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1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模式;音乐学专业;田野考察
多年来,在国内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学本科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重视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体系。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音乐学本科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发明显,并成为各音乐类高等艺术院校音乐学本科办学必须面对和正视的问题。自2006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对本科教学计划进行了全方位细致的修订。目前,该专业依托“实验教学中心”,以田野考察为实践教学平台,整合各类专业课程,并结合校内外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构建起立体化、多层次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音乐学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音乐学专业首先要求实施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专业研究的特殊性要求实施专业实验教学;为使实验成果得以具体呈现,还需结合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教学,开展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根据理论与实践的辨证关系对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由理论到实践要求实施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学科基础实验教学与专业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能力;由实践到理论要求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主要涉及综合实验以及拓展创新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二、课程结构:三个层次,综合互补
所谓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包括三类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综合课程。实践课程由田野考察、实验性课程及讲座类课程组成,该类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和拓展学生专业视野的训练。理论课程由民族音乐学概论和音乐考古学两门课程组成。综合课程,主要包括论文写作,分为音乐学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后者是前者的延伸)。理论课程重点从理论方面讲授田野考察的方法及实践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应的解决方案,还涉及到在考察过程中应该以怎样的视角、态度和方式进行考察操作等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问题。对田野考察的实践操作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储备作用。实践课程重于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古乐器测音、民间音乐田野考察、城市音乐田野考察),训练学生专业实验技能(测音数据分析、记谱分析、频谱分析),协同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在专业研究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术创新能力。综合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从事音乐学研究,并最终以论文的形式呈现。自从在教学计划中设立田野考察课程以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田野考察的方法,增强实践操作,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锻炼了艺术实践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综上,田野考察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没有理论指导的田野考察实践活动是盲目的,因此理论课程(民族音乐学、音乐考古学)的开设与之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仅有以上两类课程是不够的,因为音乐学的培养成果最终是以论文形式体现的,因此综合性的论文写作课程则成为学生最终学术研究成果实现的重要途径。由此,以田野考察为平台的多层次课程结构得以建立,并成为音乐学专业近年来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此外,讲座类课程进一步引导本科生培养的专业方向,增强学生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欲望,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体现了本科教学“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定位。
三、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网络教学是今后教学的必然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构建功能强大的实验中心网络管理及教学平台,是规范实验中心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①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建立以音乐学学科网站、专题网站及教师个人教学网站为主体的教学应用网站;按学科课程建立音乐学教学实验中心专用的数据库;进行多媒体素材、课件和网络课程等的开发与整合建设,学生可以通过高效的网络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网络教学,使实验中心教学效率得到整体提升。②网络化建设及应用。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教学手段,形成多元化的、全面开放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进行设备借用预约等,实现网络化的开放管理。
四、推进实验室开放
面向学生开放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制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采取以实验项目带开放的办法,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室开放工作。运用专业版测音系统、视频处理剪辑系统、音频处理系统和专业频谱分析系统等开展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利用综合实验和拓展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们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田野考察、信息数据采集、分析研究、策划与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一个关键所在。打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实习基地参加各类实习实践。如定期为博物馆新进和馆藏乐器测音,定期赴文化馆举办民间音乐或城市音乐田野考察汇报等。系部多方筹措经费扩大投入,保证实践教学经费充足;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利用,确保实践教学稳步进行;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多途径、多形式建立校外基地,加强与基地的共建和广泛交流,提高基地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时利用实验室开展学生创业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创业能力,以便更好地产生社会效应。
六、管理模式:统一规划,动态管理
没有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将大打折扣,所以将课程建设、实践操作、学术活动、考评机制纳入统一的建设规划,将田野考察操作能力、理论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最终以“田野考察报告”或学术论文的形式体现教学成果。在管理过程中,通过两级管理制度,规范化的考核机制,依托“实验教学中心”,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安排教学内容,规划多层次的课程结构;定期开展学术活动,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①制定两级管理制度。所谓两级管理制度是指院级(教务处)和系级(音乐学系)各司其职,统筹兼顾的管理方式。教务处主要负责宏观调控:修订与田野考察相关的教学计划;制定与考察活动具体实施有关的管理方案;确认具体的学分认定方案和教学效果测评等内容。音乐学系则主要负责微观的管理:教师安排;课程的具体运行;考试与试卷管理;田野考察档案和资料的管理;学分统计和报备;组织学术活动等等实际运行环节中的内容。同时两极管理部门在制定管理规定和具体运行过程中经常相互沟通,以达到制度合理化(符合实际情况)、运行规范化(符合管理规定)的目标。②制定动态考核模式。艺术实践教学以田野考察项目为主要内容,结合学生在校期间参与讲座类课程及其他艺术实践,以固定考察(以实习基地为主)、流动考察和自主考察三种方式构成,实践教学考核采取以固定学分制和申报学分制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流动考察需按事先规划的考察队伍分组提交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录音、录像资料及测音资料等),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固定考察需按照要求完成提前布置的考察任务,并分组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和考察资料,由各组带队考察的教师评分;自主考察需提交田野考察报告及考察资料,经专业指导教师确认后评分。