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学专业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1

要找准问题、坚定信心。总的看,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有较好基础,已形成了一个基本轮廓和雏形,目前主要的短板还是农广校建设没有跟上,各地发展不平衡。一是办学体系不够健全。全国还有40个地(市)和近500个有农业的县(市、区)没有农广校;地(市)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79所,县级校非独立办学的有468所,分别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有的省全省基层农广校始终建不起来,还有的省地(市)撤并农广校问题比较严重等等。农广校的不健全和削弱,必然影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有效构建。二是条件建设滞后。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显示,条件相对比较好的1400多所A级校和B级校,也不同程度存在设施设备不足和老化陈旧问题;400多所C级校和D级校,基本是没有办学场地、缺设备。三是办学队伍能力亟待提升。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短缺,基层校长队伍的开拓创新能力、管理水平与事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加强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7月,农业部专门印发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一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中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沟通协调不到位、具体措施不到位等问题,没有从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高度和全局上,充分认识加强农广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的地方觉得农广校条件差、人员力量弱,建设难度大,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认为没必要建设农广校,可以直接利用其他资源。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我们一定要看到,在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国家和各级都在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广校建设正当其时,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势在必行。

要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农业部7号文件明确提出,要以增强教育培训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强各级农广校建设,这是农广校性质和承担的任务所决定的。农广校建设的目标是,力争在5年内实现全国所有地(市)和农牧业县(市、区)农广校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全覆盖;积极争取各级专项支持,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基本配套,全面改善县级校设施条件;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县级校(中心)实训基地覆盖率达到100%;专兼职教师队伍扩大到10万人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各级校长(主任)和办学人员队伍实现全员培训,办学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此,加强农广校建设要着力把握以下四个重点:

一是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要保持农广校相对独立完整的办学体系。没有农广校建制的,或者原来有但被不合理撤并和挤占的,要通过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机制,争取建立或恢复农广校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一时难以建立农广校的也要保证设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二是强化公益性职能定位。农广校是我国农民教育培训公共服务机构,是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组成部分。在国家和地方教育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确保农广校(中心)由农业部门主管的体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独立设置的办学格局。要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岗位编制、人员聘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规范,强化职能建设。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下,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指导服务职能,把农广校(中心)办成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推进中心,受委托承办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

三是着力改善办学条件。中央校要抓紧编制全国农广校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规划,各地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农广校现代化进程。2013年,部里为100所A级校配备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2014年,计划将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项目主要调整为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项目。中央校要尽快制定各级农广校建设规范,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职能任务、设施条件、办学机制等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推进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各省、市、县都要相应制定建设规范,越往下应越具体,要求应更高。同时要建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督导检查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通过建设不断加强,通过规范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四是加强办学队伍建设。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实施体系队伍建设工程,以提升能力为核心,对校长、教学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分级开展轮训。要通过课堂理论与实训基地培训相融通,培养一支既有理论会讲课,又有技术能动手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注重把一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中去,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加快建立兼职教师师资库和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制度;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有一个好的校长,就有好的理念,就可以建设一支好的队伍,形成一套好的管理理念,凝聚一股好的力量。因此,校长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要努力打造一支思路清晰、勇于开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高素质校长队伍。

要教学为本、服务为重。教学是农广校的立校之本,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是农广校的中心任务。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要切实发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协调、汇聚、集成各方面力量,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实施分类、分层,多目标、多样化的教育培训。

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务农农民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开设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等新兴专业,重点培养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通过增设家庭规模生产经营等新兴课程改造传统农科专业,兼顾培养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继续推进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培养高层次农业职业技能人才。促进职业培训、中职教育、高职教育乃至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相互衔接,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

