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1
本世纪中国古代文论在世局艰困的大环境下起步,凭着少数学者的学术自觉与抱负,从传统诗文评的基础上,建立了学科的规模格局,而为数不多的大学,相继设立文论史以至文论专书的课程。透过建制,树立学科地位,更有效培养研治古文论的专门人才,普及有关的学科知识。当今中国古代文论在中文系知识结构中比重日益增强,是抗战前的草莱状态所始料不及的。由于古代文论是中文专业的重头戏,近年来,“教程”或“选读”这类讲义式读物和补充教材如雨后春笋,反映社会对有关知识的入门指导需求甚殷,显示古文论已经是中文系课程结构中理所当然的部分。港澳地区专业院校中文专业无不开设文论史或文论专书如《文心雕龙》等必修或选修课,一直维持1949年前国内大学的课程架构,未受国内和台湾这样那样的外来干扰,学术问题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讲者尽情发挥,悉性解读,没有官家意识形态的框架,亦当然不存在外来的扶持,所以一切精彩皆尽在课堂的教学,如徐复观之在新亚研究所,苏文擢之在中文大学,陈湛诠之在岭南学院,他们的讲论,各自展示精彩的生命演绎,文字撰作反而不显真面目。所以,若计较学科文字成果,港澳地区实无足观,根本不可和大陆及台湾相提并论,但薪火相传,于言传身教的过程中,令学科宗绪不坠,有赖于是。因此,于总结大中华古代文论研究,不能一概以文字成果来衡量。
学科的格局规模已根本确立,当下只有补充与修正,但不表示修补的功夫次要,其实同样耗费学者精力;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经过代代努力,方能令学科达至比较成熟的状态。学科的发展犹如生命体,新陈代谢,势所必然;而遗传基因,亦令生命体代代保存其独特面目。尽管学科内容有更新补充,亦不会令古文论的学科格局面目全非。因此,学科前辈不必因后起之秀的冲击而耿耿于怀,而秀出学者亦不必以一时创发而盛气凌人,甚至党同伐异。近数年司空图和《诗品》的论争是一例。无论怎样说司空图和《诗品》,都不足以影响一门学科的格局,若学界目光紧盯着此,反酿成不必要的意气之争,由此而导致的偏颇,加深了中国学术界的门户之见,这实非文论研究之福。因此,学术胸襟在未来古文论学科发展至为重要,古文论的学术生命,兴旺与否,实有赖坦诚的治学态度,以宽容互赏相激励;宽容是对不同见解的肯定,互赏不掩善;不因人废言,亦不以一眚掩大德。方今很多研究重复“劳动”,原因实不全在学术消息的不灵通,更多的是有意抹杀。这只会导致学术研究在原地踏步,甚至萎颓不振,对学术的新陈代谢极为不利。因此,既需尊重权威,也要重视无名后进,同时更需要独立思考判断。文学研究含强烈的个性特点,能独立思考,不囿成说,是显露研究个性的起步,学术生命始见苗头。至于视学术为公器,研究者以公心对待学问,则尊重个性特点的同时,可免于固步自封,自以为是的走火入魔的地步。因此,新世纪的古文论研究,应该驰骋广漠,学术格局恢宏,而造境精微,各尽其才,各展所能,带领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步伐,尽现轩昴的生命活力。
古文论的研究带有综合的性质,既主导文学才情的舒展,也包容哲学浩博精微的造境,亦蕴含史学通鉴全局的识见,至于文献考索等求实的朴学功夫,自不可免。现今藏上海博物馆的先秦楚简,知情人士相传有先秦儒家诗学文辞,若传言属实,则大可补充先秦至汉一段时期的文论内涵,而更重要的是令学术界正视儒家在文论构建上所起的积极作用,从学术思想深处慢慢矫正百年来文学研究界简慢儒学的积弊。不过这批竹简文字久不刊布,未知是否独占材料的私心作祟。材料固然重要,但对古文论这门学科而言,其大体规模已定,即使材料完全公布,亦属补充性质,不可能改变学科的外延和内涵,因此,对这些出土新材料亦不必寄予厚望。反之,在传世文献中,还存在多不胜数的材料留待发掘整理,就以明代文论及古代文体论来说,黄佐的《六艺流别》便久遭忽略;至于唐宋儒家著述中的文论材料,亦多不受重视。若不先存简慢之心,以求真备全的态度治学,则传世文献中文论材料的整理,犹如对新世纪学科的“基础建设”。整理材料,解释材料,若先入为主,适足以入主出奴;因此,通鉴全局的史识至为重要,以识力驾驭材料,真伪自可鉴别,轻重自有鉴裁。若死守当今学科的分类领域,便不可能开出恢宏的学术生命。 畛域分明,是当今学院派学术的特点,但对古文论研究来说,无疑筑墙自困。古文论研究和学术思想及哲学的关系至大,古文论在很大程度上对文学的哲理性省察,像孔子以《大雅》中“思无邪”一语概括《诗三百》,引诗以说诗,背后便有非常深刻的哲学意义,若草率地以泛道德论来解说,再任意引申为儒家重道轻文,则与原意相违不啻千里。若把“思无邪”放在向重“中庸”的儒家义理来理解,结合《关雎》“乐而不,哀而不伤”的批评,便不可能率意妄断。因此,罗宗强教授力主文学思想的研究,实深得学科三昧!复旦大学中文系主持的《中国文学批评通史》已完全刊布,在世纪结束前为学科的总结奉上珍贵的献礼;至于《原人论》等三部专著,从三个方面树立古文论的大旗,学术之功甚伟。新世纪初期,文学思想的研究和整理应提上日程,透过文学思想打通艺与道的畛域,重新接上艺道并存的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2
关键词:皇家园林;离宫御苑;避暑山庄;自然山水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161-01
一、前言
避暑山庄可谓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集大成者,它汲取前代园林之精华,融合江南园林之风韵,并加以创新,形成独特风格。品味避暑山庄,可从中窥探出中国皇家离宫别苑的历史变迁。
二、清·避暑山庄(康熙时期)
清朝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此时,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经历千年的积淀,已臻于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地。
“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是难得的天然胜区,正所谓“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
水系的规划承袭前代,开辟池沼,疏浚筑堤。山区的山泉沿山岭汇入湖中,热河从平原北端导入园内再沿山麓流入湖中,加上湖区北端的热河泉,构成湖洲区的三大水源,湖区出水再流入热河,构成了完整水系。
从山庄的分区来看,山庄可分为大致湖洲区、谷原区、湖冈区、山岭区。各个区的景观各具特色,彼此又互为成景。
从园林建筑上看,与前代相同,山庄在建筑选址上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在富于变化的山水间因地制宜利用自然环境,分别构筑殿宇亭榭、洲岛堤桥。山庄建筑因势而筑,尺度亲切宜人。朝宫、寺观的平面设计采用严整对称的格局,其余风景建筑则随山势而筑,空间既有围和,又有流动。
