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职能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学职能论文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1

从学习策略的角度,企业学习可以分为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就知识管理过程而言,探索式学习表现为对新知识的获取,而新知识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利用新管理方法或改进原有方法来解决现有问题,增强企业内部流程管理效率和效果,并推动企业进入新市场或扩展现有市场,提高市场绩效。探索式学习可以通过对新知识的分享、吸收、整合等转化过程而产生创新性知识,进而促使企业更新管理流程和市场开发潜力,获得更多的管理创新机会。利用式学习表现为对企业现有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涉及对现有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将新管理方法应用到符合企业实际情境的具体流程,而带来渐进式的增量管理创新。由于利用式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现有管理技术,增加相关管理经验和知识储备,往往会增加企业市场机会,获得即时绩效。另外,无论是探索式学习还是利用式学习,企业均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知识保护,避免因核心知识外泄而带来绩效损失。所以,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学习能力保驾护航,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最终实现管理创新绩效。由此,本文提出假设4:H4: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起到协调作用。

二、研究过程

(一)数据获取

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及转型的关键时期。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度较高的行业,对知识管理和学习能力具有更高的要求,创新活动对于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本文选取大连软件产业作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以创新活动较多的中小软件企业为主,首先在大连软件园内选取5家软件企业进行面对面的调查,初步验证模型的测量变量。初步调查后将调查问卷在这5家企业进行预调查,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问卷,最终形成正式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拜访、电话、电子邮箱等方式,向大连软件园内的软件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和软件设计及研发工程师发放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177份,剔除21份信息不完整的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156份,有效回收率为44.6%。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和Lisrel等统计分析工具,检验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的影响关系。从所回收的调查问卷来看,回收样本以中小软件企业为主,企业规模3-50人、成立时间3-10年的居多,共计59家,约占总样本数的57.84%,这也与本研究的初衷向契合,因为年轻的中小软件企业往往更重视知识管理,更具有创新活力。回收样本中还包括一些成熟的大型软件企业,这些企业成立时间早,在行业内影响较大,企业规模在250人以上,如埃森哲、简柏特、通世泰、思科、花旗数据等跨国企业以及东软、华信、中软、海辉等国内知名软件企业,约占15.69%。此外,人数在50-249人的中等偏大规模企业27家,约占26.47%,说明本研究具有良好的样本结构。

(二)信度和效度检验

根据所关心的重点不同,信度可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两类,但通常情况下主要考虑内在信度。由表1可以看出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测量项目外,其余项目的Scaleifitemdeleted值均大于0.35,剔除这两个测量项目可使问卷信度达到检验要求。对于知识应用过程的Cronbach’sα值未达到0.7的标准值,可能是由于测量样本偏小造成的,但考虑到α值与0.7较为接近,也认为问卷满足了信度检验要求。在剔除知识更新和市场发展潜力两个项目后的信度分析中,知识转化过程的Cronbach’sα值达到0.913,且外部隐性知识显性化、显性知识固化和创新知识创造三个测量项目,对其他变量题项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0.657、0.709;市场绩效的Cronbach’sα值达到0.892,客户满意度和市场环境适应度两个测量项目的相关系数为0.697和0.724。指标。由于本文所采用的测量项目是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大都已通过实证检验,可认为问卷满足内容效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主要体现调查问卷反映抽象概念的程度。本文主要进行了KMO和Bartlett’s球形度检验,如表2所示。KMO值为0.874,比较接近于1,说明各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平方和远大于偏相关系数平方和,也就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较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度检验的原假设为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由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近似卡方值为1097.328,Sig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应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存在相关性,适合作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正交变换共生成7个因子,各因子载荷均大于0.5,累积特征值之和占总特征值的86.20%,说明量表的结构效度良好。

(三)模型拟合度检验

本文主要探讨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知识转化、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对管理创新的市场绩效和流程绩效的影响,以及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维度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由表3的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研究模型修正后测量变量的组合信度在0.838-0.932之间,变量平均方差提取系数在0.593-0.784之间,表现出理想的信度水平。所有测量项目的载荷值均大于0.5的显著水平(t值大于15.36),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模型的卡方自由度比为1.90,满足小于2.00的理想要求,说明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另外,GFI和AGFI值分别为0.91和0.90,基本达到0.9的门槛值但相对偏低,而NFI值略低于0.95的门槛值,出现此现象可能是由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维度间并非是相互独立的,彼此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增加知识管理过程间的相互影响路径可能会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