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改变以往单一的普及性培训或简单的“一事一训”培训方式,特别是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创业培训,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分产业、分类型进行经常性、系统性、全程性培训。要严格按照培训指南和培训规范,确保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尤其要强化培训管理,凡是整合利用农技推广机构、农机校、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相关资源开展培训的农广校,要严格落实培训环节,牢牢抓住质量这条生命线,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三要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在教育内容上,要紧跟产业发展要求和农民实际需求,创新教学课程体系,改专业教学为产业教学,依据农时季节和农业关键生产经营环节,针对关键技术和核心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减少理论增强实操,突出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在教育方式上,要尊重农民意愿、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和学习特点,改农民进校门为教师到家门,采取送教下乡、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方便农民结合生产就地就近就需学习。在质量评价上,要立足生产经营实际,将理论考试、实践考核和生产经营考察结合起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从一次性单一结果检验转为过程检验与结果检验相结合,把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后的实际生产经营效果也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四是搭建基础平台做好公共服务。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重点,切实发挥各级农广校(中心)职能作用和服务功能,上联政府及教育、财政、农业等行政部门,横联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企事业单位,下联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和协作协同,形成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合力和良好氛围。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心任务和重点工作,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农广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增强抓落实、见成效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要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广校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农广校各项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列入农业部门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要像抓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一样,下大力气抓好农广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健全联合办学的领导体制机制,建立抓落实的绩效考核责任机制。要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工作体系。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及农广校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等重大问题。各省厅科教处要与省农广校密切协作,在领导中加大扶持,在指导中加强服务,全力支持农广校开展各项工作,要把办好用好农广校纳入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工作要求。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重视和加强对农广校(中心)的领导指导,主管部门的主管领导和科教部门的负责同志可以兼任农广校(中心)相关领导职务,进一步理顺关系,加大工作力度。

要积极争取加大投入。农业部农科教发〔2013〕7号文件下发后,部党组高度重视,部科教司、中央农广校与发展计划司、财务司一起,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农民教育培训及体系建设重大工程项目,推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出台。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将农广校纳入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单位,安排专门工作经费,完善与办学要求相匹配的公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落实农广校公益性农民教育培训财政预算经费,保证各类重点培训工程项目的优先安排及重点支持。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2

关键词: 高等师范院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实践教学

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对大学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同样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其中,突出培养和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尤为关键,因为这种应用能力的培养更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今天媒体需要的人才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这种“早上手,后劲足”的要求,对媒体工作人员要求很高。[1]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只有具备选题策划、现场采访、摄像、编辑合成等稳固的基本知识和熟练的操作应用能力,才能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下,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成功的筹码。长期来看,只有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在职场上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发展空间。因此,立足专业本身的特色,加强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强大的实践能力就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关键。

二、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课时少。

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理论课开得较多,覆盖面过大,占据了较大比例的课时量,挤压了实践教学环节,出现了理论课和实践课课时比例的失衡。这样造成学生四年接收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从理论到理论,欠缺专业要求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也就难以满足企业劳动市场的要求。还有一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实践教学的课程,但因为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压缩了实践课时,甚至取消了实践环节;或者即使有了实验课仍然采用封闭式教学,学生的实践仅仅局限于少量的课堂时间,下了课实践也随之结束。

(二)教学模式僵化,理论与实践脱节。

鉴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性质的特点,在理论课的讲授中,也应包含实践教学的部分。像《试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电视专题与专栏》等课程,尽管看起来是传统的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但这些课程也要有大量的实践教学环节,像课内实训、课外实践等。但是,囿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课教学模式僵化。一方面,在课堂上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操作性,造成学生接收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严重脱节。另一方面,忽视学科特点,不讲究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新颖性和互动性,只是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缺乏一种面向实践的灵活性,造成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三)实验条件较落后,学生生均实验课时数少。

目前,除了中国传媒大学等少数专业院校外,国内大部分开设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院校普遍存在着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是一个硬伤。院校为了缓解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系统等实验设备不足的问题,在实验课教学中常采用分组的方法进行,一个班分成三到四个小组,甚至有些班级学生多的话要分成七、八个小组。一次课只能一个小组上课,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做不了几个实验课题。像《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等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要熟悉摄像机、非线性编辑等设备的特点和操作原理,再进行实际操作练习,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进而才能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创作实践,这是一个由易入难的过程。但是,由于设备数量少,平均每个学生接触设备的时间都很有限,一学期下来,可能学生只是对设备的功能、特性有比较熟悉的认识,但对设备的操作技巧、在节目创作中的使用规律要熟练掌握就很难说。

(四)实验课程设置不完整,未形成体系化。

当前一些高等师范院校在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验课程时比较随意,不是从专业的客观特点和属性出发进行考虑,而是遵从学校的主观想法和意愿的。有些院校过于重视理论讲授,把节目的选题策划、编辑技巧、栏目包装等课程的理论课时安排得很充足,但实践课时却少得可怜,造成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欠缺;有些院校安排了电视摄像、编辑制作等实验课程,却没有整体性地安排新闻采访、选题策划、解说词写作等配套课程的实训或实验,造成学生节目创作中某一单项环节能力的欠缺。不管哪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不科学的。