其中流动考察和固定考察列入教学计划,是学生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属于“约束”机制———固定学分制;自主考察不列入固定的教学计划,但可根据学生的论文选题自行安排、完成考察活动,经确认合格后,仍给予艺术实践学分,属于“激励”机制———申报学分制。音乐学专业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实践教学管理需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只有不断发展音乐理论教育模式,才能为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公鹏,牛爱芳,魏靖.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6):179-181.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2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学生只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才能激发建设家乡的情怀。如何通过优秀的民俗文化,培养有文化、知国情、爱家乡的青少年,这是山东省枣庄市第二十八中学思索探讨的一个课题。
枣庄市峄城区是老城区,汇集了枣庄市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都成为最可贵的教育资源。枣庄二十八中以民俗文化开发和建设为着力点,把老峄县的民俗文化引进校园,通过丰富多彩的基地建设、灵活多样的校内外主题实践、系统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家乡文化魅力,体验家乡文化精髓,领悟家乡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民俗博物馆――传承历史开启未来
2008年,峄城区教育局引导各学校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活动,用优秀的民俗文化浸润学生心田,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家乡,认识家乡,在与家乡人、家乡物、家乡事的接触和解读中激发报国之志,爱国之情。2012年,学校美术教师徐义锋在一节静物写生课上向学校展示了一件物品――卖芝麻香油的梆子,全班50名学生竟无一人认识,更不知有何用途。这事让学校深受启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们这一代记忆中的生活用品,我们的孩子已不知为何物,若不及时对身边的民俗器物进行挖掘和保护,这些物件很可能从我们下一代的记忆中清零。我们了解到徐老师收藏了不少民俗器物,多为峄城老物件,小到一日三餐用具,大至宗教礼仪祭器,门类众多,大大小小塞满了他整个房间。徐老师也有意为学校无偿提供这些物件,供学生参观学习。为此,学校积极争取区文化局、区博物馆的支持,在校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400平方米综合实践教室进行改造,建成3个鲁南民俗博物馆展室。学校邀请当地民俗专家、博物馆专业人士对物品进行分类,逐一进行深层次文化价值挖掘,形成了文房用品、生活用器、百工工具、农耕文化、宗教器物、运河文物等50多个系列,涵盖了新石器时期到近代的民俗器物。这些极具鲁南地方特色的器物,涉及天文、农业、水利、历法、科技、饮食、书画、戏曲、消防、宗教等多方面,我们都辅助以展板予以说明。在每周二固定一个时间,民俗博物馆向全校师生开放,学生置身其中,拥有触手可及的观感和身临其境的体悟,历史与现实对于学生来讲变得更加亲切。每一次参观,孩子们都怀揣敬畏之心,向智慧敬礼,向文明鞠躬,他们将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放置于中华历史文明的长河中,从中寻找到自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形成自己终身的记忆。
民俗主题教育活动――触摸历史感受文化
学校规划开展了“亲近民俗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德育品牌建设工作,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自尊心的同时,把民族精神的激发与道德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学校成立了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民俗专家、家长,成立研究社团,开展了戏曲才艺大赛、传统工具改造制作展、校园民俗文化大讲堂、寻找峄县古建筑、石榴器物主题展、“器物之美”绘画作品展、每月一次的民俗专家讲座等系列主题活动。学校结合教育实际,由家长委员会牵头组织,在博物馆、青檀寺景区、台儿庄古城、遗址公园、匡衡祠、女娲冢开展了体验式教育。
在主题活动中,学生带着心灵中的单纯与感动,去倾听沧桑往事,收集老城记忆碎片,回望飘逝的身影,去亲近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更存在于我们记忆中的城市,也寻找教育的真谛――传承、守望与追求。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了“三个结合”,即与团队活动结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与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吸纳社会各界支持民俗文化进校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营造全社会关心民俗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
民俗研究社团――怡情励志提升素质
学校每周三下午的活动课是民俗研究社团活动的固定时间,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查阅资料、校外考察、到校园民俗博物馆参观实物、亲临《走遍中国・枣庄篇》《古峄探密》拍摄现场等方式,在民俗专家和老师的辅导下,撰写研究报告。目前,已有10余篇民俗研究报告在省市级相关刊物和媒体上发表。同时,多数社团成员还兼任民俗博物馆解说员,通过对民俗器物的标识、讲解,进一步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民俗文化综合实践课,也不仅仅限制在校园内,学生社团和小组走上街头,用画笔和镜头搜寻老峄县的印记,探访文明的轨迹。在老峄县古城墙遗址的现场式体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一个考验,教师从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需要其具有多方面的能力,调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教育内涵。同时,教育现场体验开放式教学,学生们自己动手搜集整理家乡文化,自己捕捉信息,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还将民俗文化纳入校园文化整体建设系列,建起了文化石、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景观,突出了校园文化主题设计。
民俗文化课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
在民俗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按照“人本、多元、整合、创新”课程理念,根据科学性、民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原则,我们努力在人与自然生命、人与科学艺术、人与历史文化、人与社会生活四大门类中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获得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开发编制了校本教材《古峄拾珍》和《承乡厚土》,并排入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严格按照班级课时授课。在七年级七班,王艳云老师把柳琴戏表演艺术家请进教室讲解柳琴戏,同学们听后感慨连连:“没想到家乡的柳琴戏原来这么美!”在八年级六班,徐义锋老师的美术课正展示汉代的铁犁,学生在速写的同时,对峄城悠久的农耕历史也有所了解。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效融合,拓宽了民俗文化参与面,让更多的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有效渗透民俗文化。在课程评价方面,实现了由分数向成果展示的转变,评价方式主要有考察报告、作品展示、演讲解说、随笔等,还通过制作展牌,组织书画比赛、征文比赛、摄影比赛、主题班会、故事会、手抄报展览、动漫制作、民俗探究、文化收藏等展示性活动,来进行课程评价。民俗课程的稳步实施,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彰显特色,文化促进德育”办学特色的形成,实现了“教育活动”到“教育课程”的华丽转身,使民俗文化教育迈出从“同制化”走向“个性化”发展的一步。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史论课;教学策略
艺术史论课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通常是必修的基础理论课,也是一门比较难教的课程。其原因在于:一方面,相对于史论课的讲解来说,学生更看重动手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入校时的文化课分数普遍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还走以往“满堂灌”的路子,势必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笔者从事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史论课教学多年,主要承担的课程有中外美术史、中外工艺美术史、中外建筑史、中外园林史等。为了使高校艺术史论课的教学跟上新时代,本文提出转换教学策略的思路。
一、教学策略:由“教导性”教学转换为“发展性”教学