(四)假设的验证

由表4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过程、知识转化过程、知识应用过程以及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的关系,以及学习能力对知识管理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假设H1和H2得到了部分验证,H3和H4得到了全部验证。H2d和H1-2d两个分假设未得到验证,均涉及到知识保护过程的影响作用,这也说明软件企业虽然属于知识密集度产业,但其知识保护意识还很淡薄,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知识保护制度或策略,急需培育知识保护的企业氛围。虽然企业学习能力对知识保护过程与管理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但这种能动作用与企业固有的知识管理观念相比,作用较小。

三、讨论与结论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2

关键词:创新改革 求知探索

中图分类号:G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73

管理学的五项基本职能最早是由法约尔在一般行政管理学理论中提出来的。管理学五项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中的管理采用五大职能进行规划:

1 计划―加强毕业设计领导,提高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做好计划准备

计划:制定最终目标,并制定确实为达成这些目标所进行的可行性行动。针对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及重点培养要求,可在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安排上进行一定的调整,扩充毕业设计的创作时间,间接加大各系部对于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及要求安排,最大程度地提升毕业设计的质量水平,具体操作安排如下:

将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提前到大四上学期第八周左右,要求各系部都要设立专门毕业设计考核小组,召开师生总动员大会,进行针对毕业设计的专题讲解报告会议,公布学院及各系部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和时间安排,加大教师和学生对该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大四上学期结束后,各系部完成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的分配、毕业设计的征题、选题等工作。大四下学期,学生可以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设计。

2 组织―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与学生写作兴趣相协调

根据各系部对毕业设计的专业要求及学生学科的特点,设计不同题目,师生通过双方双向选择,用规章细则规定各系部师生的职责,逐渐形成一种有机的毕业设计结构,保证整个毕业设计前期工作组织协调运作,保证后期工作的可靠性。

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要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这不但要求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吻合,也要求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意义。当然,题目要难易程度适中,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自行完成。各系部尽量遵守“一人一题”原则,尽量避免题目的重复,尤其是理工科专业论文的设计及其他需要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课题应占总课题数的半数以上。文管类专业的题目,应该加大通过调查研究和搜集数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比例。

3 领导―各系部做好严谨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

这就要求各系部领导加强重视程度,严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双方双向选择,严格控制选题数量和质量,并要求各系部对学生完成选题、开题、开题报告等工作做出可行性分析要求和具体时间安排,原则上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4 控制―严格控制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确保后期完成工作的质量

这就要求各系部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一系列措施,建立绩效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大毕业设计的管理进程,适当安排教师减少一部分教学工作量,以确保指导教师有足够精力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间的投入。

4.1 严查考勤绩效

为保证每名学生每月至少接受一次指导老师专业指导,各系部应该每月让指导教师详细填写纸质的具体指导内容,学生必须主动配合各系部的检查工作,不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和所遇到的疑难问题。指导老师指导工作可与绩效进行挂钩,实行奖罚制度。学生若违反各系部针对毕业设计的考勤反馈有关规定,可视情节严重推迟其答辩时间,甚至取消答辩资格。

4.2 定期检查

各系部根据时间节点安排,通过教师定期纸质指导内容、汇报会等形式对师生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并由指导教师填写《记录表》。纸质指导内容及记录表存档报教务处,以备进行期末检查工作。

4.3 严格控制审核制度

指导教师、评阅人要根据各系部要求及学生所学专业特点,仔细审读学生的论文设计初稿,针对毕业设计涉及的问题,提出可行性修改意见,并填写《指导教师评分表》、《评阅人评分表》等相应的成绩及评语。

4.4 严格遵守论文答辩制度

各系部应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准备、组织学生答辩环节的各项工作,保证各答辩小组工作程序的流畅性,确保评分的科学性、准确性、完整性。

5 创新―创新毕业论文设计传统管理模式,加强毕业设计人文管理

创新职能与上述各种管理学职能不同,它本身并没有某种特有的表现形式,总是辅助其它管理职能,在辅助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要搞好毕业设计管理工作,各系部要重视整个设计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创新管理,从本质上达到改善毕业设计质量的目标。