山庄建筑外观不似秦汉隋唐追求雍容华丽,而是简素淡雅,顶用灰筒泥瓦,楹柱不施丹粉,栋梁不施彩绘,以淳朴素雅的格调为主,使得殿屋轩榭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呈现出恬淡古朴的情趣。
从造园艺术上看,避暑山庄开创性地将北方雄浑粗犷的高岳大川与江南精致玲珑的明山秀水巧妙融合在一起。遍览山庄周围之山,苍穹雄浑,尽显豪壮;而在湖洲区特定的局部空间中,又有仿效江南园林而构筑的小巧之景。两相对比,正是“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思想的一脉相承。
山庄凭借在山峦上筑建筑来增加气势,如在西部山区的若干制高点上设风景点如锤峰落照、南山积雪、四面云山等,使人有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之感。
山庄还巧妙运用了借景、对景等手法。整体上,山庄四周环绕的延绵群山以及期间的奇峰秀岭构成了宫苑的主要借景,是园景得到无限扩展。局部上,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层峦叠翠,热河东岸和山庄的南面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了很好的借景条件。
在组景上,避暑山庄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于一身。整个山庄凭借不饰雕琢的自然山水,加以局部堆山理水、疏浚河湖,自然情趣与人工技巧相得益彰。
另外,山庄充分运用自然植被和人工补植以润饰和创做植物景域,优美的植物景观令人咏赞。
下面就我认为较为典型的几个景点进行分析,来说明避暑山庄所运用的造园艺术手法以及规划思想。
湖洲区水面被分割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若干湖泊。由于跨水的水心榭的筑造,下湖和银湖的水面标高不同,落差在桥下形成水幕,生动有趣。澄湖的水面形状东西开阔,由于热泉水温高,而形成了悠悠烟水之意境。
湖洲区面积最大的洲岛是如意洲它四面临水,为使景色不被一览无余,在其东北、东部和东南三面堆有土岗,西面平坦地势上建有临水的建筑群,作居住用。建筑群以轴线上整齐排列的三重殿屋为主体,整个建筑群布置灵活。
总之,清康熙时期的避暑山庄以自然山水为主题,追求古朴恬淡的意境,凝结着中国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它集前代园林艺术之大成,融合江南园林之韵味,代表着中国古代天然山水宫苑的最高成就。避暑山庄将中国的自然山水式园林推向高峰,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发展的最高成就,也是东方自然山水园林的代表。
三、结论
皇家园林集天下园林之大成,代表了当时园林艺术的最高成就。离宫御苑作为皇家园林的一个类别,最能体现中华民族对自然的眷恋与追求。
离宫御苑因借天然山水胜地,充满古朴自然野趣,同时又兼具皇家恢弘雄伟的气魄。它们是是“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者气概,是“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之凝结,又是华夏民族对自然山水的依恋与执着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3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以故宫太和殿为例,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三、我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小议
风格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应在建筑装饰中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不同的风格等等。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具体而言,中式风格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
要把握好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设计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方位的知识累积,需要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对当代社会时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相得益彰、水融方可。两者细入后都是一门甚至数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前者包括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筑、儒家、佛家、道家、绘画书法、园林、风水……等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后者包括现代及西方建筑、美术,对生活的理解和现代生活各项流程的熟知、对流行元素的敏锐和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四、结束语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1]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贵祥;;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12年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4
关键词:江南园林 传统文化元素 现代景观设计
本文为2012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厅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结项论文,项目编号:12457205D-18。
1、 江南园林概述和特点
江南园林属于我国三大园林派系中的一派,代表了我国古典园林和传统元素的经典。江南园林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但是因为园林的面积和篇幅都比较小所以至今保存完整的园林一般都是明清时期的园林,这些作品体现了我国的古典美艺术。园林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园林和园林之间的不同,古人造园的方式体现了有法无式的特点,只有一定的艺术规律但是却没有一个固定的流程,因此多种多样具有与众不同的美感。
