现。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进主义年代,学生运动风起云涌,而这种激进主义表现在学术界就体现为具有批判性的史学家像米歇尔、福柯等人对于启蒙运动以来的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和冲击。到了70年代,人们将这一思潮统一称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在西方学术界普遍蔓延,开始于人类学、社会学,然后到教育政治学,最后才到历史学。虽然史学界对后现代的挑战反应比较迟钝,但就后现代主义内容来看,应该说对历史研究的冲击最为猛烈,更确切的说,后现代主义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西方现代历史编撰学的理论和时间,以及所阐明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观念。

总体上看,后现代史学输入中国有三个层面:专题论文研究;系统的专书研究;大量西方后现代史学著作、翻译,而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写作的影响,根据程度不同,体现在三个方面:

对西方历史学中“大历史”的否定,即反对西方中心论的作品。

那些原来注重历史学中的他者,即下层社会、妇女和少数民族的作品,这些作品形成了新文化史、微观史、日常史等几个流派。代表作有威廉·艾伦的《纳粹上台之路》,金兹伯格的《奶酪与蛆虫》等。

运用后现代主义的文本理论写作的作品,企图取消历史与文学之间的界限,过去与现在的界限,以及真实与虚伪的界限。

后现代史学在中国史学界影响可以归纳为,一是考察历史的角度发生变化,历史多样性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历史学家在考察历史的变化时不再以个人及英雄人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是用阶级、集体、个人、性别还有一种结构性研究:质疑人在历史活动中的自主性,否认人的行为背后的理性意识;二是用一种综合结构的视点看待历史事件的演变,不以寻找一种原始动因或真理为研究目的。

二、中国史学界对后现代主义的两种倾向

1. 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和思想界所产生的新思潮,表现的是西方学术界对西方社会发展的一种批判与反思,而与中国的社会(特别是大陆)关系不大,更有甚者认为中国大陆的现代化尚未完成,因为更没必要的谈“后现代”。

2. 另一种对后现代主义表现得十分热衷,把它视为学术界最新思潮,代表了未来的走向,因此便趋之若鹜,以此来标榜其学术先进性。并不是最早接触到新思潮,就能做到代表先进性。

从其思想渊源来看,后现代主义的确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其出发点是为了总结、批判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走向及其对全球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后现代主义仅仅与西方社会有关。不论是否赞同全球史观,我们确实处在了全球化浪潮中,而后现代主义反对全球化,我们的传统观念是将历史视为一种一线发展、不断走向进步的过程,后现代主义批判的一个重点就是这种历史观念,而主张讲历史看作是一种多元、开放的过程。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发展多元性的重视能使我们在进行现代化过程中有意识的去避免一线一元历史带来的弊病。从这一层看,后现代与中国社会并不是不相及的,因而对于我们而言,对后现代历史研究仍有积极意义。

三、如何看待现代史学的缺点弊病

后现代史学的功能是让人们认识到现代史学的弱点:一是过分重视揭示宏大规律,而不重视政治、经济以外的东西,而它最大目标就是兵器结构和元叙述,反对“大写历史”,宏观历史,主张从意识形态上小写历史,使历史简单化,但这种目标很容易导致极端相对主义和,存在着缺陷、不足。但是,对于中国史学界来说,我们不可一味批评,后现代史学致力于消除统一性、整体性和决定性,反对形势,随心所欲、漫无中心等,这些反思在史学发展上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反思史学并不代表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存在,不能根据现代社会的

一些经验和现象,将个性扩大化,进而否定历史的存在。从大量著作中也可以发现,史学界对后现代注意的介绍大多带有浓厚的民族史学的意识。其目的是,用来自异域的后现代史学为参照物,调整改革现有的史学模式。所以我们可以将后现代因素作为中国史学转折的一个正面因素,借助对后现代史学的驳难来批判反思现有模式的僵化。这样史学才可进步创新。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