5.1 创新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毕业设计的重中之重。选题要符合各系部专业培养目的和本专业学生的特色,体现本专业实际应用能力。指导老师在选题中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应最大程度避免题目的太大和空洞无力。第二,要注重选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可行性。第三,选题尽量避免重复,保证尽量学生“一人一题”。当然,双向选择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要将选题及时向学生公开,充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意愿及兴趣,由学生自主选择。

5.2 创新开题

学生要在毕业设计选题开始后的规定时间内,要进行开题报告书的填写。在开题报告中要对查阅中外参考文献的篇数、题目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最终创作目的、实践意义等作出明确的要求。由各系部负责组织开题报告的前期答辩工作准备。在学生自述开题报告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专业性问题提问来确定学生是否可以通过开题。各系部负责对所属各专业开题报告随机抽取审查,再对审查结果进行与其他系部的交换检查,以确保开题的创新。

5.3 创新答辩和评审环节

答辩是整个毕业设计的最后环节,也是检验学生毕业技术的最终结果。答辩和评审环节,着重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条理以及制作幻灯片等多方面的要求,确保管理环节上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参考文献:

[1]安之铸.教育科学与系统科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

[2]黄威.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1.

[4]杨雪梅.略论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7-9).

[5]吕何新.民办高校科研工作初探[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1,(7).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3

[关键词]管理学 课程改革 层次方法体系 三三制考核方式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课,也是其核心课程之一。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本课程对了解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材选用与编著。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也是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文献检索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管理学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而适合本科阶段的亦有百种以上,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译著,主要是以哈罗德•孔茨

与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家的经典原著为主,这些教材包罗万象,知识繁多,图文并茂,体系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的编著,这些编著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职能来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有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于实践问题往往是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而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在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教材的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学热点问题,同时适合本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内容结构的设计。许多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学缘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具一格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论是何种教学思路,该专业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必需介绍。二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低。三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四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各专业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内容必需严格的区分。五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课堂教师理论体系讲解方法。讲授内容主要以管理的核心职能、基本管理思想为主。(2)增加阅读量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指定参考教材,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不到的管理理论进行自我学习。(3)理解管理理论的方法。如可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对论文摘要进行宣讲。

2.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中间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案例教学法。即以某一实际或假设的企业管理事例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管理理论来分析或预测事态的发展及对策探讨。(2)主题辩论法。如在学习冲突管理时可对企业内部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利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3)角色扮演方法。即给一组学生一个管理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讨论,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角色扮演完后由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点评。(4)管理游戏方法。如可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3.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较高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1)实地参观调研方法。通过调研,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要求完成调研报告,可提高他们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2)学习成果汇报方法。可要求学生分组就某个管理专题作深入研究,并要求他们用多媒体向全体同学与教师汇报。(3)管理知识共享方法。可利用公共网络平台,以班级、专业、年级、系等为单位创建管理知识共享论坛,学生、教师就管理问题的看法、新观点、经验相互交流。

三、教学条件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改革。二是教学软件的改革。对于硬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建立管理实验室,进行企业模拟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实践教学。二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利用声音、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创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四是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平台。五是建立管理专业图书室。对于软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要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二是要有详细的主要教材与参考教材体系,以及课程习题集、案例库。三是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形成互补。四是要在本专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因此,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以识记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笔者认为,本专业该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讨论、主题答辩、案例总结等;平时课后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等;期末理论考核占三分之一,主要考核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辨析而不是识记。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概言之,在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掌握管理理论与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之间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寻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方,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

[2]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4

《大学语文与写作》考试大纲

一、考核目标

主要考核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运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阅读、分析浅近文言文、一般语体文的能力以及写作常用文体的能力。

二、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语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分析、基础写作。

(一) 语言知识

1.识别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的词语;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注意掌握现代汉语中仍然在运用的文言词语。识别通假字和古今字,理解其含义。

2.了解常用文言虚字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和同一个文言虚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3.理解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语法现象和句式,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用作动词、宾语前置、判断句、被动句等,并能正确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4.理解古今作品中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等修辞格。