三、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完善

(一)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大部分课程都非常倚重实践教学,实践过程必不可少,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影视数字合成技术》等,这些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往往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会更加偏重实践。设置这些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实践学时。一般来说,每门课程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2、2/3甚至全部作为实践课时。同时,像《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策划》、《电视专题与专栏》等传统理论课程,也要明确拆分出理论教学课时和实践、实训教学课时。因此,这些课程也需要安排总课时的1/3甚至1/2作为实践课时。我校《视听语言》、《电视专题与专栏》课程分别为54学时,其中各有18学时是实践、实训学时;《电视节目策划》共36学时,其中18学时为实践、实训学时。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不仅体现在实践环节上,在专业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也要有所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在讲解时要多用案例教学法、观摩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启发法等,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变革,使“空洞抽象”的理论知识渗透在“具体形象”的节目实例中,使“单调乏味”的课堂变成“互动探讨”的生动场所。

一些基础理论课程的讲授,一定要多用这些方法。像《广播电视概论》、《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导论》等课程,只讲解课本知识内容会很枯燥、很生硬,如果有效运用观摩法、案例教学法,教师选取或学生自己找出和知识对应的经典、最新影视节目中的画面、片段,依托作品实例进行启发式学习,就会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讨论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会不错。同时,像《电视专题与专栏》、《电视作品解读与赏析》、《电视画面编辑》等课程,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的选择可以扩大范围,不仅可以找影视作品中的案例,更要把学生课外自己做的节目拿到课堂,大家共同观摩,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就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认清自己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不足,积累实践经验。

(三)实验内容设置科学、层次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课,讲究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性、体系化,涵盖对学生编、导、摄、录、制等各项能力的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的内容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基础性试验、验证性综合实验和原创性设计实验。基础性实验,学生主要学习、掌握相关专业设备、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技巧,如非线性编辑系统、摄像机、影视数字合成软件等,从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验证性综合实验,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视音频制作技术手段后,教师设计一些创作实验项目,让学生在验证实验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画面构图、角度、编辑、包装、合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2]原创性设计实验,教师在实验项目上不做主题、形式等各方面的设定,学生自由结合小组,自主选题、策划,利用实验室设备,在课外时间拍摄、采访、编辑制作。

(四)改革考核方式。

不管是课内技能训练还是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实践活动,对效果进行检验的最好途径就是让学生提交实践作品,从作品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改革一些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构成比例,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验收、评分,并在课程的成绩评定中予以反映。这种量化考核的形式让学生更加重视专业操作技能的提高,引导他们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像《非线性编辑》、《电视摄像》、《纪录片创作》、《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属于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的比例较少,因此,这些课程就不适宜用卷面命题的方式进行考试,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提交作品的形式进行考核。

比如其中的《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制定如下期末考试方案:学生成绩组成(百分制)=平时成绩(40%)+期末作品成绩(6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平时情况给出分数,包括:出勤率(10%)+平时作业(30%)。平时作业可以是策划文案、剧本等文字,也可以是片子。期末作品内容可以是两种内容选一:创意短片类(含mv、广告等),片长8分钟以内,要求有创意稿,剧本提纲,影视剧本,分镜头本、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或者纪录片、电视新闻节目、综艺节目等,片长不少于8分钟,不超过20分钟,要求有策划文案,拍摄提纲、拍摄过程、组内分工和拍摄心得等文字内容。

四、结语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教学,不仅需要学校硬件设备的支持、配套,师资力量的补充,培养大纲的完善,还需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及专业考核、评估方式的改革与完善等,每个环节的实施情况都会最终影响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而影响到对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效果,而且每个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尽管我做了详尽的调查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高等师范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但有些途径的微观操作还需要做进一步、更细致的研究。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3

一、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含义和发展现状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媒介的传播,这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传播学就是在媒介作用中实行的信息传达、在人与人交流中构成的一种方式,广播与电视的产生在信息传达中起重要的决定性作用。现代媒介的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传统传播的科技延伸产物,广播电视编导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产物媒介,将现代需要传递的文字、语言、图片、动作等信息进行技术编导,从而形成人们愿意接受的电视节目。①由于广播电视编导工作是新闻学与艺术学的结合,面对传统的传播方式——报纸、电影领域的传递,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将广播、电视与网络媒介加以整合。教育者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引导虚拟化的创造方式,使播出的电视节目没有一定的时效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较大的思维变化。②

二、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的专业定位

在各个高校中,虽然开展了许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传播学领域的一种延伸学科,我国高校并没有将传播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定位传播学视野里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显得非常不够专业。要想在比较专业的领域里更好地促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就要对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人素质