中国古代的私家园林的特点主要有:(1)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这是创作中国古代园林的主旨,主要是为了获得一个典型、凝练、优美并体现自然反映自然的一个私家环境;(2)建筑和自然的和谐:中国古代园林创作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道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思想特征;(3)意境美:古人都喜欢用山水画和田园诗来表达对于自然的喜爱,而中国古代园林则体现了古代自然风景的意境美,可以用诗情画意来形容。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园林结合了建筑、自然、人文的美,将这三者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意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
2 江南园林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 我国目前的现状
现如今,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增长,出现了许多环境、交通、资源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文主要就河北省的环境状况进行分析,其环境问题已经达到一个无法忽视的地步,阻碍了城市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自然景观和城市生活支持系统和过程等使人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环境问题。因此建立人性化、生态化的城市环境景观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迫切任务,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优美、自然的环境。
2.2 江南园林的运用
2.2.1 存在的问题
江南园林的意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和境界,因此我们利用江南园林的艺术特征和营建手法来设计和创作现代建筑,将其运用到河北省现代化城市景观的设计中去,这样不但可以实现人们的精神向往,而且还能实现古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和延续,真正的实现中国特色。
但是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对江南园林的运用呢?这个问题是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不管是使用怎样先进的技术或者思想要想实现江南园林的完美运用都是比较困难的。现在我们都流行“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这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这种观点鲜少遭受攻击,因此其看上去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性和中庸性,符合中国人广泛的思想和心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是精髓所以要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进行发扬,其他领域的中国文化因素也要使用这个态度进行运用,但是江南园林中值得现代景观设计运用和借鉴的元素却很少。
现代景观的概念比较宽泛,现如今我们还只停留在通过研究江南园林来发展的道路上,但是这样我们就永远不能获得发展,只能永远依附在古人的设计思想和创作中,并且我国高校的园林教育中都将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研究“死去的艺术”上,真正的体现发展的东西很少。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江南园林具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不管是设计背景还是方法等都比较完备和经典,但是现代的景观设计却缺少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撑。
2.2.2 河北省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河北省城市中有众多的文化广场、主题公园等,但是景观园林的设计却很荒诞,不但不能体现现代先进的文化和艺术风格,而且还体现了一些落后的思想和文化,整体设计显得繁杂琐碎,尤其是一些所谓的继承江南园林的建筑设计更是荒诞无比,只是简单的抄袭了一些江南园林的色彩、符号、纹样等。
我们对于古代文化一直强调要在“继承中发展”,但是现在我们继承的只是一幅画、一副图案,我们至今都没有明确到底要继承的是什么。所以在进行现代景观设计时不但不能自然之美,反而扭曲了其意境,然后不断发展最后就形成了矫揉造作、灰暗沉闷的设计手法。有时候我们只关注传统的表现方式和形式而忽视其精神和内在,但是一个优秀的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不应该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应该是中国古典文化和底蕴的一种体现和发展,要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氛围中不断研究和发展,最终创作出体现古典美和中国特色的一种设计风格和体系。譬如:江南园林中的园林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是非常经典的作品,如果将园林设计随便的放在一个小区的景观设计上那么就相当于将江南园林的美学概念直接套用在现代建筑上,忽视了园林设计和建筑之间的统一性和和谐型,忽视了江南园林也是建筑的一个部分,建筑本身其实就是景观,江南园林只是景观中有建筑,建筑中体现景观,相辅相成,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意境。
2.3 欧洲建筑风的盛行