(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主要包括古今各种文体知识;中国古代和现当代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作家的朝代、字号、文学成就、诗文集名称、代表作、在文学史学上的地位;重要作品的作者、出处及名句;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现象。

(三)阅读分析

对于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大意,段落层次,主旨或中心论点,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作品所用的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比兴、白描、象征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偶、排比、夸张、层递、反复、设问、反诘、引用等)能进行准确深刻的欣赏分析。

(四)基础写作

基础写作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理解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会具体运用写作知识进行写作实践,具体掌握书信、通知、通告、通报、请假条、感谢信、慰问信、倡议书、总结、调查报告、广告、合同、申请书、产品说明书等的写作;二是根据所给题目或材料,撰写议论文或记叙文。要求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文字通顺,标点准确,书写整洁,不少于800字。

三、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

2.试卷分数:试卷满分150分。

3.考试时间:150分钟。

4.试卷内容比例:现代文学作品约40分,古代作品约50分,作文约60分。

5.题型比例:单项选择题约20分,填空题约20分,阅读分析题约50分,应用文写作20分,命题写作40分。

四、参考教材

季孝良编著《专升本大学语文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吴相洲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徐秋儿主编《现代应用写作实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曾湘宜著《应用文写作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管理学》考试大纲

一、内容提要和要求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组织与管理的定义。理解组织与管理的涵义,理解管理的研究对象:管理主体——管理者的基本特征,以及管理客体——管理对象及环境的特征。

2、管理的学科分类、特点、性质和基本原理。理解管理学的特点和性质;深刻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

3、管理的基本职能。熟悉管理的基本职能,并能对组织进行管理职能分析。

4、管理机制和管理基本方法。认识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能对各种管理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

第二章 管理思想的发展

1、古典管理理论。深入理解泰罗科学管理的要点及其贡献;理解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以其要点;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2、行为科学理论。深入理解梅实的人际关系学说与霍桑试验及其结论。

3、管理理论丛林。理解管理理论丛林的主要流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管理科学学派。

4、管理科学发展的新趋势。理解西方管理思想中对人的认识的发展变化,理解管理科学研究的内容的发展变化。

第三章 管理的计划职能

1、计划工作。理解计划工作的含义,计划工作的类型及步骤;掌握计划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掌握计划工作的方法和技术。

2、战略性计划管理。理解管理目标的性质,远景与使命的含义;掌握战略性环境分析的要点,及战略选择的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各种新型的企业资源计划方法。

3、决策理论。深入理解决策的概念,掌握决策的类型、决策的原则、决策的程序;掌握常用的定性和定量决策分析方法。

4、预测理论。理解预测的概念,熟悉经济预测的种类,掌握一般的预测方法。

第四章 管理的组织职能

1、组织及组织工作。深入理解组织与组织工作的含义;掌握组织工作的基本原则;熟悉组织结构的类型。

2、组织结构的设计。理解影响组织结构设计的因素;组织结构设计的目标任务和组织设计的原则。

3、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理解管理幅度与组织结构的关系;理解部门与职权划分的类型及相互关系;

4、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理解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组织结构、集团结构的优缺点,及管理特点,了解如何发挥每一种组织形式的作用。

5、人员配备。理解人员配备的涵义及原则;理解人员配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理解管理人员的来源及对管理人员工作评价的原则;理解管理人员培训和发展的方法。

6、组织力量的整合。理解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概念;理解和认识直线与参谋两者在组织中的角色及其关系;理解委员会的概念。

第五章 管理的领导职能

1、领导理论。理解领导的概念,与管理者的区别,领导工作的实质,领导权力的来源。理解几种典型的领导理论;了解领导的修养与素质以及主要的一些领导方法与艺术。

2、激励理论。深入理解激励的涵义与作用,激励的作用过程;理解最主要的激励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熟悉常用的激励方式与手段:物质利益激励、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3、沟通。深入理解沟通联络的含义与作用;熟悉沟通的类型和常用的沟通方法;理解沟通障碍及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

第六章 管理的控制职能

1、控制的一般理论。理解控制职能的涵义及作用;熟悉控制系统的构成(基本要素)、组织运转的基本要求、三种基本的控制类型(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理解控制的原则与要求。