传播媒介时代下的文人素质是由文字符号构成的,主要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所以要发展新兴的传播媒介,就要在传统媒介形式上加以改善。首先,改变电视媒介中的文字符号系统,使它在表达电视主题能力下更好地解释出电视画面的主题内容。广播电视编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包括文字媒介,例如拍摄中的采访大纲、电视脚本等。③最后,增加传统文字编导的能力,使电视节目中的思想能力和节目内容更具有文字气息,这样不仅能产生更好的电视效果,也能将电视内容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把握。所以,要发展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就必须要加强人文素质建设,只有在媒介运用中充分发展文字的优势,我们才能更好地表达出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从而使电视节目体现更好的播出价值。

(二)影人素质

电视媒介是影视媒介中主要的表现形式,影人素质是在现代影视文化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是人们思维的再次创造。电视媒介一般可以不运用文字媒介来表达节目的主题和内容,在表达过程中具有鲜明的、直接的表达特点,根据这些特点了解电视编导的实际工作,不仅要在电视编导中发挥导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都要进行艺术的升华和创新,还要保证整个电视节目的成功进行。所以,要发展影人素质在电视媒介中起到的作用,除要掌握电视媒介中原有的优势之外,还要发展广播学视野下的电视编导专业,从而使电视编导工作中的影人素质更好地发挥出电视媒介的作用。

三、促进传播学视野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对策

(一)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首先应确立明确的、合理的、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各大高校很多专业中,要培养更好的人才,就要具有科学的教育目标。在新兴产业多媒体传播领域,培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水平,需要科学、合理、具体地制定教育目标,目前在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上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的创新性人才,就要根据社会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基础知识、创新理念以及社会的组织培养能力设置课堂上的教学内容。

(二)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要发展现代化创造型人才,就要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理念的创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该专业中的很多学科都需要在理解理论知识后学会应用实践,所以在高校期末考核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各个学科都要求学生的实际制作水平和创造能力,要求各大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实验课。由于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不同、创新能力不同,实践能力也不同,在实验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出相适应的实验战略,以基础性、验证性以及创造性为本,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改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更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学校与媒体之间的合作

在各个高校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在传播学视野下的高素质广播电视编导,就要在发展实践教学中发挥更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形势教学模式下进行创新。首先,学校可以聘请一些专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来校进行授课,通过实际编导人的授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职业的发展方向,然后学校将本校的教师派到媒体企业中去学习、锻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要有丰富的传媒知识和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拿出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后,学校与媒体企业之间达成友好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训练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四、结语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4

关键词:传授关系;案例教学;创意思维;个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近些年来艺考生们争相报考的热点。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教师来说,如何教好这一学科,为社会培养真正能走向媒体领域的应用型人才,是我们这些专业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更多的院校将此专业寄生于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大系之下,为其人才培养提供了便利。当然,深厚的知识底蕴一定是广播电视人才必备的素质,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传媒行业来讲,更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新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的“创意”教学必须被重视,甚至成为该专业教学法则的重中之重。本文总结了作者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与思考。

明确“传授”关系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基本的人际传播关系,现代传播学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在从“传者中心论”向“受众中心论”发生着转变。对于教学中的这一传授关系来讲,原来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弊端。因此,寻求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巨大难题。尤其是高校教育,学生们都已步入成年人的行列,开始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很难再去用某种固化的思维模式去影响他们。那么,探索一种更加开放的,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

因此,高校教师面临的首先是自己的角色定位问题。明确在师生关系中教师本身的角色定位,不仅对于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更有利于知识的传与授。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中能启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适当的时候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就课程框架列出一定的提纲,让学生按照提纲去准备讲课内容,去讲解给同班同学听,教师可以做总结和补充。尤其对于广播电视这样的新兴学科,电视节目不断翻新,对于该科目的教师来讲,接受该行业的不断翻新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对于很多新生事物有着更强大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意识,学会在课堂中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启发他们的思维模式,让他们主动去解读如今的电视行业发展近况,就他们所了解的最新行业发展发表他们的见解,不失是一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选择的好方法。

笔者从自己的授课中也不断发现,学生们对于很多新兴的电视节目类型,对于主播们的风格等等都有着自己的理解,甚至有些想法超越了我们作为教师的思维高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放任,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核心人物,我们应该把握的是大方向,在保证学生们的思维不发生偏颇的情况下,把课堂交到他们手里,倾听他们的理解,不失是一种新的教学体验。