如今,我国现代建筑越来越多的体现了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的结合,可以说是国人和洋人之间的一种结合,但是国人对于欧洲建筑风格之下外向型的空间设计慢慢的具有一定的抵触心理,因为国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向往那种君子在院墙内品茶谈天的意境,所以国人只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的小天地而不是外向的空间,而这种需求只有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才能体现出来。中国传统建筑中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封闭的庭院,这不仅是一种私密的不外向的空间,更是一种暂时逃离外界纷争的世外桃源。受到这种心理的影响,我国目前出现了很多“新中式”的建筑风格(就是指以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作为主要特征的建筑风格),虽然建筑设计的手法不一样,有的是神似,有的是形式复古,有的是空间传统,但是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师对于古代建筑文化的一种探讨和发展。
3 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将江南园林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要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形式美运用;精神传达;文化共融。下面主要用书法艺术作为实例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形式美运用:传统文化因素运用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最基础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运用形式美,这种形式美的运用也可以说是一种符号的运用,简单来说就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书法中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线条上,其是书法家内在气质和情绪的一种外在体现,通过点、线、结构、章法来有效的体现。譬如: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点和线设计一些小品。
第二,精神传达:精神的传达不但是形式的模仿和再创造更是通过环境来表达一定的思想、艺术和文化。书法中的精神传达主要是“书中有画”的意境,不管是书法还是景观设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的情感的表现。景观的意境也是来源于设计者对于自然环境的考察和自己的情绪、心理和对人生的态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特点。景观设计和书法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共通性和特点。
第三,文化共融:不管我们如何设计城市景观还是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当代人的生活,所以当代文化是设计和生存的基础和根本。当今设计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不管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文化,不管是国内文化还是国外文化都要实现融合和共生,最后才能真正创作出现代城市景观,实现传统文化因素的有效运用。
4 结束语
综上,江南园林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对于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是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不只是简单直接的抄袭、模仿等,必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样才能实现再创造。利用“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的思想实现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和运用,最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
参考文献:
[1]郑曙阳《景观设计》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张家骥
[3]李长君“创造宜人的城市景观简析城市设计中的城市景观要素”《华中建筑》2000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5
关键词:风水理论 建筑设计 家居环境设计
1. 引言
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历经数千年不辍的发展,形成了内涵丰富、成就辉煌,风格独具的体系。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寺观、陵墓、桥梁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从选址到建设无不遵从自然原则是其精华之所在。到了21世纪,我国高校更是开展了《建筑风水学》这门课程,足见风水学对于我国建筑设计的深远影响。
2. 风水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风水在建筑选址中的应用
风水追求自然的情怀,提倡“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要求建筑物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主张整个环境在形式和功能上要有机结合。风水的目标是面向自然的,也是面向整体有机的。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活环境,由于中国古人把居住之宅看作“人之根本”,因此,风水思想的最有利的表现舞台是建筑学领域。从近代建筑设计对风水理论的应用来看,建筑设计在选址时应当遵循风水学的以下几个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即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于自然的生活方式。中国是个务实的国家,因地制宜是务实思想的体现。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2) 依山傍水(依青山,傍绿水)原则