2、控制的过程、内容和方法。理解和熟悉控制标准的涵义,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熟悉管理控制的内容;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管理控制方法:专项控制:计划控制、时间控制、数量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人员行为控制等,以及综合控制;理解预算控制与非预算控制的涵义

第七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创新职能概述。理解创新职能的内涵及其在管理职能中的作用意义;熟悉创新的特征、种类与内容。

2、创新的过程、原理、方法与管理。了解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的类型、创新的过程、创新的原理及创新方法;理解创新管理的涵义。

二、考试题型

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满分150分。

三、参考教材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5

(1)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织。高职院校的管理学专业应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都应以此为中心开展。由于管理学课程的覆盖面广、内容多样,缺乏重点实际问题。因此,其教学内容应侧重模块化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基础模块。由管理学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以及基本职能等组成。②专业模块。由企业经营、生产和财务管理等组成。(2)创新教学方法。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探索、创新,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使用案例教学、开放式教学、讨论式教学、项目实训以及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等方式,形成导学、助学、自学的三维教学模式,通过对国内外情景模拟和经典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增强学生对现实情况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增强实践教学比重。在实践过程中对课程教学进行延伸。例如,定期邀请企业家或校外专家对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了解、认识企业管理中的前沿问题和关注热点。建立综合实训基地,购买、研发管理学模拟软件,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学习。模拟的管理工作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决策能力,增强其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2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法

2.1教学条件改革

高职院校管理学教学条件改革包括建设教学软硬件设施和教学开展等方面进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归类收集网络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论文以及经典教学案例,在网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系统理论知识,增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整理和课程内容相符合的资料,使课程教学生动化、多样化,让学生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性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效果,既丰富学生视野,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根据实践教学基地,采用教师、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分配任务由学生分组完成。通过学生决策灵活运用管理学理论知识,行成完整的解决问题方案。在此过程中,由教师为各小组进行规则明确,角色分工,带领模拟决策等。使学生在模拟训练中掌握经营技巧、经营知识,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3)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通过校园网站,在网上呈现管理学课程中的课程大纲、课程计划以及各章节的PPT讲稿、电子讲稿等。也可以展现各公司企业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状况以及政策变化等有清晰的了解。(4)建立优秀教学团队,以科研推动教学。课程组成员的年龄、学历、教学经验、职称和研究方向形成良性互补,优化学术氛围,形成科研和教学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授课教师应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把一些好的分析思路和案例相互切磋,达到资源优化共享的目的。

2.2教学内容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适时调整教学大纲。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主,适当的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调整,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包括策划、组织、协调、领导和决策等能力。同时,压缩理论知识,增加实践环节,增加管理实验和案例分析等课时量。(2)加大信息量,更新教学内容。选择优秀管理学课程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所接触的管理学知识处于学科前沿领域。对课程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生动活泼、深入浅出的原则上,针对不同对象把管理学教学文件数字化处理,在与媒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教学课件。课件内包含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有机整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管理理论知识,对管理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解决。(3)避免课程重复,妥善处理后续课程。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内容上的明确分工,把原本属于生产管理、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调整到具体专业课程中。并依据国内外先进研究成果,突出管理学课程教学的重点,确保管理学的教学系统性,与后续课程建立联系,提前预留教学活动所需空间。

2.3教学方法改革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多采用案例讨论、课堂讲授、情景模拟以及沙盘模拟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其对管理方法和理论的理解。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学习的同时,重视相互学习、实践学习。(1)案例教学法,配合情景模拟进行互动式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掌握。(2)采用灵活教学方法方式,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引用当地优秀企业的实例和数据。同时,坚持团队合作,对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命题考试等进行统一整合。课程组成员及时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研讨等。(3)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进行测试,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也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2.4考核方式改革

管理学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学习的创造性、灵活性,教学活动主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等进行综合评价,把实践考核作为评价考核的核心内容。其具体做法如下:平时课堂考核(课堂出勤、案例分析参与、课堂讨论等)占20%左右。课后考核(学习汇报、课程论文以及调研报告等)占20%左右。实践考核(能力性考核、知识性考核)占60%左右。通过多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感性认识,使学生成为适应当代管理学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2.5教材建设的完善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所使用的管理学课程教材与本科教材极为相似,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且内容抽象,不易学生学习掌握,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因此,教材建设的完善对管理学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可采用具有较强权威性出版社出版或由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例如高教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教材,以及斯蒂芬编著的教材等。具有信息量大,内容不断更新等特点,能够使学生接触世界最前沿领域的管理学知识。同时,高职院校也可根据自身教学要求、特点,尝试编写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教材或辅助教材。