按照传统的教学习惯,艺术史论课的教学大多是“教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动地位,多为讲述艺术史内容、传达艺术事实、提供正确答案,重在知识输出。在课堂上,教师的“讲”很重要。当学生总是处于被动聆听者的角色,部分学生会在无意间依赖教师的督促,因为教师掌握着教学的主动权和学生所需要的信息。“发展性”教学则强调教师是一个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动者与积极参与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治学方法来更好地完成学习。教师不再是提供正确答案,而是要提供“好的问题”,并重点关注学生研究思维的建立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他们自己的责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应依赖教师的教导。一般情况下,教师不会去修正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去发掘答案。为了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手,除了要求学生用心听讲外,练习、作业、考试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
二、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
发展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是最关键的要素,它决定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一般情况下,高校的艺术史论课教学都以知识输出为主,即以教授艺术史知识为基本目标,让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现象、艺术作品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旁涉文化、习俗、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种教学目标固然没错,但在当今时代,通过各种电子媒体获得知识已经非常便捷,课堂上单纯的知识输出对于学生来说没有新意,甚至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形下,教学目标由知识输出转换为“研究思维培养”势在必行,其优势在于:第一,符合大学生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按照我国应试教育传统,知识输出型的理论课教学很容易被看做是中等教育的延续。尽管课程更专业、教师级别更高,但从教学本质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几乎跟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差别。唯有研究思维培养才更符合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律。中小学大多没有研究思维培养的意识,以致学生到了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依然非常缺乏研究思维。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是具备独立学习和问题研究的能力。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艺术设计创作和创新的基础。艺术设计专业课以技能培养为主,不注重研究思维的培养;而在艺术史论课上,研究思维培养却可以贯穿整个课程,学生可以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艺术的发生、创作和发展过程,并由此提高学术研究意识。第二,符合“用较少的课时,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的要求。一方面,在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时量占较大的比重,而作为基础课的艺术史论课一般课时安排较少,通常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在目前一般大学的低年级基础课教学中,英语、体育、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等必修课程往往占据一学期的主要学时,这样,留给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就非常有限。另一方面,艺术史的广度和深度是无限的。在有限的课时里,所教授的内容要涵盖中外艺术史的大部分知识是有难度的。知识输出型教学重在知识的教授,因此“获得多少知识点”就成了教学效果的一个评估指标,而有限的课时是这个教学指标的瓶颈。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教学则可以轻松化解这个难题,因为学生对研究方法的掌握和研究思维的建立,可以使知识的获得、选择与利用变得长期有效。第三,符合基础理论课教学和专业设计实践结合的要求。高校课堂教学不能仅局限于知识和技能的教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应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研究、思考和创作能力的人才。研究思维培养导向的艺术史教学,可以从艺术、历史、文化、政治、宗教等多维度出发,帮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进而成为有独立创造能力的设计师。
三、教学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改进
(一)教师教授方法的改进
在发展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课堂的主角身份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无需在意自己讲得有多好,而要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潜能。碰到针锋相对的讨论或问题时,教师在教学心理上不是要用自己的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要以谦卑与宽和的心态,激发其展开更深入的思考。在具体的教学手段上,教师应力图做到以下五点:第一,教学语言口语化,尽量使用易懂易记的语言讲解枯燥难懂的学术内容,让学生把握艺术史的整体脉络与课程重点;第二,注重图例分析,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第三,多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以问题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重点掌控能力和问题研究能力;第四,运用艺术史上艺术作品的古今、中外对比,提升学生对艺术史的整体理解与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五,强调学有所用,培养发散思维和设计思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其设计创作能力。
(二)学生的课堂讲解与分享
学生在课堂上以PPT课件形式进行讲解和分享是课程设计的一个必要环节。在笔者的教学课堂上,笔者负责教授艺术史的整体内容,而学生负责讲解艺术史上的一个知识点,即某时期的某个艺术流派,或某位艺术家作品的分析。学生的讲解不仅能反映他们在课外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效果,也能够使他们加深印象与发现问题。对教师而言,根据学生的讲解情况,可以补充教学内容、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这样即使是一名教师教授不同班级,也可以掌握每个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此外,有的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在课外下了大功夫,他们所呈现的讲解内容往往非常丰富,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对于学生的讲解有几项基本的要求:首先,学生选择的讲解内容要与教师的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要在课前先掌握这些知识,杜绝讲解时照念大段文字;其次,学生在学习和讲解的时候,必须从一个问题出发,把握一个中心,所讲解内容不求多,而求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最后,鼓励通过简短的视频资料来丰富所讲解的内容。
(三)课外考察
鼓励学生课外进行各种实地考察,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艺术院校的展览馆、艺术区画廊等。课外考察的要求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考察前和考察后的学习研究工作。以学习中国园林史的学生考察颐和园为例,在考察前应阅读教材中关于颐和园兴建与演变的历史,掌握各时期的园林规划平面图,并观看一些关于颐和园的视频。二是有主题地进行考察。以学习中国建筑史的学生考察北京故宫为例,可以有意识地重点考察故宫的规划布局与主轴线设计、建筑中的伦理规制、宫与殿、大门和门院、屋顶与脊兽、建筑与花园等;三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提交考察报告。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能表达自己研究思路的思维导图,根据教材内容和网上的辅助学习资料,结合具体考察经验与实地照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反映课外学习研究与考察的结果,如需要也可以配上自己手绘的图例;四是根据考察和研究设计创作方案,画出草图或实际效果图。
(四)课程考核
按照高校理论课的教学要求,艺术史论课的考核应是提交论文报告,但真正潜心于撰写研究报告的学生只占少数。笔者经过多年课程考核的实践与总结,发现以闭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虽是闭卷考试,但试题的设计不是传统的选择、填空、名词解释题等。试题应是一个大题,侧重于考核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学生对教材范围内的艺术史纲要的掌握,要求学生能掌握艺术史的主要脉络,并进行艺术古今中外的对比;二是能用艺术史的眼光来分析当代艺术的问题;三是能从所学知识中有所领悟,并应用到自己的设计创作中。通过课程考核的特别设计,能督促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和重点,并从学术研究的层面来思考艺术的问题,同时有助于开发艺术设计的创作思维。
(五)网络课程
艺术史论课程可以配套建设网络课程。如果教师在不同的学期教授不同的艺术史论课,并建设有相应的网络课程的话,这些艺术史论课程可以在网络上构成一个课程体系。如笔者建设有中外工艺艺术史、中国建筑史和中国园林史的网络课程,这些课程的教学资料可以在网络上共享,互为补充,不仅能提供课堂教学的基础资料,也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4