依山傍水是风水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山体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没有水,人就不能生存。依山傍水也是古人对美的追求,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脑效率提高15%-35%,明代的200多名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江南占50%以上,验证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句话。
(3) 地质检验原则
风水学思想对地质很讲究,甚至是挑剔,认为地质决定人的体质,现代科学也证明这是科学的。地质对人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 土壤中含有元素锌、铝、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气中,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② 潮湿或臭烂的地质,会导致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皮肤病等。潮湿腐败之地是细菌的天然培养基地,是产生各种疾病的根源,因此不宜建宅。
③ 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是一个被磁场包围的星球,人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时刻对人发生着作用。
(4) 坐北朝南原则
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阳光,阳光对人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取暖,冬季时南房比北房的温度高1-2度;二是参与人体维生素D的合成,小儿常晒太阳可预防佝偻病;三是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四是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对现代建筑来说良好建筑朝向,可以达到节能减派效果。
2.2 风水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风水文化中的科学成分与美学思想是由中国古代先哲“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实践、思考和感悟而获得的。“天人合一”哲学即天人原本一体,物我自然两宜,既要顺应自然,又不否定对自然加以改造、调节、控制和引导的必要,它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我们把这种哲学思想运用到现代的建筑和家居室内设计中去,使营造的室内空间环境在本质上与室外空间环境乃至这个自然相一致,使人与自然能和谐共生。针对室内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们与室外空间互通的方式也各有侧重。
(1) 对于开放性的空间,我们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到人们在室内与室外所体验到的连续关系的视点转移,从而使空间里的内墙与空间的分隔带有音乐的优美旋律。比如套间住宅的阳台,复式楼与别墅的赏花露台与庭院,以及住宅内部的某些能做成通透的隔墙。
在这样的空间分隔中,玻璃透明隔断成为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因为这样的设计简洁而无假饰,空间与空间、室内与室外互为借景。作为透明隔断材料的玻璃虽然能造成心理感觉上的分隔,可视觉上的感受却是空间的连续与扩充。巧于映借、似隔非隔、若断非断的手法,既拓展了空间,又使人的视野层次纵深有趣。开放性空间强调的是空间的延续以及空间与空间的交流。
(2) 对于封闭性的空间,应当尽量营造室内空间的某种氛围,满足人们一种精神上的诉求,使人们通过空间氛围能体现出他们不同的性格差异、不同年龄、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文化层次以及不同的职业与社会地位等。比如书房空间的处理,对于商人,我应该突出其空间很强的商业机密性,在装饰用材和造型上追求富丽华贵,暗含很浓的商业气息,室内的墙饰及陈设艺术品都应该展示出商业的追求;若是文化人的书房则迥然不同,文化人追求一种宁静、一种淡泊,装饰上要求体现一定的文化品位,陈设品则讲究较高的艺术价值,色彩与采光应简洁明快。封闭性空间的美妙之处在于“静”,只有在静默的空间中,生命的意义才能得以升华。置身于这样的空间与自然这个大空间比较,更有一种独处的悠远。
3. 结语
与风水相关的文脉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由积淀经验产生的文化是一种先验的文化,很多都是经验的总结归纳的,其中不乏有对生态建筑人文设计大有裨益的传统习惯和设计做法。当代生态建筑是从整体有机联系上以生态规律来揭示并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其建筑设计、场地设计理论在很多方面与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存在诸多相同与类似之处。如何科学地分析其实质,破除其神秘性,取其精华、剔除糟粕为当代建筑学提供吸取新元素的沃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于希贤.中国古代风水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范文6
的《易经》。关系逻辑。正式代表。科学价值
关联逻辑是《易经》的核心逻辑形式,具有动态关联的特点,基于《易经》的符号分析系统cointegration correlation已经渗透到mathematical physics、engineering technology、医学等诸多领域,it在《周易》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科学实践指导价值和科技谈话的文化价值。relational logic。formal representation。《易经》的分析框架和逻辑形式为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约瑟首先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关联式的思考》,但对《关联式的思考》的具体形式和范畴特征没有深入探讨。本文对关系逻辑的具体内容、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提炼,并对其进行了分析