2.6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利用主要指充分使用师资力量、网络资源以及社会资源。优秀的师资力量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厚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而社会资源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点。

3结语

管理学职能论文范文6

1计划职能的应用

进行严密的计划

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编辑部就着手对期刊出版制订工作计划,按照出版发行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对新投稿件实行编辑部内审、专家外审、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在稿件“齐清定”之后进行“三校”,以此作为工作流程的基础进行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流程进行人员、任务的分配,同时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地进行出版工作顺序。

预测所需时间

期刊的出版具有时效性,在期刊出版日期之前必须完成当期所有的出版任务。其所需时间包括编辑人员完成职责工作的实际工作时间和间断性时间。预测出版工作所需时间最重要的就是期刊的出版日期,因此何时开始着手准备当期出版工作的启动时间以及出版任务完成的收尾时间是时间预测的关键,这也对编辑人员对于审稿专家的专业领域、审稿效率等的了解提出了要求。对于每篇新投稿件,《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规定在一周内完成编辑部的内审流程,通过内审后根据稿件的专业领域决定外审专家。由于外审专家均为环境卫生、预防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工作时间各不相同,编辑人员需要预测专家所需的审稿时间,定时催专家审稿。为了能够及时有效地收到外审专家意见,对外审专家的时间要求放宽,以便外审专家有充足的时间查阅资料。同时,通过与审稿专家的交流,能够更好地对预测出版周期,为合理安排出版流程提供帮助。

合理规划出版进度

在实际出版工作中,由于外审专家的审稿周期有长有短,作者修回稿件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为了能够按期出版,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预测出足够长的审稿周期和修稿时间,确定出版工作进程,提前进行稿件的审理工作等。由于出版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必不可少,不能因为未按时完成进度而随意减少环节。若想保证出版流程的实际进度与计划没有较大的差距,则需要定时、定期地监控并进行必要的出版步骤内部微调。如,当外审专家因为出差、公务繁忙等原因没有时间审稿时,应尽快调换同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避免因外审专家原因造成的进度延迟。

严格控制出版周期

出版过程有着固定的步骤,当出现出版进度不一致时,应首先分析其原因,并决定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审稿周期过长的情况,此时除了联系专家尽快审稿,还应考虑更换审稿人,当作者迟迟未修回稿件,首先联系作者是否对审稿意见有异议或修改上的困难,避免因未收到审稿意见造成的不必要的延误等;其次,应在出版进度计划中标注需要调整的地方以及需要采取的调整措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临时调整带来的混乱。

调整措施实施效果评价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发生各环节任务的时间超出计划所需时间(如刚才所述的审稿周期长,作者修回稿件慢等),或者由于出版目标变更引起某些工作计划相应调整(如遇重要会议、事件等需要加急报道的),出版过程中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编辑人员出差、人员培训)等情形,要对原有时间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保证出版工作在周期内顺利完成[3]。在预防医学类期刊中,很多研究成果具有时效性的特点,若因为发表周期过长耽误了科研成果的展示,会对信息交流造成一定影响。如《环境卫生学杂志》2016年第六卷第3期刊登的文章《唐山市民对雾霾的认知及防霾行为调查》,因紧扣时下人们最关心的雾霾相关的知、信、行等热门话题,因此在审稿、修稿、校稿等流程上加紧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流程,按期、及时地刊登出来,为广大读者普及、推广雾霾相关科研成果提供了平台。

2组织职能的应用

为实现期刊出版的工作目标,对每个编辑规定在工作中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环境卫生学杂志》在编辑出版工作开始,根据出版法律法规配备拥有出版专业从业人员资格的编辑,即初级编辑、责任编辑,以及副主编、主编、编辑部主任(负责人)。由于专业领域、编辑技能的不同,各个编辑之间互相协作、支持,以完成按时、高质量出版期刊为终极目标,合理的分工协作。如:在《环境卫生学杂志》创立之初,首先明确了两位编辑人员,明确二人各自负责的期刊数量以及在出版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工作内容和具体任务。初级编辑负责稿件的、送审、退修工作,中级编辑对修回的稿件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送主编终审。在此后的期刊出版工作中,对各自分配的出版任务进行监督、管理。除编辑人员的组织分工,《环境卫生学杂志》编辑部还充分利用了环境卫生领域专家们的影响力和专业水平,定期组织编辑委员会、组稿会、定稿会,最大程度发挥编辑委员们的能动性,为期刊提供优质稿源做出努力。