引入案例教学改变评分标准

创意是一种思维,但更需要付诸实践,教师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将创意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身就是一门融汇技术与艺术的学科,应用性极强。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全新的点子如果不具备可行性,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对于广播电视行业来说,全新的创意加上切实可行的方案才是真正的创新。因此,倡导案例教学,不仅仅是分析别人的案例,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中形成案例。笔者曾经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中将全班委任为一个栏目组,按照电视台现行的用人标准,由学生们竞聘上岗制片人,然后分成具体的摄制组,将主动权全部交到学生们手中,给予他们最大的权限和发挥空间。这样不仅仅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创作热情,同时也让他们更加真实的感受电视行业目前的创作现状,为将来走向岗位了解岗位提供了一个契机。

当然,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还是要作为把关人,最重要的是审片,让学生们知道哪些点子是该好好发挥,哪些是需要避免的。当然对于最后的评分标准,也需要大大改变,一改过去一纸试卷定高低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们在具体创作中所付出的的劳动,对于他们的创新程度,付出的劳动的多少,进行成绩的评定。

尊重个性是启发创意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争取做到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课下与同学们多交流,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专业知识的见解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熟悉他们在专业上的特长。这样才能更好的启发他们的创作个性,引导创意思维的训练。

作为传媒专业学生,要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水准的电视节目,就需要同学们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个体的创新意识。目前,本专业属于艺考招生,大部分学生都必须经过面试才能进校就读,因而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创新思维成为招生的重要考查指标之一。那么对于走进高校的学生的教育来讲,能尊重他们的个性,并加以合理的引导,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和创作热情,让学生的个性在创作实践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才是作为该专业教师必备的重要素质。从本人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该专业课程教学中组织圆桌讨论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尤其在诸如《电视节目策划》等课程中,就当前一个热点的社会话题,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商讨节目形式,来讨论形成策划方案。

在课堂上,除了基本的传授理论之外,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开启创意思维模式,把学生的创作构想置于主置,不要轻易否定,帮助提升学生的智慧和创意才能。教学中将教与学保持在一种自由开放的状态,将课堂活跃起来,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场,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意热情,尊重他们的个性思维,也有利于创作实践的展开。

参考文献

[1]李共和.《创意引导》江西美术出版

[2]曹霞、王楠.《浅析提升创意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美育美学研究》

[3]李冬梅.《艺术创意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创新》,《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5

很高兴作为学生代表在这里发言,首先感谢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为我们这群年轻人提供了成长的平台,感谢班主任老师对我们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对我们学习的严格要求,感谢网课老师提供给我们的通俗易懂的教案,也要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的大力支持。在老师的鼓励下,在家人们的帮助下,通过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两年时间年终于学完了法律事务专业,在过不了多久,我将获得我梦寐以求的大学专科毕业证。

由于我们进入社会较早,知识层次较低,对新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力不从心,很想参加学校学习来提升我们的知识层次,提高我们的知识能力,能更好的去适应我们的工作。偶然接触到广安市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专门针对我们这群青年开设的学校,既能不耽误工作,又能参加学习,提高我们的知识能力,还能得到国家承认的学历证书,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

很早就参加工作,多年没有看书,重新拿起书本来学习极不容易,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总是静不下心来、任何书本都看不进去。把自己的学习困惑和学习难处私下向班主任老师诉说,在班主任老师的严格要求和耐心细致的指导下,我按照班主任老师的要求制定学习计划,严格安照学习计划执行,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在网上学习2个半小时,对重要知识要点进行摘抄带到身上,有空的时候就拿出来复习,认真思考网上老师所提的每一个知识要点,下班回家后翻开书本,结合早上在网上的专业学习,进一步巩固知识要点,星期六星期天和节假日则全天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有实在不懂的地方请教班主任;然后认真做好课后练习,在学完网上和书本上的小结知识后,认真做好课后练习题、小结考核,对于在做作业中没有撑握的知识,做不来的题型,又返回去找相关学习资料重新学习,一直到撑握好相关学习内容。通过坚持不懈的的努力,踏实认真的学习,辛勤的付出换来我学习成绩的质的飞跃。并且在学习之余响应学校的号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活动,既丰富我们的经历,又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陶冶了我们情操。