。它有其独特的因果生成逻辑。在这个关联系统中,“概念和概念不属于或包含彼此,它们只是在一个‘模式’(pattern)中。至于事物的相互作用,它不是由于机械的作用,而是由于一种“感应”(induction)。”[1]374-375“感应”它是一种逻辑关联形式,在这里可以概括为动态关联、协整关联、相对关联和语义类比关联。
在《易经》的演绎逻辑中,动态是其核心要素。“是故太极,产生凉意。两仪生四象。四象产生八卦。”[2]595这似乎是一个基于宇宙学的连续世代逻辑,“实圣人作易自然之次第”[3]240:从太极到阴阳到少阳、老阳、少阴、老阴,再到“钱、坤、珍、荀、坎、李、根、对”,它象征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体现了归纳原理的动态演绎逻辑,以这种形式表达了宇宙的变化:“是故刚柔相摩,八卦摇摆,鼓是雷霆,滋润是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夏。”[2]561而这一变化的根源源自《阴阳》。这一极其抽象的符号在《周易》中有多重含义,《周易》中的阴阳既是一个实体范畴,也是一个属性范畴。在实体范畴的意义上,阴阳是宇宙形成和万物生成的性质,,《易传》称之为阴阳之气。在属性范畴的意义上,阴阳反映在宇宙万物的属性和形态上,包括人及其活动,即宇宙万物根据阴阳属性获得自身的属性和规律。[4]
在恒卦中解释了动态和持久性之间的关系,恒卦说:“恒无责,利贞”比它的道长。天地之道是恒久不变的。“福利让你走”,最后有一个开始。太阳和月亮可以被天空照亮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四季变化。圣人可以在比他们的道更长的时间后转化为世界。看看他们的坚贞,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万物的爱121-122坚持的基础在于把握和遵循规律的程度。天地的规律在于无尽的周流,它解释了世界发展的循环和规律,辩证地解释了世界运动的动力和持续性。它不仅提出了《动静》,循环之理“[3]132,还提出了《观其所恒》和《极言恒久之道》的方法论原则[3]《周易》呈现出动态的规定性探究逻辑、逐次演绎法、抽象与具体的转换模式等特点当前协整关联逻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俯仰观察》。阴阳作为《周易》的基本元素,是《俯仰观察》的产物,是对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过程。在《周易》的解释逻辑中,用具体的抽象分类图像的动态序列,从主观性的角度解释对象的运动,使宇宙的运动规律渗透到观察者的内在逻辑中,“在古代,世界之王包牺氏仰望天空,俯视地球上的法律。鸟类和动物的文学作品适合地球,贴近人体。因此,他开始制作八卦来传达神和神的美德以及万物的感受。”[2]607是一种从主体角度象征对象的观察方法。通过对对象的协整观察,对象的轨迹被纳入其自身的分析框架中。”远近投球,拿不同的东西,但只是为了测试阴阳新闻的两端。”246这反映了《周易》探索宇宙万物的逻辑不仅是一个客观化主体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抽象化客体的过程。强调的主体性不是主客体对立分离的主体性,而是主体性以主客体的统一和统一为特征。因此,它是绝对的,而不是相对的,绝对的主观思维,而不是相对的主观思维。”[6]易经是抽象与具体之间的直接对应,它使《《易经》能够实现协整,易经的主体性分析角度能够与宇宙学的完整性相一致,从而建立易经的主体性分析框架,《易经》的协整关联逻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关于《周易》的应用性和科学性,《周易》中有许多相关概念,如“钱”与“坤”、“不”与“太”、“理”与“坎”,相对性概念体现了辩证思维在《易经》中。一方面,它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事物的两极特征。“穷则变和变则通通常都很长。”当事物发展到极限(低端)时,它们会发生变化,从而开始向上发展并繁荣,“通变是无限的,顾客是长的”[5]247。《周易》的认识论逻辑是相对的。从好的一面,我们可以预见坏的一面,从坏的一面,我们也可以预见好的一面。“最后一顿饭不忘危险,生存不忘死亡,治理不忘混乱”[2]622以相对关联的方式预测潜在危机,将事物发展的多重可能性纳入主体分析的范围。
的“泰”卦“言坤在外,钱在内”[3]47,象征着平滑的康泰,“没有”卦“盖乾在外,昆在内”,象征着阳消的闭塞和长阴。这两种卦都由钱和坤组成,而乾下坤的是泰和坤下乾。这两种卦代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两个极端。在这里,它们体现了《周易》中的灵活性原则。灵活性和运动性是事物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前提。“灵活性不仅是《周易》中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认识世界的目的。”[2]115天地的形象应该是天地,“太”卦就是天地。正是这种反射使天地交泰和天气变得灵活,而“不”卦在天空和地球上处于固定位置,导致上下交通不畅,阻碍事物发展。然而,当“不”卦关闭时,六爻总是在变化,“时间太晚了,结局很好。”[7]这种上下卦相互变化的形式被称为“上下象易”。此外,还有变化,如乾卦和坤卦中的阴阳完全相反,称为“蒂凡尼早餐”,如“屯”;《易经》中的《卦阴阳爻画》和《湖》中的占卜地点称为“倒象”。这一系列辩证分析的操作方法体现了相对的科学性《周易》的关联逻辑。这种相对论逻辑表现出一种否定的批判逻辑,“它不仅为批判思维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而且为面对真理提供了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和相对论逻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屯"卦象征万物诞生,"孟"卦象征万物诞生后的无知和幼稚,"诉讼"卦象征纠纷和诉讼,"师"卦强调军队和用兵。“正如64卦是不同对象和图像的叙述、排列和组合,384中的每一卦都是不同时空条件下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反映。”[9]88-96所有这些都通过图像符号总结了事物和对象的发展在一百年的孤独中,任何使用图像符号(包括图像文字)的人的思维方式都必须是类比。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从一开始就选择类比作为他们的基本思维方法和推理形式。”[10]易经它以分类和意象两种方式影响着中国文化和科学的发展,并规定了中国传统思维的逻辑惯性。”“变化的意象”,"圣人立象尽力而为","取象类比"和"观物取象"是贯穿"周易"的精神,既有归纳的方法,也有寻求整体"象"的方法。[11] 这种“意象”为表达理想化类比的联想方式,提供了理想化类比的方法论:墨家的“类类予”和朱熹的“以类而推”逻辑方法。《周易》中的“意象”本身就是一种感性表征,其意义是隐喻性的,它不是纯粹的客观意象或现象。“空间理解力与人类的视觉判断有关。它是抽象和图像的高度结合。与人类视觉有关的空间理解能力是人类的创造一种独特的力量形式。[12]理解和扩展这一空间的能力使《以类而推》成为可能,使“类”成为可能“一个类别,将更广泛的分析具体材料纳入分析框架,并有效总结分析对象的发展特征。意向类比的关联逻辑使人类主体实践能够构建一个更加庞大式、有序的分析网络,并保证其主动性和灵活性。