关键词:专业认证;质量保障;持续改进;职业预备;案例研究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专业认证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专业教育的适切性。随着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形势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美国专业认证制度构建了一个将职业预备教育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紧密联系的范式,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没有单一的质量保障机构,联邦和州政府承担有限、间接的作用,独立于政府组织的认证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发挥了核心作用。认证机构通过工作网络使所有高校都接受了某种类型的认证,有效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类型,两者相互补充。院校认证分区域性认证和全国性认证两类,专业认证并不在所有专业开展,而是在卫生保健、表演艺术、教师教育、建筑、工程、法律等职业性专业开展。通常来说,申请专业认证时高校应已通过所在辖区的区域性认证。
区域性认证是美国院校认证的基本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大学和学院的几个区域性协会的活动,其目的是在大学管理者和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就大学学习的必要准备建立统一标准。中北部院校协会率先于1905年对高中学校进行认证,1909年公布了院校认证标准并对高校进行认证。随后,其他协会陆续对高校开展认证工作。美国专业认证的最早发展也在20世纪初期,与区域性认证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区域性认证的产生是对大学入校学习准备的关注,而专业认证则产生于对专业领域毕业生质量的关注,即高校如何帮助从业者做好准备。专业认证首先出现在医学领域。1876-1903年,部分医学院了符合约定质量标准的医学院名单,并对成员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来评价其教育质量。然而,到20世纪初期,领导角色发生了转变,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一个由从业者而非教育者组成的会员协会创建了医学教育委员会(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1905年制定了医学院的设立标准并对医学院进行分类,1907年基于评估标准和实地考察了通过认可的医学院名单,并规定未认可的医学院的毕业生不得参加美国职业医师考试。专业认证随后出现在法学领域。遵循医学的类似模式,1900年,法W院协会制定了法学教育标准体系。1921年,美国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对法学院开展实地考察并了法学院名单。到1930年,牙科、建筑、图书科学、音乐、护理、教师教育、高校商科教育等专业先后开展了实地考察和院校名单等类似认证活动,并逐步建立了行业性的专业认证机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专业认证机构迅猛发展,专业认证机构从1951年的22个发展到1982年的47个[1]。这一方面反映了在校生规模的总体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寻求将通过专业认证作为从业资格要求的一部分。到2013年,美国共有71个专业认证机构,每个机构认证的专业数量不等,其中,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的专业最多,高达11866个。专业认证既有专门面向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和两年制项目的认证,也有面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的认证[2]。专业认证具有维护大学自治、调节专业合理性、有效补充院校认证、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国际间教育质量互认、充当高等教育与执业注册制度之间的纽带等作用。[3]
二、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特点
在美国,认证是一个严格审核高校教育质量的自愿、非政府性过程。院校认证是对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是确保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可靠的教育质量;专业认证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对职业性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目的是确保毕业生接受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具体来看,美国专业认证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始终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证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暗示了在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中实践领域的从业者与培养未来从业者的教育者之间存在的基本矛盾。美国专业认证制度自建立伊始就确立了从业者而非教育者在专业认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并持续至今。美国专业认证机构为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基于行业标准制定和定期修订认证标准,始终关注专业教育应为毕业生从事该领域的专业工作做好准备;与院校认证的同行评议人员主要由高校校长、教师、熟悉高校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不同,专业认证同行评议人员主要由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和教育者组成,人员数量和构成取决于认证专业的规模、复杂性和具体需求,目的是使专业教育及时了解、跟进行业发展变化和需求。根据认证标准和过程,专业认证机构要求专业、认证机构和利益相关者定期、持续分析专业发展需求、对从业者的要求、实现教育使命和目标的专业教育的有效性等,认证专业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以使毕业生拥有专业领域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规格与从业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认证专业和高校是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认证程序,使每所高校或每个专业在认证评估时得到公平对待。高校和专业是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的主体,对教育质量负有主要责任。专业认证不是对专业的排名,相反,它在确保所有专业满足统一认证标准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专业的独特性。为此,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综合采用专业自评和同行评议,在尊重认证专业发展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使教育者和从业者建立密切联系,确保专业教育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专业自评是认证的起点,是开展同行评议的基础。自评尊重认证专业和所在高校的特点,承认实现卓越教学和良好运行的多样性。同行评议专家由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和教育者组成,通过审核材料和实地考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审查认证专业的发展情况,评价认证专业对认证标准的执行情况,并对专业的持续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三)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核心
保证高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并为质量改进服务,是美国教育认证制度的两大基本目的,也是认证指标体系设计和制定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出发点。专业认证机构已从早先的把关者转变为引路者,从区分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促进专业的自觉发展和持续提高。认证既是一个过程――通过认证标准评估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提高;同时也是一个条件――通过认证向公众表明认证高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一定要求并致力于质量改进。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核心,首次认证(initial accreditation)确保认证专业达到或超过公认的最低教育质量,但通过首次认证并不意味着认证专业获得无期限的认证地位,连续认证(continued accreditation)是高校和认证专业当前及今后开展专业认证的主要形式。连续认证在高校和专业营造了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不仅是外部专业认证转化为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专业教育动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四)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注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强调学习结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是美国教育认证指标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性人才,美国专业认证逐步实现从传统的以输入和过程为中心的“资源模式”或“生产模式”向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绩效模式”的转型[4]。无论院校还是专业认证机构,都将采集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作为认证标准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证院校和专业应确保其资源、教育项目和服务,不管何时、何地和以何种方式提供,都能促进、帮助学生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专业教育和质量保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所学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具有目标驱动、基于证据、改进导向的特点,是对教学和学习数量与质量的分析,以检查其与高校的使命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其与高校使命、目标和目的的一致性越高,教育成效就越高,院校和专业也越可能通过认证。[5]