在没有参加学习教育之前,除了工作就是玩手机,工作生活不规律,自参加学习以来,我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制定学习规划,长时间的坚持使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思考的习惯,法律专业的学习使我的工作能够更加胜任。通过这次学习,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深入的专业的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能更加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学习过程不得有任何浮澡,只有彻底的静下心来,端正好学习态度,才能够认真去学习,才能撑握好所学的内容。

广播电视学专业范文6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3-0008-03

一、引言

重庆文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3年在当时的中文系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共招收了8届学生。几年来,我院加大专业建设,通过调研相关单位的用人需求,收集学生的意见,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实际的人才培养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师理论能力有余而动手能力欠缺,缺少师生共用的专业实训平台,因而专业的发展不能适应旺盛的广电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

分析问题的症结发现,从专业建设发展实践来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随着新闻媒介发展的需要,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由较单一的能力提高到媒介融合能力要求,由实践能力提高到实战能力要求”。[1]因此,在专业建设和改造过程中,相关高校应将提高师生实战技能放在首位。但是在实际的专业建设中,囿于成本控制,高校一般倾向于带学生到媒体各部门见习,或者在课外建立工作室,吸引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实践。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专业见习,无法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前景有很深刻的体验。同时,课外工作室中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是理想化的,更多是出自对实际项目的模拟,法真正使课堂教学自身和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

据统计,我院文化与传媒学院拥有民间刊物《星湖》报,创刊14年来,这里走出了数以百记的大批文学、新闻好 手,且大都供职于成渝两地的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站等。其中最为著名者,如《星湖》创刊人、任腾讯大渝网副总经理的张采兵,任沙坪坝区新闻中心电视部主任的杜术林,任重庆卫视主任记者的邱朝举等。

笔者认为,高校本身就可以利用专业校友资源,以业界真正的媒体为创建标准,联合创建媒体,打造适合专业建设发展的平台,师生校友共同参与媒体平台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之中开展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以我院为例,可以打造《星湖》报、《星湖》创作社、《星湖》网三个专业平台,将专业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融合于专业平台之中,实施真实的专业项目制,师生直接与业界接触,参加行业企业第一线最真实的实践活动锻炼,同时又可以顺势整合《星湖》校友资源,实现专业的拓展与延伸。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建设改造的必要性

1. 培养“双能型”教师,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需要

让教师参与“《星湖》报网社”专业平台的建设,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培养“双能型”教师。“《星湖》报网社”专业平台是一个集教学科研、实习实训、专业服务为一体的平台,教师既可以指导学生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亦可以与学生一起开展对外专业服务——接受外包的广告制作、节目制作、大型活动媒体支持等,这样就可以做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在课堂教学的同时,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从而达到培养“双能型”教师的目的。

2. 实施专业真实项目制,有效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需要

“《星湖》报网社”是培养学生在“纸媒”、“网媒”以及“视媒”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凭借这三个媒体平台实施真实的专业项目制。将招收的专业新生从入校到毕业的教学学习过程设置若干个真实的项目,如报纸编辑——《星湖》报,电视编辑——《星湖》创作社,网络编辑——《星湖》网,围绕每个项目设置课程群,通过一系列真实项目的实施,让每个学生大学期间编辑一份真正的报纸,建设一个真实的网络,创作一个个电视节目,这样将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才能做到学有所成,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3. 整合《星湖》校友资源,提高学生就业率的需要

据不完全统计,我院《星湖》创刊以来,培养了数以百计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工作在机关、媒体、地产、商业、软件等不同的岗位上,很多人已经成长为单位的中层或高层领导干部。因此,积极整合《星湖》校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与此同时,丰富的《星湖》校友资源也是开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的良好基础。

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1. 投入资金建设打造专业平台

以知名校友为重点,与《星湖》校友沟通,取得《星湖》元老对广电专业人才培养以《星湖》为平台的大力支持。同时,在《星湖》从事纸媒、网媒、视媒工作的前辈指导下,以业界的媒体为创建标准,投入资金建设包装打造《星湖》报、《星湖》创作社、《星湖》网,包括购置设备、制定人员配置计划、管理制度,等等。

2. 设置全新的课程教学体系

利用《星湖》报、《星湖》创作社、《星湖》网三个专业平台确定“纸媒”、“网媒”以及“视媒”的岗位点(群),分析岗位点(群)的专业能力结构,分别开发课程(群)以及课程(群)评价标准。每一个课程(群)围绕一个岗位点(群)设置,突出职业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使得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以上述三个岗位课程(群)为核心,搭配专业基础素质课程和提升素质课程,最终制定全新的课程教学计划。