。基于《周易》的符号分析系统已经渗透到天文学、历法、数学、工程、医学等诸多领域。这种以符号为一般抽象表示的联想逻辑,绝不是原始的思维方式。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周易》的符号系统远离逻辑的混乱。在《易经》的相关性中,所有事物都以“间不容发”的形式出现。同时,它也不同于西方追求“立法者”的一般观点。《易经》的关联逻辑是以《天地法则》中自由意志的形式实现和谐1)383
的《易经》是观天的产物,《丰卦》是专门研究天文学的占卜:“太阳将照耀,月亮将蚀蚀,天地将空虚,时代的新闻”我们在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始于《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良义和四象》,四象生八卦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冥王星,随后在法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刘子华用八卦研究了太阳系的恒星,并在1939年发表了他的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学——一颗新行星的预测》,预测木王星是第十颗行星13]300“中国的古代历法还包括更丰富的天文学内容,例如日食和月食的计算以及五星的运行。这些天象的计算不仅重视天文学在中国古代,也是因为它们是检验历法准确性的重要手段。”《易经》是中国科学史上动态关联的一个重要体现,天文学和计时历法。易卦作为一种历法表示体系,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易经中的时间观不同于现代西方学术界的主流时间观。”《仿佛》的时间远非抽象的,而是闭联的具体集合。它具有这样的性质和基本条件,即它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以非因果和平等的对应方式同时表达,正如我们在同一时间发生的相同思想、符号或心理状态中所发现的那样。”[15]例如,中国古代记录月份的主流方式是将12月与12小时相匹配,这被称为“蒂芙尼早餐”,它以4小时的变化总结事物的发展规律,并有效地将时间与物体的发展联系起来《周易》的巨大灵活性与阴阳学说和易简的美德是一样的,与天人合一。"[3]230这些都反映了动力学、协整和相对论的相关逻辑。
willhelm Leibniz《易经》的数学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他明确表示,他在数学领域的发明深受《易经》中《八卦阴阳论》的启发埃德·波尔称,他的《并协原理》的创作得益于周易太极阴阳学说的启发,并将太极图作为其家族的象征16]中国古典数学的特点是“经商,类万物”“17]138中国古代数学4的发展逻辑与《周易》中“连接诸神之德,类万物之情”的主题非常一致。在这种语义类比和关联逻辑的影响下,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是在“算数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祥与数字的关系是数字比较的基础。易传的极端数量决定了世界的形象“和‘极端数字知道什么叫做占领’(周易系辞(I)最初是占卜,但数学家可以从数字和形状(图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数字比较的推理方法)。[17]62《周易》意象数论是一个包含着丰富数学规律的符号系统,用来表达事物自身的变化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意象数论思想被许多彝族学者吸收、研究并不断发展。彝族学者将数学作为分析易乐的手段阿宁和易图试图用形象数字思想分析易学属于组合数学,“最值得注意的是从九宫开始的河洛理数研究的结果。在研究纵横图时,扬雄(公元前58-18年)在太玄中的符号系统的三元数表的意义《周易》中的“非符”、“夏变”和“复杂性”理论是符号分类的原则,以及各种“卦变”“是符号生成的原理,数学等理论的数学意义越来越明显。”[17]59中国一些古典数学家在研究数学问题时可以追溯到河洛书籍。
遵循了“依经为图”的思想并在《勾股圆方图注》中发展了数学图解法,《制器尚象》一书中的“勾股圆方图”、“日高图”和“七衡图”对后来的数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对刘徽的注释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徽(225-295)刘徽还参考周易的“物类形象,如果不是圆的话,那么是方的”思想,在数学研究中对“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之后,他提出了“析理、解体两用”、“李光地”的数学方法论方案(1642-1718)用山谷解了河洛图,焦循(1763-1820)用代数比例解了二项式定理的彝族。易学对数字的形而上学讨论导致古代对数研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数学和数学。“[17]59
大学在周易的64个三角形常常被用来解释大壮卦的建筑。《上古穴居》荒芜,后来的圣人改变宫殿和上栋下宇等待风雨。他们身上覆盖着大壮。中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设计都体现了周易地区的理念。《周易》的协整关联逻辑为中国传统建筑设计提供了思想支撑,《俯仰观察》的观物方式和《天尊地卑》的主次关系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也来自于此:“六爻之动,道也三层”[2]565,这是中国传统建筑深层特征的来源。“形成六爻的风格依次象征着土地、人和天,而五根柱子的位置是最重要的,形成了“九五”塑像。”[13]307《易经》的和谐思想也反映在中国传统建筑的适宜性上,刚柔分,移动和明亮,闪电和篇章。柔得中和上行“[2]199.建筑倡导中和、世忠、得中和尚中。
的《易经》规定了道、形式和工具之间的关系。“形而上学是道,形而上学是谓之器”[2]“从工程技术创造过程、技术哲学和工程哲学的角度来看,‘工具’不是一种自然存在,但人类工程技术创造活动的产物。”[17]428和“道”是这一技术生产范畴的抽象集合,从“道”到“工具”它是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则,也肯定了中国古代工程的“由道”和“有道微笑”的特点,这是中国古代工程发展的重要基础18]易经列举了古人发明的各种器物(如网罟、汽车、船只等),据说这些发明是通过思考占卜符号获得的,从占卜的例子证明了发明的必要性“概念的宝库”1)439