三、案例:美国图书和情报
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认证委员会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领域的重要力量,自1924年起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已对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哥59所高校的64个专业开展了认证,其中美国涉及33个州的50所高校。认证委员会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常务委员会之一,具体负责专业认证工作,研究制定认证标准。通过专业认证,认证委员会在图书和情报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了一个质量控制方式。作为前提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要求所有申请专业认证的院校应先通过所属区域性认证机构的认证。全美最有影响的全国性认证组织协调机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认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是评估图书和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权威机构。毕业于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专业将为学生求职带来较大的优势与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职业流动性,因为该领域许多专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专业的硕士学位。
(一)认证标准以专业使命和目标为核心,尊重各校特点与差异
认证委员会通过一个由教育者、学生、图书和情报专业人士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集体决策过程制定认证标准。认证标准描述了图书和情报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特征,在尊重院校和专业改革、试验、创新和特点差异的基础上,确定了图书和情报专业教育的最低要求和必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系统规划,课程,教师,学生,管理、经费和资源五个方面(见表1)。认证委员会根据认证标准组织开展认证活动,最终认证决定取决于对专业的整体评价,而不是某一方面。认证标准是指示性的,而非指定性的,认证委员会鼓励认证专业发挥主动作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证标准中,系统规划指标中的专业使命、专业目标和目的位于核心地位,是图书和情报专业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所有的认证支撑材料需确保专业使命和目标的有效实现。认证专业以专业目标和目的为标尺,设计课程、招录学生和聘请教师。通过认证标准分析还可以发现,图书和情报专业认证不仅评价教育过程和资源,还评价专业如何成功运用这些过程和资源来实现诸如专业发展等既定目标。
(二)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制定图书馆核心能力,注重职业预备教育
“图书和情报”与可记录的情报和知识、有助于情报和知识管理与运用的服务和技术有关,包括情报和知识的创造、交流、识别、选择、获得、组织和分类、储藏与检索、保存、分析、解释、评价、综合、传播以及管理。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包括专业实践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因此,专业学习经历是图书和情报教育的基础,为确保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专业实践和职业需求,认C委员会根据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信息科学和技术学会、北美艺术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教育协会、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视觉科学图书馆员协会、医学图书馆协会、音乐图书馆协会、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特殊图书馆协会等专业机构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制定了《图书馆员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规定认证专业的所有毕业生都应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图书馆员核心能力》包括行业基础、信息资源、记载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技术知识与技能、参考与读者服务、研究、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行政与管理8个方面,涉及41个能力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力指标主要聚焦于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此外还包括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预算、人力资源发展、管理、领导等行政管理能力,以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自评和同行评议为主要手段,促进认证专业的持续发展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专业认证强调认证标准背景下的持续自评和评估过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开展连续认证――认证专业如何维持认证地位。对通过首次认证和连续认证的专业来说,认证周期为7年,每年需递交年度统计数据和中期陈述报告;对有条件性通过认证(conditional accreditation)的专业来说,认证周期为3年,每年需递交年度统计数据和年度进展报告。与首次认证相似,专业自评是连续认证的基础,在自评报告中认证专业应详尽分析专业对认证指标的执行情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维持认证地位的计划、持续改进的方案和评估工具。同行评议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认证专家应在实地考察前一年任命,以认证需要为依据,综合考虑专业和实践领域、从业者和教育者相结合、专家的专业认证评议经历、利益冲突、该专业前一次认证的评价等因素确定专家人选。同行评议包括非现场u估和实地考察两种形式,非现场评估在认证专家获得任命后立即启动,包括审阅自评报告的指定章节,向同行评议小组主席提出反馈意见;同行评议小组在实地考察期间充当认证委员会的人,分析自评报告、验证自评报告内容、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认证委员会据此对认证专业做出认证决策。
四、思考与启示
美国是最早开展高等教育认证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认证制度已成为美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并被市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接受。美国图书和情报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显示,专业认证有效确保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及其持续提升,构建了一个将职业预备教育与教育质量保障紧密联系的范式。提高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内外沟通互动不够等问题[6]。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发挥培养单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美国专业认证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都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提升的重心在高校和专业。虽然行业协会是美国专业认证的开展和组织机构,但质量保障的真正重心在认证专业和院校,专业自评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专业认证承认卓越教学的多样性,鼓励各校发挥创造性有效实现专业使命和目标。在我国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强化高校的质量保障主体责任意识和地位,鼓励高校和专业根据办学使命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经常性开展自我评估,将专业使命和目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第二,进一步发挥从业者在专业认证中的积极作用,确保专业教育供给侧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时跟进需求侧的发展变化。为使毕业生接受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美国专业认证机构参照行业标准定期修订认证标准,并根据专业需求委派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开展专业认证工作。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工作,有效推动了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经验表明,我国在探索实施专业认证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发挥从业者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修订、实践训练等方面,确保专业教育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