3控制职能的应用

管理学中“控制”是指根据组织的计划和事先制定的标准,监督检查各项活动及其结果,并根据偏差来调整行动或计划,使计划和实际相吻合,保证目标实现的行为。“控制”手段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以反映工作需要,并有及时性、经济性等特点。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控制”行为当属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措施。这就需要编辑出版单位在组稿、审稿以及加工等环节进行严密的质量控制。

组稿控制

在期刊出版过程中,组稿的过程往往决定着期刊出版的质量。一般情况下,学术期刊的稿件来源分为作者自投稿和编辑组稿。从稿件的录取量来看,学术期刊最终刊发的大多以作者自投稿件为主,而编辑从某领域专家约来的稿件所占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从稿源质量来看,编辑通过对某领域知名专家的了解,请专家针对该刊进行相关领域先进、权威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是撰写创刊寄语、专家论坛等重点栏目的文章,可达到提高期刊出版质量的效果。在期刊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为提高稿源质量,不少学术期刊通过专职编辑进行选题策划、专门联系重要作者、专家向其约稿,这对于期刊的整体水平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在2011年2月出版的《环境卫生学杂志》的创刊号上,编辑部特邀原卫生部部长王陇德院士撰写了创刊寄语,王院士在寄语中表达了对广大环境卫生领域的学者、专家的厚望,提出了将《环境卫生学杂志》发展成为国内环境卫生领域领先的科技水平、成果交流平台的要求。

审稿控制

审稿既是期刊出版的核心环节,又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的基本机制。根据中国相关出版规定,期刊的出版必须实行“三审三校”制度。为确保审稿质量,一般采取同行评议的方式,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一些专家共同对涉及上述领域的文章进行评价的活动。然而,同行评议的过程只是“三审三校”制度的一部分,为确保稿件质量,《环境卫生学杂志》在出版发行之前,通过初级编辑、中级编辑以及主编(或编辑部主任)对稿件进行逐级审阅,遇到文中存疑、不清晰的地方,要求作者修改、解释,以此把握稿件内容的质量。只有对稿件质量高标准严要求,作者才能够在修改稿件的过程中学习到专业知识,提高科技论文的写作要领等,才能充分发挥《环境卫生学杂志》在作者间传播环境卫生领域专业知识的重要作用,在作者群中建立专业、严谨的学术形象。

虽然期刊中所刊登的论文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能够体现整本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水平,但期刊的编辑、校对、印刷质量也是期刊质量的重要体现。在编辑、校对质量控制中应注重内容的合理、文字的准确运用、引文的正确标注等。因此,编辑加工作为出版流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必须确保发表的论文在政治、内容以及形式上符合期刊出版规定,避免形式与技术差错。出版法律法规中规定的“三审三校”制度就是对编辑校对质量控制的要求,不少于三次的校对过程可以发现排版中出现的差错,也可以修正审稿过程中未发现的问题。校对过程是对期刊出版发行质量的把关,可以说,编辑加工的质量控制在出版过程的期刊质量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激励职能的应用

管理学原理中“激励”是指运用多种激励手段使组织系统规范化和相对固定化,是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构、方式、关系及演变规律的总和。激励机制是用人单位将远大的个人理想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产出的连接手段。主要包括精神方面、薪酬方面、荣誉方面以及工作上的激励等。有研究表明,完善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增强集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6]。据统计,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工作能力的30%~90%,而受过激励后可激发3~4倍的工作能力。这也充分说明激励制度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预防医学会主管的众多期刊中,每年都会评选出优秀编辑、优秀论文、优秀编辑部等奖项,除了物质上的奖励,还可以有效地激励编辑们在下一个出版周期里更加努力,成为编辑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工作动力。

5领导职能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