《周易》的整体思想对传统中医有很大影响。周易地区与传统医学关系密切。古代医生认为,“我不懂《周易》,但光谈《太医》是不够的周易地区的阴阳思想、气论思想、安全思想和谐思想对中医药的发展极为重要。这些想法在中医书上随处可见。许多医学书籍的书名都直接加上易学的名字,如清朝茅松龄的《易范医疏》、李雨村的《医易引端》等[1]13]315“易经也是一本书,从头到尾都有质量。六爻是混合的,只有时间和事物。”634-635这直接影响到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后期步骤和过程。在六爻系统和周易五行系统的基础上,中医学建立了五脏、六经循环系统和内脏影像系统。在此基础上,夏洛克·张介宾(1563-1640)开发了瓜氏系统作为类比疾病演变的参考模型,即《以卦象测病情》17]61
的《六爻之动》变化提倡俯仰观察。中医也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四经对应四季,十二经对应十二月,十二月对应十二脉,阴阳调和,这种天人对应的思想反映了协整与相对的关联逻辑,在中医学中渗透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不仅与体表器官相连,而且与四季、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参天地,联阴阳,连四季,化五段”,指中医辨证的治疗方法。黄帝内经“注重四季、地理、土壤、昼夜对疾病的影响,并注重病变的制约和制约关系。这与西医的“头疼医头、脚痛和脚部治疗”完全不同。[13]317《周易》中的八卦对应人体部位钱是第一,坤是腹部,震是脚,迅是股票,坎是耳朵,离是眼睛,根是手,交换是嘴“[2]人体的每一部分都包含在阴阳的分析框架中。中医的分析公式与《周易》中的分析公式相同,《周易》的分析方法非常相似,表现出一种协整和相关性的关联逻辑。
《周易》的逻辑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协整关联、相关性关联和语义类比关联渗透到天文学与历法、数学、工程、医学等诸多领域。《易经》的关联分析框架为科学探究提供了有效的思维工具。在分析过程中,包含了动力学、协整、辩证法和因果关系等多个维度。这种分析模式是中国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在经验与先验的统一中,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包含了中国文化智慧的特点,同时也符合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对当前的科学实践和科技人才的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英语]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M]。陈立夫,主要翻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
[2]杨天才、张善文译。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9.
[3][宋]朱熹。周易本义[M]。廖名春,点学校。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4],王雅。“生生”、“感通”、“偕行”——易传的天人共存哲学[J]。周易研究,2010(3):29-34.
[5][Wei]王弼。周易注校释[M]。楼宇烈,校对和翻译。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
[6]蒙培元。略论《周易》的思维方式[J]。周易研究,1992(2):33-36.
[7]赵晔,作者吴越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1985:141.
[8]苏慧丽,于伟。消极性——培养儿童批判性思维的前提[J]教育杂志,2019,15(4):26-34。
[9]孙希国。易经的认识论研究[J]。周易研究,1994(2):88-96.
[10]周山。《周易》与中国的类比逻辑[J]。哲学史,中国,1994(6):37-41.
[11]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自然杂志》,2005年(1):1-3。
[12]于伟,张敬威。非逻辑思维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8,39(10):40-48.
[13]王玉德。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
[14]。由《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组》编辑。中国天文学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71.
[15][瑞士]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三联书店,1987:251.
[16]赵伶俐。《周易》:人类科学思维与审美思维方式的经典诠释[J]。心理科学,1999(3):237-240.
[17]汝信,李惠国,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上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18]李伯聪。工程哲学引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431-433。
1爱因斯坦在《思考和经验之间的联系》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1952年5月7日,索洛文的信地区的《超逻辑》和《超级逻辑》的概念指出了思维和感官之间的联系,以及直觉在这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爱因斯坦看来,超逻辑和直觉等元素的含义是相似的。
2(1)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写道:“从八卦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它是古代生殖器崇拜的遗迹。绘画分为两部分,像男性的根,像女性的阴。因此,它显示了男女、父母、阴阳、刚柔、天地的概念。古代的数字观念,以三为最,三为最神秘。一幅来自一阴一阳的图片被复杂地重叠成三幅,从中可以看出八种不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