参考文献:
[1]E Elkhawas. Accreditation in the USA: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EB/OL].http:///images/0012/001292/129295e.pdf,2016-04-07.
[2]AACSB. Understanding AACSB Accreditation[EB/OL].http://aacsb.edu/accreditation/overview,2016-11-02.
[3]李武军. 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4]郑莉娟,刘康宁. 基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15-17,31.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5
8月22日,县委书记郑**、县长胡*率领县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赴**市**县学习考察加快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22日上午,县党政代表团一行先后来到**县高新产业园、文港镇、县城湖东片区,实地考察了**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鹏翔医疗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江西申安节能照明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高正集团、江西铭发标准厂房等4个工业项目,文港文化产业园的仿古字画一条街、中国毛笔博物馆等2个文化项目,县城湖东片区的青岚湖新城、幸福桥、幸福广场等3个城建项目,仔细听取了**县相关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情况介绍,详细了解了产业项目引进、产品生产、技术研发及新城区规划建设管理等情况。
二、**县推进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成效及做法
(一)**县推进产业发展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狠抓传统特色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做大做强七大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现代产业的眼光紧紧抓住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最大的医疗器械、文化用品和水产养殖三大产业进行升级改造,大力改进生产工艺、研发高端产品、创新管理体制、增强综合竞争力,打造了全国"三个重要基地",即:全国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文化用品生产营销基地、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2.狠抓战略新兴产业的引进集群。紧盯省市新兴产业发展大势,全力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战略投资,成功引进了隆莱生物制药、北京申安、**轻纺城、汇得能生物发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培育发展了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新兴战略产业,形成了传统特色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双动驱动、两翼支撑"的崭新局面。
3.狠抓特色产业基地的功能配套。实施了"园区三年强攻计划",投入资金近4亿元,平整土地2000余亩,建设道路10公里;推进县内公交、购物超市、房产开发等配套设施向园区延伸,打造特色主导型、产业承接型、产城结合型"三型"园区。按照"集约资源、集聚产业"的要求,强力推进了**轻纺城共建共用型、医疗器械产业基地诚凌实业专业配套型、温圳新型工业基地携今实业政企合作型、高新产业园铭发实业产业孵化型等四种类型、共计110万平方米、可入驻60-70家企业的标准厂房建设。
4.狠抓项目落户建设的优质服务。不断创新项目推进机制,推行县级领导挂产业、挂项目、挂企业,帮落户、帮办证、帮融资、帮用地、帮用工的"三挂五帮"机制;突出项目建设的系统性、综合性、时效性,组建了重点办、考核办、用工办和"绿色服务队"4支专门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项目落户开通零障碍的"绿色通道",有效促进了项目快落户、快开工、快投产。
(二)**县推进城市建设的主要成效及做法
1."一城四区"拉开城市框架。科学规划了6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一城四区"的城市布局。在老城区,按照"只拆不建、多拆少建"的原则,推进了棚户区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加快降低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在新城区,加快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地段、重要节点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南,坚持产城融合、"两区"互动,将园区作为城区来打造,实现城区与基地互动、产业与城市互融,推动园区由"产业孤岛"向产业新城转变。在城北,引进全国一流城市建设开发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4平方公里青岚湖新城规划建设,打造城市新地标、新坐标。
2."四个中心"提升城市功能。围绕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推进了县城"四个中心"建设:一是以600亩的湿地公园为核心,打造市民休闲娱乐中心;二是以世界500强华润苏果项目为核心,打造集休闲、娱乐、旅游、购物、住宅、服务为一体的城市商贸中心;三是以全省重点工程弘洲物流港项目为核心,打造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四是围绕青岚湖"一湖清水",打造**生态宜居商住中心。
3.建管并重优化城市管理。坚持专项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深入开展了"一创两清"活动,城市管理不断规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为更好地管理好这座城市,该县实行了建管分离,将园林、市政等部门并入城管大队,组建了城镇执法管理局,完善县城管局对城镇管理的行政执法职能。同时,发挥市民的城市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城镇社区管理,逐步形成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职责明确、协调配合,统分结合、高效运行"的城镇管理体制。
三、几点启示
启示一:要进一步树立一任接着一任抓项目的理念。做好一个项目,特别是农业、旅游类等一些见效较慢的产业项目,需要几届班子、几任领导长抓不懈、一以贯之的共同努力。比如,江西高正集团从2007年与**县签订15万亩山地综合开发项目协议至今,已经经历了两届班子、三任县委书记、三任县长。每届班子、每任领导都把高正集团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来帮扶,支持高正集团油茶生态科技产业示范园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茶油生产加工基地。**县"一任接着一任干、抓好前任留下的项目也是政绩"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学习。对新谋划、新实施的项目固然要抓紧抓好,但对上届班子、前任领导留下的、有利于本地发展的项目同样要高度重视、积极帮扶、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启示二:要进一步增添招大引强的决心和信心。近年来我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对照**的思想解放程度而言,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比如,**县在引进北京申安高亮度LED照明项目等新兴产业上,就摆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不了新兴产业的思维定势,克服了畏难退缩的情绪,当得知北京申安集团计划开拓新的生产基地的信息后,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加强了沟通,用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感染了企业,最终该项目不但成功落户,还有意把**基地建设成集团总部生产基地的出口贸易中心。因此,我们要牢固树立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敢想敢干,敢于做大事,敢于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努力实现**发展升级、绿色崛起。
启示三:要进一步探索园区开发的新模式。**县在推进园区开发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标准厂房项目建设加速器、中小企业孵化器、产业集聚助推器、节约用地集成器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口招商,切实落实专门政策,坚持"租买两宜",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使一批中小微企业得以引进和发展。比如,位于该县高新产业园的江西**消防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园区建成的标准厂房,省去了厂房建设的时间和资金,从入园到产品生产只用了短短6个月。这对于我县园区建设特别是对我县即将开展的县城东北片区产业基地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6
关键词: 本科教学 内部评估体系 构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趋于大众化,高校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自不断扩大,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变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教学质量评估作为鉴定教学、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不仅检测高校的日常教学质量,而且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适时调控,有效地指导高校的教学工作。
教育部从2003年起,建立了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制度,对我国所有普通高等学校进行教学评估,并建立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采集和制度,让社会更全面了解各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各级深刻认识到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意识到评建结合的必要性。但是,这项工作是外部评估,其评估的重点是高校的总体办学水平,只有建立完善的高校内部评估体系,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专项评估,才能及时诊断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教育部外部评估和高校内部评估二者不可或缺,只有内部、外部评估体系有机地结合,才能形成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合力。
一、建立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的意义
在外部教学评估的强有力推动下,高校内部教学评估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和迎接外部评估的最基础环节,日益受到重视。建立一个科学的校内评估体系对保障高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真正落实教育部“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基本方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1.内部评估的实施是现代管理理念的体现,是高校主动处理好自主办学和自律办学关系的体现,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内部评估对完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促进高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提高社会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2.内部评估的过程强调过程性、全员性、全面性、发展性,对教学质量的评估从多方面进行考察,注重质量建设的过程性环节,全面、客观地考察教学过程,了解高校深层次的教学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发现和解决教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评估的诊断、总结、反馈、促进作用。
3.内部评估是推动高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监控师资队伍、教学基本条件、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等方面,落实整改工作,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增强适应外部评估的能力,为将来接受外部整体教学评估和专项评估夯实基础。
二、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是一个多因素的复杂运动过程。教学的内外部条件,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都与人才质量的培养息息相关。本文从教学系统的构成和运行过程出发,分析、确定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2]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教学质量形成的要素既有导向和激励作用的目标要素,又有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学内容等客体要素;既有充当信息传递工具的媒体要素,又有保障教学活动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心理条件等环境要素。而这些要素最终必须统一集中到人这个主体要素上,没有教师和学生这一最直接、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其他要素都不能构成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多不过是静态的物质存在。因此,笔者认为,与高校教学质量相关的基本要素有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等)、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教学资源。
专业是高等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高水平的专业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支柱,是一所高校质量和特色的标志,加强专业建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课程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课程建设水平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水平。高等学校要制定课程建设标准,实施过程规范,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程评估,为教学质量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业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原有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风气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授课效果的重要影响要素。在当前因扩招使生源有所下降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趣,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教学管理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协调性要素,管理者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组织教学系统的各种资源,并通过不断的反馈协调,形成教学合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指除人力资源外,教学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现代信息设施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新的保障方式的出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
三、内部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根据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围绕“标准明确,过程控制,评价合理,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思路,建立包括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验教学评估、学生培养质量评估、教学管理评估和毕业设计(论文)评估等六个模块的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构成校内教学评估的有机整体,对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系统化评估。
1.研究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加强教学基础管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持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在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内部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操作程序时,不仅要参照国家、江苏省的评估标准和其他高校内部评估的经验,更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情况。该体系分为若干个子体系进行研究,做到既有分解,又有综合。每个体系都有标准、程序、操作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主要内容及工作程序。
专业评估主要依据国家特色专业建设标准、《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士学位授权单位评审指标体系》,从专业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改革、实践环节、教学管理和培养质量等七个方面进行评估,全面考察专业建设的现状。由学校统一安排和学院申报相结合,每年评估10-12个专业,四年一轮。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评估分两个阶段:自评和专家评审。每个专业自评时间为1个月左右,专家评估时间为5天左右,具体安排由学校根据情况统一制定。在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专业的后续建设。
课程评估则参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对全校所有课程特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建设、课程成效等方面进行评估。学校分批、分重点对各类课程进行评估,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顺序依次进行。对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思政类公共基础课,严格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估,其它课程将按照专业评估顺序,每个被评专业各抽取4门课程进行评估,四年为一轮。课程建设评估以课程组为单位,首先由被评估的课程负责人按照评估标准进行自评并提交自评报告,再由教务处组织校内专家根据申报材料进行核实与验收(亦可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进行评估),对课程组成员的教学进行广泛听课。在评估结束后,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课程负责人,课程组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课程的后续建设,为今后评估提供依据,保持课程建设评估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实验教学评估以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为参照依据,从实验室建设规划、教师队伍、设备与环境、实验内容、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质量及特色项目等方面检查实验室建设成效和实验教学质量。计划用四年的时间对全校的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教学质量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四年一轮,每年度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和各实验室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评估3―4个教学实验室。每学期进行一次评估工作,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进行。在学校评估期间,将组织专家深入到各教学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看资料、现场走访、测试等形式进行深入考察,提出考察意见。评估工作结束后,专家组将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报至教务处,教务处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实验教学负责人,教学实验室必须作出回复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上交教务处以督促实验教学的后续建设。
学生培养质量评估则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基础性素质进行全面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等发展性素质进行重点评估,并通过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构成学生培养质量评估的循环体系。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包括入学时的诊断性评价,学习期间的形成性评价及学生毕业后的总结性评价。其中在校期间的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素质的评价含素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可与试卷质量评价和学生学习成绩分析结合在一起;发展性素质的评价主要体现在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各项知识能力竞赛的参与、科研成果的展示及社会工作和社会活动。
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分职能部门教学管理评估指标和院(系)教学管理评估指标两个部分,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既考查学校各部门围绕教学开展的常规管理,又强调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性。教学管理评估主要集中在年终进行。教学管理的评估组由学校督导与各学院教学院长组成,分批对学校教务工作和学院本身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估采取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评估组不仅要提供最后评估的总分,还必须出具具体的评估意见和改进建议。
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依据教育部加强普通高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总体目标、选题质量、指导教师队伍、管理过程、设计(论文)质量及毕业设计(论文)特色等方面考查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以及毕业设计(论文)实践环节的管理水平。毕业设计(论文)评估主要根据专业评估的安排,首先,选择新办专业、学位点申报专业的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评估,综合考查学生的培养质量;其次,在每年度的下半年学校聘请校内外专业对所有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抽查评估,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全面掌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及管理环节的质量监控情况。
四、完善内部评估体系的几点思考
1.成立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
教学评估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有科学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严格规范的评估程序,独立的评估机构和权威的评估队伍也是提高评估工作质量和可信度的组织保证。学校根据专业现状,按照水利土木、资源环境、电气信息、管理经济、人文政法、机械动力、数学物理七大学科门类,拟组建七个相应类别的专家队伍。专家队伍由行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高校、科研单位、咨询服务机构的有关专家和本校有关领导、专家和校友组成。其职责是: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深入教学全过程,开展教学工作质量评价,确定评估等级,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评估办要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加强评估理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指导。[3]
2.不断完善评估指标体系,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指标。
要尽量防止出现评估指标体系引导院(系)搞形式主义,产生不正确的导向。评估指标的设计要简明扼要,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尽量考虑院(系)的实际,不片面追求材料的形式,注重教学和教学管理中的实质性成绩,注重评估工作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
3.要多渠道、全方位收集反馈信息。
在指标体系设立和考核过程中,绝不能仅以院(系)自评信息为主,而要充分整合学校教务处、图书馆、档案馆、人事处、信息中心、各院(系)及实验室等与本科教学相关的教学资源与信息,以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等信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合理地应用到本科专业评估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好、信息量大、更新简单、表达方式多样、可视化手段多等特点,将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分解到日常的专业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真正实现专业评估的全过程管理,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目标。
4.要建立内部评估的长效机制。
从学校战略发展的全局着眼,使院(系)评估作为一项系统性强、覆盖面广、影响大的质量工程。另外,还要长期坚持,不断推进迎评与整改,它们评估工作的两个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的重要性甚至超过前者,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因此,必须将评估制度化,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它固定下来。最后还必须定期对院(系)进行必要的回访,重点督查院(系)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从而有效地促使院(系)对整改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改变院(系)重评估轻整改的现实状况,以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4]
参考文献:
[1]童玉玲.高校院(系)教学工作评估体系构建初探[J].云南大学学报.2006,(1).
[2]刘邦奇.学校教解放学质量保证体系[M].北京:出版社,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